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门阀政治的生存艺术,家族玩转六朝权力游戏的秘史

铛铛铃2025-09-17历史49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肖华荣。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战国思想家孟子也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留给子孙的恩惠,顶多传五代人就耗尽了。这两句话,代表了中国人对家族地位和家族财富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家族地位和财富是很难长久持续的,总是在达到鼎盛之后急速衰落,整个过程通常到不了100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书的主角琅琊王氏就显得非常特别了。琅琊就是今天山东临沂,王氏家族定居在这里,是一个簪缨世家。什么是簪缨世家呢?发簪和璎珞合称簪缨,在古代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簪缨世家就指那些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族。

据统计,两晋南北朝300多年,仅五品以上官员,王氏就出过161人,另有八人被立为皇后,13人成为驸马,其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氏族。更令人称奇的是王氏顽强的生命力。东晋后期政局混乱,进入南朝后,局势越发动荡,政权如走马灯般替换,朝政如此复杂,很多士族都因为站错队惨遭杀戮,一蹶不振,只有王氏子弟,任凭谁做皇帝,总能身居高位,一直到唐代,这个被认为已经没落的家族,还出过四名宰相。

所以本书作者认为,综合声望、权势、持续性等多项指标,琅琊王氏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豪族。这本《簪缨世家》就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魏晋南北朝这350多年间发迹、崛起并左右逢源的,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生存哲学。我的讲述将分成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王氏的发迹过程及其生存哲学的形成;

第二部分,在西晋末年的动乱中,王氏家族如何走上了鼎盛;

第三部分,面对南朝的政治动荡,王氏家族又是怎样应对的。

好,下面讲第一部分,琅琊王氏的发迹过程及其生存哲学的奠定。

琅琊王氏起源于何处,因为史料缺乏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只知道,汉宣帝时的博士谏大夫王吉举家迁到琅琊,所以人们通常把王吉算作琅琊王氏真正意义上的始祖。王氏在琅琊繁衍生息,逐渐成为比较有名望的士族。不过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后期,王氏的影响力基本局限于本乡本土,除了琅琊就没多少人知道了。

真正将家族名望抬高一个档次,使其具备全国知名度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传奇人物。王祥出生那年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而他在268年去世的时候,司马氏家族已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原本的三国也只剩下东吴苟延残喘,天下一统指日可待。换言之,王祥生于乱世的开端,死于乱世的末尾,在乱世中度过了一生。可他不仅毫发未损,还步步高升,一直爬到了司空、太尉的高位。司空、太尉和司徒并称三公,是东汉以来三个最尊贵的官职,王祥一人占了俩,可见他的声望之高。

你可能要问,王祥都立了哪些功劳,让司马氏如此厚待他?答案出人意料:没有。因为王祥并不是个才能卓越的人,且家世平平,缺少人脉。他之所以仕途顺畅,凭借的其实是独特的生存哲学。

王祥的生母死得早,父亲娶朱氏为继室,朱氏为人严苛,派给王祥最脏最累的活,还经常责骂,王祥则逆来顺受,甚至加倍孝顺。一个寒夜,朱氏忽发奇想,想吃鲜鱼,王祥去河边捕鱼,见河水结冰了,于是脱掉衣服,用体温融化坚冰,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以此名列24孝。汉代以来,孝顺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俗称“举孝廉”,王祥把孝道发挥到极致,自然会受到官方的青睐。

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徐州刺史吕虔任命王祥为别驾,将他拉进了官场。别驾的职责是协助刺史处理政务,有半个刺史之称,吕虔很信任王祥,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他,所以王祥从政的起点不算低,他干得也不错,在王祥的治理下,徐州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得到朝廷认可。随着资历的增加,王祥逐渐从地方进入中枢,成为能参与中书决策的大臣。

公元258年,王祥负责给刚刚被司马氏扶上位的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上课,这可是帝王师啊,古代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荣耀。王祥的官越做越大,声望越来越高,可风险也是成倍增加。高贵乡公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后,他带人去袭击权臣司马昭,结果兵败身死。这下可糟了,因为司马昭会怀疑曹髦是不是受人挑唆的,比如他的老师,王祥的处境瞬间变得十分危险。

关键时刻,王祥在朝廷上痛哭流涕,自责地说:“曹髦走上邪路,是因为老臣没有教育好,罪过都在我呀。”这话听上去是在哀悼曹髦,其实传达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曹髦袭击司马昭是不对的,被杀是咎由自取;第二层,没教育好曹髦是我这个老师的过错,而司马昭只是正当防卫。这显然是在给司马昭的弑君之罪洗地。司马昭何等聪明,当然听得出弦外之音,所以他不仅没有为难王祥,反而更加看重他,这都在王祥的计算中。他知道改朝换代是迟早的,自己不属于曹魏的核心圈,犯不着为他陪葬,稳妥的做法是不争不抢,顺势而为。王祥料定司马氏不可能只用亲信,也需要像他这种有名望的长者,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而自己正是闻名天下的大孝子,用它来装点门面正合适。

果然,晋朝建立后,王祥被拜为太保,获封公爵,最终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这要比他的同辈人孙权、诸葛亮、曹丕等长寿得多。死前,王祥告诫子孙,一个家族想在乱世中保全子孙,就要时刻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为家族续命,保持家族兴旺最要紧,别的都可以靠边站。王祥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他没有把宗族领袖的身份传给儿子,而是交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因为王祥预感到,能成大器的将是王览的子孙,他是对的,后面要提到的王导、王敦等,全都出自王览这一支,他们把琅琊王氏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接下来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琅琊王氏如何走向鼎盛了。

王祥晚年,政治环境越来越险恶,残酷的宫斗让士族子弟普遍感到幻灭,于是纷纷抛弃儒家转而信奉玄学。玄学以老庄哲学为核心,主张人在乱世中应当远离政治,保全自己,同时要及时行乐,不受礼教束缚,因为谁知道明天的纷争会不会把你吞噬呢?当时士族垄断着朝廷的选拔,他们心态的变化,自然改变了朝廷选官的标准,从看重儒术变成了重视玄学,一个人如果玄学修养深厚,得到士族拥戴,就可能获得高官。

琅琊王氏敏锐地捕捉到了风气变化,立刻投身玄学,涌现出了不少玄学名家,代表人物就有王览的孙子辈王衍。王衍相貌俊秀,聪明睿智,天生一副名士派头。小时候,他曾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请教玄学,一聊之下,连阅人无数的山涛都对他赞叹不已。王衍确实有两下子,他钻研过《老子》和《庄子》,高谈阔论起来连绵不绝,如果有听众指出漏洞,他能随口更改,不露痕迹,以至于人们发明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作风:信口雌黄。

随着名气日增,晋武帝司马炎征召王衍出任辽东太守,王衍婉拒,继续谈玄说理当他的名士,直到父亲去世才入朝为官。其实王衍的淡泊是装出来的,玄学之余,它只是获取名望和权位的敲门砖,一开始不做官也是为了抬高身价,一旦正式踏上仕途,他骨子里的功名心表现得比谁都强烈。

晋武帝驾崩后,晋惠帝继位,这个晋惠帝认知水平不高,有一次爆发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他听到报告居然冒出一句:“这些人为什么不去吃肉糜?”所以他当皇帝之后,朝政被皇后贾南风把持。当时太子并非贾后亲生,所以双方的关系十分微妙,王衍两头下注,把两个女儿,大的嫁给贾后的侄子,小的嫁给太子。后来贾后越来越强势,王衍立刻选边,强迫小女儿跟太子离婚,最终太子被杀,王衍的官职却不降反升。

到了公元291年,晋朝的诸侯王争夺朝廷的控制权,八王之乱爆发。这场动乱持续了7年多,无数人头落地,从贾后到元老重臣都难逃一死,唯独王衍度过一场又一场劫难,竟然还爬上了尚书左仆射这样的高位。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想必他将王氏的生存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占领洛阳,成为八王中笑到最后的那个。司马越热衷玄学,对王衍十分敬仰,他加封王衍为司徒,经常讨教大政方针,这样,王衍成了司马越的首席谋士,协助他处理军国大事。

当时北方的匈奴趁八王之乱侵占大片土地,建立了汉赵政权,这对中原构成了巨大威胁。如何应对?王衍给司马越支了两招:第一招,任命亲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镇守长江上游,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镇守山东,司马越本人镇守洛阳,三方互为犄角,可进可退;第二招,接受另一位族弟王导的建议,派琅琊王司马睿渡过长江,镇守江东,作为大后方,王导随同前往。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公私两便,既为抵御匈奴布了局,又让王氏子弟在朝廷内外占据了重要职务。难怪王衍得意地说:“这就叫狡兔三窟啊。”

可这只狡兔千算万算漏算了一条,司马越是个不成器的家伙,面对咄咄逼人的汉赵政权,司马越惶惶不可终日,决定放弃洛阳,率数万将士回到老家避难,可他中途病死,众人遂推举王衍为元帅。王衍当谋士还行,当领导是在勉为其难,他率领的大军被汉赵名将石勒追上,毫无斗志,瞬间瓦解,王衍沦为阶下囚,被带去见石勒。

为了活命,他辩解说自己崇尚老庄,并不贪图名利,身居高位,是不得已,他还劝石勒做皇帝,自己愿意效劳。一听这话,石勒火了:“好啊,你连脸都不要了,这还叫淡泊名利,骗谁呢?”他将王衍押入一间民房,晚上命人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算是给这位大名士留了个全尸。

纵观王衍一生,他用玄学博取名声和官位,是相当成功的,他善于见风使舵的技能,也为王氏保全富贵立下大功。为司马越出谋划策时,王衍同样精明,事情坏就坏在司马越死后,他成了这个集团的领头人。其实王衍并没有领导和组织才能,众人推举他,是因为他个性招摇,又能言善辩,显得很能干。这表明王氏子弟善于幕后策划,而不应当站到台前去当出头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王氏的家族利益。

这个教训,王衍的族弟王导牢记在心,时刻奉行。

公元313年,即王衍死后两年,汉赵大军攻入洛阳,杀晋怀帝,316年,长安陷落,西晋灭亡。这样,琅琊王司马睿就成了仅存的龙脉,一年后,司马睿在江东称帝,是为晋元帝,他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拉开了东晋的帷幕。

前面讲过,派司马睿镇守江东是王导的建议,他本人也以首席谋士的身份一起渡江。王导比司马睿大九岁,又生于官宦之家,才干、见识和人脉都超乎群伦。同时,王导的族兄王敦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给位于下游的建康提供了牢靠的军事保障,司马睿能在江东站稳脚跟,依靠的就是王导的政治才能和王敦的军事实力。

先说王导这一边,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取江东士族对司马睿的支持。怎么做的呢?当然是树立权威。公元308年上巳节,按照风俗,全体官民都要到郊外祈福,王导精心安排,到了那天,司马睿乘轿子出城,只见他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神态庄重而自信,王敦、王导领着一众名士骑马相随,他们一个个气宇非凡,再加上隆重的仪仗队,威风极了。一行人所到之处,观者如堵,江东士族的领头人物纪瞻、顾荣也在人群中观望,他们感到晋室气数未尽,还有振作的希望。王导趁机让司马睿亲自登门,请纪瞻、顾荣做官,他们果然答应了。

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纷纷南渡到江东避难,王导认为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任用了100多位名士,其中包括日后的几位重臣,如诸葛恢、庾亮等。

再来讲王敦,西晋末年,人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民,其中一部分组成了流民武装,这些流民武装活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从江西蔓延到湖北、湖南,他们打家劫舍、攻城掠地,对王朝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王敦领兵在外镇压流民武装,通过几年努力,他平息了各地的内乱,并且把江州、荆州等战略重地都拿在手中,东晋这才能长治久安。

就这样,王导和王敦一内一外、一文一武,共同扶持晋元帝上位,他们的子弟和亲信也遍布朝野,民间开始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意思是,东晋这半壁江山,是琅琊王氏和司马氏共治的,注意,王还排在马的前面,说明在民间看来,王氏比司马氏这个皇族更有权势。

王导心头掠过了一丝不安,现在政权、军权被王氏一把抓,王室的声望也盖过皇室,这等于把王氏推到了台前,王衍的教训可就在眼前呐。果然,王氏兄弟成为众矢之的,首先晋元帝就不甘心当傀儡,试图恢复皇权,其次,其他士族也不愿意王氏独揽大权,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终于激出了王敦的造反。

王导怎么办呢?经过考虑,他站到了朝廷一边,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导清楚,王室再强势也达不到独裁者的程度,王敦造反只会促使皇室和其他氏族联手,王室是无法抗衡的,为今之计,只有王导代表琅琊王氏站出来同王敦切割,并且亲手扑灭叛乱,有这份投名状才能保全整个家族。

叛乱平息后,王导又采取了两个措施以调整权力格局:一是放弃兵权,一心一意当丞相,好让其他士族放心,当然,王导也不能无视兵权,他的办法是联姻,经王导撮合,侄子王羲之娶了手握重兵的郗鉴之女,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好几次政敌想扳倒王导,都因为郗鉴反对而作罢;二是提出八字方针,“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意思是当政者不搞事不折腾,权力在几个氏族之间分配,大家干什么都商量着来,保持政治平衡。

总结来说,王导是用放弃兵权、分享政权的方式,将王氏从台前拉回到幕后,度过了家族危机。此后,王氏子弟以此为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对王室生存哲学的调整和发展。

公元339年,王导逝世,享年63岁,琅琊王氏随着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面对波诡云谲的政局,王氏子弟如何尽力保全富贵,又终于无可奈何走向衰落。

王导死时,王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子弟多了难免各有想法,有的寄情山水不问政事,有的比较积极,想建功立业,但万变不离其宗,隐身幕后,保全富贵是王氏子弟的基本信条。

王羲之的经历就很具有代表性,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少年英才被寄予厚望,不过他一辈子拒绝进京,宁肯做地方官。45岁那年,王羲之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郡的辖区在今绍兴、宁波一带,原本有大片处女地,北方士族南渡后,为了避免同江东士族冲突,舍弃了太湖流域,转而开发会稽,王氏在会稽的田园尤其多,成为王氏子弟度假隐居的绝好去处。王羲之在会稽一直呆到死,他流连于山水风光,沉醉于书法艺术,还结交了许多名士,经常举行集会,著名的兰亭集会就发生在会稽山阴,会后,王羲之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顶级神作《兰亭集序》。

当然,王羲之并非不关心政治,远离朝廷,其实是分析时局后的理性选择。王羲之时代权臣桓温强势崛起,为清除障碍,桓温杀了一批士族子弟,盛极一时的颍川庾氏就遭到了重创,一蹶不振,王羲之明哲保身,躲过劫难。王氏子弟大多采取相同的策略,与朝政保持距离,他们看得很透,以琅琊王室的权威和声望,自己总能获得一官半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搞政治呢?

和平时期,这种生存策略让王氏子弟显得很平庸,可一旦遭逢乱世,王氏子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在跟其他氏族,例如陈郡谢氏的比较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本来陈郡谢氏远远不能同琅琊王氏比肩,谢氏的崛起始于东晋中期,他们先是成功遏制了桓温的野心,迫使其到死都不敢篡位,紧接着谢安、谢玄叔侄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为东晋立下了不世之功,谢氏的地位由此飞升,成为顶级门阀,与王氏并称“王谢”。

可正因如此,在东晋末年的大乱中,谢氏子弟首当其冲,十几名优秀子弟被杀,谢氏如流星般急速衰落,反观王氏,城头变换大王旗,他们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王导的孙子王昙首带了个好头。

公元403年,桓温之子、荆州刺史桓玄利用朝政混乱的机会起兵,很快杀到建康城下,晋安帝慌了神,派王昙首去劳军,其实是讨论妥协方案。王昙首呢,眼见桓玄势大,干脆助他进城,随后,经过一系列操作,桓玄逼晋安帝禅位,把皇帝的宝座让给自己。在禅位大典上,把国玺捧给桓玄的,正是这个王昙首,他因此得了一个“传玺人”的外号。

桓玄的皇帝没当多久就被刘裕推翻,晋安帝又被扶上位,这一来,王昙首的处境不就很危险了吗?所幸他的早期投资起了作用,原来刘裕年轻时生活窘困,有一次他因为借了豪门的钱还不上,被绑在大树上鞭打,恰巧王昙首路过,见刘裕气度不凡,认定将来一定是个英雄,就替刘裕还了债,并介绍他从军,刘裕由此开启了咸鱼翻身的历程。

刘裕武夫出身,在看重门第、强调玄学修养的东晋饱受歧视,唯独王昙首始终以礼相待,刘裕对他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刘裕当了皇帝,对王昙首投靠桓玄的事,不仅不追究,还给他加官进爵。

刘裕也不是司马氏的忠臣,下一步就是取而代之了。经过几年准备,公元420年,刘裕逼晋帝禅位,自建刘宋政权,禅让大典上的“传玺人”,刘裕最中意的当然是王昙首,只可惜他已经去世,只好用了谢氏子弟。万万没想到,仅仅过去50多年,王氏子弟居然又当上了“传玺人”,这一次是将国玺从刘宋政权转交给南齐政权。

刘裕登基后,王氏得到封赏,十几名子弟身居高位,经历了东晋末年的动荡,琅琊王氏几乎是唯一得以保全的氏族。到了王导的五世孙王俭,更是娶了宋明帝的女儿,成为驸马,宋明帝驾崩后,年幼的太子继位,朝政被权臣萧道成把持,不久,萧道成废掉小皇帝,扶持年纪更小的宋顺帝登基,萧道成自任大都督、太傅,把军政大权攥在手中,篡位已箭在弦上。

那么作为皇亲国戚的王俭何去何从呢?很简单,抛弃刘家,转投萧家,因为效忠皇室从来不是王室的传统,个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这同陈郡谢氏形成了鲜明对比。起初,萧道成看中了资历更深、名望更高的谢朏,希望他领衔劝进,可谢朏始终一言不发,就是不带这个头,还是王俭看穿了萧道成的心思,他主动表示:“以您的功劳,怎可久居人下呢?”萧道成表面上加以制止,内心却是窃喜的,他立刻任命王俭为左长史,负责筹备禅让事宜,王俭不负所望,使出毕生所学,精心炮制了禅位诏书。

公元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让位,建立了南齐政权,禅让大典上“传玺人”自然由王俭担当。南齐也是个短命政权,20几年后就被萧衍篡位,南齐成了南梁,50余年后,南梁又被陈朝取代,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改朝换代,充当“传玺人”的依然是王室子弟。从王昙首开始,这个角色几乎被王室承包了。

琅琊王氏为什么能在如此复杂的政局中存活下来,并且仍能身居高位呢?作者认为关键是认清了形势,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掌握实权,皇权相对衰落,进入南朝后,皇帝恢复权威,对士族有生杀予夺之权,王氏子弟及时调整心态,甘愿依附皇权,并且利用高门大阀的声望为皇权站台,南朝皇帝大多出身于武将,也乐得用王氏这样的大家族来充门面,所以双方实际上是互相利用、互相抬举的关系。

同时,王氏子弟也在暗中观察,每当王朝后期改朝换代的趋势明朗化,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抛弃旧主,站到新兴力量一边,根据王室的生存哲学,这样做是顺理成章的,并无心理障碍,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大乱过后,民不聊生,达官显贵纷纷人头落地,只有王室依旧家大业大。

举个例子,梁武帝晚年爆发了侯景之乱,整个江东硝烟弥漫,公元551年,侯景攻入建康,把梁武帝活活饿死,自立为帝,当时在朝为官的王氏子弟,能跑的都跑了,只有尚书仆射王克留在城中,侯景也很看重琅琊王室的名望,王克被任命为太师,他也不推辞,甘当新政权的门面,后来陈霸先击败侯景,创建了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王克毫无愧色,继续当官,还做到了尚书右仆射。你看,这又是一个官场不倒翁。

本书作者算了一笔账,从王祥到王克,王室历经西晋、东晋、南朝,共计315年,子孙绵延11代,几乎代代出高官,那么一个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家族,为何还是避免不了衰落呢?这主要是因为不可抗力,也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公元588年,隋朝派50万大军分八路进攻江南,隋军如摧枯拉朽般强渡长江,攻入建康,消灭了陈朝,这宣告了南朝终结,中国重归统一,而新兴的隋唐帝国,核心力量是发源于陕西和甘肃的关陇集团,他们不需要江南士族充门面,失去了入朝为官的通道,琅琊王氏也随之边缘化,这是再高明的生存哲学都挽回不了的。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琅琊王氏毕竟根深叶茂,子孙众多,所谓衰落,只是相对普通人而言,隋唐时期王室仍然有一定影响力,在唐代还出过四名宰相,权位一直保持到晚唐,这样算来,作为官宦世家的王室绵延了1000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