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侦探女王的传奇人生与《东方快车谋杀案》幕后揭秘
铛铛铃2025-09-18【传记】5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如果呢,我们给英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作品排个序,那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圣经》,排在第二位的是莎士比亚的著作,那排在第三位的是谁呢?也许啊,你听过她的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大名鼎鼎的侦探女王。她一生啊,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中短篇小说集、18个剧本、一部自传、两部诗集等等,销量突破20亿本。她的大部分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部分著作,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更是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那么,这位优秀的女作家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她又是怎么样成为侦探女王的呢?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就给出了答案。
阿加莎从60岁开始写这本自传,一直到75岁才完成,整整写了15年的时间。她在这本自传中,回忆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漫长的写作生涯、两段婚姻生活,还有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经历。阿加莎的文字平实流畅,读起来啊,就像是有一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坦率而又真诚地回顾她这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海滨小镇托基。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恩爱,还有一个哥哥蒙蒂和姐姐玛吉。一家人啊,其乐融融地住在名叫阿什菲尔德的别墅里,还雇了几个佣人照顾他们的生活。因为阿加莎的姐姐哥哥比她大很多,妈妈年纪很大,而且患有风湿病,年幼的阿加莎并没有玩伴。于是小阿加莎只能自己想象出来很多的玩伴,并和这些想象出来的玩伴们游戏和对话,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想象力。
小阿加莎给自己想象出的第一批玩伴是猫咪一家。她经常啊在头脑里想象猫咪一家的冒险故事。这个猫之家非常贫穷,猫父亲撇开一家人出海去了,了无踪迹,母亲贫困交加,令人同情。不过阿加莎给他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结局,猫咪父亲并没有死在大海的风暴里,而是带着一船的财宝满载而归。
小阿加莎还把卫生间里的坐便器想象成女皇的宝座。她每天一大早啊,就坐在这个宝座上,想象出面前有一群朝拜者。在宝座上,小阿加莎日理万机,要听朝拜者们念奏折,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要矜持地把手伸出去给朝拜者们亲吻。那一直到卫生间外面的人等得实在是不耐烦了,气急败坏地打破这个幻想世界,小阿加莎才会依依不舍地跳下宝座离开。
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得到了阿加莎个性的第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下面呢,我们来说说第二个关键点——热爱阅读。
小阿加莎的父母啊,非常重视教育。她的姐姐玛吉在劳伦斯女子学校读书,而哥哥蒙蒂则上过哈罗公学,都是英国顶级的寄宿学校。但母亲在教育小阿加莎这件事情上,忽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她认为,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大脑,不能太早上学,孩子八岁以前应该留在父母身边。但是啊,聪明的小阿加莎并没有让母亲如愿,她通过自学认识了很多字。有一天,小阿加莎竟然给奶妈朗读了一本书,这可把奶妈给吓坏了。奶妈呀,只好很愧疚地把这件事情告诉小阿加莎的母亲,使母亲非常苦恼。但是小阿加莎却开心极了,因为啊,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了。从那以后,阿加莎一直非常热爱阅读。每逢圣诞节和生日,她要的礼物都是书。
然而,幸福的童年生活,在阿加莎11岁的时候出现了转折。那一年,深爱着阿加莎的父亲去世了。第2年,姐姐马吉出嫁。由于哥哥蒙蒂一直在外漂泊,家里就只剩下阿加莎与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至此,阿加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由于父亲的去世,家里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阿加莎与母亲处处节俭,停止了社交活动,她的日常生活以大量的阅读为主,从书本中获得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在阿加莎13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忽然觉得女儿受的教育不够,于是阿加莎开始了求学生涯。她先是在家乡托基的一所女子学校读了一年半,然后母亲把阿什菲尔德别墅租了出去,带着阿加莎去巴黎求学。由于母亲的善变和阿加莎本人喜欢新鲜感,她在巴黎又两次转学,最终主修钢琴和声乐。
在求学的过程中,阿加莎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她看清了自己的局限,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当众表演的天赋。在学期末的音乐会上,阿加莎被安排演奏两首乐曲。但是自从知道自己要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奏,她就开始心慌意乱起来,还做起了噩梦,不是梦到钢琴突然坏了,就是梦到自己迟到了。那更严重的是啊,在音乐会即将举行的前两天,阿加莎突然莫名其妙地发起了严重的高烧。医生检查之后,并没有找到发烧的原因,但是建议阿加莎取消在音乐会上的演奏。这一下阿加莎才如释重负。
毕业前夕,阿加莎坦率地问一位钢琴家,如果自己刻苦练习并努力实践,能否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钢琴家直言不讳地告诉阿加莎,她并不具备当众表演的天赋,因此成为职业钢琴家的机会啊很渺茫。当时阿加莎因为这个答案痛苦了很久,但后来她却庆幸于自己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阿加莎自己也说,她的人生格言就是去尝试任何新事物,所以她才会数次转学,才会学习音乐、喜欢阅读。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啊,她能分辨清楚兴趣与才能,做决定也很果敢,不因为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不舍得放弃。这也是阿加莎相比于一般人的智慧之处。
那么,阿加莎是怎么样走上侦探小说的写作道路的呢?坦白说啊,虽然一直热爱阅读,但是阿加莎小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更没有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志向。她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11岁的时候,当时在伦敦的伊陵区出现了有轨电车,阿加莎写了一首小诗,发表在报纸上,写有轨电车运行第一天的情况。这首小诗的第一节是这样写的:
电车通行头一遭,
招摇过市多荣耀。
太平一日都不到,
就已传来新情报。
诗中的“招摇过市”是说,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穿过宁静的居民区,破坏了原本温馨静谧的居住环境,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反感。并且啊,因为电气故障,有轨电车只运行了几个小时,就被迫停运了。所以阿加莎嘲讽它“太平一日都不到”。
自己写的诗发表了之后,11岁的阿加莎很开心,但也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并没有考虑过从事写作这条道路。阿加莎再一次进行文学创作,已经是10年之后了。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阿加莎因为患了流感,正在卧床休息。百无聊赖之际,她的母亲问她:“你为什么不写小说呢?”阿加莎很惊讶:“什么,写小说?”母亲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她直接塞给阿加莎一本练习本,本子的前几页记着要洗的衣服清单,但后面还没有使用过。于是阿加莎苦思冥想,写了几个短篇小说,还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荒漠之上的雪》。主要内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两个男人的三角恋情。书名《荒漠之上的雪》,含义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如此浅薄而虚无,它们都会像落在荒漠上的雪花一样,悄悄地融化,不留一丝痕迹。
当时有一个颇有名望的小说家住在她们家旁边,于是阿加莎把《荒漠之上的雪》拿给这名小说家看,得到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鼓励。阿加莎把《荒漠之上的雪》投稿给出版社,却被退了稿。可以说呀,阿加莎的这一次文学尝试,从结果上来看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是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结果的事情,其实已经为将来的成功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虽然作品没有得到出版方的承认,但这段经历让她爱上了文学创作。
姐姐马吉对阿加莎的创作生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正是玛吉为阿加莎打开了侦探小说的大门。在阿加莎很小的时候,玛吉就给她读过很多福尔摩斯的故事,从此阿加莎就被引入了侦探小说的王国。在阿加莎成长的过程中,玛吉一直为阿加莎讲述当时流行的侦探小说。17岁的时候,阿加莎和玛吉读到一本写密室杀人的侦探小说《黄色房间的秘密》,她们被这本小说深深地吸引,反复讨论了书中的情节,最终一致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侦探小说。也正是这本书,激发了阿加莎写作侦探小说的热情。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姐姐马吉,但马吉却断言,阿加莎根本写不了侦探小说,因为侦探小说实在太难写了。姐姐的一盆冷水,并没有浇灭阿加莎创作的渴望,恰恰相反,阿加莎暗暗下定决心,迟早有一天自己一定要写一本侦探小说出来。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也参战了。24岁的阿加莎加入了志愿救护队,先是当了一名护士,后来进入药房工作。在药房里,她获得了大量化学理论与化学应用方面的知识,并取得了药剂师资格证。正是由于药剂师这份工作,阿加莎接触到了很多起医疗事故,并了解到这些医疗事故大部分都是因为配方的药量计算错误而造成的。
终于,阿加莎心中埋藏的写一部侦探小说的种子破土而出。在26岁时,她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凌晨,斯泰尔斯庄园的女主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马钱子碱中毒而不幸身亡。在这本书中,大侦探波洛第一次登场,他抽丝剥茧解开了谜团。马钱子碱是一种有毒物质,女主人日常服用的补品中含有这种有毒物质,并且剂量足以致命。这种补品在经过高度稀释之后,又被分成了很多份,每天服用一份对身体并没有害。凶手在盛放补药的瓶子中偷偷加入了溴化物粉末,使得一整份补药中的马钱子碱都变成了不溶于水的溴化马钱子碱,沉淀到了最下面。于是,女主人在最后一天服用平底最后一份补药时,就相当于服下了整瓶剂量的马钱子碱。凶手还在女主人喝的可可中掺了一些吗啡,用来延缓马钱子碱的起效时间。这么一环扣一环的下毒手法,反映了阿加莎深厚的化学功底。
写作的过程很顺利,投稿却困难重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之后,阿加莎最后把稿件寄到了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然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阿加莎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这本《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才终于得以出版。此时阿加莎已经30岁了,距离书稿写完整整过去了4年时间。第一本小说的出版让阿加莎既兴奋又高兴,但由于黑心出版商的苛刻条款,虽然这本书的销量不错,但是阿加莎仅仅得到了25英镑的稿费。
接下来阿加莎又写了两本侦探小说。在写作的过程当中,阿加莎也逐渐了解到了出版行业的内幕,明白自己在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由于涉世未深,又太急着出版,被出版商给利用了。于是她果断地离开了那家黑心的出版商,给自己找了一个正规的著作权代理人。
那么,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之后,阿加莎的人生又遇到了什么,她到底如何成为侦探女王的呢?这要从阿加莎的第一场婚姻说起。阿加莎的第一任丈夫是空军飞行员阿尔奇,一个很随性的人,随性到你完全不知道他下一步要说什么、做什么。当然,阿尔奇从战场上回来,他的想法是绝对不能够结婚,因为战争太可怕了,既然一个男人随时都会死,那么他和一个无辜的女孩子结婚,就是害了人家。你看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吧,但是啊,仅仅几天之后,阿尔奇就改变了主意,认为他和阿加莎必须立刻马上结婚。换做其他姑娘,可能会觉得这个男人啊,太善变、不靠谱,可是阿加莎正是爱上了阿尔奇的善变。之前啊,我们讨论过阿加莎的性格特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特别喜欢新鲜感。阿尔奇的不按常理出牌,恰恰带给了她成熟稳重的男人所没有的新鲜感,她迅速地坠入爱河。
结婚之后,阿加莎就随着丈夫阿尔奇去环游世界了。阿加莎一生都非常热爱旅行,她曾经说过,在她的脑海中保留的最为清晰、最为生动的记忆,都是关于她曾经去过的地方。这次旅行,夫妻二人去了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加拿大等国家,几乎把全世界游了个遍。旅行对于阿加莎的写作事业功不可没,她曾经说过,在她的脑海中保留的最为清晰、最为生动的记忆,都是关于她曾经去过的地方。大量的旅行经历增长了阿加莎的见识,给她带来了创作灵感,让她的书中充满了异域风情,这也是她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地方。比如阿加莎在南非旅行时,正巧碰上那里在闹革命,她就用心记下了很多细节,并由此构思了一个勇闯天涯的年轻姑娘形象,写出了《米尔庄园的秘密》这本书。阿加莎在书中加入大量南非景色的描写,使读者不但被情节吸引,同时也被南非的奇特风光所吸引。
一年之后,夫妻二人旅行归来,阿尔奇却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家里面临着一贫如洗的窘境。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困境,也因为阿加莎确实很享受写作的过程,她还收到了一些热心的读者来信,这些都促使她开始将写作看作一项终身的事业,写作也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去到哪儿,她总想着把所见所闻写入自己的小说中。然而她并没有得到丈夫阿尔奇的理解和肯定,阿尔奇对阿加莎的写作事业并不关心。每当阿加莎跟他聊新故事的想法或者新书的情节时,阿尔奇总是以敷衍的态度回应几句:“还行、还可以更好”等等,使阿加莎呀十分的灰心丧气。
正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草率的婚姻少有美满收场的。在阿加莎37岁那年,她深爱的母亲去世了。阿加莎不得不强忍着悲痛的心情处理母亲的遗物。一个多月以后,阿尔奇来到老宅,但他带给阿加莎的不是安慰,而是另外一个重大的打击——他出轨了,要求离婚。这段时间,阿加莎的经济非常拮据,她心情抑郁,写作状态也十分低迷,完全没有办法坐下来写出一个字。阿加莎终于结束了这段维持了16年的婚姻。
为了摆脱离婚的伤痛,也为了检验自己是不是已经真正的独立,阿加莎平生第一次独自旅行,踏上了开往中东的东方快车。东方快车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它是世界上第一班横跨欧洲大陆的火车,穿越了七个不同的国度,并以极致的奢华而闻名。它的乘客名单中有王室贵族、世界级富豪以及各行各业的名人们,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与德国的停战协议也是在东方快车上签订的。
正是在这段旅途的列车上,阿加莎写出了大名鼎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在乘坐东方快车时,曾因为铁轨被洪水冲走,列车被迫停留了24个小时。阿加莎详细记录了这次事件,包括对一些火车乘客的描述。比如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赫伯德太太,就是以车厢中的一位美国老太太为原型的。当时阿加莎刚好还听说了一个新闻,一件轰动世界的大案——美国著名飞行家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小儿子遭到绑架并被残忍撕票,无法提供清晰证词的女佣成为嫌疑人并自杀,但事后发现她是无辜的。一直到两年后,警方才发现了赎金的线索,并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但这个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美国警方第一次采用多个间接证据判定凶手。也就是说,警方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而凶手的妻子则始终辩称孩子被绑架当晚,丈夫一直和自己在一起,在凶手家中发现的赎金是一个死在了德国的皮货商留下的。这件残忍又扑朔迷离的绑架案让阿加莎深受震动,她结合自己当时身处的东方快车的环境,在这个真实案件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说。在小说中,绑架案的凶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欧洲靠赎金逍遥度日。然而在东方快车上,他却接受了应有的制裁。来自绑架案的各方受害者的亲人或朋友,共计12人,共同实施了一场谋杀。
而在这趟旅途中,阿加莎收获的不仅仅是她的传世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她的真命天子——第二任丈夫马克思。当时马克思是考古学家武力的助手,受阿加莎的朋友武力夫妇的委派,陪伴阿加莎从乌尔到巴格达的这段旅程。阿加莎起初对于这个安排是拒绝的,因为她不习惯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当自己的旅伴,但很快她就发现,马克思的善良与周到是不可多得的。而马克思对阿加莎动心,则是因为旅行中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二人行驶到沙漠深处,忽然看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沙漠湖。当时啊,天正热得难以忍受,于是阿加莎提议下湖游泳。酣畅淋漓地游完泳之后,他们才发现汽车由于停得太久,陷入了沙地,已经是动弹不得了。当时他们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商队往来的路线,很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车辆经过。正当马克思和司机拼尽全力把车子从沙地里拖出来的时候,阿加莎却静静地躲在车子一侧的阴影里睡着了。就在那一刻,马克思就在心中认定,阿加莎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妻子。因为面对这样性命交关的事情,她竟然完全没有当回事,更没有一丝抱怨。
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琴瑟和鸣,非常幸福。阿加莎的写作事业也进展十分顺利,她逐渐完成了从业余作家到专业作家的转变。她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她与马克思结婚之后写成的。马克思本人是一名考古学家,对文学作品并不太感兴趣,但他对阿加莎写作事业的支持却是不可替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啊,每当阿加莎觉得自己思路受到阻塞,不知道该怎么下笔的时候,她都会找马克思吐槽,说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也想不出什么故事了,可能再也写不出一本书了。尽管马克思的工作也非常忙碌,但他不介意一遍又一遍地被阿加莎打扰,他总是竭尽所能地安慰妻子,鼓励她跨过这个写作的瓶颈期。有了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伴侣,阿加莎的写作才华自然也被充分地释放了出来。
尽管在这本自传中,阿加莎并没有专门讲述她是如何写作的,但从她自己的创作经历中,依然可以看出阿加莎有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和习惯。我将它归纳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收集灵感与写作素材。阿加莎的手边总会有一个甚至好几个笔记本,用来随时记录闯进她脑海中的灵感与素材。比如散步时想到的情节,做家务时想到的某种毒药、药品,或是在报纸上读到的某起相当狡诈的诈骗案,甚至女演员的表演也会触发她的创作灵感。阿加莎还会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创作素材。比如,她打算写一本以古埃及为背景的侦探小说,就会大量阅读古埃及的历史,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历史事件挑出来,看看能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她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描绘那个时代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当时的人们吃什么,男人和女人是不是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女人是否有单独的房间,他们的衣服是放在箱子里还是橱柜里。所有这些细节素材,都有可能成为阿加莎小说里的精彩之处。
在灵感与素材都收集得差不多了之后,就进入了创作的第二阶段——让故事在头脑中酝酿构思。阿加莎认为,侦探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故事中的人物挖掘出深度,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看起来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他既像是罪犯,又因为某些原因不像罪犯,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像他做的,但的的确确又是他做的。要把人物写到这个程度啊,很不容易。因此,阿加莎构思一部小说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候甚至长达六七年。她将故事情节在头脑中深入思考,反复设计,直到情节天衣无缝,人物也逐渐丰满清晰。阿加莎喜欢躺在浴缸里边吃苹果边构思,也喜欢在旷野里散步几个小时,边散步边思考。她经常走在街上神游天外,错过了自己要进的商店,错过了要去造访的事务所,一个劲儿地自言自语,不停地转动着眼珠子。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街上的人都在看着自己,还稍稍避开,显然啊,大家都以为这个女人是个疯子。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正式动笔。阿加莎说,当故事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所有人物仿佛都站在舞台两侧,等待着上台表演,突然头脑里闪现出一句话,就是现在,她就知道那个苦苦等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一旦开始写作,阿加莎通常一气呵成,以最快的速度从第一章写到最后一章。她很害怕思路被打断,因此不注意细枝末节,只求尽快地把头脑里的故事写出来,等全部写完了之后再进行修改。她就这样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精彩的侦探小说。阿加莎也十分享受来自创造的纯粹乐趣。她说,人类在创造的时候会感觉到,那就是自己与上帝最接近的一刻。
1947年,为庆祝英女王85岁生日,阿加莎创作戏剧作品《捕鼠器》。这部作品自搬上舞台之后,创造了连续上演60余年、至今不衰的世界戏剧史新纪录。阿加莎曾经解释过《捕鼠器》这部戏的成功秘诀,除了运气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剧本的构思十分巧妙,故事层层推进,观众们急于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却又总是猜不到。这部戏既幽默又惊险,获得了几乎所有阶层、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在戏剧舞台上获得的成功,为阿加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她的写作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她的作品与她本人也被全世界更多的观众所熟知。1956年,阿加莎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71年,她又荣获女爵士封号。因为创作侦探小说的突出成就,阿加莎还成为了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与女爵士的封号,还被英国女王亲自授予了侦探女王的桂冠。
75岁那年,阿加莎为这本传记增加了一则后记。在后记中她写道:“我已日薄西山,静候那终究会到来的死亡,之后,我将去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感谢上帝赐我幸福的一生,给了我深厚的爱。”此后又10年,1976年,阿加莎去世,终年85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