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美国式死亡》:一本书如何撼动美国总统葬礼传统?

铛铛铃2025-09-20人文20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美国式死亡》。

在美国,死亡是一门生意,而且套路满满。对于本书的这个主题,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本书的作者杰西卡·米特福德,是一名英国记者和作家,后移居美国,以对美国社会各方面的调查和披露而闻名。杰西卡的丈夫罗伯特·特鲁哈夫,是一名美国的劳工律师。在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发现了一个现象:工人去世后拿到的死亡补助金,往往最后都进入了殡葬师的口袋,葬礼的价格根据死者家庭的财力有所浮动,目标就是尽可能地让家属多花钱。

杰西卡由此对殡葬业产生了兴趣。她经过调查发现,从棺材、墓地到遗体的防腐处理和整形、化妆等等,殡葬业的所有链条环环有套路,处处是陷阱。她决定把调查写成书,曝光美国殡葬业的种种怪象乱象。

然而,要想出版一本以死亡为主题的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先后有两家出版社都不喜欢杰西卡对于遗体防腐处理的描写,觉得这些描写阴气太重,书会卖不出去。但杰西卡坚持认为,遗体防腐处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算是美国特色,而且也是美国殡葬业的经济基础,删掉这部分描写会让本书失去灵魂。

而本书还没出版,美国殡葬业就得到了风声,对杰西卡展开了激烈的口诛笔伐。他们称杰西卡是可怕的坏人,甚至利用当时冷战的大背景,说书中所倡导的平价简朴的殡葬形式为一场红色阴谋。

好在杰西卡找到了欣赏她的出版社。本书于19638月首次出版,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保持数周。本书还入选了《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佳作,而那部分阴气太重的遗体防腐处理的描写,被收录进了50多本教材。《纽约时报》评价,本书是一部相当睿智且记录详实的曝光作品。《记者报》则赞扬杰西卡以幽默之才,把死亡主题写得引人发笑。

更重要的是,本书出版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一场“你死得起吗”的大讨论。本书不仅推动了殡葬业相关的立法,还直接影响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葬礼。

1995年,杰西卡着手对本书进行修订。在本书首次出版后的30多年间,美国殡葬业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相比土葬,更简朴也更平价的火化变得更普遍。然而,在美国举办一场葬礼的价格依旧越来越贵。面对新情况、新趋势,殡葬业总有办法榨取最大的利润。因此,杰西卡在修订版中保留了原版中仍然适用的内容,同时增加了有关美国殡葬业的最新动态。

1996年,杰西卡因癌症去世。她在去世前完成了修订版的大部分内容,其余的部分由三个人完成,一位是杰西卡的调查助手凯伦·莱昂纳德,一位是美国殡葬改革运动的领军人丽莎·卡尔森,第三位是杰西卡的丈夫罗伯特。

尽管本书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我们今天读来依旧不觉得过时。在进入正文之前,得先提醒一下,本文包含重口味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如果你正在吃饭或者正准备睡觉,请慎重考虑是否继续听下去。

下面让我们跟随刚刚作古的琼斯先生,看看他将经历哪些套路。我们会重点讲述遗体防腐处理、棺材售卖和墓地销售这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先说遗体防腐。

琼斯先生在家中寿终正寝,他的遗体被运送到了殡仪馆,在这里他将做最后的准备,好跟这个世界彻底道别。美国任何一家条件还行的殡仪机构,都会有一间像外科手术室的地方,提供遗体的防腐和整形服务。这个服务的目的,号称是让遗体适合接受公开瞻仰,但其实在北美之外,很少有地区广泛地对遗体做防腐处理。而美国人每年在这个项目上就要花费数十万美元。

除非死者家属专门说明,否则遗体防腐就是约定俗成必做的项目。做防腐处理的时候,首先要通过静脉给遗体放血,再往动脉里泵入防腐处理液。这不仅有助于消毒,也可以打消人们对活埋的恐惧。当然,一旦人给放干了血,确实再也没有机会被活埋了。

很快,由福尔马林、甘油、硼酸、苯酚、酒精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着色芳香溶液,就会在琼斯先生的体内流动。而一根长长的空心针会被刺进腹部,在胸腔和内脏部位搅动,将其中的内容物抽取出来,再冲进腔内,液体通常是30%的甲醛,可以起到消毒和防腐的效果。

琼斯先生的嘴巴会被缝合起来,嘴角微微上翘,以此制造一种更愉悦的表情。眼睛会用肉色眼罩和粘合剂闭合起来,他的脸上还会被涂上一层厚厚的油彩,以防化学物质泄漏出来,灼伤皮肤。然后,他会被盖上一张床单,静置一段时间,等待下一步的整形处理。

整形开始的最佳时间,是防腐处理后的8~10个小时,此时人体组织开始变得干燥且坚硬。做遗体整形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看起来仿佛没有受过疾病或其他伤害的影响,这样的死者并不多,但防腐处理师自有办法。一只手没了,那就用石膏铸一支,而且只要注手背就行了。如果缺的是嘴唇或者耳朵、鼻子,可以用整形蜡油替换上,再用小刷子刷几下,涂上化妆品,就能模仿出皮肤组织和毛孔。如果死者太瘦了,可以把按摩膏注射到空洞和塌陷的部位。嘴唇的处理是重点,防腐处理师认为,理想的双唇应该给人微微张开的感觉,上唇应该适当突出,这能让死者显得年轻。不过经常有死者的双唇分得过开,防腐处理师会在下唇内部边缘插入一两颗大头针,再从上面的两颗门牙间穿过,这样就能让双唇闭合起来。另一种方法是让下巴脱臼,然后在上下颌中间钻一个小孔,从中穿入铁丝,使嘴巴归位。

做完了修补和填充后,琼斯先生还需要剃胡须、洗脸和穿上寿衣。在入殓的时候,琼斯先生的右肩要微微下沉,好让身体略微向右转,从而淡化平躺的印象。她的双手被轻轻握成杯状,这能让她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遗体在棺材里不能被放得过低,否则就会像是被装在盒子里一样,所以琼斯先生应该尽量躺高,但不能太高,导致鼻子碰到棺材盖子。如果死者是个读书人,棺材里要放一本书,如果他喜欢抽烟,常用的烟袋要握在手里。

很多人认为,防腐处理能让遗体获得持久的保护。防腐液当然可以让遗体保存很久,但这还取决于周围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防腐液的用量。大量防腐液会让遗体变丑,看上去就好像烂皮鞋一般,而防腐液越淡,遗体看上去就越自然。因此,殡葬师们的防腐处理一般只能管几天,勉强熬到遗体下葬。殡葬师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同样还知道,如果不对死者进行遗体防腐处理,让他适合瞻仰,死者家属购买昂贵的丧葬用品的冲动将大大降低。

一位殡仪馆老板告诉作者,大多数美国人挑选棺材时,不是为了面子,或是出于对死者的愧疚心理,而是他们真诚地相信,一具好棺材,能为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提供保护。但对外殡葬师当然不会实话实说,他们公开的理由是,防腐有利于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他们会告诉你,遗体防腐的首要目的是对其消毒,让它无法威胁活人的健康。他们甚至厚颜无耻地把20世纪死亡率的下降归功于防腐处理。他们说,当防腐处理刚刚兴起时,每年的死亡率是21‰,而现在已经下降到了10‰,获得此成就一半靠医学,另一半靠殡葬师。

对此,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教授杰西·凯尔博士如是说:“防腐橱里除了守护殡葬师的钱包,什么也不守护。死尸的危害性远比活人小得多,死人不会呼吸,也不会排泄。虽然在以往,伤寒、霍乱这些传染病患者的遗体确实引发过流行病,但这主要是由于遗体被啮齿动物啃食,或者尸体渗液进入了城市供水系统。解决方法在于打造城市卫生事业,提供清洁的用水和食物,而不是尸体防腐处理,因为防腐过程根本没法将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完全灭杀。”

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的外科教授肯尼斯·埃塞森则认为,防腐处理说到底是为了销售和利润,终极目的是卖棺材。铁证就是防腐处理师们普遍没有为自己采取什么防护措施。此外,那些为殡仪场合做处理的遗体很少能长久保存。凯尔博士说起某人在下葬两个半月后被挖了出来,1000多美元的红杉木棺材已经开始散架,尸体长满了青霉菌。如果遗体是躺在更贵且密封性更好的金属棺材里,下葬情况更可怕。因为如果棺材密不透风,意味着厌氧菌也被关在里面,而厌氧菌都是些腐败菌,具体情形我们在这里就不做描述了。

好了,到这里我们知道,遗体防腐处理对公共卫生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对于心理健康呢?美国殡葬业提出了一个颇有想象力的观点,那就是对遗体的防腐处理和整形工作对生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让死者家属瞻仰经过防腐和整形处理的死者,能实现精神和情感的双重慰藉,否则生者可能会遭受永久性的心理损伤。殡葬业还深造了“悲伤治疗”这个概念,很多殡葬师都自称“悲伤治疗师”。这个概念听起来像是从精神病学那里借来的,然而作者采访的所有精神病学家都没听过这个词。

斯坦福大学的埃德蒙德·沃卡特教授告诉作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公开瞻仰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对死者家属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沃卡特说:“通常而言,失去任何钟爱的目标都会导致人沮丧和失调,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施加何种类型、何种性质的干预。悲伤和哀悼现象的出现远早于精神病学家、牧师这些专业人士的出现,但大多数身处悲伤的人都自行挺了过来。”

不过,真正专业人士的辟谣并不妨碍“悲伤治疗”的含义不断被殡葬师们拓展,好帮助他们卖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比如凯迪拉克灵车、抬棺人等等。总之,最具所谓的治疗作用的殡葬仪式就是按照殡葬师的意思来,也就是能保证他们盈利最大化的方式。

根据优选殡葬师国际组织的一份讲稿,一整套殡葬流程可以高达65个服务项目,耗费一位殡葬师120小时的劳动,包括协同本地其他行业,如陵园、报纸等等。该讲稿说,这便是殡葬服务的价值所在。然而仔细看看这个流程,就会发现其中注水严重。比如有一项叫“洽谈会议”,也就是向死者家属推销丧葬用品;另一项“获取统计数据”,就是填写死亡证明以及弄清死者留下了多少保险金。陵园的工作主要是挖坑和填土,这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耗时约1520分钟。至于报纸的工作,想必是在媒体上刊登一则讣告。而作者身为记者,对于报纸也被视为殡葬业的协同行业感到大为吃惊。

1961年,美国殡葬师的账单平均数为750美元,含棺材和全套服务。而到了1995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4700美元。如果再算上服装费、工花费、乐师费和墓地费等等,美国成人葬礼的平均花销高达7800美元。根据殡葬业自己的估计,葬礼支出已经成为普通美国家庭第三大支出项目,排在房产和汽车之后。

而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上,除了殡葬师,还有棺材制造商、墓地老板等一众参与者。一位美国殡葬业的行业领袖曾说:“为了与我们生活的高标准保持一致,理应有同样的死亡高标准。根据个人品位和死者家属的生活舒适度,葬礼的费用各不相同。”当然,决定葬礼花费的不是个人品位,而是预算上限。

在土葬仍很流行的美国,预算的一个大头来自棺材,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为了让肉身在死后也能有符合其身份和品位的居所,棺材制造商提供从古典式、法式、乡村到未来派等多种风格。爱国者可以选择爱国主义风格,比如有一款棺材名叫“福吉谷”,名字来源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率领革命军抗击英军的地方。这款棺材用上好的硬质枫木制成,充分体现了坚定、可靠且粗犷的军人风格。对于时尚达人来说,“摩纳哥系列”是他们的不二选择,这是一款金属棺材,不仅经久耐用,还经过了海雾抛光处理,内部铺满了由精致鹅绒制成的电枕和床罩,仿佛购买了这款产品就可魂飞蒙特卡罗。如果棺材主人生前比较重视舒适性,“美之神”可调节式软泡沫睡床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款睡床安放在棺材内部,不仅采用了高质量的床垫织物,还通过专利技术实现高度调节功能。

挑选室是殡仪馆陈列和出售棺材的地方,在向买主推销的时候,必须不露声色,不带强制性。和客户握手时要表现得友好而温暖,说话时语速要慢,态度要真诚。推荐的开场白是:“我要向你保证,我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到你。”不推荐说“我根据你精美的穿着,判断你喜欢精美的物品,并希望为你母亲买一口上好的棺材”,或者“想想你亲爱的父亲,躺在这口漂亮棺材里,会给你带来多么美好的回忆”。

为了达到最好的销售效果,挑选室从光线到装饰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时的光线不宜太昏暗,否则客户将很难看清棺材的里衬是不是天鹅绒做的。装饰能烘托气氛,比如爱国主义风格的“福吉谷”棺材后面就挂着一幅乔治·华盛顿的画像,而主打时尚的“摩纳哥系列”背景描绘的是地中海沿岸的晴朗天空。

棺材的摆放位置对销售额影响重大,殡葬业经常举办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研究课讨论这个问题。美国优秀殡葬师协会前执行会长克莱格在《成功的殡葬管理》一书中指出,那种按照价格从低到高依次摆放棺材的方法大错特错,因为这过于直白。如果客户第一眼看到的是最贵的价格,那他可能受到惊吓,转而去购买便宜货。克莱格认为,正确的方法是“积石法”,也就是把棺材分为四个序列摆放。假设400美元是中间价格,那么在此之上和之下各有两个序列,目标是卖出第三序列的棺材,也就是略高于均价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个销售目标,殡葬师要求把客户带到最贵的第四序列,也就是价格区间为525550美元的序列。一旦客户表现出犹豫的神情,就要把他带到第二序列,即375~395美元的序列,这部分商品都低于均价,但在质量上和第四序列有强烈的对比。如果客户表示自己不想买便宜货,那就把它带到第三序列,也就是定价在425450美元的棺材。

挑选室的分布也有讲究,要注意把更贵的挑选室放在通道的右手边,因为曾有位加拿大骑警告诉克莱格,在野外迷路的人通常都会朝右方兜个大圈子。克莱格由此推测,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更喜欢向右转。而如果客户坚持要买便宜棺材,那就带他通过一条折向左手的狭小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态度一定要保持和蔼可亲。

不过,尽管殡葬师们很努力了,棺材制造商对于销售效果依旧不太满意,他们嫌弃殡葬师展示了太多的平价棺材,导致棺材制造商利润受损。对此,棺材制造商的对策是,把便宜的商品做得十分难看,供那些只付得起最低价的人来买。

说完了棺材,第三方面,我们来说说墓地。陵园老板和殡葬师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因为陵园老板觉得殡葬师不但会诱导死者家属把所有钱都用来买棺材,还可能充当客户和陵园之间的中间人,促使客户购买便宜墓地。陵园老板反击的武器是提前销售,这是现代陵园产业迅猛发展的关键。

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所在地就有公共墓地或市政陵园,因为这类墓地不打广告,而商业性陵园会派出销售人员,在社区进行地毯式推销。一位女士接到陵园销售人员的电话,“恭喜恭喜,您获得了一个免费墓穴。”然后销售人员登门,向该女士递交了一份免费墓穴承诺证书。不过,该女士很快得知,这块免费的墓穴位于陵园的塌陷区,位置很不理想,但他可以更换一个地表墓穴,凭那张免费证书可以打八五折。

商业陵园一块墓地的价格往往高达几千美元到1万美元不等,是市政陵园的3~10倍,另加15%的永久维护费。如果你能出两三万甚至更高价,就可以埋在更优质的墓园。总之,陵园跟房地产一样,有着各种价位和档次,富人可以住在风景墓穴里,穷人死后可以入住简朴而拥挤的地段。

那么这些墓地的成本是多少呢?由于墓地往往选址在远离城市且不适合造房子和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土地价格低廉,一般在每英亩500~1500美元之间,有时候甚至低至每英亩300美元。拿到地之后,陵园会把它划分为狭小地块售卖,每英亩也就是约4000平方米土地,保守估计可以分成1500个小地块,也就是说每块墓地的成本不超过一美元。作者指出,这个划分方法已经过时,因为他居然为墓碑留出了位置,也为车道、步行道以及墓穴之间的空间留出了15%的面积。而现代化的草坪式陵园去掉了墓穴之间的人行道,禁止安装竖立式墓碑,改成平放于地面的铜牌,这不仅让陵园老板可以从出售铜牌的收益中分成,而且让陵园可以用大型电动割草机来代替人工修剪草坪,从而节省75%的维护成本。

一些陵园还销售可供夫妻共用的伴侣墓穴,就是把原本的墓穴挖深一倍,既节省了面积,又卖高了价格。还有一种公寓式墓园,则是向上要空间,把加强型的水泥盒子一层层堆叠,再把表面做成大理石或者花岗岩的样子,利润相当高。

但事实上,陵园本该是非营利的。美国最早的墓地是教堂墓地和市政墓地,他们都被视为公共设施,向市民象征性收费,一般认为不具有盈利性质。为了维持陵园的非营利身份,陵园老板首先组建一个非营利零元公司甲,甲公司并不拥有土地,土地由土地承办商乙所有,而乙公司通常由陵园老板所控制。然后土地公司乙和非营利零元公司甲签订合同,规定由甲来运营陵园并销售墓地,已按照每块墓地的50%来抽成。由于陵园公司甲只获得一半的收入来负责陵园的运营、销售和维护,所以他没有失去非营利特征,还可以依法享受免税政策,从而实现远超房地产商的利润。

一般来说,陵园老板在拿到一块地之后,会先找景观设计师画草图,然后销售就开始了,直到规划的墓地卖出至少1/3之后,陵园才会真正动工。同样会被提前卖出的还有其他附加项目,比如套棺,这是用来安放棺材的水泥封闭体,价格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至少65%的美国人死后会买套棺,套棺号称可以在棺材发生腐坏时,防止墓地下沉,从而对死者具有永久的保护作用。由于有利可图,陵园和殡葬师大多要求所有下葬业务必须使用套棺。一位墓地销售人员告诉作者,套棺是应法律要求加装的,这当然是胡扯。

另外一个常见的附加项目是铜制标牌,也就是替代墓碑,刻上死者姓名和生卒日期的那块牌子,一般一块牌子的售价是350美元左右。作者说,很难想象有人会在自己还有气的时候,就想好要在自己的铜牌上刻些什么,“致挚爱的自己”还是“亲爱的我”。但实际上,铜牌的提前销售量非常大。铜牌制作公司和陵园事先准备好了几十种销售信函,定期向墓位持有人发送,比如:“亲爱的朋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亲爱的朋友,很快,岁月即将轮回。”“亲爱的朋友,没几个星期就到扫墓日了。”然后重点终于出现:“如果您希望在节日到来之前拿到铜制标牌,请务必赶紧行动。要知道,需要好几个星期才能完成铜制标牌的个性化手工制作并寄送到家。”

当然,更有效的销售策略也许是提醒陵园未来的住户们,这些商品未来有可能持续涨价,不如马上就购买。套棺和铜牌、开掘和填土的费用也可以提前支付,否则万一下葬时遇到周末或节假日还要加钱。

1961年,提前销售让美国的零元预收了至少10亿美元的资金,之后的35年间,这笔资金总计超过了200亿美元。美国大多数州要求预付资金必须进入托管账户,但这项法律存在漏洞,假如消费者提前购买的墓地、套棺等商品已经被卖家提前储存保管,那么预付款就无需进入托管账户。然而,很少有消费者会去确认自己的棺材、铜牌是否已经存储到位,更别说亲眼去看一看这些东西了。那么这笔钱实际上可供零元公司随意投资。

从殡葬服务到棺材,一切皆可提前预售,提前预售锁定了殡葬业的利润,而巨大的利润也催生了一些殡葬业巨头。就拿美国的国际服务公司为例,他主营陵园和殡仪馆,在美国拥有9%的殡葬机构。1995年,该公司的营收突破15亿美元,在1996年,他的预付费式殡葬收入超过23亿美元,预付费是墓地的销售收入,增加了2.51亿美元。此外,他还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分别收购了25%15%的殡葬机构。高盛集团分析认为,美国的老龄化现象将让该产业在未来体验到相当稳定的需求。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套路这么多,美国人为什么还对这些明显不公平的收费照单全收呢?作者认为,并非每个人都乐于在葬礼上大把撒钱,然而殡葬交易的特殊导致人们容易被套路。我们这里归纳出三点:

第一点是,消费者对殡葬的流程、开销往往心中没数。一般人在买车前,往往会查询相关信息,咨询朋友建议,比如是该买纯电动车还是油气混合动力车,是买丰田还是特斯拉呢?但在美国,普通人每15年才会安排一次葬礼,而且一般人也不可能逢人就问:“我叔叔快不行了,你知道哪里的殡葬师物美价廉吗?”而且消费者并不是为自己买东西,他们可能会犹豫怎么做才是对的,我喜欢的会是逝者喜欢的吗?这应该是一场精心且体面的葬礼,但怎么才算精心和体面呢?于是无形之中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殡葬交易的第二点特殊之处是,消费者通常需要现场做决定。你不可能像在4S店买车时那样说:“我再看看。”或者“要么我再等两礼拜,看看价格会不会降吧。”且不论买家当时的心情是悲痛欲绝,还是如释重负,葬礼迫在眉睫,即便知道有套路,也只能往里钻。

殡葬交易的第三点特殊之处是,他是个一锤子买卖。如果殡葬师没能趁热打铁,机会可能也就此溜走了。于是,一些殡葬师不惜自创法律,以哄骗客户购买本不需要的服务。比如,除了某些特殊的情况,美国各州的法律并不强制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但到了殡葬师的嘴里,防腐就变成了法律的规定。在调查期间,作者假装自己的阿姨即将离世,给殡葬师打去了电话,殡葬师一听作者阿姨既不需要殡葬仪式,也不需要棺材,只要火化,立即用一种平静而权威的语气告诉作者:“这将是一种非法之举。”

而且即便买家发现自己吃亏受骗了,他们也很难事后追责,甚至羞于启齿。你买台洗衣机,事后发现上当了,能找商家退换索赔,但买的东西如果是棺材,你如何事后发现问题并退换呢?作者有一个朋友A女士,在姐夫去世后,联系了一家名声还不错的殡仪馆,本着要帮宜霜省钱的目的,A女士选了一口最便宜的红杉木棺材。过了一会儿,殡仪馆的销售员打来电话,说A女士的姐夫个子太高,要她加100多美元买另一款棺材。A女士表示反对,销售人员说:“哦,好吧,我们可以用那口红杉木棺材,但只能截掉她的双脚了。”这件事对A女士的冲击太大,以至于她守口如瓶了两年,直到知道作者在撰写本书,才勉强把这段经历分享了出来。

1963年,本书一出版,就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有关殡葬业收费的大讨论。三个月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负责操办葬礼。罗伯特·肯尼迪恰巧读过本书,决心不接受殡葬业的漫天要价,但他还是被殡葬师们宰了不止一刀。先是在达拉斯当地的殡葬师奥尼尔毫不犹豫地为总统挑选了一口最贵的铜制棺材,奥尼尔为此净赚了2345美元。然而这口昂贵的棺材在运回华盛顿的过程中破损严重,一个把手掉了,装饰物也严重变形。罗伯特·肯尼迪可不能用一口破棺材为哥哥举行国葬,便卓人再买一口棺材。白宫幕僚找到了负责过罗斯福总统葬礼的高乐殡仪馆,结果高乐卖给他们一口号称用500年红杉木手工打磨的棺材,光这个就要2400美元,再加上套官和其他费用账单,总计6655美元。而在当时,棺材加葬礼的平均费用才700多美元。

不过,肯尼迪总统的葬礼还是呈现出了一些新气象,比如全程没有用凯迪拉克灵车,总统的遗体也没有被公开瞻仰,因为遗体的防腐和整形处理做的太过了,蜡质太重、妆化的太浓,把总统的脸搞得像张橡皮面具。曾在肯尼迪政府担任顾问的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催促罗伯特·肯尼迪盖上棺盖。

除了对总统的葬礼小有影响,本书出版以来,美国火葬的比例也激增。1961年,美国只有3.75%的遗体实行火化,但到了1995年,火化的比例上升到了21%。这一方面和天主教会取消火化禁令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对殡葬业乱收费现象的反感有关。火化毫无疑问更简单、更干净,也更经济实惠。但实际上火化的费用也在持续攀升,比如有家名叫海王星的机构,最低收费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255美元上涨到90年代的1200美元,而同一时期英国火化的费用仅需365美元,这还是在物价昂贵的伦敦。

遗体防腐、棺材挑选依旧被包含在殡葬师的服务中,即便遗体要火化,殡葬业还是推荐和其他下葬形式相同的棺材,比如昂贵的金属棺材,这让火葬场大伤脑筋,因为他们的设备是为有效燃烧木头而设计的,而不是为了熔化金属。因此,轻型金属棺材会被放进干馏室,让其解体和部分融化,这个过程用一名火化操作员的话来说,就是在烘烤遗体。至于那些笨重且昂贵的金属棺材,很可能会损坏设备,所以只能把遗体从中取出进行火化。由于很多州禁止二次使用棺材,所以那些昂贵的棺材会被砸坏,再当废物处理掉,反正花钱的是消费者。

而骨灰瓮也成了另一种赚钱手段,北美火化协会说,火化不是结束,而是骨灰放入骨灰瓮中的准备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对死者的美丽永恒的纪念。1993年的《殡葬管理杂志》则引述了一个案例,几兄妹各自买了一只骨灰瓮,各装妈妈的一部分骨灰,比谁买的骨灰瓮最好看。骨灰瓮可采用黄铜、木头、大理石、玻璃等各种材质,有的骨灰瓮上还雕刻着跳跃的海豚,这些骨灰瓮的批发价在70~575美元之间,售出价则涨了六七倍。而如果死者家属不想买骨灰瓮,殡仪馆会要求他们购买盛放骨灰的临时容器,同时确保这些容器上都贴上了“临时性容器”标签,这极有可能促使家属给容器做升级。

面对这些情况,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试图制定殡葬规则,比如禁止殡葬师谎报相关的法律法规,价格最低的棺材不得被藏起来,殡葬服务必须实行项目化,消费者有权在其中做出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一揽子协议等等。然而,作者认为,在殡葬业游说团体施压的压力下,这些规定被逐渐弱化甚至废止,并未能对消费者提供真正有效的保护。

但一些追思社团和教堂团体已经行动起来,迫使殡葬业降低费用,比如有的以集体砍价、协商总价的方式和殡葬机构谈妥合同。这些协会也提请联邦贸易委员会重新制定殡葬规则修正案。

有人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有人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对于人生的最后一程应该怎么走,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