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档案褶皱中的纳粹真相,集体记忆与私人日记的证言交锋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4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这里的“第三帝国”就是纳粹德国,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希特勒自认他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之后的第三个帝国。第三帝国从1933年兴起,到1945年消亡,总共只存在了12个年头。

在这区区12年的时间里,德国可谓大起大落。它摆脱了一战战败的阴影,恢复了大国地位;它是二战的策源地,甚至一度称霸欧洲大陆,但转眼间就崩溃灭亡。这期间,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迅速地上升,又如此迅速地失败?今天的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是第三帝国的历史见证人之一,甚至在著名的慕尼黑会议上,一度离希特勒不到50米,执行跟踪报道。1960年,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盟军缴获的德国资料,撰写了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虽然当时的许多史学家质疑,作者认为时间沉淀还不够长,很难客观中肯地描述第三帝国的历史。不过如作者所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手资料能供写作者使用,所以这本书所拥有的细节,那种独特的、鲜活与真实的感觉,也是以往史书难以比拟的。

结果,不出所料,书籍出版后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热议,最终出版界和史学界给予它高度评价。历经60年来,这部书始终是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不二之选。下面就来详细看一看这本不容错过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流浪汉到政治家,希特勒是如何崛起的;第二部分是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什么没有阻止德国挑起战争;第三部分是希特勒为什么非要屠杀犹太人;第四部分是一度称霸欧洲的德国,为什么会迅速垮台。

下面我们先来聊一聊希特勒是如何崛起的。解读第三帝国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一个奥地利家庭。11岁时,希特勒立志要当一名画家,但是身为海关职员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样,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父子二人因此而产生了矛盾。这也使得原本成绩优异的希特勒开始无心学习,成绩变差。1907-1908年,希特勒连续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皆以失败告终。在艺术领域的频频受挫,让希特勒放弃了绘画。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产生了参军的想法,但是他并不愿意在多民族的祖国奥地利服兵役,于是便以德裔外国人的身份去了德国参军。随后的3年中,希特勒因为作战勇猛,获得了一个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个二级铁十字勋章。尤其是那枚一级铁十字勋章,通常极少会授予普通士兵,所以希特勒一直对此感到无比骄傲,后来每次出席公共活动,总是会佩戴那枚勋章。

但是此时的希特勒并没有表现出军事指挥才能,所以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始终都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此时他已经快30岁了,距离1933年掌握德国大权只有16年时间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是如何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士兵成为德国元首,进而撼动全世界的呢?对此,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可忽略:一是德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二是希特勒个人强劲的政治手腕。

首先,当时德国混乱的政治环境为希特勒上位提供了可能。这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德国败局已定,国内又爆发了11月革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国改制为共和国。而这也为希特勒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因为如果德国还处在帝制时代,那么国家的权力就会全部被贵族和财阀垄断,作为平民的希特勒是绝无可能进入政坛取得高位的。

随后一战结束,德国战败,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极为严苛的惩罚,比如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向战胜国赔付巨额赔款等等。而这一切都在德国民众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这些仇恨的种子都将成为后来希特勒煽动民意、登上高位的基础。

另外,此时德国刚刚创建起来的共和体制根基非常不稳,不论是左翼政党还是右翼政党,都不愿意支持它。相反,他们都对德国的未来有着自己的打算。一部分右翼政客与旧军人,如中央等等,幻想着复辟帝制,恢复旧帝国的荣光;而左翼的共产党则希望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工人阶级政府。这就使得德国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这种权力不稳的状态自然就给各路的野心家提供了机会,希特勒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了,有机会是一回事,能不能抓住又是另外一回事。希特勒能够抓住机会一举成为德国元首,除了客观原因,他本身的政治手腕同样不可忽略。1919年,希特勒意外地加入了一个名叫德国工人党的小党派,并且很快发现了自己的演说才能和组织管理天赋,于是他开始全身心地投身政坛,并且很快成为了德国工人党的魁首。

随后,希特勒开始对这个无名小党进行改造升级。希特勒的改造升级大致可以分为软性和硬性方面。先说软性方面,首先,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不过这个党派其实跟民族、跟社会主义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纳粹党是右翼政党,关注旧帝国的荣光,而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关注民族与社会主义,两者是明显的敌对关系。希特勒之所以将自己的党派名称改得这样不伦不类,主要是因为民族与社会主义这类的词汇在当时的德国政坛很时髦,很能达到吸引鼓动普通民众的效果。

其次,希特勒亲自设计了纳粹党的党旗,他选用了黑、白、红三色作为党旗的底色,这个底色与德意志帝国的国旗颜色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很能唤起德国人对旧帝国荣耀的回忆。而且黑白双色反差明显,红色又十分醒目,所以在集会活动中很容易吸引民众的注意。同时,希特勒还在党旗上增加了一个钩形十字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万字标志。这个万字标志并不是希特勒的原创,它在欧洲政治圈中历史悠久,比如近代芬兰的国徽上就曾出现过万字标志。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德意志民族占主导的国家里,它主要被认为是反对犹太人、团结德意志民族的标志。作者指出,希特勒应该是早年在奥地利流浪的时候,在某个反犹政党党徽上看到过万字标志,所以受到启发,将这个标志加入了党旗。希特勒在党旗中加入万字标志,无疑是想展现团结德意志民族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后来推行种族屠杀政策早有伏笔。

接下来,希特勒还对纳粹党的衣着和礼仪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比如在衣着上,他要求党徒统一穿制服,以体现秩序感,提升民众对纳粹党的信任与好感度。在礼仪上,希特勒对握手礼非常反感,因为在他看来,频繁的身体接触会削弱领导人的威信,所以希特勒参考罗马帝国的军礼,设计出了纳粹举手礼。这种敬礼方式要求敬礼者右臂伸直,五指并拢向前向上抬高至45度,这样一来,敬礼者就必须跟希特勒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希特勒不可随意接近的崇高地位,同样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民众传达出无限服从领袖的信号。

最后,希特勒为纳粹党撰写一部思想纲领。192311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一场政变,企图推翻共和体制,建立以纳粹党为核心的独裁政权,但是这场暴动很快就被扑灭了,希特勒也被捕入狱。这次失败让希特勒意识到,单纯的暴力不足以撼动共和国的根基,于是他开始转变思路,试图通过合法的民选渠道来夺取政权。为了获得民众的好感,希特勒在狱中口述了一部自传,取名为《我的奋斗》。在这本书里,他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不被认可的艺术家和被时代抛弃的退伍军人。同时,他还在书中宣扬了向一战战胜国复仇、反犹等极端思想。要知道,与希特勒同龄的德国人都曾经历过一战战败的耻辱,也跟希特勒一样,在战败后陷入过失意与迷茫,所以这部自传出版后,很快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并且迅速成为了纳粹信徒心目中的思想纲领和行为圣经。

再说希特勒对纳粹党的硬性改造。希特勒为了顺利夺取政权,将纳粹党内部打造成了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国中之国。有号称纳粹党喉舌的宣传机构,专门负责煽动民意,为纳粹党造势;由武装组织冲锋队,专门负责破坏其他党派的革命运动和政治集会;还有党卫军,专门负责保护希特勒本人和其他纳粹党高官,防止他们被政敌刺杀。

纳粹党在夺权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两个值得一提的对手,一个是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另一个是同样来自左翼的德国共产党。其中的社会民主党是德国的老牌政党,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在德国工人阶级中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可惜到了20世纪20年代,社会民主党开始官僚化,也因此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面对这样一个暮霭沉沉的老牌党派,希特勒直接祭出了自己的暴力武器冲锋队,对社会民主党的各项政治活动进行暴力冲击,甚至直接殴打政治对手。面对希特勒如此蛮横暴力的手段,软弱无能、人心散落的社会民主党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乖乖认输。

另一个对手德国共产党倒是不畏惧希特勒的暴力手段,毕竟他们也是一个极富战斗力的党派,并且跟纳粹党一样拥有很不错的群众基础。但是咱们前面说过,德国共产党的目标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工人阶级政府,这就使得德国右翼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充满了戒备和恐惧,所以他们宁肯让希特勒的纳粹党执政,也绝不能允许共产党上台。

就这样,1933130日,希特勒竞选成功,被提名为德国总理,完成了他夺权的第一个里程碑。不过此时希特勒与纳粹党的地位还不稳固,因为此时德国共产党依然是国会的第二大党,控制着17%的议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纳粹党策划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他派人火烧德国国会大厦,又诬陷一个刚来德国不久的荷兰共产党员是纵火犯,进而以此为借口宣布德国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剥夺了德国共产党员的合法参政权。纳粹党由此击败了最大的左翼对手。

左翼对手清除殆尽,与纳粹党同为右翼的其他竞争者更是不值一提。比如当时的执政党中央党内部混乱不堪,一来无法解决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二来还想开历史倒车、复辟帝制,这样的党派显然很难让选民买账。所以1933年,原本执政的中央党毫无悬念地被纳粹党取代。随着纳粹党先后打垮了左右两派的竞争对手,希特勒逐渐掌握了德国的军政大权。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获得了全部权利,第三帝国至此成形。

说完了希特勒的发迹史,我们再来看一看影响历史走向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什么没有阻止希特勒挑起战争呢?咱们前面说过,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施加了严苛的惩罚,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德国军备的限制。但是希特勒掌权后,逐步撕毁了限制德国军备的凡尔赛条约,开始疯狂扩张军备。19383月,希特勒出兵吞并奥地利,改变了一战后确立的欧洲政治版图。接着,希特勒又派兵向邻国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让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为一战后欧洲秩序的创建者和维护者,英法两国理应对德国的侵略行径加以制止,坚决维护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主权。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1938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居然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英法两国怕了希特勒不成?

是怕了,但他们怕的不是希特勒本人,而是怕了战争。虽说英法两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在战争中讨到任何便宜,相反,两国都是元气大伤、心力交瘁。所以英法两国的首脑都不想再为了他国的一城一地,将自己的国家拖进战争的泥淖。所以为了不用被迫参战,也不用伤面子,英国首相张伯伦斟酌再三,拿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答应希特勒的要求,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但同时也要求希特勒停止侵略,不可以再侵犯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但是很显然,这只是英法两国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希特勒拿到了苏台德,也不会停止进一步侵略,相反,他在英法两国的妥协中看到了他们的恐惧和虚弱。所以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仅半年,希特勒便全面并吞了捷克斯洛伐克。由此德国实力大大增强,希特勒内心也越发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值得一提的是,与希特勒的疯狂不同,当时的一部分德国高级将领仍然是比较清醒的,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太知道战争的残酷了。所以当希特勒提出想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不少高级军官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比如当时的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路德维希·贝克就曾一度想让军队高层跟自己发布一个总辞职声明,逼迫希特勒终止疯狂的战争计划。但是此时,希特勒已经完全控制了德国的军政大权,部分高级军官的反对根本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他甚至曾向幕僚们咆哮出“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

后面的事情就如我们所知,19393月,德国全面并吞捷克斯洛伐克;19399月,德国进攻波兰,并且迅速占领了波兰的大片领土。至此,英法两国再也无法自欺欺人,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除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最著名的恶行就是大肆屠杀犹太人。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聊一聊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有传言说,希特勒之所以痛恨犹太人,是因为他当年在维也纳当流浪汉的时候,曾经遭受过犹太房东的不公正待遇。不过这个说法纯属谣言,因为当希特勒还是一个流浪画家的时候,不仅没有犹太房东欺负他,反而还有一个犹太青年曾经帮他卖过画,这对于没有什么绘画天赋的希特勒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所以所谓的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在公报私仇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希特勒将屠刀指向犹太人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先来说一个认知误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来都不只是针对犹太人的。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就曾经把一批先天的残疾人士和精神病患者当作是无用的吃饭人杀掉。这一行为也曾一度引起了德国人的恐慌和谴责,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轮屠杀很快被遗忘了,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被再次揭露出来。紧接着,不仅是犹太人,德国本土的另一群少数族裔也遭到了迫害和屠杀,那就是吉普赛人。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至少有超过50万吉普赛人遭到了希特勒的侵袭。而由于吉普赛人始终没有祖国,也就导致这轮种族屠杀一直很少被人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兰人以及苏联境内的各个斯拉夫民族也都曾遭受过希特勒的疯狂屠杀。特别是到了二战中后期,希特勒在波兰奥斯维辛建立了一系列的集中营和灭绝营,用毒气对犹太人、波兰人以及苏联战俘进行批次屠杀。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被害人的遗体还会被纳粹党徒当做可利用的资源去使用,女性的头发被做成军舰上的缆绳,金牙金戒指被充作军费,一些有纹身的人皮被当作艺术品,甚至连尸体脂肪都被加以提炼制成肥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如此的丧心病狂呢?首先,我们都知道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人一直都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理所应当的应该统治这个世界。而为了净化德意志民族的血统,提升德国人的种族质量,希特勒才会对国内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遗传病患者以及非德意志民族的少数族裔进行屠杀。等到二战爆发,德国占领了波兰以及一部分的苏联领土,自然想将这些领土改造成德国的殖民地,那么与德国境内相同的种族屠杀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希特勒的这套种族优越论也几乎是昔日所有殖民者的论调,比如澳洲殖民者、美洲殖民者,他们宣扬着种族优越论,然后毫无愧疚地屠杀着当地土著,从而掠夺他们的财富、人力和生存空间。所以作者认为,希特勒的种族屠杀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战争罪行,而是欧洲殖民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的种族屠杀之所以被很多人当做是简单的二战战争罪行,一方面是因为两者时间线重合扰乱了大家的视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希特勒本人利用了战争时期的混乱与战时新闻管制掩盖了他种族灭绝的罪行。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曾一度称霸欧洲的第三帝国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作者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接连的胜利让希特勒忽视了对手的强大;其二,过度伤亡和焦土政策导致德国民众开始反抗希特勒的统治;其三,德国受到了意大利、日本等队友的连累。

先说第一个原因,二战爆发后,希特勒接连吞并了波兰、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等小国,尤其是还出乎众人意料地战胜了昔日的军事强国法国,进而控制了欧洲大陆。这样短时间内的巨大成功让希特勒的自我膨胀到达了顶点,完全意识不到他的对手其实远远比他想象中要强大得多。

先来说说意外战败的法国。1940510日,德国对法战役正式爆发。当时不论是英国还是尚未参战的苏联,都认为以法国的战斗力应该能遏制住德军的猛烈攻势,一举扭转战局,甚至连当时的一些德军将领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仅一个多月后的622日,曾经在一战威风赫赫、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便宣布投降了。出现这样一个结果,真的是因为德国的实力逆天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当时法军的综合实力是在德军之上的,再加上有英国远征军的支援,按理来说是不会输的。但是法国却在战略和战术两方面都犯了致命的错误。

首先在国家战略方面,法国对德的长期绥靖政策,也就是退让妥协,让法军丧失了斗志。这还要从一战后开始说起,当时法国作为战胜国与英国一起成为了维护整个欧洲战后秩序的仲裁者,这无疑是法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但是老朋友英国却并不希望法国就此做大,所以转而扶持德国以牵制法国的力量。20世纪20年代,法国曾因德国暂时无力支付战争赔款一度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但是由于英国却拒绝配合法国,德国又消极抵抗,终止了工业区生产,再加上国际舆论的谴责,法国最终灰溜溜的撤兵了。这就导致法国这次行动非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赔上了巨额的军费支出。也正是这次行动的失败,让法国逐渐放弃了对德国的强硬政策,转而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再来就是咱们在前面讲过的慕尼黑会议,法国跟随英国再次对德国做出了妥协,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法国高层不愿意与德国正面对抗的思想。所以等到德国大兵压境的时候,心理上毫无准备的法国才会迅速落败。

相比之下,苏联就要心智坚定得多。早在战争刚刚开始打响的时候,苏联高层就已经做好了战败后继续抵抗的准备和铺排,比如将一部分工厂迁移到了大后方,这样即使前方战败,军队后撤,有这些工厂提供物资,军队依然有继续抵抗的资本。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二战的战局逆转会发生在苏联而非法国。

说完战略问题,接着说法国在战术上的问题。二战中德军的闪电战之所以在前期表现得战无不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坦克、装甲车等高速武器玩得溜。但是当时法国陆军的坦克在火炮口径和装甲厚度上都高于德国坦克,如果真的集中火力硬碰,德国不见得能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是战争爆发时,指挥法国陆军的高级将领主要是参加过一战的保守军官,曾经的成功导致他们过于迷信法国在一战时的表现,认为仅凭坚固的防御工事就足以抵御德军的进攻。所以他们非但不集中坦克的火力,反而将坦克分散到各个连队中,当做移动的堡垒来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法国的装备优势。反观德国,早在战争爆发就已经抽调了坦克、装甲车等高速武器,组建起了独立的装甲集团军,进而在战争中依靠装甲集团的火力集中和作战机动灵活,迅速突破了法国的防御工事。

虽然对法战争德国大获全胜,但是如果希特勒够冷静,他就应该知道德国对法国的胜利存在着侥幸的成分。如果法国高层换一批人,或者他这次面对的是另一个国家,那么这场战争就很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所以此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将已经打下的国家好好消化掉,然后再做打算。但是此时已经膨胀过度的希特勒显然不这么想,所以攻克法国后,他又将目光落在了隔海相望的英国身上。但是由于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间隔着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想要征服英国,要么有足够的海军实力,要么有压制性的空军实力,但是这两项德国都不具备。非但不具备,德国还遭到了英国空军的报复性还击。19408月,英国派出空军向德国首都柏林投放炸弹,损毁诸多德国地面建筑,并且还炸死炸伤了近40名德国人。虽然这个损伤跟其他国家相比只是毛毛雨,但这却是德国本土民众第一次感觉到战争和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这也是德国民众产生厌战情绪的开始。

可是这些却都没有引起希特勒的警觉。柏林受到英军轰炸的几天后,希特勒曾在日记中写道:“德国人非常关心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他们希望能够在冬季到来之前获得和平。”这段话显示,希特勒明显已经意识到了民众的厌战情绪,但是他却并不想立刻停止战争,相反,他似乎有些自信过头的认为自己可以在冬天到来之前完成自己的称霸目标,或者至少能够拿下英国。不过最终由于对英国实在无从下手,希特勒放弃了英国,选择进攻苏联。

由于之前老牌强国法国的迅速战败,此时国际舆论完全逆转,人们普遍认为苏联最多只能撑几个月。而在苏德战争早期,战场形势也的确如众人预料的那样,德军凭借闪电战长驱直入,苏联丧失大片国土,甚至在19419月的基辅战争中,有多达65万的苏军被德俘虏。但是当战争发展到1941年年底时,局势发生了逆转,德军被挡在莫斯科城下,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要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宣告着德国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欧洲各国都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再次燃起了对抗德国的信心。

19427月,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大会战,次年2月,苏军再次取得了战争胜利,并且消灭了德军1/4的兵力。从此德国开始失去战争的主动权。用德国军官的话来说,这场战争相当于打断了德军在东线的脊梁骨。因此作者才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转折点。

那么,苏联是如何在大众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取得战争胜利的呢?很多人都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成功,主要是受到了寒冬的帮助,但是作者对此并不认同。作者指出,194110月,苏联进入秋季后,连绵的秋雨使得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变得极为泥泞,迟滞了德军机械化军团的行进速度,但是等到当冬季来临后,道路反而因为结冰,一度为德军进攻莫斯科提供了便利。而当德军出现大面积冻伤的时候,莫斯科保卫战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所以准确的说,寒冬只是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德军战败一味归结为寒冬无疑是抹杀了苏联军队的功绩。

对于苏联战胜的真正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三条。首先是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尤其是经过两个5年计划的发展后,苏联一举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能够为战争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持。而且咱们之前说过,早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就已经做好了长期抵抗的准备,所以早早地将一部分工厂布局到了东部的乌拉尔山区。等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即使失去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块土地,但作为大后方的乌拉尔工业区仍然可以为苏军提供后勤保障,这就使得苏军能够在前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依然有底气跟德军死磕。

其次,苏联的军事实力并不比德军差,比如在坦克方面,苏军的 T-34KV 坦克在性能上远比德国坦克要好。再比如德军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曾一度对苏联机场进行过大规模空袭,导致前线机场受到重创,但是坚挺的苏联战斗机却没有丧失战斗力,转眼苏联的一、二、四型轰炸机就反过来对德国东部领土进行了轰炸,甚至一度夜袭德国首都柏林。所以,即使在战争早期苏军大规模溃败,但是后续动员的军队,尤其是从苏联东部调来的西伯利亚军团仍然保持着非常顽强的战斗力,而这批军队也正是将德军挡在莫斯科城下的中坚力量。

此外,真正让德军头疼的是苏联广袤无垠的国土。虽然德军利用闪电战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但这片占领区几乎是德国本土面积的两倍,再加上德军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激起了沦陷区平民的强烈反抗,所以随着战线的不断拉大,德军的战斗力很快就被广大的占领区稀释掉了。德国战败后,部分德军将领也提到,即便占领了苏联首都莫斯科,德军仍然要继续进攻乌拉尔地区才能彻底控制苏联,但事实上德军已经在莫斯科城下耗尽了战力,就算攻占了莫斯科,对乌拉尔也是有心无力了。这意味着即使莫斯科保卫战失败,苏联也未必会彻底沦陷,苏联依然有逆转战局的可能。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闪电战能够在其他国家起效,在苏联却不管用。

第三,帝国迅速崩溃的第二个原因是厌战情绪和焦土政策导致国内民众开始反抗希特勒的统治。咱们前面说过,19408月,英国空军曾在德国首都柏林实施空袭。要知道,德国在一战中虽然是战败国,但是并没有遭受过大规模的战火,而在二战前,德国的空军总司令戈林也一再向德国人保证,类似德国领土被进攻和轰炸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这就导致德国民众对战火可能降临在自己头上这种事情是毫无心理准备的,也因此他们比其他国家的民众更容易产生厌战情绪。而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战火烧到德国本土,希特勒愈加疯狂,他不思保国安民,仍然负隅顽抗,甚至在德国境内推行焦土政策,摧毁城市破坏交通,让平民充当炮灰。到这一步,德国民众意识到元首已经抛弃了他们,于是他们说服德军停止抵抗,转而寻求与盟军合作,这也加速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灭亡。

最后来说希特勒的队友们,也是拖着第三帝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核心队友有两个,一个是意大利,一个是日本,他们三国共同组成了一个军事联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轴心国。早在二战前,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就和希特勒关系不错,且一直是第三帝国的主要支持者。但是意大利国内资源匮乏,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民众厌战情绪强烈,军队战斗力也很差。意大利加入战局后,接连在入侵法国、希腊等战役中吃亏,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是希特勒对这个猪队友却是不离不弃,屡次调兵救援,这就导致与意大利结盟非但没有增强德国的势力,反而背上了一个大累赘。

而同为轴心国的日本虽然野心勃勃,也有较强的海军实力,但毕竟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无法给德国提供必要的援助。所以希特勒对日本的唯一指望就是让他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吸引美国的注意,避免美国介入欧洲战场。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由于美国的贸易封锁,日本石油短缺,诸多战争机器无法运转,于是恼羞成怒的日本决定给美国点颜色看看。1941127日,日军轰炸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然而这次轰炸非但没有让美国胆怯,反而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194112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此后美国加大力度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并联合英国在1944年与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联与法国一东一西两方战场,使本就疲于奔命的德国更加首尾难顾,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节节败退。

19454月,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1945430日下午03:30分,希特勒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地堡中服毒自杀,此时距离他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还不到12年,距离德国入侵波兰还不到6年。5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三帝国宣告灭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