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创水记》:沙漠奇迹的造物哲学,以色列水资源革命背后的生存与科技突围

铛铛铃2025-09-17历史84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创水记》。

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小国,国土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我们中国浙江省的1/4,其中将近一半的面积都是沙漠。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沙漠中的小国一定是个缺水的国家。然而,今天的以色列却是一个水资源强国,可以将盈余用水出口到邻国,甚至可以用水来搞外交活动。以色列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是《创水记》这本书所要讲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叫塞斯·西格尔,是一位美国的作家,经常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发表文章。与此同时,西格尔还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成员。为了写《创水记》这本书,西格尔数次前往以色列,先后采访了200多人,包括以色列的政府官员、水务监管人、水务公司高管、教授、工程师、商人等等。最终,西格尔带给我们的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于以色列水资源治理最全面、最系统的介绍。

不过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对于以色列来说,治水为什么会这么重要。这就得从以色列的建国开始说起。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而这样一个国家,犹太人得来的非常不容易。以色列人的祖先,曾经生活在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度在今天的耶路撒冷地区建立过强大的王国。但是自从在与新巴比伦王国的战争中惨败,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长达2000多年的流亡生涯。没有自己的国家,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点中国人恐怕很难体会,而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意味着流离失所,意味着格格不入,意味着在一个别人的社会中永远被歧视,偶尔被屠杀。因此,犹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国家,而且是回到祖先的故土建立自己的国家。

19世纪末开始,散居在中欧地区的犹太人就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故土,建立自己的国家。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犹太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回归浪潮,但他们的复国运动遭到了阻拦。原因很简单,犹太人想要建国的地方,并不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而是生活着大量的巴勒斯坦人。“你们犹太人都来了,那我们巴勒斯坦人怎么办呢?”但话说回来,当时对犹太人的复国运动造成实质性阻拦的并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英国人。因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由英国占领和控制的。

1936年开始,英国在当地遭遇了持续3年之久的阿拉伯暴乱,而这些动乱和屠杀的表面原因都是犹太移民越来越多。于是英国人觉得,如果犹太人大量回归巴勒斯坦,会给他们在当地的统治造成很大的麻烦。在1939年,英国颁布了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白皮书规定,未来5年内,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要限制在7.5万人以内,每年的额度只有1.5万人。为什么呢?英国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当地水资源匮乏。白皮书上说的是,因为水源不足,巴勒斯坦全部地理区域能容纳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而当地已经有了80多万巴勒斯坦人和15万犹太人,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经过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当地人口就会逼近极限,因此容纳不了太多的犹太人。

然而那个时候,建国对于犹太人已经不是一种光荣的梦想,而是一种求生的渴望。因为在当时的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正愈演愈烈,犹太人比此前的任何时候都渴望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那么既然你英国人说,犹太人不能回巴勒斯坦主要的原因是当地水资源不足,好,我们犹太人就要证明给你,水是够的。也就是说,水资源牵涉到以色列立国的根本。犹太人想要证明,英国经济学家关于该地区可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是错误的,他们需要保证巴勒斯坦地区能够容纳的人口比英国假设的200万人要多出数百万。而最终犹太人成功了。1947年,英国决定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托管,联合国裁断了在巴勒斯坦成立两个主权国家,以色列宣布建国。

今天的以色列生活着将近900万犹太人,这个国家不但漂亮地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还成了治水领域的强国。以色列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将通过三部分来了解以色列最重要的治水之道,这三部分分别是举国之力、科技创新和英雄人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以色列最重要的治水之道,那就是举国之力。我们刚才说到,水资源牵扯到以色列立国的根本,因此以色列是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治水的。那么这种举国之力体现在哪里呢?先来了解一下以色列的全国输水工程,这个工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的是打造一条贯穿以色列国土的地下水管,将水从特拉维夫东北部的雅孔河运输到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你也许会觉得,以色列那么小的国家,建个水管再难也难不到哪去吧。但要知道,以色列国土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它气候多样、地形丰富,有山地、高原、沙漠,甚至还有死海。因此,以色列的全国输水管道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经久耐用,还要保证在各种气候和海拔都通畅无阻。

为了建造这个工程,埋下那些管道、水泵和阀门,以色列几乎每个地区都受到了大规模的挖掘。而在全国输水工程建造的同时,以色列的议会通过了三部关于水的法律。1955年通过的第一个法律,禁止公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掘水。同年通过的第二部关于水的法律,禁止公民对水进行任何分配,并规定每个家庭或企业的用水量都要通过水表,被政府严控。1957年的第三个法律指出,政府不但拥有和控制所有江、河、湖、海中的水,还管辖雨水,甚至连以色列家庭中流出的污水,所有权也归政府。在这三部法律的基础上,1959年,以色列通过了《水法》,规定了所有的水资源都是国家控制下的公共财产。该法律还规定了政府管理水资源的整个周期,包括水源来自哪里、生产多少水、水输送给谁,以何种方式销售等等等等。

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了解下水在以色列究竟“贵”到什么程度。比方说,你是一个以色列人,天下雨了,你在自家的房顶上放一个水桶,雨落到了那个水桶里。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是拥有自家的房子和水桶,而水桶里的雨水那不是你的,而是国家的。如果你没有得到收集这种雨水的许可,又把这种雨水占为己有,那么你就在技术上违反了《水法》。

不仅如此,以色列政府还通过种种方法,确保节水的概念在这个国家深入人心。以色列对于国民的节水教育从娃娃时就开始抓了,幼儿园会教小朋友珍惜水的儿歌,小学开始就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比如洗澡的时间要尽量缩短,涂肥皂的时候要关掉水龙头,刷牙的时候也要把水龙头顺手关上,要等到漱口的时候再打开。

教育之外,以色列政府还使用了一些强制手段,比如这个国家的每个水龙头都被要求安装限流器,每个马桶都必须是双冲式马桶。事实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使用双冲式马桶的国家。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以色列采取了国家集权的做法,而以色列人普遍认为,这种集权做法正是本国成功治水的秘诀。

好,举国之力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以色列治水之道的第二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技术创新。为了获取足够的水,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水,以色列的科技专家在过去的几十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们从蓄水层、水井、河流和湖中抽取自然水,并将它们净化成生活用水;他们开发能够在盐水中茁壮成长的种子,从而让农民可以直接用海水浇灌农作物;他们还通过播种云雨来增加降水量等等。

下面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重点了解其中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那就是污水治理。污水包括从洗涤槽、淋浴、浴缸或者马桶留下来的一切东西,也包括大部分城市街道、雨水沟中流入的雨水。现代国家都会进行污水处理,步骤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预处理,让水流经一系列筛子,在这个过程中去掉垃圾和杂物之类的体积较大的东西;然后是初级处理,污水被引入一个大水箱,较重的固体和半固体有机物质会因为重力作用沉淀在箱底,这些物质会被移除;接着是二级处理,人们往水箱中加入凉性细菌和大量氧气,让那些细菌在富氧的环境消耗污水中的有机物质,然后下沉到水箱底部被移除。经过了二级处理的污水,一般还会有些病毒和其他有毒物质,有条件的国家和城市呢,会再一次加一层处理,用氯气或者紫外线给污水消毒,而没有条件的地方往往也就算了。这些被处理过的污水一般被排向江河湖海,没人想到对他再次利用。

那么以色列人是怎么处理污水的呢?最开始,以色列的污水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在地中海中,这种处理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能很不环保,但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色列人知道那样会污染环境,于是,他们将大特拉维夫地区的七座城市的污水集中起来,运到了特拉维夫南部八英里处的夏夫丹,在那里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然后对着一大池子的二级处理污水,以色列的专家们开始琢磨了,这些水是否可以再变得干净一点呢?比如蓄水层上方的是细沙,是否是一层天然的过滤器呢?经过反复的试验,他们惊喜地发现,沙土蓄水层真的可以用来继续清洗污水。经过六个月到一年,污水通过沙土下渗到蓄水层,所有杂质都被移除,水质极佳,他们称这种水为中水。

这个中水不能直接喝,不过用来浇灌庄稼,那是足够干净了。于是,以色列政府在夏夫丹水库和内盖夫沙漠之间修建了一条专用管道,把中水运到那里的农场。最开始的时候,农民是有点抵触的,他们觉得这不就是污水过了层沙子吗,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中水和纯水在田里用起来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中水还富含氮,可以为他们省下买化肥的钱,最重要的是,中水比纯水便宜多了。于是以色列农民不但不抗拒了,反而希望来更多中水用一用吧。

在今天的以色列,中水已经成为了纯水的平行水系统,有85%的中水用于农业灌溉,剩下的一般会用于市政工程,还会被用来扑灭森林火灾。在这样一个水资源有限,而人口又不断增长的国家,中水有效缓解了资源的压力。类似的污水治理这样的例子在以色列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技术创新,以色列可以保证整个水系统更加可靠、节能的运作。

事实上,任何新科技到了以色列都可能和水有关。举个例子,在特拉维夫附近的赖阿南那时,有一家IBM和以色列米尔泰尔科技公司合资的水务公司,它发明了一项远距离抄水表的技术。有了这项技术,你家水表就有了通话功能,它会每四个小时就给你打个电话,向你通报你家的用水情况。不仅如此,该系统还会使用一种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发生了漏水。这种方法和银行用来检测信用卡诈骗的方法有点像,如果一个家庭、企业或农场突然出现了可疑用水活动,系统就会发出警告,让人在第一时间去处理。怎么样,服不服,以色列的治水那是动真格的。

讲完了举国之力和科技创新,我们最后来了解一下英雄人物。以色列的治水好像是一部史诗,这个史诗故事中英雄辈出。事实上,当年犹太复国运动的那批领袖,很多都是治水的英雄。比如魏兹曼,他从1921年起担任世界犹太民族主义者组织的主席,1948年担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统,与此同时呢,他也是一位世界顶级的化学家。1934年,魏兹曼在和特拉维夫南边的雷·霍沃创办了科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专项小组在进行治水方面的研究。

“以色列国父”之称的本·古里安非常看重海水淡化的技术,在他的日记本里,许多内容都是关于海水淡化的科学前景和社会影响。本·古里安认为,如果能够将地中海的海水进行大规模的淡化,就能建立起一个在水资源上自给自足的犹太人国度。顺便说一下,今天的以色列真的实现了这项技术,每天可以利用海水生产近5亿加仑的淡水。从犹太复国运动领袖的梦想,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正式运作,以色列人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

不过呢,如果要给以色列排一个治水英雄榜,那么前面提到的这两位国父都要往后站一站,有一个人,如果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这个人叫做西姆·哈·布拉斯。布拉斯是一位来自波兰的水务工程师,上世纪30年代,犹太人不断地涌入巴勒斯坦地区,他们的饮水成了大问题。布拉斯在巴勒斯坦的西部山区苦苦寻觅,终于在耶斯利山谷寻找到了水源,为当时的饮水问题解决了燃眉之急。

当英国在1939年发布旨在限制犹太移民数量的白皮书后,布拉斯被犹太复国运动领袖要求制定一个“梦幻水雾计划”,希望由此改变英国对于犹太移民的限制。于是,布拉斯做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内盖夫沙漠寻找水源;第二阶段呢,是从特拉维夫东北部的雅孔河抽水,并将水运到内盖夫沙漠;第三阶段则是打造贯穿以色列全国的地下水管。布拉斯的这个计划,后来演化成为了以色列的水务总体规划。

1946年,布拉斯通过深井钻探,在内盖夫沙漠的地表找到了水源,顺利地实现了水务计划的第一阶段。1955年,从雅孔河延伸到内盖夫沙漠的输水管道开工,计划的第二阶段也顺利完成。很快,这个计划的第三阶段,也就是以色列全国输水工程也正式开工。然而就在这时候,布拉斯却被架空了。就在全国输水工程开工的时候,以色列政府决定分解任务,将工程的建设责任交给了一家公司,而只留给布拉斯一个督建的虚职。布拉斯气坏了,他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于是他选择辞职回家,等待有人打电话来向她道歉,并邀请他重新出山。然而,他始终没有等到这个电话。

当以色列全国输水工程在热火朝天建设时,布拉斯却成了一位普通市民,只能通过每天读报来跟踪了解一下国家的水务进展情况。然而,尽管虎落平阳,布拉斯却依旧是一条好汉。赋闲在家的他,突然想起了25年前自己头脑里动过的一个主意。那是在1934年,当时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布拉斯,在一个农场监督水井挖掘情况时,注意到一个异常情况。在一排沿着篱笆种植的树木中,有一棵树长得特别高大。布拉斯知道,这些树都是一个品种,而且是同时种植的,那么为什么其中会有一颗长得特别好呢?布拉斯绕着那棵树转悠,然后发现那棵树的根基附近有一根金属灌溉管道,那个管道上有一个微小的裂缝。布拉斯怀疑,正是因为这些水滴直接被树木的根部吸收,这棵树才可以长得这么高大。但当时布拉斯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忙,因此并没有验证那个突如其来的想法。

20多年过去了,待在家里无事可干的他,突然又想起了那个滋养大树的小水滴。他决定去探讨,那究竟是一个特例,还是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灌溉方法呢?于是,1959年,布拉斯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最终发明了滴灌技术,滴水的滴,灌溉的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采取的都是漫灌技术,所谓漫灌就是在田地里放满水,或者在农作物的周围挖沟,把沟里放满水。这种灌溉方法非常浪费水,超过一半的水在被植物吸收之前就白白蒸发掉了,或者是在土地里排干了。极近现代又有了喷灌法,就是对着植物喷水,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太节水,大概会浪费1/3的水量。我们只要看到草坪上喷水机的工作,就会知道,许多水最后都洒在了人行道上。

而布拉斯发明的滴灌技术,就好像一个人拿着一个滴管儿站在植物边上,对准植物的根部一滴一滴的滴水。这种方法非常节水,只有4%的水会被浪费掉。因为滴灌技术,以色列省了70%的灌溉用水。不仅如此,滴灌会大大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一下子给植物太多的水,不但会让植物的根部缺氧,还会给植物带来压力,而如果给植物的根部滴水,则可以让它们平稳生长,收获最好的果实。

因为滴灌技术,以色列不但节省了用水,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农业出产国。今天的以色列,75%以上的农作物都采用滴灌技术,并且每年都会向邻国出口数十亿美元的番茄、辣椒、西瓜以及其他农产品。然而,这一切的荣耀,布拉斯并没有享受到。上世纪60年代初,当布拉斯向希伯来大学农业系的学者、专家介绍他发明的滴灌技术时,他遭到了众人的嘲笑,因为他本人并没有高学历。他希望能将这个技术推广到市场上,进行了十次推荐,每次都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他将这项发明专利卖给了一家公司,那家公司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这些都和布拉斯本人没什么关系。

就这样,以色列水务方面的最大功臣,最终却有个古希腊悲剧式的结局。对此,《创水记》的作者塞斯·西格尔也是愤愤不平,他在书中写道,如果这个世界更加公平,西姆哈·布拉斯这个名字会在以色列家喻户晓,甚至誉满全球,城市广场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人们会举行学术会议,来追溯探讨他在改变以色列水资源命运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尽管布拉斯如今几乎已经被历史遗忘,但他却是引领了以色列水务管理并改造了世界农业的核心人物。

好了,英雄人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创水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差不多都讲完了。最后来听一个小故事吧,那是和我们中国有关的。

今天的以色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水资源强国,它不但保证本国公民的用水,还能为邻国,比如约旦提供大量的水源,并每年出口数十亿美元的耗水农作物。不仅如此,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还让这个中东小国拥有了一件外交上的利器。上世纪90年代初,中俄两国准备建交,中方提议,以色列向北京派遣一名水务方面的专家,而中国向以色列派一位旅游方面的专家。以色列农业部首席科学家沙赫维就以水务专家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在来华之前呢,沙赫维还有点紧张,担心中国人对他怀有敌意,没想到来了之后,他发现所有人都对他特别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他“犹太人聪明、聪明”地称赞,还有好几个人问他是不是爱因斯坦的亲戚。

2013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到了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内塔尼亚胡提议,选择中国的一个小城市,由以色列重新打造该城市的水基础设施,如果顺利的话,未来可以推广到中国的其他城市。李克强当场让一位政府部长帮忙挑选了一座大约100万人口的小城市。以色列代表团的很多人当时就笑了,内塔尼亚胡解释说:“总理先生,我们整个以色列都没有一个城市拥有100万人口。”2014年,山东寿光成为了第一个试点城市,一共有15~20家以色列水技术公司参与到这个中以示范水城市的项目中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