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如彗星划过夜空》:美国制宪会议揭秘:半旗背后的政治制度奠基之路

铛铛铃2025-09-20人文2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如彗星划过夜空》。

如果你喜欢看美国的政治剧,比如《纸牌屋》《白宫群英》,或者关心国际新闻,你一定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来自美国各州的议员在开会时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而到了总统大选的时候,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候选人轮番登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你知道吗,在200多年前,美国的议会开会、总统选举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议员开会可以就一个议题反复表决,一开始举手同意了的,可以过一会儿再不同意。总统大选奉行“好人政治”,也就是选民们是按照候选人的“好人程度”,依次选出总统和副总统。

那么美国的政治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呢?今天讲的这本《如彗星划过夜空》就会给出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达,这是一对儿美籍华人夫妇合用的笔名。林达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一套叫做《近距离看美国》的系列随笔集,专门介绍美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这套随笔集一共有四本,我们喜马讲书之前已经介绍过三本,分别是《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如彗星划过夜空》,是这套随笔集的最后一本。

在这本书里,林达详细描述了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全过程。正是这场会议,奠定了美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而这场会议的重要成果,也被美国人称为“伟大的妥协”,200年来为人津津乐道。

接下来,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来为您解读这本书。

第一,各过各的行不通。这部分主要讲一讲美国为什么召开制宪会议。

第二,伟大的妥协如何达成。这部分讲制宪会议上都发生了些什么。

第三,告别好人政治。这部分讲讲制宪会议的政治遗产。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各过各的行不通。

这里的“各过各的”,指的是美国刚成立时候的13个州,彼此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联邦政府对他们的管制力不强,13个州各过各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美国的建国者们普遍具有朴素的民主思想。他们认为,任何政府掌握的权力越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走向专制,百姓的自由也会面临越大的威胁。所以他们最初要建的不是大政府、强政府,而是小政府、弱政府,把大多数的事情交给地方上的百姓们自己来管理,免得联邦政府权力膨胀,过多的干涉百姓的个人自由。

这样一种尊重个人自由的思想,可以说贯穿美国政治、司法等各方面制度的建立。独立战争之所以爆发,并不是因为殖民地的人民想要推翻英国国王的统治,他们是希望能在英国议会拥有自己的代表,保障自己的权益,但遭到了拒绝。再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就介绍了美国宪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和保护。

然而在美国刚建国的时候,为了保护个人自由而采取的小政府、弱政府的实践却行不通了。

首先,联邦政府权力太小,收不上税,穷到没办法维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当时有一些拓荒者到西部,肆意侵占印第安人的领地,频繁的制造流血冲突,但联邦政府既没钱也没人去管这件事情。

其次,各州之间的矛盾频发。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各州各过各的,每个州都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太去管其他州的利益。独立战争之后,理论上讲,各州应该相互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但很多经济上比较强势的州,还是非常我行我素,不愿意为其他州的利益做出妥协。比如有一些有出海口的州,就把出海口垄断起来,向那些没有出海口的州收过港税。纽约州当时就大收新泽西州的过港税,新泽西告到了联邦政府,但是联邦政府既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自身又很弱小,还是管不了。

内忧不断,外患也跟着来。在18世纪,美国被一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围绕着,比如英国、法国、西班牙,他们都对这个新生国家虎视眈眈。而且这些欧洲国家看得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执法能力差,基本上都是直接跟各州政府交往,这对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可以说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等于在国际上没有获得正式的认可,国家刚刚独立,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从这部分里我们了解到,建国之初的美国,为了保证个体自由,并没有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国家却好像随时都要散架。

因此,在经历了4年的弱政府实验后,1787年,美国绝大部分州都意识到,必须要想办法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来。于是他们决定各自派出代表,聚到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召开一场历史意义极为重大的会议,这就是费城制宪会议。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到第二部分,伟大的妥协,来具体讲一讲费城制宪会议如何达成伟大的协议,这场会议又如何为美国现代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费城会议是在1787525日正式召开的,55名参会代表齐聚在费城的市议会大楼里,这里也是《独立宣言》诞生的地方。这些参会代表们是由各州政府直接推举的,各个州大概四个名额。美国4年的弱政府实践,虽然造成了内政外交的诸多问题,但也在基层进行了民主实践。这些代表大多数在州议会里担任议员多年,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对社会和民众有着坚定的责任感。

费城制宪会议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确定了美国政治的基础。比如,它正式确立了三权分立的美国政府结构,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原则。它还制定了美国宪法,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美国宪法的序言和七条正文,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形成的。

然而,这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会议,起初却遭受到了不少普通民众的反对。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时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和小政府、弱政府的状况有关。相反,他们觉得政府一强了就会多征税,欺压老百姓。

为了消除民众的疑惑,参会代表之一的詹姆斯·麦迪逊说服了乔治·华盛顿来当会议主席。华盛顿是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被尊称为美国国父,他是一名真正的绅士,在道德上追求完美,以沉默寡言和自律严谨闻名。虽然社会威望如日中天,却从不让自己有半分的逾矩。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在华盛顿的下属中,有人提出由华盛顿来当国王,建立一个新的君主制国家,这个建议被华盛顿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他交还了军队的指挥权,以平民的身份回到了家乡。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华盛顿的人格和道德。

这个制宪会议,华盛顿原本也不想参加,在麦迪逊的劝说之下,他虽然去了费城,但大部分时候都不发表意见。也许在他看来,德高望重是一个额外的筹码,一旦他开了口,别人就不好意思再发表意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城知县会议召开了。为了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它借鉴了一套源自英国议会的讨论规则,并做了一些调整。这个规则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向主席发言和同等时间发言的规则。所谓的向主席发言,就是代表发言必须站起来面对主席,以主席作为自己表达意见的对象,在提到在场的其他人,要使用第三人称。这样一来,即使有非常对立的不同意见,看上去发言人也是在向主席正面的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和不同意见的人在直接争执。主席按照惯例是中立的,于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就被隔在了主席这堵防火墙的两边,想吵也吵不起来。

所谓同等时间发言,就是对一个议题,每个人的发言时间都是相同的,大家必须一圈一圈的轮着说,发言的态度要文雅礼貌,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能站起来走动、看书、看报等等。

规则的第二个方面,也是费城会议最有特点之处是,会议还制定了反复表决的规则,即任何一个提议在表决通过之后,都可以返回来提出异议,要求重新表决。比如你作为代表,这次投了赞成票的议题,过一会儿想想,嗯,不对劲,那还可以再反悔。

这个规则乍一看似乎是自找麻烦,因为它允许代表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立场,有些争议比较大的议题,由此就反反复复,很长时间都得不出定论。有一个议题甚至表决了70多次,这是何苦呢?

但事实上,这个规则对费城会议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就像我们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当时的美国可谓是内外交困,各州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每走一步都会出现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允许各州代表们对提案充分的讨论,反复表决的话,那么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利益平衡。一旦会议结束后,利益受损较为严重的州,就很有可能以实际行动对投票结果进行抵制,那就会导致会议共识的彻底破裂。那时候再想把大家重新聚起来商量,恐怕就难如登天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在会议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个州的意见,引导大家到真正的利益平衡点。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理性民主的规则做支撑,费城会议开得很有成效,最终取得了我们之前说的那一系列的历史功绩,比如制定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当时最为敏感、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国会议员的产生方式问题。这个结果又被美国人民称为“伟大的妥协”。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伟大的妥协究竟是怎么回事。

美国的国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国会议员就是制定国家法律政策的人。每个州能够拥有多少名国会议员,也就意味着今后在国家大事上有多少发言权,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维护本州的利益。所以国会议员的产生方式上,各州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当时的美国13州,可以说大的大,小的小,不仅面积相差悬殊,更重要的是人口很不均衡。例如最早成立的弗吉尼亚州是个大州,当时是74万人,而当时的佐治亚州就是个小州,只有56万人,不到弗吉尼亚的1/10。而特拉华州的人口更少,只是弗吉尼亚州人口的1/16。算起来,当时的美国基本上是三个大州,再加上十个小州。

按照弗吉尼亚代表提出的方案,未来的美国国会将实行两院制,第一院是众议院,第二院是参议院,这两院的议员人数都将依据各州的人口数量,按照比例进行分配,这就叫比例代表制。显然这种比例代表制的方案更有利于大州,却不利于小州。因为如果根据人口比例来选国会代表的话,那么弗吉尼亚的参众两院议员人数会是特拉华州的16倍。所以这个方案遭到了小州们的强烈反对。

小州们提出,未来每个州无论大小,都应该在国会里拥有相同的代表数量,这叫做相等代表制,这样才能保证小州的意见不被大州吃掉。但是如果真的实行相等代表制,大州也同样是顾虑重重。因为就像我们说的,当时大州只有三个,小州却有十个,如果每个州派出的国会代表数量都相同的话,那么万一小州联合起来,就可以轻易通过对小州有利的立法,比如把纳税的义务更多地推到大州头上去,造成少数人欺负多数人的局面。所以大州也坚决不同意实行这个相等代表制,会议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康涅狄格州的代表罗杰·谢尔曼指点了一条出路,他建议作为第一院、众议院采取比例代表制,按人口比例确定席位,作为第二院的参议院采取相等代表制,不论大州、小州每周一席,大家各让一步,路就可以走下去。这个方案被后来的人称作康涅狄格妥协案。康涅狄格算是小州,所以谢尔曼提出的康涅狄格妥协案,其实等于是代表小州先做出了让步。但是对于这个让步,大州还是不肯接受。

因为对于大州的代表来说,比例代表制不仅更有利于大州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还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来源是人民。因为如果你这个州人多,你对应的票数就多,这就像是每个人的权力一点点积累起来,汇聚成了你这个州在国会里的权力。而如果采取每周一席的相等代表制,那就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来源是州,是州转让给国家的。因为不管你这个州有多少人,都只能被当作一个整体,这就等于在国会里只能看到州的整体权利,而看不到每个人的个体权利。这可是原则问题,不能轻易让步。所以三个大州都反对康涅狄格妥协案。

在这种两不相让的情况下,6月下旬,会议尝试对康涅狄格妥协案进行了第一次表决。当时罗德岛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代表因故没能出席会议,所以一共有11个州参与了这次表决,表决结果是五比六,反对康涅狄格妥协案的意见占上风。

所以听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大州不是少数吗,他们为什么会赢得第一次表决呢?原来会场上除了三个大洲外,小州里边有三个南方蓄奴州,他们除了人口数量少以外,其实跟其它地处北方的小州有着根本的文化价值分歧。他们担心,如果将来北方小州在国会里的力量过于强大,会联合起来干涉南方的奴隶制,所以干脆这三个南方小州就干脆选择支持大州的比例代表制,想着可以通过幅员辽阔、吸纳人口能力强的优势,将来力争升级为大州,弥补自身在国会的劣势。

但是这样一个完全有利于大州的投票结果,却是其他五个北方小州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他们进一步威胁说,假如未来的国会真的要实行什么比例代表制的话,那么他们就退出合众国,不当美国人了。

这下不仅是费城制宪会议,就连新生的美国都眼看着走到了分裂的边缘,这是所有的代表都不希望看到的。虽然他们分歧重重,但是在一件事上,他们却是有着基本的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相信,保持联合对每个州都有好处。

其中佐治亚州的一名代表鲍德温更加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佐治亚州作为南方小州,在第一次表决本来站到了大洲的一边,但是鲍德温意识到,由于佐德亚州地处最南面,直接跟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接壤,所以它比其他州都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做保护。眼下如果再不妥协,北方小州就要退出,合众国就要瓦解,这样一来,佐治亚州势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很快就会被周围的殖民地所吞并。因此,对于佐治亚州来说,参议院采取什么代表制固然重要,但是避免北方小州退出会议,避免会议流产和美国分裂更重要。

所以当7月初会议就康涅狄格妥协案进行第二次投票时,鲍德温就独自改变了立场,在佐治亚州内部表决的时候表示支持参议院实行相等代表制。

我们前面说过,每个州本来都派出了四名代表参加费城制宪会议,但是6月底的时候,佐治亚州却有两名代表因为其他的公务不得不离开费城去了纽约,所以到了第二次表决的时候,佐治亚州在制宪会议上的代表就只剩下了两名。这样一来,佐治亚州在内部表决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一比一的对立局面,一人支持一人反对,这导致佐治亚州的一票最后作废了,投票结果就变成了五比五。

这结果使所有人都感觉到意外,会议现场的人都意识到,僵局出现了松动的可能。突然之间会场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变得很想抓住这个机会,避免会议瓦解。于是各州开始退出死胡同,重新就康涅狄格妥协案的可能性进行讨论。讨论又持续了整整十天的时间。

716日,针对康涅狄格妥协案的第三次表决开始了。这次马萨诸塞州的一票也作废了,而纽约州的代表回纽约去了,等于是弃权了,所以第三次的表决结果变成了五比四,康涅狄格妥协案通过了,大州终于也退了一步。

717日,费城会议正式接受了康涅狄格妥协案,即在未来的国会中,众议院采取比例代表制,而参议院采取相等代表制。这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制度,费城会议终于解决了最为棘手的僵局,大州和小州之间达成了妥协。从这个妥协达成的那一天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政府才诞生了。200多年来,美国人把这次妥协称为“伟大的妥协”,并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公民教育。他们认识到,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往往是天然的、相互冲突的,所以要让大家在国会都有自己的代表,把各自的要求讲出来,公开的争辩、讨论,最后各方退让、妥协,达成合作协议。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这些妥协与合作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费城会议之所以开得特别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美国政坛当时的理想主义气氛。来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人,无论是来自大州还是小州,都怀着一颗好人的心,把参政的目的看成是为公众服务,而不是给个人捞好处。但在费城会议之后,美国的古典政治迅速衰落,而现代政治阶段开始了。所以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三部分,告别好人政治。

在这部分,我们将主要介绍美国的现代政治阶段是如何开始,现代政党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人政治,又为什么要告别好人政治呢?简单的说,好人政治是美国在建国之初全社会从上到下普遍秉持的一种政治观念。这种观念带有浓厚的西方古典政治的特征,认为参与政治的目的应该是奉献,是服务公众。在这个目的下,就应该选出人格最好的人,来担任政府的要职。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就应该按照选好人的标准,通过投票把最有奉献精神、道德上最高尚的人选出来,到时候得票最多的第一好人就是总统,得票第二多的第2号人就是副总统。后世的人把这种政治理念和形式统称为好人政治。

应该说美国在建国之初,政治环境是非常单纯的,参与政治的人大多数是学者型的政治家,所以才能形成这样一种实行好人政治的环境,也能够按照这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标准向前推进一段时间。比如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第一任副总统约翰·亚当斯等,都是这样的学者、行政治家。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结束后,美国很快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已全票当选,并于1789年春天在纽约市宣布就职。无疑,在那个时候,华盛顿就是各州代表心目中的第一好人。

华盛顿就职美国总统后,组建了美国的第一届内阁,这届内阁只有四个部长,包括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战争部长诺克斯,司法部长伦道夫和国务卿杰弗逊。这四个部长都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建国者,是华盛顿认为在品格和能力上都非常优秀的人,所以也都算得上是好人。

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内阁乃至整个联邦政府,还是很快就出现了尖锐的政治分歧。最突出的分歧出现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和国务卿杰弗逊之间,两人在有关经济和外交的一系列事情上,甚至发展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是一个具有明显国家主义倾向的人,他主张要设法把权力集中到国家级的政府手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参加第一届内阁后,他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提出了重建国家信用和建立全国性银行的主张,积极发展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工业经济。

而国务卿杰夫逊则是一位更为传统的政治家,他非常担心汉密尔顿骨子里的国家主义倾向,担心联邦政府会一天天膨胀,最后造成对个人自由的威胁。杰弗逊认为,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只会有利于城市商人和投机者,而不会有利于农夫以及手工业者,这将会造成社会的财富分化,损伤社会的公平。

所以,围绕着汉密尔顿和杰弗逊,逐渐形成了两股对立的政治力量,分别是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反联邦党又称民主共和党,后来在19世纪20年代又分裂成两派,就是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归根结底,对于是否能把美国建成一个像欧洲那样的现代经济社会,两党的信心是不同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汉密尔顿和他身后的联邦党人对于建设工业社会充满信心,愿意迎接挑战,但是他们出于经济理性,不愿意关注那些可能被新时代甩下的人们。而杰弗逊和他身后的反联邦党人则很留恋世外桃源式的农业社会,对变革感到忧虑,他们更强调经济政策的道德性,更强调社会公平。

客观的说,这两种立场其实都是出于公心,都有一定道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各有不同的价值。但是围绕着这两种立场,一旦形成两个对立的党派,彼此之间就变得越来越水火不相容,言论、行为都开始失控,古典政治所崇尚的光明正大的氛围就逐渐受到了污染。

随着联邦政府能量的逐渐增大,它能给人提供的舞台也越来越大,所以也就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热衷于政治活动的人。这些人不再那么重视个人荣誉和个人品德,与建国初期以奉献为目的的古典政治家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因此,美国的政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从观念到形式,都在不可避免地朝着现代的政党政治转化。

我们前面说了,美国实行好人政治,把个人品德作为选举总统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华盛顿一共当了两届总统,而且两次都是全票当选。而约翰·亚当斯两次得票第二,就当了两届副总统。但是华盛顿非常厌恶党派政治,很不适应逐渐走向现代的政治生活。1796年,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一满,就坚决离任,说什么都不干了。

华盛顿离任之后,经过投票,他的副总统亚当斯成为了第三届美国总统,而得票仅次于他的杰弗逊也就成了第三届副总统。此时美国人才尴尬地发现,亚当斯和杰弗逊分属于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这也难怪,在政党政治之下,由于两党的支持者非常相近,所以如果再按照选好人的原则来选总统的话,那么得票最多和第二多的两个人,就最有可能是两党的领袖。但是这样选出来的总统和副总统,恨不得处处作对,怎么能好好的搭班子干活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美国联邦政府在此后的执政效率,使得联邦政府屡屡陷入僵持状态。于是到了1804年,第五次总统选举前夕,美国终于通过了宪法第12修正案,改变了好人模式。这条修正案规定,总统和副总统将分别投票,而不是之前的只投一次,得票第一的当总统,得票第二的当副总统。这下每个党派也会推举出一个总统候选人,再推举出一个副总统候选人,作为一个配套的竞选班子。

由于选民要选择的其实是执政理念,而只有来自同一个党派的候选人,执政理念才会是相同的,所以同一党派推出的候选人要上就会一起上,要下也会一起下。

时至今日,虽然总统的道德仍然是美国人在大选之际会关注的事情,但是更受关注而且被作为首要判断标准,是不同党派的执政纲领,不同候选人的执政思路等。就这样,来自不同政党的总统轮流执政,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理念替代了美国建国初期的好人政治。而且由于“好”的概念也逐渐改变了,两个不同的政党没有什么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和利益,只是侧重面不同。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19世纪初,美国彻底告别了好人政治,也改变了选总统的思路,而美国的现代政治阶段拉开了帷幕,现代政党政治也就此诞生。

到了这里,《如彗星划过夜空》就为您解读完了。在费城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凭借理性精神和民主信念,达成了伟大的妥协,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当然,这个政治制度并非完美,在每个时代他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参加制宪会议的美国建国者们不会料到之后将发生的一切,但是他们相信,对于自由的渴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们要做的就是针对如何保护人的自由,进行制度上的探索,并把这种探索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面临倒退,但任何威胁都不能阻碍人们追求自由。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太空中依然群星闪耀。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