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应许之地的现代性悖论,犹太复国主义重构中东文明版图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讲的这本书叫《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它讲的是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由来和它的发展历程。

本书副标题中的“民族”,指的是犹太民族。它的作者戈迪斯就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戈迪斯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他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来举家移民以色列,现在在耶路撒冷的沙勒姆学院任教。

犹太民族是个历经磨难的民族,他们在世界各地流散了近2000年,直到20世纪中期,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国。以色列建国后,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成为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经济、军事强国。以色列的成就让全世界惊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给当地阿拉伯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以色列建国以后,几百万阿拉伯人背井离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如此,以色列受到联合国的谴责和国际社会的孤立。

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国家,以色列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关于它的历史著作数不胜数,但和别的著作不同,戈迪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以色列建国前许多不为人知的犹太观念,以及建国后以色列政治局势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是其他以色列史很少涉及的。正是因为作者的精耕细作,这本书得到众多学者的好评,并获得2016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曾任克林顿政府中东特使的罗斯甚至认为,关于以色列,如果只读一本书,那就应该是这本书。

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来为你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的经历;

第二,国际社会对犹太复国运动的影响;

第三,犹太人建国的过程;

第四,以色列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好了,现在我们先讲述第一部分内容——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的经历。

古代犹太人的国家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之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在历史上一直被强敌环绕,在它成立后的1000年中,先后受到过亚述、巴比伦和罗马等强国的入侵。公元70年,罗马攻陷了古犹太国的首都、犹太教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数十万犹太人在战争中死去,还有很多人沦为奴隶。幸存的犹太人被迫走上了流散之路。在接下来的1000多年里,他们生活在其他民族的统治下,有时会受到礼遇,但更多的时候是被欺凌,甚至是被残酷的迫害。

为什么犹太人不受欢迎呢?作者在书中指出,这主要归因于宗教问题和种族歧视两个原因。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因为被他的信徒犹大出卖而死,而犹大就是犹太人,所以欧洲的基督徒认为,犹太人应该为耶稣的死负责。但是,和宗教问题相比,种族歧视是个更严重的问题。犹太人经常受到当地人毫无理由的仇恨,这没有任何道理可讲。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犹太人往往被当成替罪羊,尤其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犹太商人就会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近代以来,反犹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无数无辜的犹太人被屠杀,财产被洗劫一空。发生在俄国基希涅夫的集体迫害事件就很具有代表性。1903419号,也就是复活节那天,有成百上千名暴徒突然闯入犹太区,他们毁坏犹太人的商店和住宅,掠夺财物,而当地警察对此熟视无睹。得到政府的默许后,暴徒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开始残忍地屠杀和虐待犹太人,一直到421号上午,当地政府才开始派出军队制止暴行。这次集体迫害事件导致49名犹太人死亡,1500个家庭被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1000多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接纳他们,和他们和平共处,但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残酷的现实让犹太人意识到,回到故土,建立自己的国家,才是拯救这个民族的唯一方式。19世纪末期,很多犹太人中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谋划犹太复国运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西奥多·赫茨尔。

赫茨尔1860年出生于匈牙利,18岁时移居维也纳。他毕业后在维也纳新自由报的巴黎分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知名作家。由于长期生活在欧洲,他目睹了在欧洲的反犹主义有多么猖獗,因此他决定把犹太复国运动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为了阐明他的立场,赫茨尔于1896年写了《犹太国》一书。他在书中分析了犹太人被迫害的根源,并且明确提出犹太人建立一个自己国家的设想。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仅在1896年,就出现了英语、希伯来语、俄语和法语等多个版本,成为流传最广的犹太作品。赫茨尔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并成为了犹太复国运动的领导人。

《犹太国》一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重新点燃了犹太人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的古老梦想。这本书出版的第2年,在赫茨尔的筹划下,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召开了。大会取得了以下几项重要成果:第一,起草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这份文件明确地提出,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第二,确定了犹太国的国歌;第三,设立了犹太国民基金,该基金用于购买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土地;第四,设立了许多委员会和管理机构,这为以后推进犹太复国运动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大会,犹太人向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赫茨尔为犹太复国运动做出种种努力的同时,犹太学者本·耶胡达在做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即复活犹太民族古老的语言——希伯来语。耶胡达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看到了法语对法国民族主义产生的深远影响,他由此认识到,犹太民族想实现复兴,不仅要建立自己的国家,也必须有独立的语言。因此,耶胡达创造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希伯来语,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聚居区推广了这门语言,使这门古老的语言得到了复活。

虽然犹太人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家园,但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上却产生了分歧,其中最主要的分歧有以下几个:

第一,和赫茨尔的观点不同,犹太著名学者哈姆认为,成立一个主权国家并不能拯救犹太民族,他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精神中心,它能够丰富犹太人的精神生活。他和赫茨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过后来发生的基西涅夫集体迫害事件使赫茨尔的观点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虽然哈姆的观点没有被采纳,但他提出的犹太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犹太人。

第二,犹太复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亚伯廷斯基创立了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所谓修正派,是指他希望放弃复国运动的渐进方式,反对通过外交手段平稳建国。亚伯廷斯基的观点是,犹太人要实现复国的目标,必须通过武力的方式。为此,他购买武器武装犹太人,准备通过暴动实现独立。他的观点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历史一次次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第三,另一位犹太复国运动的领导人戈登提出了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应该培养新的犹太人,而新犹太人应该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戈登创立了基布兹,这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原则建立的集体社区,这个组织后来成为以色列社会的宝贵财富。

第四,很多宗教人士反对建立犹太国。他们认为,犹太复国运动违背了传统犹太教的本质,因为根据犹太教义,世界只存在流散和救赎两种状态。在这种观念作用下,造物主认为时间到了,犹太人就能回到故土。所以他们认为犹太人不应该试图建国,而是等待上帝的救赎。这个观点当时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这些宗教人士和犹太复国主义者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

犹太复国运动像个大熔炉,犹太人在不断的争论中寻找着建国之路的方向,这种分歧和争议一直持续到建国后,还在发挥着重要影响。

在赫茨尔等人筹划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时候,已经有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那时的巴勒斯坦还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非常落后,当地的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由于欧洲的反犹主义愈演愈烈,许多犹太人开始逃离,有部分人选择移民来到了巴勒斯坦,在当地设立犹太人社区。新移民想在巴勒斯坦定居,首先要从奥斯曼帝国那里购买土地,另外还需要房屋、设备和牲畜等生活物资,而这些都需要钱。那么这些资金从哪来呢?这多亏欧洲的犹太富商慷慨解囊,他们向这些移民捐赠了大量财产,其中最有名的慈善家是罗斯柴尔德男爵,他总共捐助了60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1.5亿美元。截至1937年,巴勒斯坦大约有160个村庄,罗斯柴尔德资助的就占了1/3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巴勒斯坦经历了五次犹太人的移民潮,其中有三次对以色列立国影响巨大,分别是第二、第三和第五次移民。1904年开始的第二次移民潮对犹太社区有深远影响,这次移民潮的人数大约有4万人。在这期间,本·耶胡达创造的现代希伯来语得到了全面使用。另外,由戈登创立的基布兹也诞生了。基布兹产生于俄国的集体主义原则,它强调集体责任与劳动,所有的事务都由集体成员共同分享与承担,在这里连家庭的观念也不重要了,孩子生活在儿童之家,而不是父母家。基布兹对后来的以色列社会影响非常巨大,基布兹中的成员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以色列的领导人都出自这里,而且在后来以色列的战争中,基布兹的成员也是骨干力量。

第三次移民潮发生在一战之后,当时有3.5万人来到巴勒斯坦。这批移民的主要贡献是,他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技术进步,尤其是水利技术。巴勒斯坦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水利技术的开发对这些犹太移民的生存起了重要作用。另外一些政治机构也在这个时期建立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机构是犹太人的代表大会,这就是后来以色列议会的前身。

第五次移民潮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时的欧洲的局势正在逐步恶化,同时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生活已经获得了改善,因此这次移民潮的人数最多,大多数移民来自中欧和东欧,还有不少是来自德国比较富裕的犹太人。1934年,这一年的移民人数达到4.2万人,是移民人数最多的一年。通过这五次移民潮,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人口从不足3万人增长到近40万,犹太社区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新移民还带来了西方社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一个犹太国的雏形初步建立了起来。

第一部分内容就讲到这里,下面为您讲述第二部分——国际社会对犹太复国运动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部分犹太复国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奥斯曼帝国会失去对中东的控制,而英国可能会控制中东,因此犹太复国运动有必要向英国争取支持。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魏茨曼身上,他后来成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统。魏茨曼出生在俄国的一个犹太家庭,获得过化学博士学位,后来投身犹太复国运动,并成为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在英国军方的科研部门工作,并获得过突出成就。另外,他还和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有私交,因此他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魏茨曼对英国高层的游说最终取得了成果,这就是以书信为形式的贝尔福宣言。宣言的内容很简短,而且内容非常模糊,宣言表明,英国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这里的“家园”在英文中是“home”,而不是“country” ,宣言中并没有提到要建立犹太国,也没有说明怎样建立这个民族家园。尽管如此,犹太复国运动获得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帝国的支持,这是个巨大的进展,并为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19204月,以英法为代表的一战战胜国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召开了会议,参会各方商讨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与会代表承认了贝尔福宣言,并正式将巴勒斯坦交给英国进行委任统治。随着犹太移民数量的增加,阿拉伯人担心有朝一日巴勒斯坦会成为犹太人的天下,因而对当地犹太人越来越敌视。圣雷莫会议进一步激化了阿拉伯人的敌视情绪,他们开始对犹太人采取暴力手段。

很多犹太人一直对和阿拉伯人能和平共处抱有幻想,对此,没有人比犹太人中的强硬派亚伯廷斯基更清醒。1923年,亚伯廷斯基提出了著名的铁墙理论,他认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犹太人必须用铁墙对抗阿拉伯人的暴力。铁墙理论对犹太人有很深的影响,这后来成为以色列右翼政治势力的指导精神。历史证明了亚伯廷斯基的先见之明,接下来的几年中,阿拉伯人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在1929年爆发了著名的西伯伦暴乱。

1929823日,一群阿拉伯暴徒冲进西伯伦犹太经学院,杀害了几十名犹太人。第二天,也就是犹太人的安息日,阿拉伯暴徒又开始袭击希伯伦犹太居民区。希伯伦暴乱很快蔓延到其他地区,在这次大规模暴乱中,一共有133名犹太人死亡,已经存在了400年的希伯伦犹太社团被彻底摧毁。发生在俄国的基希涅夫惨案在巴勒斯坦又重演了。

残酷的现实让犹太人别无选择,他们开始发展准军事力量,他们一方面生产和购买武器,一方面招募志愿者。犹太人成立了一支有2.5万人的武装力量,这就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

随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暴力冲突的不断升级,英国也开始考虑如何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巴勒斯坦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皮尔勋爵负责,故又称皮尔委员会。1936年,皮尔委员会来到巴勒斯坦,通过广泛调研,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在贝尔福宣言基础上的一个具体解决方案。皮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巴勒斯坦不可能由两个民族共同治理,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治。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的领土范围,其中皮尔建议将巴勒斯坦20%的领土划分给犹太人,其余领土分给阿拉伯人。犹太人获得的利益比他们预想的要少得多,这让以亚伯廷斯基为代表的强硬派很愤怒。然而,大多数犹太领导人还是主张接受这个方案,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犹太人势单力孤,暂时没有能力争取更大的领土,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一旦他们能站稳脚跟,犹太国的面积将不止于此。虽然可以获得绝大部分土地,可阿拉伯人还是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们丝毫不能接受犹太人在他们的地盘上建国,哪怕是块巴掌大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欧洲,犹太人的处境在进一步恶化,德国纳粹不断加大对犹太人的打击力度。1938119日至10日,德国和奥地利两国爆发了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暴力活动,纳粹党卫军和希特勒青年团肆无忌惮地袭击犹太人,约7500家犹太人商店沦为废墟,267个犹太会堂被烧,无数犹太家庭被毁,2.6万名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这次事件史称为“碎玻璃事件”。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一场更大的浩劫将降临在犹太人头上。19421月,纳粹党高层在万湖召开会议,大会通过了一个新的行动方案,把犹太人集中到波兰的灭绝营集体屠杀。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占全世界犹太人的1/3

犹太人在是否建立主权国家的问题上争议了半个世纪之久,但是纳粹的暴行让犹太人明白,拥有自己的国家有多重要。大屠杀是个巨大的灾难,但它也让犹太人在复国这个问题上变得空前团结。

接下来将为您讲述第三部分——犹太人的建国过程。

19471月,在英国的提议下,巴勒斯坦的归属以及建立犹太国的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同年9月,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巴以分治的建议书,其核心内容是把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巴勒斯坦地区55%的土地将划分给犹太人,另外45%的土地划分给阿拉伯人。根据这份文件拟定的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及181号议案,于当年11月在联合国获得了通过。这标志着经过近2000年的等待后,犹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1897年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之后,过了整整50年,赫茨尔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虽然联合国通过了分治方案,但犹太人内部对何时建国的问题还有很大分歧,因为一旦犹太人宣布建国,必然会和阿拉伯国家交战。但是犹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美国国务院和中情局都认为,犹太人一旦建国,以他们的军事实力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很多犹太领导人都认为应该耐心等待建国的时机。此时,犹太人的最高领导人是本·古里安,他原名格鲁恩,成长于一个波兰的犹太家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很早就成为一名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在犹太组织中一直担任要职,并凭借出众的能力成为最高领导人。以色列建国后,他成为第一任总理。

·古里安是个善于把握历史大势的天才,他敏锐地意识到,犹太人如果现在不建国,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在他的努力下,犹太民族执行委员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立犹太国的决议。1948514日,犹太人在特拉维夫博物馆举办了建国仪式,本·古里安在仪式上宣读了独立宣言,仪式只有短短的32分钟,但揭开了犹太人历史新的篇章。这个新成立国家的名字是以色列。此时,全国的犹太人都在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自从被罗马赶出家园后,他们四处漂泊,经受了无数磨难,回到故土,建立自己的国家,是世代犹太人的梦想,这个时刻他们等了快2000年了,从此再也不用担心会发生大屠杀了。

犹太人的胜利自然意味着阿拉伯人的失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无可避免。从联合国投票通过分治方案开始,阿拉伯人就开始对以色列展开了军事进攻。刚刚立国的以色列缺乏作战人员和军事装备,几乎没有人认为以色列能赢。为解决装备问题,以色列向美国和西方国家购进了大量军火,这些军火很多都是二战中各国使用过的,里面甚至还有带着纳粹标记的德国武器。不过大敌当前,以色列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那时以色列没有空军,一些在美国空军服役过的犹太飞行员设法在美国购买了飞机,并且参加了以色列的独立战争。有超过10万犹太人应征入伍,加入了以色列国防军,很多人都是来自欧洲大屠杀的幸存者。就这样,一支临时组建的军队拿着万国牌的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能打赢吗?

战争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到以色列宣布建国是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犹太军事组织和当地阿拉伯非正规军作战;从以色列建国到1949年初战争结束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以色列新组建的正规军和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埃及五个国家作战。战争的结果是以阿拉伯人的失败而告终,以色列不但保卫了国家主权,而且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000多平方公里。

在这场独立战争中,最不幸的是原来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70万人沦为难民,他们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一直到现在还生活在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等国家的难民营里。他们的悲惨遭遇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同情,对他们的遭遇,以色列固然难辞其咎,但作者认为那些难民接收国也同样负有责任,为了挑起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他们故意让这些难民无家可归,不给他们公民身份。

战争结束后,有大约70万生活在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这和阿拉伯难民的数量大致相等。当他们来到以色列后,马上就获得了公民身份。从对待同胞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在战场上犹太人比阿拉伯人更有战斗力。

最后,将为您讲述第四部分——以色列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探讨以色列建国后影响国家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它们分别是两次中东战争、悬而未决的巴勒斯坦问题,还有以色列政治局势的演化。

首先,我们来说说以色列经历的两次中东战争,这就是6日战争和赎罪日战争。独立战争胜利以后,阿拉伯国家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在接下来的6日战争和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经历了更严峻的考验。

19675月,埃及军队进入了西奈半岛,并封锁了蒂朗海峡,这是明显的军事挑衅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决心先发制人,率先发起进攻。以色列空军率先向埃及空军发起突袭,一举摧毁了埃及空军的主力。紧接着,地面部队发起了进攻,战争仅用了六天就结束了,以色列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在这场6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的战斗力之强震惊了世界。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共4.2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它的领土较战前翻了三倍多,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以色列人的信心,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6日战争简直是奇耻大辱。此后的几年,阿拉伯人一直在酝酿一场更大的战争。

1973106日,也就是以色列的赎罪日这天,埃及和叙利亚同时从南北两线向以色列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因为准备不足,战争初期,以色列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刚成立25年的以色列第三次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但它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在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后,首先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然后利用埃及在军事上的失误,给埃及军队以沉重打击。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再次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实现了惊天逆转。

赎罪日战争结束后,阿以双方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难道这两个民族要世代为仇吗?阿拉伯国家既然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就要考虑怎么和以色列长期相处,而以色列更希望给后代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长久的和平,以色列采取了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它与曾经最强大的对手埃及进行了和平谈判。在美国总统卡特的协调下,以色列与埃及在1978年签署了戴维营和平协议,以色列同意撤出6日战争占领的西奈半岛,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埃及总统萨达特也因此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9410月,以色列和约旦也签订了和平协议,中东的和平终于见到了曙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虽然以色列和两个邻国实现了和平,而20208月以色列与阿联酋也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在巴勒斯坦,主要有两个针对以色列的抵抗组织,分别是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位于加沙的哈马斯,他们对以色列一直是仇视的态度。阿拉法特代表的巴解组织与以色列进行了多年艰苦的谈判,1993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的总理拉宾在白宫的握手被认为是历史性突破,人们似乎看到巴勒斯坦和平的希望。为了争取和平,以色列做出了重大让步,但以色列每次提出的和平解决方案都被巴解组织拒绝,双方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比巴解组织,哈马斯的态度更激进,它坚持通过武装斗争对抗以色列。哈马斯惯用的做法是,他们在人员密集的平民区向以色列居民区发射火箭弹,让以色列人民生活在惊恐之中。此时如果以色列国防军反击,势必会造成大量阿拉伯平民的伤亡,由此引发国际社会的谴责。哈马斯把平民区当成了战场,让以色列军队的先进武器无用武之地,这就形成了只能我打你,你不能还手,因为我是弱势群体,你还手就输了。他们娴熟地运用这种模式来对抗以色列。

巴勒斯坦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由巴勒斯坦引发的另一个问题,以色列应该如何对待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对犹太人非常敌视,犹太人对他们的戒心也很强,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1956年的卡西姆村事件就是一场可怕的悲剧。在19561029日,那时以色列正在筹备后来被称为西奈战役的战争,当天,以色列宣布和约旦交界的地区戒严,当时还有很多以色列阿拉伯人没有来得及收到通知。有50多名阿拉伯劳工在收工回家时遇到国防军巡逻队,以色列士兵对他们开枪射杀了47人,其中还有很多是妇女和儿童。这起事件给以色列社会带来很大震撼,很多以色列官员事后都表示了深刻的忏悔。犹太人开始反思生存和道德的问题,生存固然重要,但应该怎样建立一个有道德标准的社会呢?这种反思一直在影响着以色列社会。

下面我们说说最后一个问题——以色列政治派别的由来和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以色列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但总体上可以以本古里安和拉宾为代表的工党指代左翼,以贝京和沙龙为代表的利库德集团指代右翼。这两股政治力量分别代表了以色列两个最主要的社会群体——犹太移民。

从世界各地来到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多年以来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差异,因而在观念上存在很多分歧,甚至有严重的歧视现象。作者在书中对犹太移民的来源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作了分析,犹太移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被称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被阿拉伯国家驱逐的犹太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其他还有来自苏联及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等。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东方犹太人是以色列两个最主要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一直矛盾重重。

在以色列政治派别中,左翼代表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右翼代表东方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建国前的移民潮时就来到巴勒斯坦,他们在社会中所占人口比例并不高,可很有优越感,他们认为欧洲文化比其他文化先进,所以他们应该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本·古里安是他们的代表。本·古里安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但他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这也激化了以色列社会内部的矛盾。本·古里安一贯很歧视东方犹太人,他曾提议让阿什肯纳兹和东方犹太人的孩子进不同的学校,在他眼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以色列退化得像周边国家那样落后。为此,以色列曾一度在新社区设立过隔离政策,东方犹太人不能进入这些社区,理由是不希望阿什肯纳兹的孩子退化成东方犹太人的孩子那样,这是以色列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这些早期的社会问题也为以后以色列政治生态的演化埋下了伏笔。

东方犹太人曾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居于边缘地位,70年代以后,他们开始努力改变这种处境,并终于在1977年的选举中获得成功,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战胜了长期执政的工党。左翼和右翼因政治理念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其中如何处理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是最主要的分歧。如果说独立战争占领的土地为以色列提供了生存空间,6日战争占领的大片土地反而成为以色列的负担。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军队表现神勇,本来他们还可以占领更多的土地,可如何处理新占的土地和当地的125万阿拉伯人是棘手的问题。右翼人士认为这些土地可以让以色列变得更安全,主张在这些地区设立犹太人的定居点;左翼人士则认为应该放弃占领的土地,因为这会改变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属性。犹太人曾遭遇纳粹大屠杀,他们为了拯救这个民族才建立了以色列,现在他们要把自己曾遭遇的不幸强加给阿拉伯人吗?以色列的成功必须建立在阿拉伯人悲惨的命运之上吗?这个问题在以色列人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包括很多士兵也存在矛盾心理。

对于犹太人应如何使用武力的问题,在建国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内部就产生过激烈的争执,现在以色列左翼和右翼的分歧在某种程度上是早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冲突的延续。作者认为,左翼和右翼人士的分歧从根本上是对怎样保护这个国家的灵魂有不一样的看法。左翼和右翼人士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愿意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只是他们的行动方针不同。在以色列,左翼和右翼阵营都有很多支持者,以色列民众投谁的选票主要取决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当以色列外部环境恶化时,民众更支持右翼,一旦外部环境得到缓解,则支持左翼。

到这里,《以色列》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介绍完了。可以说,这本书对以色列的来龙去脉下沉得很深,尤其是展示以色列政治的争议和分歧,远高于同题材的一系列作品。而正是这些犹太人在建国还有国家发展问题上永无休止的争议,依然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