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笛卡尔》:理性之光的哲学革命,从“我思故我在”到现代性危机的思想破晓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6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笛卡尔》。

16502月,正值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最寒冷的冬季。在一栋豪华公寓里,一个瘦骨嶙峋、脸色惨白的人喘着粗气,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

就在几个月前,笛卡尔受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邀请,来做她的私人教师。但让笛卡尔万万没想到的是,年轻又精力旺盛的克里斯蒂娜特别喜欢在凌晨四五点听哲学课,这可要了笛卡尔的命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再加上斯德哥尔摩清晨极其寒冷的天气,笛卡尔很快患上了严重的肺炎,最终没能挨过寒冬,54岁时就客死他乡。

笛卡尔41岁才开始出版自己的著作,到他去世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他却已经成为当时欧洲最令人瞩目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几乎影响了之后的每一位哲学家,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创立的解析几何更是推动数学进步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他还广泛涉猎了物理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对牛顿等许多近代科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科学公认的鼻祖之一。

那么,笛卡尔都有哪些影响世界的思想,它们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认知的?在他的辉煌成就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笛卡尔》,就将带你全面了解这位17世纪伟大人物的一生。

本书作者汤姆·索雷尔是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神学与宗教学院教授,国际伦理研究中心主任。他对宗教、哲学以及近代哲学的起源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对笛卡尔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好,下面我们就先从笛卡尔的生平讲起。

前面我们讲,早起加上寒冷的天气夺去了笛卡尔的生命,其实这个隐患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1596年,笛卡尔出生在法国西北图赖讷省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便去世了。笛卡尔是个早产儿,天生就体弱多病,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被特许早上可以赖床,她经常待在被窝里,直到中午11点才起床。晚起这个习惯也伴随了他一生。不过笛卡尔在被窝里可不是蒙头睡大觉的,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思考。

在笛卡尔十岁时,他被父亲送进了拉夫莱什公学,这是当时法国最好的教会学校,在整个欧洲都很出名,因为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神学家。在学校里,尽管笛卡尔成绩优秀,但他很反感学校教授的一些内容,比如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学校教授的,旨在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哲学。一方面,经院哲学要求人们熟记并绝对相信宗教信条,不需要任何思考,也不容有任何怀疑;另一方面,即便是思辨内容也相当无聊,比如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样的问题。

虽说有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课程,但是8年的学习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在学校里,笛卡尔系统扎实地学习了数学、物理等课程,这对他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以后,18岁的笛卡尔没有像父亲期望的那样进入宗教界,而是选择行万里路。他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先后游历了荷兰、丹麦、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他漫游欧洲各国可不单纯是为了玩儿,他把旅行看成拆除固有观念、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除此之外,他还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比如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时候,笛卡尔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的加冕礼。再比如,他曾短暂参军。1618年,欧洲发生了30年战争,这是一场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因长达30年而得名。战争爆发之际,22岁的笛卡尔加入荷兰莫里斯亲王的军队,后来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很快离开了。

在游历的过程中,笛卡尔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他在荷兰的时候,遇到了比她年长八岁的医生艾萨克·贝克曼。贝克曼知识渊博,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都很有建树,他对年轻的笛卡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别之后,他们还长期保持着通信,在哲学、数学、医学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

当然,这十余年时间,笛卡尔也一直在思考,甚至连做梦都没有停止。1619年,23岁的笛卡尔在日记里记录了他做的三个梦。在其中一个梦里,一个陌生人给了他一首诗和几本书,诗的开头是“是与否”,笛卡尔把它看作是真理与谬误的象征。他梦到的其中一本书是百科全书,笛卡尔把它解读为众多知识的统一。在笛卡尔看来,梦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就是让他用一生去寻找真理,摒弃谬误,并认清众多知识背后的真相。

1628年,32岁的笛卡尔决定结束游历生活,定居荷兰乌特勒支,开始著书立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荷兰定居,是因为17世纪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不仅商业发达,且大学众多,是欧洲学术相对宽松的国度。他把父亲分给他的财产变卖了,因此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后半辈子的生计。

在荷兰的日子里,笛卡尔深入简出,更多的时候是在家思考、写作或者做一些科学实验。平时只有几个仆人相伴,跟他保持来往或通信的密友也不多,但都是学术精英。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医生贝克曼,还包括大名鼎鼎的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莱顿大学数学教授舒藤等等。

直到41岁,他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谈谈方法》,这本书我们喜马讲书之前也讲过。此后他又出版了《第一哲学沉思录》《哲学原理》《灵魂的冲动》等社会反响强烈的著作,奠定了他在世界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

笛卡尔渴望自己的思想被世人所理解、所接受。他认为的哲学不是闭门造车,创造标新立异、内容玄乎,却不能被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思想,而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人们思考和实践中的困境和难题。他的著作也都不算大部头,因为他善于用极为简练的语言阐述问题。

同时,笛卡尔也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看到了像伽利略、布鲁诺等与宗教势力对抗的可悲下场。因此,尽管他内心也痛恨经院哲学的那一套方法,他的思想也有很多与宗教教义相悖之处,但在他的著作中,始终在尽力避免这种冲突。在笛卡尔看来,如果自己能继续进行研究和写作,就必须要在现实世界中有容身之所,过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表达自己的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笛卡尔甚至还专门用三种思辨的方法去证明上帝是存在的。比如笛卡尔用“无中不能生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的原则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具体来讲,就是人们发现自己内心存在上帝最完美之物,上帝拥有无限的美和善,这些观念必定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上帝必须存在,因为这种观念不能凭空产生,空无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不完美的事物也不能是完美事物的原因。人类是不完美的,客观世界也是不完美的,不存在绝对的美善,那么在他们之外,就应该有一个更完美的上帝存在,具有绝对的美善,才能造就有美善残缺的人类和客观世界。

尽管笛卡尔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不过冲突还是在所难免,这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关。笛卡尔内心孤傲,有点自负,且比较小心眼,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虽然他本意是想和这个世俗世界和平相处,但是他听不得任何人的批评,也接受不了不同的观点,经常会跟人起冲突,有时言语还比较粗俗。比如他表面上承认上帝存在,但他又公开否认经院哲学著作中的许多观点,嘲讽被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体系。他还支持最新的科学研究,像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所以当他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出版后,宗教界再也看不下去了,大主教弗丢斯就指责笛卡尔亵渎上帝,是异教徒,甚至指责他的性取向有问题。笛卡尔也被激怒了,他在这本书再版时增加了附录《致福丢斯的信》,200页逐一反驳福丢斯的批评,最后还论证这个大主教才是个无神主义者,是异教徒。

他对待其他科学家也常常很不友好。比如物理学家帕斯卡论证了真空的存在,笛卡尔接受不了这个观点,所以他尖刻地说,这地球上唯一的真空只存在于帕斯卡的脑袋里。对于曾和他有过争论的数学家费马,他更加毫不留情地说,费马研究的数学就是“史”。

笛卡尔对待不同观点如此强烈的反应,也让冲突持续升级,这让他在整个乌德勒支都出名了。不过他也获得了大批支持者,这些人被称为笛卡尔主义者,与传统保守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众多官员、牧师、神学家、教授和学生都加入其中。关于笛卡尔哲学的争辩愈演愈烈,争论的人群挤满了礼堂,跳上桌子互殴,甚至引发暴乱。

虽说荷兰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但这事儿闹得也太大了,笛卡尔一度面临吃官司坐牢的风险。在求助法国驻荷兰大使之后,笛卡尔免受了牢狱之灾,但乌德勒支还是在1942年全面禁止了笛卡尔的哲学。可是进步的思想是无法被彻底禁止的,笛卡尔的思想还是很快风靡了整个荷兰。比如荷兰最著名的莱顿大学,也展开了对笛卡尔思想的讨论。这一风潮也很快席卷了整个欧洲。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649年,年轻又对新知极其渴望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才会邀请笛卡尔去斯德哥尔摩讲学。因为笛卡尔最终是因这个女人而死的,所以关于他俩的八卦故事也不少。比如在前一阵子很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秦昊饰演的数学老师张东升就讲了这样一个关于笛卡尔和克里斯蒂娜的爱情故事,说年轻的公主克里斯蒂娜对笛卡尔一见倾心,但无奈父母反对,笛卡尔也倾慕着公主,在她弥留之际,留给公主一封信,上面写了一个方程:R等于A乘以括号一减去sinθ,公主一看这个方程就热泪盈眶,因为这个方程对应的图形是一颗心的形状。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凄美,但现实却有点残酷。实际上,当时的克里斯蒂娜并不是瑞典的公主,而是瑞典女王,瑞典权力的最高执掌者。她对笛卡尔确实很感兴趣,但是也只限于他头脑中的思想。而且现实中的笛卡尔也并不是什么浪漫的人,相比于丰富的思想,他的感情生活却十分贫瘠。他终生未娶,不过在荷兰期间,曾和一个叫海伦娜·雅思的女人发生过关系,并生下了女儿弗朗辛。然而由于笛卡尔生性孤傲,他并没有和这个女人结婚,只自己独自抚养女儿。在当时的荷兰,未婚生子是重罪,所以笛卡尔小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对外指称弗朗辛是他的侄女。

弗朗辛可能是笛卡尔一生最爱的女人,但可惜的是,她在五岁时患上猩红热夭折了。在笛卡尔死后,克里斯蒂娜女王也没有太多自责和不安,很快就将他草草下葬了。此后几百年,法国人又将他的遗骸迁回了祖国,并多次移葬。目前,笛卡尔的墓位于法国巴黎的圣日耳曼圣心堂。

人们似乎对笛卡尔的遗骨特别感兴趣,他的手指骨曾一度被热炒,有人认为,佩戴用他指骨做成的饰品可以更聪明。人们还千辛万苦寻找到了他曾被丢失的颅骨,并对这颗颅骨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建了他的大脑模型。当然,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一颗聪明的脑袋里曾孕育的思想。

那么,笛卡尔有哪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呢?下面我就从哲学和科学两个方面为你讲解。

首先是哲学领域,笛卡尔有一句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过这并不是他得出的最终结论,而是他哲学的起点。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看故我在”或者“我听故我在”,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思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视觉、听觉这些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那么怎么思考呢?笛卡尔强调使用理性,所以笛卡尔的哲学又被称为理性主义或者唯理论。使用理性进行思考,首先就是要勇于怀疑。在笛卡尔看来,如果想得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获得真理,就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怀疑本身。我们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可靠的,都值得去怀疑。那些书本上教的、权威们讲的、被千百万人都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也值得去怀疑。比如被奉为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实验很容易就证明他是错的。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空气摩擦,任何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都是相同的。如果你以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为基础,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得出的结论就很可能是不靠谱的。

怀疑意味着推翻一切原本的信仰,那么怎么才能获得真知呢?抛弃了那些不靠谱的感官认识,与传统教条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应该是经过人类理性与实践反复考验、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比如说数学中的公理,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等,就应该是进行数学研究的基础。

有了可靠的研究起点,怎么来获得更多的正确的知识呢?在笛卡尔看来,最为可靠的方法是演绎法。在笛卡尔提出演绎法之前,16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归纳法。归纳法又称为归纳推理,培根认为,通过对某一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就能获得新知识。比如每一次将碘酒滴入淀粉中,淀粉都会变蓝,于是就可以归纳出淀粉遇碘变蓝的结论。

然而归纳法也存在他的问题,那就是归纳很多时候是不完全的。最著名的就是黑天鹅的例子,人们通过观察身边所有的天鹅,发现它们都是白色的,就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然而某一天有一只黑天鹅出现,那么之前的结论就被完全推翻了。

为了避免归纳法存在的这一问题,笛卡尔提出,要想获得真正的新知,就应该使用演绎法。演绎法又称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法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从普遍推导到特殊的方法。比如如果前提是“人都会死”,并且“张三是人”,那么一定就能得出“张三会死”这样的结论。当然,演绎法也存在问题,那就是他的推理过程无懈可击,但前提却会让人怀疑。比如“人都会死”这个前提,虽然我们理性直觉认为他没有错,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怀疑。

笛卡尔当然也明白演绎法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搬出了上帝来。不过,笛卡尔所认为的这个上帝并不完全是基督教意义上的那个上帝,他是借用了上帝全知全能、完美的概念,只借用上帝这样的完美存在,比如是它规定了“人都会死”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再比如,他规定了那些不证自明的公理,这样我们才能从这样的前提获得各种各样的新知。

时至今日,演绎法和归纳法互为补充,仍然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学科的研究都是实验归纳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

当然,客观世界中的问题总是复杂的,往往不是一个问题,而是由许多问题纠结在一起。如何处理看似没有头绪的复杂问题呢?在《谈谈方法》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先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单一的问题,各个击破再进行综合的方法。举例来说,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开来看。比如笛卡尔在《论人》一书中就写道,人的肉体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心脏像个大火炉,肺像个大烟囱,肝脏就像过滤器,血管就像河流等等。这些不同的部分组合起来,就像机器零件一样成为一个整体。人体健康出了问题,表现很复杂,但实际上却是某个零件出了问题,重要的是及时找到出问题的那个部分,才能解决整体的问题。

在笛卡尔看来,把复杂的系统分解开来研究,归根到底是通过解决部分的问题,来保全更为重要的整体。笛卡尔的这种思想又被称为机械论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此后的科学研究领域300年之久,包括人体科学在内,所有的科学学科几乎都是遵循着先分解再综合的原则。直到20世纪中叶,系统论、协同论、混沌理论问题研究的兴起,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分解,这时人们才逐渐放弃了对机械论的绝对依赖。

笛卡尔不仅把人的肉体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他还把人的心灵和肉体进行了分离,这就是他著名的身心二元论。前面我们讲到,笛卡尔把人的肉体看成一个机械的系统,可是人相比于一个按照指令运转的机器显然要复杂得多。他认为,人不仅能像机器那样做一些本能的、重复性的行为,还具有协调力、创造力,以及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能力,这就证明了心灵的存在。笛卡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松果腺是沟通心灵和肉体的关键器官。比如人的手接近火堆,热的感觉通过神经传导到松果腺,转化为痛觉,让大脑有了理性的思考,这是烫的,首要远离,从而作出反应。

现在我们知道,松果腺并没有笛卡尔所说的功能,它仅仅是分泌一些激素的腺体。不过,笛卡尔对人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的描述是正确的。笛卡尔认为心灵反映客观物质,因此它本质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通常人们因为“我思故我在”的表达,认为他说的是心灵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这其实是对他的误解。笛卡尔表达的并不是客观世界因为心灵而存在,而是在说,只有你认真地思考,才能客观认识世界是怎样的存在。认真思考、使用理性认识这个世界,也成为近代以来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科学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秩序井然,人们才能不断突破自然,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笛卡尔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原因。

笛卡尔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在具体的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先来说说数学。笛卡尔非常推崇数学,原因有两个。第一,数学是纯理性的学科,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只要前提正确、计算正确,所有的数学推导过程和得出的结论都是绝对可靠的。第二,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众多学科所研究的内容看似纷繁复杂,但背后都蕴藏着数学原理,可以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

笛卡尔对数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发明了直角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关于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笛卡尔参军的时候,曾在多瑙河边上的乌尔姆小镇附近打仗,战斗之余,笛卡尔还在思考着各种数学问题。为了给上级报告自己部队所处的位置,排长的做法给了笛卡尔一启发。排长是怎么做的呢?多瑙河是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排长以河边的乌尔姆小镇为起点,把向下游行径称为正,上游称为负,就能得出相应的行军里程。与此同时,把向河的北岸行进称为正,南岸称为负,得出另一个行军里程,这样就能准确得出部队相对于乌尔姆小镇的位置。笛卡尔深受启发,假设小镇是原点,莱茵河为X轴,与莱茵河垂直的方向为Y轴,一个直角坐标系就形成了。

直角坐标系的发明直接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就相当于坐标中的X轴和Y轴。不过直角坐标系更大的意义在于统一了代数和几何。在笛卡尔之前,代数和几何是两个分离的学科,以直角坐标系为基础建立的解析几何把两个学科统一了。具体是怎么统一的呢?代数方程都能在直角坐标中表示出来,比如X平方加Y平方等于一这个代数方程,在坐标中就是一个半径是一的圆。任何一个几何图形放在这个直角坐标系中,也都能用代数方程来表示。

在笛卡尔去世之后,人们又在直角坐标的基础上发明了极坐标,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坐标系,解析几何的表示形式也更加丰富。之前我们所说的新型方程R²等于A乘以括号一减sinθ,就是一个极坐标方程。研究者也因此推断,笛卡尔在生前是不可能给克里斯蒂娜写出这个极坐标的新型方程的。

除了哲学和数学,笛卡尔的研究领域也涉及了其他自然学科,我们重点说说物理学和医学。笛卡尔把知识体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哲学和数学是根,物理学就是主干,在物理学的主干上又生发出许多枝叶,就是别的学科。

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牛顿的物理学为基础的,生在牛顿之前的笛卡尔也已经意识到了物理学的重要性,并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物理学体系。他曾写了《论世界》一书,但迫于宗教压力,在生前并没有发表。不过书中他已经开始像牛顿那样,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统一的解释。笛卡尔指出,万事万物的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漩涡,在解释潮汐、月球绕地运动以及地球上万物重量的时候,他都假设了以地轴为中心存在一个漩涡。在宇宙当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漩涡,才有了日月星辰的各种运动。笛卡尔的漩涡理论也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漩涡可以在他的解析几何体系里表现出来。

牛顿曾经熟读笛卡尔的著作,受到笛卡尔数学和物理学体系非常大的影响。在笛卡尔去世30多年后,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也同样是借助数学构建出了经典力学体系。

除了物理学之外,笛卡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了医学研究上。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与她的自身境遇有关,笛卡尔从小就体弱多病,如何保持健康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他的私生女弗朗辛夭折之后,悲痛之余,她更加注重人体的研究。笛卡尔研究医学更重要的原因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服务。前面我们提到,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二元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做了一些人体解剖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笛卡尔不仅了解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还根据解剖提出了松果腺是沟通身心的重要部分。

笛卡尔时代的医学还掺杂了很多巫术的成分,在笛卡尔看来,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以解剖为基础,才能真正了解各个器官的功能,把人比作机器,把人体器官比作机器零件。笛卡尔曾经乐观地认为,也许再过几十年,通过更换损坏的零件,就能让人体这台大机器不停的运转下去,让人获得永生。显然,笛卡尔过于乐观了,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人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永生,但器官移植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除了医学,笛卡尔也同样重视道德学的研究。笛卡尔认为,医学是为了让人的身体保持健康,那么道德学就是让人的心灵保持健康,只有身体和心灵都健康了,才是真正的健康。那么,人们应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呢?笛卡尔的观点有点像中国的修身养性。他曾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公主通信,讨论这个问题。信中他提到,平衡饮食、适当锻炼、用药和适量饮酒都能让身体保持健康。同时,冥想等方法也可以让心灵保持平和,控制非理性的冲动,促进心灵的健康。控制个人非理性的冲动,也被笛卡尔认为是促进社会健康的基础。在此之上,他非常推崇公共之善的概念。在与伊丽莎白公主的通信中,笛卡尔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公共利益应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和他的哲学观点也是一致的,那就是整体比部分重要,宇宙要比地球更重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笛卡尔看来,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再到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有着统一的规则。到这里,《笛卡尔》一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讲完了。

在笛卡尔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始祖。正是在笛卡尔理性大旗的引导下,人才逐渐告别盲目迷信与狂热,在近几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长足进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