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后真相时代》:真相被操控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清醒思考?
铛铛铃2025-09-20【人文】42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后真相时代》。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变得越来越难。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我们今天听到一个说法义愤填膺,明天就来了一个大反转。各种各样的说法时而让我们焦虑,时而让我们愤怒,它们可能彼此矛盾,但总能迅速吊起我们的情绪,让很多人还没搞清楚真相是什么,就稀里糊涂地站了队。
这种真相和逻辑被忽视、情绪主导舆论的情形,就是我们要说的后真相。
本书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是英国商业咨询专家。他认为真相就像一个多面体,别有用心的人只会描述其中的一面。一个人即使说的都是真话,也可以对真相进行刻意的挑选、裁剪和操纵,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花招和陷阱。
在我们的身边,小到社交媒体上被贩卖的焦虑,大到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些国际政治事件,后真相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
本书出版后,就受到了梁文道、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人的推荐。《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类是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又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在本书中,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真相如何被挑选、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
麦克唐纳认为,后真相有四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接下来我们就将逐一为你解读。
先说第一种后真相——片面真相。他的意思是说,我们获得的大部分信息虽然是真实的,但没有传达出完整的真相,而是被选择过、被裁剪过的真相。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片面真相的产生。
第一个原因是事物的复杂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便是最平凡的事,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很难看到全貌。所以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会遗漏掉很多重要的方面,这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就像柱子,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就像绳子,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就像水管。他们每个人都没有说谎,但是每个人所描述的都只是大象的局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像那几个摸大象的盲人一样,陷入到某一种片面的认识当中,却把它当作全部的真相。比如针对我们是否应该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开上城市的街道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因为事先接受到的信息不同,而站到不同的立场上。那些听说无人驾驶汽车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油耗等正面信息的人,更倾向于赞同无人驾驶汽车尽快上路;而那些听说过无人驾驶汽车的负面新闻的人,比如汽车的自动导航系统容易导致车祸,他们显然更倾向于反对无人驾驶汽车投入使用。
因此,在有关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立法讨论的过程中,无人驾驶汽车的生产商们,尽最大的可能去强调正面信息,而汽车司机可能因此失业,他们的行业代表们,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强调负面信息。两方都会在信息接受者的面前,有选择的只讲述片面的真相,而不是完整的真相。
导致片面真相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事物的背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取决于背景,而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这里的背景指的是与一件事物有关的因素,既包括历史因素,也包括现实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看法,进而影响我们的行动。
比如,当我们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一份工作的时候,除了他的工作能力之外,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他当下的家庭状况,都构成他的背景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他的看法。
背景信息也会影响我们对物件的看法。在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向实验对象展示了一个刚刚打开包装的崭新的便盆,接着,心理学家把苹果汁倒了进去,并邀请实验对象引用苹果汁。可能你也猜到了,大多数实验对象都拒绝了邀请。尽管这个便盆是崭新的、干净的,但人们早已把它跟尿液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它的背景信息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猫咪的故事。这只黑白相间的猫咪名叫亨弗瑞,住在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它一共陪伴了三任首相,其中就包括前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和前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后来有人做了一个实验,给分别属于保守党和工党的英国选民们看这只猫咪的照片,并且问他们是否喜欢这只猫。实验表明,当这只猫被称为撒切尔夫人的猫时,撒切尔夫人所属的保守党选民们,有44%的人表示喜欢它,而布莱尔所属的工党选民中,只有21%的人喜欢它。而当这只猫被称为布莱尔的猫时,喜欢它的保守党选民的比例一下子就下降到了27%,而喜欢它的工党选民的比例却上升到了37%。
猫是一样的猫,但是强调的背景不同,受欢迎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了。就像这个实验展示的一样,在现实情境中,政客们也常常通过操纵背景信息来影响选民,其中对竞争对手的话断章取义是最为常用的手段。比如在2016年,特朗普和克鲁兹竞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名额,克鲁兹就故意制作了一则电视广告,广告里引用了特朗普的一段讲话,这句话是“计划生育协会其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美国计划生育协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提供各种生育服务,包括性病测试和节育。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堕胎手术都是通过这个协会执行的,许多共和党选民恰恰认为堕胎手术是一种非常可恶的行为。因此克鲁兹的广告,使得特朗普损失了许多共和党选民的选票。而实际上是克鲁兹有意误导了选民,特朗普的这句话出自他在2015年接受一次电视新闻采访,当时他做出的完整表述是“许多共和党女性认为,除了堕胎这件事之外,计划生育协会其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就是说,特朗普本来的意思是批评计划生育协会进行堕胎手术,但是在克鲁兹的电视广告中,前半句话被删掉了,后半句话脱离了原来的背景,被放到了一个新的背景中,从而误导了选民的理解。
最后,导致片面真相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貌似客观的数据。我们经常觉得数据是客观的,殊不知在传播的过程中,只要为数据选择不同的统计单位和统计方式,就会造成非常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在2017年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夸大美国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在对国会的报告中说,一共有94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29%,这个失业率相当高了。而实际上,这9400万人中,包含了所有16岁以上的学生、退休人员,以及那些主动选择不工作的人,而其中被动失业的人数只有大概760万,还不到特朗普所说的无业人口的1/10。
同样是在2017年,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将新增20亿英镑用来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无疑,特蕾莎·梅想表达的是一个很大很有力度的数字,但是媒体迅速戳破了她吹起的泡沫。因为20亿英镑大概只能兴建2万5000套廉价住宅,而英国却有120万个需要这些廉价住宅的年轻家庭,所以新增拨款无异于杯水车薪。
以上就是关于后真相的第一种形式——片面真相。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对背景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数据的不同描述,都可能让我们只看到片面的真相,无法接近事物的全貌。
接下来,我们来讲后真相的第二种形式——主观真相。作者所说的主观真相,指的是会受到道德、吸引力等主观因素影响的所谓真相。当你宣布某件事物很好,很有吸引力或者很有价值时,你其实是在表达主观真相。由于这种真相是主观的,所以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让自己改变饮食习惯,多吃蔬菜,专家会建议,与其努力的克制欲望,不去吃高油高糖的食物,不如先在心里告诉自己,低油低糖的食物真的很好吃,蔬菜很好吃,我很喜欢吃。而这种主观暗示也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大脑,让它分泌出更多的激素,增加我们在吃健康食物时的快感。
同理,在面对一份有难度的工作时,如果我们能先从主观上改变对这份工作的看法,更多地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份工作,我们就真的能够在做这份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我们的主观认识由此就成为了真相。
利用主观真相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人们对钻石估值的变化。今天,几乎全世界都觉得钻石是一种稀有的、可以传世的东西,值得我们花大价钱去购买,而且最重要的是,钻石还象征着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事实上,在100年前,大多数普通人对钻石既没什么实际需求,对钻石的心理估值也很低。为了刺激普通美国人对钻石的消费,1938年,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找到了纽约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后者拿出的方案就是设法在钻石和爱情之间建立关联。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在1948年推出了“钻石恒久远”的广告,向人们传达了一个理念:男性向女性求婚的时候,必须戴上带有钻石的戒指,而且广告还暗示人们,这枚钻石戒指必须被永久珍藏,谁如果出售订婚时的钻石戒指,谁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爱情。
除此之外,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还设计了一系列以钻石为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比如将钻石借给社交名流佩戴,以提高钻石的身份感;再比如把数千名女高中生组织起来,举办班会和派对,并向他们灌输钻石就是等于爱情的观念。这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活动非常成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几乎每个美国人都认为钻石戒指是订婚的必需品。后来戴比尔斯公司又在日本和中国使用了同样的宣传策略,而且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这样,钻石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被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钻石很值钱,也终于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相。
以上就是后真相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主观真相。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好看的、什么是不好看的,什么是值钱的、什么是不值钱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都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看法是可以被利用、被操纵的。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后真相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人造真相。他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事物下定义和起名字,而这些定义和名字又常常会反过来对现实产生影响。因为这些定义和名字都是人造的,所以叫做人造真相。
为什么下定义和起名字能影响到我们了解真相呢?我们先说下定义。人们在给事物下定义之后,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去利用定义,从而回避了本来的真相,或者是误导了信息的接受者。有关饥荒的定义就曾被用于回避真相。在联合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文件里,饥荒是最高级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它的定义是:一个区域至少20%的家庭面临极端食品短缺,而且应对能力有限,急性营养不良率超过30%,每万人死亡率超过每天两人。联合国之所以把这个定义做的这么精确,一方面是希望在大规模的饥饿情况发生时,可以由国际社会出面实行必要的援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明确的标准,把那些试图索要援助、推卸责任的国家、政府挡在门外。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很多时候,这个定义反而阻碍了受灾国家或者地区及时获得救援。因为其他的国家的政客把这个定义作为一个非常机械的标准,去对受灾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衡量,只要没有达到定义里的标准,即便是已经跟标准非常接近,他们也可以拒绝采取行动,隔岸观火。
2014年,位于非洲的南苏丹陷入大规模的饥荒,为了评估情况的严重程度,联合国派出了一个专家团队去进行考察,结果这个团队的结论是,按照联合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定义,南苏丹的饥饿局面还没有达到最高级,也就是饥荒级别的标准,而只是达到了次一级,也就是警级级别的食品安全标准。显然,政治家们对只达到顶级级别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南苏丹并没有在这次考察结束后获得足够的援助,它的情况由此持续的恶化下去。2014年4月,南苏丹被迫忍受饥饿的人大概有100万,到了2017年3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550万,其中至少有10万人面临着立即饿死的危险,很多人已经落入了只能靠吃树叶为生的境地。一直到这时,南苏丹才终于在国际社会上获得饥荒的资格。结果仅仅三个星期后,由英国政府发起的募捐活动就为南苏丹筹集到了5000万英镑,一个月之后,世界银行也为南苏丹拨了5000万美元用来缓解饥荒。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人造的定义,就能在现实中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定义有时候也会被用来误导信息的接受者。很多品牌在做广告的时候,都喜欢用上“科学证明”这样的字眼,对于心存疑虑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说法很有说服力。可是作者问,科学证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假设一款止汗剂,科学证明本产品可以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缓解过度出汗症状,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到底承诺了什么,这种止汗剂是否只在极端情况下有效呢?缓解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还举了个例子,很多瓶装水品牌也喜欢标榜自己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这个说法没错,但对消费者也有误导作用,因为瓶装水中矿物质的浓度太低,对你的健康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想要获得每天所需的矿物质,你得喝掉一整壶的矿泉水才行。
说完了定义,我们再来说起名字如何影响人们获知真相。作者认为,人们在给事物起名字的时候,经常怀有命名之外的目的,比如煽动情绪或者抹黑对手。2017年,正在竞选英国首相的特蕾莎·梅提出了一项政策,在自己家里接受政府赡养的英国老年人,如果拥有价值在10万英镑以上的财产,比如房产,那么当他们去世后,政府会在他们的财产中扣除一定的赡养费用,比如拍卖房屋并扣除一定的卖房款。这项政策本身很有积极意义,本来英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社会赡养成本急剧上升,所以英国的年轻人为此要缴纳的税费也在增加,而这项政策如果实行,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财政和年轻纳税人的压力。
但是这项政策却被一个名字扼杀了。特蕾莎·梅的竞选对手,英国工党的政客们为了赢得竞选,给这项政策起了一个非常恶毒的名字,把它叫做“痴呆睡”。他们故意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放到舆论的中心,然后跟公众说,因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需要更多的护理,所以他们在死后也会支付更多的赡养费用,而这会耗费他们绝大部分的财产。既然这个税要收痴呆患者这么多钱,那么就应该被叫做痴呆税。
虽然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老年人中的占比很小,但是在工党的误导下,这个跟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的名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原本应该支持这一政策的年轻人,在听到这个带有抹黑意图的名字后,也把提出这项政策的保守党看成是要虐待老年人的怪兽,从而开始讨厌保守党和特蕾莎·梅。结果原本在民意调查中领先的保守党迅速被工党抛在了身后。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名字或者说外号,可以发挥多么巨大的现实作用。以上就是后真相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人造真相。无论是我们为事物下的定义,还是起的名字,最终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最后我们说说后真相的第四种表现形式——未知真相。他指的是不同的人对未来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未来变成现实之前,只要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看法是错误的,那么所有这些看法也都可以被看作是真相,并且对现实产生影响。导致未知真相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预测,二是信仰。
我们先说预测。人们基于不同立场,往往会对未来做出不同的预测,还会根据预测采取不同的行动。因为这些预测对现实产生了直接影响,所以他们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真相。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这两种军事行动的基本逻辑是相似的,就是说A方和B方本来就处于敌对状态,其中A方预测到B方未来会攻击自己,所以就抢先攻击了B方。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先发制人战争对抗的是迫在眉睫的、十分明确的威胁,而预防性战争对抗的则是比较遥远的、不太明确的威胁。所以先发制人的战争往往显得有充足的合理性,而预防性战争却常常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诟病。
但是这样一来,在迫在眉睫的威胁和比较遥远的威胁之间,就留下了一个难以确认的模糊地带,也为政客们误导舆论留下了空间。他们常常利用话术,在做出预测的时候,把预防性的战争说成是迫在眉睫的先发制人战争。比如2003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手发动了海湾战争,理由是他们预测伊拉克很快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或者欧洲发动攻击。但是硝烟过后,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在伊拉克找到这类武器,由此也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指责。不过,英国首相布莱尔却继续坚称,他们是根据真相行动的,因为如果萨达姆·侯赛因不被消灭的话,那么他即使是不会马上攻击西方,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攻击西方。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布莱尔在这里所依据的显然只是一种预测性的未知真相,你没有办法说他的预测是错的,因为那确实有可能会发生,但是只是没人能说准到底在哪一天会发生。
说完了预测,我们再来说说信仰是如何影响我们获取真相的。作者认为,人们会对未来怀有某种坚定的信仰,会将这些信仰的内容视为真相,并会以此为依据开展行动。关于信仰的力量,大家应该都有非常直观的经验。可以说,我们最强烈的信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会根据信仰采取行动。比如信仰爱国主义的人,会通过挥国旗、唱国歌的方式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天堂之门是曾经存在于美国的一个邪教组织,它的很多信徒真心的相信地球即将毁灭,于是他们通过集体自杀的方式前往下一次元里的世界。信仰塑造了他们的世界,哪怕地球马上要毁灭是不符合常识的,但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真相。
那么这些人是如何让信仰遮蔽了真相呢?这和群体的作用有关。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把被测试者放在了一群人中,除了被测试者之外,其他人都是实验者的同伙。实验者向这群人出示了两张卡片,一张上面画着一条黑线,另一张上画着长短不一的三条黑线。实验者请这个群体判断,在第二张卡片上的三条线中,哪一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一样长。正确答案其实很明显,但是群体中的其他人在实验者的安排下,故意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一个真实的被测试者会怎么办呢?实验证明,大约1/3的被测试者在第一次就忽略了自己的判断,服从了集体的判断,而其余的2/3被测试者如果再反复参加几次实验的话,又会有一大半的人逐渐抛弃了自己的观点,选择了集体的立场。
这种通过群体压力逐渐改变乃至控制个体观念和信仰的做法,被广泛使用于一些公司、社会组织和宗教团体内部,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让人们朝着统一的目标奋斗。当然,类似于传销组织这种非法组织,也常常会用塑造信仰的方式对新来的人进行操纵。他们的常用手法是将新来的人放到一个群体中,让所有的人都不停地向他灌输传销致富的观点,并且不允许他跟外界进行接触,以保证他无法接受到其他理性的意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新来的人往往就被洗脑了,成为了一个把坚持传销活动当做信仰的人。
以上就是后真相的第四种表现形式——未知真相。人们会对未来做出不同的预测,还会对未来怀有不同的信仰,这些预测和信仰都会影响人们的行动,因此可以看作是一定程度上的真相。
到了这里,《后真相时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真相是复杂的,它可以被操纵,可以被挑选,也可以被裁减和扭曲,而我们所身处的就是一个真相总是被各种利用的后真相时代。所以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真相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避免被他人误导。作者建议,当我们发现政客、营销人员、媒体从业者想要误导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直接提出质疑,要求他们做出澄清,不要给他们留下可以打马虎眼儿的空间。当我们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我们可以找那些有能力核查事实的组织,向他们寻求帮助。
其次,我们也应该避免自我误导,学会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在听到一则消息时,不要急于相信,而是主动去寻找几个不同的信息渠道,争取能从更多的角度对消息加以分析,进行核实,最后再综合起来,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