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传》:乌衣巷的权力诗学,门阀文化资本重构中国政治生态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0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传》,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肖华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南岸,今天只是一条长150米、宽3米的小巷子。而在两晋南朝,这里豪宅林立,车水马龙,世家子弟进出往来热闹非凡。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乌衣巷,是南京乃至整个南方最著名的地标。而这完全是因为两个大家族,也就是诗里所说的王谢聚居于此。

所谓王谢,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两晋南朝,也就是从西晋建立到陈朝被隋朝消灭之间的300多年,王谢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他们的子弟世代为官,仅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就多达240名。会做官只是一方面,人们对王谢的向往,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形象和文化形象。这其中陈郡谢氏尤其突出,他们家可以说是偶像辈出。

以谢安为例,他一身兼具名臣、隐士、名士三种身份,当宰相能制约权臣、抵御外敌,退隐能同知己好友流连于山林、谈诗论道。而作为名士,谢安学识渊博,风姿绰约,足以迷倒众生。这简直是偶像级别的士大夫。谢安声望之高,连心高气傲的李白都五体投地,写过不少赞颂他的诗篇。

谢氏的另两位偶像级人物谢灵运和谢朓,文学史上并称大小谢,他们对李白的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李白也没少夸他俩。一个能让诗仙成为迷弟的家族,有着怎样的秘密?繁盛的家业又为何会没落,以至于深宅大院变成寻常人家?今天讲的这本《华丽家族》,就将揭示陈郡谢氏300多年的兴衰荣辱。

我将分三部分讲这本书:第一部分,发迹,从儒学世家到玄学名家;第二部分,崛起,从次等士族到顶级门阀;第三部分,衰落,从高门大阀沦为皇权附庸。

好,下面开始讲第一部分:发迹,从儒学世家到玄学名家。

先说说谢氏的老家陈郡,它包括今天的河南太康、商水、淮阳等县区,其中的太康就是谢氏宗族聚居地。曹魏时,谢氏祖辈担任过典农中郎将之类的中级官员。晋朝建立后,谢氏子弟又在晋朝做官。这段时期,谢氏以精通儒学著称,其代表人物谢衡当过国子祭酒,相当于高等学府校长,号称当代大儒。

这其实是时代使然,东汉以来,儒学是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涌现出一大批以儒学为敲门砖、求取功名的士族。汉末军阀袁绍、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崔琰,就都出自儒学世家。在这种风气下,谢氏子弟钻研儒学再正常不过了。

有意思的是,到谢衡的儿子谢鲲那一代,画风突变,从正襟危坐的儒生,变成了放荡不羁的狂人。史书记载,谢鲲喜欢读老子、庄子,为人不拘小节,自由散漫。他还非常蔑视礼法,说话做事没大没小,总是一副愤青的模样。看起来谢鲲简直是他老爸的反面,父子两代间的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呢?

还是那句话,时代使然。从曹魏后期到西晋灭亡,70多年间宫斗不断。先是司马氏谋夺曹魏江山,搞得腥风血雨,之后司马氏内部为争夺皇位,相继爆发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在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士族经常要选边站队,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同时士族子弟也目睹了一系列乱象,臣子杀皇帝,儿子举报老子,妻子告发丈夫,亲兄弟互相残杀。总之,儒家主张的基本伦理及三纲五常被摧毁殆尽,什么仁义、礼法、亲情,为了一点点政治利益都可以抛弃。血淋淋的现实让士族子弟幻灭,他们纷纷放弃儒学,投向玄学。

玄学得名于老子的那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有一套高深的理论,这里不展开,我只说玄学的两个重要内容,这有助于理解谢氏家风的转变。一是反礼教,玄学认为礼教压抑情感、扭曲人性,只会制造伪君子,人应当放纵天性,遵循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造就了像竹林七贤那样率性而为、刻意同礼教对着干的名士。谢鲲比竹林七贤晚生几十年,可行事风格如出一辙。谢鲲有位女邻,长得漂亮,有一天她在家里纺纱,谢鲲跑到窗外打情骂俏,姑娘怒了,甩出一枚飞梭,打掉了他的两颗门牙。这件事传为笑谈,谢鲲却满不在乎,照样喝酒唱歌,表示对礼教的核心思想“男女之大防”不屑一顾。唐代房玄龄编撰《晋书》时,将谢鲲的传记,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放到一块,就是考虑到他们在反对礼教、率性而为方面一脉相承。

玄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顺生,意思是人要坦然面对生死,既不做无谓的牺牲,也不做无谓的挣扎。这本来是战国思想家庄子提出的,而西晋末年的情形同战国很像,战争激烈残酷,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可能死于非命。于是顺生思想显得特别接地气,得到了士族的普遍认同。这方面谢鲲也是高手,有一次,把持朝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听信传言,以为谢鲲要逃跑,把他抓了起来。谢鲲知道多说无益,索性解开衣裳,听凭发落。他的坦然打消了司马乂的顾虑,遂下令放人。谢鲲又默默穿好衣服,整个过程中,谢鲲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好像生死同自己并无干系。谢鲲的表现得到了广泛好评,嵇康的儿子嵇绍、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敦、王导都十分赞赏他。谢鲲和王敦的关系尤其好,两人脾性相投,经常在一起饮酒唱歌,讨论玄学。这样,谢氏攀上了琅琊王氏这棵大树。

西晋末年,王敦当上大将军,并任命谢鲲为长史,这个职务相当于部级干部的秘书,不显眼,可就在领导身边。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第2年,王敦、王导等人拥立晋元帝司马睿登基,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作为开国功臣,王敦的权势达到鼎盛,谢鲲这位大秘也成了潜力股,他却嗅到了一丝危险。随着权势日盛,王敦的野心日益膨胀,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谢鲲规劝无效,干脆跑到豫章郡,即今天的江西做太守,远离是非之地。324年初,谢鲲死于任上,半年后,王敦造反遭到镇压。谢鲲的明智让陈郡谢氏免于灭顶之灾。

纵观谢鲲一生,他将家族从儒学世家改造成玄学名家,同时稳稳掌舵,避开了政治漩涡。这位陈郡谢氏从次等士族崛起为顶级门阀奠定了基础。

那么第二部分崛起,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谢鲲的儿子谢尚自幼才智超群,博览群书,十几岁就向玄学名家请教。谢尚还精通音律,擅长弹唱,是一枚标准的文艺青年。他的颜值也很高,收录两晋名士言行的《世说新语》记录了这么个故事:谢尚有位小妾,服侍过大将军王敦。一次,谢尚问她:“我比王敦如何呀?”小妾答道:“王敦跟您比就是个土包子。”原来谢尚容貌俊美,又会打扮,常常穿着一条绣着花纹的套裤出门,效果惊艳。《世说新语》说他“妖冶”,妖冶一般是形容女子妆容艳丽的,这里却用到谢尚身上,可见她的风姿。

不过要在东晋混出头,光懂玄学、颜值高还不够,最最重要的指标是门第。东晋实行门阀政治,皇帝没多少实权,朝政有两三个士族共同执掌。谢尚出道的时候,顶级门阀有三家,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和高平郗氏,他们的子弟遍布朝野,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控制着政权和兵权。和这些高门大阀相比,陈郡谢氏还处于边缘,谢氏子弟只能担任中级官员。谁也没想到,之后十几年,谢氏居然像坐上了直升飞机,步步高升。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朝中有人,形势所需。

公元342年,晋康帝登基,册封褚蒜子为皇后。两年后,晋康帝去世,晋穆帝继位,褚蒜子升格成太后。当时穆帝才两岁,由褚太后摄政。这个褚太后不简单啊,40多年里,她历经穆帝、哀帝、孝武帝三朝,多次临朝听政。而褚家同谢氏有联姻关系,论辈分,褚太后还是谢尚的外甥女,她自然对谢氏多有提携。这直接表现为谢尚一年内连升三级,从小小的文官升任西中郎将,监督六郡军事兼豫州刺史。

作为将领,谢尚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的功劳在政治上。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国玺流落东晋。初见因为没有国玺,晋元帝被嘲笑为白板天子。后来国玺辗转到了北方的冉魏政权手中,冉魏遭到鲜卑族攻击,濒临绝境。谢尚趁机提出,只要交出国玺,他就出兵相助。冉魏果然上当,谢尚拿到国玺后,立刻送往京师,然后按兵不动,坐看冉魏灭亡。这事儿虽然干的不地道,但获得国玺无疑增加了东晋皇室的合法性,也成为谢氏的政治资本。

再来讲讲形势所需。前面说过,门阀政治强调士族之间相互制约,保持平衡。这在晋穆帝时遭到严峻挑战,挑战者是出身于谯国桓氏的桓温。凭借卓越的才能和敏锐的政治嗅觉,桓温步步高升,当上了荆州刺史。荆州位于长江中上游,辖区涵盖江汉平原,为兵家必争之地。桓温占据荆州后,极力扩充势力,对下游的建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来,谢尚的豫州刺史一职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豫州与荆州接壤,桓温想造反,必须先拿下豫州,解除后顾之忧。朝廷当然不会让桓温得逞,在皇室和几个大士族的支持下,谢尚牢牢控制着豫州。谢尚死后,他的堂兄弟又先后担任豫州刺史,谢氏兄弟在豫州干了15年,此后桓温才有机会染指。可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位后起之秀谢安。

谢安是谢尚堂弟,比他小12岁。谢安精通玄学,擅长音律和舞蹈,而且同样是高颜值。四岁那年就有名士赞赏谢安容貌标致,将来不输给王东海。王东海即东晋名士王蒙,他风姿绰约,善谈玄学,被推为士林领袖。长大后,谢安拜访王蒙,两人聊了大半天。事后,王蒙的儿子问:“老爸,你究竟如何呀?”王蒙说了四个字:“后生可畏。”显然,触动王蒙的不仅仅是颜值,还有谢安的学识。年纪轻轻,谢安的玄学造诣就很深了。一次他同几位名士讨论《庄子·渔夫篇》,大家先各自谈了一通,轮到谢安,他讲得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令在座的名士五体投地。

以谢安的条件做官顺理成章,20多岁的时候,他确实当过一阵子官,可只干了一个月就跑去东山隐居了。东山位于会稽郡,位于今绍兴、宁波一带,山峦叠嶂,风光秀丽,谢安看中了这里,营建别墅,和朋友流连山水,谈玄说理。常来常驻的包括书法家王羲之、玄言诗人许询等。谢安在东山隐居20年,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所以后人又把东山称为谢安故里。

由于沉迷于隐居,朝廷几次征召,谢安都拒绝接受。这产生了神奇的宣传效果,因为在东晋,士族子弟有了声望,做官是很自然的,像谢安这样死活不出来的极为少见,这反而让他显得特立独行,吸引了大批粉丝。在粉丝眼里,谢安成了十全十美的神仙,连生理缺陷都值得模仿。例如谢安患有鼻炎,说话比较浑浊,粉丝们就故意捏着鼻子讲话,好接近他的腔调。

不过随着堂兄陆续过世,晚辈又太小,振兴家族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到了谢安肩上。而朝廷也希望谢家人继续制约桓温。公元360年,40岁的谢安应召出山。此时豫州已落入桓温的势力范围,情形对朝廷更为不利。可谢安同桓温同朝十几年,一直到死,桓温都没敢篡位。谢安一无兵权,二无战略要地,靠什么呢?答案是声望、风度和政治智慧。

谢安名满天下,桓温要除掉他,等于同其他士族翻脸,这个风险桓温不愿意承担。同时,面对风度翩翩的谢安,桓温总觉得自惭形秽。一次桓温生病,谢安前去探望,她的身影刚出现在窗口,桓温就认了出来,转头对身边人感叹:“此人太出众了!”另一次更惊险,桓温设宴款待谢安,想趁机杀了他。谁知谢安谈笑自若,还故意问:“吃饭喝酒好开心啊,可您为什么要埋伏刀斧手呢?”桓温武将出身,学识修养比谢安差得远,谢安的从容把他镇住了。并且桓温明白,给谢安撑腰的士族都反对他篡位,所以只好放人。

从上面的例子也能看出,顶撞对方的同时,谢安总会留台阶,这说明他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实际上,谢安刚出山,就是给桓温当幕僚,表示承认他的权威,后来才找个理由去朝中做了吏部尚书。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夜,相当于宰相,这是迄今为止谢氏子弟担任的最高官职。而接下来爆发的一场大战,又让谢氏立下不世之功,这就是淝水之战。

公元376年,前秦国君苻坚统一北方,谋划灭晋。谢安积极备战,安排侄子谢玄任兖州刺史,镇守扬州,负责江北军事。作为谢氏的新生代力量,谢玄不负众望,他在镇江招募训练军队,带出了一支劲旅北府兵。谢玄率北府兵打了些胜仗,挫了前秦锐气。383年,苻坚举全国之力南下,决心一战定乾坤。前秦大军号称百万,东晋主力才8万,顶得住吗?东晋人心惶惶,唯独谢安平静如常。他还拒绝了桓冲调拨的3000精兵,说:“你留着守荆州吧。”临道大军开拔,谢安仍然有说有笑,连谢玄都沉不住气了,请叔父指示,谢安反而拉他下棋。谢玄的棋术原本很高明,现在竟连连失手,谢安调侃说:“你真是心不在焉呐。”谢玄忽然领悟了,叔父这是提醒他,强敌压境,更要冷静,只有将领稳了,军心才会稳,才能取得胜利。

其实谢安的平静是为了稳定人心,他内心也是波澜起伏。有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晋军同前秦军在淝水鏖战时,谢安正同客人下棋,战报传来,他看了一眼,随手放下,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了,小声问:“战事怎么样啦?”谢安轻飘飘的说:“小儿辈大破贼。”前线将领多为谢氏子弟,虽说是小儿辈,他们击败苻坚,挽救了东晋。直到这时,谢安终于不再掩饰内心的狂喜,他赶着给朝廷送捷报,由于走的太急,跨门槛时把木屐上的齿碰断了,都没发觉。

淝水之战将谢安的声望推向巅峰,谢安获封庐陵郡公,他的弟弟和两个侄子也获封公爵,谢氏号称一门四公,风头盖过了老牌士族琅琊王氏。至此,陈郡谢氏正式成为了顶级门阀。

俗话说盛极而衰,走到巅峰的谢氏就该走下坡路了。第三部分衰落,我就来讲讲谢氏如何在残酷的斗争中遭到重创,从高门大阀沦为皇权附庸。

公元385年秋天,谢安病逝,享年65岁。不久,谢玄放掉兵权,改任会稽内史。谢玄非常清楚臣子功劳太大,会是什么下场,所以他有意保持低调,以免沦为政治斗争的靶子。只可惜谢玄死后这一番良苦用心,还是没能保全谢氏。原因则在于政治生态的急剧变化。门阀政治的规则是皇帝无为而治,朝政有两三个家族共同执掌。可东晋后期,由于陈郡谢氏退让,其他士族又缺少人才,出现了权力断层。这让一直被架空的皇帝动了心思,孝武帝亲政后提拔皇族、排挤士族,试图重振皇权。问题是东晋皇室已闲置几十年,没有政治经验,他们野心颇大,能力却十分低下,互相还争权夺利,把国家搞得一团糟。这激起了两件事,农民起义和政治斗争。这两件事重创了东晋,也对陈郡谢氏造成了致命打击。

先讲农民起义,公元399年,朝廷在浙东强制征兵,逼出了孙恩之乱。孙恩农民军一度攻克八个郡,声势浩大。此时谢安的小儿子谢琰任会稽太守,他守土有责,与孙恩作战,结果兵败身死。此后,谢琰的长子和次子也在镇压农民军时战死。孙恩之乱持续近3年,六名谢氏子弟死于战乱,是损失最惨重的氏族。战争的残酷,让谢氏子弟把名士风度都抛到了身后。据说孙恩手下大将张猛,落到谢衍幼子谢混的手上,想到父兄惨遭杀戮,谢混恨极了,掏出张猛的肝脏,生生吃了下去。谢混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就要讲到政治斗争了。

孙恩之乱重创了士族和皇权,朝政陷入混乱。桓温的儿子,荆州刺史桓玄趁虚占领建康,废晋安帝自立为帝。可桓玄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世家子,很快被刘裕和刘毅推翻,晋安帝被重新扶上皇位。而刘裕和刘毅凭借的,正是当年谢玄训练的北府兵。叛乱刚定,刘裕、刘毅这两大功臣又展开了明争暗斗。当时谢混任中书令,又是士族代表,成为两人都要拉拢的对象。刘裕出身草莽,放过猪砍过柴,为人粗鲁,谢混看不上他,站到了还算有点文化的刘毅一边。这一选择是灾难性的,最终刘裕胜出,将谢混下狱赐死。跟着他投靠刘毅的谢氏子弟也杀了好几个。这是孙恩之乱后,谢氏遭到的又一轮打击。

局势已经明朗,想在乱世中生存,只能靠流寓。幸存的谢氏子弟纷纷放下身段投靠刘裕,刘裕也乐得收容这些名士,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禅位,创建刘宋政权。在禅让大典上,将象征皇权的国玺捧给刘裕的,正是谢安的孙子谢澏。至此,晋朝终结历史,进入了南朝。

南朝持续169年,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谢氏的命运又如何呢?谢混的侄子谢晦,其遭遇就是缩影。谢晦其实挺有眼光的,他早早的跟定刘裕,受到信任。刘裕驾崩前,谢晦作为托孤大臣,受命辅佐宋少帝。少帝继位时十几岁,只顾贪玩,不管朝政,谢晦深感忧虑。他同另几名重臣商定废黜少帝,拥立刘裕第三子,已经成年的刘义隆为宋文帝。可没想到宋文帝上位后,极力打压谢晦,逼得他反叛,以至于兵败被杀。

谢晦固然死得冤,却同他误判形势有关。东晋时士族掌权,对皇帝不满,架空或废黜都可以。进入南朝,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里,绝不容许再出现士族控制皇帝的情况了。谢晦当惯了名士,没意识到时代已悄然变化,他废黜少帝,无论动机怎样,都挑战了皇权,所以宋文帝再感激也必须铲除他。这是皇权政治的基本逻辑。谢晦之死表明,门阀政治让位给皇权政治,原先那套行事规则失效了。此后宋文帝又以谋反罪,杀了谢灵运、谢宗等人。南齐时,谢氏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谢朓也被冤杀。自此,陈郡谢氏彻底丧失了政治能量,只是因为高门大阀的身份才能享有特权,沦为给皇权装点门面的政治附庸。这附庸当的着实憋屈,谢安死后,安葬在建康郊外的梅岭。公元479年,陈宣帝次子陈叔陵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竟然派人挖了谢安墓,把尸骸撒得满地都是。当时谢安的九世孙谢真在朝中做官,始终不敢说一句话。

从谢安逝世的385年,到他被挫骨扬灰的479年,90多年间,陈郡谢氏从巅峰滑落到谷底,名士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不过,陈郡谢氏毕竟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大家族那样,被时间的尘埃淹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谢氏的许多事迹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以成语为例,谢安隐居东山20余年,复出做官,这创造了一个成语“东山再起”;谢安谢玄叔侄赢得淝水之战,又创造了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山水诗人谢灵运用“才高八斗”四个字称赞曹植的文学成就,谢灵运之孙谢超宗年少有灵气,被世人誉为“凤毛麟角”。

谢氏家族还出过才女,最出名的当属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妇谢道韫。《世说新语》记载,某日,谢安和后辈一边赏雪,一边讨论如何形容飞雪。有人说这好像往空中撒了把盐,谢道韫则认为,飞雪更像因风而起的柳絮。谢安评定谢道韫的比喻更贴切,她因此被称为“咏絮才”。在中国文学史上,谢道韫是同蔡文姬、李清照并称才女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用“咏絮才”来描述林黛玉。而气度上,谢道韫又远胜过通常意义上的才女。孙恩之乱中,丈夫遇害,谢道韫怀揣利刃,抱着三岁的外孙对孙恩说:“你要杀就杀我,孩子是无辜的。”如此临危不惧,把杀人如麻的孙恩都镇住了,恭敬地放走了她。

当然,谢氏最重要的贡献在文学领域。公元438年,宋文帝设文学馆,与儒学馆、玄学馆和史学馆并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事儿。此前中国文史哲不分家,文学馆的设立则标志着在人们的心中,文学具备了独立地位。而主持文学馆的正是谢氏子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谢氏可以说是文学世家。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谢氏人物,个个都是诗人。并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朓,更是古典文学史绕不开的人物,他们在山水题材,还有格律、音韵方面的探索,为唐诗铺了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对大小谢推崇备至。举个例子,谢灵运一生纵情山水之间,曾在天姥山上留下一首留别诗,诗的最后以寻仙远游结束。几百年后,李白的那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在题材和内容上就在模仿谢灵运的作品,甚至在诗中,李白发现谢灵运当年留宿的地方就在眼前,而他身登青云梯,脚下踩着的也是谢灵运同款木屐。

其实到了隋唐时期,陈郡谢氏就已经没落了,对政治毫无影响力。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谢氏创造的那些成语、典故和诗篇仍然在流传,他们就将以文化记忆的形式,留存于中华文脉之中。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