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戊戌变法史事考》:制度变革的致命误判,维新派与守旧派生死局的深层剖析
铛铛铃2025-09-17【历史】44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书是《戊戌变法史事考》,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茅海建。
清光绪24年,即公元1898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农历4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事诏》,正式启动变法。随即,清廷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内容涉及裁撤冗余机构和官员、重用维新派、改革科举制、设立新学堂、训练新式军队、兴办工商业等。其改革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当年是戊戌年,这场改革运动就被称为“戊戌变法”。结局我们都知道,三个月后,以慈禧为代表的清廷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和杀害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即告夭折。
应该说,这场变法的起点和终点是清楚的,但具体过程,尤其是政变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直扑朔迷离。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声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守旧派对变法强烈不满,令光绪帝倍感压力。情急之下,光绪帝给康有为下了道密诏,要他想办法。于是,康有为着手策划兵变,并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出兵,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袁世凯表面答应,转身就去告密,慈禧闻言立即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大肆抓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侥幸逃出生天,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则血染菜市口,成了为近代中国变法流血的第一批仁人志士。
由于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当事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信这套叙事。然而,随着档案材料不断被历史学家挖掘出来,事情渐渐呈现出另一番面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康梁的说法都存在疑点。如果不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无法揭示戊戌政变的真相。
为此,著名近代史学者茅海建花了5年半时间,从北京、东京、台北等地搜集大量档案材料,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这本《戊戌变法史事考》。他以扎实的证据和精细的考证,揭开了缠绕在这场宫廷政变周围的重重迷雾。例如,光绪帝的密诏并不是给康有为的,他也没有囚禁慈禧的意图,袁世凯告密也不是政变的原因。事实上,慈禧是在光绪帝一系列举动的刺激下发动政变的,其最初目标只是逮捕康有为,只是到后来,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才将矛头对准所有维新派,进而废除了变法运动。可以说,通过茅海建教授的一番梳理,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又是如何夭折的,才更为清晰地呈现到世人面前。
那么下面我将围绕四个关键性问题,来讲述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政变前光绪皇帝是不是一个傀儡?第二个问题,皇帝和太后有哪些摩擦,她真的想杀慈禧夺权吗?第三个问题,慈禧政变的直接导火索到底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政变是如何不断加码,演变成颠覆整个变法的政治清算的?
先讲第一个问题,政变前光绪皇帝是不是一个傀儡?这要从“训政”这个词说起。1875年初,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让醇亲王把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然后继位,视为光绪帝。当时光绪帝才四岁,无法处理朝政,于是王公大臣请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按照同治帝幼年时的惯例垂帘听政,也就是训政。到了光绪帝年满16岁,慈禧表示将择日举行亲政大典,让皇帝亲政。以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为首的王公大臣很清楚,这是慈禧放出风试探舆论,并非真的要归还大政。于是在群臣的极力挽留下,慈禧又训政数年,直到1889年,也就是光绪15年,光绪帝大婚,慈禧才正式退休,去颐和园养老了。但慈禧其实是退而不休,因为通过对政治分配格局的调整,她仍然掌握着很大权力,这集中体现在两个制度上,即事前请示制和事后报告制。
所谓事前请示制度,就是说凡有重大事件,光绪帝都要先向慈禧太后请示,获得同意。那什么算重大事件呢?范围很广,重要官员的任免、关乎国计民生的决策,全都包括在内。戊戌变法期间,就能否开办京师大学堂一事,光绪帝都让军机处先请示慈禧再做决定,可见其谨慎。这是书面请示,更多的情况则是面谀,即当面获得指示。自道光帝以来,清朝皇帝如果没有紧急事务,每天早上都要向母亲请安,咸丰帝、同治帝皆如此,光绪帝也不例外。据清宫档案披露,在戊戌政变那一年的前七个月,光绪帝与慈禧同住一处的时间超过2/3。除了特殊日子一大早要去主持祭祀仪式外,其余时候光绪帝都会准时请安。请安完毕,光绪还经常伺候慈禧用早膳或晚膳,有时候还陪着看戏。换言之,慈禧太后有大把时间听取光绪帝汇报工作,并作出指示。实际上,那份启动戊戌变法的《定国侍诏》,就是光绪帝向慈禧当面请示后颁布的。从这个角度讲,变法是获得慈禧同意的。
再来看事后报告制度。从档案看,光绪帝能独立批阅奏折、主持早朝,军机处也都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定谕旨,这说明亲政后的光绪帝拥有日常处理政务的权利,并且一直在履行作为皇帝的职权。可慈禧太后还留了一手,那就是重要奏折及其相关谕旨,军机处必须在当天呈报给慈禧过目。据作者考证,戊戌变法期间,几乎所有重要奏折以及光绪帝的处理决定,慈禧太后都能够及时看到。所以对于变法的动态,她是随时跟进和掌握的。不难想见,光绪帝每写一条朱批或发一道口谕,都能感受到老太后那一道犀利的目光,这样他还能放开手脚推动改革吗?
对光绪帝的处境,作者打了个比方,说他犹如坐在玻璃房里办公,慈禧太后虽在远处,但仍能瞧个清楚。当然,再透明的玻璃房也会有暗角,光绪帝还是有一定操作空间的。他毕竟是皇帝,有权决定哪些奏折重要,哪些不重要,不重要的就不必呈给慈禧。从戊戌变法期间的表现看,绝大多数奏折,包括反对变法、批评维新派的奏折,光绪帝都没有隐瞒。不过如果内容过于极端,为了避免刺激慈禧,光绪帝也会压下来。举个例子,湖南举人曾连写了封9000多字的条陈,通过都察院送到光绪帝手上,曾连极力攻击变法,并要求以叛逆罪诛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这个条陈,光绪帝就没有上报慈禧。这表明政变前的光绪帝,既不是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也不像雍正、乾隆那样能独揽大权、乾纲独断,他和慈禧太后实际上形成了某种权力分工,即光绪帝对政务有处理权和决策权,慈禧则握有监督权,双方由此保持着微妙的政治平衡,这也是戊戌变法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
可出人意料的是,光绪24年8月初六上午,也就是变法启动后的第103天,慈禧太后由于认定光绪帝和维新派密谋夺权,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将变法强行终结。这就奇怪了,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慈禧打破政治平衡,并且要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呢?这就要讲到第二个关键问题,皇帝和太后有哪些摩擦,他真的想杀慈禧夺权吗?
本书作者经过研究指出,从7月19日开始,光绪帝和慈禧确实发生过多次摩擦,但要说光绪帝想杀慈禧,则是一种传言,事后考证并无根据。先讲光绪帝和慈禧的摩擦,一般认为是光绪帝的一系列举动,让慈禧感到两人间的政治默契出现了裂痕,其导火索是光绪帝未经请示,做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罢免礼部官员,二是让维新派进入军机处。
罢免礼部官员的起因是,礼部主事王照写了个条陈,建议光绪帝和慈禧一起出访日本,此番言论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礼部尚书怀塔布觉得不妥,不仅拒绝代奏,还弹劾王照偏激。谁料光绪帝认定怀塔布是在打压异己,违反朝廷广开言路的指示,在7月19日,把他跟另外五名礼部堂官通通革职。礼部领导层被一锅端了,皇帝一口气撤换六名高官,这在清代是不多见的,相当于掀起了一场政坛风暴。光绪帝的用意是杀鸡儆猴,警告守旧派不要阻挠变法。
第二天,即7月20日,光绪帝又做了个决定,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为军机章京,这就是著名的“军机四章京”。军机章京是什么职务呢?简单讲就是秘书的秘书。自雍正帝设军机处,替皇帝草拟谕旨、传达指令的任务就落在了军机大臣身上。鉴于政务繁忙,而军机大臣人手有限,所以又配备了军机章京给他们打下手。军机大臣并无决策权,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秘书,作为军机大臣的秘书,军机章京的权力就更有限了,他们连皇帝的面都很难见着。从这个角度讲,光绪帝的任命似乎没什么大不了,问题出在“未经请示”四个字上。不知是何原因,罢免礼部六名官员、任命军机四章京,这两个决策,光绪帝事先都未曾请示,而是事后报告。按清代制度,一旦皇帝颁发谕旨决定,即不可更改,慈禧太后意见再大,也无权推翻既定事实,这可能会使慈禧产生一种光绪帝先斩后奏的印象,从而心怀不满。
接下来,更要命的事情发生了。到了7月29日,光绪帝竟然当面顶撞慈禧,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这一天,光绪帝去颐和园请安,同时请求慈禧批准开懋勤殿。懋勤殿位于乾清宫西南,雍正、乾隆、嘉庆三帝曾在此读书、批阅奏折,光绪帝想恢复这项制度,并挑选一些人才进殿办公,专门处理变法事务。不用说,这些人都听命于光绪帝,因此举事关重大,必须获得慈禧太后首肯。慈禧太后立刻警觉起来,懋勤殿,好熟悉啊,一股康有为的味道。原来,早在变法开始前,康有为就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提议设立制度局,该局同样设于宫中,处理皇帝下达的各项指令,并只对皇帝负责。制度局的人员不受官品限制,只要皇帝看重的皆可任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康有为这是想用制度局取代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岂能上当,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能让步,唯独坚决抵制制度局。慈禧是站在军机处一边的,道理很简单,军机大臣多为受慈禧信任的满清权贵,如礼亲王世铎、兵部尚书刚毅、礼部尚书裕禄,他们也是慈禧监控光绪帝、影响朝政的重要工具。现在光绪帝提出的开懋勤殿,其功能跟康有为的制度局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变着法儿抢班夺权呢。
本书作者指出,如果说罢免礼部官员、任命军机四章京挑战了慈禧的权力,那么开懋勤殿则会动摇其权力基础,后果显然更加严重。一旦成功,光绪帝就能绕过军机处,最大程度地避开慈禧太后的监控,慈禧能答应吗?肯定不能。据说7月29日当天,慈禧和光绪展开了激烈争论,慈禧新账旧账一起算,把罢免礼部堂官的事也翻出来加以指责,说到气头上,老太后威胁光绪帝做事别太过分,否则皇位不能保。为什么是据说呢?因为如此激烈的宫廷冲突,是不会载入正史的,历史学家只得根据史料推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开懋勤殿被慈禧太后否决了。当天慈禧还逼迫光绪帝把康有为赶出京城。在慈禧看来,光绪帝近来的种种举动,都是受康有为蛊惑,这是不能容许的。慈禧一贯的立场是,能影响光绪帝的只能是她本人,其他人都得除掉。
光绪帝对此是有感觉的,变法启动后,他曾发布上谕,命康有为赴上海办理实务,报名义上是主持变法的宣传工作,其实是让他出京避风头。谁料康有为赖着不走,光绪帝则装不知道,结果风声传到慈禧耳中,传言还称,康有为经常出入深宫,同光绪帝密议。以清代宫廷制度之严格,这是不可能的,但慈禧太后不管不顾,抓住这一点质问光绪帝,皇帝只好保证同康有为划清界限,永不相见。8月初二日,光绪帝明发上谕,责令康有为立刻离京,不许耽搁。清代皇帝发布谕旨有几种方式,有的不对外公开,明发上谕则是以内阁名义公开发布,所有人都能看到,所以它带有昭告天下的性质。光绪帝明发上谕,让康有为快走,就是给慈禧看的。康有为呢,他故技重施,拖着不走,对此慈禧也没有深究,毕竟大事上边,光绪帝还是听话的,翻不了天。
可既然如此,慈禧又何必发动政变呢?历史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重新投回7月29日,也就是光绪帝和慈禧直接冲突的那一天,大家都想知道,除了服从慈禧的旨意,光绪帝有没有做过一些小动作。还真的有,冲突发生后的第二天,即7月30日,光绪帝召见了一个人,谁呢?军机四章京之一的杨锐。光绪帝给杨锐下了道朱笔上谕,杨锐藏在衣带间带出宫,所以这道上谕又称“衣带诏”。衣带诏说了些什么呢?从前人们是根据康有为提供的版本了解的,这个版本说,光绪帝在衣带诏里表示,太后不愿意变法,朕几次劝谏,太后都听不进去,朕连皇位都快保不住了,现在朕命令康有为同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这四名军机章京秘密筹划,设法相救。就是说光绪帝当着慈禧的面承诺驱竹康有为,转过身却悄悄下旨,告诉康有为自己处境险恶,要他设法营救,至于怎么营救,解释空间可就大了。于是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光绪帝暗示康有为密谋兵变。从维新派的表现来看,似乎就是这么回事。
杨锐接到衣带诏后,维新派多次密商对策,康有为决定走一招险棋,派谭嗣同策动袁世凯。为什么是袁世凯呢?因为他手里有兵。当时京津地区有三支清军主力,其中以袁世凯驻扎在天津小站的新建陆军战斗力最强。袁世凯又和维新派早有联络,而且光绪帝还召见过袁世凯,把他从正三品的直隶按察使晋升为正二品的侍郎。本书作者认为,光绪帝意在拉拢袁世凯为己所用,对维新派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袁世凯如果感念圣恩,站到光绪帝一边,接下去的事就好办了。
于是,8月初三日晚,谭嗣同前往袁世凯在北京的住所,向他出示了所谓衣带诏,谭嗣同提议袁世凯率军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并杀死慈禧宠臣、袁世凯的顶头上司直隶总督荣禄,这就是“围园劫后”计划。袁世凯表面答应,谭嗣同一走就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慈禧太后由此发动政变。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大众熟知的历史说法,但史学界对此是有疑问的,主要集中在两点,衣带诏是不是真的,袁世凯有没有告密。
先看衣带诏的真伪。由于事后人们在档案中找到了衣带诏原件,可以确认这是光绪帝亲笔所写。问题是康有为动了手脚,这体现在两个细节上。第一个细节,衣带诏就是给杨锐本人的,没康有为什么事儿,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杨锐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他能当上军机章京同张之洞的举荐分不开,按照晚清官场的规则,他就是张之洞的人。光绪帝把衣带诏交给杨锐,可能就暗含着请军机四章京跟张之洞一起想办法的意思,可康有为把衣带诏的接收人改为他自己,杨锐只是转交,而康有为拿到衣带诏后,就召集维新派想办法。第二个细节,光绪帝要想的办法并非营救自己,而是在不致福逆圣,即不激怒慈禧的前提下,继续推动变法,光绪帝还指示想出办法后写成奏折,由军机大臣代递。前面讲过,军机大臣多为慈禧亲信,重要奏折还要上报慈禧,如果光绪帝是要军机四章京密谋,怎么会允许军机大臣经手呢?所以根据衣带诏原件,光绪帝没有搞兵变的图谋,他提拔袁世凯应当理解成从长远考虑为将来布局,而不代表立即要有所行动,倒是维新派擅作主张,改变了事情的性质,光绪帝完全被蒙在鼓里。
再来看袁世凯有没有向荣禄告密。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告密是存在的,但这并非政变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上来不及。我们知道政变是8月初六日上午发生的,假如袁世凯告密是导火索,那么消息最迟在初五日晚传到慈禧那边,可是根据袁世凯的行踪判断,消息不可能传的这么快。首先,8月初三日,谭嗣同与袁世凯在北京法华寺相见,他们谈完已经是深夜了,由于荣禄人在天津,而北京城门早已关闭,袁世凯出不去,他只有等到第二天,也就是初四日一大早坐火车去天津。当时北京发往天津的头班火车是早上六点,行程约三个半小时,袁世凯下火车后赶往直隶总督官署,又要花两三个小时,见到荣禄应该是中午了。由于这件事涉及宫廷斗争,极端敏感,两人肯定要仔细商量,这一来,袁世凯就很难赶上下午三点返回北京的末班车。换言之,初四日当天,他回不了北京。问题是第二天清晨,袁世凯还要觐见光绪帝,就升任二品侍郎一事聆听训示,这是事先定好的,错过的话性质相当严重,所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初四日那天,袁世凯绝对不敢出京。那能不能向慈禧告密呢?不能,清代官场等级森严,以袁世凯当时的地位和权限,绝不能直接去找退休多年的皇太后。初五日清晨,袁世凯按时觐见光绪帝,随后坐火车离开北京,这也证明他还没有向任何人透露风声,慈禧更不可能知道,不然以慈禧雷厉风行的作风,政变会一定提前到初五日发生,而不会再等一天。
据学者考证,袁世凯于8月初五日下午抵达天津,当晚见到荣禄,并告密。荣禄要将消息传递给慈禧太后,有两种方式,一种最快捷就是发电报,不过电报的发送、接收和翻译都由专人负责,层层转手走漏消息的几率很大,荣禄不敢冒险。另一种是写乘密折坐火车去北京,交给慈禧的亲信大臣,比如庆亲王奕劻,由他代奏。这样的话,不管派人送还是亲自送,都只能坐初六日上午六点的火车,约09:30到北京,慈禧看到密折最快也得是中午,而这一天早上他已经发动了政变,所以袁世凯告密确实不是政变的导火索。
那政变的直接导火索到底是什么呢?第三部分我就为你来说明。本书作者认为,政变与御史杨崇伊有关,他的奏折击中了慈禧,刺激他发动夺权政变。杨崇伊这个人观念保守,早在变法前就曾针对维新派的举动多次上奏,由康有为发起,意在传播变法思想的强学会,就因为杨崇伊的弹劾被封禁。光绪帝信任的改革派官员侍读学士文廷士也遭到其弹劾,被革职。变法启动后,杨崇伊搜罗罪证写成奏折,再次向维新派发起攻击。这封奏折于8月初三日下午由军机处送到颐和园。变法以来,守旧派的攻击不绝如缕,从这个角度看,杨崇伊的奏折也没有什么特别,可杨崇伊不愧为罗织罪名的高手,一番操作就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奏折里说,康有为先是勾结侍读学士文廷士办强学会被禁,后又勾结革命党孙中山搞大同学会,成天诽谤朝政,变法后,康有为竭力培植党羽,用心险恶。最近我又听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即将访华,皇上受康有为蛊惑,很可能会把伊藤留下,委以重任,让一个日本人把持朝政,这不是勾结境外势力谋夺我大清江山吗?杨崇一由此提议,请皇太后恢复训政,力挽狂澜。
杨崇一说,康有为勾结文廷士也好,勾结孙中山也罢,都是老黄历了,文廷士已经被革职,孙中山被清廷通缉,流亡海外,连康有为、光绪帝也已明发上谕,责令他即刻离京,这些都不会让慈禧紧张,真正引起她警觉的是,光绪帝将重用伊藤博文的消息,这可是新的政治动向。今天的读者或许会奇怪,光绪帝重用伊藤博文怎么可能呢?其实放到当时的情景中自有其道理。甲午战争失败后,颇有些人认为,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使国力大增,是其获胜的关键,因此清朝应当向对手学习,实施改革,维新派就大力鼓吹这个观点,戊戌变法的诸多举措也效仿了明治维新。巧的是,变法开始不久,明治维新元老伊藤博文辞去首相职务,前往中国游历,他的来访引起朝野内外的浓厚兴趣,尤其维新派希望他能为变法出谋划策。光绪帝也决定于8月初五日在勤政殿召见伊藤博文。勤政殿这就耐人寻味了,清朝皇帝见各国使节,通常安排在紫光阁,这里也是皇帝接见藩国共使的地方,这就颇有把各国使节当做番邦蛮夷的意思,大清王朝虽然被列强们打得头破血流,却不肯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势,总想变着法儿居高临下一番。至于勤政殿,那是皇帝举行早朝的地方,蛮夷没资格去。光绪2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访华,按惯例,光绪帝应在紫光阁接见,可为了表达清朝有改革之意,光绪帝将会面安排在勤政殿,这引起了广泛议论,之后光绪帝将接见外国使节放在不那么敏感的文华殿,舆论逐渐平息。此次光绪帝又要在勤政殿召见伊藤博文,内中蕴藏着什么玄机,一时流言四起,坊间传闻,光绪帝将聘请伊藤博文为顾问,指导变法,这个信息让慈禧坐不住了。
8月初三日当晚,她做了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明天一大早就离开颐和园,返回她在紫禁城边上的居所西苑仪銮殿。为什么说这个决定非同寻常呢?因为按清代制度,皇太后出行要准备车马仪仗和护卫,阵势大规矩多,快到紫禁城了,皇帝还要亲自迎接,这些都要提前几天通知,以便准备。可这一次慈禧是临时起意,仓促成行,可见杨崇一的奏折对她造成了很大影响,她决定亲自坐镇监督光绪帝。
8月初五日,光绪帝在勤政殿召见伊藤博文,会见持续15分钟,光绪帝说的全是套话,重用伊藤博文的传言不攻自破,慈禧于是决定第二天返回颐和园。从紫禁城到颐和园超过15 km,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单程要走3~5个小时,很是折腾,假如慈禧此时打算恢复训政,不会这么快回去,局势似乎缓和下来。可就在这之后,慈禧得到了一份报告,这使她改变主意,暂时不回颐和园,这份报告就成为推动政变的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报告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本书作者推测,应当在8月初五日下午到初六日早上之间,报告的内容是康有为还在北京,并且同光绪帝保持联系,更敏感的是,康有为去日本公使馆见过伊藤博文,两人密谈良久。在慈禧看来,这不就证实了杨崇一的控告吗?好哇!康有为果然图谋不轨,慈禧勃然大怒,当面要求光绪帝将康有为抓起来,送刑部审问,光绪帝表示抗拒,慈禧遂出示杨崇一奏折,采纳其恢复训政的建议。
8月初六日早朝,慈禧与光绪帝共同召见军机大臣,光绪帝发布口谕,宣布皇太后恢复临朝听政,也就是训政,通常就把这一天,光绪24年8月初六日,即公元1898年9月21日,作为戊戌政变的爆发日。不过一开始,慈禧太后的目标是有限的政变,有一个不断加码、逐步升级的过程,最终从一场宫斗戏,演变成颠覆整个戊戌变法的政治清算。第四部分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作者注意到,政变当天,慈禧下令抓的只有两个人,工部主事康有为和他的助手弟弟康广仁。康有为早就听到风声溜了,维新派另一名领袖梁启超见势不妙也溜了,康广仁被捕之后一天,慈禧没有再抓人,直到她接到荣禄密报,康有为、谭嗣同等竟然策动袁世凯搞兵变,企图包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这下有问题的就不仅仅是康有为,而是整个维新派了,慈禧的打击面急剧扩大。8月初8日,慈禧下令步军统领衙门逮捕了七名维新派官员,包括军机章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主持铁路和矿物的张荫桓,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13日军机四章京,再加上康广仁、御史杨深秀,总计六人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未经审判就在北京菜市口被杀。慈禧太后那么着急杀人,是因为担心外国干涉和私人营救。
先讲外国干涉,这要说到康有为的同乡张荫桓,康有为就是他介绍给军机大臣翁同和,再由翁同和向光绪帝引荐的。慈禧厌恶康有为,恨屋及乌,自然非常讨厌张荫桓。政变后,慈禧想抓康有为问罪,可康有为非常警觉,事先就感到气氛不对,赶紧跑去上海,被英国驻上海领事保护起来。这下慈禧把气撒到张荫桓头上,命步军统领衙门将其逮捕,照慈禧的意思,既然康有为跑了,那就拿他弟弟康广仁和举荐人张荫桓当替罪羊。没想到张荫桓搞洋务出身,又出使过英、美、日等国,是少数几个了解西方的清朝官员之一,戊戌变法期间,张荫桓主持铁路和矿物,经常同洋人合作,深受赏识。各国公使普遍认为,相比于跋扈无知的满清官员,张荫桓好打交道,是维新派的标志性人物。因此他被捕后,英国和日本都表示关切,还在北京的伊藤博文连同日英两国公使向清廷施压,明确警告清廷不许杀人,慈禧只好让步,将张荫桓流放新疆了事。
再来讲私人营救,政变发生后,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营救他曾经的幕僚杨锐。张之洞向军机大臣王文韶和裕禄表示,这件事承办康有为这样的首恶就可以了,不宜株连太多,何况杨锐并不是康有为党徒,两人还有很深的矛盾,他又恳求直隶总督荣禄出面保释杨锐,连主持审讯的慈禧宠臣庆亲王奕劻,张之洞都找了。据说庆亲王还真被说动了,有意为杨锐开脱,可对慈禧来说,杨锐参与了维新派策动兵变的密谋,这是不可饶恕的,为了阻止张之洞等人的营救行动,也为了防止列强继续干涉,慈禧不惜违背大清律,不经刑部审判、三法司会审和皇帝裁决,就下旨处死戊戌六君子,这种做法,连以狠辣著称的雍正帝都没干过,慈禧对维新派的痛恨可见一斑。
收拾完维新派,慈禧又将矛头对准改革派,就是那些主张改革,又不像维新派那样激进的官员,他们并没有卷入维新派的密谋,不至于有杀身之祸,但仕途算是完了。8月18日,礼部尚书李瑞芬、总理衙门章京、刑部主事张元济,以及在湖南积极推行新政的陈宝箴、陈三立、熊希龄等,被悉数革职,永不叙用。与此同时,光绪帝推出的一系列变法举措被相继废除,例如,维新派用来鼓吹变法的报纸《实务报》被关闭,新闻界受到严格管控,为鼓励工商业而设立的农工商总局被撤销,已取消的八股取士制度得到恢复。到这一步,戊戌变法算是彻底终结了。
可慈禧太后还不放心,她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方法就是牢牢地掌控住皇帝。她将光绪帝软禁在西苑瀛台,并对服侍他的太监进行了一番整肃。8月19日,慈禧亲自审讯了14名太监,将其中四名杖毙,也就是用棍子活活打死,另外十人被责打100板或200板,打完了带上枷锁,终身囚禁。慈禧以此警告光绪帝身边的太监,谁还敢背着太后耍花样,绝没有好下场。从此,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就完全处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慈禧一度还动过废黜光绪帝的念头,这么说有证据吗?有的,早在8月初10日,也就是政变发生后四天,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朕身体不适,命内外陈宫选派名医进京会诊,专治社会,皇帝生病属于绝密信息,如今却大张旗鼓地公开病情,这太耐人寻味了。接下去的举动意味更明显,9月初四日,内务府奉慈禧之命,将名医们的会诊报告下发六部九卿,报告显示,光绪帝从五官到胸腹,再到腰腿都不舒服,简直浑身是病,这分明是昭告天下,以光绪帝的身体已经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责,这是公然为废立皇帝做舆论准备。
令慈禧太后恼火的是,列强又插手了。这里要说一下,英、美、日等列强对戊戌变法持同情态度,他们希望变法后的清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时能有所改善,列强也关注由变法而起的高层权力变动,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对华政策的调整。相比于慈禧,列强认为光绪帝更开明,也愿意向西方学习,所以在两人的政治角力中,列强普遍倾向于光绪帝。政变发生后,各国公使很快得到了光绪帝被软禁的消息,光绪帝病情的公布更让他们感到不安,觉得慈禧很有可能会废黜皇帝,这是列强不想看到的。于是,在英法等国公使的干预下,清廷被迫同意让一名法国医生进宫,给光绪帝看病,诊断的结果,光绪帝患有肾病,需要调理休养,但不影响处理政务,这等于否定了大清名医的会诊报告。同时,英、美、法、德、意、俄、奥八国均派军进驻东交民巷使馆区,东郊民巷距慈禧居住的西苑不超过3 km,不能不令她有所忌惮。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被迫放弃废黜光绪帝的图谋,一场更加剧烈的宫廷斗争戛然而止,但慈禧始终意难平,这就为1900年慈禧企图利用义和团驱赶洋人,给八国联军侵华埋下了伏笔。
至此,戊戌政变的起源、演变、经过和结果就都讲完了。梳理一下全过程可以发现,这场政变不是一口气完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升级、层层加码的过程。7月19日,光绪帝未经请示撤了礼部六名官员的职,20日,同样未经请示,任命维新派领袖杨锐等人为军机章京,这两个举动令慈禧不满,但隐忍不发。到7月29日,光绪帝请求批准开懋勤殿,慈禧断然拒绝,同时逼迫光绪帝将康有为驱逐出京。8月初三日下午,慈禧收到御史杨崇一的奏折,听说光绪帝将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主持变法,引起慈禧警觉,她迅速返回紫禁城亲自坐镇。初五日,光绪帝召见伊藤博文,并没有出格言论,慈禧放下心来,可忽然有报告称,康有为并未离京,并且鬼鬼祟祟,好像在搞阴谋,慈禧震怒,于初六日和光绪帝共同召见军机大臣,宣布恢复训政,并下旨捉拿康有为。不久,荣禄传来消息,维新派曾策动袁世凯兵变,企图包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慈禧怒不可遏,决定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并将同情维新、主张改革的官员一律撤职查办,变法的各项措施也相继被废除。到这里,朝中的维新派及改革力量被清除干净,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总结来讲,问题的核心是慈禧逐渐失去对光绪帝的信任,导致两人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酿成政变。维新派不是政变的决定性因素,但他们的密谋改变了事情的性质,使慈禧将一场夺回最高权力的宫斗戏,升级成对整个变法的颠覆和政治清算,这恐怕是慈禧、光绪帝和维新派都始料未及的。由于政变过程一波三折,加上参与其中的各方势力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出各种说法,致使政变刚发生就扑朔迷离,笼罩在迷雾之中。100多年来,历史学家为弄清真相进行了许多研究,本书作者拿出绣花针功夫,仔细梳理和比对史料,将政变前后每一天的情况都搞清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还原了政变的来龙去脉,所以本书出版后受到史学界盛赞,被认为是研究戊戌政变的集大成之作。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