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泰戈尔传》:“生如夏花”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传奇人生与诗篇的永恒魅力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4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泰戈尔传》。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他的诗歌代表作还有《飞鸟集》《新月集》等等。除了我们熟知的诗人身份,泰戈尔在音乐、绘画、教育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他一生出版了50多部诗集、100多部小说、40多部戏剧、2000余幅画、2500多首歌,有两首成为了印度和孟加拉两国的国歌。他还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实践者,20几岁就开办了自己的学校,这所学校后来成为印度最好的大学。他喜欢旅行,足迹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营救过圣雄甘地,拜见过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获得过英国王室颁发的爵位,为中国抗日战争募集过捐款,还和爱因斯坦是好朋友。
那泰戈尔是如何把生活过得这样精彩,这些非凡的成就和他的家庭出身、成长的社会环境,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泰戈尔传》这本书,解读诗人泰戈尔的传奇故事。
本书由印度著名的作家克里希娜·克里巴拉尼所作,她是泰戈尔的孙女,陪伴泰戈尔度过了生命的最后8年。书中不仅展示了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历程,也讲述了他在音乐、绘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而且作为泰戈尔的家人,她也记录了泰戈尔个人生活和情感方面的故事。我们将通过泰戈尔的家庭出身、诗歌创作、社会活动三个方面来解读本书。
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此时的印度大部分地区早已沦为了殖民地,英国人在这里成立了英属印度帝国,把印度人隔绝在统治集团之外,并通过政治压迫、经济垄断等方式获取暴利。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封为印度女皇。
在这个殖民帝国的东部重镇加尔各答,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贵族家族。这个家庭啊,非常的富有,除了在印度本土拥有很多大庄园和土地之外,还从事茶叶、煤矿的出口生意,拥有一支来往于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船队,以及一家大型的银行。但是这些傲人的财富,却不是这个家族影响力的主要来源。这个家庭的父亲,因为在社会公共事业、文化启蒙以及个人修行上的出色成就,在印度拥有极高的声誉,人们尊称他为大圣人。
大圣人一共有14个孩子,每一个都非常出色。大儿子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二儿子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打入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在英属印度政府里任职的印度人,五女儿是印度第一位女长篇小说家,那其他的孩子也都是在印度历史上数得着的戏剧家、音乐家。这个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泰戈尔。
家里充满哲学、诗歌和音乐的文化氛围,雄厚的财力给了泰戈尔非常高的人生起点,让他从小就拥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学、音乐的素养。不过家大业大、人才辈出的豪门望族,也有它的弊端。泰戈尔的母亲要管理大家庭的各项事务,根本腾不出时间照顾孩子。父亲大圣人则像一个隐士,除了忙事业,就是在房间坐禅或四处旅行,泰戈尔几乎见不到他。童年时代双亲关爱的缺失,让泰戈尔对母爱有着深深的渴望,对女性之爱的赞美和祈求,一直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
但是,泰戈尔并不是个沉浸在幼年经历里的顾影自怜的人,他反而庆幸地说:“正是因为父母的忙碌,使我避免了由长辈溺爱而带来的任性和各种不良习气。”代替父母照顾和管教泰戈尔的,是严格的家规和粗暴的仆人。虽然十分富有,但父亲大圣人始终坚持对子女在物质上的穷养,以培养他们少欲、知足、清贫、坚忍的生活习惯。泰戈尔说:“我的童年完全不知道奢侈为何物,不满十岁之前不能穿鞋袜,天再冷也顶多在布衣外套一件棉背心。”
比家规还严苛的是仆人,泰戈尔说:“仆人都是暴君,自己的童年就是悲惨仆人统治时代。”小时候的泰戈尔非常的活泼好动,为了省事,仆人就把她关在房间里,用粉笔在他周围画个圆圈恐吓他,说这个圆圈是有魔力的,私自走出去就会大难临头。年幼的泰戈尔相信了仆人的谎话,每次都一动不敢动的呆在魔圈里。好在房间里有个窗户,被圈住的泰戈尔都能靠着观察窗外的一花一草打发时间。他说:“童年的这些日子,让我感到每个地方都藏着神秘。”但是这种被禁锢和束缚的经历,还是给泰戈尔留下了深深的不安。
当泰戈尔渐渐长大,有了一定自主权的时候,他开始拒绝一切魔圈的禁锢,比如规矩严格的校园。他不喜欢学校死板僵硬的课程,不理解老师可以任意打骂学生的规定,更无法容忍排成一排走路、不能四处张望等等严苛的校规。那入学不久,泰戈尔就换了四所学校,到14岁的时候就退学了。
不过退学并没有减轻他读书的压力,望子成龙的父母为泰戈尔安排了繁重的补习课,每天在常规的功课外,他还要学习拳击、体操、生物等课程,起早贪黑、毫无玩乐的时间。尽管这些学习为泰戈尔日后多方面的才能打下了基础,但他终生都对强迫式的教育十分厌恶,说这是毫无意义的负重,并且立志探索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幸运的是,在孤独而被束缚的儿童时代,有一件事给泰戈尔带来了极大的快乐,那就是写诗。泰戈尔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哥哥在玩写诗的游戏,就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把文字填进去,也如法炮制,很快就写出了一首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泰戈尔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诗人与我之间的距离就一直消失下去。”
那么,从八岁就能创作诗歌的天才少年,到52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享誉全球的大诗人,泰戈尔又经历过什么,他的诗歌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呢,就让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泰戈尔的诗歌创作。
八岁之后,泰戈尔开始显露出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卓越才华,14岁时就能独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在当时,文学创作并不被当做一份正式的职业,那为了让这个坚决不去学校读书的小儿子拿到一个文凭,有更好的发展,父母决定把他送去英国留学。
在留学前,父亲请了一个女孩教泰戈尔学习英国的风俗习惯,女孩从小在英国长大,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性格十分开朗活泼。情窦初开的泰戈尔爱上了她,但是离别在即,因为犹豫和胆怯,他什么都没说。这份深藏内心的隐秘爱情,促使泰戈尔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书的主人公叫娜丽塔,就是女孩的名字。可是呢,当这本充满爱意的书出版,并寄到真正的娜丽塔手里时,女孩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大自己20岁的男人,结婚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段没有能说出口的爱,成为了泰戈尔一生缅怀眷恋的回忆。结识娜丽塔时,他只有18岁,但直到80岁去世前,他依然充满深情地写道:“他走了,却在我枯燥的经纬线绣上了瑰丽的花边,让我日夜充满幸福。”
泰戈尔在英国生活了一年多,主要学习英国文学,他依然不喜欢学校,只念了三个学期,大学没有拿到文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以及和人打交道上,他认为书本是死的,只有通过和人的相处、接触人心,才能真正了解文学。这段时间西方世界对印度的误解,让泰戈尔很吃惊,他说:“这里的人认为我到这之前几乎不懂文明,甚至有人问我以前是否见过钢琴。”
在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双重浸润下,泰戈尔的创作有了很大进步。回国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诗集、散文和剧本。但父亲对小儿子的期待远不止这些,他希望泰戈尔能学会管理家族产业。1884年,23岁的泰戈尔被父亲派到乡下管理庄园和田地。为了巡视散落各地的家族产业,泰戈尔需要整日坐在船上,沿着河流四处漫游。单调缓慢的乡村生活和原始神秘的大自然,给了泰戈尔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化解一直困扰着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原来,从英国回来之后,泰戈尔遵从父亲的安排结婚了,双方门当户对,但妻子只有十岁。虽然这种年龄差距在当时的印度不算什么,但泰戈尔却不知如何与妻子相处,更不用说爱情了。当时家里和泰戈尔关系最亲密的女性,是泰戈尔的五嫂。五嫂很小的时候就嫁到泰戈尔家,只比泰戈尔大两岁,可以说两人是一起长大的。但就在泰戈尔结婚后四个月,五嫂却自杀了,死的时候才25岁。
泰戈尔五嫂自杀的具体原因不太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事对泰戈尔的打击非常大,让他陷入死亡的痛苦不能自拔。他说:“死神突然走来,露出一个豁口,我完全不知所措,时间流逝,这个豁口却一直对我显露可怖的黑暗。”
在乡间河上飘荡的日子里,泰戈尔对死亡与生命有了新的领悟,他说:“我看见以死神为背景的宇宙之花,感到了生命极美的魅力。”他的内心,仿佛进入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全新领地,那里面既可以装下世间所有的苦难,又同时装着无尽的希望和美好。这种领悟,让泰戈尔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的忧郁青年了,开始把目光投向现实。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比如在小说《邮政局长》里,泰戈尔讲了被贵族青年勾引又随意抛弃的贫穷孤女的故事,他说这来源于他在乡村真实所见,印度女性悲惨的处境,让她觉得痛心。在喜剧作品《第一个错误》中,他讲述了三个知识青年和妻子貌合神离的关系,嘲讽了现实婚姻中男人的虚伪。而在戏剧《哥拉》中,泰戈尔则对印度社会日益剧烈的宗教冲突进行了揭露和反思。主人公戈拉是个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对印度教宣扬的种姓制度深信不疑,相信自己所有优秀的品质都源于血统和信仰。在爱人和最好的朋友表示出对其他宗教的认同时,愤然与他们断交。但有一天,戈拉发现自己竟是父母从国外收养的孤儿,根本不是印度人。在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后,戈拉体会到宗教真正的意义,那就是印度教徒、基督徒、佛教徒彼此没有任何对立,都是平等的人类的一份子。
这些接地气的戏剧作品在印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给泰戈尔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终于摆脱了靠家族事业吃喝的局面,把写作当作了自己的正式职业。
在乡间的生活,领悟生死,泰戈尔对于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坚强和豁达。1902年,泰戈尔的妻子突然因病去世,年仅30岁。结婚后很长时间里,泰戈尔待她并不亲厚,但妻子没有抱怨,而是努力的学习、做饭、管理家务、写字、读书以及戏剧表演,以求跟上丈夫的步伐。他的付出没有白费,渐渐在泰戈尔心中赢得了自己的位置。
妻子去世后,感激、依恋和遗憾充斥着泰戈尔的心,他写了27首诗追忆妻子,终生没有再娶。在其中一首诗中,泰戈尔写道:“我的房子很小,一旦失去了东西,就永远找不回来了,但在宇宙无边无际的房子里,万物不灭,那失去的永远存在。”
妻子去世后,泰戈尔坚持亲自教育和陪伴孩子,他带着孩子旅行,给他们写了很多有趣的儿童诗,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录在《新月集》中。泰戈尔用儿童的口吻赞美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因为通俗优美的语言和有趣的意象,《新月集》被印度很多学校当做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泰戈尔的不幸没有结束,在妻子去世后的几年里,因为反对通过暴力、极端的方式抵制西方文化,泰戈尔受到了国内激进分子的猛烈攻击,生活陷入低谷。1907年,在妻子去世第5年的忌日当天,他最喜欢的小儿子因病去世,年仅13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孩子们的夭折让泰戈尔心痛不已,但生活的磨难已经不能再击垮他了。他说:“我感谢一生中有幸感受到的美丽和优雅,在人类爱的船上,我品尝到了神圣的甘露,那些难以承受的悲伤,让我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和征服人类的灵魂。”
随着这段时期对生命、艺术和心灵的思索愈发深入,泰戈尔的诗歌创作也逐渐走向巅峰。1910年,泰戈尔写出了一生最辉煌的诗《吉檀迦利》。这本诗集最初用孟加拉语写成,共157首,后来由泰戈尔自己重新翻译整理为51首英文诗,也就是现在我们常看到的版本。“吉檀迦利”四个字的意思是“献给神的诗”。在这本诗集中,泰戈尔通过纷繁奇特的想象、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哭与荣、生与死、现实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赞美并阐述了他所参悟的那种超越人间生死悲欢的永恒的力量。
在颇具点题性的第一首诗《永恒》当中,泰戈尔写道:“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薄脆的杯儿,你不断的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本书的作者克里希娜说,诗中易碎的杯子指的是脆弱的生命,“你”则指代泰戈尔体验到的超越一切的永恒力量,这种力量的关键就是爱。
《吉檀迦利》被一位旅居印度的英国诗人带到西方,英国大诗人叶芝偶然读到激动不已,亲自为诗集的英文版作序,将泰戈尔和但丁相提并论。叶芝说:“泰戈尔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要伟大,在他面前,我好像一个手持十棒、身披兽皮的野人。”
在叶芝等文学大咖的极力推崇下,《吉檀迦利》很快在西方流行起来。诗中充满东方韵味的语言和神秘意象,对心灵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正好填补了工业革命后物质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对精神食粮的强烈需求。他们把泰戈尔称为东方圣人,视作精神领袖,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预言家。
1913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在那个亚洲国家普遍被西方国家殖民的时代,泰戈尔的获奖开启了近代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新局面。泰戈尔获奖让整个印度沸腾了,一个由500位社会名流组成的代表团专门前往他家祝贺,但泰戈尔的态度十分冷淡,他说:“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不需要帮助,最痛苦的时候不需要安慰一样,现在我也不需要你们的祝贺和致敬。”虽然泰戈尔很快为自己的言论道歉了,但这几句冷嘲热讽让我们看到这位52岁的大诗人心中犹存的少年意气。
那么,在东方圣人的诗人身份之外,泰戈尔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还做过哪些事呢?
首先,泰戈尔是一个叛逆的教育改革者。前面我们讲到了,泰戈尔从小对学校就没有好感,14岁的时候,他不顾父母兄长的反对,做了家族第一个退学的人,终身未取任何文凭。他并非不爱读书,只是他认为当时印度的学校如同监狱,学生如同囚犯,自己宁可越狱而死,也不要做最优秀的囚徒,他常常有种推翻这座监狱的冲动。
这种冲动在泰戈尔有了孩子之后变得越发强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人都劝泰戈尔早日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以免耽误他们的未来。但是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监狱般的学校,这种事泰戈尔一天也无法忍受。于是,他变卖了自己名下所有的地产和部分藏书,又从父亲那里借了些钱,在乡下亲自创办了一所小学校。
这个学校只有十个人,五个老师,五个学生,没有围墙,没有体罚,没有无休无止的功课,师生坐在大树下上课,古老的静坐传统被泰戈尔作为必修功课。而且在这个学校,女孩和男孩有同等读书的权利,音乐课、美术课和文化课同样重要。五个老师中有印度人、美国人,还有三个基督徒。
这个小小的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激进的重阳派看不惯泰戈尔恢复骨质的做法,保守派则抨击他让男女同校,请外国老师和基督徒任教太离经叛道。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泰戈尔建立新式学校的决心,他把自己演讲的收入以及后来诺贝尔奖的奖金都拿来维持学校。最后,经过20年的努力,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印度最好的大学——国际大学。
除了教育改革者,泰戈尔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进退两难的革命者。20世纪初,也就是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那个时代,印度也开始了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和中国一样,这种反抗最初由知识分子发起,泰戈尔就是其中一员。为了支持革命,除了写文章外,泰戈尔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音乐家的天赋,写下了很多爱国歌曲,这些歌曲对鼓舞和团结印度人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印度独立后,泰戈尔的《人民的意志》被选为印度国歌,孟加拉国独立时,也选择了泰戈尔的歌作为国歌,让泰戈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为两个国家写过国歌的人。
但是就在泰戈尔为革命的迅速发展热血沸腾的时候,他看到因投入革命、放弃学业的学生围在焚烧外国布料、衣物和纺织机器的火堆边狂欢,听到号召印度人将身体作为武器,躺在铁轨上,迫使英国人的火车出轨的宣传,这些让泰戈尔震惊。他不愿意独立运动成为盲目的发泄,于是,作为运动的最初的领导者,他又艰难地站到了运动的对立面,大声质问着:“毁灭能等同于建设吗?打、砸、抢、烧哪一件是道德的,哪一件能够实现我们民族的富强?”
这些声音与当时印度的主流话语格格不入,昔日的战友、刊登过他文章的报纸,还有喜欢他的读者,都开始指责泰戈尔懦弱,怀疑他对印度的爱与忠诚。不同于创办新式学校时的坚定,此时的泰戈尔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和矛盾,他只能选择远离政治、远离印度,开始自己后半生走遍世界的演说生涯。
所以,除了诗人之外,泰戈尔的第三个身份就是孤独走遍世界的演说家。泰戈尔从小就喜欢旅行,十来岁的时候就攀登过喜马拉雅山。在印度国内排挤和指责他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他选择去国外旅行,远离是非纷扰的故土。从50岁到70岁期间,他的足迹遍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英、法、德、意,甚至阿根廷、巴西等国家。每到一处,他都要发表演说,与在印度不同,那时候他冒着同胞的指责为西方文明说话,在西方,他则以最大的热情为东方文化宣传。
他看到西方物质繁荣背后的精神空虚,提倡用探索真理而非对外扩张来填补这种空虚,但是泰戈尔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结交了萧伯纳、爱因斯坦等大师,名望也很高,但很多时候她还是深感孤独。这种孤独来自肤色、种族和文化差异,入境安检的时候,因为印度人的黑皮肤,泰戈尔被拘留过,因为宣传东方文化,他曾被认为是东方间谍,收到过暗杀信,因为语言的隔阂,他在意大利的演讲遭篡改,差点被墨索里尼利用,成为法西斯宣传的工具。
这种种遭遇让泰戈尔对印度的感情更加深沉,他说:“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很长,我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上留下折痕,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我的眼睛像空阔四望,最后才发现你一直在这里。”或许对于泰戈尔来说,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到家乡。
晚年的时候,泰戈尔渐渐改变了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回避态度,开始更多地站在激进派的一边,而且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也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者。1919年,英国军队在一次冲突中对印度平民开枪,导致1000多人死亡,泰戈尔知道后,默默退回了英国王室颁发的爵位和一切荣誉。
1932年,印度革命的领导人甘地被关进监狱,英国驻印度政府颁布了分裂印度的法案,独立运动陷入低谷。为了激励人民的斗争,抗议该法案,甘地决心在狱中绝食,给英国施压。绝食前,他给泰戈尔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支持。为了最大程度给甘地造势,已经71岁、刚刚大病初愈的泰戈尔长途跋涉的赶往那所监狱。就在泰戈尔达到监狱时,迫于舆论压力,英国发布了撤销分裂法案的声明。这个消息传到甘地那里时,泰戈尔正为他朗诵诗歌集《吉檀迦利》,甘地后来说:“以神的名义举行的绝食,由于带着神名义的泰戈尔出现而停止。”
1937年,当泰戈尔得知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之后,第一时间给蔡元培发了电报,并写作《致中国人民书》,鼓励中国人民英勇斗争。他还组织自己国际大学的师生义务演出,为中国抗战募捐。
不过,泰戈尔没有等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那一天,1940年秋天,泰戈尔因病去印度乡下休养,就在重病入院的前一天,他看到院子里美丽的秋景,还兴致勃勃地写了几句诗,他说:“天空拍起了手掌,我的欢乐里充盈着声响与色彩。”入院后,泰戈尔在手术中陷入昏迷,几天后就去世了。
上手术台前,她口述了人生最后的一首诗,在诗中,他说:“你的星辰向他指引的道路,就是他内心的道路永远清晰,他单纯的信仰将永远发光,这个轻松破解你骗局的人,从你的手中得到了达到安宁的、永恒的权利。”
这首诗中的“你”,指的是泰戈尔毕生赞美的那个超越一切的存在吗?这个“他”和破解骗局的人,是诗人自己吗?我们再也无从得知。
尽管泰戈尔的一生曾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改革、政治运动,但他更关心的始终是人的精神世界,他把自己最真切、热烈和深沉的思绪,都放在了诗歌中。最后,让我们用泰戈尔的一首诗《印度的呼声》作为今天解读的结尾。在这首诗中,泰戈尔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他说: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国家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深壁,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