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热锅上的家庭》:为何我们总对亲人恶语相向?家庭关系的深层剖析
铛铛铃2025-09-21【人文】9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热锅上的家庭》,
它的副标题是“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这是一本帮助你洞悉家庭问题、构筑健康家庭的书,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它自1978年出版以来,在全美掀起了热潮。
有句俗话说得好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以说呢,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解决,而有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成员间的关系,甚至让家庭土崩瓦解。
有一项调查就发现啊,在当代中国家庭中,代际关系恶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网上呢,曾经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人在里面激烈讨论父母带给自己的创伤,这就是代际关系恶化的体现。
除此之外呢,离婚率升高、婚外情泛滥以及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儿童犯罪率上升,也在困扰着很多当代的中国家庭。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健康的家庭?家庭结构和氛围又是如何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呢?答案就在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里。
本书的两位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都是接受过正统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训练的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呢,就是以整个家庭为对象进行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研究表明啊,家庭治疗能够帮助到经历各种困难和环境的成人和儿童,尤其适用于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呢,是以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治疗案例为线索,展现了这个家庭从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疗师,再到通过治疗打开心结,最后重获新生的全过程。借由这个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家庭治疗的诸多重要理念和他们对构筑健康家庭的思考。
在进入解读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即将出场的人物。这些人物按照承担角色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治疗师,就是前面给大家介绍过的两位作者;另一类呢,是来访家庭,一个五口之家,包括一对夫妇、16岁的大女儿、11岁的儿子和六岁的小女儿。
治疗源于一场危机。六个月前,大女儿开始频繁地和母亲争吵,慢慢发展到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父母不知所措,前来寻求家庭治疗师的帮助。而随着治疗的展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好,接下来呢,我将以治疗的进程为线索,分为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有哪些;第二,如何化解家庭矛盾,构筑健康家庭。
首先呀,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我从本书当中总结出来四个真相。
真相一: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相二:家庭问题会转换成家庭成员的个体冲突。
真相三: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
真相四: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
好,接下来呢,我会结合书里的故事,为你一一解读。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真相,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不约而同地将大女儿视为治疗的焦点,因为啊,她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又企图自杀,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少女。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师发现,大女儿表现出的这些问题行为,潜意识中是为了拯救这个问题家庭的。
怎么回事呢?原来啊,丈夫醉心于工作,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每次一回家呢,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工作,妻子对此不满,但是一直压抑着生闷气。大女儿一看老妈生闷气呢,于是呢,她也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妻子这下就炸了:“你们就知道回避,各忙各的事情,家是我一个人的吗?”在这样强烈的愤怒和委屈下,妻子将矛头对准了和丈夫行为类似的大女儿。这样一来呢,大女儿成为了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她满腹委屈又不甘示弱,于是呢,冲突就一步步升级,最终发展到大女儿离家出走,甚至企图自杀的地步。
虽然大女儿成为问题少女,酿造了家庭危机,但是呢,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夫妻之间多了一些可以交流的话题,虽然他们有时候呢,会因为对大女儿的认识不同而吵架,但是这些争吵非但不会动摇夫妻关系,反而呢,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两个人之间的连接。而其他的家庭成员,也为了解决大女儿的问题而凝聚在一起。所以呢,可以说啊,这是一个问题少女拯救问题家庭的故事。
问题家庭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真相几乎存在于所有家庭治疗的案例中。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点呢,我们先来理清以下的两个事实:一、任何家庭都至少由两个人构成;二、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构成一个小的系统。系统的观点是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石之一。家庭理论学家林恩·霍夫曼认为呢,当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家庭成员会先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改变整个系统。
好,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背景之后呢,我们回过头来看大女儿的问题行为啊,其实是她不断地对家庭危机适应和调整的结果。她首先呢,是试图回避父母的冲突,在遭到母亲的责难之后呢,进行反击,甚至是不惜伤害自身。大女儿的这些行为,在意识上是为了让自己免受母亲的攻击,但在无意识中,她承受了这些攻击,并且呢,将家庭的焦点集中到了自己身上,缓解了更深层次危机的到来,使得整个家庭系统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在大女儿身上呢,这样的调整和适应是无意识的,而在有些情境下,这种调整是有意识的。比如说哈,这一家的小女儿,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啊,就会哭,她一哭呢,父母就会停止争吵。我们可以看到哈,在家庭冲突面前,成员都在努力地调整自己,以维持家庭这个系统的整体稳定,即便这样会使他们变成问题少女或者是爱哭的小孩。
好了,到这呢,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我们获得的第一个真相: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呢,在家庭系统当中,成员会合力创造出一种模式,他们会改变自身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当改变的幅度超出了正常范围的时候,问题行为就产生了。
好,我们接下来来看第二个真相,家庭问题会转换成家庭成员的个体冲突。咱们接着上一个故事说哈,在家庭治疗师解释了大女儿的行为动机之后呢,大女儿因为获得了理解而如释重负,问题行为有所改变。按照常理啊,掩盖家庭危机的个人问题已经被清除了,接下来呢,就应该去解决这个家庭的核心冲突,也就是父母的婚姻关系问题了。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使得家庭治疗呢,一直无法聚焦到婚姻问题上。
那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是本来已经开始好转的母女关系急转直下。在每次治疗师提及婚姻问题的时候呢,母亲都会将焦点转移到和大女儿的关系上,甚至为此刻意地制造了和大女儿的冲突,动手打了大女儿。这一茬完了之后啊,儿子和母亲又爆发了矛盾,儿子开始表现得叛逆、不服管教,甚至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跟治疗师爆发了直接的肢体冲突。治疗室当中啊,状况频发,导致治疗师呢,在一段时间之内只能是应对这些危机,而无法触及到家庭中核心的问题。
从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来看哈,你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这一家来求助,但是又不想深入改变呢。其实呢,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或者来访家庭阻碍治疗进展的情况特别普遍,这种现象在心理治疗中被称为阻抗,就是阻力的阻、抗拒的抗。
那为什么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个体或者家庭要阻抗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改变会带来痛苦,而能够快速逃避痛苦的办法,就包括回避以及转移焦点。书中的这个家庭,两种阻抗的方式都出现了。
先说回避啊,在母亲和大女儿的冲突解决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呀,变得更加亲密,一家人呢,突然都表现得仿佛很成熟、很有礼貌。但是治疗并没有因此转向父母婚姻的问题,相反的呢,父亲就向咨询师提出要结束治疗,理由就是主要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这种很成熟、很有礼貌的表现呢,在作者看来只是一种假象,他认为这个家庭害怕改变来得太快,所以呢,创造了这种假象,借以逃避治疗。
阻抗的另一种方式是转移焦点。前面说的母亲和女儿再起冲突,以及儿子主动向母亲和治疗师发难,就是以转移焦点的方式来抗拒治疗。
大家可能会好奇啊,为什么女儿、儿子和母亲起冲突就是转移焦点呢?难道这样的冲突就不会使家庭破裂吗?要回答这个疑问,首先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就是家庭治疗领域呢,普遍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就是说,只要是夫妻关系没有破裂,家就是完整的。为了维持这种完整呢,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就是拉入一个第三者,把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进而呢,增强关系的稳固性。当然,我们这儿说的第三者啊,指的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小三儿,是孩子呀、父母啊,都有可能成为夫妻关系的第三者。
举个例子说哈,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关系出了问题,但是呢,都不想结束这段关系,他们就可能会把孩子拉进来,通过孩子来指责对方。比方说,经常会有丈夫或者妻子这样抱怨配偶说:“孩子学习成绩这么差,你也不管管。”“孩子这么懒惰,都是学的你。”或者是对孩子说:“你爸是指望不上了,你一定不能让我失望。”等等。这其实就是将夫妻的二元关系变成了丈夫、孩子、妻子的三角关系。通过这种三角关系呢,表面上是维持了家庭的完整,但是实质上是顺理成章地回避了夫妻间的问题。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哈,家庭问题的第二个真相:家庭问题会转化成家庭成员间的冲突。这是因为呢,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为了避免家庭破裂,家庭会将夫妻双方的二元冲突变成三角关系,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接下来呢,我要分享的第三个真相是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这个真相同样也是来自于治疗中的发现,我把它命名为“问题家庭复制粘贴”。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相继解决之后呢,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危机的根源在于夫妻关系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在第一个真相里面提到过,丈夫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从心理治疗的视角来看呢,忽视本身并不必然引起症状,重要的是妻子如何解读丈夫的忽视行为。
举个例子说呢,同样是面对一个忙于工作、忽视情感的丈夫,如果妻子认为丈夫是为了养家,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没办法顾及情感交流,她很可能会因此更心疼丈夫。但是如果妻子将丈夫的行为理解成对自己的回避,那她很有可能就会感到委屈和愤怒。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会让妻子以不同的方式来对丈夫的行为作出反应,最后就会形成不同的夫妻关系模式。
而书里的这个妻子呢,就是认为丈夫无视自己,这让她有些受不了:“哎,你凭什么这么对我呀?”于是呢,这个情绪就上来了。
为了研究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某类行为的原因,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很多的治疗师呢,会追溯来访者童年时候的经历或者是原生家庭模式。
在这个梳理的案例当中,
治疗师从与丈夫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丈夫的父亲也是一个只顾工作不顾家的人,甚至他退休之后还是忙于工作应酬。另一方面,父亲又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丈夫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和想法。
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丈夫,情感表达是受抑制的。所以,他习惯于通过工作的方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退缩。
而妻子的原生家庭呢,又是另一副模样。他们家基本上是靠母亲支撑,父亲则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书,偶尔去工作一段时间。母亲经常因为父亲整天闲着而气愤,妻子一方面很认同母亲对家里的贡献,但是,也因为母亲老生气,很害怕母亲,直到成年之后还是想讨好母亲,对父亲则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怒和无奈。
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妻子,是极度渴望情感上的关注和被认可的。
可以想见,这样的两个人相处,妻子会因为感受不到丈夫的关注而深感挫败,而妻子对自己母亲的认同,又使她不自觉地承担起支撑管理家庭的重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付出没有回应,感觉挫败加倍,付出没有回应,更加挫败”的循环当中。特别是当她发现不只是丈夫没有回应,大女儿也躲着她的时候,那妻子就终于忍不住爆发,朝着女儿发飙了。
说到这儿,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这两位原生家庭如此的不同,为什么还会走到一起呢?答案还是跟原生家庭有关。妻子后来觉察到,自己之所以选择一个工作狂丈夫,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投入到工作中,自己对父亲是愤怒和不认可的,因此,找了一个和父亲不一样的男人。
至此,我们把夫妻双方的行为模式全部都梳理了一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各自的原生家庭和夫妻组成的新家庭是相互纠缠的。粗略来说,就是我们会把原生家庭当中的关系模式,以无意识的方式带入到我们的新家庭当中。
为什么这种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呢?作者的解释特别朴素,因为父母的婚姻是子女婚姻唯一的模板,这种模板会印刻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如果原生家庭中的父亲很强势,经常惩罚孩子,孩子在自己的婚姻当中也会谨小慎微。如果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或者是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那么子女在他们的婚姻当中也更有可能忽视伴侣的感受,或者是预设伴侣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因而会特别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好,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第三个真相:问题家庭的模式会代际传递。
第四个真相是,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这听起来有些费解,冲突为什么会增强凝聚力呢?因为冲突会让人们表露心声,让对方更懂自己。
这个家庭在家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冲突和焦点。在最开始的时候,全家人矛盾的焦点是大女儿的行为问题,那再往后演变成了大女儿以及儿子与母亲的冲突,最后,落在了夫妻之间的冲突上。而几乎每一次焦点问题都是在冲突中解决的。
以母亲和大女儿之间的一次冲突为例,这次冲突的起因就是母亲在家里布置晚餐,但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事儿,没人理会她。母亲压抑多时的愤怒一下子就爆发了,愤怒的矛头还是指向了大女儿。大女儿就觉得很委屈,于是,就顶撞了回去,母女就这样再次爆发了冲突。在冲突当中,母亲还打了女儿。
在咨询室里,两个人都把自己的委屈诉说了出来。女儿认为:“大家都没有帮忙,为什么总是我受指责呢?”母亲则坚定地认为:“我绝对不允许女儿那样顶撞我。”两个人因为意见不合,又在咨询室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母亲摊牌:“要么服从我,要么离开。”
在这次的争吵当中,母亲一步步逼迫女儿,最后,女儿愤怒且恐惧地想要离开治疗室,但是因为门锁坏了没能成功。
治疗师是怎样把这样的一场冲突转化成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新型母女关系模式的呢?
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在治疗室中争吵,把冲突呈现出来。事实上,在第一次治疗当中,治疗师就给这一家下达了一个指令,那就是不要在治疗室外吵架。治疗师认为,如果是只在治疗室里面争吵,就能将争吵变成一个更有意义的过程。
第二步是理解和支持吵架双方背后的需要。比如说母亲坚持不让步,是因为想要维护母亲这个家庭角色的权威;女儿愤怒,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这些需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争吵的双方往往是只能看到对方的攻击性行为,而看不到行为背后的诉求。而治疗师的工作,就是看到双方行为背后的诉求,并且把这种诉求公开表达出来。通过治疗师的转换和表达,双方从不可理喻变成了可以理解,彼此的关系也从敌对走向了缓和。
最后一步是鼓励母女俩探索新的相处模式。既然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那在攻击对方之外,有没有别的方式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呢?这需要治疗师和家庭成员共同去探讨和尝试。
在这个家庭当中,母女冲突之后,母亲就给每个成员分配了家庭任务,既树立了母亲的权威,也尊重了女儿的感受。通过治疗师和求助家庭的共同努力,一种新的沟通模式逐渐地建立了起来。通过这三步,冲突就变成了促成关系的契机,使家庭在经历冲突之后焕发出了更蓬勃的生机。
好,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获得的第四个真相: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所谓合理,就是成员在冲突背后的需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就像上个例子当中,母亲需要确定自我在家庭中的角色,女儿需要被尊重,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冲突会增强家庭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家庭的凝聚力。
到了现在,这一家人已经了解了自己家庭问题背后的真相了。经过治疗之后,他们家是否出现了转机呢?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就描述了结束治疗后这一家人的状态。丈夫和妻子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转机,转机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接纳了自己。
丈夫在治疗中向自己的父亲表达了自己被她压制和操控的愤怒,妻子则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数次回家探望父母。她发现她在母亲面前竟然是那样的听话、那样安静,这和她在丈夫面前不能表达感受是如出一辙。通过这种自我觉察的方式,妻子慢慢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她从家庭主妇的角色当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新工作的挑战。
孩子们则各自长大,逐渐与家庭分离,继续各自的学业生涯。家庭成员自我独立,相互间又有紧密的连接,这是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理想家庭模式。
怎样构筑这样的家庭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的解读。
在阐述心理真相的同时,作者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父母要看到存在于问题小孩背后的问题家庭。举个例子,有些父母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揪心,把孩子送到各种戒除网瘾的机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孩子沉迷于网络,可能是因为现实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照顾,转而去寻求网络上的满足。如果把家庭看作一棵树,沉迷网络的孩子就是疏于照顾的家庭这根枝干上结出来的果实。如果只看到坏掉的果,而忽略歪曲的枝干,那么即使清除掉了坏的果实,还是会有新的果实变坏。所以,要保持家庭这棵树整体的健康,就需要我们不仅看到坏掉的果实,还需要看到歪曲的枝干,勤于修剪,树木才会茂盛。
第二个启示是,父母不要把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冲突中。在前面,我们说到,夫妻常常会把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以增加家庭的稳定性,而孩子通常被卷入其中,变成了整个家庭的替罪羊。夹在中间的孩子会有一种两面受气的感觉,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家庭当中,儿子情绪崩溃就是因为父母在对自己晚睡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不同,母亲说“你赶紧去睡觉”,父亲却说“你可以有自己的安排”,最后,父母让儿子自己决定怎么做,儿子不想令父母当中的任何一方不高兴,为此,情绪崩溃引发了又一次家庭危机。
第三个启示是,为了构筑健康的家庭,我们应当努力阻断或者是减少问题模式的代际传递。具体的应该怎么做呢?我结合本书,还有我自己的工作经验,给你提供两点方法。首先就是自我觉察,如果你的家庭正陷入困境和危机当中,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这和原生家庭当中的人际相处模式是不是有某种关联。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虽然现在身处的家庭环境和小时候不同,我们承担的家庭角色也跟小时候不一样,但是,我们是在用同样的行为模式应对环境。很多时候,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改变就完成了一大半。其次是试着理解父母的行为,试着把他们的行为放在他们的环境当中去理解,认识到他们是有他们的局限的,他们的行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孩子没有办法接受父母的行为,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心目当中,父母的形象往往是理想化的。如果那孩子能够意识到并且接受,哎,父母也是存在局限的,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或者悲伤,这样的话,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会减轻,他们可能会在释然之后开启新的人生。
最后一个启示是,构筑健康家庭需要我们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系统。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其实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都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妻子在对丈夫发脾气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表达“我需要你的关注”;母亲在对女儿的学习成绩表达不满的时候,也许就是想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母亲在训斥儿子不该到处冒险的时候,也是在说“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所以,你看家庭冲突背后隐藏的动机可能都是善意的,但是家庭成员却用一种会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表达了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系统,既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心意,又不使对方受到伤害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这些善意的、内在的动机用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想要与家人沟通,但是情绪正好不好,你可以先给自己一段时间冷静一下,然后,想想怎么去表达你想要释放的信息,才能够使对方接收到。如果你感觉到别人正在攻击你,那先不回应,想一想他在攻击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出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需要的,同时,可以表达出来你自己受到攻击时候的感受。你在这个时候所做的就相当于一面镜子,既让她看到了自己的需要被理解了,也让她看到了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伤害,那这样的话,冲突就有可能变成一种进一步沟通的契机。
好,我们的解读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最后,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的要点。
我们从书中的家庭治疗案例入手,为大家揭示了家庭问题背后的四个心理真相,他们分别是: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家庭问题会转化成家庭成员间的冲突问题;家庭模式会代际传递;表达合理诉求的冲突会增强家庭凝聚力。
然后,我们也从中总结了一些构筑健康家庭的方法,包括父母需要看到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父母应该坦诚的面对彼此之间的冲突,不要把孩子卷入到冲突当中。除此之外,我还就如何切断问题家庭模式代际传递以及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补充了一些心理学建议。
好了,《热锅上的家庭》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希望我的解读能够帮你找到经营美好家庭的钥匙。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