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资本主义》:300年资本主义兴衰史:前世今生的全景展现

铛铛铃2025-09-20人文78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本书,叫做《资本主义》。作者是英国学者詹姆斯·富尔彻。

“资本主义”这个词,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但是如果刨根问底,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它是怎么来的,可能又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它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说清楚。

我们先来听三个故事,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故事里面。

第一个故事:

1601年,在南非海域,有四艘船正在驶向东方,它们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支远航船队。船队的使命是用金条去换东方的香料,这是风险非常高的长途贸易。船队可能在海上遭遇风暴,可能与荷兰人或者葡萄牙人的船队交火,到达东方之后,还可能触上暗礁沉船,或者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所以整个远航期间,船队的股东们在伦敦城里既是期盼,又是担心。幸运的是,18个月之后,船队顺利返航,带回来了印尼的胡椒。这次远航,股东们又赚了接近一倍的利润。

第二个故事:

1795年,两个苏格兰人,詹姆斯和约翰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纺织厂。他们很快赚到了大笔利润,只用5年时间,公司的资本增长了十倍。到1820年,他们拥有了三家工厂,已经是曼彻斯特纺织行业的老大。但是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在进入纺织业,英国纺织厂的数量在20年之间增加了五倍,行业的利润被压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竞争迫使詹姆斯和约翰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他们降低工人的报酬,增加他们的劳动时间。两人的工厂里面,甚至有100名十岁以下的儿童,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7:30

第三个故事:

1995223号,日经指数暴跌330点,巴林银行一天之内损失1.43亿英镑,罪魁祸首是银行新加坡分部的交易员尼克·里森。里森通过一个特殊账户,将巴林银行的大笔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期货和期权业务,结果他赌错了方向。里森总共给巴林银行造成了4.7亿英镑的损失,让这家历史悠久的商业银行轰然倒闭。

好了,三个故事就讲到这里。这三个故事里边的商业活动,表面上没有关联,但是我们可以用两个词,就能抓住三者共同的核心。哪两个词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利润。

先说投资。海上贸易需要造船、雇佣水手、准备食物、淡水,还需要准备货款,也就是金条,这些都要投入大把的资金。而开建纺织厂,要购买土地、修建厂房、购买机器,这些也是投资。到第三个故事,期货和期权需要本金,同样是投资。

再来看利润。不论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还是巴林银行,他们甘冒风险,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比如巴林银行,它的倒闭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它搞金融创新,拆除了银行部门和证券部门之间的防火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

其实不只是刚才讲到的三种商业活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经济活动,几乎都可以用投资和利润这两个词来描述。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资本主义呢?作者认为,它就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第一个故事展现的是商业资本主义,第二个故事是工业资本主义,第三个故事是金融资本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三种基本类型。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诞生在欧洲?这个问题不但欧洲学者感兴趣,中国的读者也很感兴趣。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呢?或者换句话说,16世纪的欧洲与中国或者其他文明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作者从三个层面做了一番梳理。

首先是经济层面。在欧洲有相对独立自治的城市,比如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比利时的布鲁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等等。这些城市结成了一个遍布欧洲的贸易和金融网络。在这些城市中,商业和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关键革新,比如发明了汇票,建立了商品和期货交易所,创立了股份公司制度,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其次是政治层面。在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了各个国家长期竞争的多元政治结构。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商人或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当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他们可以迁徙到其他地区,资本主义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另一方面,多元政治结构之下,封建权力分散,国家并不能完全依靠军事力量或者官僚体系榨取财富,他们需要依靠经济手段,需要工商阶层的配合,甚至还需要向金融家借钱,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

最后是意识形态层面。16世纪欧洲诞生的基督教新教,创造了一种适合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仰。新教倡导禁欲和储蓄,它认为辛勤的世俗工作就是在侍奉上帝,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欧洲人对待工作和金钱的态度,促成了资本的积累。

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合在一起,让欧洲社会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结构,它没有一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精英阶层。在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取财富,最有吸引力的手段不是武力征服,不是依附权力,而是从事经济活动。本书作者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诞生在欧洲的最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成型,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从那以后,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用一句话概括:先是无序发展,继而政府加强了管控,最后又解除了大部分管控政策,历史看上去像经历了一次轮回。下面我们深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企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小型工厂,彼此之间自由竞争。政府一度试图对经济加以干涉,比如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建立工资和食品价格的管理机制等等。但是随后自由主义思想兴起,它提倡政府不该去干涉经济活动,工资和价格水平都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政府的各类管制措施被相继取消了。

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冲突开始变得日益激烈。一方面需要应对国际竞争,一方面需要缓和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第二阶段,政府开始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是实行统合制度,“统”是统治的统,“合”是合作的合。统合的意思就是在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达成妥协,实现阶级合作。政府向工会和资本家咨询政策意见,而两者支持政府管控物价和工资。同时政府扩大了选举权,工人阶级拥有了全国性的政党,比如英国的工党。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

而在经济领域,煤气、供水、城市交通等行业由国有企业来经营,政府给予补贴。这个政策的目的是让民众可以用更少的钱享受更平等的服务。同时,政府开始提供养老金、失业救济、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一系列福利,减小了贫富差距。

这套管控体系运作到20世纪80年代,遭遇了信任危机。首先,统合制度实行不下去了,政府对物价和收入的管控,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会的联合抵抗。其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达到民众的期望。在这个背景下,自由主义思想再度兴起。1979年,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上台,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第三个阶段,从此拉开了全球新一轮自由化的序幕。

撒切尔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削减福利开支,比如限制失业救济、减少教育拨款,增加各类收费;第二,政府不再提供公共服务,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第三,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比如取消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界限,允许混业经营;第四,约束工会,让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总的来说,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增强市场的力量。

资本主义三个发展阶段的介绍就到这里。本书主要是以英国为蓝本,那么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模一样的吗?作者认为大致相同,但是也有差异。英国之外的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有三个模式,分别是瑞典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下面咱们逐一介绍。

首先来说瑞典模式,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标签,一个是集中化合作,一个是福利资本主义。集中化合作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瑞典国内的劳资双方各自形成了权力集中的代表组织,工人建立了统一的全国工会,雇主建立了全国雇主联合会。那么劳资双方的合作问题,比如协商工资这些事情就可以集中解决,也就是由这两个组织来谈,这相比英国式的统合制度效率更高。所以在管控型资本主义时期,瑞典呈现劳资和平的景象。

再看第二个标签,福利资本主义。相对于英国来说,瑞典的福利体系更广泛,劳资关系更平等。从60年代到70年代,瑞典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减少了一半。在70年代,瑞典政府还广泛立法,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场所的权利,使其在公司政策制定时获得发言权。瑞典工会并不是保护工人不被解雇,而是对失业工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说完瑞典模式,我们来说说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也有两个标签,分别是个人主义和公司型资本主义。

先说个人主义。美国人普遍相信个人奋斗,同时更为认同自由市场理念。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比较淡薄,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这反映在组织形式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美国工人加入工会的比例远低于欧洲国家,而且美国工会普遍奉行的是实用主义理念,不关注社会转型,也不关注工人阶级的集体利益,他们的目标非常现实,就是为工会成员争取最有利的劳动合同。

再看第二个标签,公司型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面,美国的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巨大的国内市场天然就比较利于培育大型公司。起初美国公司采用水平兼并的方式扩张,到20世纪,又转而进行垂直一体化扩张,也就是把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都集合到公司内部完成。由此孕育出公司型资本主义,它的特点是商业公司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欧洲由政府提供福利,在美国则是由公司通过市场机制提供。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日本模式。日本的工业资本主义是从明治维新开始起步的,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由政府主导的。日本政府消除封建障碍,大笔投资铁路、船运等产业,创立现代银行体系,同时开办样板国有企业,其中一些国有企业对日本的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出现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财阀企业。这些财阀企业由家族控制、政府扶持,他们几乎涉及工业、贸易、金融等所有日本的经济领域。这两个特点造成了日本资本主义的管控色彩更浓,同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稳定。

资本主义的三种模式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最近几十年资本主义的一个趋势,那就是全球性资本主义。

其实,全球性资本主义并不是个新生事物,资本主义从诞生那一天起,它就开始向全世界传播。15世纪的大航海建立了亚洲、美洲、非洲与资本主义欧洲之间的联系,随后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几乎把全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影响之内。而我们今天说的全球性资本主义起源于二战之后,它只不过是延续了数百年来的历史趋势。

全球性资本主义最直观的表现是资本和产业从传统工业国家向新兴国家扩散,比如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墨西哥,电话咨询中心迁徙到了印度,日本的资本进入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再比如中国从90年代开始,吸引了最多的外国资本和产业。这种资本和产业的扩散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但是作者认为并不能以此说明跨国公司成为了一种国际组织。这些跨国公司仍然是以本国作为基地,他们利用外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最后还是会将利润输回本国,跨国公司并没能抹掉国家色彩。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资本的全球流动也是一个假象。事实上,大多数资本只在一小部分富裕国家和少数国家之间流动。比如作者说,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流向了中国,而整个非洲在2000年接受的外国投资只相当于500万人口的芬兰。

60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本主义促进了部分新兴国家的发展,这让许多人以为国际间的差异在缩小,但事实恰恰相反。在182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五个国家,他们的富裕程度相当于五个最穷国家的三倍,而到1992年,这个差距扩大到了72倍。也就是说,全球性资本主义之下,富裕的国家更富裕,贫穷的国家更贫穷了,国际间的鸿沟在扩大。

全球性资本主义就说到这里。最后我们不妨再畅想一下资本主义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历史从来不缺乏危机,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发生的时候,资本主义看上去都是摇摇欲坠,而且危机似乎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资本主义会被下一次危机埋葬吗?

在作者看来,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因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运行机制,变革就会带来破坏,就会酝酿矛盾,引发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生产革新的能力很高,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很强。比如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明,可以不断地刺激增长。比如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虽然会让许多工厂倒闭,但是剩下的工厂又会扩大生产,雇佣新的工人,产生新的需求。所以危机可能还会来,但是资本主义短期内不会终结。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