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中国遭遇世界》:香料与丝绸的文明对话,驼铃声重塑世界秩序的千年历程

铛铛铃2025-09-17历史88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

叫丝绸之路大历史

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作者是历史作家、社会观察者

郭建龙

中国雄踞欧亚大陆东端

它东临大海

西边有高山荒漠的阻隔

在地理上相对孤立

自成一体

但千百年来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从未中断

使臣、信徒、商人、各色人等前赴后继

走出了一条沟通中外的道路

19世纪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称其为丝绸之路

后来,丝绸之路的含义有了很大扩展

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欧亚大陆

而是兼顾陆路与海路

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贸易

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

较为复杂

这对普通人了解丝绸之路构成了门槛

而今天要讲的这本丝绸之路大历史

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作者把这条路的精彩历史

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惧风

踏上这条路

做了生动而深入的阐释

那么下面我将严格按照这本书提供的知识

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汉朝大战略、军事征服与外交手腕

第二部分

信仰的力量

佛教东传与文化多元

第三部分

以贸易立国、海上丝路与中外交往

第四部分

虚幻的盛世

七下西洋与闭关锁国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

汉朝大战略、军事征服与外交手腕

西汉建元2

即公元前139

一支汉朝使团从长安启程

向西北走去

带队的是一个名叫张骞的郎官

他受汉武帝之命

率领使团前往西域

古人所说的西域范围极广

囊括了今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中亚诸

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

而当张骞使团动身的时候

汉朝人连这样的认知都不具备

大体上,只要过了现在的甘肃

再往西一概统称为西域

这反映出当时人对西域的认知非常有限

那是一片陌生而神秘的地域

既然如此

朝廷为什么要派使团呢

这就要说到汉武帝的大战略了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

年轻气盛

决意沉重打击汉

最大的外部威胁

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人

不过

刚开始汉武帝对汉朝的军事能力信心不足

就想寻找盟友共同对付匈奴

找谁呢

汉武帝听说

甘肃有一个叫大肉汁的强盛部落

因为打不过匈奴而逃往西域

大肉汁时刻想复仇

如果汉朝与他联手夹击匈奴

赢面就大了

于是汉武帝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

联系大肉之

这是一个颇具难度的任务

因为匈奴在汉朝西北边

大肉汁又在匈奴西北边

去大肉支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盘

匈奴人又不是傻子

会容许你们搞串联吗

果然,张骞走到半途就被匈奴人逮住

直到公元前129

他找着机会溜走

此时,距离张骞从长安出

已过去整整10

经过跋涉

张骞终于抵达大肉汁

在阿姆河北岸的新领地

阿姆河是中亚最大咸水

咸海的主要源头

岸边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

肉之人在这儿安居乐业

打消了报复匈奴的念头

张骞劝说无效

只好离开

这一次,他换了条路

希望避开匈奴

可还是被抓住

滞留一年多才逃回汉朝

张骞的任务失败了

但影响力极其深远

张骞出使西域

因此被誉为凿空之旅

开启了中原王朝同西域之间的交往

首先,张骞摸索出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一条叫北道

是去的时候走的

经河西走廊穿越新疆

沿天山北

从伊犁进入巴尔喀什湖流域

另一条叫南道

是返程时走的

同样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

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行进

无论走北道还是走南道

都要经过河西走廊

而这个咽喉要道当时在匈奴手中

汉武帝正是从张骞口中

得知此地的重要价值

决意攻取

公元前121

汉军大败匈奴

设武威、敦煌等郡

河西走廊自此纳入华夏版图

这仅仅是开始

当时西域有50多个国家

汉武帝依据距离远近和国力强弱

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距离远、国力强的国家

只要表面上依附汉朝、定期朝贡就够了

那些距离近、抵抗力又弱的国家

则务必全力控制

使之成为阻遏匈奴进犯的第一道防线

匈奴很快摸清汉朝的意图

着手反制

一场西域小国争夺战打得如火如荼

汉匈双方你来我往

针对西域小国威逼利诱

西域小国则在两大势力的拉扯下疲于应付

楼兰的遭遇就非常典型

楼兰面积小、人口少

但汉朝和匈奴都竭力争夺他

原因是楼兰地处罗布泊西岸

三条大河汇聚于此

这在水源匮乏的西域太珍贵了

楼兰因此成为连接汉朝和西域的枢纽

汉朝的使臣和军队穿越河西走廊后

通常会先在楼兰落脚进行补给

反过来,匈奴入侵汉朝

也往往以楼兰为前进基地

楼兰两边都不敢得罪

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公元前108

汉军攻破楼兰

迫使楼兰王投降

汉军刚撤

匈奴兴师问罪

楼兰王无奈

只好把一个儿子送给匈奴做人质

另一个送给汉朝做人质

公元前102

楼兰又在匈奴的胁迫下偷袭汉军

汉武帝震怒

命令将楼兰王押解长安

汉武帝当面质问他

为什么首鼠两端

楼兰王答

楼兰夹在汉胸中间

不见风使舵的话

没法生存呐

汉武帝对此深感同情

把楼兰王放了

此后,楼兰继续在汉胸间摇摆

直到汉昭帝时迁都改名鄯善

才彻底倒向汉朝

在汉朝的攻势下

匈奴步步后退

西域小国陆续被汉朝掌控

公元前60

汉朝设西域都护府

用来管辖西域所有小国

如鄯善、惊觉、于田

外加两个大

大宛和乌孙

其辖区基本囊括了今新疆地区

并延伸至中亚

这表明西汉取得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当然这样做成本很高

西域地域辽阔

资源匮乏

汉朝要维持统治

必须从中原调集人力和物力

光军队后勤花费就很惊人

而汉朝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又极低

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难以持久

西汉末年

王莽篡位

趁中原大乱

西域各国纷纷脱离管辖

西域都护府废弃中原

与西域的联系中断

直到东汉建立后数10

朝廷才重新经营西域

这要提到一个人班超

班超原本家境贫寒

替官府抄写文书谋生

后来,汉明帝命窦宪攻打北匈奴

班超遂投笔从戎

由于表现出色受到赏识

战后,窦宪派班超出使西域

恢复与西域的联系

此时,西域的格局已有所变化

鄯善,也就是昔日的楼兰

吞并了周边小国

成为地区性大国

于是,班超出使的第一站便选在了鄯善

他计划同鄯善合作

借助其影响力在西域站稳脚跟

公元73

汉朝使团抵达鄯善

得到了热情招待

可气氛很快冷淡下来

班超一打听

原来北匈奴也派来使团

鄯善王的态度因此变得暧昧

怎么办呢

班超决定偷袭北匈奴使团

可汉朝使团只有36

势单力薄

同伴们都很犹豫

关键时刻

班超说了句名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随即发动袭击

杀死北匈奴100多人

然后班超面见鄯善王

将北匈奴使者的首级扔了过去

鄯善王大受震撼

当即同汉朝结盟

此后,班超又降服了于田

龟兹等大国

公元74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

这标志着汉朝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不过东汉的国力不如西汉

西域都护府只能维持数百人的规模

管理模式也从军事征服转变为外交为主

班超坐镇西域近30

凭借高超的外交手

保持了西域稳定

班超晚年

位于今天新疆地区的西域国家全部归属汉朝

新疆之外的国家则定期纳贡

班超因公封为定远侯

相比于不计成本的汉武帝

东汉只动用有限的资源就控制了西域

性价比要高得多

此外,班超等人为经营西域

细心搜集情报、汇编成册

极大地丰富了中原王朝关于西域的知识

举个例子

西汉张骞就听说过深读这地方

但具体在哪儿不得而知

东汉时人们才搞清楚

深读在今阿富汗南边范围

相当于现在的北印度加巴基斯坦

又称天竺

从此深读或天竺就用来指代印度

当然,考虑到山高路远

东汉人应该没到过印度

而东汉崩溃后

中原陷入分裂与动荡

对西域的控制力急剧衰退

印度就更遥不可及了

可令人惊讶的是

中国与印度的直接交往就开始于这个时期

那么,是怎样一股力量促使中国人克服障碍

探索前往印度的道路呢

第二部分

信仰的力量

佛教东传与文化多元中

我将揭开谜底

总结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有一个显著特点

政治利益重于经济利益

西汉中后期

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中原的丝绸远销印度、希腊

中亚的石榴、木须草、欧洲的葡萄酒也传入中原

但规模有限

实际上

汉代丝绸之路上最频繁的身影并非商人

而是往来于汉朝和西域的各国使臣

丝绸之路实为外交之路

因为对汉朝来说

控制西域各国

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是最重要的

通过贸易获利则是附带的

这决定了一旦中原发生内乱

中原王朝收缩力

首先就要放弃西域

丝绸之路也将陷入沉寂

东汉灭亡后

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始终没能形成统一而稳定的中央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

中原无力经营西域

但双方的交往并未中断

相反,在一股强大力量的推动下

还显得欣欣向荣

这股力量就是佛教

说起来,佛教也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东汉时期

贵霜帝国崛起于西域

占据了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及印度北部的广袤土地

贵霜帝国统治者信奉佛

并大力推广

这样佛教逐渐成为西域的主流信仰

并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

呈现出强劲的扩散势头

主要原因是东汉以后

中原战乱频繁

社会秩序崩溃

上至达官显贵

下至平民百姓

都颇有众生皆苦、生死无常的感觉

于是人们纷纷将灵魂寄托给佛教

以求慰藉和解脱

随着佛教的传播

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中原地区是通过西域了解佛教的

获取的多为二手知识

不准确、不系统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直接阅读佛经原典

可怎么读到呢

方法有两个

请进来和走出去

先蒋请进来

公元382

信奉佛教的前秦国君苻坚

听闻西域龟兹国有一名印度高僧鸠摩罗什

此人博闻强记

学问精湛

当时苻坚正准备讨伐东晋

但还是拨出7万大军进攻龟兹

硬生生把鸠摩罗什抢了过来

不幸的是

前秦军队在肥水之战中惨败

致使前秦解体

夫坚到死也没见过鸠摩罗什

此后几经辗转

鸠摩罗什于公元401

被后秦国君姚兴接到长安

姚兴配备了一支团队

请鸠摩罗什安心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不负所望

十余年间译出佛经35

他一笔小畅、文字优美

流传至今的金刚经、法华经

不仅是宗教典籍

也是文学经典

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社会中上层的传播

再来讲走出去

代表人物是东晋高僧法显

法显自幼剃度出家

佛教信仰十分虔诚

他感叹东晋缺少佛经典籍

于是发下宏愿

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

也就是印度求取真经

公元399

法显和几位僧人相约从长安出发

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

他们一路经过鄯善、胭脂、于田等国

走向葱岭

即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汇集喜马拉雅山、昆仑、喀喇昆仑山

兴都库什山四大山脉

平均海拔超过4500

将东亚同中南亚隔开

葱岭虽然险峻

却可以绕开

张骞就是从它北面绕了个大圈进入中亚的

不过从葱岭去印度路程最短

所以求法心切的法显还是选了这条路

经过一个多月跋涉

法显翻越葱岭

抵达印度北部

此时贵霜帝国已经灭亡

统治印度的是吉多王朝

此后,法显在印度游历

并将所见所闻写进佛国记

他还了解到

南亚的商人已经摸索出一条通往中国的海路

具体路线为

从印度南部的斯里兰卡岛起航

向东横渡孟加拉湾

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北

驶入中国南海

回国时,法显就走了海路

同样充满凶险

事实证明

古人从中国去往印度

走哪条路都不容易

但这挡不住佛教徒的热情

发现之后

佛教的传播路径分为陆路和海路

露露还是老样子

印度僧人通过西域进入中国北方

另一部分僧人则选择海路

据说,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

就是从印度乘船在广州登陆的

新通道的开辟

加大了佛教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在南方

东晋历代皇帝多为佛教徒

东晋之后的四个政权

宋、齐、梁、陈的统治者兴建寺庙

给后世留下南朝480寺、多少楼

烟雨中的浪漫想象

在北方

北魏、北齐等政权同样扶持佛教

北魏兴建的龙门石窟

更是将中国佛像艺术推向高峰

佛教的繁盛

又促使更多中原僧人前往印度朝圣

唐朝贞观年间

玄奘法师历时19

行程5万余里

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典籍

得到唐太宗礼遇

武则天当政时

高僧义

自印度学成归来

武则天亲自到洛阳城外迎接

受此鼓舞

僧人们纷纷背起行囊奔赴印度

一时间

丝绸之路

僧人、背包客的身影络绎不绝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信仰之路

这条信仰之路如同一张巨大的交通网

覆盖着西域

其中既有从中原、经中亚、再南下印度的传统通道

也有那条横渡孟加拉湾

绕道东南亚、抵达中国南方的海路

唐朝人甚至找到了一条近道

即唐蕃古道

旅行者从长安或洛阳出发

进入吐蕃及今天的西藏

穿过一个名叫吉隆沟的狭长谷地

就来到喜马拉雅山南

现代尼泊尔的地界

再往前就是恒河平原

唐波古道大大缩短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

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派使团出访印度

走的也是这条路

不过,唐蕃古道是否畅通

取决于唐波关系

唐高宗麟德年间

唐朝与吐蕃爆发战争

通道短暂关闭

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衰减

吐蕃一度控制河西走廊

唐朝和西域的直接联系被彻底切断

唐蕃古道也逐渐废弃

当然,这是后话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帝国蒸蒸日上

统治者充满自信

其对外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也达到了巅峰

盛唐时的中国

不仅有起源于本土的儒教和道教

发端于印度的佛教

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诞生于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

拜火教主张光明神和黑暗神一直在斗争

而人类的使命是帮助光明神战胜黑暗神

摩尼教在此基础上

把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演化成善与恶的对立

要求信徒弃恶从善

又比如景教

它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后来创立者聂斯托利

被罗马教廷认定为异端

逃往波斯传教

不久,该教顺着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中国

并以景教之名广为传播

兴盛时,景教在全国上百座城市建立了寺庙

但这三大宗教到宋代就逐渐衰亡了

扎下根的反而是稍晚些时候传入的伊斯兰教

自七世纪起

阿拉伯帝国崛起于阿拉伯半岛

他先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取叙利亚

随后掉头向东征服了波斯

八世纪初

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已伸向中亚

夺取了丝绸之路上的两座重要城市

布哈拉和撒马尔罕

伊斯兰教也随之扩散

唐朝中后期

伊斯兰教取代佛教和拜火教

成为中亚的主流信仰

并传入中国境内

另一方面

阿拉伯人从波斯人那里掌握航海技术

得以由波斯湾穿越印度洋

进入东南亚及中国南海

至八世纪中叶

广州已经成为阿拉伯人

经商和传教的重要据点

就这样

儒教、道教

佛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

在唐帝国的包容政策下

既竞争又融合

形成了文化多元的格局

由于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也达到了很高水准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

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是唐朝统治者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拜火教和摩尼教带来了关于波斯的信息

景教带来了欧洲的信息

阿拉伯人更是带来了数学

航海、贸易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就认为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是从唐代开始积累的

唐朝人也认识到

中国并不处在世界中心

其它地方同样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

只可惜,由于地缘环境的巨变

这种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最终烟消云散

唐天宝十载

即公元751

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

在中亚的达罗斯

及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交战

唐军惨败

此战过后

唐朝仍然在西域保持着强大军力

可几年后

安史之乱爆发

西域唐军被悉数调回镇压叛乱

以至于唐朝很快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所以事后来看

达罗斯之战就成为中原王朝

退出西域的转折点

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当时

伊斯兰教已经跟随阿拉伯人扩散到中亚、南亚

阻断了他同其他文明圈的交往

这意味着

作为信仰之路的丝绸之路终结

从中原到印度的漫漫长途上

再也见不到各国僧人的身影了

不过很快另一个群体填补空白

重塑了丝绸之路

第三部分

以贸易立国、海上丝路与中外交往

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公元960

赵匡胤建立宋朝

此后经多年征战

宋朝基本收复中原

结束了自唐朝灭亡以来

持续约60年的群雄纷争局面

可宋朝没能恢复与西域的交往

这是因

盘踞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的西夏政权

横亘于宋朝和西域之间

恰好阻断了两者的联系

宋朝曾几次对西夏用兵

无奈宋军战斗力太弱

屡战屡败

宋朝不得已用纳贡的方式换取边境和平

推开西夏这块绊脚石

眼看是不可能了

宋朝只能另辟蹊径

陆地走不通

那就从海上走

于是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丝绸之路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前面讲过

唐代丝绸之路是条信仰之路

路上最多的是各国僧人

至于对外贸易

唐朝则不怎么重视

有唐一代财政仍然依赖于农业收入

贸易占比有限

宋朝不一样

北宋时

商业税已占朝廷财政收入的25%

南宋比例更高

究其原因

宋朝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需要维持数量庞大的军队

支付巨额军费

在这种情况下

财政收入仅仅依靠农业是不够的

尤其到了南宋

中原大片土地落入金国手中

像传统王朝那

以农立国也不可能了

这促使南宋越来越重视海外贸易

最终转向了以贸易立国

可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

如南宋那般重视商业利益是绝无仅有的

南宋在广州、泉州、漳州等重要港口都设立市舶司

凡有海外商船停靠

先向世博司登记报备

并缴纳货物价值的1/10

这相当于南宋政府

对进口商品抽取10%的关税

商品卖给谁也有讲究

宋代实行官卖制度

许多商品如玳瑁、象牙、犀角、乳香等

不能直接卖给民间

而是由世博斯以较低价格采购

再到国内市场销售

只有官方挑剩下的商品

外商才能与民间自由买卖

这是从进口贸易中获利

出口方面

南宋政府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将瓷器、丝绸、茶叶、纸张等运出去牟利

其中瓷器出口最受重视

这又在无形中改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构成

原本丝绸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它质量轻、不易损坏

适合远距离陆路贸易

瓷器比丝绸重得多且易碎

经不起颠簸

所以汉唐时

丝绸的出口量远超过瓷器

可换乘。海陆情况正好掉个个儿

丝绸怕潮怕湿

不适合海洋运输

反倒是瓷器经得起日晒雨淋

而且船只在海上航行

需要压舱物抵御风浪

重量足够的瓷器自然是首选

此外,宋代制瓷技艺已非常成熟

深受东南亚

中东及地中海市场的欢迎

凡此种种

使瓷器取代丝绸

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海外贸易的兴

还促进了造船业

本书作者指出

直到唐代

中国的造船业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像法显意境等去印度取经的高僧

全都是乘外国船归来的

当时造船技术最先进的是波斯

能造拥有四个风帆的大船

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后

掌握了造船技术

进而垄断印度洋贸易

及至宋代

由于远洋航行的需要

造船技术加速度发展

南宋时,中国已经能打造拥有十个风帆

承载上千人的大型船只了

中国船还配备了指南针

在海上航行时更容易掌握方位

这是外国船只所不具备的

可见,中国的造船技术已后来居上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先进的航海技

将中国人送往更远的地方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志怪小说集移监制

就记录了大量海外经商的奇闻

还有个叫赵汝氏的泉州市舶司官员

根据商人的讲述写下诸藩志

记录了58个海外国家

47种海外特产

从诸藩志的记载可以知道

除了没有到过西欧和美洲

南宋商人几乎走遍全球

最远的到达过北非、摩洛哥

对南宋时的中国人而言

这就是已知世界的尽头

当然,对蒙古人来说

世界还要更广阔

13世纪初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

建立了广袤的帝国

13世纪中期

蒙古帝国分化为包括元朝、察合台汗国

金帐汗国等在内的几大区域

其中元朝于1279年吞并南宋疆域

囊括了今天中国绝大部分领土

再加上朝鲜半岛、蒙古等

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元朝皇帝忽必烈还享有蒙古大汗的称号

成为蒙古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蒙古征服无疑造成了巨大破坏

但蒙古人对贸易的热衷

又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盛

元朝一方面全盘接收了南宋的海外贸易

另一方面打通了中原和西域

中断已久的联系

于是我们看到

元朝不仅海洋贸易繁荣

陆路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气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远销至东南亚

南亚、波斯、中东、欧洲及东

相应的,亚洲北部的牛羊、马匹、奶制品

东南亚的香料、珍珠

阿拉伯半岛的骆驼不断输入中原

欧亚大陆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贸易网

人员流动也无比畅通

元朝宫廷中有上千名外国人

包括阿拉伯人、突厥人、印度人乃至欧洲人

比如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去元朝拜见忽必烈

忽必烈还给罗马教皇写了封信

托两人带回去

1270年左右

两人再度前往元朝

这一次,17岁的马可·波罗随行

经过4年多跋涉

波罗一家抵达元朝

受到忽必烈的热烈欢迎

马可·波罗在路上学会了蒙古话

由此博得忽必烈欢心

他被留在宫廷任职

一呆就是17

17年间

马可·波罗几乎走遍中国

回欧洲后

他将所见所闻写成游记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仅有中国的富商巨贾

还有来自中亚、南亚的商人

再名贵的东西

如宝石、珍珠、香料也都应有尽有

南方的杭州

财富不亚于大都

杭州城里有160条大街

每条街有1万座房屋

商店鳞次栉比

顾客源源不绝

马可·波罗游记的说法不无夸张

但他对东方财富的渲染

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人的欲望

蒙古帝国崩溃后

一部分欧洲人开始寻找

直接前往东方的道路

经过几代人数百年的努力

终于获得了成功

那么,东西方第一次正面遭遇

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又会对丝绸之路产生什么影响呢

第四部分

虚幻的盛

七下西洋与闭关锁国

我就来讲述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1405年到1433

一支庞大的明朝船队

在三宝太监郑和的率领下

七次出海

航程遍及东南亚

并穿越马六甲海峡

横跨印度洋

最远抵达位于今非洲东海岸的

肯尼亚港口城市马林迪

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一般认为

明成祖朱棣启动的郑和下西洋

改变了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

有利于恢复海外贸易

同时,郑和船队所到之处

竭力宣扬明朝国威

促进了政治和文化交流

一时间,向明朝朝贡的国家超过60

包括今泰国、越南、缅甸、爪哇及若干非洲小国

朝贡贸易的发

使海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

其繁茂程度甚至超过了宋元时代

然而,这是虚幻的盛世

随着明朝停止出海

丝绸之路逐渐归于沉寂

而且是永久的。沉寂下来

整个明清时期

他再没能重现辉煌

从巅峰到谷底

丝绸之路为什么衰落得如此迅速

本书作者认为

这同明朝政府的指导思想有关

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

有两个目的

一是探寻建文帝的下落

因为有传言称

朱棣攻入南

取代建文帝成为皇帝后

建文帝并没有死

而是逃往东南亚

这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

郑和下西洋是打着出使海外的旗帜

搜寻建文帝

第二个目的同样是出自皇帝的私心

朱棣是藩王造反夺得天下的

按照传统观点属于篡位

他不免感到心虚

为此,朱棣赋予郑和另一项使命

让海外各国向明朝表忠心

制造出一副万国来朝的景象

以增强合法性

郑和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说服许多国家朝贡

还多次介入东南亚小国的宫廷斗争

把所谓的乱臣贼子抓回国

交给朱棣处置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郑和七下西洋,价值有限

作者指出

郑和船队走的是宋元时代开拓的航线

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地理知识

郑和也无意发现新事物

阿拉伯半岛的骆驼、非洲的狮子、长颈鹿

他只是当奇珍异宝带回来取悦皇帝

连郑和乘坐的长约138

宽约56米的宝

造船术也继承自元朝

技艺上毫无进步

这是在吃宋元时代的老本

总之

郑和只是借助宋元时代的

贸易通道和航海技术

完成皇帝交付的政治任务

对他来说

政治高于一切

为了政治利益

不妨牺牲经济效益

像朝贡贸易就是亏本买卖

因为明朝给予朝贡国的回馈价值

往往是贡品的好几倍

难怪明朝政府要对朝贡国的规模和贡品数量

作出严格限制

否则收到的贡品越多

亏得越多

财政不堪重负

这注定了下西洋是难以持续的

果然,明宣宗继位后

鉴于花费太高

喊停了这项政绩工程

此后

中国再也没有组织过

如此大规模的长距离远航

而是做做万国来朝的表面文章

也是从这时候起

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

前面讲过

马可·波罗游记令欧洲人对东方的财富垂涎三尺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们无法直接同东方联系

原因是14世纪初以来

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

一直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

当时,受奥斯曼帝国保护的穆斯林商队

从地中海沿岸起航

穿过红海

向东跨越阿拉伯海

抵达印度西海岸

其中一些商船会继续航行

穿越马六甲海峡

进入中国南海

整条漫长的航线都得到奥斯曼帝国的保护

欧洲人无力抢夺

只有另辟蹊径

1488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

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成功驶入印度洋

葡萄牙人开始在非洲东海岸建立据点

10年后

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

率船队从肯尼亚出发

横穿印度洋

抵达印度西海岸

当年,郑和船队的终点

成了欧洲殖民者攫取东方财富的起点

凭借先进火炮

葡萄牙人将穆斯林商人逐出印度洋

独霸印度洋贸易

1511

葡萄牙人又进攻了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要道

马六甲

马六甲定期向明朝朝贡

算是明朝属国

面对咄咄逼人的葡萄牙人

马六甲国王恳请明朝出兵

然而,明朝地方官秉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将申诉信拦下

没有上达天听

最终马六甲沦陷

国王被葡萄牙俘虏

葡萄牙人随即向东南亚拓展

垄断了东印度群岛

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香料贸易

1554

葡萄牙人占据中国澳门

把他打造成贸易中转站

可葡萄牙人没能更进一步

究其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无力保卫蜀国

但还没有明显衰落

葡萄牙则实力有限

不敢造次

双方于是形成了某种默契

澳门仍然是中国领土

明朝皇帝恩赐葡萄牙人在这里活动

相应的,葡萄牙人应当满足于此

不谋求向中国本土扩张

这相当于中国以放弃东南亚为代价

换取葡萄牙停在大门口

以确保自身安全

双方达到了地缘军事

短期看,这确实有效果

无论先来的葡萄牙

还是后到的西班牙、荷兰

欧洲列强固然能够将明朝势力赶出东南亚

荷兰甚至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但都没能敲开中国的大门

而且,随着明朝于1644年灭亡

新兴的清王朝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在欧洲人看来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心态更开放

也更乐于发展贸易关系

这在康熙当政时达到高潮

1683

清朝收复台湾

康熙随即宣布解除海禁

并设立四大海关

即广州粤海关、厦门闽海关

宁波浙海关、上海江海关

允许外商做生意

史称四口通商

东西方贸易一时间分外繁忙

康熙本人也对西方的新知识很感兴趣

他跟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广泛学习

涉猎数学、哲学、医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

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谁也没想到

这样一个显示出很大开放性的王朝

竟会轰然关上国门

事情要从1705年的一桩外交事件说起

这一年,罗马教皇派使节夺罗抵达中国

传达旨意

要求中国的教徒遵守天主教规范

只能拜上帝

不能祭祀祖先和孔子

在教皇看来

这是行使教权

天经地义

康熙则认为

教皇直接给中国教徒下命令

是在挑战皇权

绝不能容许

于是他下令驱逐夺罗

通过这件事

康熙对欧洲人多了份警惕

规定所有在华传教士必须得到皇帝的首肯

才能传教

雍正继位后

干脆一刀切

禁止天主教传播

中国的大门渐渐合拢

到乾隆时期更是只留了一条缝

175710

鉴于英国船只多次非法进入江浙海面

窥探中国内陆

乾隆颁布谕旨

此后东西方贸易只允许在广州进行

其他口岸全部关闭

四口通商变成了一口通商

1792

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试图与乾隆谈判

打开中国市场遭到拒绝

直到40多年后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后飞速增长的军事实力

才达到目的

算起来

1554年葡萄牙占据澳门

1842

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西方列强大约用了290

才突破地缘军事

敲开中国国门

那以后

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完全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

古代丝绸之路彻底画上句号

那么

纵观这样一条发端于西汉

兴盛于唐代、在宋元时代达到巅峰

到明清有盛极而衰的贸易与文化之路

能给今天的人怎样的启示呢

本书作者认为

理解丝绸之路的真正意义

要从中国的地缘环境入手

分析中国所处的地缘环境

可以说是既幸运又不幸

说幸运

因为它是欧亚非大陆

地理位置最得天独厚的国家

中国的核心区域是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平原

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两湖盆地和赣江谷地

它们是完全连通的

足以形成一个天然的巨型国家

更幸运的是

如此庞大的疆域

其周边又受到高原、山脉和海洋的保护

外族不易入侵

历代王

只要适量的军队

就能保障安全、维持稳定

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历史是统一、和平、繁荣的

与之对照

不管印度、中东还是欧洲

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

遭外族入侵是常态

很难保持长久的稳定

从这个角度讲

中国堪称幸运之地

可另一方面

外来民族不容易打进来

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不容易走出去

历史的看

中国人崇尚农耕文明

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不太愿意探索外部世界

丝绸之路的价值则在于突破地理隔阂

给中国带来了外部的物质文化

拓宽了中国人的认知边界

进而为华夏文化输入了活力

不过,如何维护丝绸之路是大有讲究的

汉武帝经营西域

明代郑和下西洋

都是将政治置于经济之上

导致成本极高、收益极低

丝绸之路成了王朝的财政负担

这注定难以持续

而在宋元时代

开拓丝绸之路的主要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

政府也积极鼓励民间参与

有了这一强劲驱动力

丝绸之路空前的繁荣起来

这或许是丝绸之路历史

给现代人留下的宝贵启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