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多重身份下的鲍勃·迪伦,探寻其真我的艺术之旅

铛铛铃2025-09-18传记47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鲍勃·迪伦:诗人之歌》。

see

i feel like i'm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叫做《敲响天堂之门》。很多歌手都翻唱过,比如说周华健、黑豹乐队、艾薇儿等等。这首歌的创作和演唱者,就是今天这本书的主人公——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著名也是最富争议的歌者鲍勃·迪伦。

knock knock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

鲍勃·迪伦唱民谣出道,红极一时,被当时的青年人视为精神领袖和代言人。但没几年就转唱摇滚,引发了流行乐坛的轩然大波。等人们终于意识到摇滚乐的伟大意义时,他又宣称自己信仰基督教,开始创作福音专辑。他总是这样让人出人意料,又爱又恨。

早在1966年,就有人预言他会猝死在舞台上,但50多年后的今天,77岁的他依然活得好好的。他在全世界巡回演出,还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诺奖组委会把他的歌与惠特曼、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提并论,认为这些作品都是优秀的诗歌。

虽然一直活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全世界的媒体紧紧盯着,迪伦的私人生活却鲜为人知。他从不给记者好脸色,在访谈当中常常答非所问,前后矛盾。60多岁的时候,他写了一本自传,文思斐然,但对很多事情的描述却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这一切都让人们对他的故事更加好奇。

如今市面上关于他的传记作品,已经超过了300本。对于一名歌手来说,这是十分罕见的。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传记写于2016年,作者是法国记者、音乐传记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布里埃是鲍勃·迪伦的粉丝,也是第一个将迪伦的500多首歌词全部翻译成法语的人。

不同于传统传记的写法,这本书在讲述迪伦人生故事的同时,结合了他各个时期的歌曲,为我们开启了解读迪伦的崭新视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本传记,走进迪伦的故事。

鲍勃·迪伦刚出名的时候,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故事中,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靠着扒火车横穿美国,用歌曲记录自己的种种遭遇。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只是他信口编造的一个谎言。那么他的童年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

鲍勃·迪伦的真名叫罗伯特·齐默曼,1941年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犹太家庭,父母双全,生活宽裕,在18岁之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他长大的地方叫西滨,这是一座位于美国西北边境的矿区小镇,周围有着数百英里的森林,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初期,西滨是美国铁矿开采和运输的中心,商旅往来热闹非凡。但好景不长,随着40年代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这里逐渐衰落。

come and gather around friends and i'll tell you to you

when the red eye off pits to run a pretty

But the cardboard fill windows and open arms

在刚才播放的这首《北国布鲁斯》里,迪伦描述了对家乡的印象。他唱道:这是一座空城,矿井关闭了,工作难找,空气中的火焰被冰冻,这里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

虽然在父母的庇护下,迪伦吃喝不愁,但西滨萧条的氛围让他感觉十分压抑。他说:“我出生的地方,距离我命中注定的归宿太过遥远,我一直等待着时机离开。”

火车是默默等待离开的小迪伦与外界世界连接的纽带。为了便于装卸铁矿往来,西滨的火车开得很慢,小迪伦经常扒在火车上,到周边的森林玩耍。他喜欢躺在树下,竖着耳朵听森林里的各种声音,有时候也会野蛮地把杂草连根拔起,直到筋疲力尽。更多的时候,他则沉浸在对天空和宇宙稀奇古怪的幻想当中,在精神上遨游四方。迪伦回忆说:“那种感觉让我在愤怒和忧伤当中找到平衡,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和创造些什么。”

大自然的辽阔安抚了躁动不安的迪伦,音乐则给他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在当时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曲里,迪伦迷上了乡村民谣,尤其是流浪歌手汉克·威廉姆斯的歌曲。这些歌中讲述了汉克乘着火车周游世界的见闻,这些故事让小迪伦非常向往。他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走遍世界,唱出动人的歌。他开始自学吉他,尝试写歌。渐渐的,迪伦不再去森林里游荡了,整日窝在家里搞创作。他很快就能够自编、自弹、自唱,成立了乐队,还在当地举办过小型表演。迪伦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暗暗决定把唱歌作为自己的职业。

高中毕业之后,迪伦在父母的支持下离开西滨,前往明尼阿波利斯读大学。虽然这个城市比不上纽约那样的国际大都会,但对于迪伦来说,这是离开家乡,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站。大学期间,迪伦并没有乖乖地在学校里读书,他天天逃课,六个月之后就退学了。因为他觉得学校教育太死板,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他说:“大学就如同一座养老院,让人死在20岁。”他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融入明尼阿波利斯的音乐圈。

迪伦在学校附近的酒吧和咖啡馆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些地方是铁杆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往来的人有艺术家、作家、歌手,也有服务员和流浪汉。除了一起唱歌、喝酒、狂欢,没有人在乎彼此的职业和身份。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让迪伦如鱼得水。他说:“来到明尼阿波利斯之后,我觉得自由了,下定决心再也不回去了。没有人知道我是谁,这种感觉太棒了。”他改名鲍勃·迪伦,信口胡诌了自己的离奇经历,整夜泡在酒吧里唱歌,结识了很多的艺术家和歌手,向他们学习诗歌、音乐知识。他常常凌晨五点敲朋友的门,就是为了分享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但即使在十分兴奋的状态下,公开场合里,迪伦留给人们的印象还是沉默寡言。朋友们说他很少发表意见,从不与人争论,紧张的时候就唱歌。

迪伦对明尼阿波利斯的新鲜感和热情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他很快觉得这里太闭塞,自己很难有太大发展。迪伦爱上了伍迪·格斯里的音乐,认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民谣歌手,但明尼阿波利斯的民谣圈里却没有几人知道伍迪。

here popper

and peasants and princes and kings

Hey hey what he got thre

i wrote you a song

Had a funny old world

Let's to come in along

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是迪伦创作的《给伍迪的歌》。伍迪是美国新民谣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以抨击社会问题、表达劳苦大众心声为主旨的新式民谣逐渐兴盛。伍迪从小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2000多首民谣,为穷苦人发声,影响深远,开创了以音乐介入社会改革的先河。

because of n

man

迪伦非常崇拜伍迪,在初登舞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唱伍迪的歌,穿衣搭配都模仿伍迪的样子。迪伦习惯边弹吉他边唱歌,但为了加入伍迪·格思里常用的口琴伴奏,他想办法做了一个挂在脖子上的口琴支架。这种奇特的表演方式,也成为迪伦最具特色的舞台形象之一。不仅如此,伍迪·格思里的自传《荣光之路》,也是迪伦的枕边读物。这本书给当时迫切寻求自我定位的迪伦指明了方向。伍迪·格思里在书中写道:“我要做我自己的主宰,我要唱我所想,用各种方式把我的故事唱给别人听,表达这个国家里人民的所思所想。”这种创作思路,被迪伦借鉴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开始尝试写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伍迪常年生活在纽约,那里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大批顶级的音乐家、诗人和表演者,最著名的歌手和乐队都在那里活动。模仿伍迪一段时间之后,迪伦决定离开生活了16个月的名阿波利斯,追随伍迪的脚步,去纽约寻找更大的舞台。他对明尼阿波利斯非常依依不舍,因为这里是他真正的起点,也是一生当中最为怀念的时光。他说:“对我而言,那是最单纯的年代,那里的一切都很简单。这份简单也保留在我身上,我在那里经历了很多,那一切造就了今天的我。”但是再多的留恋都不能阻挡他的脚步。1961年的1月,冒着寒流和大雪,迪伦到达了纽约。那一年他19岁。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之后短短的4年里,他就从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民谣之王,被认为是青年人的精神领袖和民权运动的代言人。

初到纽约的迪伦,有过一段艰苦谋生的时光。在歌曲《谈论纽约》当中,他回忆了自己找工作的历程。

Ramer night of the wild wes

leaving the towns i love the best thought of scenes some ups and downs

So come to new york town

迪伦在这首歌里唱到:“我终于找到了吹口琴的工作,每天为了一美元吹得累死累活,肺都差点吹出来了。”但很多伍迪的粉丝非常看不惯他模仿伍迪这件事,批评迪伦唱得不伦不类,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真正的民谣歌手。这些挫折没有让迪伦退缩。

60年代初,美苏冷战达到了顶峰,年轻的肯尼迪当选总统,政治上由保守转为激进,民权运动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大变,山雨欲来。迪伦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迅速投身到对时事的关注中,创作了大量以反对战争、种族歧视、贫富不均为主题的民谣。这些歌被称为抗议歌曲,很快在年轻人当中流行起来。

在这些歌曲当中,最著名的是《答案在风中飘荡》。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wide dog s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on both fl

before they a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

这首歌写于1962年,当时美国在越战当中节节败退,政府不顾人民的反对,强行对越南增兵。目睹那些满怀爱国热情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地在战争当中送命,迪伦写下这首歌。这首歌由九个充满哲思的问题组成: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子汉,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究竟要失去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了等等。副歌部分则是重复用一句“答案在风中飘荡”作为回答。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在这首歌中,迪伦没有直接使用战争、越南、士兵等词汇,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以炮弹、一个人生命等词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思索,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听到自己的心声。这首歌很快就被其他歌手翻唱,广受好评,而且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战歌。

和传统的民谣不同,迪伦不喜欢在歌曲当中直接描述客观事实,他借鉴了诗歌和戏剧的方式,常常使用省略和隐喻的写法,模糊具体事件,加入自己的思考。就是这时候开始,人们把他称为诗人、歌手。

这种诗意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歌曲《大雨将至》。

And it's a har

It's a hard

It's a hard

It's a hard

it's a hard rain

they're gonna fall

这首歌的开头,迪伦描述了一个蓝眼睛男孩的离奇见闻,包括闯入12座飘渺的群山,爬过六条扭曲的公路,在七座悲伤的树林跋涉,又遇到了12片死去的海洋。在这些地方,男孩遇到了一系列恐惧的场景,比如新生婴儿被野狼包围,诗人在小溪里死去、毒药淹没了所有水源等等。最后男孩说:“我感到急剧的、猛烈的、呼啸的、疯狂的、瓢泼大雨就要落下。”这些连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诡谲意象,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有人猜测这首歌是取材于古巴导弹危机,是迪伦对核战争的末日预言。

tongues were all broken

著名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在听到这首歌之后嚎啕大哭,他激动地说:“美国诗歌精神终于后继有人,那些极具力量的文字让人头发倒竖,我们能从中听到主观真理以及客观现实,这种歌词我们就称为诗。”

这些赞誉和成功来得太过出乎意料,迪伦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歌手和明星,他成为了年轻人的精神领袖,人们期待他能担负起舆论引导者的责任,民权运动的策划者也看中了他的号召力,有意识地把他推举为代言人。

但迪伦对这种情况非常反感。

在一个政治意味浓重的颁奖晚会上,他邋里邋遢地出现在领奖台,发表了充满挑衅意味的演说。

他说:“我只是试着往高处爬,完全不考虑政治这种微不足道的事物。我的歌不代表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但他的挑衅并没有达到目的,人们不仅没有被激怒,反而认为他是超前于时代的人。

这种经历让迪伦改变了对待公众的方式,他不再自我剖白,面对采访,要么不留情面地怼回去,要么用一些荒诞不经的回答随便应付。

记者问他的理想,他说:“我只想要一台绞肉机。”

请他对歌迷说一句话,他说:“祝大家好运。”

试探他对越南战争的看法,他说:“让一个歌手回答社会问题,真是荒唐。”

在这些公开的冷嘲热讽背后,迪伦在酝酿着一次大的反叛和改变。因为对他来说,从1961年到1964年的几年里,他已经走完发现民谣、掌握民谣和超越民谣的全部历程。

虽然人们都希望他继续为民权运动高歌,但迪伦既不愿意投大众所好,更不想在音乐上止步不前。

19657月,在美国最重要的民谣阵地新港音乐节上,迪伦演唱了三首带有强烈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发了整个社会的轩然大波。

通过这种近乎恶作剧的方式,他粗暴地撕掉了身上抗议歌手的标签,完成了从民谣向摇滚乐的风格过渡,也改变了世界流行音乐的走向。

他唱的三首歌是《麦吉的农场》《像一块滚石》和《幻影工程师》。

其中,《像一块滚石》是摇滚乐史上影响最大、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迪伦最喜欢的歌曲,在演唱会上唱过超过2000次。

How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这首歌写于1965年初,歌词来自迪伦随手写下的一篇散文,讲述一位孤独小姐的故事。

这个女孩出身上流社会,受过很好的教育,打扮时髦,喜欢寻欢作乐,但后来却沦落风尘,居无定所,终日为一顿饭奔波劳碌。

这首歌的绝妙之处在于,副歌部分歌手不留情面地反复质问:“当你无家可归,当你一文不名,当你像一块滚石,这感觉如何?”

对于听众来说,“这感觉如何”可以指代人生当中各种情感体验,成功、落魄、赞美、痛苦、背叛等等。

这种歌词的出现,意味着迪伦创作倾向的改变,他不再只关注政治事件,开始着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在编曲和演唱上,迪伦发现比起民谣,摇滚乐更带劲,更有爆发力和感染力。强烈的节奏、粗粝冷硬的唱腔,配上摇滚青年特有的轻蔑表情,更能表现他想在歌曲当中传达的那种对孤独小姐的嘲讽、同情和愤怒。

这首歌成为迪伦音乐创作的突破点,他不仅找到了文字和音乐之间新的通道,也探索出用摇滚乐传达所思、所感的具体方法。

他并没有放弃民谣,但民谣不再是他唯一的选择。这种新的发现让他特别兴奋,急于在演唱会上表现。

可是歌迷们并不了解迪伦的心路历程,演唱会上的一切让他们无法接受,现场失控,观众们大声地喝倒彩,发出各种嘘声。

因为当时的民谣圈是非常看不起摇滚乐的。60年代初,正是摇滚乐最混乱和商业化的阶段,充满了宣扬名车、美女等物质享乐的肤浅内容,而民谣则恰恰相反,反对商业化,重视歌词内涵,从舞台到服装都要求朴素真诚。

在喜欢民谣的人看来,用吵吵闹闹的乐队伴奏,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简直斯文扫地,是哗众取宠以获取名利的勾当。

他们认为迪伦的行为是一种堕落,不仅背叛了当初栽培他的民谣圈,更亵渎了美国伟大的民谣传统。

时隔多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迪伦的叛逆之举具有伟大的意义。他是把摇滚和民谣融合的第一人,他那些充满批判、自省的歌词,大大丰富了摇滚乐的内涵,影响了披头士、滚石等著名摇滚乐队,使摇滚乐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力量的艺术形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化走向。

不过在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一点,迪伦的乐迷对他的转变非常愤怒,愤怒到什么程度呢?

新港音乐节之后,在迪伦持续九个月的巡演当中,他们跟着他走遍了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八个国家,只为能在现场亲自喝倒彩,用怒骂和嘘声阻止他唱下去。

流行音乐史上,从没有哪个人能够激起这样的公愤。

这种情况并没有让迪伦退缩,嘘声太响,他就把乐器音量调到最大,和观众比嗓门;演唱被怒骂打断,他就在现场即兴创作。

他要在舞台上磨练实验,看自己到底可以走到什么程度。

很难说他是否成功了,虽然他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了流行音乐史上被提及和研究最多的演出,但是激烈的能量释放、高强度的创作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消耗了迪伦的身体。

他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吃得很少,拼命抽烟喝酒,甚至滥用药物。只有25岁的他变得苍白消瘦,好像一个只知道唱歌的鬼魂。

很多人都预言他会死在舞台上,成为摇滚乐的殉道者。

在巡演结束后的一个下午,迪伦骑摩托车翻车了,巨大的冲力把他摔了出去,脑袋着地,颈椎断裂。

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医院无法动弹。

这一摔把迪伦从疯魔的深渊抢救出来,继从民谣到摇滚之后,迪伦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乡村音乐歌手。

他创作的平和浪漫的乡村歌曲,成为70年代人们心灵的安慰剂。

You hear

车祸让迪伦被迫停止了巡演,他离开了舞台和大众的视线,过起了长达17个月的隐居生活。

他退隐得太突然和彻底,以至于当时有很多传闻说他已经死了。

当然,迪伦活得好好的。

车祸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说:“我不怎么关注外面的事了,也不想跑来跑去自寻烦恼。我梦想着能朝九晚五,能有围着白色栅栏的房子,周围绿树成荫,花园内开满玫瑰。”

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对于此事,迪伦没有写一首歌、一句诗。

他把心中那个渴望走遍世界、对着不忿之事大声喊话的流浪汉放到了一边,迪伦深居简出,生儿育女,陪伴五个孩子长大。

迪伦的子女至今都认为他是非常棒的父亲。

心境的变化让迪伦的音乐也发生变化,他开始尝试创作乡村音乐,在歌曲当中歌颂家庭、爱情和平凡生活的美好。

The maid suitcase out there too

从这首《今夜我属于你》,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这个时期迪伦的声音变得温柔,歌曲节奏和缓,充满了浪漫气息。

这种风格在迪伦以往的作品中是不能想象的。

这种对平和心境的回归,最终发展成了宗教信仰。1979年,迪伦正式宣布信仰基督教,并推出了一系列福音歌曲,比如这首《每一粒沉沙》。

In the time of my confession

in the hour of my deep is need

when the pool of tears beneath my feet

当我深切忏悔

脚下的泪淹没每一颗种子

我孤身一人

悬在人性的天平上

向每一只坠落的麻雀

向每一粒尘沙

这首《每一粒沉沙》以爱和忏悔为主题,被认为是迪伦这一时期歌曲的代表作。

这首歌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最爱的歌,还用作了他自己葬礼的主题曲。

对于突然开始信仰上帝,迪伦的描述颇具神秘色彩,他说在演唱会当中,歌迷扔了一个十字架到舞台上,他从来不捡这种东西,但那一次却鬼使神差地把十字架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回到酒店之后,他突然感到耶稣将手放到了他身上,那种力量让他浑身颤抖,只能臣服。

这段时期,虽然迪伦仍处于一流艺术家的行列,作品不断,举办的演唱会也广受好评,但作品的质量再也比不上车祸以前的了。

其实不仅仅是迪伦,整个美国社会都是如此。激情昂扬的60年代已经过去,对于经历了各种民权运动的人们来说,精力和热情逐渐耗尽。

如今的公众最需要的是温柔的精神慰藉,而迪伦这一时期充满浪漫情怀的作品,恰好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

这让迪伦和媒体、歌迷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也缓和起来。

对于已近不惑之年的迪伦来说,荣耀与谩骂都已经尝遍,他无需再寻求理解和认同,所以放弃了解释和争论,他要做的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唱下去。

在音乐的道路上,迪伦还有最后一个需要跨越的障碍,那就是自身的创作瓶颈。

虽然一直排斥抗议歌手的标签,但60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无疑是迪伦的灵感之源。

到了80年代,随着各种运动的烟消云散,迪伦也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

在一次录音中,头脑空白的迪伦从录音棚里逃了出来。在街边的小酒馆里,他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歌手在演出。

那位歌手的神态从容,乐队坐在旁边,灯光打到舞台上,散发出淡淡的光芒。

这位歌手的状态,让迪伦想到自己刚出道的时候,那时候他每天在不同的酒吧走穴卖唱,虽然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唱得很开心。

迪伦意识到,是时候唤醒内心深处那个沉睡已久的流浪歌手了。走遍世界,大声唱歌才是他灵魂的归宿。

说干就干,迪伦中断了新歌的录制,根据演唱会的需要,重新编排了以往的所有歌曲,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世界巡演。

1988年至今的30年里,他每年都会举办演唱会,有几年甚至每年超过100场。

歌迷们称这是不散的宴席。

巡演让迪伦的创作放缓,但偶有新作却越发老辣。

2006年,65岁的迪伦推出了新专辑《摩登时代》。

There's an evening haze settin' over tow

starlight by the end of the green

The buying power of the protein tit's gone down

the money is getting shallow and weak

从这首《劳动者的忧伤》,我们可以发现,迪伦回归了民谣的传统唱法。

在内容上,这张专辑既有摇滚时期对爱、死亡的思索与质问,也有民谣时期对世界现状和时事政治的审视与批判。

《摩登时代》一举占据了流行歌曲畅销榜的冠军位置,获得了流行音乐最高奖格莱美奖。

人们纷纷猜测这些歌曲当中所影射的具体事件,但迪伦模棱两可地回应道:“无论世界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制作这张唱片。写这些歌的时候,我不是在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下,而更像是一种恍惚催眠的状态。”

2015年,迪伦再次推出新专辑《暗夜阴影》,这次他没有自己创作十首歌,全部翻唱自20世纪4050年代的经典民谣歌曲。

这些歌曲是他儿时的记忆,被他拿出来再次演绎。

人们把这看作迪伦对自己音乐之路的回溯和总结,也是对大众优雅的告别。

关于迪伦,美国流行音乐最权威的评价机构公告牌说:“他是一个平庸的歌手、说得过去的吉他手、出色的口琴师、优秀的作曲家、天才的词作者。”

迪伦自己则说:“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崇高而又充满力量,可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的理论和诗永远不能代替你来思考。愿你有一把采摘群星的云梯,愿你正直无私、真实善良,愿你所到之处都有光明,愿你心中充满快乐,愿你永远年轻。”

在迪伦这首充满祝福的歌《永远年轻》当中,《鲍勃·迪伦:诗人之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