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年羹尧之死》:朝廷重臣的陨落,身败名裂的真相

铛铛铃2025-09-21人文9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年羹尧之死》,作者是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清史专家郑小悠。你对年羹尧有什么了解,又是如何看待他和雍正的关系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清雍正312月,也就是公元17261月,年羹尧被赐自尽,终年47岁。仅仅一年多前,他还是朝野上下争相讨好的年大将军,连雍正都因其军功卓著,称之为“朕的恩人”。谁曾想,荣耀转瞬即逝,正当年羹尧得意之际,雍正反手一个巴掌,就把这位昔日的恩人打入深渊,真是印证了《桃花扇》里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么,年羹尧究竟是怎么垮台的呢?有人说他知道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被雍正杀人灭口;也有人说他功高震主,又飞扬跋扈,引起皇帝猜忌,死于非命。总之是众说纷纭,没有确定答案。今天要讲的这本《年羹尧之死》,作者通过梳理年羹尧的人生轨迹、社会网络和性格特点,揭示出年羹尧与雍正的真实关系,让人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获得如此下场。

好,下面我围绕三个问题来讲述这本书。第一个问题,年羹尧是怎样的一个人;第二个问题,在夺嫡之争中,年羹尧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第三个问题,意气风发的年羹尧为什么会身败名裂。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年羹尧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八旗子弟、少年才俊、康熙宠臣。

先来讲八旗子弟。清代实行八旗制度,具体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年家是在明朝末年归附满清的辽东汉人,因此被编入汉军八旗,隶属于汉军镶白旗。所以年羹尧生来就是八旗子弟。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增加戏剧效果,把年羹尧描述成依附于雍正的包衣奴才,他能够飞黄腾达,全靠雍正提拔,这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按照八旗制度,每个旗都设佐领,掌管旗内事务。年羹尧生于康熙18年,当时的镶白旗佐领是延寿贝勒,延寿何许人也?她是当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女婿,所以论出身年家属于明珠家族,势力范围和雍正无关,更谈不上是他的包衣奴才。

实际上,对年羹尧早年仕途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纳兰明珠。因为年羹尧后来娶了纳兰明珠的孙女儿、大诗人纳兰性德的女儿为妻。只可惜没过几年,纳兰夫人病逝,明珠又亲自做媒,把英亲王家的一位格格嫁给了他。明珠为什么如此看重年羹尧呢?原因有两个。第一,拉拢新兴政治力量。自年羹尧祖父考中进士,踏入官场以来,年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年羹尧出生时,他的父亲年遐龄,已经从工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升任湖广巡抚,后来更是被康熙任命为湖广总督,成了封疆大吏。面对这样一个冉冉上升的家族,明珠自然要拉拢,以壮大本集团的能量。第二个原因,年羹尧有才华。康熙38年,年羹尧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第2年殿试又考中进士。要知道,清代科举成功率极低,很多人考了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捞着。反观年羹尧,堪称考试型选手,逢考必中,20出头就成了进士,妥妥的少年才俊呀。

你可能会问,年羹尧的父亲是巡抚,他又有明珠家族罩着,开个后门还不容易吗?他能有真才实学吗?还真有。就以年羹尧的科举之路为例,他参加的那场顺天府乡试,由于录取的高官子弟太多,发榜时舆论哗然,寒门子弟群起指责主考官收受好处,为官二代大开绿灯。事情闹大了,康熙震怒,一面下令彻查,一面安排重考。康熙亲自审阅复试试卷,淘汰了一些名不副实者,年羹尧是过关的,说明他真有两下子。参加殿试时,年羹尧同样发挥出色,名列前十。不过康熙为了安抚寒门子弟,要求将高官子弟的排名全都往后靠,这样,年羹尧就以三甲第218名的身份考中进士。尽管名次被强行拉低,但康熙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还是认可的。按理说,以年羹尧的名次是没资格当翰林的,康熙却破格让他进入翰林院。在清代,入翰林院是出将入相的必备条件,可见康熙把他当做重点培养对象。年羹尧的人生由此如开挂一般,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履历。

康熙39年入翰林院,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官;康熙44年,作为钦差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3年后又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年羹尧以30岁不到的年纪,两次主持一省乡试,这在明清时期是极为少见的。康熙48年,年羹尧升任内阁学士,位居正三品,不久外放四川巡抚,开始主政一方。换言之,年羹尧用10年不到的时间,从一个从七品小官成长为一名封疆大吏。而和他同年考取进士的张廷玉,还要再熬好多年才能当上内阁大学士。两相比较,不得不说年羹尧的仕途走得很顺畅。

年羹尧在四川巡抚任上的表现,更是让康熙眼前一亮。四川在明末饱受战火摧残,人口锐减。清朝建立后,政府鼓励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民众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由于移民大多为年轻男性,导致性别比例失调,社会矛盾严重。加上四川与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区接壤,多民族杂居,治安状况也比较复杂。总之,要管好四川并不容易。年羹尧是个狠角色,一上任就亲自领兵进入深山密林,剿灭土匪、恢复秩序。他还带头拒绝下级官员送礼,算是煞了煞四川官场的歪风邪气。康熙对此表示赞赏,勉励年羹尧有始有终做个好官。

康熙56年,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占领拉萨,试图控制达赖喇嘛,进而控制整个蒙藏地区,这是清政府绝不容许的。次年春天,康熙命皇14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远征准噶尔部。年羹尧主动请缨,进驻川西门户松潘,他一面向西藏派谍报人员打探消息,搜集情报,一面担负起筹措军粮的重任,全力支援前线。康熙59年初,清军主力进藏,一路捷报频传,将准噶尔部赶走。在整个过程中,康熙对年羹尧的表现极为满意。年羹尧趁机提议,四川军务归川陕总督管辖,可总督府远在西安,鞭长莫及,不如您封我为四川总督,让我全权处理四川军务。向皇帝要官,而且把一个省的民政、军政全管起来,这是犯忌讳的,这也反映出年羹尧性格里敢想敢做、直来直去的特点。偏偏康熙喜欢这样的臣子,爽快地把四川总督的头衔给了年羹尧。不久,康熙干脆升他做川陕总督,掌管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军政事务,并让他辅佐抚远大将军、14阿哥胤禵。

总之,到康熙晚年,年羹尧已经是朝中最年轻、最受皇帝信任的封疆大吏了。身份和地位摆在那儿,决定了不管年羹尧主观上愿不愿意,他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那么,年羹尧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宫斗戏里扮演怎样的角色,他又是怎么搭上雍正这条线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去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

前面讲过,年家属于明珠家族的势力范围,年羹尧又娶了纳兰明珠的孙女儿,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和明珠家族的帮衬是分不开的,否则以他那样嚣张的个性,不知道被穿过多少次小鞋了。而明珠家族又和八阿哥走得很近,八阿哥胤祀人称八贤王,在夺嫡之争中一度是很有竞争力的人选,围绕他身边的大臣、谋士形成了所谓的八王党。后来因为胤祀得不到康熙认同,绝了当储君的念想,八王党转而力挺14阿哥胤禵。很自然的,年羹尧也跟着八王党支持胤禵。

另一方面,年羹尧也同雍正有关系,什么关系呢?主属关系和郎舅关系。先讲主属关系,康熙48年,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被封为雍亲王。按制度,阿哥的爵位提高了,待遇配置也要提高,于是康熙下令将年羹尧一家从延寿贝勒名下划到雍亲王名下。这一来,雍正成了年羹尧的佐领,两人从原先的没有关系,变成领主和属人之间的主属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奴才,清代制度,属人对领主要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政治上亲近,经济上帮衬,日常交往中注意尊卑有序,不能驳了佐领的面子,但是属人在法律上具有完整的独立性,其官职、财产及人身自由,左领不可随意剥夺。因此,尽管年羹尧在归属上成了雍正的人,可实际上他还拥有很大的选择权,不是非得跟雍正绑在一起。

再来讲郎舅关系,康熙50年,老皇帝通过指婚的方式,把年羹尧的妹妹嫁给雍正做侧妃。由于两家联姻,年羹尧就成了雍正的大舅子。主属加郎舅,两人的关系无疑又亲近一层。可这两个人毕竟不是因为志趣相投,或者有共同利益走到一起的,之间不存在任何感情基础,而且年羹尧常年在外做官,见到雍正的机会非常少,可想而知他跟雍正比较生分,倒是和八王党更亲近。一个证据是,14阿哥胤禵能击败准噶尔部,稳定西部边疆,离不开年羹尧的协助,而胤禵正是雍正竞争储君之位最大的对手。

可我们也不能说年羹尧就是八王党,在雍正和胤禵之间坚决选择了后者,其实他一直在观望。这种做法是有道理的,康熙晚年的这场夺嫡之争异常激烈和残酷,站错队就麻烦了,年羹尧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不急于表态,他认为凭自己的才干,谁当皇帝都得重用我这个国之栋梁啊,何必选边站呢?所以无论和八王党多亲近,年羹尧都不会依附于他们,他的人设就是凭本事吃饭嘛。怀着这样的心理,年羹尧对雍正也表现得不冷不热,雍正母亲60大寿、儿子新婚大喜,他不仅没送礼,连一封贺信都不写,这哪像属人对待佐领啊,简直形同陌路。年羹尧还写信给雍正,解释自己的冷淡态度,说:“我一门心思对康熙皇帝负责,只要不辜负皇上,也就是不辜负王爷您了。”言下之意,您和八王党我谁也不占,谁当皇帝我效忠谁。雍正勃然大怒,马上回信把年羹尧狠狠教训了一顿。雍正呵斥年羹尧,作为属人,你竟如此放肆,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主子,你今天敢藐视主子,明天就敢谋反!行,你就继续狂吧,将来有你的好果子吃。敲打完毕,雍正命令年羹尧将十岁以上的儿子、帝侄全部送回北京,名义上是让他们照顾年迈体衰的年遐龄,实际上是便于雍正监控。

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年羹尧手握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身边又有14阿哥胤禵,位置太关键了,对雍正来说,就算此人不能为我所用,也要控制住,一旦年羹尧倒向八王,帮胤禵争夺储君,威胁可就大了。年羹尧心里也明白,夺嫡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能继续糊弄了,于是他遵照雍正的意思,把子侄送去北京当人质,好让这位佐领大人放心。

事实证明,雍正是富于远见的。康熙6111月,即公元172212月,康熙驾崩于畅春园,此时14阿哥胤禵远在西北,鞭长莫及,雍正近水楼台先得月,宣称康熙临终前留下遗诏传位,四阿哥雍正由此登上皇位,成为夺嫡之争中笑到最后的人。不过由于整个过程疑点很多,坊间一直有雍正篡位的说法流传。对此,清史专家冯尔康在《雍正继位新探》里做过辨析,喜马讲书曾解读过这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收听。这里要重点讲一讲年羹尧起到的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给雍正吃了颗定心丸。

雍正登基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胤禵不带一兵一卒,只身召回北京,这明摆着要解除他的兵权。胤禵恨得牙痒痒,可最终还是忍了,他为什么不干脆举兵造反呢?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胤禵虽然是掌握重兵的抚远大将军,可他的军队来自全国各地,成分非常复杂,对外作战自然听他的,可要他们调转枪口对抗朝廷,就没几个人愿意了。其二就是川陕总督年羹尧的态度,胤禵大军的后勤由年羹尧负责,这卡住了胤禵的命门,哪怕他动过造反的念头,想到后勤被掐断,也只能放弃。而年羹尧之所以不帮胤禵,道理也很简单,他原本就想着谁当皇帝效忠谁,如今雍正已经即位,又何必铤而走险,何况自个儿的家小,还捏在雍正手里呢。

总之,因为年羹尧坐镇川陕,胤禵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乖乖回京,被雍正软禁了起来。雍正轻松扫除最大的政敌,年羹尧立下大功,雍正也投桃报李。雍正元年3月,年羹尧加太保衔,几天后晋封公爵中的三等公。公爵是所有爵位中等级最高的,比当朝一品还尊贵,叫超品。年羹尧的家人也享受特殊待遇,年羹尧的哥哥署理广东巡抚,这可是一等一的肥缺;另一个肥缺,苏州织造兼苏州浒墅关监督,给了年羹尧的妹夫;雍正的侧妃、年羹尧的妹妹升为贵妃;连退休近20年的年遐龄也加封尚书衔。若问谁是雍正初年最受宠的大臣,非年羹尧莫属。

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备受皇帝宠信的大臣,怎么会突然失宠呢?下面我就来讲述年羹尧从位极人臣到身败名裂的过程。

首先要说明的是,雍正如此大张旗鼓的提拔年羹尧,除了报答,还有现实考量。原来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已露出发动叛乱、武装割据青海、控制西藏的意图,雍正急需得力干将稳住局面。年羹尧长期经营西北,经验丰富,精明强干,最近又证明了忠心,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雍正下旨封年羹尧为大将军,总览陕西、四川、甘肃和云南四省军务,全力应对罗卜藏丹津。这相当于把从西北到西南的半壁江山,都托付给他,可见其信任。

年羹尧果然不负所望,罗卜藏丹津是雍正元年8月起兵的,年羹尧只用了五个月就把叛乱镇压下去,罗卜藏丹津侥幸逃脱。捷报传入紫禁城,雍正龙心大悦,直接将年羹尧从三等公晋升为一等公,年遐龄也父以子贵,获封一等公。雍正还给年羹尧写了封信说:“你立下不世之功,真乃朕的恩人。”皇帝管大臣叫恩人,古今罕见,雍正至于那么激动吗?真至于。即位以来,有关雍正得位不正的说法广为流传,搞得他很被动,如今,年羹尧取得大捷,雍正如获至宝,赶紧带领群臣举行祭祀典礼,告慰康熙的在天之灵,表示儿子不负所托,一定能把江山治理好。这大大增强了雍正的合法性,雍正对年羹尧的好感度也拉的满满的,给了他很多特殊待遇。

举个例子,雍正即位后,责令各级官员把历年来贪赃枉法、挪用公款得来的钱掏出来,填补亏空严重的国库,凡是不愿赔或赔不出的,就地免职、抄家抓人。一时间全国上下鸡飞狗跳,唯独年羹尧主政的川陕例外,雍正以川陕需要稳定,不能动摇人心为由,免除了当地官员的赔补责任。

雍正2年十月,年羹尧进京述职,一路上,各地官员极力伺候,陕西巡抚范时捷、直隶巡抚李维钧都是跪地迎送。到达广宁门外,王公大臣也奉雍正之命跪迎年羹尧,只是点点头,直接觐见皇帝去了。雍正对他大加赞赏,且多有赏赐,还让他参与中枢决策,颇有要把年羹尧纳入决策层的意思。殊不知,此时雍正已经起了杀心,他翻脸怎么比翻书还快呢?

原来年羹尧有三件事刺痛了雍正敏感的神经。第一件,伤害自尊心。前面讲过,雍正力捧年羹尧,连“朕的恩人”这样肉麻的话都能说出口,可年羹尧呢,永远正儿八经谈公事,对雍正的热情不作回应,堂堂帝王放低身段感谢大臣,却连句好话都没得到,侮辱性极强。此次进京,面对雍正超规格的接待,年羹尧同样表现冷淡,更引起雍正的不满。

第二件事,培植党羽。年羹尧经常以立有军功的名义向雍正举荐手下,雍正通常都批准,到后来吏部干脆建了个档案库,取名“年选”,专门存放年羹尧推荐的人选。其他官员见状,纷纷讨好年羹尧,希望他向皇帝美言几句,这背后自然少不了权钱交易。但最令雍正警觉的是,年羹尧通过这一方式在朝中安插亲信,培植党羽,俨然形成小集团,这可犯了大忌。

更犯忌讳的是第三件事,年羹尧和雍正的政敌走得很近。康熙后期,雍正和八王党明争暗斗,即位后,雍正当然要收拾这帮人。他把反抗意识最强的九阿哥允禟放逐西北,交给年羹尧看管,并暗示他罗织罪名,最好能弄死允禟。年羹尧跟八王党关系匪浅,这会儿本该执行旨意,消除皇帝的疑虑,可他倒好,竟然和允禟打得火热,俨然是好朋友。

伤皇帝自尊、培植党羽、与皇帝的政敌交好,哪一件搁封建社会都是死罪。后人或许很难理解,年羹尧也算是老江湖了,怎么会糊涂到这个地步,关键原因是年羹尧没能调整心态,适应新皇帝的风格。年羹尧大部分人生是在康熙朝度过的,而康熙作风开明,想当年年羹尧公然要求封自己为四川总督,康熙不仅没怪罪,还欣然同意。雍正当政之初为安定西部边疆,对年羹尧也是言听计从,这让年羹尧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习惯。可此一时彼一时,当外患消除,雍正更需要树立权威,年羹尧再这样就不合时宜了。和允禟交好也是康熙朝遗风,康熙重亲情,讲究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年羹尧误以为雍正也这样,他又错了,雍正为了权力不惜骨肉相残,早就打定主意置八王党于死地,年羹尧却偏要和允禟交好,简直是自作孽。

凡此种种,都让雍正断定年羹尧这人留不得,但他生性谨慎,在做好准备前不会动手。为扳倒年羹尧,雍正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罗织罪名。放年羹尧回去继续坐镇西北,摆出一副非常信任年羹尧的样子,背地里却指示官员挑年羹尧的毛病。官场老油条立刻意识到皇帝的态度有变化,年羹尧要倒霉了,那还等什么,他们纷纷上报年羹尧的黑材料,说他结党营私、收受贿赂、欺凌百姓,甚至企图谋反。

第二步,瓦解年羹尧的势力。年羹尧经营川陕甘多年,那里都是他的人,必须清洗掉。雍正的办法是拉拢年羹尧的得力干将岳钟琪,许诺他只要和年羹尧划清界限,就能接任川陕总督。岳钟琪自然感激涕零,表示会忠于皇帝。

第三步是降职和逮捕。从雍正3年五月起,要求弹劾年羹尧的奏章雪片似的飞往北京,随着罪名的增加,雍正一步步将年羹尧从一等公降为二等公、三等公,直至革去爵位及所有职务,年羹尧也被逮捕进京。至此,年羹尧彻底倒台。事实证明,他苦心培植的党羽在皇权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土崩瓦解。

接下来的问题是,对这样一个已经不构成实质性威胁的人,杀还是不杀?一贯心狠手辣的雍正竟然犹豫了,这里有个缘故,雍正和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感情极为深厚,而当时年贵妃身体很不好,雍正担心杀掉年羹尧,会刺激年贵妃加重病情。可以推断,只要年贵妃在,年羹尧就还有活路。然而,雍正3年十月,年贵妃病逝,年羹尧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半个月后,刑部根据雍正的意志,给年羹尧拟定了92款大罪,最终年羹尧被赐死。

不过,年羹尧次子年富虽然因卷入政治斗争被处死,其余儿子则获得赦免,交给年遐龄管教。相比于将八王党赶尽杀绝的做法,雍正对年家算是网开一面了。究其原因,还是顾念年贵妃,不忍心对她娘家人下狠手。只是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后,年家已然一蹶不振,很快就退出了清代的政治舞台。

听完本期节目,你对年羹尧这个人有什么看法,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身败名裂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