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当图书进入战争》:纸页上的弹道轨迹,美国战时文化工程如何用知识重塑战争伦理

铛铛铃2025-09-17文学73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当图书进入战争》,副标题是“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

可能一听到这个书名啊,有人就有疑问了。说到战争,你可能会想到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士兵,想到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用装备,或者是一些战略战术。这图书和战争能扯上什么关系?

然而,二战期间,图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了美军的制胜法宝。美国陆军上校爱德华·芒森说:“作为教育和指导人的主要媒介,图书不仅被当做有价值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改善人们性格和行为的一种武器。”他认为战争是意志的决斗,而不是单纯靠武器进行战斗。

那么,美国是如何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呢?今天的这本《当图书进入战争》将告诉你答案。

本书的作者莫里·古·皮提尔曼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律师。他搜集了丰富的史料,进行了大量考证,写成了《当图书进入战争》一书,详细为我们解读了图书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好,下面我将分三个问题,为你讲解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国为什么要把图书引入战争?

第二,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具体是怎么做的?

第三,图书在二战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我们先来讲本书的第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要把图书引入战争。这里要交代一下美国把图书用于二战的历史背景。这就要从19331月德国建立起纳粹独裁政权说起。

为了巩固独裁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希特勒发起了焚书运动。1933510日,在柏林的贝贝尔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篝火狂欢,只是这篝火烧的不是木柴,而是周围大学图书馆的2万多册图书。希特勒任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了这场焚书活动。

希特勒为什么要焚书呢?戈培尔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持德国文化的纯洁,就必须焚毁所有威胁纳粹民族的非德意志图书和文献,其中就包括很多犹太人的著作。纳粹宣扬,虽然犹太人在知识方面很有力量,但血统上是个劣等民族,因此必须消灭他们所写的书。许多著名的犹太人,像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著作都被付之一炬。

这场焚书活动只是纳粹德国焚书运动的开端。为了塑造新的纳粹文化,适应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戈培尔对政治上追求进步的作家都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但凡能读出一点反战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与自由思想的图书,都被陆续列为禁书,成为焚烧的对象。在此后纳粹横行的十余年时间里,有超过1万名作家的作品被查禁和焚毁。除了德国国内作家的书,英美同盟国的书也是他们重点焚烧的对象,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杰克·伦敦等人的书都在焚烧之列。

在焚书的同时,为了灌输纳粹思想,加强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纳粹还大量印刷宣传,强推一本书,就是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自1935年这本书出版开始,从学校学生到新婚夫妇,都被要求认真学习此书。

1939年,二战欧洲战场拉开序幕,纳粹德国迅速攻占了波兰、法国、丹麦、比利时等国家。纳粹之所以能迅速占领欧洲大陆多国,除了靠充足的兵力和武器,还有就是思想领域的攻势。他们来到这些国家,占领城市的同时,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进入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焚烧图书。这就相当于毁掉了这些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强行灌输纳粹思想,就便于纳粹在精神上奴役他们。

据统计,二战期间,纳粹在国内外焚烧的图书超过1亿册。除此之外,德国还建起了覆盖全球的短波电台,对美国发起了宣传攻势。因此,尽管美国远离欧洲战场,但也受到了纳粹思想的袭击。他们甚至还暗地里雇佣了一些移民到美国的德国人,在美国的地方电台里播出含有纳粹思想的节目,蛊惑人心。

德国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各国有识之士的讨伐。美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还存在于思想领域中。很多图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也能被当作武器使用。

1939~1940年间,欧洲到处战火纷飞。虽然此时美国还没有被卷入战争,但鉴于纳粹德国的汹汹气势,美国也已经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在此之前,美国军队的人数只有17.4万,显然这还远远不够。1940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选征兵役制法案,规定21~35岁的健康男性需应征入伍,后来又把年龄段扩大到了18~50岁之间,这就意味着有数千万的美国人符合入伍条件。在1940年,首批应召入伍的就有数百万人。

然而,征召数量如此巨大的新兵,就需要大量的军营,还需要大批的生活和训练配套设施。由于情况紧急,美国采取的是先征后建造军营的政策。但要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的军营,生产足够的配套设施并不容易。许多应征入伍的新兵没有住处,只能许多人共用简陋的帐篷。军营里不但缺少训练作战技能所需的弹药和武器装备,就连基本的衣服、鞋子都配不齐。很多新兵在入伍前生活条件良好,应征入伍本就不太适应,简陋的条件更让他们士气低落。在训练之余又没有文娱活动,生活非常枯燥,于是很多人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军队的管理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尽快配齐军营所需的生活和训练配套设施,可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除此之外,在训练之余,让士兵们好好休息,适当娱乐也很重要,这同样是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

那开展些什么娱乐项目比较好呢?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兴建电影院,但这不仅花费巨大,短时间内也不太现实。如果给士兵们配备一些图书,不仅花不了多少钱,短时间内就能实现。于是图书便开始被引入军营,供士兵们训练之余阅读。

其实美国把图书用于战争是有传统的。从历史上讲,在美国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图书就都被引入战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就有志愿者搜集了一些旧书,还有一些教会自己印刷的宗教读物,捐给前线的士兵。这些书一般是通俗易懂的故事、短诗或者祷告词,这些书非常受士兵们的欢迎。有一位参与南北战争的老兵是这么说的:“战场上的士兵对图书真是如饥似渴。”不过当时捐书只是私下零星进行的,并没有成规模。

到了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图书服务有了巨大进步。一些民间组织,比如红十字会、基督教青年会、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等,系统地组织起来,向军营的士兵捐献了超过100万册图书,很多图书还被带到了欧洲战场。参与一战的美国少校托马斯·马歇尔·史波丁是这么评价用于战争的图书的,他说:“图书使我们的士兵,以及与我们共同战斗的其他国家的士兵,感到生活有价值,并且激起了美军惊人的战斗精神。”

尽管在一战之后,随着美国军队规模的缩小,向军队捐书的活动也逐渐停止了,当二战爆发时,向军队提供图书的传统并没有被丢失。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十分爱书,他是一个终生读书、买书、借书以及藏书的人。他相信在思想战争领域,图书是民主的象征,也能成为武器。因此,在美国积极备战之时,为训练和参战的士兵提供图书的计划也在悄然酝酿着。

那么,让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1940年下半年起,美国军队成立了专门的图书服务部,来解决士兵们读书的问题。不过要让新入伍的士兵至少人手一册图书,缺口还很大。国家正在备战,要购买这么多图书给新兵,资金上也并不允许。怎么办呢?

这时,美国图书馆协会首先站了出来。194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了胜利图书运动。他们的目标,短期内募集1000万册图书,捐给美国军队。

194111月,活动开始了,先期宣传,50万份宣传海报被分发到美国每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同时全国各处都配有接受捐赠图书的设施。就在活动准备工作开始不久,也就是1941年的12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大量美国士兵奔赴前线,这大大激发了美国民众支持军队的热情。

19421月,胜利图书运动正式展开,美国总统罗斯福携夫人亲自参与捐书活动,民众捐书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到了4月末,捐赠的图书量已达到900万册。

不过,胜利图书运动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民众能捐赠的图书数量有限,活动早期民众热情高涨,基本把家里能捐的书都捐了。随着战争的深入,需求的图书量进一步增加,但民众家里已经没书可捐了。胜利图书运动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募集的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在民众捐赠的这些图书中,有些破损严重,已经不能正常阅读,有些书的主题不合适给士兵阅读,比如如何织毛衣、殡葬管理这类主题的书。第三个问题是这些图书太笨重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美国出版的图书,大都是精装书,因为这种书定价高,利润也高。精装书在训练时放在军营的图书室还好,如果在行军打仗时就很不方便携带。

因此,到1943年,在募捐完成1000万册图书之后,胜利图书运动就暂停了。但为军队送书的活动并没有终止,美国军方成立了一个叫战时图书协会的组织,和出版商合作,专门为美国士兵印制图书。

1942~1943年年初,美国军方共印行了六种专门的图书,他们的封面上都被印上了“紧急”字样。这其中有一本书的作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就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的《人民站在我们一起》一书也在这六种图书之列。这是一本关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局势的书。

经过一段时间试验之后,大规模的军工版图书印制在1943年正式展开,每个月都有新的军工版图书印制完成,送到士兵们的手中。军工版图书计划一直持续到二战后,先后有1.23亿册军工版图书被印制完成。

指挥了诺曼底登陆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就非常喜欢这些图书,他经常阅读小说类图书来缓解压力,让自己放松。美军的普通士兵也非常喜欢这些图书。在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诺曼底登陆之前,美军曾给在海滩上的士兵空投物资,其中包括食品、糖块儿、雪茄,但最受欢迎的还是军工版图书。

在渡海作战之前,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背包太重,所以各种物品被丢弃的一片狼藉,但其中很少有军工版图书的影子。对诺曼底登陆做报道的美国《纽约客》战地记者曾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渡海作战的登陆舰上,军工版图书缓解了人们的厌烦和焦虑,许多士兵在安静地看着军工版图书,他们看上去就像是去演习一样,而不是去参加致命的进攻行动。

美国战时图书协会的负责人之一陶德曼曾经到欧洲战场考察军工版图书的使用情况,他看到士兵即便是站在雨雪里还在读书,有些书已经被翻烂掉,士兵们还不忍把他们丢弃。陶德曼曾试图向士兵们征集一些已经被翻烂的图书,拿回国内,向人们展示这些书是多么受欢迎,结果被士兵们拒绝了。有一名士兵这么说:“你不能把我们的书带走,对吧?留在这里我们可以继续读。”

在比利时的一家战地医院里,陶德曼还在手术室的地板上看到浸满血迹的军工版图书,这本书的主人在进行手术的最后时刻,不得不忍痛将自己喜爱的书丢下。

在美国独立号战舰上,一位士兵在日记中这么写道:“军工版图书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如果有人裤子后袋没有装一本书,就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军工版图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首先,他们比较轻便,易于携带。为解决之前胜利图书运动募捐来的图书过于笨重的问题,军工版图书都被做成了瓶装书,舍弃了硬壳,封面采用轻型纸张,大部分军工版图书只有100克左右,并不会成为行军的负担。这些图书的尺寸也被精心设计过,比如大号的图书刚好可以放进裤子口袋里,小号的图书刚好可以放进上衣口袋里,这样书就方便随时拿出来阅读,随时收起来。

军工版图书备受欢迎,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内容。考虑到不同士兵的需求,战时图书协会对军工版图书的内容进行了精心挑选,包含了各类主题,甚至还有像哲学、诗歌、音乐等比较小众的题材。不过,印行最多的还是最受士兵们欢迎的小说、传记、历史类图书。根据士兵们的反馈,受到欢迎的图书还会被加印,送到更多士兵们的手中。

那么,图书在战争中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帮助美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首先,这些图书让士兵们正确认识了战争。只有对战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清纳粹德国、日本等轴心国发动战争的真面目,才能让士兵一直保持用战斗换取和平的决心。比如约翰·赫西的《钟归阿达诺》一书,就分析了希特勒的政治宣传,揭露了纳粹背后不可告人的目的。除此之外,书中还分析了美军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美国正在打一场正义的战争,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换回和平、友爱、进步和发展。

同时,一些关于战争的报告文学,也能让一些初上战场的士兵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牺牲的必要性。比如战地记者怀特所写《他们是可牺牲的》中,一个在菲律宾九死一生的美军士兵是这么谈牺牲的:“当大批敌人逼近时,你只需要坚守,不用考虑坚守多久的问题。在战争中,人的牺牲就像金钱、燃料、设备的消耗一样,再正常不过了。在被日军的机关枪扫射的阵地上,即便死于枪林弹雨也是有价值的,多拖住了敌人几分钟,就可能会影响战局。”

还有一些图书,像文德尔·威尔基的《天下一家》、沃尔特·李普曼的《美国外交政策》,让美国人认识到他们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打破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倾向,让人们意识到世界各国必须互相合作才能实现和平。

除了让士兵们正确认识战争,图书还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战争是极其残酷的,这不用多说。士兵们远离家乡亲人,每天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病,甚至是死亡,孤独、恐惧和压力在所难免。他们不能写信跟家人吐露这些经历,因为他们不想让家人为他们的不快乐和压抑的现状而担忧,也害怕信中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敏感信息落入敌方手中。这时,图书就为很多士兵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其中最能缓解情绪的图书是小说。

在军工版图书中,既有很多已被奉为经典的小说,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等,也有不少新出版的小说,比如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可能是所有军工版图书中最受士兵们欢迎的了。据说这本书被运到美军营地,经常会引起骚动。战时图书协会负责人之一的柯林斯有一次来到一个营地,看到一间营房外围着一大群人,一旁士兵们难得吃到的冰淇淋都无人问津了。柯林斯很好奇,费尽周折才挤了进去,发现士兵们在争抢新到的军工版图书。有一位士兵抢到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高兴的大叫,几乎要流下眼泪了。

这本书的作者贝蒂·史密斯也迅速走红,成为美国的全民偶像。士兵们太爱她了,会因为得到一张她的签名照而吹嘘半天,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战争结束后结婚生子,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就叫贝蒂·史密斯。士兵们之所以喜欢这本小说,是因为它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生活,很多人觉得小说讲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童年,让他们仿佛回到了非常怀念、极其想回去的生活中,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一位士兵写信给作者史密斯说:“他一直感到压抑和孤独,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安慰他。这个士兵说:‘从八个月前我来到这里,我从来没有真正的笑过,直到读了这本书,她终于找到了自我。’”作者史密斯一年之中收到了1500封士兵们的来信,他都一一回复了,那些索要签名照的要求,她也都一一满足了。这些回信和纪念品,成了鼓舞士兵们度过最难熬时刻的力量。

另一位小说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短篇小说也非常受士兵们的欢迎,因为她很擅长描写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这就让很多士兵产生了共鸣,觉得波特能理解他们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很多士兵都是在读了波特的小说之后,感觉身上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被冲刷干净了。对读者们的来信,波特也会很认真地回复。有一位士兵写信向波特倾诉,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战友在他眼前被杀死,可是他却无能为力,他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一名真正的战士,长时间沮丧与悔恨的情绪让她仿佛置身地狱之中,久久难以摆脱阴影。是波特在回信中的耐心劝解,才让这位士兵逐渐走出了阴影。

除此之外,快乐的文字也能消除不良情绪。比如说罗斯玛蒂·泰勒的《快乐无疆》,这本书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口吻,讲述了他的母亲管理一所繁忙公寓的故事。公寓里麻烦不断,但最终主人公都利用智慧幽默的方法解决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描写不仅让士兵们变得乐观向上,还带来了智慧的启迪。一名军人写信给泰勒说:“这本书让他回想起了故乡,自己好像请假回了趟家一样,减轻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人说:“这本书能让人捧腹大笑,让他们暂时忘记了战争。”士兵们太喜欢《快乐无疆》这本书了,因此纷纷写信要求作者泰勒出版更多图书。战时图书协会也很快满足了士兵们的要求,出版了他的另一本风趣幽默的小说《骑上彩虹》。

对于那些战地医院里的伤兵,图书也给他们带来了战胜伤病、积极康复的力量。一名叫查尔斯·博尔特的美国士兵受了严重的伤,住在非洲的医院里,腿部面临截肢。这时,他从朋友那儿得到了一本海明威的小说《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博尔特从其中的一篇英雄故事中找到了安慰。那位英雄同样也是断了腿,他用嚎啕大哭来缓解断腿的伤痛,直到那时,博尔特还从未敢哭过。读完这个故事,博尔特把头埋进毯子里,痛哭了一场。她说:“哭泣也帮助了我。”

由于伤情严重,博尔特接受了多处切除手术,但他在整个住院期间都坚持读书。他相信图书能帮助他调整好心态,让他变得积极向上。博尔特说:“康复期间发生的一切,可以让人觉得人生好心酸,也可以让人觉得人生好甜蜜。”对很多像博尔特这样的伤兵来说,医生在医治了他们身体创伤的同时,书籍也医好了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在二战期间,图书帮助了无数美国士兵,让他们有勇气战斗,战胜恐惧、孤独和伤痛。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图书也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

19458月,二战进入尾声,美国战时图书协会曾经讨论过要解散的问题,但因为美国军队此刻依然分散在世界各地,军工版图书仍有出版的必要,于是又继续运作了下去,直到19476月才彻底停止印刷发行。

在欧洲,由于纳粹德国的焚书运动,图书资源十分匮乏。美国士兵把大量图书带到了欧洲,也受到欧洲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法国、德国作家,比如卢梭、伏尔泰、海涅、茨威格等人的作品,之前都被纳粹查禁,在欧洲大陆很难看到。盟军中的英国、法国士兵已从美国士兵那里得到一本军工版图书为荣。

1945年,英国多家出版商也看到了商机,出版了大批外观和美国军工版图书非常相似的图书投向市场,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与此同时,美国战时协会除了继续出版军工版图书,还把海外版图书计划提上了日程。1945年,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等多个版本的72种图书出版,并投向欧洲各国市场。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美国图书,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工具。

那些从各地陆续回国的美国士兵,他们面临着重新就业的问题,军工版图书也在继续给予他们帮助。战争结束后,军工版图书特意出版了《未来的20个职业》一书,讨论了战争如何影响就业,并且对很多行业进行了分析,比如纺织、航空、出版、教育、医药、汽车、工业等。其他关于各行各业的书,也影响着士兵复原后的选择。比如《青霉素的故事》《军事医学的奇迹》等图书,激励着一些退伍战士考虑从医;《乡村律师》《联邦调查局内幕》让一些人向往法律行业;《科学宝库》《科学重塑世界》《化学史》《数学与想象力》等图书,让一些人重拾起战前的学业,投身科学研究。也有一些人在读了军工版图书生动感人的作品之后,立志成为作家,记录那些战争中令人难忘的人和事。

军工版图书也大大改变了美国出版业的格局。出版商看到了物美价廉、易于携带的瓶装图书的巨大市场,二战前,精装书一统天下的格局彻底被打破。

到了21世纪,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军工版图书也没被遗忘。2002~2003年,在美国军工版图书计划启动60周年之际,军工版图书又重出江湖,共计有七种10万册图书被分发到美国在全球各地服役的士兵手中,它们的外观和60年前的一样,这其中还包括中国的《孙子兵法》。

到这里,《当图书进入战争》一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讲完了。

千百年来,书籍作为延续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成为人类追求思想解放与进步的武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把思想永远禁闭在集中营里,就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的那样:“人会死,但图书永存。”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