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寡头政治》:昭和维新的幻灭之路,政党腐败与军部崛起中的日本现代性困境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0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寡头政治帝国:日本的制度选择》,作者是两位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J·马克·拉姆塞耶和耶鲁大学教授弗朗西斯·X·罗森布鲁斯,他们都是日本研究专家。

近代以来,日本创造过奇迹,也制造过罪孽。它曾经用很短时间,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岛国,一跃而成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大国,这样咸鱼翻身的案例,在后发国家中极为罕见,日本因此一度成为其他国家的效仿对象。可同时,随着野心膨胀,日本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带去了沉重苦难,它自己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大国崛起的奇迹是如何滑入军国主义深渊的?历史学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本书的作者则将根源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作者指出,正是因为明治维新时形成的寡头政治,导致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始终处于不正常状态,最后军部趁乱而起,夺得了对最高权力的主导权,从此日本被拖进用侵略战争解决国内矛盾的怪圈。所以,了解日本的寡头政治是怎么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崩溃,是理解近代日本历史的一把钥匙,这也是《寡头政治帝国:日本的制度选择》一书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就将围绕寡头政治的确立、运作、争斗和终结四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寡头政治的确立。

首先解释一下寡头政治的含义,简单说就是少数人掌握政权。这里的少数人可以是贵族、军阀、财阀,也可以是他们的集合。总之,任何由一个或几个团体实施统治的制度,都叫寡头政治。

那么,日本的寡头政治是由哪些人或团体构成的呢?这就要讲到一个关键词——藩阀。

近代以前,日本实行了将近300年的幕藩体制。“幕”指德川幕府,相当于中央政府;“藩”就是藩阀,相当于地方诸侯,日本叫大名。大名们效忠幕府,缴纳贡赋,还要定期去江户觐见幕府将军。而在自己的领地内,大名享有高度自治,掌握了行政、收税、司法等权利。做个比较的话,这有点像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封建制度,诸侯只要对周王室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封地上干什么都不受干涉。所以历史上藩阀有着比较大的自主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跟幕府离心离德。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逼迫日本打开国门,德川幕府无力阻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见幕府权威削弱,藩阀趁机发起倒幕运动,其中号称四大强藩的长州、萨摩、土佐和肥后最为积极。他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武力为后盾,逼迫幕府把权力移交给天皇。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亲政。随后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将藩国改为府县,幕藩体制终结。自此,幕府退出了政治舞台,可藩阀并没有随之消亡,他们改头换面继续存在,只不过形势发生了变化。之前藩阀只具有地方影响力,明治维新后,在倒幕运动中崛起的下级武士进入中央,掌握了实权。比方说,号称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曾是下级武士,比他们小一辈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同样身份卑微,而且他们都出自倒幕运动的主要推动力——四大强藩。所以当这些人跻身中枢后,就按照各自出身拉帮站队,形成了四大强藩分享中央权力、共同统治的格局,这是寡头政治的雏形。明治初年的日本政权,就掌控在这些寡头手里,所谓天皇亲政只是个噱头。事实上,连保卫天皇的亲兵都是由四大强藩提供的。

可这种格局并不稳定,症结在于四大强藩之间的权力分配不平衡。相对来说,长州和萨摩掌握的权力更大,例如维新三杰就来自这两个藩,他们身居高位,形成了所谓长萨联盟,操纵着政局。对此,肥前和土佐非常不满。1874年,原肥前藩所在的佐贺县发生叛乱,政府军花了两个多月才镇压下去。不久,明治政府遭遇到更严峻的挑战,那就是西南战争。

西南战争的起因是废藩置县后,原先依附于藩国的武士阶层升级困难,在如何安置的问题上,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同明治政府中的其他寡头产生了分歧。西乡隆盛力主入侵朝鲜,转嫁国内矛盾,这遭到了否决。西乡隆盛负气出走,纠集了一批失业武士,在日本西南部起兵,史称西南战争。西乡隆盛是萨摩人,但他得到了肥前和土佐两藩的支持,因为后者正想借此削弱长萨联盟。明治政府则极力镇压,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最后以西乡隆盛战死,叛乱平定而告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80年,长萨联盟的重要人物黑田清隆因为低价出售北海道官产引起非议,肥前藩出身的政府参议大隈重信利用媒体发起了强烈谴责,他还提出应尽快进行政治改革,打破长萨联盟对政权的垄断。大隈重信的主张获得了强烈反响,土佐藩出身的政治家板垣退助联合了一批出自肥前、土佐等地的官员,加上渴望参政的新兴地主和资产阶级,组成自由党,掀起了民权运动。

肥前和土佐联手挑战,让长萨寡头倍感威胁。为此,他们使出了一打一拉两种手段。先说打击,188110月,长萨寡头策划了一起阴谋,他们秘密召开御前会议,革除了大隈重信的参议职务,并将其党羽驱逐出政府,民权活动也遭到打压。从1881年到1884年,当局禁止了569次政治集会、3000多场公开演讲,民权运动陷入低谷。

再来讲拉拢,鉴于民权运动已成声势,长萨寡头明白一味取缔是行不通的,为了安抚民权派,寡头们安排天皇出面承诺进行政治改革。至于怎么改,寡头自有小九九。民权派要求学习英国,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所有决策都必须遵从国会的意志。长萨寡头则主张效仿普鲁士,统治权归天皇,国会充其量是个咨询和议事机构。表面上只是加强军权,可谁都知道,天皇不过是长萨寡头的牵线木偶,所以加强军权实质是加强了长萨寡头的权力。这一点在明治宪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1889年,长萨寡头的代表人物伊藤博文操刀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及明治宪法正式颁布。形式上,明治宪法吸纳了英国君主立宪思想,建立起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可实际上呢,就拿议会做比较吧,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不得干预,而明治宪法第五条规定,天皇在议会协助下行使立法权,这意味着立法权属于天皇,议会只起协助作用。公民的参选资格也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日本约4200万人,拥有选举权的有多少呢?45300人,仅占总人口的1‰。有资格当选议员只能是贵族、大商人、高级武士等精英阶层,而他们素来立场保守,容易受寡头控制。就这样,寡头还不放心,伊藤博文特意在宪法中设置了一个特别条款,让寡头们能够彻底摆脱议会的制约。这个条款规定,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内阁可以直接向天皇提议案,经天皇批准,议案就是敕令,效力等同于法律。那内阁由谁组成呢?我们来看第一届内阁,总共十名成员,除了拉来充门面的大隈重信,清一色长萨寡头。所以情况明摆着,哪怕议会不听话,寡头也能操纵内阁取得天皇敕令,这样他们就能绕开议会,达成自己的目的,对此议会毫无办法。

如此看来,通过掌控改革主导权,长萨寡头得以继续垄断中央权力,而且由于制定了宪法,这种垄断还被合法化、制度化,披上了民主政治的外衣。当然,包裹在华美外衣里的是赤裸裸的寡头政治。所以本书作者指出,明治宪法颁布之日,正是寡头政治确立之时。

那么寡头政治又是如何运作的呢?第二部分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所谓运作,具体讲就是寡头们是如何进行权力分配和政治交易的,我主要介绍行政、司法和经济这三个方面。

先讲行政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对内阁职位的分配上。从明治宪法颁布到明治天皇驾崩,20余年间,日本一共产生了12届内阁首相,要么出自长州,要么出自萨摩,只有大隈重信一度当过首相,可也仅仅维持了两个多月就倒台了。内阁的重要职位,如掌管财政的大藏大臣,拥有军权的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则始终掌握在长萨寡头手中。因此可以说,内阁职位基本在寡头集团内部交换和轮替。那么寡头们是如何进行这种交换的呢?答案是元老协商。

1889年到1912年,天皇先后授予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九人以元老称号,这些元老几乎都来自长州和萨摩,唯一非长萨出身的西园寺公望,也是被伊藤博文等人当接班人培养的。可以说,所谓九大元老,实际上是九名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长萨寡头。元老拥有辅佐朝政的特权,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内阁都是由元老们协商产生的,反之,如果没有元老的支持,内阁就要倒台。举个例子,为了安抚日益高涨的民权运动,18986月,伊藤博文说服其他元老,推荐民权派领袖大隈重信担任首相。短短几个月后,伊藤博文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失去后台的大隈内阁随之垮台。由此可见,长萨寡头通过操纵内阁,牢牢掌控着行政权。

那么司法权呢?日本最高司法机关叫大审院,明治宪法规定,天皇授权其行使司法权,据此大审院跟内阁的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可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的,根据1890年颁布的法院组织法,大审院直属于司法省,司法大臣有权对法官进行纪律监察,司法大臣本身是内阁成员,这意味着司法权要受到行政权,也就是寡头的控制。当然,法官并不甘心受人指使,而是试图保持一定的司法独立性,这就埋下了冲突的伏笔。大津事件就将这种冲突公开化了。

18915月,俄国皇储尼古拉二世访问日本,途经大津市时遭到刺杀,所幸皇储只受了轻伤,刺杀者被警方抓获,交大审院审判。为了安抚俄国人,日本内阁要求大审院判处刺杀者死刑,可大审院院长儿岛惟谦不同意,他认为尼古拉二世并没有死,因此这起案件的性质是谋杀未遂,按照日本刑法,谋杀未遂罪不致死。内阁又提出,尼古拉二世为俄国皇储,刺杀者犯了弑君罪,儿岛惟谦则指出,只有杀害日本皇室成员才构成弑君罪,尼古拉二世是俄国人,所以这项罪名对刺杀者不适用。儿岛惟谦主张按照普通的杀人未遂罪,判刺杀者终身监禁。这下内阁急了,明治元老、时任司法大臣山田显义亲自出马施压,可儿岛惟谦不为所动,他拒绝屈服,坚持原判。由于维护了司法独立,儿岛惟谦被后世尊称为日本护法之神。这一轮较量,大审院顶住了政治干预,可惜这只是暂时的。大津事件过去没多久,寡头们抓住儿岛惟谦下班后老爱往风月场所跑的习惯,大肆攻击其道德品质,迫使他辞去了大审院院长之职。随即寡头对司法系统进行了大清洗,手段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直接辞退,据统计,各级法院先后有158名法官因为各种理由被解雇;第二是诱导退休,日本法官的退休金取决于最终薪资,就是说,哪怕法官在升迁后立即退休,也能按照最后一天的工资水平领取高额养老金。于是,寡头向法官许诺给他们升职加薪,条件是如愿后马上辞职。对此,法官什么反应呢?看实际表现就知道了,1898年末,司法大臣一口气提拔了15名法官进入大审院,这些人多则三周,少则一天就辞职退休去了,显然,他们接受了寡头开出的条件。老法官留下的空缺,自然由听命于寡头的年轻法官填补。到明治后期,寡头们已基本掌控了司法权。

下面再讲一下经济领域的情况。明治维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所谓殖产兴业,即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促进工商业繁荣,其中铁路尤其受重视。这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英、德、美等西方国家都在大力铺设铁路,于是铁路就被视为推动工业、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明治政府刚成立,就从英国引进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1872年,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竣工,1882年,日本已建成270多公里铁路。鉴于铁路投资巨大,而政府资金有限,寡头们开始鼓励私人资本进入,他们先自掏腰包筹办了铁道公司,随即对外招收股东。当然不是说你愿意投资就会吸收你,这可是有门槛的,哪些人能当股东呢?当然是跟寡头有关系的人,比如三井财阀和三菱财阀,这两大财阀资助过倒幕运动,很早就同寡头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寡头要搞铁道公司,他们入股是顺理成章的。股东到位后,优惠措施立即跟进。首先,建铁路要土地吧,政府表示,如果土地是国有的,就直接拿去用,如果是私人所有,由政府征收,再低价卖给铁道公司。其次,政府许诺铁路开通前,股东就能获得8%的年回报率,开通后依然能保证同样的回报率,要是经营状况不佳怎么办呢?政府补贴。据统计,从1893年到1905年,政府向各家铁道公司支付了约1117万亿日元的巨额补贴,这笔钱大多数落入了寡头和财阀口袋里。这种用国库的钱补贴私营公司的骚操作自然瞒不了外界,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民权运动的高涨,批评声日益强烈。迫于舆论压力,寡头们决定将铁道公司收归国有。1906年,明治政府从财阀手里收买了17家私营铁道公司的所有权,花了多少钱呢?各家公司年利润额的50倍,换言之,退出前,寡头和财阀还从国库里捞了一大笔钱。

上面从行政、司法和经济三个维度考察了寡头政治的运作,可以看到,寡头们通过各种权力分配和政治交易,攫取利益,控制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过,本书作者指出,寡头集团绝不是铁板一块,实际上,寡头与寡头之间经常明争暗斗,正是这种争斗导致日本政局不稳。第三部分“寡头争斗”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寡头政治的内在特点是什么?高度的不稳定性。道理很简单,既然寡头会为了共同利益合作,那么反过来,他们也会为了不同的利益而争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寡头的争斗从两个方面集中地表现出来,一是内阁频繁更换,二是军队不断内斗。

先来讲内阁频繁更换。据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50年间,日本内阁更换了30多次,平均下来,每届内阁只能维持一年半,短的不到一个月就会倒台,只有两届内阁比较长寿,一个是第二次伊藤内阁,18928月,伊藤博文出任日本首相,加快了扩张步伐,两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期间,寡头们通力合作,山县有朋、大山岩等人亲自指挥作战,之后伊藤博文出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凭借对外战争的胜利,伊藤内阁撑了4年有余。另一个是第一次桂太郎内阁,1901年,桂太郎经元老举荐组阁,他上台后,日俄关系不断恶化,终于在1904年爆发战争,寡头们再一次通力合作,战胜沙俄,桂太郎内阁因此延续了4年半。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当面对共同的对手时,寡头们是能够放下恩怨,互相配合的,这段时间内阁也相对稳定。可一旦战胜对手,寡头们就开始你争我夺,相应的内阁自然很难维持下去。明治时代最大的寡头之一伊藤博文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伊藤博文出身长州藩,早年投身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后,伊藤博文进入中央政府,负责起草宪法,这个角色相当于日本政治体制的总设计师,他还曾三次组阁,属于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寡头。190010月,伊藤博文第四次出任首相,当时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正如火如荼,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威胁,伊藤内阁向议会提出增加税收,为可能发生的战争筹备经费,可议会强烈反对,增税法案迟迟不通。不过,表面上这是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其实议会身后站着其他寡头,他们不愿意伊藤博文进一步扩大权力,于是暗中使绊子,伊藤博文干脆绕开议会,请天皇发布敕令,强行使增税法案生效。可这样一来,其他寡头势必更加不满,想尽办法拆台,最终,第四次伊藤内阁仅仅维持半年多,就宣告垮台。以伊藤博文的资历和威望尚且如此,其他人组阁结局更是可想而知。

好,接下来讲寡头争斗的第二个方面:军队不断内斗。明治维新后,寡头们在军权分配上达成默契,长州寡头控制陆军,萨摩寡头控制海军,双方地位对等,平行发展。可后来陆军不讲武德,坏了规矩。1886年,在陆军的主导下,明治政府设立了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这下海军不干了,干脆单飞搞了个军令部。这一来,日本军队分裂成两个系统,参谋本部管陆军,军令部管海军,双方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自此,日本陆军和海军开启了一段相爱相杀的黑历史。说相爱是因为在战略层面,双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扩充军备,对外扩张,可具体怎么做,双方的想法就大相径庭了。就拿扩充军备来说,陆军和海军都希望政府偏向自己,这边厢,陆军刚提出增设师团,那一边,海军立刻要求兴建战舰,反之亦然,总之谁都不能吃亏。为了争夺军费,陆军和海军甚至不惜撕破脸皮。1912年,长州寡头桂太郎担任首相,他在军费分配上重陆军、轻海军,令后者强烈不满。不久,桂太郎下台,首相换成了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山本一上任就来了个180度转弯,追加海军军费4000万日元,军事资源也全面向海军倾斜。对此,陆军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14年初,日本媒体曝出,德国西门子东京电气分公司长期向海军高层行贿,这下陆军可抓到了把柄,一面鼓动舆论抨击山本内阁,一面逼海军彻查,结果挖出了更多黑料,把海军搞得灰头土脸。事已至此,山本内阁只能垮台,追加的海军军费自然也不作数了,陆军趁机将海军的那4000万日元经费挪到自己口袋里,这一轮斗法陆军完胜。可陆军和海军也因此水火不容,只是由于各自的后台老板——长州寡头和萨摩寡头还维持着既合作又争斗的关系,这才没有彻底决裂。然而,这是长久之计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随着寡头政治临近尾声,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第四部分我就来讲寡头政治是如何终结的。

1890年明治宪法颁布,确立了寡头政治这一模式,运作了十多年,寡头集团内部一直是矛盾重重,不过各方始终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局面,原因有两个:其一,寡头们的资历、资源和影响力非常接近,这就形成了相互制约,谁都不能独霸政坛;其二,老一辈寡头有着相对成熟的政治经验,斗归斗还不至于彻底闹翻,即便是死对头,也要讲一点原则和操守。举个例子,最具权势的两大寡头——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尽管都出自长州藩,却历来不和,为了减少冲突,两人划分势力范围,各干各的。伊藤博文政治才能卓越,明治宪法就是他操刀制定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他主持谈判,为日本攫取了巨额利益,他也是日本侵吞朝鲜的操盘者。伊藤博文还是日本政党政治的先驱,他组织的立宪政友会囊括了藩阀、财阀等各势力,一度成为议会最大党。此外,伊藤博文性格直爽,善于交际,公众形象也很不错,这些方面山县有朋都没得比。山县有朋热衷于军事,自称一介武夫,加上性格古板,他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个一板一眼的军官。山县有朋也清楚自个儿的短板,他不跟伊藤博文在政治上直接较量,而是力图控制军队,以此巩固自己在寡头集团中的地位。具体做法是,把军队系统分为军政和军令两部分,所谓军政大约指筹措军费、购置武器等,这些归内阁管,军令则指战略制定和军队部署,这些由日本军方亲自掌管,内阁不得干涉。换言之,日本内阁只负责打钱,至于军队如何调动,军人想干什么,一概管不着。山县有朋美其名曰统帅权独立,意思是说,军队得以免受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能更好的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职责。1900年,山县有朋又通过天皇敕令,规定内阁中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军官担任,现役军官当然听从山县有朋这个大军阀了,所以这道敕令实际上让山县有朋的权力渗透进了内阁。更糟糕的是,军方还享有帷幄上奏权,即直接向天皇提出请求,一旦天皇核准,军方就能抛开内阁自行其事。你可能要问,山县有朋如此明目张胆的集权,伊藤博文难道就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老对手的那点小心思,伊藤博文门儿清,但他自信凭借雄厚的政治实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山县有朋翻不了天。的确,伊藤博文在世时,基本能压制住山县有朋,日本政局也没有受到军方太多的干扰。可天有不测风云,1909年,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制约山县有朋的力量明显减弱,他开始有能力干预内阁事务了。19118月,西园寺公望上台执政,他致力于削减赋税、发展经济,为此希望减少下一年度的军费预算,这遭到了军方的强烈抵制,最终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辞职,西园寺内阁倒台,幕后推手不用说是山县有朋。此后其他寡头相继去世,山县有朋的权势进一步上升,成为头号寡头,整个日本军队,特别是陆军都被他一手遮天。不过平心而论,山县有朋不算太出格,由他掌舵的军方虽然不听内阁的,也不至于胡来。问题在于,除了山县有朋,已经没有人能驾驭日本军队了,而山县有朋又不可能长生不老。1922年,山县有朋已八十四岁高龄病逝,而此时活着的寡头已寥寥无几了。这意味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寡头政治随着寡头们的衰老及死亡而走向终结。相应的,一直受寡头压制的民权运动开始抬头,并在大正天皇在位期间达到高峰,史称大正民主运动,日本政治似乎有望走上正轨。可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日本就走上了侵略中国、陷入全面战争的不归路。这是寡头政治内在的缺陷导致的,维系寡头政治的自然是寡头本身,而一旦寡头死亡,这套模式就很难运转下去,新的制度又无法建立起来,于是日本政治越来越混乱。这时候山县有朋埋的那个雷——内阁管不住军方就开始出问题了。从1924年到1931年,每一届内阁平均只撤换了19名陆军高级军官中的两名、15名海军高级军官中的1.3名,反而使军方多次逼内阁倒台,甚至发动政变。显然,寡头政治终结后,日本军方已如脱缰野马,没人能管得住了,日本人称为军部暴走,后果是灾难性的。1931年,日本军方策动918事变,1937年又策动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底,日本又与美国开战,彻底坠入深渊。

作者指出,这一切悲剧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寡头政治这个根源。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