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血色鲸油照亮帝国之路,美国300年海洋霸权的暴力美学史
铛铛铃2025-09-17【历史】28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利维坦:美国捕鲸史》。利维坦是西方古代传说里的巨型海怪,后来人们推测它的原型可能就是鲸鱼。鲸鱼不是鱼,它是一种哺乳动物。书中在单独提到“鲸”的时候,一般称“鲸鱼”,出于习惯,我们在这里也用“鲸鱼”指代鲸。
人类猎捕鲸鱼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不止为了吃鲸鱼肉,而是为了鲸鱼油、鲸须、龙涎香等其他鲸鱼产物。除了我们熟悉的日本,挪威、英国、荷兰、美国都曾是捕鲸大国,其中美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捕鲸船队,捕鲸业还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五大支柱产业。
那么,美国的捕鲸活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捕鲸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美国捕鲸业是如何走向辉煌,又是因何衰落的?今天的这本书将为你揭开谜团。
本书作者是美国环境史学家和科普作家埃里克·杰·多林,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环境政策博士,从事多年环境保护和渔业政策工作,在野生动物与环境,以及美国历史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多林从小就对鲸鱼和捕鲸的历史非常痴迷,他查阅了大量史料,创作了这本书,以丰富的细节,完整地再现了美国捕鲸业从殖民时代的兴起,到19世纪黄金时期的鼎盛,直至20世纪初的衰落的历史。
好,下面我将分三个问题,为您解读全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美国的捕鲸活动是怎样出现的?第二,美国的捕鲸业是如何走向兴盛的?第三,美国捕鲸业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来讲本书的第一个问题,美国的捕鲸活动是怎样出现的?这部分主要介绍美国捕鲸的相关历史背景。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捕杀鲸鱼的?准确的时间已无法考证,但我们能从一些断断续续的历史碎片中猜测一二。古人可能无意中发现了搁浅的鲸鱼,他们先是切割鲸肉为食,把鲸鱼骨当做建筑材料。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鲸鱼身上越来越多可利用的价值,于是开始主动出海捕鲸。
商业捕鲸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斯克人。巴斯克人是曾经居住在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土著居民,巴斯克地区紧邻比斯开湾,鲸鱼资源丰富,因此他们很早就掌握了出色的捕鲸技术和航海技术。早在七世纪,巴斯克人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捕鲸流程,他们在海岸边搭建石塔,瞭望人负责爬上石塔眺望鲸鱼的踪迹,发现目标会通过敲鼓或烟雾来报信,捕鲸人接到消息后,会带上捕鲸叉,划船出海捕鲸。
那么巴斯克人的捕鲸活动是如何商业化的呢?历史学家们认为,天主教在其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由于宗教节日期间需要禁欲,教会颁布法令,禁止信徒在宗教节日期间食用牲畜的红肉,那些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属于性寒的白肉,可以食用。天主教一年有166天都是宗教节日,巴斯克人就趁机向天主教徒兜售鲸鱼、鳕鱼等白肉食品。除了新鲜和腌制的鲸鱼肉以外,巴斯克人还售卖许多其他的鲸鱼产品,比如鲸须,鲸须可以制作女士的裙撑、骑士头盔上的装饰物,还可以做硬毛刷子。再比如说鲸鱼脊椎和肋骨被用来制作椅子和篱笆,鲸鱼油可以做润滑照明材料用,还可以制作肥皂颜料,他们甚至还售卖鲸鱼的排泄物,用来制作红色染料。
巴斯克人一直主导着中世纪的捕鲸行业,到16世纪40年代,他们的捕鲸范围已经穿越了北大西洋,扩大到加拿大东部海域。鲸鱼产品给巴斯克人带来了巨大收益,这也吸引了冰岛、挪威、法国等国陆续参与捕鲸。到16世纪末,英国也加入了捕鲸人的行列,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殖民地。
1614年,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史密斯船长开启了前往美洲的探险之旅,目的地是北弗吉尼亚,后来被他重新命名为新英格兰。他此次出行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新的捕鲸点。很遗憾,他虽然在那里看到了很多鲸鱼,却很难捕捉,因为他遇到的是游速极快的长须鲸,这趟行程最终以失败告终。史密斯不愿放弃,后又两次重返美洲,也都失败了。鉴于他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已经没有投资人愿意冒险资助他出海了。于是,史密斯将他在新英格兰的见闻写成了一本书,书里还绘制了一张新英格兰地区的详细地图,希望能够吸引到感兴趣的投资者。很快,英国的清教徒们注意到了这本书。这些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国教的迫害,决定移民美洲。然而,让史密斯船长失望的是,清教徒们并没有让他担任向导,最终只带着他的书,登上了驶向美洲的5月花号。
1620年9月,5月花号从英国起航,驶向美洲新大陆,船上载有102人,除了清教徒,还有一些穷苦农民、渔民、工匠和契约奴。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5月花号到达了新英格兰地区,让船上的人兴奋的是,海里的鲸鱼多得让人不敢相信,船刚停,就有鲸鱼围了上来,每一条鲸鱼都代表着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位乘客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如果能捕到鲸,就能卖出价值三四千英镑的鲸鱼油。”但船上的渔民只有过捕捞鳕鱼的经历,大的鳕鱼也不过一米长,二三十斤重,因此,他们面对鲸鱼这种身长近20米,体重百吨的庞然大物,根本束手无策。有人尝试用枪支向鲸鱼射击,但鲸鱼却什么事都没有,喷喷气游走了。
现实是残酷的,在幻想鲸鱼带来的收益之前,移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度过寒冬。在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下,最终活下来的只有50多人。这些人靠打渔、狩猎和种植庄稼幸存下来。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先后到达新英格兰的移民都没有开始捕鲸,他们忙于农耕和打渔,根本没有时间。但鲸鱼并没有远离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经常能在海岸边发现搁浅的鲸鱼。据记载,有人沿着东汉普顿到布里奇汉普顿之间的海岸行走时,共发现了13头搁浅的鲸鱼。这些搁浅鲸鱼归谁所有,常常引发纠纷,于是殖民地的管理者出台法令,规定发现者、切割者、印第安人等都可以参与鲸鱼的分配。随后殖民地政府也参与进来,由于参与利益分配的人太多,再加上鲸鱼搁浅的地点和时间都是随机的,一部分移民最终厌倦了等待鲸鱼自己送上门儿。17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划着小船,主动在沿海岸几公里的水域捕鲸,捕鲸成为他们在农耕、打渔等谋生方式之外的一种补充。
以上我们讲完了第一个问题,美国的捕鲸活动是怎样出现的。由于鲸鱼的巨大价值,商业捕鲸的历史由来已久,美洲拥有非常丰富的鲸鱼资源,吸引殖民者前往。到达美洲的殖民者,先是在海岸边寻找搁浅的鲸鱼,并开始尝试在沿海岸水域捕鲸。
那么美国的捕鲸行业是怎样走向兴盛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美国捕鲸业走向兴盛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殖民地时代,从沿海岸捕鲸到深海捕鲸的起步时期;第二阶段是美国建国后,从深海捕鲸扩张到远洋捕鲸的黄金时期。
我们先来讲第一阶段,捕鲸业从沿海岸捕鲸走向深海捕鲸。17世纪末18世纪初,那些在美洲殖民地主动出海捕鲸的人联合起来,成立了捕鲸公司,并雇佣印第安人在沿海岸水域开展捕鲸活动。沿海岸区域的露脊鲸和座头鲸数量丰富,露脊鲸长度在20米左右,体重可达100吨,座头鲸稍小一些,身长十多米,体重只有30吨,它们性情温顺且游速不快,便于捕杀,因此也成为这一时期捕鲸人的主要捕杀对象。
一场传统的捕鲸活动是这样展开的,当瞭望者发现鲸鱼的位置后,捕鲸人便划着小船接近鲸鱼,鱼叉手站在船头向鲸鱼投掷捕鲸叉,捕鲸叉的插头上系着2米多长的麻绳,麻绳另一头拴在船上。受伤的鲸鱼会疯狂拖拽小船游走,小船产生的浮力让鲸鱼无法潜入深水,等到鲸鱼力气耗尽时,捕鲸人会用长矛刺穿鲸鱼肺部,彻底杀死鲸鱼。最后捕鲸船会将鲸鱼拖拽到水边的沙滩上,这时加工提炼就开始了,否则时间一长,鲸鱼尸体会因为腐败产生的气体膨胀成一个大气球。被安排去戳破这个气球的人真是再倒霉不过了,伴随着噗的一声巨响,获得释放的气体立刻会让方圆几里都笼罩在一片恶臭中。因此切割人必须马上动手处理鲸鱼尸体,他们会先割下鲸鱼的嘴唇,并从鲸鱼的上颚剪下鲸须,鲸须晾干以后就可以运走出售了。鲸须具有轻薄、弹性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可以制作服饰、雨伞、拐杖等,同时也是制作女性紧身胸衣和裙撑的重要材料。接下来,切割人会用锋利的尖刀把厚厚的鲸脂一条一条剥下来,然后用绳子将鲸脂拖到岸上切割,剩下的大多数鲸鱼肉和骨架都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东西,被扔在水里任其腐烂。
之后,鲸脂被装车运到提炼点,切成小块,放到大铁锅里,不分昼夜地进行提炼加工,最终鲸脂会被融化成鲸鱼油。鲸鱼油是绝佳的照明材料,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市场上的主要照明材料除了鲸鱼油外,还有松节油、蜡烛木、鳕鱼油、猪油等,但相较于其他材料,鲸鱼油不仅亮度高且无异味,获得人们青睐,占据了照明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鲸鱼油成为当时北美殖民地重要的外贸商品,殖民地的贸易商和捕鲸者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据统计,一名捕鲸手捕获一条鲸鱼的收益相当于陆地工人半年的工资。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18世纪初,沿海捕鲸活动扩展到了整条北美海岸线,最终导致近海区域鲸鱼数量锐减,捕鲸船再无鲸可捕。一位老人在1762年的日记里回忆自己年轻时看到的场景,港口的海湾里至少游着2000头鲸鱼,多到足够连接一条长11km的桥梁,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沿海鲸鱼的减少并不代表殖民地捕鲸业的衰亡,随着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照明的需求更高了,这就需要更多的优质照明材料——鲸鱼油。1712年,一名来自南塔基特岛的捕鲸人在近海捕鲸时,被强劲的北风刮到大海深处,意外发现了一大群抹香鲸,并成功捕杀到一条。南塔基特岛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南48km,靠近鲸鱼迁徙路线,鲸鱼资源非常丰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18世纪20年代开始,殖民地捕鲸业开始了深海捕鲸,南塔基特岛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深海捕鲸的核心区域。
深海捕鲸最主要的目标是抹香鲸,它长约15米,体重可达50吨。抹香鲸头部巨大,几乎占据身长的1/3,当遇到危险时,他们会用头猛烈地撞击对他们造成威胁的物体,因此,与行动迟缓的露脊鲸和座头鲸不同,抹香鲸灵活凶猛,危险系数也更高。抹香鲸有多难捕杀呢?当时的捕鲸人日记里是这样记录的:“我们周围的鲸鱼多得像飞舞的蜜蜂一样,然而它们也像蜜蜂一样纷乱,我们竟然一头也插不到。”尽管如此,但抹香鲸身上拥有经济价值巨大的鲸脂、鲸脑油和它们独有的龙涎香,值得捕鲸人为其冒险。抹香鲸的鲸脂虽然不如露脊鲸厚,但提炼出的鲸鱼油在燃烧时更加清洁,因此也更值钱。根据鲸脂腐坏程度的不同,提炼出的抹香鲸鲸鱼油的等级也不同。由于深海捕鲸在海上航行时间很长,往往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为了防止鲸脂在储存过程中腐坏,捕鲸人在主甲板上用砖块砌一个火炉,安装几口大铁锅,将捕鲸船变成一个漂浮的提炼工厂。18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做法成为整个捕鲸行业的通行做法,所以这一时期的捕鲸船也变大了,从沿海捕鲸用的38吨重的单桅帆船,发展到近百吨重的单桅或双桅大船,每艘船最多能载13名船员和两条捕鲸小艇。捕鲸小艇长约六到7米,行动速度较快,可以随时从母船上放入水中或收回来,便于捕鲸人追踪鲸鱼。
抹香鲸头部的鲸脑油不仅是高价的照明材料,还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万能油,甚至有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还被制成乳液、霜膏或药品出售。要取得鲸脑油,需要在抹香鲸头上开个洞,用拴着小桶的长杆伸进去把鲸脑油舀出来,有时为了方便船员甚至会直接爬进抹香鲸头部去掏,相当于洗了一个鲸脑油澡。18世纪中期,在鲸脑油加工方面出现了一项新的技术,就是制作鲸脑油蜡烛。鲸脑油蜡烛相较于普通蜡烛造型更美观且燃烧更持久,光照的范围更大,燃烧时不会产生油腻的污渍。当时波士顿当地的报纸上还专门刊登了鲸脑油蜡烛的广告,很快,鲸脑油蜡烛就被作为一种奢侈品,销售给美洲、欧洲等地的富人群体。
除了鲸鱼油和鲸脑油,抹香鲸身上还有珍贵的龙涎香。龙涎香极度稀有且广受追捧,价值堪比黄金。龙涎香可以直接点燃做熏香,还可以添加在食物里,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加了龙涎香的鸡蛋。龙涎香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香水的定香剂,就是使香气保持的更持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龙涎香的成因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人们提出了十多种猜想,比如它是鱼类肝脏、鸟类粪便、水下植物的果实、海洋真菌等,甚至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龙涎香是龙王咳嗽时喷出的唾沫,这种猜测就是龙涎香名字的由来,“龙涎”就是龙的口水。事实上,龙涎香是抹香鲸肠道的产物,抹香鲸吞食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胃消化掉的颚和舌齿在肠胃聚集,肠道受刺激后分泌一种特殊的蜡状物,就是龙涎香。然而,一场捕鲸活动中能不能收获到龙涎香,就纯靠运气了。1858年,一艘名为“守望者”的捕鲸船幸运地带回了800磅重的龙涎香,卖出了1万美元的高价,相当于这艘船出海半年的收益。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殖民地的深海捕鲸行业经历了一段高产时光,每年出海的捕鲸船有近400艘,每年能产4万5000桶抹香鲸鲸鱼油、8500桶普通鲸鱼油和34吨鲸须,销售鲸鱼产品的收入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收入来源。后来,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美英战争,大批捕鲸船和水手被征用,美国捕鲸业遭受严重打击,但在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捕鲸人很快又以极大的热情重新投入捕鲸中去。这是因为18世纪末,欧美各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润滑油——鲸鱼油,尤其是抹香鲸鲸鱼油润滑效果最好,成为工业润滑油的首选。为了获得更多的鲸鱼油,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捕鲸者开始了远洋捕鲸,也开启了美国捕鲸业的黄金时代。
到1846年,美国的捕鲸船就有735艘,而当时全世界的捕鲸船总数不过900艘,美国捕鲸船的活动范围也从北大西洋中南部海域拓展到了印度洋、太平洋中西北部海域,1848年还开拓了北冰洋的捕鲸场。为适应远洋航行,抵抗狂风、海浪和鲸鱼攻击,这一时期的捕鲸船也进行了技术改良,变为船头圆盾、船尾方形的三维帆船,长30余米,宽8米左右,重300多吨,船上能载30多名船员和五艘捕鲸小艇,货舱能容纳3000个木桶。这一时期捕鲸工具也出现了革新,美国人从开始捕鲸起,就一直在使用人力投掷捕鲸叉,这种捕鲸方式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鲸鱼很容易逃脱,即使是有经验的捕鲸人,成功率也不足50%。19世纪中期,一个名为刘易斯·坦普尔的铁匠发明了一款新式的套索捕鲸叉,可以有效减少鲸鱼逃脱的可能性。在捕鲸人的努力下,收益是丰厚的,捕鲸业一跃成为美国继种植业、制造业等之后的第五大产业。
除此之外,由于远洋捕鲸所需的时间较长,平均一次远洋捕鲸活动需要近4年的时间,因此捕鲸船需要借助沿海港口作为临时中转站,这就让一批沿海港口借机发展起来,比如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和拉海纳,以及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鼎盛时期的美国捕鲸业不仅大大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对美国的文化以及海洋探索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化领域,黄金时期产生了很多反映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最杰出的当属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黄金时期也给不少画家带来了灵感,比如本杰明·拉塞尔完成了长达395米的《环球捕鲸航行图》。一些捕鲸人还会在鲸鱼骨、鲸须和鲸鱼牙齿上雕刻作品,一些高质量的雕刻作品价值极高,比如现在很多人还会收藏抹香鲸牙雕。捕鲸人的航海之行还积累了许多关于海流和航道的经验,这也推动了海洋研究的发展,比如美国捕鲸人在全球航行过程中发现了200多个岛屿。再比如,捕鲸船船长记录的航海日志不仅为既有的海图提供了有益的更正和补充,还能帮助海洋学家绘制新的航线图、信封图、引航图、热分析图、暴风雨分析图等。
好,以上我们讲完了本书的第二个问题,美国的捕鲸行业是怎样兴盛的。由于沿海鲸鱼资源逐渐衰竭,以及欧美照明市场的需求,美国捕鲸业从沿海岸捕鲸发展到深海捕鲸,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鲸鱼油在工业润滑市场的地位越发重要,在巨大的市场作用下,美国捕鲸业进入远洋捕鲸时代,达到鼎盛时期。
美国繁荣的捕鲸业一直持续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际,战争导致捕鲸业劳动力减少,大批捕鲸船被毁,但这次战争过后,捕鲸业却没能恢复昔日的荣光,而是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到20世纪初日渐消亡。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新贝德福德成了美国仅剩的捕鲸港口,只剩不到12艘捕鲸船。那么,美国的捕鲸业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综合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首先,捕鲸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捕鲸船队和捕鲸人时刻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最直接的危险来自鲸鱼的攻击,比如埃塞克斯号捕鲸船就是在太平洋上捕鲸时,被一头暴怒的抹香鲸撞沉的。船上的20名船员分成三只捕鲸小艇在海上漂流了三个多月,没有淡水、缺乏食物,饿疯了的船员不得不啃食去世同伴的尸体,甚至在尸体被分食干净后,抽签决定谁去赴死,最终船上只有八人获救。
在海上,恶劣的天气也同样很危险,尤其是在北极地区,浮冰、严寒、冰冷的海水和随时可能刮起的狂风都是难以避免的危险因素。比如1871年,北方船队在北极地区捕鲸时,因为风向的变化,捕鲸船队被浅滩和浮冰困住,其中三艘捕鲸船被浮冰撞沉,船长和船员们不得不弃船逃走,在猛烈的大风和汹涌的巨浪中划着捕鲸小艇艰难航行,虽然最终没有人员伤亡,但船队损失了价值160万美元的33艘捕鲸船。
捕鲸船上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是风险之一,对大多数捕鲸人来说,捕鲸是一种卑贱艰苦的工作,提炼鲸脂更是一项堪称迷你地狱的工作。提炼工作一般持续三天,船员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在凌乱、肮脏的甲板上摔倒、爬起、再摔倒,全身沾满油脂,而提炼鲸脂的火光和沾满血迹的甲板时刻给人一种身处地狱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船员们会感到难受、窒息,甚至连做梦也会梦到自己被越落越高的鲸脂堆淹没。船上的居住环境也很糟,拥挤不透光的狭小空间里要塞进20多个床位,船员们睡在稻草或玉米壳填充的床垫上,很不舒服,而且船上到处都匿着一层鲸鱼油污渍,还时常有老鼠和蟑螂爬过。一个捕鲸人形容他的居住环境还不及肯塔基州的猪圈一半干净。船上的饮食也令人难以忍受,船航行几周或几个月以后,船上的食材会开始变质,大多数时候,水手们不得不忍受肉类腐坏发出的恶臭气味,吃下那些比泔水还不如的食物。
即使捕鲸船满载而归,船员们也拿不到多少钱,经过复杂的账目计算,最终的利润经过拆账后,船主会拿走70%的利润,而普通船员只能挣到很少的钱,平均每天的工资只有20美分,更何况还有很多捕鲸船出海几年根本无所收获。谷神星号捕鲸船出海两年半,只得到了几百桶抹香鲸鲸鱼油,返航的时候,为了面子,船长命令船员将所有的空桶都装满海水,增加船的吃水量,假装满载而归。
造成捕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鲸鱼油的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由于捕杀抹香鲸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导致鲸鱼油的价格大幅上涨,此时,煤气和煤油成为鲸鱼油的替代品,不仅价格便宜,发出的灯光也更加明亮。19世纪50年代末,煤气灯和煤油灯照亮了上百万美国家庭,到了60年代,石油的出现不仅取代了鲸鱼油在照明材料中的地位,也动摇了鲸鱼油在润滑油市场的地位,而且相较于鲸鱼油,石油价格低廉、产量巨大。当时,杂志上刊登了一组漫画,一屋子盛装的鲸鱼正在为宾夕法尼亚发现的油井举办盛大的庆祝舞会:“一愿我们陆地上的油井永远不会枯竭,二愿我们再也不用为身上的鲸脂而痛哭哀嚎了。”我们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鲸鱼油和石油产量的巨大差距,1862年,美国的捕鲸船船队产出鲸鱼油15.5万桶,而宾夕法尼亚的油井已经能产出300万桶原油。许多捕鲸人和鲸鱼油商人都改行加入了石油行业,捕鲸不再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财富的黄金行业,它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捕鲸人大规模的捕杀活动造成了鲸鱼资源的衰减,与此同时,捕鲸人对包括陆龟和海象在内的其他生物也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不少环保人士在公开场合呼吁人们停止无节制的捕杀,保护鲸鱼物种不被灭绝,这也是美国捕鲸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以上三个原因的作用之下,美国捕鲸业必将走向衰落。美国捕鲸业衰落之后,挪威填补了美国留下的市场空白,挪威人的捕鲸技术比起美国人有了更大的革新,他们使用更有威力的捕鲸炮,一旦受到撞击会立刻爆炸,他们还驾驶蒸汽动力船,游得再快的鲸鱼也能被轻易追上,它们捕杀的品种也扩大到数量丰富的蓝鲸、长须鲸等其他品种的鲸鱼。挪威人对鲸鱼的利用率也很高,他们加工鲸鱼肉供人们食用,加工后的废料会被磨成粉当肥料,他们也会用鲸鱼来生产胶水、维生素等,还用新的加工工艺把鲸鱼油加工成肥皂和人造黄油。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也跻身捕鲸强国之列,后来德国、荷兰和英国等国也打造了效率更高的大规模捕鲸加工船队。据估计,在整个20世纪里,仅南半球就有大约200万头鲸鱼被杀死。20世纪下半叶,随着鲸鱼数量的锐减和人类对海洋保护意识的增强,商业捕鲸已经被严格限制,到1986年被全面禁止,但仍有部分国家无视禁令,继续开展商业捕鲸活动,多种鲸鱼濒临灭绝,保护鲸鱼的行动依然任重而道远。
到这里,《利维坦:美国捕鲸史》一书的主要内容就为您讲完了。我们见证了捕鲸行业在美国300年来的兴衰变化,虽然捕鲸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依然为我们留下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宝贵经验,也时刻提醒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关系。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