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拓边西北》:澶渊之盟后的战略突围,北宋军事改革改写地缘格局的历程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拓边西北》,副标题是“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这本书的姐妹篇《经略幽燕》,讲的是北宋前期与辽国之间的战争,喜马讲书栏目曾经解说过。它们的作者曾瑞龙,是著名宋朝军事史学者,生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拓边西北》的“西北”指的是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包括今天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土地,长期控制在西夏手里。“拓边”指的是开拓边疆,你可能很难将这个词与宋朝联系在一起。在传统印象里,崇文抑武的宋朝在军事上总是被动挨打,不仅对强悍的辽朝和金朝束手无策,甚至拿蕞尔小国西夏也没有办法,这与积极开疆拓土的汉唐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却指出,在北宋后期,特别是倒数第三位皇帝宋哲宗亲政的时候,宋朝确实一反常态,在西北边境发动了大规模拓边战争,一度将西夏逼入绝境。一个王朝末年,往往是积贫积弱,不堪一击,但北宋却突然雄起,其中的秘密就藏在西北地区的防御战略里。这套防御战略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攻击因素,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自然演变成拓边战争。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为您讲述宋朝拓边西北的历史过程:
第一部分:为什么偌大的宋朝常常输给小国西夏;
第二部分:宋军是如何在对夏战争中争取主动权的呢;
第三部分:宋哲宗时代,西北的拓边战争怎么就被推向了高潮。
首先讲第一部分:为什么偌大的宋朝常常输给小国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唐末五代,党项族的一支活跃于今陕西、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夏州,割据一方。宋朝建立后,夏州党项臣服于宋朝,后来却屡屡反叛,双方一直打打停停。1038年,夏州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以今宁夏银川市作为首都,建立西夏,随即发重兵攻伐宋朝。宋军虽然积极防守,却接连遭遇惨败。你可能会说,宋军就是这样不堪一击,但事实并非如此,胜败的关键在于战略是否得当。
在《经略幽燕》一书中,作者曾指出,宋朝通过弹性防御,能够在河北有效抵御辽朝的进攻。弹性防御是说,敌人入侵时,我方军队不必全部集中到某个军事要塞硬碰硬,而是用能够迅速调动、协同能力强的野战军,击溃敌人,让他们退兵。按理说,宋朝只要把河北成熟的弹性防御体系搬到西北,就能够解决西夏问题。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西北地区特有的三个不利因素,严重削弱了宋军弹性防御的效果。
第一个不利因素是西北的地理环境分割,这也是最大的不利因素。与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不同,西北多山谷。在西夏的宁夏平原与宋朝的关中平原之间,是大片的山脉阻隔,山中的几条重要河谷,就成为连接两大平原区的主要通道。为了控制山谷的进出,加强边防,宋朝在这里设置了四个战区,这些战区被称为“路”(道路的“路”),各路宋军只能沿着山谷行军或防守。山谷间的崇山峻岭,割断了不同山谷中宋军的联系,使他们彼此难以支援。由于军队无法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宋朝只能分兵据守各个据点,结果又造成兵力分散,每个据点的兵力都不充足。
在宋夏第一场大战中,地理因素就深刻影响了战况。1040年,西夏进犯延州,也就是今陕西延安市。宋军在延州外围的据点分兵据守,被西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延州危在旦夕。宋朝急忙调动西北各战区的部队前往支援,其中一支援军赶到了距离延州仅五里的三川口,却因孤军冒进中了西夏的埋伏,全军覆没。其他各路援军则在山谷里兜兜绕绕,直到西夏撤军几天后才迟迟到达延州。要不是因为突降大雪,夏军主动撤退,延州早就被攻陷了。
第二个不利于西北弹性防御的因素是边防年久失修。在河北,宋军往往依托牢固的城池和据点,配合野战军组织弹性防御。而西北水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天然缺乏这样的据点,野战军往往在没有掩护或补给的情况下,被迫接受西夏发起的会战。
第三个不利因素是,作为弹性防御核心的野战军战斗力低下。宋朝驻扎在西北的主力是中央禁军,可是到了北宋中期,这些驻扎西北的禁军早已疏于训练,打不了硬仗,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面对这些当时公认的不利因素,宋朝的军事指挥官开始因地制宜,调整策略,在对夏战争中不断争取战略主动,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是第二部分将要讲述的内容。
在诸多解决西夏问题的方案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经略衡山”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是后来主持庆历新政的名臣范仲淹。宋仁宗时,范仲淹是西北一个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认为,鉴于西北的三大不利因素,宋朝根本无法建立起稳固的防御体系,要建立永久防线,宋军必须攻占西夏境内的衡山。衡山位于今陕西北部榆林市一带,靠近宋夏边境。这条山脉不仅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而且山中物产丰富,周边遍布少数民族。占据着衡山的西夏,积极笼络当地少数民族,并利用地理优势,将衡山打造成进攻宋朝的前沿补给站。宋军攻占衡山,不仅可以使西夏丧失地理优势,还可以使自己摆脱山谷的束缚,利用天险建构起防线。为此,范仲淹提出,宋朝应积极招纳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修建保寨,巩固边防,训练野战军,增强战斗力,待时机成熟时转守为攻,一举拿下衡山。
“经略衡山”计划虽然是防御性战略,但却包含着进攻衡山的因素,正是这个因素,使宋朝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防御逐渐转化成了拓边战争。
11世纪末,宋神宗授权王安石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神宗通过一系列经济措施,聚敛了大量财物,为发动拓边战争积累了物质财富。另外,皇帝还沿袭了范仲淹在西北地区开展的军事改革,有效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1068年,宋神宗首先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也就是今甘肃与青海两省的交界处开展拓边。到了70年代,宋朝已在这一地区拓地2000余里,设立了西北的第五个战区——西河路,还与当地最大的吐蕃族政权结盟,共同对付西夏,史称“西河开边”。宋军虽然没有与西夏短兵相接,但却切断了他与吐蕃的联系,不仅在外交上孤立了西夏,更在军事上绕到了西夏侧翼,使西夏腹背受敌。
随着变法的深入和西河开边的完成,宋神宗正式展开战略反攻,在1081年和1082年,先后两次发动大规模的伐夏战役。虽然宋军仍然败多胜少,也没能攻占衡山,但却占领了兰州等战略要地,这为后面的拓边战争奠定了基础。
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即位的宋哲宗年龄太小,朝政由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决断。这一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上台执政,尽废新法。这直接影响了西北的军事局面。宋朝维持西北防务需要巨额军费开支,仅戍守兰州一地,一年就要花费100万贯钱。可是新法废除后,朝廷的财政收入锐减,无力支持西北军费。司马光等人希望与西夏恢复和平,以此缓解财政压力,也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为了表达诚意,他们将神宗攻占的部分土地归还给西夏,并提出与西夏划定明确的国界,以此来保证两国间的长久和平。
然而,这只是司马光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西夏皇帝年仅三岁,朝政都控制在摄政的梁太后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梁太后极力主张攻打宋朝。1087年,宋夏战争再度爆发。到了1092年,梁太后更是亲率大军,悍然进攻宋朝的环庆路。环庆路是宋朝西北五大战区中比较靠东部的一个,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庆阳市。它以环州和庆州两座城池为核心,其中环州城位于庆州城的西北边,靠近衡山,两座州城依水而建,由同一条山谷相连。
这年10月12日,梁太后亲率20万夏军攻进山谷,重兵包围环州城和周围的宝寨,前锋部队更是深入山谷,屯驻在环州和庆州之间的战略要地,以阻隔庆州方面的援军。而驻扎于庆州城的环庆路主帅张杰,可用于抵御的兵力仅有3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杰决定采取弹性防御战略,只不过与宋夏战争初期相比,这时的弹性防御,已经根据宋军和夏军的特点,做了大幅度调整,克服了它在西北水土不服的问题。
早在范仲淹时代,宋人就发现西夏全民皆兵,军队人数众多,当夏军集中兵力进攻时,兵力分散的宋军贸然以寡击众,绝无取胜可能。不过,夏军的行动目标往往是掠夺人口财物,掠夺完毕后,满载而归的西夏士兵,在撤军过程中斗志全无,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所以,防御西夏进攻的最佳方式是采取遮断战法,也就是避其锋芒,在夏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待其撤军,集中兵力发动进攻。张杰采取的正是这种遮断战法。
西夏大军压境之际,张杰并没有急于与夏军交战,而是派出1万野战军避开夏军前锋,直接走山路,绕到包围环州的夏军主力背后。10月16日,这支部队进驻环州以北的洪德城,这里是西夏退军的必经之路,地形复杂,非常适合埋伏。不久,夏军的前锋部队北返,协助主力围攻环州,张杰抓住时机,派出仅剩的不到2万宋军从庆州日夜兼程,正面支援环州。到了17日深夜,梁太后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到宋军前后夹击,被迫从环州撤围。10月18日凌晨,夏军的前锋经过洪德城附近,宋军放他们先行过去。到了上午,梁太后率领的中军也抵达洪德城,在此等候多时的宋军出其不意开门出战,附近的伏兵也一拥而起,夏军顿时乱作一团。然而到了午后,西夏的后军赶到了洪德城,实力大增,而连续作战16个小时的宋军,早已疲惫不堪,指挥伏击的宋军将领意识到形势可能逆转,迅速率军入城转入防御。夏军对洪德城发起进攻,双方又厮杀到午夜,直到三更时分,宋军才再度开门出击,大破夏军。梁太后从小道逃走,才幸免于难。
洪德城一役,宋军恶战一日一夜,张杰迅速捕捉战机,采取遮断战法,野战军灵活敏锐,这是宋军取胜的关键。西夏的指挥中枢在战斗中受到直接冲击,以致梁太后逃回国后,立即找辽朝帮忙调停,向宋朝求和。洪德城战役的胜利说明,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后,宋军已经能够通过新的弹性防御战略,有效抵御西夏的进攻,已具备主动进攻的实力,宋朝与西夏的停战已无必要。
第三部分,我就来讲述宋哲宗亲政后,宋朝如何将拓边西北的战争推向了高潮。
1094年,宋哲宗亲政,他启用变法派张敦为宰相,全面效法宋神宗,一边恢复新法,一边主动向西夏用兵。在洪德城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张杰,是张敦的亲戚,有了张敦的支持,张杰在拓边西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里就以张杰主导的进驻天都山战役为例,来看看宋朝是如何在西北全面进攻的。
1097年初,张杰出任泾原路的主帅。泾原路位于环庆路西侧,以今天甘肃平凉为中心,在西北五大战区里居于正中,是各战区的枢纽,可这个枢纽缺乏险要的地形,防御能力极差。要弥补这个防线上的薄弱环节,宋军就必须向前推进国界,抵达西夏境内的天都山。这座山位于今天宁夏海原县,推进天都山是“经略衡山”计划的翻版,所用的手段就是“进筑”,所谓“进筑”,最初是指修建堡垒、营寨,作为抵御夏军的据点,这是范仲淹针对边防年久失修而积极主张的军事战略。后来宋人意识到,如果把宝寨修到西夏境内,宋军就可以依托保寨与夏军作战,进而蚕食西夏国土,将国界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因此,宋人干脆将修筑宝寨的行为称为“进筑”。
从泾原路出兵,沿山谷向北进驻,最终抵达天都山,这一路上的地形极为复杂,所以张杰急需一张精确的军事地图。虽然宋军此前也曾绘制过这一带的军事地图,但这些地图质量粗糙,错漏极多。为此,张杰派出参谋官崇普深入山谷和前线实地考察,依据考察结果,重新绘制了一幅彩色的军事地图,纠正了旧图中的许多错误,地图中的战略要地都被崇普贴上纸条,一一做了标记。有了精确的军事地图,张杰就能做出更加严密的军事部署,这让宋哲宗大为信服。他称赞张杰说,各个战区在讨论军事战略时,大多是纸上谈兵,只有张杰是根据军事地图来做战略部署的,张杰的战略一定能够成功。
此外,张杰还与西北各战区的主帅做了沟通协调,要求各大战区积极配合进驻行动,对西夏同时发动“遣攻”。和“进筑”一样,“遣攻”本来也是一种防御战术。西北各战区的宋军受地理限制,难以在境内互相支援,鉴于此,“遣攻”战术要求,当一个战区受到进攻时,其他各战区要立即发兵,就近进攻西夏边境,一方面这可以分散西夏的注意力,减轻被攻击的战区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破坏西夏的社会经济,削弱其长期作战的能力。
张杰集结了西北四个战区的兵力,在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正式发动进驻天都山战役。整场战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驻平夏城。1097年3月,西北各大战区突然同时对西夏发动遣攻,西夏一时无法准确判断宋朝的主要军事目标,张杰乘机发兵,进攻西夏境内40里处的石门口,石门口是天都山的南大门,为防止宋军进入天都山,西夏急忙发兵前来争夺。尽管双方在战斗中互有胜负,但石门口始终牢牢控制在宋军手中。历经22天,宋军终于在这里修筑起平夏城,作为下一步军事行动的重要据点。从“平夏”城名也能看出,宋朝是铁了心要荡平西夏。到了4月,不甘丧失战略要地的西夏,发动十余万大军,力争平夏城,第一次平夏城之战爆发。关于这场大战的细节,相关的直接记载已经丢失,但张杰后来回忆说,此战一度险象环生,夏军曾绕到平夏城的侧后方,企图利用这里的防线漏洞,切断平夏城的粮道,幸亏张杰早有防备,事先配置了预备兵力防护粮道,才使得西夏的计略没有得逞。
在取得第一次平夏城之战的胜利后,张杰和参谋官崇朴立即于5月份着手巩固平夏城侧后方的安全,进驻天都山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在此过程中,仍由崇朴实地进行精密勘察,然后张杰根据淳朴的勘察报告,制定在平夏城周边进驻保寨的计划,再将计划汇报给朝廷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由于计划周密而有说服力,枢密院不仅批准了计划,还认为落实这项计划的优先度应高于其他战区的进驻计划。在枢密院的支持下,这年6月,张杰和崇普迅速完成了对平夏城周边的进驻工作,形成了一个以平夏城为中心的半月形防线,巩固了宋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优势。
此后,张杰与泾原路的宋军进入了休整状态,可是围绕下一步该如何进驻天都山,泾原路西侧的两个战区却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与泾原路西界比邻的战区是秦凤路,再往西就是宋神宗时开拓的西河路。1097年12月,两路主帅在未经朝廷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对西夏发兵取得胜利。随即,西河路主帅提出,希望自己从西、张杰从东协同作战,共同进驻天都山。这项建议很快得到枢密院的肯定。1098年正月,枢密院干脆制定了一个由泾源、西河、秦凤三大战区联合进驻天都山的计划,这将大大减轻张杰的压力,增加进驻成功的概率。
然而,这个看似宏大的计划却根本推行不下去,问题首先出在秦凤路上。秦凤路远离天都山,在联合进驻计划中并不担任主力,而战区主帅又不愿沦为配角,因此根本不愿意加入进驻天都山的行列。更大的问题出在西河路上,西河路主帅之所以积极响应进驻天都山,是因为在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后,他看到这场战役前景光明,向来瓜分战功。然而,当枢密院制定了联合进驻计划后,张杰执意要掌握三大战区联合指挥部的最高指挥权,这引起了野心勃勃的西河路主帅的不满。在经过面谈后,西河路主帅与张杰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最终,三大战区联合进驻天都山的计划不了了之。
尽管这场风波未对进驻天都山战役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它已显现出枢密院对西北前线作战计划的影响力正在下降,战区主帅之间自发的战略协调对拓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进驻天都山的计划绕了一大圈,最终又回到张杰最初的方案上来。1098年6月,张杰由泾原路派军挺进天都山,开始在山中地势险恶的峡谷中进驻保寨,以此作为进一步控制整个天都山的跳板,进驻天都山战役进入第三阶段。
与此同时,其他战区的进驻成果也十分显著,宋朝各大战区通过进驻而蚕食的西夏领土,正在逐渐连成一片。西夏的梁太后不愿坐以待毙,决定以倾国之力绝地反击,反击的突破口就是最要害的平夏城。这年7月,梁太后一面在天都山集结兵力,一面又通过外国使团向宋朝转达和平意向。对于西夏释放的烟雾弹和它背后的意图,宋朝决策层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与警惕。枢密院紧急向西北各大战区下发了名为“划一指挥”的指导性文件,要求西北各战区加强戒备。枢密院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刻,梁太后正在与西夏将领共同制定进攻方案。梁太后认为,平夏城是宋朝在天都山附近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镇守平夏城的宋将郭成最善于用兵,因而只要西夏攻占最难啃的平夏城,周边的宝寨就会不战自溃。
到了10月,梁太后已经在天都山北部集结起40万大军,对外号称150万驻地,距离张杰在天都山中修筑的宝寨仅50里。当时平夏城仅有守军四五千人,算上周边保寨里的驻军也才不过2万人。宋朝枢密院急忙调遣各大战区入援,泾原路在平夏城的正面战场上集结了7万以上的兵力,其他战区也各自集结起数万大军,准备以遣攻牵制夏军,缓解平夏城的压力。宋夏边境上一时陈兵数十万,一场决定性的大战一触即发。不过直到最后关头,梁太后仍然小心地隐瞒着自己的作战目标,以至于宋朝枢密院一度怀疑,西夏是否会在其他地方发起进攻。
正当战争疑云密布之际,梁太后裹挟着西夏小皇帝,亲率主力对平夏城发起空前猛烈的进攻,第二次平夏城之战正式爆发。30余万夏军迅速包围了平夏城和周边的宝寨,主力大军更是使用了云梯、楼车等工程器械,运用了挖地道等工程战术,不分昼夜地猛攻平夏城。宋将郭成率领城中仅有的四五千士兵顽强抵抗,他们在城墙上用神臂弓——一种射程较远的发射器向夏军射击,又在深夜发动偷袭扰敌。然而寡众悬殊,平夏城还是一度出现危机,几乎就要守不住了。这时,前来支援的宋军军官几乎一致认为,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进攻西夏主力,以解平夏城之围。以谋略著称的崇朴却坚决反对,他指出,拒绝支援平夏城并非出于胆怯,而是有更加重要的原因。平夏城中的将士们之所以能够坚定信心,守卫孤城、抵抗强敌,就是因为城外有援军。现在相对于夏军主力,宋朝援军的兵力微不足道,以这点兵力去解围,就算打赢了,也不一定能使夏军撤围,万一打输了,夏军拿着战利品向城中展示,守军的士气会立刻崩溃,真到了这步田地,还能依靠谁来守城?何况郭成最为知兵善战,有他镇守平夏城,大家还有什么疑虑的?
在崇朴的坚持下,宋朝的援军没有盲目进攻围困平夏城的夏军主力。崇朴的想法与张杰和郭成不谋而合,张杰认为,只有城外有机动的野战军,城内的军队才敢拼命死守。郭成后来也说,他对守住平夏城唯一的忧虑就是救援部队可能会过早到来。经过13天的围攻,平夏城依旧屹然不动,宋军依然士气高涨,反倒是西夏士兵伤亡惨重,口粮也即将消耗殆尽。一天夜里,平夏城外忽然刮起大风,西夏的攻城器械遭强风摧毁,军中士气彻底崩溃,夏军陷入恐慌与无序状态。梁太后见状失声痛哭,只得趁着夜色匆忙撤军,结果却一头扎进崇朴等人设下的埋伏圈,夏军损失惨重。主帅张杰抓住战机,命郭成等人率1万轻骑兵,按照事先约定的计划进击天都山,在山上,宋军不仅再度攻破夏军主力,还生擒了西夏的两大名将。至此,第二次平夏城之战随着西夏军队前沿指挥中枢的彻底瘫痪而结束。究竟有多少夏军死于此战,史书没有记载。据说,决战平夏后,西夏军队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作战,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自第二次平夏城之战以后,宋朝完全掌握了宋夏战争的战略主动,张杰也因此被《宋史》称赞为在拓边战争中获得军功最高的将领。
宋军的空前胜利引起西夏的举国恐慌,梁太后连续三次遣使到辽朝,请求辽朝再度出面调停。当时的宋、辽、夏呈三足鼎立局面,如果宋朝消灭西夏,宋辽间的平衡也会被打破,这并不符合辽朝的战略利益。为了促使宋夏实现永久和平,辽朝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首先,辽朝不但拒绝了西夏提出出兵干预的请求,而且秘密派使者毒死了好战的梁太后,以此断绝西夏继续发动战争的可能。紧接着,辽朝又派出使者前往宋朝首都开封,催促宋朝归还所有占领的西夏土地,以此来突出辽朝在两国之上的优越地位。最后,辽朝皇帝亲自率兵,在距离宋辽边境5-7里的地方巡视,对宋朝施压。
自从宋初经略幽燕失败后,宋朝在对辽关系上一直妥协退让。然而,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胜利使宋朝有了扬眉吐气的资本,宰相张敦强硬地认为,根本无需理会辽朝的调停。不过,宋哲宗在听取了枢密院的意见后,表示不应进一步破坏宋辽关系。最终,宋朝许诺与西夏和谈,但却有附加条件。一方面,宋朝要求西夏呈上谢罪书,并交出两名战犯作为和谈的前提;另一方面,面对咄咄逼人的辽朝使臣,宋朝强硬拒绝了将所得土地归还给西夏的无理要求。在递交给辽朝使臣的国书中,宋朝指出,辽朝也曾对付西夏的入侵,现在宋朝不过是效仿辽朝,何况西夏曾向宋朝称臣,宋朝是西夏的宗主国,在法理上,西夏的领土都是宋朝授予的,如果西夏不打算投降,那么宋朝仍保有收回这片土地统治权的最终权利。宋朝态度之强硬,让辽使瞠目结舌。在逗留开封35天后,辽使只得接受国书返回辽朝复命。
在调停期间,宋朝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平夏城的大胜加快了宋军进驻天都山的步伐,进驻战役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1099年4月,张杰的泾原路战区已经全面占领天都山,并在山上修筑了大量宝寨,宋朝在这里设立西安州,作为新的前线指挥部。其他各战区的进驻行动也一路凯歌。在东部,宋军成功进驻衡山,将部分西夏人驱逐到山后的沙漠地带;在西部,西河路与泾原路实现连接,秦凤路成为远离战火的大后方。从天都山、平夏城再到衡山,宋朝在西北拓边战争中建立起的新防线已经连成一片。新占领的地区还密布着盐池,每月出产的盐值高达14万贯钱,这大大缓解了前线的军费压力。
1099年秋,西夏遣使谢罪,呈递给宋哲宗的奏章中言辞极为谦卑。到了年底,双方终于恢复和平,重新划定国界。当年范仲淹以攻为守,再转入主动防御的战略构想,历经近60年至此完成,宋朝在西北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宋朝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军事成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从范仲淹调整弹性防御战略,提出“经略横山”计划后,西北各战区就始终坚持这一攻守兼备的军事战略,将政治对军事的干扰降到最低。另一个原因是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前线战区主帅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作战日益频繁,战略规划日益依靠细微的情报收集和分析,枢密院在战略制定中的优势远不如熟知前线情况的战区主帅。传统上,中央集权从上而下的纵向决策过程,逐渐让位给战区主帅间的横向协调。
宋哲宗的拓边西北战争,使宋朝在战略和战术上全面压制西夏,到了他的后继者宋徽宗时期,双方再度交战,互有胜负。西夏靠着辽朝的斡旋勉强应付,宋朝则彻底控制了衡山,下一步是依托衡山实施积极防御,还是进一步发兵攻灭西夏,主动权已经完全操持在宋朝手里。可惜的是,宋徽宗的统治昏暗腐败,民不聊生,宋朝已经失去支持对外战争的基础。1127年,北宋在靖康之变中被金朝攻灭。南宋建立后,西北地区已纳入金朝版图,拓边西北的事业就这样无疾而终。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