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看护杀人》:绝望之下,他们为何选择亲手结束亲人的生命?
铛铛铃2025-09-21【人文】61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看护杀人》,副标题是“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2012年8月,某个闷热的晚上,悲剧降临在日本兵库县的一个普通人家。75岁的木村茂用一条毛巾勒死了与他结婚47年的妻子杏子,后吞安眠药自杀。悲剧发生之前,71岁的杏子已经罹患老年痴呆症3年,后来又因为骨折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丈夫照顾。更糟糕的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杏子完全不认识丈夫了,她会无缘无故地谩骂丈夫:“你这样的东西还是快滚吧!”她还常常睡不着觉,半夜要求丈夫开车带她出去兜风。半夜开车兜风的生活持续了近一个月,不堪重负的木村茂冲动之下杀死了妻子,而后吞食安眠药自杀,但被赶来的儿子所救,捡回了一条命。虽然他只被判了缓刑,但之后一直生活在自责中。他在日记中写道:“和你在一起生活,明明是快乐的日子比较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杀了你呢?每天都在想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不起,我很后悔。”
在日本,像这样因长期看护而杀死亲人的案件,从2007年至2014年间,一共发生了371起,平均每八天就有一起。这些人因看护家人多年走投无路,最终酿成悲剧。考虑到警方并未公布看护人与被看护人一起自杀身亡的案件,实际发生的看护杀人案件数量应该更多。
在这些悲剧背后,是每个日本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特别是随着老龄化进一步深化,个体寿命延长,需要家人看护的时间越来越长,看护问题也将变得更为严重。
本书作者是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每日新闻是日本现有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在东京、大阪等地都设有总社,和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合称为日本三大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关于看护杀人的系列采访,在2015年12月一经刊出,便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读者的很多来信。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是每日新闻在原有的系列报道基础上做出大幅删改修订,并添加了新的内容,对看护杀人的家庭做了深入的分析。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部分深入看护家族的故事和内心世界。第一,看护者为什么杀人;第二,如何避免这样的人伦惨剧。
先说第一部分,看护者为什么杀人。其实书里所写,绝大部分杀人者都曾是尽心尽力的看护者。然而,由于长期看护而导致的看护疲劳,甚至心理疾病,让他们陷入了无望、崩溃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46岁的藤崎早苗就因此杀死了自己悉心照顾了十多年的母亲真由子。悲剧源于2001年10月的一场车祸,真由子骑车回家时被车撞,头部受到重创,苏醒后她几乎失去了运动和语言能力,完全发不出声音。早苗家有四口人,除了母亲,还有父亲和弟弟。父亲是卡车司机,经常不在家,照顾母亲的责任就落在了坚强能干,又和母亲关系很亲密的女儿早苗身上。母亲瘫痪后,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看护,她先在医院住了两年,后来早苗觉得医院的看护粗糙,又担心没人陪伴时母亲会觉得孤独,所以执意要把母亲接回家看护。对此,父亲很反对,认为在自家照顾是不可能的,但早苗坚持己见,还辞去了工作来照顾母亲。
她每天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早上四点起床,通过胃造漏管(也就是从体外置入身体内的管子)喂母亲吃流质食物,再换尿布、吸痰等,接着就是做家务;中午给母亲洗澡;每天上午九点、下午三点、五点还要给母亲喂食;晚上十点睡觉,每小时还要起来为母亲翻身、更换尿布、吸痰。10年间,早苗从未睡过一个好觉,即便外出吃饭,出门30分钟就要往家赶。她渐渐失去了与朋友的交流,和男朋友也分手了,但她始终未曾寻求父亲或弟弟的帮助。
到了2013年底,45岁的早苗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异常,身体愈发沉重且时常倦怠,连为母亲更换尿布、擦身体都成了重体力活。她还患上了肠梗阻等疾病,食不下咽,一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0kg。身体的异样让早苗变得焦虑,有了和母亲一起死去的念头。
201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花落后的樱树枝叶正随风摇曳,屋内的早苗捣碎了安眠药,溶于水杯,喂给母亲和自己。她想此后的疼痛必定激烈异常,借着安眠药的药效,应该能缓解死前的痛苦。动手之前,早苗特意扔掉了手机,可能是想斩断所有的社会关系。她跪坐在母亲身旁,说了一声对不起,从厨房拿来了刺身刀,关了灯,一动不动地站了约10分钟,接着便向母亲的左胸刺去,连刺四刀,随后靠在母亲身边,朝自己腹部连扎五次。早苗因为前男友的意外到来,捡回了一条命,而母亲抢救无效死亡。救护人员将早苗救起时,她还竭尽全力地喊道:“我要和母亲一起走!”医生在检查母亲真由子的尸体时,惊奇地发现,她虽已卧床12年半,但身上看不出有丝毫褥疮。
2015年6月,早苗因故意杀人罪被起诉。庭审中,人们才发现早苗因为看护疲劳,已经患上了抑郁症,但她自己都不知道。宣判前,早苗做最后陈述时说道:“虽然我亲手将妈妈杀害,我仍想做妈妈的孩子。”说完便泣不成声。一个月后,案件宣判,判决指出,被告受到抑郁症影响,无法正确认识现状并合理应对,最终精疲力尽,决意强迫母亲共同自杀,但考虑到案件缘由,很难对被告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因而判处早苗3年有期徒刑,缓期5年执行。
在日本,早苗的情况并非个例。每日新闻曾对发生在2010-2014年期间的44起看护杀人案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35起的杀人原因都与早苗的情况类似。一位精神科医生解释说,昼夜无休的看护会造成看护者严重睡眠不足,这不仅可能让看护者患上抑郁症,还很可能诱发看护杀人案件。
73岁的方子勒死了自己的儿子龙之,后来她在庭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看护生活:“就像慢慢往水杯里加水,水一点点增多,快要溢出杯子的感觉,我就如同杯子里的水一样,自己已经到极限了,除了将孩子杀害,别无他法了。”龙之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出行都要靠轮椅,44年来一直靠方子照顾,直到母亲不堪重负。而方子早在案发前两年,就已经被诊断处于抑郁状态,并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她还得了痴呆症。
为什么这些看护者都没有及时求助有关机构呢?方子认为,龙之在接受机构帮助时,如果遭受了什么,他都无法言语,也无法逃脱,所以她不放心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特别是到了晚年,方子更为担忧龙之的未来,觉得走投无路,这也是她最终杀害儿子的原因之一。
截至2012年3月,像龙之这样同时患有智力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重度身心残疾儿童以及成人,全日本预计有4万3000人,其中有七成的人在家接受家人看护。这意味着,当看护孩子的父母年龄渐长,他们都将面临方子曾遭遇的问题——自己死后孩子怎么办?而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个体寿命得以延长,看护时间也随之增加。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将意味着这些家庭看护者中,不少人可能会像方子一样,在看不见尽头的长期看护生活中,渐渐产生身心障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每日新闻曾在2015年12月向日本的八个援助组织寻求协助,发放了1000份问卷,共收回245份有效问卷,其中约有20%的人回答有过杀害被看护的家人或共同自杀的想法。这两成人中,77%的回答者承认,因看护而精疲力尽时,最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
因长期看护导致的疲劳乃至心理问题,是导致看护杀人的第一方面原因。那么,是不是求助看护就一定能避免惨剧发生呢?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方面原因的分析。
每日新闻采访发现,看护援助者和护理机构也常常无法很好地帮助陷入绝望的看护者。像我们开篇讲到的杏子的故事,2011年,她先因骑电瓶车摔倒骨折,后又病情加重,患上痴呆症的同时还并发帕金森症状,这种病无法痊愈,只能尽可能让病症进展得缓慢一点。她的丈夫木村茂第一时间就为杏子申请了护理保险服务。
所谓护理保险服务,是指日本地方政府所成立的护理认定审查会,委员会成员由医疗和福利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会根据病人的状况,确定所需护理的程度,由轻到重可分为援助一级、援助二级和护理一级到五级,共七个等级。不同的等级能在官办的护理机构享受到不同的护理服务和方案。
由于杏子的病状一开始并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她被认定为护理一级,即生活的一部分有护理必要,对应的她每天可以去护理保健机构接受日间护理服务。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杏子的护理等级就从一级加重到了四级,这时杏子已经不认识丈夫了,无法独自洗澡,更不知道自己何时大小便,常常把屋子弄得污秽不堪,而后睡眠成了问题,弄得丈夫木村茂也非常疲惫。
2014年8月,木村茂开始求助,他找到了附近四所提供入住的护理保健机构,然而这些保健机构的入住费用每月都在1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000元,还有些民营机构的花费更是高达每月20万甚至30万日元。对于每月养老金只有十几万日元的木村茂来说,他负担不了这样的开销。不仅如此,所有机构都表示目前没有空床位,这在日本是个普遍现象。数据显示,全日本等待入住护理机构的人群数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52万人次。
木村茂转而申请短期入住服务,但是,这些机构一听说杏子半夜会大声吵闹,怕影响其他人都拒绝了他的申请。接连求助无门之后,悲剧便发生了。这也让杏子的看护援助专员白石一度感到遗憾、惭愧。
所谓看护援助专员,是日本在2000年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以后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职位。要申请这个职位,必须具备护理社工、一般社工、护士、医生等法定资质,且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在福利机构还得有10年以上护理经验。满足条件的申请人还要通过政府举办的考试,并接受培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和看护者及其家人有效沟通,制定出护理方案,并在护理开始后确认方案是否被有效施行。简言之,援助专员主要是制定方案以及监督实施,而非自己上门看护。
白石就是在护理保险制度施行后不久便投身援助专员的行列,至今已服务过近100户具有护理需求的家庭。当初正是他注意到了木村茂的疲惫,力劝他把妻子送到护理机构。在木村茂四处寻找护理机构过程中,白石也曾托人帮忙,最终无果。他后悔地说:“哪怕只有一天,自己能够将木村茂从家庭看护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
然而,把减少看护杀人的责任放在看护援助专员身上也是不现实的。原因首先在于看护援助专员供小于求。截止2015年3月,日本全国被认定为需要接受护理及援助的已有606万人,相当于每2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需要接受看护,而目前日本只有16万名看护援助专员,这就造成像白石这样的援助专员常年需要负责30多例有护理需求的个人和家庭。如果在一个家庭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就没法照顾别的家庭了。仅仅每月一次的家访和制作护理文案,都已经让援助专员们应接不暇了。
其次,对于陷入绝境的家庭,援助专员要么不知道该介入到何种程度,要么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职责。2016年1月,每日新闻发起过一次针对援助专员的在线问卷调查,收到了730名看护援助专员的回答。问卷共设置了15道选择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当援助专员遇到陷入绝望的看护者时会怎么办?虽然多数专员表示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但也有约两成回答者表示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这些回答不会采取措施的援助专员中,54%表示不知道该做何种程度的介入,还有43%的人认为为看护家庭提供居家服务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但现有的居家服务缺失又无法为看护者减轻负担。
在这份问卷中,还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55%的援助专员表示在自己负责的看护家庭中,如果发生了故意杀人或者共同自杀,也不会感到意外。换言之,看护家庭中发生看护杀人或者自杀的几率不小。
那么现有的看护护理制度能为这些看护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吗?每日新闻经调查发现,答案是不能,这也是导致看护杀人的第三方面原因。
在木村茂杀妻的案件中,白石曾经联系过民生委员吉田,希望吉田能够帮助木村茂一家。在日本,民生委员是协助基层公务员执行事务的人,他们不拿报酬,主要工作是了解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需要援助的人生活自立,以及帮助他们申请一些社会福利,实际上扮演着民生事业志愿者的角色。
吉田在了解木村茂一家的情况后,曾到市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工作人员表示这不归他们管。后来每日新闻记者去了解情况时,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看护家庭中发生虐待行为,行政部门会立刻介入,但是像木村茂那样尽力照顾妻子的情况,行政部门很难判断应介入的程度,政府也没有进行介入的法律制度。
除了无法介入,目前日本政府提供的服务中还有不少缺失。比如看护信息无法共享,致使像吉田这样的民生专员不知道周边到底有哪些人因为看护陷入了困境;再比如,没有为看护者提供心理援助,而是将看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交由民间援助组织或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此外,日本政府也没有为看护者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日本每年有10万人因看护而辞去工作,他们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贫困。在一些发达国家,辞职看护家人者是可以领取现金补助的,比如在英国,看护者每周在家看护时间35小时以上,就可以每周领取62.1英镑,约为英国平均周薪的11%。日本其实考虑过这个方法,但有人就担心有的看护者为了多挣钱而束缚被看护者,强行居家看护来骗取补贴,所以这个方法因反对意见多没有实行。这就导致那些因为看护被迫离职的人最终不堪经济压力而杀人。
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照顾患有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53岁的龙一辞掉了派遣公司的工作,失去了每个月15万日元的收入,母子俩就靠着母亲每个月2.5万日元的退休金和向亲戚借来的二三十万日元艰难度日。这笔钱既要用来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还要承担医疗费和部分的家庭护理费,长此以往,龙一日益贫困。最穷的时候,龙一为了节约自己两天才吃一顿饭,而母亲每天吃两顿面包和果汁。
为了解决生活问题,龙一拜访了政府的福利办公室,希望能够领取到生活援助金,但得到的答复是他具备劳动能力,无法获得这笔援助。后来,援助专员告诉龙一可以申请社会福利协会的贷款,但需提供担保人,龙一以不愿再给亲戚朋友添麻烦为由拒绝了。
2006年,走投无路的龙一万念俱灰,给亲戚们留下了遗书,带着刀和绳,推着母亲看了过去充满家人幸福回忆的地方后,便找了一处河滩相约自杀。去自杀的途中,龙一曾经过自家公寓,望着漆黑的屋子,有一瞬间他想放弃自杀回到家里,但还是忍住了。到了河滩后,在黑夜中,龙一什么也没做,静坐到天明。早晨,龙一望着醒来的母亲说:“我已经活不下去了,就在这里结束吧。”母亲喃喃说:“还是下不了手是吗?”随后用坚定的语气说道:“龙一,我们一起吧,你也一起吧。”龙一哭喊着说:“对不起。”母亲轻轻地将自己的额头抵在龙一的额头上,说:“你是我的儿子,我很欣慰。”母亲的这句话让龙一下定了决心,她杀害了母亲,再用刀刺入自己的脖子和腹部,然后自缢,但因为绳子没系紧未能成功,最终被路人所救。
被捕后,龙一因为是得到母亲同意后才杀人,所以获刑两年六个月,缓期3年执行。审判结束后,龙一去了另一个县,绝口不提案件相关的事,在一家木材公司默默工作。后来公司不景气,他被解雇了,他再一次失去了生活来源,付不起房租,身上的现金只有数百日元,经济窘迫。此外,由于缺乏行政机关的随访和必要的心理援助,龙一也始终未能从杀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2014年8月1日,他跳湖自尽,后来从他身上找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希望能与自己和母亲的两段脐带一起火化。”
在本书看来,这些案件中显现的看护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日本社会呼吁尽快推出看护者援助法案,但至今该法案还在制定中。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本书的第一个问题,看护者为什么杀人。首先,长期的看护生活让看护者身心俱疲,不少人染上了心理疾病;其次,虽然日本有护理保险服务,看护者能得到一些协助,但援助专员的数量、精力有限,托管机构的价格昂贵,床位也暂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看护者常常求助无门;再次,由于缺乏有关法律制度的支持,行政部门不好介入,也无法为看护者提供资金和心理援助,最终酿成了悲剧。
每日新闻忧心地指出,201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超过3000万,占总人口数量的26.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不满15岁的儿童人数仅占总人口的12.7%,少子老龄化情况加剧,会让看护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书也提出了三点建议,以避免看护杀人案件的发生。
第二部分,我们来讲讲这些建议分别是什么。
第一,建议日本各地成立更多的团体组织,为看护人提供援助。实践证明,这些团体组织的沙龙交流活动有利于打开那些独自进行家庭看护的人的心扉,帮助他们重新振作精神。82岁的渡边良夫就是在团体中通过交流收获了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的妻子因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常年卧病在床,他不得不承担起看护工作。在没有参加团体之前,8年的看护生活让良夫逐渐失去了耐心,遇到不顺、烦躁的时候,他甚至会对妻子施加暴力,比如用手重重抽打她的脸,而这在妻子患病之前从未发生过。援助专员发现了良夫身上的改变,说服他参加了一个为男性看护者提供援助的团体,参与者可以互相发发牢骚,一起聊聊天,分享看护经验,慢慢的彼此间的交流帮助她摆脱了绝望。
在这里,每日新闻特意提到,男性在看护过程中更容易陷入绝望状态。根据学者的统计,从1998年到2015年发生的18起看护杀人案件中,约七成的加害者为男性。而另一组数据显示,日本家庭看护者中约七成为女性,也就是说,女性是看护的主力,但她们加害被看护人的比例较低。
本书给出的第二点建议是要特别重视年轻看护者遭遇的现实困境。这是因为日本社会还尚未认清年轻看护者的现实,提供的帮助少之又少。根据日本总务省2012年调查的数据显示,全日本不到30岁的看护者数量约为18万人。朝田健太就是其中之一,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健太和外祖父、妈妈和两个妹妹生活在一起。在他21岁的时候,外祖父被诊断为痴呆症,由于母亲身体羸弱,两个妹妹面临考试压力,看护的责任落到了他的头上。
和很多痴呆症患者一样,外祖父一到晚上就不睡觉,白天还外出游荡,疲劳的看护生活让健太根本无法完成大学学业,他便退了学。有时候他会向同学和朋友抱怨,但得到的都是“你真不容易啊”“为什么一定要你来看护她呢”“看护很辛苦吧”“加油啊”等等无关痛痒的话。这也是年轻看护者遇到的最大的苦恼,得不到同龄人及学校的理解,没有人能设身处地地听他倾诉,给出中肯的建议。
本书建议可以像英国一样,将未满18岁的看护者定义为年轻看护者,由民间组织提供援助,如召开集会,倡导让儿童远离看护,动员学校多关照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兼顾家世和学业。此外,英国还把贫困家庭中不得不分担家务的儿童也纳入到援助对象中来,预计总人数达到了70万人以上。
本书给出的第三点建议是看护者应该及时向他人求助。这是因为很多人在突然遭遇看护家人的责任时,往往措手不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事实上,日本的官方援助手段并非完全缺失,看护者可以求助医院,发现家人患病之初要及时带去就医,了解看护安排;看护者也可以向政府部门求助,向他们咨询护理、保险服务等制度政策,第一时间接受护理等级认定,据此接受官办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此外,他们还能向社会福利协会、保健机构和一些看护援助的网站求助,以获取正确的看护信息,并坦诚倾诉自身的不安。
但书中也提到,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因不愿麻烦别人而不愿求助,不同年龄的父母对看护的认识也各不相同,60岁以上的父母普遍认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给社会添麻烦,不能把孩子交给别人看护,所以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护理服务;60岁以下的父母更倾向于接受服务。我们前面提到的方子,明知儿子龙之可以享受全托福利,但因为不放心护理机构,怀疑孩子遭到虐待,就把孩子带回了家,就连白日里的上门护理,方子也因为觉得对方护理不够周到,也没有为孩子用尽相关的服务。也正是源于此,方子是本书提到的案例中少有的被判了两年半实刑的看护杀人者。
当然,无论什么原因,夺去他人性命的行为绝对是不正确的,被害人被自己所信赖的亲人杀害,没有比这更残酷的死亡了。但悲剧的背后也折射出看护已成了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世界上多个国家相继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看护问题更为凸显。为了控制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欧美大国、日本等都在积极推进家庭看护,然而,与家庭看护相对应的援助措施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如本书所言,当下最要紧的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法律和政策,强化国家对看护者所能提供的援助举措,不要让看护杀人的悲剧不断重演。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