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白石老人自述》:木匠至艺术巨匠的痛快人生,齐白石的真实写照与艺术追求

铛铛铃2025-09-18传记58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是《白石老人自述》。

20世纪的中国,若说最广为人知、雅俗共赏的画家,非齐白石莫属。毕加索称赞他是东方了不起的画家,周恩来总理更亲自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齐白石的画兼具民间天然之趣和文人艺术的精微深远,自成一体,深受欢迎。成就这些优秀画作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技艺,更是齐白石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心性和态度。

齐白石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一生经历过晚清、民国、军阀割据、抗日战争等等,历经坎坷。出生和动荡的时局,让他拥有了很多充满戏剧性的身份,比如不会干农活的农民、喜欢画画的木匠、苦学作诗的画工、50岁的北漂族和充满农民气质的艺术大师。关于他的八卦也特别多,比如特别爱钱,卖画从不讲价,外出吃饭定要打包;比如特别喜欢美女,83岁生了儿子,93岁还在张罗娶媳妇等等。

对于自己的一生,齐白石说世间事贵痛快,又自称草间偷活,说自己啊,是在杂草当中偷偷活下来的小老百姓。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在痛苦与偷活中取得平衡,从容应对时代的大变局,并从贫苦农民家的孩子修炼成一代大师的呢?这本《白石老人自述》给我们提供了回答。

71岁那年,齐白石就开始口述自己的生平,让学生张次溪记录下来,准备交给一位叫金松岑的作家朋友为他作传。但是传记未成,作家就因病去世了。齐白石的口述也断断续续,直到他89岁的时候,才由张次溪最后整理完成。在这本书当中呢,齐白石回顾了自己从农民到手艺人,最后成为大画家的从艺之路,也谈到了他为人处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听白石老人讲一讲他的画画生活经。

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是湖南湘潭人。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生的时候,家里边只有几间破旧的老屋和一亩水田,仅能够勉强糊口。少年时的贫穷让齐白石一生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家平常过日子本已是穷,对付一遇到田里收不多,日子就更不好过,穷得连粮食都没得吃了,母亲就让我们去田里挖芋头、野菜,用牛粪煨着吃。后来我每回挖芋头,总会想起当年的情景,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

虽然家里很穷,但是齐白石是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当中长大的。他是家里边的长子,祖父给他取名为齐纯芝,灵芝的芝,小名阿芝。阿芝深得祖父喜爱,冬天冷的时候,祖父会穿上最好的羊皮袄,敞开衣襟把阿芝搂在怀里,然后用火钳子画着炉灰,教他认字儿。在祖父的耐心教导下,阿芝先后识了300多个字儿,有了基本的读写能力。

阿芝在三岁之前经常生病,但是家里穷买不起药,祖母和母亲就每天去药铺求情。有个大夫说,身体弱的小孩最好不要沾染荤腥。那个时候阿芝还在吃母乳,母亲吃的食物会影响到婴儿。听到这个说法,母亲就彻底戒了口,再也没有碰过一点荤腥。除了求医问药,祖母和母亲还隔三差五地去庙里祈福,他们给阿芝求了一个小铜铃,挂在脖子上,相信这样妖魔鬼怪就不敢再靠近阿芝。这片慈母之心,让齐白石一生铭记,他后来还特地仿制了一个铜铃挂在腰间,并写诗说道:“身上铃声慈母异,如今亦作听铃翁。”

在家人的爱护下,小阿芝慢慢长大,开始下地干活了。但是由于身体弱,个头小,一个简单的扶犁,他学了几天也没学会,总是顾了犁顾不了牛,顾了牛又忘了犁,常常是弄得一身泥一身汗,非常狼狈。虽然在干农活上没什么天赋,但是这段放牛耕地的生活,培养了阿芝吃苦耐劳的品格,更是让他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充满了感情。阿芝喜欢仔细观察他们,然后亲手画下来。家里的水田当中有许多的小鱼小虾,有一次,一只调皮的草虾咬破了阿芝的脚趾头,他没有生气,反而对草虾产生了极大兴趣,每天都去水边看虾,并且画下了人生第一幅虾。成名之后,人们常问齐白石,为什么他的虾画得这么好,齐白石说,这都是来自于小时候的积累。

下田耕种一年之后,阿芝的爸爸妈妈看着他每天疲惫不堪、力不从心的样子,心疼极了,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实在是难以胜任田间的劳动。思来想去,他们决定让阿芝学做木匠,也算是有个养活自己的手艺。这一年,齐白石15岁。

农耕失败的阿芝开始学做手艺人,他的第一个手艺是木工。木工又分为大器作和小器作,器就是器物的器。大器作一般是盖房子、立木架之类的粗活儿,需要利器;小器作主要是做一些精致小巧的物件,更强调技术。阿芝最初学的是大器作,虽然说这大器作学得很吃力,但是为了能够早日学成出师,赚钱补贴家用,阿芝还是咬牙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件事儿改变了阿芝的想法。

有一天,阿芝和师傅在路上遇到三个做小器作的木匠,师傅立马垂下双手,侧着身体,满面堆笑地向他们问好,这三个木匠却是骄傲得很,只是略微地点了一下头,爱理不理地就走了。阿芝对此很不理解,他问师傅:“诶,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为什么要这样恭敬呢?”没有想到师傅拉长脸说:“小孩子不懂规矩,他们是小器作的,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会,我们怎么敢和他们平起平坐呢?”这番话对阿芝的触动很大,他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小器作,而且要学好。

阿芝很快拜了一位雕花木匠为师,在这位师傅的悉心教导下,经过3年的学习,他出师了,开始凭着雕花的手艺赚钱,人们称他为芝木匠。当时民间雕花的造型非常死板,都是一些固定不变的吉祥图样,雕刻久了,阿芝觉得无趣,就开始动脑筋改变花样。他的创作来源主要是《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部详细讲述中国画基本理论和技法的书,简单易懂,对于初学绘画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入门教材。阿芝在一个雇主家偶然看到《芥子园画谱》,第一次读到如此详细指导作画的书,简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当时的书非常贵,阿芝买不起,就向雇主借来,一页一页地勾摹出来。《芥子园画谱》共四卷,非常厚,阿芝足足花了半年才全部勾完。之后呢,他又照着勾摹的画谱,从头到尾地临摹了三遍。这段因买不起书被迫勾摹、临摹的经历,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芥子园画谱》的基础,不仅让阿芝的雕花手艺更上一层楼,阿芝会画画的名声也渐渐大了起来,还传到了一位叫胡沁园的乡绅那里。

胡沁园是个喜欢画画、慷慨豪爽的人,他对阿芝非常欣赏,主动收阿芝为徒,教他画画,还免去了所有费用。拜胡沁园为师,是阿芝一生重要的转折,他正式开始学画,迈出了艺术生涯决定性的一步。胡沁园给阿芝重新起了名号,取单字璜,号白石山人,齐白石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用的。

齐白石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非常刻苦。自习画开始,除了生病或重大事故,他从未停下画笔,日日绝无间断。一次因家里边有事儿,他间隔三天没有作画,第四天重提画笔时,特意在画上写了3日未作画,笔无狂态”的语句,提醒自己。还有一次因天气不好,他心绪不宁,未作画,第二天即补上,并写道:“今朝至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激励齐白石笔耕不辍的,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正式学画的时候,齐白石27岁,早已娶妻生子,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为人画像。为了在同行当中脱颖而出多赚点钱,齐白石不断琢磨绘画的技巧,研究出很多新奇的人像画法。因为她画的美人非常生动,人们送了她一个外号叫“齐美人”。学画卖画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加上胡沁园的大力举荐,齐白石逐渐被湖南的文人圈所接受,渐有画名,他的身份也开始从民间手艺人向文人画家转变。

这个转变还主要得益于齐白石的两段远游。第一段是40岁到50岁之间的五次远行。40岁那年,齐白石收到了一个好友的来信,邀请他去西安教画。好友在信中写道:“无论作诗、作文、作画、刻印,都需要在游历当中进步,尤其是画画更需要实际考察。”并且呢,随信寄来了丰厚的报酬。齐白石答应了这个邀请,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旅程。这次远行激发了他对游历的兴趣,在之后的6年,齐白石又出游过四次,先后去了广西、广州、江苏、上海等地,他戏称这段经历为“五出五归”。

其实在40岁之前,齐白石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家乡,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生活经验的限制、信息的闭塞,使他的作品一直未能超越民间技艺的范畴。但是这段“五出五归”的经历,让他领略了山河大地的万千风貌,结交了许多饱学之士,眼界大大开阔了起来,创作也有了质的飞跃。齐白石在自述当中说:“人家说我出了几次远门儿,作画、写字、刻印章都变了样了,这的确是我改变作风的一大枢纽。”

“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决定不再远游,希望能够终老家乡。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整个中国都处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齐白石的家乡也不安宁,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而且还有传言说,因为齐白石卖画赚了不少钱,早就被绑匪给盯上了。就在齐白石战战兢兢、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在北京做官的好友来信,邀他到京城居住。被盗匪吓得提心吊胆的齐白石,很快辞别了家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远游,也就是北漂生涯。这一年,他53岁。

初到北京时,齐白石的画并不受欢迎,他画一个扇面,定价两个银元,比当时一般画家的价格便宜一半,但仍少有人问津。直到后来,他听从画家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改变画法,才获得成功。关于这件事,齐白石在自述当中说:“我的话虽是在追捕八大山人,自谓颇得神似,但在北京确实不很值钱的嘞。师曾劝我自出心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一派。”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擅长简笔大写意画,风格古拙,色调冷峻,意境很高,但是这种冷冷清清的风格,当时却并不受欢迎,人们更喜欢色彩丰富艳丽的画。齐白石以卖画求生存,就要考虑买主的趣味与要求,但又不愿意一味迎合潮流,无奈之下,只得破釜沉舟,闭关谢客,试图研究出一套新的画法。他发誓说:“我画了几十年画,一直觉得不满意,从现在起,我发誓要彻底改变画法,假如尝试失败,饿死在北京,你们也不要可怜我。”

这一研究就是整整10年呢。10年间,齐白石一共画了1万多幅画,创作出独特的红花墨叶画法,即用艳丽的红色画花,用清冷的水墨画叶子,使画作兼具热烈的民间味儿和文人画高超的水墨技巧,雅俗共赏。而且以这种新风格的花卉画法为中心,齐白石对自己的山水画、人物画都进行了变革,最后完成整个艺术风格的升华。

这次大胆的变法让齐白石大获成功,人们把他与当时公认的画坛泰斗吴昌硕相提并论,称为“南吴、北齐”。国内最高绘画学府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聘任他为教授,齐白石的画也卖得越来越贵,但求画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为此,他还特意写了告示贴在门口说:“我70多岁了,身体不好,像我买画的人太多了,我忙不过来,只能将价格增加,如果因此买我画的人少了,也是一种幸运。”

齐白石一变成名,终成大家。那么他画画的窍门到底在哪呢?我们通过两个小细节来一窥究竟。

第一个细节是齐白石画稿上的标注。齐白石曾说过一句话,叫“世间事贵痛快,画画刻印,拖泥带水是做不好的”。的确,看齐白石画作,几乎每幅都痛快淋漓,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他的草稿,就会发现,这些一挥而就的画作背后,是他对每一幅画极尽精微的揣摩与钻研。齐白石的草稿几乎每张都写满各种标注,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该怎么填色,一朵花应该有几个花瓣,一个小人的腿需要再长两寸等,细致入微,非常严谨。

第二个细节是齐白石对画画素材的选择,他坚持画真实的。有一次,齐白石去北京法源寺游玩,偶然看到地砖上的一个印记,形状很像一只鸟,便立刻趴到地上,就着这个轮廓画了一幅神鸟图,并写道:“真天然之趣。”齐白石画画,一直关注的就是他的眼睛所见到的东西,他说自己是“舍真作怪,此生难啊”,意思是只要是真实的事物,哪怕再寻常无奇,他都愿意搬进画里,而不是真实的东西,它无论如何也不会画。有一次,在朋友的打趣之下,齐白石画了一只蚊子,画好之后非常开心得意,还特意在旁边写了一段话,大意是:“我第一次画蚊子,竟然能够画的这么像,真是万物都在我心中啊。”

“贵痛快,尽精微,不作怪”,这其实不仅仅是齐白石画画的方式,也是他对待生活的方式。从农民到大画家,齐白石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他处理事情、看待问题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非常善于生活的生活家。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齐白石的几条生活法则。

齐白石生活法则的第一条就是钱很重要。哼!齐白石呢,从来不回避谈钱,他常说自己画画的首要目的就是谋生,自传当中念叨最多的愿望是养家糊口。在齐白石看来,通过自己的本事赚钱养家,实现经济自立是第一要事。直到晚年,他还非常自豪地说:“我90岁了,还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齐白石卖画从不看交情,不讲情面,他会直接把卖画的润格,也就是类似价目表的东西挂在家门口、客厅中,谁要来都要按润格付费,绝不减价。这种直接坦率的收费方式,在当时的文化圈是极少的。虽然有人对此指指点点,也有人好心劝这样有失文人体面,但是呢,齐白石不以为意,依然故我。据说有一次有人上门求画,想让齐白石给他画六只虾,当时齐白石画一只虾的润格是12银子,这个人呢,却只给了五十五两银子,齐白石也就真的只给他画了五只半虾,有一只虾呢,只有半个身子,另外半个身子则是游出了画外。

哈,齐白石对于钱的重视啊,其实是源自于他对物的珍惜,他一辈子都保持着农民非常节俭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做饭之前,他都要亲自用碗量米,然后呢,再交给厨师去。饭馆吃饭,他喜欢自带水果饮品,而且呢,吃不完的东西要打包回家,一点也不准浪费。好吃的点心他会收藏起来,放到发霉都舍不得吃,一定要等到有重要客人来才拿出来。齐白石始终坚信,过日子要“长江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做有时”,这样才能长长久久。

齐白石生活法则的第二条是礼数很重要。齐白石认为,最基本的礼数就是仪容整洁。早在还是一个贫穷的小木匠时,他就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上工一定要穿白袜子,而且必须洗得非常干净,衣服可以有补丁,但是绝不能不合身,不能有污渍,头发也要梳得光亮平顺,不可以乱糟糟。

在待人处事上,齐白石有一套亲疏划分非常清晰的待客标准。一般客人上门都以茶招待,熟悉一点的亲友,则加上饼干、花生等小吃,亲密的朋友来访,就必须要下馆子才算招待到位。不过呢,虽然看重礼数,但是齐白石也并不拘泥其中,常常琢磨一些小妙招来避免麻烦,但求既不得罪人,也不委屈了自己。

比如说,成名之后,拜访齐白石的人特别多,他觉得当面下逐客令不礼貌,就发明了一套应对方法。他说:“我把大门锁上,留一个小缝,有人来叫门,我先看清楚是谁,能见的就请进来,不愿见的就命仆人回说,主人不在家。”这是不惧而聚的妙法。而且呢,齐白石还特意写了张纸条贴在门口说:“我画画卖钱,送礼者绝不收。”因为在齐白石看来,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礼数不能坏,如果人家送他礼物,那么他就必须要还人家画,为了避免这个情况,索性直接拒绝收礼。

齐白石生活法则的第三条是心态很重要。齐白石是个心胸很豁达的人,北京是贵族云集之地,齐白石定居北京的头几年,很多人瞧不起他的木匠出身,把他看作乡巴佬,甚至当面挤兑他说:“有一些人没有文化,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难登大雅之堂。”对于这类口舌之争,齐白石很少理会,他说:“他说话好不好,百年后世自有公平,何必争一日长短。”正是这种不争一日长短的气度,让齐白石从不将力气花在与别人的比较、争论上,而是专注提升自己的手艺和修养,终成一代大家。

齐白石还是一个安住于经营自己的小世界,份内之事尽力,份外之事绝不乱操心的人。曾有人想把齐白石引荐给慈禧太后,这是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但是齐白石却拒绝了,她说:“我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叫我当官怎么行呢?我没有别的打算,只想卖卖画,凭一双劳苦的手,积蓄得三二千两银子带回家去,够一生吃喝就心满意足了。”

齐白石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明确,叫做“年年糊口久忘归,不管人间有是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就是一个离家谋生,挣钱吃饭的普通老百姓,人间的是是非非,我管不了,也不愿意管。不过一旦涉及到大是大非,齐白石也是十分有原则的。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断绝日本人上门求画的可能,齐白石称病谢客,停止卖画,数年内不曾踏出家门一步。他说,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

齐白石还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四处游历的时候,他在广州街头上第一次看到自行车,觉得非常新奇有趣,但是呢,试着骑了好几次都没学会。朋友笑话他说:“这新鲜玩意儿不是你干的,走吧。”齐白石呢,却不愿意认输,特地从广州买了一辆自行车,带回到乡下老家,仔细研究,反复练习,直到有一次啊,骑车的时候被乡间的狗追赶,摔倒在了水田之中,才被迫停止了尝试。

齐白石生活法则的第四条是美人很重要。齐白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八卦,应该就是他83岁生子,93岁去世前还张罗着娶媳妇的故事。齐白石一生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美丽的事物,尤其是美人啊。她的第一个美人是发妻陈春君。13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齐白石和陈春君成婚。春君陪伴齐白石度过了早年最艰苦的时光,齐白石定居北京之后,春君则守在湖南老家,帮他照顾老父老母,直至去世。对于春君,齐白石充满了敬爱和感激。在自述当中,齐白石讲到很多亲友去世的事情,大部分他只是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死了,而春君去世的时候,他说:“一朝死别,悲痛枯骨,泪哭欲干,心催欲碎。”

在齐白石定居北京之后,远在家乡的陈春君为他纳了一个小妾胡宝珠,就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春君死后,宝珠被扶正,成为了齐白石的第二任妻子。齐白石83岁时添的那个小儿子就是宝珠所生。宝珠颇具绘画天分,常陪伴齐白石作画,能够一眼辨别出市场上仿冒齐白石的假画。宝珠小了齐白石将近40岁,而且呢,生的非常漂亮,这让齐白石常有些危机感,他曾经写过一个护妻告示,贴在大门口,告示上说:“凡我门客喜寻师母问安好者,请莫再来。”

胡宝珠去世后,护士夏文珠负责齐白石的起居,齐白石呢,非常喜欢文珠,甚至呢把自己的画价提高一筹,好把多出来的钱给文珠做酬劳,而且呢,还打算娶她进门。但是齐白石的子女们强烈反对这件事,齐白石只好作罢。为此,文珠负气跑回了娘家,齐白石呢,也就追到了文珠家里,文珠的妈妈比齐白石还小几岁,但是齐白石却是直接对她下跪了,说:“请让文珠回到我身边吧。”不过呢,最终齐白石还是没有留住文珠。在照顾了齐白石7年之后,文珠离开他,嫁与别人为妻。

在自述中,齐白石还特地讲了他和一个歌女的故事,这个歌女是他游历广州时遇到的,她早已记不得歌女的名字了,但是一直记得歌女教她剥荔枝的场景,她写诗说:“此生再过应无缝,牵手娇浓剥荔枝。”后来在画当中,齐白石画了很多的荔枝。

嗯,齐白石去世前还在张罗娶妻的故事呢,则是来自于朋友的记录。这位朋友写道:“齐白石93岁那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为妻,齐白石摇着头说,44岁太老了。不久呢,这个人又寻来了一位22岁的姑娘,相见之后齐白石很是喜欢说,嗯,22岁刚好。不过呢,不久之后,齐白石因病去世,这件事也就算了。”

齐白石的一生爱过很多女子,但是呢,他对每一个都是真心相待,充满了欣赏之情,而且他一直都很坦荡地说出来,从不掩饰自己,也从未将年龄差距放在心上。或许对齐白石来说,爱美与爱别人天经地义,与他年龄无关。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