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尸检报告》:5000台尸检背后的真相,还原真实的尸体检验

铛铛铃2025-09-21人文37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尸检报告》,副标题是“一个殡葬师的手记”。说起殡葬师,你会想到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

可能很多人会想起殡仪馆中为去世的人化妆、入殓,以及将遗体送入焚化炉火化的场景。但这本书里所说的殡葬师,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不太一样。在BBC电视系列剧《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与华生初见于巴斯病理学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存放了5000多个病理学标本,而本书的作者卡拉·瓦伦丁,就是这家博物馆的技术馆长。在成为这家博物馆馆长之前,卡拉曾在停尸房内工作长达8年时间,并以解剖病理学技术员的身份,进行了大约5000余次尸体解剖。

在英国,负责完成尸检、判断死因的,是一位专门研究疾病与死亡病理学的医生,被称为病理学家,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法医。而像作者这样的解剖病理学技术员,则主要负责协助病理学家进行打开尸体、取出器官以及采集组织样本等物理性操作,类似于中国的解剖工。因为是在停尸房工作的技术员,所以作者总是喜欢自称为殡葬师,以避免向外行人过多解释自身职业的麻烦。

尸体检验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比较神秘的存在,普通人对于尸检的印象,也大多来自于各类文学及影视作品。但出于艺术的考虑,这类作品中的尸检,总会有一些夸张或者修饰成分在。那么实际上的尸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尸检报告》,对死亡后尸体的变化及尸检全过程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特别提醒,接下来我们将要不可避免地提到大量关于尸体解剖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所以请做好心理准备,酌情收听。

尸体检验分为尸表检验和解剖检验,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尸表检验是如何进行的;第二,解剖检验是如何进行的。

首先来讲第一部分,尸表检验是如何进行的。在开始讲述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尸体都需要尸检呢?并不是。在英国,除非死者两周内看过医生,且医生确认死因没问题的,可以不尸检,其他情况几乎都要尸检。在中国,一般只有在公安机关或家属怀疑非正常死亡,且死因存疑时才会尸检。

当尸检人员到达案发现场或拉开运尸袋时,尸表检验就开始了。那么他们遇到的尸体都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你不知道,从死亡那一刻开始,尸体就会开始腐烂。有些尸体会在死亡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那么尸检人员遇到的就会是各种各样的腐尸。如果遇到爆炸、跳楼、卧轨、自杀、分尸等情况,尸检人员见到的尸体还可能是残缺不全的。

那么如何对这些尸体进行尸表检验呢?我们先来说腐败的尸体。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刑侦人员在出入命案现场时,会在鼻子下方涂抹薄荷脑,或在鼻孔里塞上卫生纸,来屏蔽空气中持久而强烈的腥臭味儿。这臭味的来源,便是尸体腐烂后散发出的尸臭。然而,尸体气味中可能隐藏着揭示死亡真相的线索,比如若尸臭中混杂着酒精味,则死者有可能死于饮酒过量。所以专业的尸检人员并不会想办法屏蔽尸臭,只能习惯与其共处。

作者认为腐烂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新鲜尸体、尸体膨胀、活动性腐烂、后期腐烂和干燥遗骸。尸检人员在工作时拉开运尸袋,就像在拆盲盒,任何阶段的尸体都可能遇到。下面我来对这五个阶段分别进行讲解。

第一阶段是新鲜尸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尸僵、尸斑及自我消化。首先是尸僵,就是尸体僵硬。在死后一到两小时,尸体上的肌肉因失去神经的支配变得松弛;在死亡四小时内,松弛后的肌肉因失去弹性而发生挛缩,便开始出现尸僵。尸僵首先形成于眼睑、手指、竖毛肌等小肌群,这时因头皮上竖毛肌的僵硬,死者发根可能会直立起来,让人产生尸体头发还在生长的错觉。死后4~6小时,尸僵发展至大肌群,尸体变得僵硬且关节固定。如果这时强行改变肢体的位置,则极有可能造成骨骼断裂。当尸僵发展至全身后,尸斑开始变得明显了。尸斑是血液循环停止后,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积,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的紫红色痕迹,它们会集中出现于尸体位置较低且未受到压迫的部位。比如一个人死亡后呈仰卧姿势,那么他的背部及臀部皮肤会因受到压迫而苍白,其他未受压迫部位则会出现大片尸斑。尸斑在死亡后12小时基本固定下来,如果尸体在此之前被移动过,便会有尸斑转移的痕迹,这一特征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判断案发过程。新鲜尸体的第三个特征是自我消化,死后36~48小时内,尸体变得不再僵硬,这是因为维持尸僵的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导致尸体腐烂。而造成腐烂的原因之一便是自我消化,也叫自溶。其实在死后4分钟就开始了,人的细胞、胃以及胰腺中有一些可以消化自身组织的物质,会在死亡后失去约束,泄露出来,对自身组织大开杀戒。这一过程会产生各种液态产物,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充满红色或褐色液体的水泡。死亡一周左右,水泡胀满破裂,皮肤就会脱落,尸检人员甚至可以像摘手套那样将死者手上的皮肤剥离下来。

腐烂的第二个阶段是尸体膨胀。在这一阶段,随着死后的自溶及细胞裂解,大量存在于人体内外的微生物会侵入组织,使尸体发生颜色的改变,并变得肿胀。此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成硫化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在散发硫磺气味的同时,还会使皮肤出现从绿到紫最终发黑的颜色。因为肠道的微生物最多,所以这一颜色变化最先从肠道开始,一般在尸体右下腹部会最先出现绿色斑点,称为尸绿。微生物的活动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气体,气体会因无法释放而储存在细胞中,使尸体在移动过程中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如果气体经由消化道离开,便会出现所谓的尸体放屁和打嗝的现象。除此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消化道、呼吸道、人体自然出气口因腐烂而闭锁,尸体最终在气体的作用下膨胀到原来两到三倍的巨大尺寸,就像一个吹了气的气球,内部的气压还会使尸体的眼睛、舌头向外突出,这种现象称为巨人观。在面对发生巨人观的尸体时,尸检人员需要做好迎接恶臭的准备,尤其是在室外尸检时,最好不要站在下风口。尸体内部的气体混杂着腐胺、尸胺、硫氰化物、甲烷及粪臭素等物质,其气味相当于腐肉、臭鸡蛋、沼气和粪便等物质气味的组合,让人难以忍受。如果巨人观的尸体没有被尸检,体内的气体没有溢出的出口,那么一般在死后两周左右,皮肤组织便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发生爆裂,这时所有的脏器都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形状,变成了一滩烂泥。

腐烂的第三个阶段是活动性腐烂。在这一阶段,尸体的质量会发生锐减,除了是因为体内的液体基本排干净了之外,还有食腐生物的作用。如驱虫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苍蝇会在尸体的窗口或孔壳处产卵,并孵化出蛆虫。成百上千的蛆虫吞噬着尸体不断长大,最后变成米粒大小的幼虫,扭着圆滚滚的身体在尸体上不断蠕动。

腐烂的第四个阶段是后期腐烂。这一阶段的划分并没有一个明确界限,但此时基本上蛆虫已经吃饱了,从尸体上滚落下来,等待成蛹。

腐烂的第五个阶段是干燥遗骸。在这一阶段,尸体基本上只剩下了骨骼、软骨和一些已经变硬的粗糙皮肤,就像古埃及的木乃伊。在非常炎热且干燥的环境下,尸体的木乃伊化是可以自动完成的。

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尸体的腐烂速度与腐烂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不同条件下精准地判断死亡时间呢?在这一方面,法医上有一种叫做人体农场的实验场所,就是将尸体暴露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慢慢腐烂,以获取相关数据。尸体的主要来源是无人认领的尸体或捐赠尸体,这样在发生案件时,法医便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来帮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在没有人体农场之前,很多此类的实验都是用猪来代替的,但后来有研究将人和猪的尸体腐烂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差异很大,如果将错误的数据作为案件审判时的凭证,将会导致负面结果,这才促使了人体农场的产生。

从死亡那一刻起,尸体的腐烂便是不可避免的。腐烂会影响尸体外观,并产生不好的气味,不利于安葬前亲友对死者的瞻仰告别,于是便催生了现代防腐技术。与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时的防腐方式不同,现代防腐除了短期采用冷藏、冷冻等物理防腐的方式外,还可以用有防腐作用的化学试剂替换掉尸体的体液,从而延缓腐烂。如果死者需要进行解剖检验,那么一般化学防腐会在解剖后进行。防腐液由甲醛、甲醇等溶剂混合而成,呈现桃粉色。在操作时,一般会在颈部的动脉及静脉上连接管子,将防腐液从动脉注入,同时从静脉推挤出原有的血液,并通过按摩让防腐液在血管中均匀分布,完成液体的替换。桃粉的颜色也可以使尸体呈现出自然的肤色。除了动脉注射,死者的体腔内也会被灌入防腐液。操作完成后,防腐人员会用缝合或脱脂棉将死者鼻腔、口腔、肛门以及其他孔洞封住,防止体内液体的溢出。防腐可以让死者呈现出更安详的面容,以更体面的方式抵达终点,并告慰前来瞻仰仪容的亲友。在中国,注射防腐液进行防腐并不普遍,英国的尸体防腐也并非硬性规定,而是只有在死者亲属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进行。

除了各个阶段的腐烂尸体,尸检人员还会遇到残缺不全的尸体。对于这类尸体,尸检人员需要将尸块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以查看尸身是否完整。在对爆炸死亡者进行尸检前,会先对死者进行X射线扫描,以寻找是否有嵌入身体的残留弹片、炸弹零部件等危险物品。除了对尸体状态的检查,尸表检验还要检查死者身上衣着、首饰、钱包等外物,以及死者的体型、颜色、纹身、伤痕等身体特征。这些外在信息可能会为判断死亡信息提供重要线索,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记录。比如,如果死者特别瘦弱,则可能死于营养不良或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如果死者全身呈樱桃红色,则可能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如果死者皮肤异常苍白,则可能死于大出血;如果死者身上有树叶、树枝,则可能死于户外等等。

除此之外,尸表检验时还可能会拆除死者身上的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等。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的电池在火化时有爆炸风险,所以原则上如果选择火葬,是应该进行拆除的。在英国,拆除的起搏器还会被捐赠给慈善机构,重复利用,以救助贫困国家的患者。但在中国,不同的殡仪馆规定不同,有很多地方对是否拆除起搏器并没有强制的要求。

完成尸表检验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解剖检验了,这也是第二部分要讲的内容。在这一部分,我将侧重讲解解剖检验的方法及步骤。这是因为本书作者的职业是解剖病理学技术员,主要负责辅助病理学家完成打开身体、取出器官等物理性操作,一般不参与死因鉴定、病理分析等工作,所以书中也很少提及相关内容。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尸体检验都要进行解剖,只有那些仅进行尸表检验无法得出准确结论,使死因鉴定存在风险的,才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剖检验。解剖检验又可以分为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其中系统解剖需要打开三腔,即颅腔、胸腔和腹腔,而局部解剖则是作为系统解剖的补充,一般针对可能有损伤的部位进行,如会阴、脊髓、腰背、臀部、四肢等处。下面我将着重介绍系统解剖。系统解剖的步骤包括解剖前准备、切开皮肤、打开三腔、缝合修复等,每一步都有一系列规范的流程,下面我将一一进行讲解。

第一步是解剖前的准备,包括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两方面。首先是准备好使用工具,比如换好新刀片的解剖刀、肋骨剪、开炉具、吸水纸巾、各类剪刀和钳子、穿好粗白线的缝针,以及大量样本容器等。这些工具的具体特点及使用方法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在尸检开始前,要尽量将工具准备齐全,以免在进行过程中,身上带着血液和体液,手忙脚乱地翻找物品。除了准备工具,做好个人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时可能会有死者的体液飞溅到衣物上,如果遇到腐尸,尸体上的蛆虫还会爬得到处都是。所以原则上为了保护自己,尸检时应该穿上无纺布、解剖服、防水隔离衣、面罩、口罩、帽子、三层手套、鞋套等防护装备。但实际工作中,这样穿着太过闷热麻烦,且佩戴口罩后不容易通过嗅觉来辅助判断死者的情况,所以很多尸检人员并不会这样全副武装。作者在书中提到,她在进行解剖时,一般会在防护服外穿上绿色手术长袍及塑料围裙,佩戴发网和塑料面罩,还会戴上塑料袖套,以防止各种液体顺着手术袍吸水的袖子蔓延到手肘。手上会在两层乳胶手套中间加一层织物手套,以防止被解剖刀针尖或断裂的骨骼断端刺伤。

在准备好之后,便可以开始系统解剖检验的第二步,切开皮肤了。常规的解剖术式有很多种,比如直线切法、Y字切法、T字弧形切法、倒Y字切法等。在不同国家检验不同尸体情况下,会选择不同术式。中国常用的解剖术式为直线切法,即从下巴的正中间开始,一路垂直向下,直到会阴部上方来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在经过肚脐时会向左侧绕开。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但此方法会破坏颈部结构,在怀疑死者颈部有损伤时不能使用,而会采取Y字切法代替,这也是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术式。Y字切法是从两侧耳朵后面开始,切至两锁骨中间的凹陷处汇合,在颈部形成一个V字形,之后便和直线切法一样了。Y字切法除了可以避开颈部损伤外,其切口在缝合后还可以被衣物遮盖上,相对直线切法而言会更加美观。

切开尸体的皮肤时,其组织的反应与生前是不同的。在影视剧中,我们可能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台词:“死者伤口处有生活反应,可以证明是生前损伤。”这里的生活反应是指当机体还没有死亡时,损伤后出现的一系列反应。比如在切开活体皮肤时,切口边缘的组织会收缩、出血、肿胀、结痂,而在尸体身上却没有这些表现。也就是说,生前发生的损伤会有生活反应,而死后才出现的损伤是没有生活反应的。

切开皮肤后,便要开始进行系统解剖检验的第三步,打开三腔了,包括胸腔、腹腔和颅腔。先是打开胸腹腔,尸检人员要先将胸部的皮肤、肌肉等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从肋骨上分离,这时可以轻轻捏着切口一侧的组织,将它提起来,同时用解剖刀分离组织和肋骨相连的部位。就这样,肋骨与肋骨之间的肌肉便暴露了出来,再向下便到了腹腔。进入腹腔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巨大扁平的黄色物质,这就是大网膜。网膜主要由腹膜和脂肪组成,像一条黄色的围裙遮盖在腹腔脏器上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这时胸腹部的皮肤都已经被切开了,肋骨面也完全暴露了出来,便可以开始打开胸腔了。12对肋骨整齐分布于胸骨及脊柱之间,其中前十对肋骨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打开胸腔需要用肋骨剪将胸骨两侧的肋软骨剪断,随后取下胸骨,暴露胸腔。当胸腹腔全部打开后,就是取出脏器。脏器的取出也是有讲究的,可以是联合取出,也可以分别取出。其中器官联合取出较为常用,也叫整体法,即将所有的器官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取出来,通常是从颈部的舌头、甲状腺等开始,连带胸腔的心肺一起向下拉到腹腔,而后连同腹腔和盆腔的脏器一起取出来。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器官之间血管等连续管道的解剖学联系,便于观察各脏器之间病变的相互关系。除了联合取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器官分别取出,比如切断心肺上方及下方的食管、气管、主动脉等,便可以先取出整个心肺区进行重点检查。检查脏器可以在死因鉴定时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猝死者疑似因心肌梗死死亡,但是在做解剖检验时,却发现她的心肌上并没有梗死病灶,而是出现了一个针孔。在随后的肺部解剖中,发现其肺部有大面积的梗死,最后的死因鉴定为心脏被注射空气,空气随着心脏的收缩进入并栓塞肺部动脉,导致肺梗死而死亡。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进行解剖检验,那么可能会让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

躯干部位解剖完后,便会开始头部解剖,并打开颅腔。一些影视剧中被解剖过的尸体额头上会留下一条夸张的斑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头部解剖的皮肤切口一般由一侧耳后经头顶切至另一侧耳后,并不会经过前额。切开头皮后,尸检人员一边抓住两侧的头皮向前向后翻开,一边用解剖刀分离附着在颅骨上的组织,使颅骨完全暴露出来,同时检查及记录头部情况,如有无出血、有无颅骨骨折等。切开头皮时保留头发,会将切口完全隐藏在头发中,让修复后的尸体更加美观,但却不利于检查头皮的损伤情况,所以有时在切皮前会先剃光死者的头发。

接下来便是开颅了,这时一般会用到电动开颅锯。这种开颅锯有一个震荡式的刀片,刀片一般为圆形或扇形,和影视剧中那种粗笨的电锯完全不一样,且开颅锯具有欺硬怕软的特点,即能够锯开坚硬的颅骨,却无法损伤皮肤等软组织,可以防止操作者使用时误伤到自己。开颅时会产生大量残渣,所以开颅锯上还可以安装一个真空管来抽吸碎屑。锯开颅骨后,还需要用一种T字形的开颅凿和锤子深入骨缝轻轻敲打,以分离颅骨和其下面的硬脑膜,分离结束后便可以轻松掀起颅盖,暴露大脑了。大脑呈淡粉色,其质地柔软,构造精密,在取出时需要一只手托住大脑,另一只手用解剖刀切断通过各种孔洞与其他器官相连的神经及脊髓,而后切断、分隔大脑与小脑的脑膜、小脑幕,如此便可以完整地取出脑组织了。

头部损伤致死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有时这种损伤也具有迷惑性。比如曾有一个人在河边行走时跌入河中死亡,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意外或是自杀行为,可尸检后却发现死者颅内的硬脑膜下存在血肿。原来在死亡前一天,死者曾被汽车撞倒在地,但倒地后他迅速站了起来,发现身上没有损伤便回家了。他不知道,那一次撞击让他发生了颅内出血,随着出血量越来越大,他失去了意识,这才栽倒在河中。可见解剖检验得出的死因鉴定结果可能会给案情带来重大转折。

系统解剖检验的第四步是缝合修复,目的是让死者享有最大程度的尊严,并告慰亲友。首先是脏器归位,尸检结束后很多时候并不会保留完整的胸腹部脏器,而是会将其装入内脏袋再放回体内。但取出来的大脑,因为需要被福尔马林固定取样,且它的质地也太过柔软,一般不会再放回颅腔内,而是用棉花塑造成大脑的样子来填充颅腔,以保证颅盖的稳定。而且颅面部孔窍太多,棉花可以起到吸水作用,让体液不会从耳朵、鼻孔等部位流出来。其次是缝合,这一步会用镊子夹着C型或S型的弯针,穿上粗白线进行缝合,留在皮肤上的痕迹则类似于棒球上的缝合线。最后是整理仪容,缝合后会对尸体进行清洗,对于一些破碎比较严重的尸体,还可以用肤色的绷带将缝合接口包起来,让死者看起来更加干净平和。

除了正常的尸检,还有一类特殊的尸检,即围产期尸检,其解剖对象是胎儿及新生儿。在英国,有15%25%的孕妇会遭遇流产,其中超过80%都发生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在向准父母们征求意见的时候,很多人都同意进行尸检。但在中国,围产期尸检没有那么多。围产期尸检可以明确胎儿死亡原因,以提醒夫妻在备孕下一胎时是否可以采取措施来避免意外的发生。围产期尸检的过程与成人类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小胎龄胎儿的颅骨比较软,加上有心门的存在,所以开颅时一般不需要开颅锯,而只需要用剪刀将头盖骨剪开。胎儿的大脑还没有长出成人一样的纹路,就像粉色的牛奶冻一样柔软。其次是修复时,因为小胎龄胎儿的皮肤通常非常脆弱,没有办法缝合,只能在对合切口后,用一种专门的胶粘剂将它粘住。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很多文化中,死亡都是禁忌话题,甚至在撒哈拉的图阿雷格部落,对死亡的恐惧到了一旦有人死亡就会另选他址安营扎寨的地步,而且死者的名字永远不会再被提起。但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曾说:“以我腐烂的肉身滋养花朵的生长,我在花香中寻得永恒。”肉身通过食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方式加入了生态循环,生命在以这样的方式轮回着。从这一角度来看,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也代表着新生。同样,尸体检验作为一种还原真相的科学手段,也不应被妖魔化。死亡或许是悲伤的,但真相却不应因死亡而被掩盖,让证据开口说话,为无辜的人讨回公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这便是尸体检验的意义。

听完这本书,你对尸检这个行业有什么新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好,《尸检报告》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