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海东五百年》:朝鲜王朝的东亚困境,小国在明清秩序中的生存智慧演绎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7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书叫《海东500年:朝鲜王朝兴衰史》。作者是朝鲜史研究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员、在站博士后丁辰南。

熟悉韩剧的朋友都知道,韩国人喜欢拍历史题材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有相当一部分以朝鲜王朝,也就是俗称的李氏朝鲜为背景。2003年,风靡亚洲的《大长今》,女主角韩尚宫就生活在李氏朝鲜第十代国王燕山君统治时期。2019年,热播剧《王国》将背景设定在17世纪初,当时朝鲜屡遭变乱,民不聊生,正好符合剧情需要。搬上大荧幕的历史剧也不少,如《观相》《南汉山城》,《兹山鱼谱》则聚焦李氏朝鲜末期士大夫在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时的人生选择。

影视作品的热度,体现了韩国人对那段历史的热衷。其实不止韩国人自己,我们中国人同样对李氏朝鲜有着浓厚兴趣。长久以来,朝鲜半岛都被视作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学、饮食、礼仪一直到处世哲学,至今带有儒家文化的印记,而这是在李氏朝鲜时期奠定的。

更有趣的是,李氏朝鲜开创于1392年,终结于1910年,历经518年,同我国明清时期基本重合,这隐隐显示出它的兴衰起落跟整个东亚的局势变化高度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在这个过程中,李氏朝鲜是如何一步步转变成儒教国家,又如何应对19世纪末以来的外部冲击呢?今天要讲的这本《海东500年:朝鲜王朝兴衰史》,就将揭示这段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

我的讲述将分成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王朝初建:东亚变局与李氏朝鲜的开创;

第二部分,移风易俗:朝鲜的儒教化;

第三部分,抉择时刻:从明朝“忠粉”到归附清朝;

第四部分,走向衰亡:党争、内耗与日本入侵。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王朝初建:东亚变局与李氏朝鲜的开创。

公元1368年,东亚出了件大事,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北伐,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即北京),元顺帝仓皇北逃,重返蒙古高原,称北元政权。至此,明朝基本完成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目标。

北伐成功后,朱元璋派使者前往朝鲜半岛,通报大明取代元朝的消息。当时的朝鲜正处在高丽王朝统治之下,该王朝于公元936年统一朝鲜半岛,历经430多年。它的生存哲学是,东亚大陆上谁最强大就服从谁。所以历史上,高丽曾先后向北宋、辽国、金国、元朝等称臣。如今明朝兴起,高丽国王王颛立即表示愿意向明朝朝贡,并将年号从元朝的“至正”改为明朝的“洪武”。这番表态得到了朱元璋首肯,他按照惯例册封王颛为高丽国王,表示高丽已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然而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其实高丽王室长期跟元朝皇室通婚,王颛的正妻就是元朝的鲁国公主,所以他和蒙古人的联系很是紧密。向明朝称臣后,双方仍藕断丝连。比如在1373年,王颛曾偷偷接见北元使者,讨论朝贡事宜。王颛死后,高丽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即主张投靠北元的亲元派和主张依附明朝的亲明派。新国王王禑搞了个折中方案,既接受明朝册封,又接受北元册封。他的打算是,明朝站稳脚跟固然好,如果蒙古人卷土重来,自己也有转圜余地。这是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最为常见的操作模式。

打算虽好,可能不能贯彻,有赖于政治智慧。事实证明,王禑没这个智慧。1388年,朱元璋设铁岭卫指挥使司,正式将辽东纳入明朝版图。此举令王禑大为不满。原来,元朝曾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建立行政机构,直接管辖,直到元末大乱,高丽才趁机收复。随后,高丽滋生出占据整个辽东的野心,而明朝设立卫所,无疑打破了这种幻想。王禑不甘心,他下令攻占辽东,这个重任就落到高丽名将李成桂头上。

李成桂出身军人世家,为高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收复半岛东北部就有他的功劳。身经百战的李成桂清楚,凭高丽的实力根本打不过明朝,这分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反对出兵。无奈国王固执己见,给李成桂加官进爵,逼着他领军5万出征。大军渡过鸭绿江后,士兵不断逃亡,显然大家都不想送死。李成桂见状,把将领召集起来:“国王听信谗言,非要攻打明朝,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为今之计,只有铲除奸臣,挽回社稷。”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于是李成桂调转枪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直扑高丽首都开城,逼王禑退位,扶持傀儡上台。就这样,攻占辽东的计划彻底粉碎,而且此后500多年,朝鲜半岛再没出现过对外扩张的趋势。

李成桂则凭着清君侧的“大功”,成为权臣。至1392年,李成桂扫清所有障碍,遂废黜傀儡,登上国王宝座。他给新王朝定名为朝鲜,朝鲜王朝,也就是俗称的李氏王朝由此诞生。“朝鲜”一词起源于中国,含有朝日东升、晨光鲜艳之意,《管子》《史记》《汉书》等书中,都用朝鲜来指代今天的朝鲜半岛。李成桂从中国典籍中选取这个词给新王朝命名,明显是在向明朝示好。他还派遣使臣,向朱元璋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示自己对明朝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那朱元璋什么态度呢?一句话概括,承认既定事实,同时冷眼观察。一方面,亲近北元的高丽王朝被取代,对于稳定明朝东北部边疆是有利的,所以朱元璋当即同意了李成桂更改国号的请求,并表示只要朝鲜真心臣服,不挑起矛盾,那将是两国百姓之福。另一方面,对朝鲜的主动归附,朱元璋并未宣扬。首先他要观察李成桂的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按儒家传统,李成桂的行为属于篡位,如果大肆表彰等于鼓励造反,朱元璋可不愿意。

所以,李成桂虽然确立了朝鲜是明朝藩属国的地位,但双方总体上不冷不热,朱元璋还经常找岔子批评李成桂,目的就是提醒朝鲜不要背离明朝。两国的关系真正热络起来,还要等到下一代。1398年,李成桂退位,次子李芳果继位。两年后,他被自己的弟弟,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推翻。李芳远登基后,将都城迁往汉城,即今天的首尔。

作为篡位者,李芳远迫切希望获得明朝承认,以增加合法性。这时候运气来了。原来,李芳远谋夺朝鲜王位之际,明朝内部也出现了围绕最高权力的残酷争夺。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攻陷南京,废黜建文帝,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李芳远年轻时以朝鲜使臣的身份出使明朝,结识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要求朝鲜出兵,李芳远按兵不动。明成祖登基后,他又第一个派使者前来道贺。凡此种种,都博得了明成祖的好感。加上两人同为篡位者,不免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好感,所以明成祖对朝鲜的态度要比朱元璋亲近得多。他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还赏赐了大量金印、冠冕、玉佩等。李芳远呢,每年都会派出四五波使臣去明朝朝贡,表现得心悦诚服。

当然,李氏朝鲜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明朝一般不干涉其内部事务,甚至对一些明显僭越的举动也能容忍,这在庙号问题上体现得最为典型。按照儒家礼制,只有皇帝驾崩才有庙号,朝鲜国王地位只相当于明朝的一个藩王,这个级别的应该是封号,只能称作某某王,但朝鲜并没有严格遵循礼制。李成桂病逝后获封庙号太祖,李芳远的庙号则为太宗,这成了惯例。据统计,朝鲜王朝27位君主中,25位有庙号,明朝君臣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你表示臣服、按时朝贡,我就当不知道。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庙号是儒家文化圈特有的产物,所以历代朝鲜国王对庙号的执念,恰恰反映出李氏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第二部分“移风易俗:朝鲜的儒教化”,我就来讲一讲儒家文化是如何渗透到朝鲜王朝方方面面的。

因为地理相近,朝鲜半岛一直同东亚大陆保持着紧密联系。公元七世纪,朝鲜人发明了吏读,这套办法要么借汉字的发音来记录朝鲜语词汇,要么直接用汉语词汇表意,用在官吏间的文书往来、半岛贵族的生活,因此和汉字和儒家典籍产生了莫大的联系。高丽王朝时期,朝廷还效仿中国建立了科举制度,最终半岛涌现出了郑梦周这样的大儒。

郑梦周出生于朝鲜东南部,24岁中举踏上仕途。他熟读儒家典籍,是将程朱理学引入朝鲜半岛的关键人物。为人处世方面,郑梦周也时时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父亲逝世时,他辞官返乡,守孝3年才回朝廷任职。明朝建立后,郑梦周属于亲明派,一度支持李成桂清君侧,可当他得知李成桂试图篡位,又本着儒家的忠君思想坚决反对,结果惨遭杀害。

耐人寻味的是,李氏朝鲜消灭了郑梦周的肉体,却没否定他的思想。太宗李芳远登基后,给郑梦周追封了一大堆头衔,并入祀孔庙。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郑梦周的忠君思想正是李氏大力提倡的。这个道理同清朝统治者处死抗清名将史可法,又大肆褒扬其忠君爱国的品行如出一辙。

事实上,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正是李氏朝鲜认同和推广儒家学说的主要动机,这在太宗之子世宗李祹继位后达到了高峰。世宗在位32年,为推广儒学实行了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大都通过一个专门机构集贤殿制定和实施的。所谓集贤殿,取召集贤士之意,世宗特地从三品以下的年轻文臣中挑选20人,封为集贤殿儒士。如是,儒士们钻研程朱理学和明朝制度,并以此为蓝本,针对朝鲜王朝的现状提出整改建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完善礼法,打击佛教。太祖李成桂当政时,朝鲜曾颁布《经济六典》作为法律制度,但《经济六典》多有疏漏,因此世宗令集贤殿儒士依据《大明律》及儒家学说予以充实,这使儒家伦理在法治层面得到落实。在世宗的主持下,集贤殿儒士又规范礼仪,将君臣关系纳入到儒家礼法制度下,从而强化了君主权力。世宗还通过法律手段,对高丽王朝时期的国教佛教进行打击。朝鲜佛教原有12个宗派,被缩减为两个,寺庙的土地和奴仆收归国有,首都汉城禁止念诵佛经。此举有效抑制了佛教对朝鲜社会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儒家学说上升为统治者力挺的主流意识形态。

朝鲜士大夫原本就受儒学浸染,不少人拥有深厚的儒学素养,所以这种转变他们很快就能适应。可如何让普通人也接受儒家学说呢?这就要讲到第二个方面,刊印典籍,创制谚文,向民众宣教。1432年,集贤殿儒士进献了《三纲行实图》。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典型的儒家伦理。集贤殿儒士以此为标准,从流传于中国和朝鲜民间的诸多人物中精选出孝子、忠臣、烈女,总计110人,把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并配上文字解说,刊印成书。这种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当然是以普通人为宣传对象的。可问题来了,汉语的语序、发音和朝鲜语存在着很大差异。举个例子,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谓宾,朝鲜语则是主宾谓。要掌握汉语,必须投入大量精力,这只有贵族才能做到。换言之,用汉字刊印《三纲行实图》,民众根本看不懂。怎么办呢?世宗召集集贤殿儒士创制新文字。1443年,朝鲜王朝公布了28个谚文字符。“谚”即谚语,谚文属表音文字,可以方便地标记汉文典籍,其语法结构又符合朝鲜口语,民众容易掌握。果然,用谚文刊印的《三纲行实图》很快流传开,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的儒教化。而谚文也成为现代韩文的前身。

与此同时,世宗下令采用活字印刷术,便于大量刊印书籍,这是活字印刷在朝鲜大规模普及的开始。《四书》《五经》《左传》《列女传》《资治通鉴》等儒家典籍,就是靠着活字印刷进入了朝鲜的千家万户。

统治者花那么大力气推行儒教,效果如何呢?应该说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举个例子,朝鲜半岛曾流行男归女家的婚俗,及成年男子结婚后居住在丈人家,所生子女也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程朱理学盛行后,男归女家变成女归男家,即女性住到夫家侍奉公婆,这导致婆媳矛盾越来越普遍。到朝鲜王朝中后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处理这类问题。今天韩国有很多描述婆媳关系的谚语,就出自朝鲜王朝,像“红豆粥留给亲女儿,豆芽汤留给儿媳妇儿”,意思是儿媳妇毕竟是外人,不要把好东西都给她。婆媳关系也是韩剧最主要的题材之一。

当然,按照法律,朝鲜女性是有继承权的,只不过能继承的份额随着儒教化的加深而减少,不少女性还是家庭财产的掌管者,有“库房钥匙”之称。所以跟明朝比起来,朝鲜女性的社会地位略高,不至于彻底沦为男性的依附品。

不过在某些方面,李氏朝鲜对程朱理学的落实比明朝还起劲儿,最典型的当属两班士大夫对嫡子继承制的执念。什么叫两班呢?它源自高丽时代,当时高丽国王开朝会,把站在东侧的文官称作文班,站在西侧的武官称作武班,合称两班,代指在朝官员。本来你只要考中科举即可名列两班,普通人尚有出头机会,可李氏朝鲜规定,只有两班子弟才有资格应试,而且只有正妻生的儿子及嫡子才能继承两班的身份,庶子就算中举,也只能当基层官吏或从事翻译、医生等工作。至于平民子弟,老老实实种地、缴税、服徭役,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做梦!平民以下还有贱民,他们世代做奴婢、屠夫、杂耍、艺人,没有翻身希望。

这导致了一个后果,社会流动性降低,阶层固化,贱民永远是贱民,两班士大夫则可以将地位和权势锁定在家族中,世代相传,寒门出贵子绝无可能。而坐拥庞大资源的两班士大夫,又会反过来制约君权,朝鲜国王的权力同明清皇帝是没法比的。对此国王是不甘心的,所以历代朝鲜国王都致力于扩大君权,方法是依靠外戚和宦官削弱两班权势,或挑起两班内斗,对其进行分化。这其实是封建君主的惯用伎俩,它有利于君主集中权力,可副作用同样明显,那就是朋党林立,党争不断。到朝鲜王朝中期,朝局已经是乌烟瘴气。比如从世祖到成宗的40年间,功臣派和士林派斗得不可开交。宣祖李昖在位期间,士林派分裂为东人党和西人党,双方水火不容。在倭寇进犯、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仍然互相拆台,置大局于不顾。

那么朝鲜王朝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这是第三部分“抉择时刻:从壬辰倭乱到归附清朝”将要讨论的问题。

朝鲜王朝陷入党争之际,与他一衣带水的日本已进入战国时代后期。1590年,丰臣秀吉已基本统一了日本,他随即将目光投向北边。丰臣秀吉的计划是攻占朝鲜,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于是他开始筹备工作。朝鲜侦察到对岸有异常情况,可日本究竟会不会打过来呢?西人党说会,东人党说不会,各执一词。其实双方都没把这事放心上,只是拿他当压制对手的政治工具,所以吵了半天,既不做防备,也没有通知明朝。

1592年农历413日,日军在朝鲜东南部港口釜山登陆,战争打响了。由于这一年是壬辰年,日本人又被称为倭寇,因此史称壬辰倭乱。毫无防备的朝鲜军队节节败退,仗打了十几天,日军已逼近汉城。宣祖李昖慌忙出逃,汉城沦陷,古都平壤不久也陷落了。无奈,宣祖请求到明朝避难,这相当于承认国家灭亡了。万历皇帝驳回了请求,随即下令明军入朝。8月中旬,20多万明军奔赴朝鲜,战局改观。明军接连取得平壤、开城大捷,重挫日军锐气。一个月后,明军收复汉城。可战争还是绵延了7年之久,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明朝态度摇摆。明朝君臣明白,朝鲜是不能丢的,否则作为宗主国,大明的脸面往哪搁?可打仗要花钱,而万历年间财政吃紧,长期打下去,国库那点银子够吗?另一方面,明朝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党争,无论哪一派得势,他是主和也好,主战也罢,对手必定唱反调,以至于朝野上下迟迟达不成共识,反映到战场上自然是打了谈,谈了打,循环往复。

谈到党争,朝鲜更严重,对战局的负面影响也更大。当时朝鲜的陆军不行,水军还有战斗力。壬辰倭乱初期,要不是水军拼死抵抗,朝鲜几乎束手就擒。但水军的两大将领,元均和李舜臣都卷入了党争。其中西人党支持元均,东人党支持李舜臣。党争之下,两人的关系日益恶化。1597年,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直接导致宣祖将李舜臣免职,元均总揽水军指挥权。不料在当年朝鲜水军惨败,元均战死。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宣祖不得不重新启用李舜臣,后者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水军力挽狂澜。即便如此,西人党也没停止对他的攻击。

明朝态度犹豫,朝鲜党争不断,战争于是拖了又拖,一直到15989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全线撤离,壬辰倭乱终于结束。

那么这场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可以从朝鲜和明朝两个角度来看。

对朝鲜来说,如果没有明朝相助,亡国几乎不可避免,朝鲜君臣感激涕零,认为明朝对自己有再造之恩,这进一步加固了朝鲜同明朝的关系,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更是成为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给朝鲜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火器的巨大威力,让朝鲜军臣倍感震撼。于是朝鲜大力发展火器,还想方设法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引入西洋火器,组建火枪队,到后来朝鲜军队运用火器的水平反超明军。

再来看壬辰倭乱对明朝的影响。正面影响当然是捍卫了明朝与朝鲜的宗藩体制,同时,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放弃对外扩张路线,朝日关系也得以重建,这维护了东亚大陆的国际秩序。可战争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长达7年的战争消耗了明朝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至于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大幅度削弱,这给后金在辽东的崛起创造了空间。进入17世纪,明朝越来越难以压制后金。1619年,明军主力在萨尔浒之战被后金军全歼,自此失去战略主导权,只能被动挨打。随着后金的优势日益明显,东亚格局开始剧变,这意味着李氏朝鲜又将面临一个抉择时刻。

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皇太极决心推翻明朝,而这要先征服朝鲜,以解除后顾之忧。皇太极先来软的,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于是这一年底,清军纵马南下,直扑汉城。朝鲜军队连战连败,朝鲜国王仁祖李倧率百官仓皇出逃,躲进了汉城东南方的一座山城,也就是南汉山城里。清军随即将其团团围困。李倧的态度很坚决,绝不背叛明朝。农历1224日,恰逢崇祯皇帝生日,仁祖代文武百官朝着北京的方向遥拜,以表忠心。可忠心需要实力支撑,而朝鲜军队根本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一次朝鲜军队出城迎敌,战死近200人,清兵阵亡多少呢?两人。此后朝鲜军队固守山城,再也不敢出击。可困守孤城也不是办法呀,季节已是隆冬,南汉山城里粮食断绝,人马不断的冻死、饿死,实在守不下去了。无奈之下,李倧只能答应皇太极开出的条件:停用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送王氏子弟入清作为人质;逢年过节派使臣前往沈阳祝贺;清军攻打明朝,朝鲜要出兵援助等等。1637年正月30日,仁祖换上象征臣子身份的蓝衣,出城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大礼,这标志着朝鲜和明朝的宗藩关系终结,清朝成为朝鲜的宗主国。

从此,朝鲜君臣陷入一种屈从清朝却心向明朝的微妙心态之中。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按时向清朝进贡,并与满清权贵通婚,朝鲜火枪手还多次助力清军击败明军。另一方面,朝鲜君臣仍然感念明朝,这份感情有多深呢?英祖李昑在位时得到一条消息,说当年清军围城之际,崇祯皇帝下令救援,可惜朝鲜投降的太快,只得作罢。这件陈年往事让英祖长吁短叹,彻夜难眠,而此时距明朝灭亡已有100多年。朝鲜君臣对明朝的感情可见一斑。但现实毕竟摆在那儿,朝鲜君臣再怀念明朝,也只敢私下说说,转过身还得老老实实向清朝表忠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与清朝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两国关系走向新阶段,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四部分“走向衰亡:近代朝鲜的悲剧命运”。

朝鲜对清朝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鄙夷到认同的转变过程。刚开始,朝鲜君臣是从儒家华夷之辩的视角出发,来看待明清鼎革的。他们认为明朝代表华夏正统,满清则为夷狄,清朝取代明朝,意味着华夏沦为蛮夷之地,此后华夏正统就转到朝鲜,于是朝鲜自称小中华,俨然以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自居,对满清统治者口头臣服,内心则满是不屑。举个例子,朝鲜派往明朝的使臣叫朝天使,“天”即天朝上国,有崇敬之意。归附清朝后,朝天使改名燕行使,“燕”是北京旧称,燕行使即去北京的使节,不带感情色彩。朝鲜君臣对明朝和清朝的不同态度通过这个细节流露出来。燕行使也经常在写给朝鲜国王的汇报信件中,对清朝的礼仪、制度、社会风气大加批评,总之就是蛮夷作风,咱瞧不上。

转折点出现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战乱初起,朝鲜群臣大为兴奋,判断清朝将会崩溃,可最终康熙帝平定叛乱,清朝站稳了脚跟,这促使朝鲜君臣思考,清朝可能真的顺应了天命,否则怎能挺过这么一场浩劫呢?康熙帝的对朝政策更是起到了拉拢人心的效果。康熙帝屡次削减朝鲜贡品的数量,以减轻其负担,还在朝鲜需要时伸出援手。1697年,朝鲜闹饥荒,康熙帝运来3万石粮食,其中2万石平价出售,1万石无偿赠送。此举令朝鲜君臣万分感激,对清朝统治者的观感大为改善,体现在燕行使的记录中,就是对康熙帝大加赞扬,认为他宽仁睿智,是符合儒家标准的一代明君。朝鲜君臣对明朝的怀念,康熙帝也很清楚,可他不仅不责怪,还表彰朝鲜是礼仪之邦,对儒家原则的坚守堪称表率,这让朝鲜君臣感动不已。康熙帝不愧为大国君王,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至康熙帝当政后期,朝鲜君臣已从内心认同了清朝,两班士大夫中的新生代因为没有历史包袱,更是心悦诚服。

朝鲜对清朝的恭顺姿态,使其在清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享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这在经济上也有好处。作为藩属国,朝鲜纳入了清朝的朝贡贸易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朝鲜定期向清朝进贡土特产,清朝则赏赐物品和白银,通常来说,赏赐的价值会远远超过贡品价值,这是宗主国给予藩属国的特殊待遇。于是,朝鲜使团向清朝进贡人参、海带、水獭皮、高丽纸,以换取更为丰厚的回报。随后,朝鲜使团会在北京采购精美瓷器、华贵绸缎、珍珠、翡翠,运回朝鲜,供达官显贵挥霍,这助长了上流阶层的奢靡之风。问题在于,朝贡贸易是有限额的,达到一定规模,官方渠道就关闭了,这显然无法满足朝鲜君臣日益强烈的欲望,走私贸易由此盛行。朝鲜也加入到清朝主导的东亚贸易网络,把生意做到了日本、琉球、缅甸、越南、泰国等地,高丽参就在日本颇受欢迎,朝鲜商人从中赚取大把白银,再到清朝买奢侈品。在此过程中,白银逐渐成为东亚贸易网中的硬通货。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工商业,至18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工商业已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汉城、开城、平壤等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富商群体。例如开城富商基本垄断了对日贸易,汉城富商则将汉城内外的商品流通渠道握在手中。需要说明的是,李氏朝鲜时代的富商跟市场经济下的商人可不一样,追根溯源,你会发现他们同权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富商要么获得了朝鲜王室特许,经营某类商品,要么同两班士大夫沾亲带故,利用其人脉做生意。相应的,他们会不断地向王室和两班输送利益,当作回馈。所以在李氏朝鲜,当富商是有门槛的,普通人和贱民阶层基本没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富商实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富商与权贵的利益高度捆绑,他们不可能像欧洲商人那样产生独立意识,反过来去制约权力,这就决定了朝鲜工商业再怎么繁荣,也不可能突破传统藩篱。当葡萄牙、西班牙向全球殖民、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朝鲜依然是一个以农立国、保守落后的国家,西方人称之为隐世之国,认为它封闭而神秘。

可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使朝鲜已经很难维持原状了。19世纪中叶,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紧闭的国门,也给朝鲜敲响警钟。实际上,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消息朝鲜君臣早就知道,可他们的反应是严防死守,绝不允许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朝鲜。1866年,朝鲜处死法国传教士,并禁止天主教传播,法国反应强烈,当年秋天,七艘法国军舰载着600余名士兵赴朝鲜报仇,法军一度占据优势,但不慎遭朝军伏击,加上气候转冷,黯然撤离。1871年,五艘美国军舰靠近朝鲜半岛,要求通商,遭到拒绝,美军遂与朝军激战,接连获胜,可朝鲜君臣态度强硬,美国考虑到没做好打大仗的准备,也撤走了。这两次胜利让朝鲜君臣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继续闭关锁国。

可局势的发展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跟朝鲜不同,日本向列强打开了大门,并积极学习西方,国力不断增强。日本人的野心随之膨胀,一时间征韩论甚嚣尘上。“韩”原指古代朝鲜的三个部落马韩、弁韩、辰韩,合称三韩,后人就用韩指代朝鲜。那么征韩论就是征服朝鲜的意思。这其实是日本人一直有的念头,公元七世纪和16世纪,日本都曾入侵朝鲜,只是被中国援军击败,但日本人并未死心。明治维新以后,征韩论再度高涨,明治功臣如西乡隆盛、伊藤博文都积极鼓吹。日本人对朝鲜知根知底,而且长期谋划,其认真程度和投入的精力远非法国、美国这些打秋风的西方国家所能比拟,征服朝鲜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

公正的说,日本的野心朝鲜方面是知道的,可始终不能全力应对。原来,李氏朝鲜的老毛病权力斗争又发作了。当时的朝鲜国王为高宗李熙,他12岁登基,实权在大院君李是应手里,“大院君”是国王生父的封号,所以说李是应是高宗的亲生父亲。按道理,两人的关系极其亲密,可父子之情抵不过获得权力的渴望,高宗年岁渐长,对父亲总揽大权的做法心怀不满,双方冲突愈演愈烈。高宗得到其正妃闵妃的支持,闵氏家族成员纷纷以外戚身份跻身朝堂,并联络各方势力对抗李是应,朝鲜政局变得错综复杂。日本利用了朝鲜君臣忙于宫斗、无暇他顾的时机,逼迫朝鲜签订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并赋予日本人治外法权,这是殖民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驻军。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受高宗之邀,清军入朝平乱,日本也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事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条约,获得驻军权。第三步是把清朝这个宗主国彻底排除出去。18947月,日军突袭汉城,猛攻清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清朝惨败,割地赔款,并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日本成为朝鲜事实上的保护国。

朝鲜也想反抗,在闵妃主导下,朝鲜在军事、税收、司法等领域展开改革,试图自强。闵妃还同沙俄联络,想借助沙俄的力量抗衡日本,这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895年夏天,日本浪人冲入王宫杀死闵妃,改革夭折。两年后,高宗希望改变国家的地位,在名义上与中日两国平起平坐,于是他宣布即皇帝位,改朝鲜王国为大韩帝国,并追封闵妃为明成皇后。他想以此提振人心,抵御日本蚕食,此举注定毫无效果,因为日本可不会被帝国的名头给吓退。1905年,日本赢得日俄战争,将沙俄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国力孱弱又缺乏外援的大韩帝国已难逃被吞并的命运了。1910年,日本宣布日韩合并,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自此,朝鲜人民陷入了长达35年的屈辱岁月。

1392年建立到1910年灭亡,朝鲜王朝历经518年。作为偏居东亚一隅的小国,朝鲜君臣表现出了极高的生存智慧,他们先依附明朝,后依附清朝,从而确保外部安全,度过了相对和平的数百年时光。只是进入20世纪,东亚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已远远不是朝鲜君臣所能掌控,这也就注定了他黯然覆灭的命运。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