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美国底层》:贫穷与绝望中,底层人民如何坚守尊严?

铛铛铃2025-09-20人文58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美国底层

副标题是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提到美国

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光鲜亮丽的一面

比如纽约高耸的摩天大楼

硅谷闪亮的科技公司

和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这往往让人们忽视了

这个国家还存在着大量的底层民众

他们居住在贫穷破败的社区

缺乏工作机会和上升通道

很多人靠毒品麻痹自己

对于这样的美国

我们喜马讲书之前也介绍过不少相关的书

比如乡下人的悲歌、我在底层的生活、梦饮等等

对于这些书,你还有印象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美国底层

则是描摹美国底层现状的另一部作品

它的作者克里斯·阿纳

是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华尔街精英

他成长于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工人阶级小镇

家庭并不富裕

他读的是公立高中、州立大学

13岁起就打工赚学费

阿纳德靠自己的努

获得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华尔街

成为一名债券交易员

过上了精英的生活

他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最好的地段

供孩子上私立学校

然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

让阿纳德开始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失望

他所在的花旗银行因为大而不倒

靠政府的救助渡过难关

整个国家都为金融业的错误买单

但是阿纳德和他的银行家、同事

却没有遭受什么真正的损失

2011

在华尔街工作18年后

阿纳德开始背起相机

驾车横跨美国

从纽约、缅因州到加州

他探访各地贫穷、衰败的社区

记录当地居民真实的生活和想法

为此,他还辞去了华尔街的工作

在阿纳德看来

美国已经分化成了两个世界

其中一个世界被像他这样的前排人所占据着

前排人就像坐在教室前排的孩子

他们渴望学习

也通过教育获得了成功

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

住在高档的社区

出入精致的餐馆

在便利店里挑选无糖饮料

对快餐嗤之以鼻

而另一个世界属于美国的底层

也就是所谓的后排人

他们就像永远坐在后排的学生

只想高中毕

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却发现工作机会在离他们远去

在后排人的世界里

贫穷和毒品正在腐蚀社区

城镇中心没落荒芜

只有麦当劳人气尚在

这家前排人根本瞧不上的连锁快餐店

却时常是后排人仅有的餐厅选择和避风港

阿纳德每到一个地方

就去麦当劳里和后排人聊天

他看到了底层生活的一地鸡毛

看到了后排人的无奈、痛苦与绝望

也看到了他们试图找回和维持尊严的努力

尽管这些努力并不为前排人所认可

他把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

写进了这本美国底层里

本书共六章

2019年首次出版,

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年度好书

也受到了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的推荐

阿纳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勾画出了美国底层的真实生活图景

也在书中探讨了让人们深陷绝望的原因

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 J · D ·万

也对本书推荐有

加万斯和本书作者阿纳德一样

也是跃居精英阶层的底层人

他评价美国底层是一本有深远影响的书

它会打碎你的心

但也会让你充满希望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部分

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麦当劳里的美国

第二,后排人如何找回尊严

好,第一部分

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

麦当劳里的美国

美国的前排人嘲笑去麦当劳的人

但在破败的社区里

麦当劳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社区所有人的生活中心

年轻人在麦当劳里约会

老年人在麦当劳里会见老友

在俄亥俄州的普茨茅斯

80岁的老妇人卢比告诉作者

老年人的生活是围着麦当劳转的

很多寡妇和观夫

如果不在麦当劳聚会

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待着

卢比有个朋友

一年半前丈夫死了

她一天能来三次麦当劳

老人们聚在一起

谈论着政治和八卦

每当有警车经过

他们就会猜警车要去哪里

是不是又有谁嗑药过量了

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

麦当劳提供了干净的水

手机充电插座和免费的无线网

他还有便宜又好吃的东西

瘾君子喜欢在麦当劳开始一天

他们中午左右在洗手间洗漱

然后点上一杯加了15包带糖的咖啡

再加一块涂着糖浆的热香饼做早餐

有时他们在洗手间里注射一针毒品

再找张桌子待上几个小时

躲避室外的严寒或酷暑

暂时逃离门外的混乱生活

不止在俄亥俄州

在纽约、加州以及美国各地的底层社区

麦当劳都是人们的社交中心和避风港

其实在这些地方

旨在帮助底层大众的非营利机构和场所

是有的

但人们不是不知道这些机构的存在

就是不愿意去

因为这些机构总是在教育你该怎么做

或者无声的指责你

但麦当劳不会教你做人

有时在麦当劳

作者会帮急需帮助的人买一份快餐

或者帮他们买包烟

有些人会直接要钱

那么作者会给不到十美元的零钱

因为街头大多数会让人成瘾的药物

都是一份十美元

如果作者给了他们七美元

对方又要三美元

他就知道这些人要钱的目的是什么

但更多的人需要的不是钱

他们有时只是想借用作者的电脑或手机

上脸书查查朋友的近况

或者打电话询问社会服务的信息

还有人只是想跟一个既不想拯救自己

也不会指责自己的人聊聊天

聊聊他们遇到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缺乏就业机会

就拿普茨茅斯来说吧

这个城市地处美国的传统工业区

曾因钢铁业

制鞋业和建筑业而盛极一时

但二战后

随着美国产业转移

普茨茅斯的工厂几乎全都搬走了

就业岗位随之消失

城镇的规模也缩小了一半

大量找不到工作的人沉迷毒品和药物

甚至在贩卖药物中找到了生财之道

我们之前讲过的梦隐这本书

对此做了深入的解读

感兴趣的听友可以找来听听

普茨茅斯的情

在美国其他地区也很普遍

加里市是印第安纳州的第二大城市

曾经那里工作岗位充足

市中心欣欣向荣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去购物

但现在家里市中心一派荒芜

即便周末也没什么人

少数几家商店

非营利机构和政府项目都关了门

破败的建筑物门口都是尿液和垃圾

有些建筑上还画满了涂鸦

上面写着海洛因会有的

只有麦当劳尚有人气

人们在里面聚会

或者独自看视频、打游戏

78岁的退休钢铁工人沃尔特告诉作者

他在钢铁厂干了38

以前你只要肯吃苦就有活干

但近年来

家里市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沃尔特说

你必须离开家里才能找到一份工作

没人能在这里生活下去

和普茨茅斯不同

家里式的衰败还有种族主义方面的原因

这也是美国后排人通常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工厂搬走

家里市的大多数白人离开了

黑人却没地方可去

他们不被允许进入有工作的新社区

即便他们获准进入

也买不起那里的房子

沃尔特说

种族隔离加上缺乏工作机会

家里事遭受了非同一般的暴击

尽管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

已经废除了几十年

但在作者看来

种族主义依旧存在

只不过有了不同的伪装

他写道

你可以无视数据

但你不能无视你的朋友

仅仅因为肤色就被警察推到墙上

而你自己却平安无事

你不能无视跟你的孩

年龄相仿的儿童

陷入毒品和无家可归的泥潭

而你的孩子却能走向更高的平台

仅仅是因为他们住在更好的社区

在那些贫穷破败的社区里

绝大部分居民是黑人和西班牙裔

在亚拉巴马州城市塞尔玛

一个名叫杰伊的黑人告诉作者

人人都说是因为我们欠缺了什么东西

才没有工作

但实际上我们没工

不是因为我们缺什么

而是因为我们有什么黑色皮肤

这里的居民认为

自从该市选出了一位黑人市长

工厂就搬走了

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如今在塞尔玛

合法的工作很少

也异常辛苦

还赚不到什么钱

城市各地

建造于蓄奴时代的旧棉花仓库正在被拆除

工人清理几百块砖头才能赚10~20美元

工资太低又太累人

还容易受伤

没人愿意做

以上我们说了

缺乏工作机会和种族主义的问题

后排人通常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

缺乏教育机会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

在如今的美国

要想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并建立自己的生活

高中文凭不再够了

你必须有大学文凭

而且得是不错的大学

作者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靠读书跃升精英阶层

这条通过教育改善生活的道路

本该对所有人开放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因为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你得拥有必要的资源

了解必需的信息

比如如何申请大学

在哪里申请

如果你生在正确的社区

有正确的家庭背景

拥有这些资源很容易

但对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来说

他们就是两眼一抹黑

很多孩子连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都不认识

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作者成长的小镇里

很少有高中生想读大学

或者知道如何申请大学

选择专业

作者和他的六个哥哥姐姐

之所以能走出小镇

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父母的教育背景

作者的父亲是大学国际关系学的教授

母亲在图书馆工作

而作者绝大多数的童年玩伴

他们的父母都没受过高等教育

这些人成年后

大多在家里的店铺或者农场里工作

即便他们能够离家上学

和前排人的差异也往往让他们沮丧

53岁的里克

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长大

他的妈妈靠福利救济

养活了他和四个兄弟姐妹

李克从小生活的环境被毒品

暴力和绝望所吞噬

立刻知道自己必须专注于一种兴趣爱好

有一项特长才能获得奖学金

走出她从小生活的地方

他选择了跑步

获得了一所学校的精英奖学金

上了大学

但在学校里交不上什么朋友

因为他和别人

尤其是那些白人小孩相比

太不同、太落后了

作者指出

后排社区出来的后排人

他们遭遇的不只是更少的工作和教育机会

还有很强的排斥感

从你喜欢的音乐

到你能买到的衣服

再到你朋友喜欢的食品

这一切都在影响你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当别人鄙视快餐

你却和朋友们在麦当劳聚会

当别人为了去华尔街

还是去硅谷实习而心烦

你却在担忧母亲吸毒过量

所有这一切差异加起来

让人无力招架

也让人倍感挫折、排斥和屈辱

美国的前排人常说

任何人只要聪明勤奋

就能获得成功

如果你失败了

那就是因为你太笨

你不够专注

不够自律

作者接触的很

瘾君子、流浪汉也告诉作者

我太笨了

或者他们都说我笨

但人们很少提到

美国各地的学校良莠不齐

学生得到的帮助千差万别

他们面临的个人问题也因人而异

宝弟是一名性工作者

他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城一家监狱的医院里

他的母亲当时因为贩毒正在服刑

从宝地记事起

他就在一个又一个亲戚家辗转

直到母亲出狱

具体去哪个亲戚家

取决于谁还没被关进监狱

总之

这些亲戚们都住在俄克拉荷马城的贫民区

宝弟很聪明

很有语言天分

但他觉得学校里充满了毫无道理的规矩

你只能遵守

没人会向你解释为什么

初中时宝弟被认为有多动症

进了特殊教育班

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高中时

有一天

她回家

发现母亲不省人事的躺在地板上

周围还有些奇奇怪怪的人

屋子里散发着一股可卡因的味道

宝弟大哭起来

边哭边想

我受够了

我要离开这里

16岁辍学

用假身份证在脱衣舞俱乐部当舞娘

接着他又干起了卖淫

跟着一个皮条客到了纽约

继续当站街女

成为一名性工作者

居无定所

这些对宝帝来说没什么不正常的

因为他就来自这样的世界

相反,他对能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而感到自豪

尽管有时他也会对未来感到不安

他说:我一无所有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缺乏工作和教育的机

以及种族主义

导致美国的后排人陷入贫困

也让他们感到被排斥、屈辱和不安

面对这样的境遇

这些社会中的底层人

也试图找回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事实上

本书的英文书名正是尊严

在美国后排寻求尊重

第二部分

我们就来具体说说后排人如何找回尊严

他们找回尊严的第一个选择是毒品

对很多后排人而言

毒品是避难所

当全世界都在排斥

指责或者鄙视他们的时候

毒品或者药物能麻痹痛苦

给他们带来安慰

宝弟告诉作者自己不喜欢毒品

尤其是母亲吸食过的毒品

所以他从不碰海洛因或者可卡因

但他吸食一种添加了化学品的大麻烟卷

这会消除她的紧张感和愤怒

让她感到一种空旷的宁静

还有人借助毒品来自毁

每个瘾君子都有濒死的经历

48小时的吸毒狂欢后

在急救室醒来

或者在铁轨上晕倒

手被火车压断

当有人死于服药过量

他们会问死的人是谁

服的是什么药

然后去找这种药

有瘾君子说

我酒后驾驶

杀死了九岁的女儿

坐了19个月的牢

有谁能从这样的事里走出来吗

或者我失去了那么多

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令人诧异的是

毒品还为这些在社会上遭到排斥的人

提供了一种归属感

在一些社区

毒贩子和瘾君子

不是电视剧里那些凶神恶煞的陌生人

他们可能是你的亲戚

你同父异母的兄弟

或者是你的小学同学

他们了解你的过去

懂得你的痛苦

吸毒的人构成了一个圈子

他们相互交换关于房子

药物和警察的信息

帮助彼此渡过难关

只要你一直吸毒

吸毒的世界就会接纳你

当然,即便在这些社区里

大多数人依旧会远离毒品

但吸毒的人导致社区污名化

而这又让更多的人在毒品中寻求安慰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说完了毒品

我们再来说后排人

找回尊严的第二个选择

那就是教会

对于作者和其他大多前排人来说

教会并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

多数前排人都热爱科学

相信科学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作者自己是物理学博士

他感兴趣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构成

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到华尔街工作后

他相信数据

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智慧、能量和钱

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生活在前排

你很容易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只要采取正确的饮食习惯

做正确的事情

看正确的医生

你甚至可以推迟死亡

但很少有后排人有这样的掌控感

他们没有工作

社区支离破碎

邻居都在吸毒

他们对世俗的机制失去信心

转而在信仰中寻求意义

在后排社区

人们带着念珠和十字架

希望得到上帝的庇护

他们把圣经的书页撕下

放在口袋里

感觉紧张的时

就把书页拿出来摩挲几下

每当有人失踪

人们就会从一美元商店偷来蜡烛

自制小神龛

举办临时的礼拜活动

不过失踪的人一般总会再次出现

之前她要么是进了戒毒中心或者监狱

要么是因为某个纠纷躲了起来

信仰上帝的同时

人们也相信恶灵的存在

一个名叫史蒂夫的皮条客告诉作者

自己居住的社区有鬼充满邪恶

他说:鬼会引诱你,吃了你

我在牢里待了5

放出来之后

我回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吸了

可卡因这地方烂透了

就是魔鬼住的地方

而当你面对的是邪恶的魔鬼

前排人的科学帮不了你

能拯救你的只有上帝

在加州贝克斯菲尔德的一个小教堂里

一名当地妇女背靠着布道坛

讲自己过去吸食大麻的经历

以及受到教会的欢迎

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名男子则告诉大家

我以前总是喝酒

直到我发现了主

没有哪种酒比耶稣基督更让人陶醉

我已经戒酒14年了

你也能做到

在美国大城市中

贝克斯菲尔德

没上过大学的居民比例是最高的

这里的非洲裔

拉美裔和白人数量相当

共同点是都没什么文化

很多人吸毒上瘾

在这些后排人的心中

只有教会把他们当人看

愿意倾听他们的过去

人们在教会里无需伪装信仰

也能帮人戒毒

55岁的杰里

成长于一个穷得掉渣的家庭

街里念书不太行

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笨

他就辍学去打工

但他没文化、没文凭

只能找到体力活

打工也必须比别人更卖力

他说

你知道的

人们常说

工作越卖力

赚钱就越少

1993

杰里工作时摔伤了脖子

由此吃止痛药上了瘾

在医生停掉他的处方后

他开始买海洛因

他说

我吸毒是为了感受幸福和喜悦

忘记所有痛苦

还有我的问题

我觉得我自己非常蠢

没人需要我

酒精和毒品救了我的命

没有他们

我可能已经自杀了

杰里50岁的时

在宗教中找到了救赎

在那之前

他觉得自己太笨了

毫无价值可言

但现在,上帝认为他是值得的

上帝改变了这一切

很多前排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是信仰

而非科学

为后排人带来希望和尊严

前排人同样也不能理解

后排人对于破败社区的眷恋

而作者认为

社区恰恰是后排人赖以找回尊严的

第三个选择

在前排人的观念里

离开家乡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作者几乎所有的精英朋友都在搬来搬去

他们为了读书离开家乡

为了合适的工作

在伦敦、巴黎、圣保罗和纽约来回穿梭

在前排人看来

原地不动是个错误

安定会限制你的事业

财富和智力发展

住在你的原生家庭

或者你出生的山沟沟

能有什么价值呢

但如果你问一个来自俄亥俄农村的美国人

为什么要留在家乡

她也许会不可思议的看着你

然后说

因为这是我的家

家是有价值的

它不仅仅是一所房子和栖身之所

他是关系的纽带

是家人、朋友、教会

也是知道你的审美喜好的理发师

很多人都对作者说

哪里也没有家好

伊利诺伊州的开罗

曾经有鞋厂和橡胶厂

20世纪90年代

工厂都迁到了墨西哥

开罗市开始衰落

最近的一家麦当劳

20多公里外的密苏里州

最近的一家沃尔玛

60多公里外

人们仅有的购物选择是两家小便利店

和两家达乐商店

达勒商店是定位美国低收入人群的零售店

大部分商品价格都低于十美元

作者本以为他会在开罗市

听到人们大肆抱怨不公和贫穷

但他发现

那些留在开罗的人专注于当下

努力维持生计

好在自己长大的地方继续生活

25岁的尚布雷来自开罗市的北边

16岁就怀孕

因此中断了高中学业

尚布雷正在夜校学习焊接

毕业后,他想留在开罗

虽然这里什么都没有

连沃尔玛都没有

但这里是他的家

也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

他说

我们都是好人、聪明人

如果有机会

我们可以证明这一点

47岁的开罗人马尔瓦则告诉作者

这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但这里是我的家

当你一无所有时

你至少还有家

当然

不是所有后排人都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

但离开也远不是前排人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前面说过

你得要掌握充分的信息

知道要申请哪些学校

哪里有实习的机会

你还要知道怎么包装你的简历

如何得体地穿衣服和说话

这些技能往往需要常年的学习才能习得

而后排人没有学习的机会

还有很多后排年轻人

早早的背上了成年人的问题和负担

21岁的小镇青年胡利奥在牧场养牛

她喜欢植物

想当生物学家

但读书的念头早早就被他自己扼杀了

胡利奥年迈的父母身体不好

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留在家乡照顾父母

作者问胡利奥有没有想过上夜校

胡利奥说

最近的一所夜校在60多公里外

而且他晚上也要花很多时间帮父母做事

他要等到父母去世后再做他自己的事情

而在内华达州的北部城市里

19岁的安德鲁为了照顾母亲

只能就读当地的社区大学

安德鲁有一个同胞哥哥

和六个只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他的母亲是赌场服务员

吸毒多年后终于戒了毒

但如果安德鲁和哥哥好几周都不去看母亲

母亲就会酗酒

为了让妈妈远离酒精和毒品

她只能留在妈妈身边

说到这里

我们已经知道了

美国的后排人由于就业机会匮乏

种族歧视和受教育机会匮乏等原因

被社会抛在了身后

他们转向了毒品

他们还加入教会

努力维持衰败的社区

借此寻求尊严

但这些做法并不为前排人所理解

那么后排人又是怎么看前排人的呢

在加州贝克斯菲尔德的一家麦当劳

作者见到了一位自称圣人的黑人男子

圣人当过劫匪,坐过牢

当他听说作者在华尔街工作时

哈哈大笑说

我希望你赚了大钱

如果你要出卖自己到那种程度

那你最好能赚到大钱才行

在圣人看来

白领犯罪才是最严重的犯罪

但是没人因此被关进监狱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美国底层: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提到美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纽约高耸的摩天大楼、硅谷闪亮的科技公司,和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这个国家还存在着大量的底层民众。他们居住在贫穷破败的社区,缺乏工作机会和上升通道,很多人靠毒品麻痹自己。

对于这样的美国,我们喜马讲书之前也介绍过不少相关的书,比如《乡下人的悲歌》《我在底层的生活》《梦饮》等等。对于这些书,你还有印象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美国底层》,则是描摹美国底层现状的另一部作品。它的作者克里斯·阿纳德,是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华尔街精英。他成长于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工人阶级小镇,家庭并不富裕。他读的是公立高中、州立大学,13岁起就打工赚学费。阿纳德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华尔街,成为一名债券交易员,过上了精英的生活。他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最好的地段,供孩子上私立学校。

然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阿纳德开始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失望。他所在的花旗银行因为大而不倒,靠政府的救助渡过难关,整个国家都为金融业的错误买单,但是阿纳德和他的银行家同事却没有遭受什么真正的损失。

2011年,在华尔街工作18年后,阿纳德开始背起相机,驾车横跨美国,从纽约、缅因州到加州,他探访各地贫穷、衰败的社区,记录当地居民真实的生活和想法。为此,他还辞去了华尔街的工作。

在阿纳德看来,美国已经分化成了两个世界。其中一个世界被像他这样的前排人所占据着。前排人就像坐在教室前排的孩子,他们渴望学习,也通过教育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住在高档的社区,出入精致的餐馆,在便利店里挑选无糖饮料,对快餐嗤之以鼻。而另一个世界属于美国的底层,也就是所谓的后排人。他们就像永远坐在后排的学生,只想高中毕业,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却发现工作机会在离他们远去。

在后排人的世界里,贫穷和毒品正在腐蚀社区,城镇中心没落荒芜,只有麦当劳人气尚在。这家前排人根本瞧不上的连锁快餐店,却时常是后排人仅有的餐厅选择和避风港。

阿纳德每到一个地方,就去麦当劳里和后排人聊天。他看到了底层生活的一地鸡毛,看到了后排人的无奈、痛苦与绝望,也看到了他们试图找回和维持尊严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并不为前排人所认可。他把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进了这本《美国底层》里。

本书共六章,2019年首次出版,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年度好书,也受到了《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的推荐。阿纳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勾画出了美国底层的真实生活图景,也在书中探讨了让人们深陷绝望的原因。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 J·D·万斯也对本书推荐有加。万斯和本书作者阿纳德一样,也是跃居精英阶层的底层人,他评价《美国底层》是一本有深远影响的书,它会打碎你的心,但也会让你充满希望。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麦当劳里的美国;第二,后排人如何找回尊严。

好,第一部分,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麦当劳里的美国。

美国的前排人嘲笑去麦当劳的人,但在破败的社区里,麦当劳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区所有人的生活中心。年轻人在麦当劳里约会,老年人在麦当劳里会见老友。在俄亥俄州的普茨茅斯,80岁的老妇人卢比告诉作者,老年人的生活是围着麦当劳转的。很多寡妇和鳏夫,如果不在麦当劳聚会,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待着。卢比有个朋友,一年半前丈夫死了,她一天能来三次麦当劳。老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政治和八卦。每当有警车经过,他们就会猜警车要去哪里,是不是又有谁嗑药过量了。

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麦当劳提供了干净的水、手机充电插座和免费的无线网,它还有便宜又好吃的东西。瘾君子喜欢在麦当劳开始一天,他们中午左右在洗手间洗漱,然后点上一杯加了15包代糖的咖啡,再加一块涂着糖浆的热香饼做早餐。有时他们在洗手间里注射一针毒品,再找张桌子待上几个小时,躲避室外的严寒或酷暑,暂时逃离门外的混乱生活。

不止在俄亥俄州,在纽约、加州以及美国各地的底层社区,麦当劳都是人们的社交中心和避风港。其实在这些地方,旨在帮助底层大众的非营利机构和场所是有的,但人们不是不知道这些机构的存在,就是不愿意去,因为这些机构总是在教育你该怎么做,或者无声地指责你,但麦当劳不会教你做人。

有时在麦当劳,作者会帮急需帮助的人买一份快餐,或者帮他们买包烟。有些人会直接要钱,那么作者会给不到十美元的零钱,因为街头大多数会让人成瘾的药物,都是一份十美元。如果作者给了他们七美元,对方又要三美元,他就知道这些人要钱的目的是什么。但更多的人需要的不是钱,他们有时只是想借用作者的电脑或手机,上脸书查查朋友的近况,或者打电话询问社会服务的信息。还有人只是想跟一个既不想拯救自己,也不会指责自己的人聊聊天,聊聊他们遇到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缺乏就业机会。就拿普茨茅斯来说吧,这个城市地处美国的传统工业区,曾因钢铁业、制鞋业和建筑业而盛极一时,但二战后,随着美国产业转移,普茨茅斯的工厂几乎全都搬走了,就业岗位随之消失,城镇的规模也缩小了一半。大量找不到工作的人沉迷毒品和药物,甚至在贩卖药物中找到了生财之道。我们之前讲过的《梦隐》这本书,对此做了深入的解读,感兴趣的听友可以找来听听。

普茨茅斯的情况,在美国其他地区也很普遍。加里市是印第安纳州的第二大城市,曾经那里工作岗位充足,市中心欣欣向荣,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去购物,但现在加里市中心一派荒芜,即便周末也没什么人。少数几家商店、非营利机构和政府项目都关了门,破败的建筑物门口都是尿液和垃圾,有些建筑上还画满了涂鸦,上面写着“海洛因会有的”。只有麦当劳尚有人气,人们在里面聚会,或者独自看视频、打游戏。78岁的退休钢铁工人沃尔特告诉作者,他在钢铁厂干了38年,以前你只要肯吃苦就有活干,但近年来,加里市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沃尔特说,你必须离开加里才能找到一份工作,没人能在这里生活下去。

和普茨茅斯不同,加里式的衰败还有种族主义方面的原因,这也是美国后排人通常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工厂搬走,加里市的大多数白人离开了,黑人却没地方可去,他们不被允许进入有工作的新社区,即便他们获准进入,也买不起那里的房子。沃尔特说,种族隔离加上缺乏工作机会,加里市遭受了非同一般的暴击。尽管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经废除了几十年,但在作者看来,种族主义依旧存在,只不过有了不同的伪装。他写道,你可以无视数据,但你不能无视你的朋友仅仅因为肤色就被警察推到墙上,而你自己却平安无事。你不能无视跟你的孩子年龄相仿的儿童陷入毒品和无家可归的泥潭,而你的孩子却能走向更高的平台,仅仅是因为他们住在更好的社区。

在那些贫穷破败的社区里,绝大部分居民是黑人和西班牙裔。在亚拉巴马州城市塞尔玛,一个名叫杰伊的黑人告诉作者,人人都说是因为我们欠缺了什么东西,才没有工作,但实际上我们没工作不是因为我们缺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有什么——黑色皮肤。这里的居民认为,自从该市选出了一位黑人市长,工厂就搬走了,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如今在塞尔玛,合法的工作很少,也异常辛苦,还赚不到什么钱。城市各地,建造于蓄奴时代的旧棉花仓库正在被拆除,工人清理几百块砖头才能赚10~20美元,工资太低又太累人,还容易受伤,没人愿意做。

以上我们说了缺乏工作机会和种族主义的问题,后排人通常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缺乏教育机会。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在如今的美国,要想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建立自己的生活,高中文凭不再够了,你必须有大学文凭,而且得是不错的大学。作者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靠读书跃升精英阶层。这条通过教育改善生活的道路,本该对所有人开放,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你得拥有必要的资源,了解必需的信息,比如如何申请大学,在哪里申请。如果你生在正确的社区,有正确的家庭背景,拥有这些资源很容易,但对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来说,他们就是两眼一抹黑。很多孩子连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都不认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作者成长的小镇里,很少有高中生想读大学,或者知道如何申请大学、选择专业。作者和他的六个哥哥姐姐之所以能走出小镇,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父母的教育背景。作者的父亲是大学国际关系学的教授,母亲在图书馆工作。而作者绝大多数的童年玩伴,他们的父母都没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成年后,大多在家里的店铺或者农场里工作。即便他们能够离家上学,和前排人的差异也往往让他们沮丧。53岁的里克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长大,他的妈妈靠福利救济养活了他和四个兄弟姐妹。里克从小生活的环境被毒品、暴力和绝望所吞噬,里克知道自己必须专注于一种兴趣爱好,有一项特长才能获得奖学金,走出她从小生活的地方,他选择了跑步,获得了一所学校的精英奖学金,上了大学。但在学校里交不上什么朋友,因为他和别人,尤其是那些白人小孩相比,太不同、太落后了。

作者指出,后排社区出来的后排人,他们遭遇的不只是更少的工作和教育机会,还有很强的排斥感。从你喜欢的音乐,到你能买到的衣服,再到你朋友喜欢的食品,这一切都在影响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当别人鄙视快餐,你却和朋友们在麦当劳聚会;当别人为了去华尔街,还是去硅谷实习而心烦,你却在担忧母亲吸毒过量。所有这一切差异加起来,让人无力招架,也让人倍感挫折、排斥和屈辱。

美国的前排人常说,任何人只要聪明勤奋,就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失败了,那就是因为你太笨,你不够专注,不够自律。作者接触的很多瘾君子、流浪汉也告诉作者,我太笨了,或者他们都说我笨。但人们很少提到,美国各地的学校良莠不齐,学生得到的帮助千差万别,他们面临的个人问题也因人而异。宝弟是一名性工作者,他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城一家监狱的医院里,他的母亲当时因为贩毒正在服刑。从宝弟记事起,他就在一个又一个亲戚家辗转,直到母亲出狱,具体去哪个亲戚家,取决于谁还没被关进监狱。总之,这些亲戚们都住在俄克拉荷马城的贫民区。宝弟很聪明,很有语言天分,但他觉得学校里充满了毫无道理的规矩,你只能遵守,没人会向你解释为什么。初中时宝弟被认为有多动症,进了特殊教育班,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一段时间。高中时,有一天,她回家,发现母亲不省人事的躺在地板上,周围还有些奇奇怪怪的人,屋子里散发着一股可卡因的味道。宝弟大哭起来,边哭边想,我受够了,我要离开这里。她16岁辍学,用假身份证在脱衣舞俱乐部当舞娘,接着他又干起了卖淫,跟着一个皮条客到了纽约,继续当站街女,成为一名性工作者,居无定所。这些对宝弟来说没什么不正常的,因为他就来自这样的世界。相反,他对能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而感到自豪,尽管有时他也会对未来感到不安,他说:“我一无所有。”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缺乏工作和教育的机会,以及种族主义,导致美国的后排人陷入贫困,也让他们感到被排斥、屈辱和不安。面对这样的境遇,这些社会中的底层人,也试图找回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事实上,本书的英文书名正是《尊严:在美国后排寻求尊重》。

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具体说说后排人如何找回尊严。

他们找回尊严的第一个选择是毒品。对很多后排人而言,毒品是避难所。当全世界都在排斥、指责或者鄙视他们的时候,毒品或者药物能麻痹痛苦,给他们带来安慰。宝弟告诉作者自己不喜欢毒品,尤其是母亲吸食过的毒品,所以他从不碰海洛因或者可卡因,但他吸食一种添加了化学品的大麻烟卷,这会消除她的紧张感和愤怒,让她感到一种空旷的宁静。还有人借助毒品来自毁,每个瘾君子都有濒死的经历,48小时的吸毒狂欢后,在急救室醒来,或者在铁轨上晕倒,手被火车压断。当有人死于服药过量,他们会问死的人是谁,服的是什么药,然后去找这种药。有瘾君子说,我酒后驾驶,杀死了九岁的女儿,坐了19个月的牢,有谁能从这样的事里走出来吗?或者我失去了那么多,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令人诧异的是,毒品还为这些在社会上遭到排斥的人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在一些社区,毒贩子和瘾君子,不是电视剧里那些凶神恶煞的陌生人,他们可能是你的亲戚,你同父异母的兄弟,或者是你的小学同学,他们了解你的过去,懂得你的痛苦。吸毒的人构成了一个圈子,他们相互交换关于房子、药物和警察的信息,帮助彼此渡过难关。只要你一直吸毒,吸毒的世界就会接纳你。当然,即便在这些社区里,大多数人依旧会远离毒品,但吸毒的人导致社区污名化,而这又让更多的人在毒品中寻求安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说完了毒品,我们再来说后排人找回尊严的第二个选择,那就是教会。对于作者和其他大多前排人来说,教会并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多数前排人都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是理解世界的方式。作者自己是物理学博士,他感兴趣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构成,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到华尔街工作后,他相信数据,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智慧、能量和钱,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生活在前排,你很容易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只要采取正确的饮食习惯,做正确的事情,看正确的医生,你甚至可以推迟死亡。但很少有后排人有这样的掌控感,他们没有工作,社区支离破碎,邻居都在吸毒,他们对世俗的机制失去信心,转而在信仰中寻求意义。

在后排社区,人们带着念珠和十字架,希望得到上帝的庇护。他们把圣经的书页撕下,放在口袋里,感觉紧张的时候,就把书页拿出来摩挲几下。每当有人失踪,人们就会从一美元商店偷来蜡烛,自制小神龛,举办临时的礼拜活动。不过失踪的人一般总会再次出现,之前她要么是进了戒毒中心或者监狱,要么是因为某个纠纷躲了起来。信仰上帝的同时,人们也相信恶灵的存在。一个名叫史蒂夫的皮条客告诉作者,自己居住的社区有鬼充满邪恶,他说:“鬼会引诱你,吃了你。我在牢里待了5年,放出来之后,我回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吸了可卡因,这地方烂透了,就是魔鬼住的地方。”而当你面对的是邪恶的魔鬼,前排人的科学帮不了你,能拯救你的只有上帝。

在加州贝克斯菲尔德的一个小教堂里,一名当地妇女背靠着布道坛,讲自己过去吸食大麻的经历,以及受到教会的欢迎,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名男子则告诉大家,我以前总是喝酒,直到我发现了主,没有哪种酒比耶稣基督更让人陶醉,我已经戒酒14年了,你也能做到。在美国大城市中,贝克斯菲尔德没上过大学的居民比例是最高的,这里的非洲裔、拉美裔和白人数量相当,共同点是都没什么文化,很多人吸毒上瘾。在这些后排人的心中,只有教会把他们当人看,愿意倾听他们的过去。人们在教会里无需伪装,信仰也能帮人戒毒。55岁的杰里,成长于一个穷得掉渣的家庭,街里念书不太行,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他笨,他就辍学去打工。但他没文化、没文凭,只能找到体力活,打工也必须比别人更卖力。他说,你知道的,人们常说,工作越卖力,赚钱就越少。1993年,杰里工作时摔伤了脖子,由此吃止痛药上了瘾,在医生停掉他的处方后,他开始买海洛因。他说,我吸毒是为了感受幸福和喜悦,忘记所有痛苦,还有我的问题,我觉得我自己非常蠢,没人需要我,酒精和毒品救了我的命,没有他们,我可能已经自杀了。杰里50岁的时候,在宗教中找到了救赎。在那之前,他觉得自己太笨了,毫无价值可言,但现在,上帝认为他是值得的,上帝改变了这一切。

很多前排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是信仰,而非科学,为后排人带来希望和尊严。前排人同样也不能理解后排人对于破败社区的眷恋。而作者认为,社区恰恰是后排人赖以找回尊严的第三个选择。

在前排人的观念里,离开家乡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作者几乎所有的精英朋友都在搬来搬去,他们为了读书离开家乡,为了合适的工作,在伦敦、巴黎、圣保罗和纽约来回穿梭。在前排人看来,原地不动是个错误,安定会限制你的事业、财富和智力发展。住在你的原生家庭,或者你出生的山沟沟,能有什么价值呢?但如果你问一个来自俄亥俄农村的美国人,为什么要留在家乡,她也许会不可思议的看着你,然后说,因为这是我的家。家是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一所房子和栖身之所,它是关系的纽带,是家人、朋友、教会,也是知道你的审美喜好的理发师。很多人都对作者说,哪里也没有家好。

伊利诺伊州的开罗,曾经有鞋厂和橡胶厂,20世纪90年代,工厂都迁到了墨西哥,开罗市开始衰落。最近的一家麦当劳,在20多公里外的密苏里州,最近的一家沃尔玛,在60多公里外,人们仅有的购物选择是两家小便利店,和两家达乐商店。达勒商店是定位美国低收入人群的零售店,大部分商品价格都低于十美元。作者本以为他会在开罗市,听到人们大肆抱怨不公和贫穷,但他发现,那些留在开罗的人专注于当下,努力维持生计,好在自己长大的地方继续生活。25岁的尚布雷来自开罗市的北边,她16岁就怀孕,因此中断了高中学业。尚布雷正在夜校学习焊接,毕业后,他想留在开罗,虽然这里什么都没有,连沃尔玛都没有,但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他说,我们都是好人、聪明人,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证明这一点。47岁的开罗人马尔瓦则告诉作者,这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这里是我的家,当你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家。

当然,不是所有后排人都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但离开也远不是前排人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前面说过,你得要掌握充分的信息,知道要申请哪些学校,哪里有实习的机会,你还要知道怎么包装你的简历,如何得体地穿衣服和说话,这些技能往往需要常年的学习才能习得,而后排人没有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后排年轻人,早早的背上了成年人的问题和负担。21岁的小镇青年胡利奥在牧场养牛,她喜欢植物,想当生物学家,但读书的念头早早就被他自己扼杀了。胡利奥年迈的父母身体不好,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留在家乡照顾父母。作者问胡利奥有没有想过上夜校,胡利奥说,最近的一所夜校在60多公里外,而且他晚上也要花很多时间帮父母做事,他要等到父母去世后再做他自己的事情。而在内华达州的北部城市里诺,19岁的安德鲁为了照顾母亲,只能就读当地的社区大学。安德鲁有一个同胞哥哥,和六个只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的母亲是赌场服务员,吸毒多年后终于戒了毒,但如果安德鲁和哥哥好几周都不去看母亲,母亲就会酗酒。为了让妈妈远离酒精和毒品,她只能留在妈妈身边。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美国的后排人由于就业机会匮乏、种族歧视和受教育机会匮乏等原因,被社会抛在了身后。他们转向了毒品,他们还加入教会,努力维持衰败的社区,借此寻求尊严,但这些做法并不为前排人所理解。那么后排人又是怎么看前排人的呢?

在加州贝克斯菲尔德的一家麦当劳,作者见到了一位自称圣人的黑人男子。圣人当过劫匪,坐过牢,当他听说作者在华尔街工作时,哈哈大笑说,我希望你赚了大钱,如果你要出卖自己到那种程度,那你最好能赚到大钱才行。在圣人看来,白领犯罪才是最严重的犯罪,但是没人因此被关进监狱,没人被执行死刑。不仅如此,银行家们还从总统那里得到一大笔钱。对此,作者只能点头附和。

而面对割裂的美国社会,前排人和后排人除了相互指责,还能做些什么吗?作者的回答是,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互相倾听。他承认这话太空洞无力,但是美国太大了,问题和差异太大,很多问题,单靠政府层面的立法和政策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前排人和后排人相互倾听,尤其是前排人。作者认为,前排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很多政策的制定者,但他们越来越和大多数美国人隔绝开,对美国底层人的生活和想法一无所知。此外,前排人也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前排人往往狭隘地聚焦于物质财富,他们重视 GDP 、重视效率,以及那些能够量化、衡量的东西,对于社区友谊、幸福、种族融合和尊严,前排人的理解不够,而这些难以量化的价值,恰恰是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的所必需的东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没人被执行死刑

不仅如此

银行家们还从总统那里得到一大笔钱

对此,作者只能点头附和

而面对割裂的美国社会

前排人和后排人除了相互指责

还能做些什么吗

作者的回答是

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互相倾听

他承认这话太空洞无力

但是美国太大了

问题和差异太大

很多问题

单靠政府层面的立法和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前排人和后排人相互倾听

尤其是前排人

作者认为

前排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也是很多政策的制定者

但他们越来越和大多数美国人隔绝开

对美国底层人的生活和想法一无所知

此外,前排人也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作者认为

前排人往往狭隘地聚焦于物质财富

他们重视 GDP 、重视效率

以及那些能够量化、衡量的东西

对于社区友谊、幸福、种族融合和尊严

前排人的理解不够

而这些难以量化的价值

恰恰是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的所必需的东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