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奥黛丽·赫本》:优雅背后的非凡人生,探索奥黛丽·赫本的不朽传奇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6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奥黛丽·赫本:一辈子活在优雅里》。

奥黛丽·赫本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她是《罗马假日》里优雅率真的安妮公主,是《修女传》里有主见但也内心挣扎的修女陆佳,也是《蒂凡尼的早餐》里弹着吉他唱《月亮河》的女孩霍利。她曾五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也是时尚大师纪梵希的挚友,被时尚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人之首,也被认为是优雅的代名词。她还被称作落入凡间的天使,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为战乱地区的儿童积极奔走。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就是奥黛丽·赫本的传记。作者艾略是一名时尚专栏作家,在书中他从奥黛丽·赫本的出身写起,将奥黛丽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奥黛丽是如何走上演员生涯的,《罗马假日》的幕后发生了什么故事,《月亮河》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过往。下面我们会从早年经历、电影生涯和个人生活三个部分,带你走进奥黛丽·赫本非凡的一生。

奥黛丽·赫本192954日出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她的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王室后裔,拥有女男爵的爵位,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罗斯顿来自英国,曾任爪哇苏门答腊名誉领事。约瑟夫自认为先祖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第三任丈夫詹姆斯·赫本,后来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赫本·罗斯顿,以显得更有贵族气息,这也是奥黛丽·赫本名字的由来。

在奥黛丽的眼里,母亲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她端庄优雅,即便身陷麻烦之中,也能保持尊严。母亲也一直在用贵族的标准要求奥黛丽,她应该博爱、高雅、从容、自律、有责任心,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刻意表现自己,此外,还要守住自己的嘴巴。

奥黛丽从小就接触艺术,母亲时常带着她上艺术馆、音乐会,还送她去学校接受淑女教育,就是在那里,奥黛丽爱上了芭蕾。

相比严格的母亲,父亲给予小奥黛丽的爱则更显亲昵。小奥黛丽很贪玩,喜欢爬树、喂松鼠,常常弄得脏兮兮的,回家父亲就送给她一个外号“猴精灵”。成年后,奥黛丽给父亲写信的时候,署名依旧是“猴精灵”。

然而,这样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激情退却,奥黛丽的父母开始频繁地吵架。父亲不喜欢工作,但喜欢四处交友,而且他的政治倾向越来越右倾。20世纪30年代中期,奥黛丽的父母常常悄悄出门,为英国法西斯联盟募集资金,他们还曾前往慕尼黑和希特勒见面。

1935年,父亲突然不告而别,后来父亲搬去了伦敦,更深地参与到了法西斯活动中,从此就几乎没有参与女儿的生活,父女俩甚至一度失联了20年。

父亲离家出走的时候,法西斯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坏,母亲艾拉意识到了问题,切断了和法西斯主义联盟的所有联系。而对于才六岁的奥黛丽来说,父亲的出走对她打击很大,后来她回忆这件事时说道:“我感觉天崩地裂,父亲离开了我们,也许让我们一生远离了安全感。”

1939年秋,母亲带着奥黛丽搬到了荷兰东部城市阿纳姆,和外祖父住在了一起。母亲第一任丈夫所生的两个哥哥也到阿纳姆和他们团聚。但美好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所打断。

19405月,德国入侵荷兰,阿纳姆沦陷。回顾那段岁月,奥黛丽曾说:“如果我们知道阿纳姆会被德国兵占领5年之久,我们一定会饮弹自杀。”

外祖父家的财产,包括工厂、房产、黄金全都被德军没收,但比起德军的暴行,这算不了什么。德国人在城市里安插了间谍,人们在街上说话、做事都必须非常小心。

母亲艾拉创立了地下抵抗联盟,她和奥黛丽的舅舅威廉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召集志愿者抵抗自救。在德军入侵阿纳姆五天后,地下抵抗联盟联合其他组织炸毁了德军进入荷兰的多段铁路、桥梁和供应站。但威廉舅舅和奥黛丽的两位表哥被德军抓住,德国人在阿纳姆的中心广场处决了舅舅、表哥和其他抵抗人员。奥黛丽看见自己的亲人被抵在墙上当众射杀,她只能抱着母亲默默地哭泣。

母亲没有被这件事打倒,她更加缜密地安排抵抗计划。和母亲一样,奥黛丽也积极参与到了抵抗运动中,她白天上学学习跳舞,晚上就和同学在没有灯光的屋子里表演舞蹈,为抵抗联盟募集资金。奥黛丽还在母亲的教导下,成为了一名小情报员。13岁的时候,她独自到市郊的森林里寻找一名失联的英国伞兵,帮助这名伞兵和抵抗人士取得联系。在去和抵抗人士接头的路上,奥黛丽被一名德国兵盯上了,她假装自己是来采野花的小姑娘,还把手中的鲜花送给了那名德国士兵。德国士兵以为奥黛丽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接受了那束花,还拍了拍奥黛丽的脑袋,示意她赶紧离开。奥黛丽这才化险为夷,成功地救出了英国伞兵。

但是很多人就没有她那么幸运了。战争期间,奥黛丽的两个哥哥被俘,生死未卜。德国纳粹还以触犯德军罪和帮助英军罪的名义,逮捕并杀害了几百名荷兰人和犹太人。那时,阿纳姆的街上就像地狱一样,枪声、人们的哭声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

1943年,随着盟军的反攻,德军在阿纳姆居民中强行征粮,学校也被勒令停课。一开始,奥黛丽每天还能吃到一顿饭,但很快,他们只能用豌豆做成的面包和野芹菜熬成的汤来充饥。

1944年,盟军相继解放巴黎和布鲁塞尔,挺进荷兰。当年9月,英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荷兰指挥的一场代号为“市场花园”的战役,意图突破德国的防线,这个“市场”指的就是德国反空袭防线的中心阿纳姆市。然而这次战役中,盟军折损过半,彻底失败了。德军命令所有阿纳姆人撤离城市,违定者将遭到枪决。9万人的流亡队伍中,有3000人死在了路上。奥黛丽一家在外祖父留在乡下的一所破落宅院里安了家,他们尽可能地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为难民们提供食物和住处,但难民越来越多,奥黛丽和母亲再也拿不出更多食物来了。奥黛丽记得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很多人在饥寒交迫中失去了生命,她和家人用郁金香的球茎来充饥,营养不良让奥黛丽得了黄疸,她只能躺在床上默默地祈祷战争早些结束。

194554日,奥黛丽16岁生日的那天,她听见窗外的炮火声消失了,人们开始欢呼歌唱。一小队英国士兵站在屋外,敲响了奥黛丽家的房门,他们告诉奥黛丽,荷兰解放了。这句话对奥黛丽来说简直带着神性的光芒。士兵们身上带着一股烟草味,奥黛丽向一名士兵要了一支香烟,抽了一口,虽然被呛得咳嗽,但她却觉得幸福。士兵们还给了她五条巧克力,她一口气全吃了。从那时起,香烟和巧克力就成了奥黛丽的最爱。

战后,奥黛丽的两个哥哥回到了阿纳姆,奥黛丽和母亲搬去了阿姆斯特丹。母亲在一个富人家做厨师,来支付家庭开支和女儿的学费。外祖父家重新得到了自己的庄园,其他的房产则捐给国家安置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

为了学习芭蕾,奥黛丽先是师从荷兰著名芭蕾舞教师桑尼亚·盖斯·凯尔,1948年,她又进入伦敦的兰伯特芭蕾舞学校,师从英国芭蕾创始人之一的玛丽·兰伯特。这两位名师都很喜欢奥黛丽,觉得她勤奋有天分,但是奥黛丽17零的身高对于芭蕾舞演员来说偏高了,而且战争期间的营养不良导致她体重还不到90斤,因为太瘦,肌肉力量也不够强,她不可能成为首席芭蕾舞演员。

梦想破碎对于奥黛丽来说是痛苦的,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决定不再执迷不悟。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压力,她开始转行。

早在1948年,进入兰伯特的舞蹈学校之前,奥黛丽就在荷兰航空公司的旅游纪录片《荷兰7日》中扮演一位空姐。同年秋,她又从3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百老汇舞台音乐剧《高跟纽扣鞋》的演员。这场演出为奥黛丽带来了她早期的一个重要机会——参演音乐剧《达达酱》。《达达酱》共27幕,只有五名演员,奥黛丽一人分饰多角,包括清纯的学生和活泼的店员,观众喜欢她的活力和灵气。表演舞台剧的同时,奥黛丽也接拍广告,渐渐学会如何在镜头前说话,表现自己的特色。一位曾给费雯·丽、葛丽泰·嘉宝等巨星拍过照片的摄影师形容奥黛丽像一股清泉,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她的从影之路相对就坎坷了些。奥黛丽参演的第二部电影叫《野燕麦》,她在里面扮演一名酒店前台,但只有一句台词,出镜时间还不到一分钟。之后几部电影,她依旧只寥寥几句台词。直到1951年,她才在电影《双姝艳》中得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主要电影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妹妹诺拉。

同年5月,奥黛丽动身前往法国南部拍摄喜剧《蒙特卡洛宝贝》,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克莱特夫人。克莱特夫人是法国国宝级女作家,当时正在为百老汇新剧《金粉世界》寻找女主角。这部剧改编自克莱特夫人的小说《琪琪》,女主人公琪琪出生在巴黎,从小被身为交际花的外婆和姨妈教育如何钓金龟婿,而身心热爱自由且不羁的琪琪对这些不以为然,却最终因为爱情嫁入了豪门。克莱特夫人在海滩上看到了正在拍电影的奥黛丽,她身材瘦弱却明亮动人,眼睛里透着率真,奥黛丽足够漂亮,也有着顽皮的特质,和角色十分贴合,克莱特夫人知道自己找到了奇迹。就这样,奥黛丽成为了《金粉世界》的女主演。

195110月,22岁的她独自前往美国,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讲讲奥黛丽如何在舞台和银幕上大放异彩。

一开始,奥黛丽在《金粉世界》排练时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她的舞台经验不足,导演胡乐说她讲台词时毫无感情,对角色的演绎也没有到位,这让奥黛丽数次被开除,只是剧组因为来不及换人了,才又把她给请了回去。这对奥黛丽打击很大,她严重缺乏自信,焦虑又憔悴,整个人都要崩溃了。好在她得到了同剧组女演员凯瑟琳·纳斯比特的帮助,她跟着凯瑟琳学习表演,练习如何用高低不同的音调说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124日,《金粉世界》首演,奥黛丽演活了琪琪从青涩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过程,这场首演让奥黛丽在百老汇一举成名,也让她获得了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百老汇的最高荣誉。《纽约时报》盛赞她是集才华与美貌于一体的演员,让人耳目一新。奥黛丽的伯乐克莱特夫人更是撰文把奥黛丽和好莱坞的另一位赫本——四次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美国女演员凯瑟琳·赫本相提并论。

《金粉世界》的火爆出人意料,直到19525月底,它的第一季巡演才结束。次月奥黛丽就赶往罗马,拍摄派拉蒙的新电影《罗马假日》。这部电影讲的是欧洲某国的公主安妮逃出了大使馆,与一名美国记者在罗马相识,他们共度了美好的一天,相爱但又最终分离的故事。扮演公主的女演员要举止高贵优雅,能让人相信她就是接受宫廷教育长大的,最好还不要有美国口音,导演惠勒一开始中意的人选是奥斯卡影后伊丽莎白·泰勒,泰勒的代表作有《郎心似铁》《埃及艳后》等,但她是米高梅的签约演员,米高梅并不同意泰勒出演派拉蒙的片子,这就给了奥黛丽机会。

与奥黛丽演对手戏的,是时年36岁的美国演员格里高利·派克,派克英俊潇洒,颇有绅士风范。《罗马假日》之前,他就已经凭借在《鹿苑长春》中的表演获得了1947年的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罗马假日》的拍摄过程很辛苦,导演惠勒是名完美主义者,会为追求一个镜头的自然感反复拍摄50多次。影片中的著名一幕是派克和奥黛丽一起骑着摩托车穿越罗马的大街小巷,这个场景拍了好几天才完成。故事的最后,公主安妮告别了爱人,回到大使馆继续履行公主的使命,有个镜头是她要哭着和爱人离别,但奥黛丽一直没法酝酿出感情,镜头拍了好多遍都不理想。导演惠乐佯装生气地吼:“奥黛丽,拜托你专业点。”这让奥黛丽难过地大哭不止,摄影机捕捉到了这个镜头,这一条终于过了。

《罗马假日》1952925日杀青,次年9月上映,这场纯真美好又带有点忧伤的爱情故事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有人说,罗马所有的前世今生都比不上一部《罗马假日》给人们带来的向往。奥黛丽在片中塑造的安妮公主更是成为了荧幕上最经典的公主形象之一。凭借《罗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24岁的奥黛丽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奥黛丽在影片中的装扮在影院之外掀起热潮,女孩们争相剪一个赫本头,穿起公主出逃时穿的白衬衫和喇叭裙,她们不再盲目模仿玛丽莲·梦露的性感优雅,把胸垫得高高的,而是把清新脱俗当成了新的时尚。

电影的成功也让媒体和影迷们揣测起奥黛丽和派克的关系。有一张花絮是两人开心地在片场打扑克,很多影迷期待奥黛丽和派克在戏外能真的牵手,好弥补戏中安妮公主和恋人分开的遗憾,但派克和奥黛丽一生只维持了挚友的关系,她们两人当时也各有恋人。

奥黛丽的未婚夫名叫吉米·汉森,家族在英国经营货运业务,汉森自己则在二战中担任爆破团的指挥官。汉森的这一重身份让经历过战火的奥黛丽把他当成了自由的拯救者,对他满怀感恩。此外,汉森给了奥黛丽一种安全感,而安全感恰恰是她从小因为父亲离家出走而缺失的东西。其实,汉森这个人是个花花公子,在奥黛丽之前,她还交往过艾娃·加德纳、简·西蒙斯等女影星。一开始,汉森也只是把奥黛丽当成集邮的目标,但渐渐地,他对奥黛丽动了真情。在《金粉世界》首映的当晚,汉森手捧钻戒向奥黛丽求婚,奥黛丽答应了,两人决定在《罗马假日》杀青回伦敦办婚礼。

然而从一开始,汉森就对奥黛丽的事业表现出了过分的干涉。在奥黛丽前往法国拍《蒙特卡洛宝贝》之前,汉森就单方面对媒体宣布奥黛丽一年只能拍一部戏,因为自己足够有钱,可以让奥黛丽过得很好,好好地享受恋爱。奥黛丽拍摄《罗马假日》的时候,汉森时不时飞到罗马探班,催促剧组的拍摄,以免影响奥黛丽接下来《金粉世界》的第二季巡演,但是拍摄进程还是延误了20多天,汉森拍电报到派拉蒙公司投诉剧组效率低下。奥黛丽虽然感谢汉森对自己的呵护,但她并不认同汉森的做法,她觉得拍摄延误情有可原,演员应该遵守契约。汉森一方面催促剧组,另一方面又通过媒体单方面宣布婚礼将于930号在英国举行。遗憾的是,赫本小姐正在罗马拍《罗马假日》,这个声明引发一片哗然,但派拉蒙并不打算因为演员的私事而影响电影拍摄,所以并没有立即放人,而是将影片中为安妮公主定制的所有服饰外加礼金一份赠送给奥黛丽。925日,《罗马假日》杀青几天后,奥黛丽就飞赴纽约参加第二季《金粉世界》的巡演,婚礼没有举行。11月,奥黛丽和汉森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两人已经友好分手。奥黛丽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还无法尽到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更关键的是奥黛丽母亲的反对,母亲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一条花边新闻,内容是汉森在酒店与多名女性约会。

《罗马假日》之后,奥黛丽又主演了《龙凤配》《战争与和平》《蒂凡尼的早餐》等电影,并凭借在《龙凤配》中的表演获得了自己的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龙凤配》也是奥黛丽和著名设计师纪梵希友谊的起点。1953年,奥黛丽为《龙凤配》选购服装的时候认识了纪梵希,纪梵希的风格简约优雅又独特,非常契合奥黛丽的气质,他从此成为奥黛丽的御用设计师,为后者奠定了不可超越的时尚地位。奥黛丽曾说:“纪梵希是最懂我的人,是他成就了我。”纪梵希则把奥黛丽比作天上的星星,给了自己无穷的灵感。

1957年,奥黛丽在电影《修女传》中扮演女主角修女陆佳,本书把这部电影称作奥黛丽最贴近灵魂的作品。在原著中,陆佳是一名比利时修女,学过医,在比利时的殖民地刚果照顾过麻风病人,二战中已返回比利时的陆佳在军队中做医生,由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她对盟军和纳粹的伤员一视同仁地救助,但她的父亲却被纳粹杀死,这让陆佳重新审视宗教的意义。影片省去了二战的具体细节,而是集中体现陆佳修女的信仰和道德挣扎。《修女传》原本邀请的是英格里·鲍曼,但鲍曼觉得自己的年纪相比主角的年龄偏大了,就推荐了奥黛丽·赫本。奥黛丽亲自前往刚果的麻风病人隔离区拍摄,在那里她从不戴手套,以表示自己对于麻风病人的尊重,她还在休息的时候帮助别人。1959年,《修女传》上映一票难求,奥黛丽也凭借这部影片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1960年,奥黛丽又收到了《蒂凡尼的早餐》的邀请,这部影片的女主角霍利身穿小黑裙,戴着珍珠项链、手拿长烟斗的形象成为了奥黛丽最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蒂凡尼的早餐》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同名小说,主人公霍利是个从乡下到纽约寻梦的女孩,成了一名交际花。在卡波特看来,霍利的理想扮演者是美丽性感的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虽然优雅,但不适合这个角色。奥黛丽自己接到剧本时也很犹豫,因为自己的性格没有活力外向,她怕演不好,但她最终演活了霍利。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上映,被评论为奥黛丽·赫本的精彩绝艳之作,她在影片中身穿的小黑裙2006年在佳士得拍卖,拍出了40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338万元。奥黛丽因此获得了自己的第四个奥斯卡提名,她演唱的歌曲《月亮河》也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奖。在影片试看的环节中,派拉蒙的制片人曾想删掉这首歌,但奥黛丽说:“除非我死掉,才能把歌删了。”有人说这首歌让人忘记了霍利虚荣自私的一面,而是看到了她的纯真和可爱,奥黛丽的坚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的同时,奥黛丽自己也进入了婚姻,有了孩子。下面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说一说她的个人生活。

奥黛丽的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是一名美国演员、导演和作家,也是格里高利·派克的朋友。奥黛丽和梅尔1953年相识于《罗马假日》的首映晚宴上,两人共跳了一支舞。几个月后,两人开始交往,还共同出演了舞台剧《翁蒂娜》。在外人看来,梅尔并非奥黛丽的良配,她也喜欢干涉奥黛丽的事情,连吃什么不吃什么都要管。媒体宣扬梅尔只是想借助奥黛丽来开拓自己的演艺事业。《翁蒂娜》的导演后来也说,为了让奥黛丽出演这部剧,不得不让梅尔来出演男主。就连奥黛丽的母亲也反对两人结婚,但奥黛丽不为所动,她觉得梅尔成熟稳重,能给自己安全感。梅尔还帮奥黛丽找到了失联多年的父亲,帮她解开心结。19549月,25岁的奥黛丽和梅尔在瑞士举办了婚礼。婚后奥黛丽两次流产,终于在1960年生下儿子肖恩,如愿以偿做了母亲。但是她和梅尔的婚姻的问题却渐渐显现,当奥黛丽凭借《修女传》《蒂凡尼的早餐》获得一波又一波好评时,梅尔的演艺生涯却在走下坡路。他跟人抱怨自己和奥黛丽在一起时,别人不会多看自己一眼,人们拿着剧本来找他,实际上只是想通过她来接触奥黛丽。她还让奥黛丽的公关人罗杰斯找纪梵希,想要纪梵希支付香水禁忌的代言费。禁忌是纪梵希的第一款香水,也是他送给奥黛丽的礼物,为了感谢奥黛丽对他的知遇之恩,纪梵希用奥黛丽的名字为香水命名,并且在整个1957年,这款香水都只属于奥黛丽一个人,直到1958年纪梵希才让香水上市,改名为禁忌,后来奥黛丽还为纪梵希拍过一组禁忌的广告。梅尔觉得这件事上纪梵希占了大便宜,人们是冲着奥黛丽才去买香水的,但纪梵希没有支付奥黛丽一分钱的酬劳,奥黛丽买纪梵希的衣服还从不打折。罗杰斯奉命找到纪梵希,后者爽快的答应了,这件事让奥黛丽非常伤心,她告诉罗杰斯,自己和纪梵希的感情从不需要用钱来证明。但接下来,罗杰斯又因为梅尔的缘故去和戛纳电影节的负责人商量,让电影节另设一个奖项给奥黛丽,奥黛丽不得不解雇罗杰斯,但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的丈夫身上。为了儿子肖恩,奥黛丽尽量挽回婚姻,但1965年她第三次流产,当她从医院回到家中,梅尔已经离开了,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奥黛丽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1967年,她和梅尔协议离婚,结束了13年的婚姻。此时,她又出演了《窈窕淑女》《丽人行》《盲女惊魂记》等电影,并凭借《盲女惊魂记》获得了自己的第五个奥斯卡提名。奥黛丽宣布暂时息影,专心在瑞士的家里陪伴儿子。

1968年,奥黛丽应朋友之邀前往希腊度假,认识了小她九岁的意大利人安德烈·多蒂,多蒂是罗马大学精神临床学的副主任,也是一名伯爵,她对奥黛丽展开了追求。次年,两人在瑞士注册结婚,有了儿子卢卡,奥黛丽想在家里相夫教子,然而多蒂却单方面告诉媒体奥黛丽一定会回去拍戏。此外,多蒂是个风月场上的老手,媒体还曾拍下他和其他女性关系暧昧的照片。奥黛丽的第二段婚姻在13年后也宣告结束。

后来奥黛丽对好友纪梵希承认,自己会为失去爱情而痛苦,她说:“我承认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失败。”

好在奥黛丽在51岁时遇见了荷兰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两个人都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喜欢孩子和小动物,也喜欢阅读和散步。奥黛丽说自己和罗伯特是精神的双胞胎,罗伯特还是一位理财高手,能帮奥黛丽理财,也能帮她免受媒体的打扰,辨识真正有利的邀约。奥黛丽和罗伯特没有结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需要一纸婚书来证明自己的爱情了,他们共同度过了十余年的时光。

1981年起,奥黛丽接连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其他好友,这让她感到生命的脆弱,也促使她投身慈善事业。1988年,她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儿童。她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开始工作,凡事亲力亲为,演讲稿都是自己查资料写出来的。到了当年的圣诞节,奥黛丽已经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募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善款。有人质疑她这是在炒作,她反问:“你觉得奥黛丽·赫本需要炒作名气吗?”奥黛丽告诉罗伯特,这份新工作让自己神采奕奕,恨不得每天都有48个小时来用。19895月,她出演了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并把近100万美元的片酬都捐给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92年,奥黛丽前往索马里看望战乱中的孩子,从索马里归来后,她开始出现腹痛的症状,经检查,她得了结肠癌。1993年初,奥黛丽相继获得了美国演员工会的终身成就奖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但她已经不能亲临颁奖现场了。当年120日,奥黛丽·赫本在瑞士的家中去世,享年63岁。去世前,儿子肖恩问她:“你还有什么遗憾吗?”她说:“我没有遗憾,谢谢你们,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在受苦。”这是她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纽约时报》在奥黛丽的讣告里写道:“纵然岁月的痕迹爬上她的额头,眼角布满鱼尾纹,下巴的弧线也变得模糊,人们想到奥黛丽·赫本,仍会为之动容、为之微笑、为之怀念。”一年后,肖恩成立了奥黛丽·赫本纪念基金,为非洲儿童提供福利教育,继续把这位天使的爱带给需要的人们。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