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新加坡史》:从渔村到狮城的惊险一跃,小国治理的东亚模式创新实验报告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3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新加坡史》。
提到新加坡,咱们中国人都不免会产生一丝亲近感,因为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华人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的华语电视《雾锁南洋》《人在旅途》一度火遍了中国荧幕。剧中展现的都市生活、摩登时尚、爱恨情仇的情节,却充满中国元素。这一切总让人们好奇,新加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度,这个国家的华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呢?今天解读的这本《新加坡史》,将会帮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者玛丽·滕布尔。玛丽·滕布尔于1955年前往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并且见证了新加坡从自治,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再到独立的全过程。而且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玛丽·滕布尔并没有像以往的西方学者那样,完全站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角度去看待新加坡的发展史,而是充分肯定了华人对于新加坡发展的影响。也因此,她的这本《新加坡史》被誉为讲述新加坡历史最全面、最客观的历史学著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殖民时代的新加坡;二是新加坡的自治与独立;三是新加坡的经济腾飞。
下面我们就先来聊一聊殖民时代的新加坡。19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控制了印度,并与中国的清王朝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英国人又将殖民目标投向了沟通中印两国的马六甲海峡。而新加坡正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最重要港口之一。所以为了保障中印航线的安全与通畅,英国殖民者开始着手窃取新加坡岛。
181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福士登陆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隶属于马来半岛的柔佛王国,实际掌控者则是柔佛王国的高官阿都拉曼。于是莱福士先找到阿都拉曼,表示想要租借新加坡岛。但是可惜阿都拉曼只有实际掌控权,而没有租借权,想要签订租借合约,必须要通过苏丹,也就是柔佛王国的国王。想让现任国王同意出借国土,这显然不太可能。所以莱福士又找到了国王的兄长东姑胡先。原来这东姑胡先本该是柔佛国的王位继承人,只不过因为父王驾崩,他不在身边,才让弟弟篡夺柔佛,也就是现任国王趁虚而入。于是莱福士提出,只要东姑胡先同意租借新加坡给英国,英国就支持东姑胡先出任柔佛国王。同时,莱福士还以成功后出让部分在新加坡岛上的获利为诱饵,拉拢了新加坡原本掌权者阿都拉曼。
1819年2月,东姑胡先在英国和高官阿都拉曼的双重支持下称王,英国也获得了新加坡的管理权。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斯坦福·莱福士出任第一届新加坡总督。从这一刻起,独立的新加坡发展史才正式开始。所以可以说,新加坡的历史是由英国殖民者开启的。
不过此时的新加坡,还只是一个遍布沼泽的贫瘠小岛,距离它变成30年后东南亚最富庶的地区,还有很远一段路。作者指出,成为殖民地后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有四个主要因素:
其一,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为新加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对内方面,当时的新加坡民族成分多样,如果混合居住,很容易会因为宗教与种族问题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首任总督斯坦福·莱福士采取了分区治理原则,将新加坡划分成了华人区、马来区和欧洲人区,通过分区隔离避免冲突,为新加坡建立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秩序。对外方面,英国殖民者在占据新加坡后,仍不断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并于1867年将新加坡所在的马来半岛完全纳入其势力范围,这就在客观上为新加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
其二,总督莱福士为新加坡确立的自由港定位,为新加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跟那些崇尚武力征服的殖民者不同,莱福士是一个“海峡通”。早在20岁时,莱福士就进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马来分部任职,并且学会了马来语。因此,对位于马来半岛的新加坡,莱福士了解颇深。他知道,新加坡只不过是一个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小岛,土地资源都十分有限,要想获得繁荣,只能依靠地缘优势开展远洋贸易。所以莱福士便将新加坡定位为一个自由港,规定95%的进出口货物都可以免税。如此一来,新加坡就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与贸易,进而获得了大量就业机会,地区经济开始繁荣。
其三,19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发展浪潮,助力了新加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869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贯通,欧洲与印度、中国的贸易航线大大缩短,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成本与风险随之大大降低,这也就刺激了欧亚远洋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蒸汽远洋货轮也开始大面积普及,随着轮船吨位越建越大,吃水深度越来越深,航运业对于天然深水港口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新加坡作为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天然深水港口,自然也就成为沟通印度与中国、日本等远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借着这股东风,新加坡发展港口配套服务经济更加繁荣。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也为新加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866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投入商用,电报业实现了洲际沟通。此后,洲际电缆迅速将各大洲连为一体,而这也直接刺激了跨国金融业的发展。当时诸如中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以及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处的新加坡,都成为了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其四,下南洋华人的奋斗与创造,为新加坡积累了大量财富。公元1840年,中国遭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因此失去了贸易和关税自主权,致使中国东南沿海各省遭到了国外廉价商品的倾销,本土手工业大面积破产。随后,大批失业者和无地农民被迫出走东南亚谋求生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南洋。而其中的一部分人沿着贸易航线来到了新加坡,这些人也正是新加坡岛上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到了19世纪末,东南亚掀起了橡胶革命,来自美洲的橡胶林开始在马来群岛上大面积种植,形成了大片的橡胶种植园。而新加坡作为当地的自由港,自然也就成了国际橡胶交易中心。又因为天然橡胶可以用来制作密封装置,应用于各类军工产品,是仅次于石油的战略物资,因此,当时的一批新加坡华人抓住机遇,投资橡胶业,很快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华人富商又开始涉足报业、传媒和金融业,推动着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中心。
因此,作者玛丽·滕波尔指出,到了19世纪末,新加坡已经成为了一个由英国人主导,而以华人为主体的英属殖民地。
说完了殖民时代的新加坡,我们再来说一说新加坡是如何走向自治和独立的。公元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航空兵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次日日军又轰炸了新加坡,并对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发动了进攻。此时主导东南亚的政治势力是英国,它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驻军约有8万人,数量比日军要多,而且装备很精良。但是此时英国本土已经陷入二战的欧洲战场无法自拔,再加上希特勒针对英国本土发动的潜艇战,大肆破坏了英国与各殖民地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致使这支孤悬海外的英军士气不振,战斗力大大下降。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被日军击沉。两个月后,也就是次年2月15日,英国驻马来西亚总司令白思华向日军无条件投降,拱手让出了新加坡的控制权。
由于新加坡华人在抗战初期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支援,再加上新加坡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所以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对新加坡推行了十分残酷的殖民掠夺。首先,日本对新加坡华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击报复,他们大肆掠夺华人富商的财富,打击抗日团体,甚至杀害爱国华人华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在新加坡沦陷后,同一批爱国华侨领袖乘小船逃往印尼,并在日军的通缉下过了3年多的流亡生活,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才回到新加坡。而更多的爱国华侨则是在新加坡沦陷后,被定性为抗日华侨,继而遭到日军屠杀。据统计,在新加坡沦陷时期,有多达5万华侨惨遭日军杀害。其次,日本还在新加坡推行了殖民经济。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向英美宣战,所以经济上遭受了欧美国家的制裁,导致日元无法进行国际贸易。为了获得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的货币,日军便在新加坡用军票强行兑换新加坡人手中的当地货币。所谓军票,其实是一种没有准备金,随时可能变为废纸的货币,换句话说,也就是变相的洗劫当地民众。
日本对新加坡的控制持续了3年有余。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军队退出新加坡,同时英国的殖民军也回到了新加坡。但是由于二战的巨大消耗,此时的英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再难承担起巨大的殖民地驻军成本。于是英国人开始改直接统治为间接统治,逐步给予海外殖民地以自治地位,使殖民帝国转型为松散的英联邦组织。而与此同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这就进一步打击了英国人对殖民地的统治,迫使英国不得不进一步承认殖民地的独立自治地位。1947年,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宣布独立。1957年,新加坡的邻国马来西亚在经过十几年的斗争后,也脱离英国统治,成为独立国家。1959年,新加坡也在不懈努力争取下获得了极大的自治权利。随后,以人民行动党为核心的新加坡本土政党崛起,创始人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
但是此时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依然是宗主国英国所扶持的政党,所以它的核心领导层主要是受英语教育的华人中产阶级。就拿总理李光耀来说,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新加坡华人家庭,自幼接受英国式教育,18岁时赴英国留学,而李光耀本人甚至不会使用汉语。这就导致此时的新加坡中下层华人对新加坡政府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大多数新加坡政治家也对独立建国缺乏信心。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提出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联邦的建国方案。李光耀对此举行全民投票,结果有71%的新加坡人投了赞成票,最终新加坡同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3年9月,新加坡彻底脱离了宗主国英国,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仅仅不到两年之后,新加坡便脱离了马来西亚联邦,重新宣布独立,这又是为什么呢?从政治方面来说,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占主导的国家,在反英独立斗争中,马来人民族意识高涨,而民族意识高涨的后遗症就是马来人非常排挤国内的华人、阿拉伯人等少数群体。而新加坡又恰恰是马来西亚联邦中的异数,它的民众中华人群体占到了七成。所以如果新加坡按照马来西亚联邦的思路推行排华政策,那么恐怕用不了多久,新加坡就会乱成一锅粥了。而从经济方面来说,我们之前提到过,新加坡的经济之所以如此繁荣,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由港,95%的货物都可以免税进出。而马来西亚联邦却另有一套完整的关税制度,规定出入境的货物一律要收取税费。所以,如果新加坡执行马来西亚联邦的关税政策,势必会打击新加坡的经济。
面对这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决定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建国。而马来西亚当局原本就对新加坡并不信任,总是担心华人政治势力膨胀会影响马来人的主导地位,所以对于新加坡的独立,马来西亚当局采取了默认态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国家,这也是新加坡彻底独立的开始。
但是新加坡毕竟国小民弱,又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块肥肉,肯定更容易受到强国的窥视。那么新加坡当局又是如何维护国家独立,甚至带领国家成为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并称的亚洲四小龙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第三部分。
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促进经济繁荣,国父李光耀制定了三项战略,带领新加坡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使新加坡获得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
第一项,李光耀通过将新加坡定义为多元化、多民族国家,大大提升了国民凝聚力。虽然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李光耀本人也是华人出身,但他并没有像之前的马来西亚联邦那样推行民族主义,排挤华人之外的少数群体,而是着力于凝聚更多国民。为此,李光耀将新加坡定义为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并且强烈提倡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对于占大多数的华人群体,则不特意强调,只将他们当作是国家众多民族中的一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少数族群对这个庞大群体的防备和忌惮。同时,李光耀将英语定为官方用语,并在国内大力普及英语教育。这个做法虽然直接导致了几代新加坡华人不会使用汉语,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断层,但是这种文化断层在客观上提升了华人对新加坡本土的认同感,而国家语言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互不干涉内政,不再像国民政府那样有意煽动新加坡华人的民族情绪,片面鼓动新加坡华人向移民母国效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新加坡对中国的信任感,缓解了新加坡当局与当地华人、华侨之间的矛盾,使更多华人有机会参与到新加坡的政治生活当中。
李光耀制定的第二项战略是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力。1959年美越战争爆发,1965年,也就是新加坡宣布独立前的五个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大举增兵越南。而新加坡的樟宜基地正是美国海军的驻扎地,又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和待开发的土地。于是,美国就将新加坡当作了对越战争的大后方,给了新加坡大笔的军事订单,新加坡也由此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扎扎实实地发了一笔战争财。与此同时,东亚的日本跃升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开始将经济扩张目标转向近邻的东南亚,新加坡又幸运地获得了来自日本的大批投资,经济持续走向繁荣。1967年6月,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苏伊士运河因为中东战争被迫关闭,导致欧亚贸易航船只能绕道好望角,而航线的加长意味着需要更大的装载船舶才能降低运输成本,大型船舶制造业由此兴起。嗅觉灵敏的新加坡人抓住这次机会,大举投资兴建大型干船坞,承接远洋船舶的清洗、维修和保养业务,并因此发展为东南亚最大的修造船基地。同时,为了给远洋船舶提供燃料补给,新加坡还配套发展起了炼油业,并因此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7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新加坡便将本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国,同时对国内进行产业升级,推动中高端电子工业的发展。经过了30年的努力,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的军事工业已经可以独立研制、生产步枪,自产的履带装甲车更是出口到了英国,投入到了阿富汗战场。同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新加坡采购到了一系列美国、德国的一流军事装备,如美国第五代战机F - 35、德国主战坦克豹二等。这使得新加坡能够持续保持对于邻国的武器装备优势,从而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光耀制定的第三项战略是通过特色法治强力打击腐败。1945年至1959年间,也就是新加坡从自治到走向完全独立的这十几年间,是新加坡贪腐问题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当时的政府公职人员在办事时几乎是习惯性地收取贿赂,当时所谓的咖啡钱、佣金、回扣、小费、润滑剂等,其实都是公职人员收取贿赂的代称。所以新加坡独立之后,打击贪腐就成为了重中之重。首先,新加坡于1960年颁布了《预防腐败法》,着重于对受贿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审查和判决。后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最高法院又相继出台了《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惩戒条例》等一系列针对性更强的反腐法律条例。其次,李光耀改组贪污调查局,使反贪调查局直接隶属于内阁总理,贪污调查局的局长和副局长也由总理直接任命,并只对总理负责,这就大大提升了反腐组织的权力和工作效率。此外,新加坡对公职人员的个人行为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约束,建立了公务日记制度,要求公职人员必须详细记录公务行为,并由本部门常务秘书负责定期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送交贪污调查局处理。通过一系列严厉的反腐措施,配合60到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加坡社会逐渐走出了贪腐、贫困、动荡的恶性循环,开启了廉洁、繁荣、稳定的良性循环,并且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最廉洁的国家。
好了,说到这,《新加坡史》这本书的内容也就说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总结。新加坡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典范式的,其成长和发展比其他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更加迅速和顺畅。但是未来的新加坡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面对。政府用多元化模糊华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导致国家缺乏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认同感难以达成深度的凝聚。早年靠美国发展经济,但是对于母国中国血脉相连,割舍不断,如今难免两头为难。更重要的是,即使新加坡通过团结国民、提升经济、装备武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但是政府和国人依然难以放下对生存问题的担忧。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过小,甚至连食物和淡水都难以自给自足,更不用提各种自然资源。而两个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这与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显然又存在着宗教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难免让新加坡对本国的生存感到深深的不安,担心自己随时可能因为邻邦的觊觎而陷入困境。
所以,21世纪以来,新加坡一直在积极推动东南亚国家联盟建设,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保持友好的关系,并试图在中国与美国两大国间找到战略平衡点。这一系列举动无不彰显着新加坡从小小殖民海岛发展为东亚经济强国的生存智慧。未来,新加坡又将想到怎样的办法解决国内的各项隐患,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