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斯大林格勒1942》:伏尔加河畔的生死博弈,一场战役决定20世纪文明走向的关键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斯大林格勒1942》,作者是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和肯特大学客座教授安东尼·比弗。

在今天的俄罗斯西南部,靠近乌克兰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城——伏尔加格勒。它背靠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该河北距莫斯科913 km左右,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主要交通枢纽。70多年前,当它还叫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两军在这片区域总计投入约300万兵力,双方殊死搏杀,伤亡人数超过160万,最终苏军获胜,德军惨败。这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转折,不可一世的德军开始走下坡路,苏军则转入反攻,最终攻克柏林,取得了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

几十年来,相关研究汗牛充栋,而今天要讲的这本《斯大林格勒1942》,与同类著作相比有两大亮点。首先,作者毕业于军事学院,又曾在军中服役,对战术非常熟悉,因此刻画战斗场面准确而生动。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档案、文献、战地日记、官兵书信等材料,将交战双方的境遇变化、心态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世读者能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下面我将分成三部分来讲述这本书:第一部分,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第二部分,从背水一战到绝地反击;第三部分,德军覆灭以及战役意义。

好,现在开始讲第一部分,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1939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一年时间不到,波兰、法国、荷兰、挪威等国相继沦陷,整个西欧几乎全部落入纳粹魔掌,只剩下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还在苦苦支撑。志得意满的希特勒把目光转向东方,上台伊始,他就叫嚷着要为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这里所谓的生存空间,主要就是指地域广袤、物产丰富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现在西欧已被征服,是时候拿下苏联了。

1940年夏天,希特勒下令德军陆军总参谋部制定攻苏计划。计划完成后,希特勒给它取了个名称——巴巴罗萨行动。巴巴罗萨是12世纪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绰号,意思是红胡子。腓特烈一生南征北战,享有盛名,使德意志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希特勒一直崇拜他,所以就用他的绰号为“亲苏”计划命名,算是讨个口彩。

1941年初,德军开始调动军队,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盟友也派遣了大量部队。6月上旬,轴心国已经在苏德边境集结了超过500万大军,外加3300多辆坦克、7000多门野战炮、2000架飞机,以及用于运输枪炮和粮食的60万匹马。德军闹出这么大动静,持续时间又这么长,苏联方面就毫无察觉吗?其实,苏联情报人员早就提醒莫斯科,德国有进攻苏联的计划,苏德边境的苏军将领也发现德军在频繁调动。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认为,这些都是英国人散播的假情报,目的是把苏联拖入战争,缓解自身压力。所以战争爆发前,苏军几乎没做像样的准备。

1941622日凌晨03:15分,德军用重炮轰击,吹响了苏德战争的号角。德国战机对苏联的军用机场进行轰炸,短短九个小时,摧毁了1200多架苏军战机,战争刚开始,苏军就丧失了制空权。一名苏联空军少将在巡视完战场后,绝望地开枪自杀。三个星期后,苏军累计损失3500辆坦克、6000架飞机,阵亡人数高达200万,城市相继沦陷,大片国土沦丧,苏军连遭重创。除了缺少准备,也跟官兵战术素养差有关。

二战前,苏联政治运动不断,军队也受到波及,数万名军官被剥夺生命,包括三位元帅、50位军长以及上千名旅团级干部。为填补空缺,一大批年轻军官得到提拔,他们大都没有实战经验,而且养成了服从上级命令、不敢自主决断的习惯。士兵的情况更糟,苏联士兵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本来就低,加上得不到合格军官的领导,战斗力低下,特别是飞行员普遍未经战阵、训练不足。所以战争初期,苏联空军根本不是德国空军的对手,一名德国飞行员这样评价他们:“毫无反抗能力的婴儿。”

反观德军,很多官兵参加过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战斗经验丰富。面对菜鸟般的对手,德军简直是战无不克,士气空前高涨。纵观这段时期,德军官兵的书中充斥着德军战无不胜、两个月拿下莫斯科的豪言壮语。

苏联最高统帅的决定更是让前线官兵的处境雪上加霜。面对一溃千里的现实,苏联方面认为这与前线官兵战斗意志薄弱脱不开干系,于是最高统帅部签署了第270号令,规定部队必须坚守每一寸国土,不许撤退,谁敢投降或者当逃兵就地枪决,他们的家属也要受惩罚,送去西伯利亚做苦工。这一定程度上阻遏了溃退浪潮,可副作用同样明显,由于一味死守,苏军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性,经常整个师、整个军的被德军包围。最惨痛的代价莫过于基辅战役,战争爆发后,苏军节节败退,大量军队退居乌克兰首都基辅,首席参谋长朱可夫建议立即撤退,保存有生力量,这遭到了最高统帅部的拒绝。原来苏联方面刚刚向英国人承诺永远不放弃基辅,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呢?结果66万苏军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希特勒兴奋地宣布,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当然,德军也存在着重大失误。为了加强对基辅的合围,希特勒把原定扑向莫斯科的装甲军群调了过去,等德军腾出手全力进攻莫斯科时,已然是10月份,苏联境内雨雪交加,寒冬来临,德军士兵还没有换冬装,冻伤人数急剧增加,道路泥泞不堪,拖慢了装甲车行进的速度,气候恶劣,战斗机经常无法起飞,后勤供应也日益紧张,凡此种种,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优势。苏军则喘过气来,而且越临近首都,苏军的抵抗就越激烈。当时流行一句口号:“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大家都明白,莫斯科沦陷意味着国破家亡。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吸取教训,将指挥权更多地下放给朱可夫等优秀将领,终于,凭借着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以及美国在武器和物资方面的大力援助,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德军第一次遭受重创,给反法西斯阵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不过,德军主力并没有伤筋动骨,德军虽然被迫后撤,但还是把战线稳定下来。希特勒觉得经过休整,自己还能征服苏联。1942年开春,德军同时制定了两个计划,一个叫北极星行动,由北方集团军群攻取苏联北部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列宁格勒;另一个叫蓝色行动,由南方集团军群负责占据斯大林格勒及其南边的高加索油田。具体而言,南方集团军群又拆分为AB两大军群,A集团军群包括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等,目标是攻占高加索油田;B集团军群包括德国第六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以及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队,向斯大林格勒推进。

在希特勒看来,占领这座城市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又是重工业中心,资源丰富,而且它背靠伏尔加河,又同顿河交汇,是苏联南部的交通枢纽。其次,这座城市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夺取它将瓦解苏联人的抵抗意志。

这边厢,德军调兵遣将,那边厢苏军在干什么呢?莫斯科解围后,苏军士气大振,收复了不少失地。当然,苏军高层清楚,德军元气未伤,等春季来临,将再度发起攻势,主攻方向会是哪里呢?最高统帅部认为德军会从北面进攻莫斯科,已晋升为苏军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则判断德军更可能看中斯大林格勒,以攫取其丰富的资源。正当双方争执不下之际,苏军从一架坠落的德军飞机里搜出了蓝色行动全套方案。希特勒闻讯暴跳如雷,可苏联最高统帅部思路清奇,他们坚持说这是希特勒放出的假情报,千万别被他误导了。最终,苏军将重兵集团放在莫斯科以北地区,而没有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力量。

1942628日,霍特指挥第四装甲集团军在空军配合下从库尔斯克出发,两天后,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也开始行动,两路大军一南一北,形成一对大钳子,试图将苏军合围,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打响。

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二部分,从背水一战到绝地反击。

因判断失误,苏军很快陷入慌乱,重演了战争初期大溃退的一幕。不过这次他们跑得快,让德军的合围计划落了空。可这么退下去也不是办法,7月中旬,德军已逼近斯大林格勒外围,一旦攻克越过伏尔加河,苏联将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一面调集军队向南驰援,另一方面为拖住德军使出了老一套,斯大林签署第227号令,向前线部队下达死命令,绝不允许后退一步,朱可夫还成立特遣队,专门射杀逃兵。此举看起来残忍,可将领们也有苦衷,因为苏军大多数是只接受过几天训练的新兵,连枪都瞄不准,要驱使这样的士兵打仗,只能靠铁面无情的纪律。

与此同时,最高统帅部竭尽所能地从各地抽调部队,最困难的时候,连水兵都被送进了战壕。不惜代价的阻击为苏军赢得了时间,822日,苏军主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并完成部署,这仅仅比德军早了一天,就是这宝贵的一天,终于让苏军挡住了德军前进的步伐,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摆开阵势。苏军第626364集团军组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崔可夫中将指挥,他将对阵德国上将保卢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下辖六个军,共27万人,因进展顺利,损失不大,基本上齐装满员。苏军呢,虽然人数远超德军,却有两大难以克服的障碍。

首先是新兵太多,装备奇缺。前面讲过,苏军士兵多为临时征召,训练严重不足,更糟糕的是,苏军还缺少飞机、坦克、大炮、反坦克武器,而光靠步枪想挡住全副武装的德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其实就连步枪也面临着弹药匮乏的窘境,崔可夫视察部队时,就发现不少士兵只有十几颗子弹。这就要说到苏军面前的第二大障碍了——后援不利。考虑到斯大林格勒背靠着伏尔加河,崔可夫的部署是一部分军队驻守城内,大部队则驻扎河东岸随时支援。按道理这没错,可问题是德国人有空中优势,而且伏尔加河又处在德军火炮的攻击半径内,结果苏军每渡一次河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有幸存者回忆说,渡河时德军炮弹激起巨大的水柱,把船上的人淋得湿透,周围不断有船被击中,绝望的喊叫声铺天盖地,大家内心恐惧,只盯着河水发愣,没人敢抬头看河对岸,能不能活下来全靠运气。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弹药、医疗用品等都很难运进。

困难如此巨大,崔可夫凭什么抵挡德军?答案是严格的战场纪律。他表示:“我们不容忍任何懦夫的行为,投降、逃跑或自残都是犯罪,要受到严厉惩罚。”据统计,整个战役期间,被苏联军事法庭判死刑的相关案件超过13500个,这意味着数万名士兵因为不守军纪被夺去生命。严格的军纪加上背水一战的现实,让苏军爆发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马马耶夫岗争夺战就非常典型。

马马耶夫岗是斯大林格勒最高的地方,和平时期市民们喜欢到这野餐,这么重要的制高点,德军势在必得。912号开始,德军向马马耶夫岗发起猛攻,德军轰炸机对山岗进行了持续两天的地毯式轰炸,一名德军下士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判断:“如此狂轰滥炸之下,连一只老鼠都难以活命。”可德国人错了,防守马马耶夫岗的是苏联最精锐的部队——近卫军,他们顶着猛烈炮火,一次又一次击退德军,德军几次攻上山顶,不久又被赶了下去,最终双方各自占据半个山岗,反复争夺,一直拉锯到战役后期。

另一处战略要地,位于马马耶夫岗南面的中央火车站和中央码头,也是几度易守,关键时刻,负责督战的苏军内务部队都拉上战场,这才守住了阵地。马马耶夫岗北面的工厂区同样陷入苦战,鉴于兵力不足,崔可夫下令将工厂工人组成特别旅,这些工人连军装都来不及领,穿着涂满机油的工作服直接奔赴战场,他们同德军展开白刃战、肉搏战,阻遏了敌人的进攻。德军的进度表一再被推迟,纳粹宣传部门屡次宣称,纳粹的万字旗已经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高高飘扬,可战斗从没停止过。

此前狂飙突进的德军,为何在斯大林格勒打得如此艰难?除了苏军的顽强抵抗,还可以从战略和战术这两个层面来找原因。先说战略层面,一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是以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为核心的德国B集团军群,兵力是够的,可看到战事顺利,希特勒改变原计划,命第四装甲集团军调头往南,助力A集团军群夺取高加索油田。这一来,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装甲力量就被严重削弱了,比如进攻马马耶夫岗的德军,就没能获得坦克支援,迟迟打不开局面。可希特勒只同意从第四装甲集团军中抽调两个军前往斯大林格勒助战,拒绝继续增兵,他认为苏联的军事潜力已彻底耗尽,莫斯科保卫战不过是回光返照,只要加把劲,苏联就投降了。这也是纳粹高层的普遍认知,受其影响,德军上下弥漫着盲目乐观的气氛。

举个例子,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时,军官们鼓舞士兵说,一次冲锋就能跨过伏尔加河。可实际上呢,苏联早就把1500多家工厂转移到乌拉尔地区,生产线很快重新启动,美国援助的武器和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苏军还从西伯利亚调来百万之众,在兵力上已占据绝对优势。

再讲战术层面,由于掌握制空权,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近200天的猛烈轰炸,这给苏联军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斯大林格勒沦为一片废墟。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废墟反倒为苏军士兵提供了藏身之处,德军只能放弃火力优势,陷入巷战。一名德国军官记录到:“我们被迫同敌人争夺每一条破败的街道、每一座炸塌的工厂、每一间残破的房屋,甚至是一堵墙、一堆瓦砾。”惨烈程度前所未有,德军管这种方式叫“鼠战”,像老鼠那样作战。其中最令德军头疼的是苏联狙击手,他们可以在废墟中潜伏很久,耐心地等待机会,德国士兵在取水、抽烟、吃面包时,只要一不小心露头,都有可能挨枪子儿。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曾一个月内击毙225个敌人,整个二战期间,他共击毙约400名德军,他培训的狙击手毙敌约1万人。2001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就是根据扎伊采夫的真实事迹改编的。

随着战事的推进,德军的伤亡日益惨重,例如负责进攻北部工厂区的第94步兵师,从满编的万余人,只剩下535人,基本丧失战斗力。在苏联狙击手的打击下,德国军官的阵亡率出奇的高,导致一线部队严重缺少连排长这样的下级军官。此情此景,令第六集团军总司令保卢斯忧心如焚。为此,希特勒专门发表演讲,给前线德军鼓劲,可哪怕他再有蛊惑力,面对越打越强的苏军,德军将士也难免会沮丧。

就在同一时期,崔可夫下令集中火炮,部署在伏尔加河东岸的纵深地带,苏军炮兵的重点打击对象,一是德军的交通运输线,以切断其后勤供给,这招效果显著,德军也开始出现粮食和弹药不足的情况;二是对正在集结、准备发动进攻的德军小分队予以炮击,这给德军带来了很大伤亡。战斗至11月,德军占据了斯大林格勒约80%的区域,但这已是强弩之末,因为苏军的抵抗并没有被摧毁。此时严冬降临,伏尔加河结冰,德军的攻势逐渐减弱,希特勒再怎么威逼利诱,前线德军实在是精疲力尽,打不动了。

此消彼长,苏联方面开始积蓄力量,策划反击。苏军最高统帅朱可夫制定了一个计划,让崔可夫继续吸引敌人,苏军主力则绕到斯大林格勒后面,形成夹击之势,这就是天王星行动。该行动的难点在于,苏军要绕一个上百公里的弧形,才能将30万德军全部合围,可这么大动作很容易被发现,因此,保密工作就成了行动成败的关键。

为此,苏军统帅部做了两件事。第一,误导德军,苏军在莫斯科附近频繁调动,摆出一副即将南下驰援的架势,希特勒果然上当,他认为威胁将来自莫斯科,下令加强这个方向的防御工作,他还认为,时值隆冬,苏军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苏军的对内保密工作更是做到了家,所有指令都口头传达,不留书面证据,高级军官严守机密,不向下级透露半个字。反击前夜,有士兵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向德军投降,显然,他们对即将发起的反击一无所知。就这样,苏联在德军眼皮子底下聚集起百万大军。

第一仗选在了斯大林格勒的西北方向,这里由罗马尼亚军队驻守,装备差、士气低,容易突破。19421119日早晨07:30,大反攻开始了,数千门火炮同时发射,喀秋莎火箭炮呼啸着射向敌方阵地,大地震颤,连远在50 km外的德军部队都被震醒了。炮击过后,苏军坦克纵队发起冲锋,罗马尼亚军队濒临崩盘。到这份上,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还是觉得这只是佯攻,他坚信希特勒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德军主力一直纠缠在巷战中,对苏军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当天下午,苏军坦克纵队从北面突破防线,第二天,苏军又从斯大林格勒南部发起攻击,击溃了那里的意大利部队,这样,南北两路苏军就对德国第六集团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事到如今,德国人不信也得信了。1122日,也就是苏军发起反攻的第四天,德军官兵口口相传:“我们被包围了。”事实正是如此,30万德军被百万苏军围困在顿河与伏尔加河交汇的三角地带,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呢?

第三部分,我就来为你讲述德军的覆灭以及战役的意义。

被围之初,第六集团军将士还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希特勒绝不会丢下自己不管,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也拍着胸脯说,能够保证被围德军的军需供应。德国空军也确实尽力将伤员运出包围圈,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军心。可好景不长,第六集团军的日军需量是700吨,而空军最多能提供350吨,这还是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鉴于苏联冬季的糟糕气候,加上苏联高炮部队的阻击,多数时候飞机的运输量连每天50吨都达不到,第六集团军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坦克缺乏油料尽量少开动,弹药得节省着用,伤员哪怕送进医院也得不到医治,因为药品匮乏。

被围德军的唯一希望都在德军最负盛名的将领曼施坦因身上,曼施坦因受希特勒之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前往营救,他建议自己率军北上,第六集团军朝西南方向突围,这将大大增加成功几率,可希特勒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又缺乏决断力,最终援军推进到距包围圈60多公里的地方,已成强弩之末,苏军随即反攻,将他们硬生生地推了回去,营救行动宣告失败。

此时苏联的气温降到零下45度,冻伤冻死的德军成倍增加,到12月下旬,包围圈内的机场要么被苏军占领,要么处于苏军火炮的射程范围,空中补给难以为继,第六集团军彻底陷入绝境。熬到19431月,德军再也撑不下去了,这个月的15号,德军一个营集体投降,这是二战爆发以来德军出现的最大单位投降事件,这对军心的打击非常巨大,自此德军纷纷举起白旗。

不过,当俘虏未必能保命,要知道德军对苏军战俘就不客气,虐待杀戮时有发生。二战期间,共有870万苏军被俘,活下来的不足1/3。德军对苏联平民也是罪行累累,攻打斯大林格勒第一天,德军就炸死4万多平民,他们还大肆搜刮粮食财物,驱使平民走在队伍前,充当活靶子。可以说,苏军上下早就恨透了德国人,德军战俘的命运可想而知,送去西伯利亚服苦役,那都是轻的,当场处决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党卫军和秘密警察,投不投降都没活路。最惨的是伤员,轻伤员被德军要求继续战斗,重伤员得不到救治,被任意安置在医院走廊或地下室,要是被苏军发现的话,就会立即解决掉。

苏军对待俘虏的态度,促使一部分德军负隅顽抗,这反过来加重了苏军自身的伤亡。不管怎么说,包围圈越缩越小,126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北部的工厂区会师,第六集团军余部被分割成两个部分,21日,保卢斯宣布投降。讽刺的是,两天前希特勒才提拔他为元帅,希特勒认为,保卢斯会珍惜这份荣誉,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可他想错了,保卢斯不愿意做无谓牺牲,他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位投降的元帅。扫尾工作过后,苏军宣布天王星行动圆满成功。

纵观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付出48万多人阵亡、60多万人受伤的沉重代价,德军及其盟友的损失在50万人以上。表面看,苏联的损失是德国的两倍,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只是伤亡人数。事实上,斯大林格勒对二战进程乃至战后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总结了三点。

第一,这是第二次大战的转折之战。在此之前,德军一路高歌猛进,轴心国气焰嚣张,如果说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彻底扭转了战争局势。随着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德军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德国的军事工业也被苏联反超。举个例子,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德国军工厂开足马力,每个月最多能制造500辆坦克,苏联是多少呢?2200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攫取苏联资源的计划落空,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打仗拼的不仅是战术和勇气,更是敌我双方军工业实力的抗衡,显然,纳粹德国已处于下风,失败不可避免。

第二,动摇了纳粹的统治基础。尽管纳粹的宣传部门极力掩饰战败的消息,可还是在德国民众中悄悄流传,这唤醒了一部分理智和良知尚存的德国人。慕尼黑大学的一些学生自发成立了白玫瑰地下组织,他们传递消息、散发传单,将真相告诉德国人民。以施陶芬贝格为首的中级军官认为,只有干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意志,他们开始密谋刺杀,这得到了一些高级将领,比如隆美尔的支持。19447月暗杀险些得手,上述反抗被纳粹严厉镇压,盖世太保抓获白玫瑰组织成员后,将他们斩首,参与7月暗杀的很多人则受尽折磨后遭到处决。但谎言终究会戳破,随着德军节节败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纳粹德国末日不远,纳粹统治后期,德国已是人心涣散,没多少还信奉法西斯主义了。

斯大林格勒战的第三个意义是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并使其在大国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战争初期的惨败,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英美都不看好苏军,最艰难的时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弥漫着悲观气氛,大家认为苏军必败无疑,结果苏军咸鱼翻身,令英美刮目相看。这次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苏军的英勇事迹传遍世界,苏联的国际声望如日中天,而苏联军民的巨大牺牲更是让英美等国自叹不如。194311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英国首相丘吉尔特地赠送给斯大林一把宝剑——斯大林格勒之剑,作为对此次战役的纪念。斯大林则以苏联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由,竭力攫取利益,英美出于补偿心理,大家都默认了,这为二战后苏联将东欧和南欧纳入势力范围打下基础。可以说,苏联军民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浴血奋战,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基石。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