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瓦尔登湖》于湖畔幽居中寻回内心本真与自然至美之境
铛铛铃2025-09-11【文学】82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梭罗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
隐居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一直是一种人生理想。即便是在被各种现代设施包围,离开手机20分钟,人们就焦虑不止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心中向往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归隐山林是需要资本的,只有那些在山里盖得起别墅的超级富豪,才能够真正实现隐居的生活。一般人嘛,爬爬山,去比较僻静的寺庙住几天,休个年假也就是了。可是如果告诉你说有这么一个人,他几乎什么都没带,只跟人借了一把斧头,就去湖边砍树造房子去了,隔几个月出去买一次东西,20来美金就能够活半年,你信吗?他还把隐居的生活和思考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瓦尔登湖》。
这本书出版于1854年,距离今天已经有160多年了,但是它的魅力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美国《遗产》杂志评出的“塑造美国民族性格的十本书”当中,《瓦尔登湖》位居榜首。美国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也说:“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中,梭罗对美国思想和文学的贡献最大。”这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两年当中写的随笔,记录了他在湖畔生活时的所思所想,也包含了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写成之后,作者又易稿八次,在离开湖畔10年之后,才发表了这部散文著作。
这本书在中国也很受欢迎。1986年,诗人海子就曾经跟他的朋友说:“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了。”有人说这本书澄澈、甘甜、素雅,就像瓦尔登湖本身;也有人说这本书太难读了,简直就是催眠佳品。而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徐迟则说:“这是一本需要在午后、黄昏,等心情静默下来时,才能品出味道的书。”当他放下白天的繁忙与喧哗,真正沉入到这本书中时,他才发现《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人衷肠。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梭罗眼里的那片净土。
梭罗能够住到瓦尔登湖旁,首先要得益于他的精神导师爱默生。爱默生是当时的大作家、思想家,至今在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赫赫有名。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爱默生,对名不见经传的梭罗很是赏识,他在日记当中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朋友,他的单纯和智慧,让又一个孤独的下午充满了阳光。”然而,爱默生的赏识,并不足以让梭罗摆脱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不喜欢热闹的人群,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体而言,我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是19世纪的美国工业时代已经来临,到处都在修地铁、盖楼房,哪里有什么安静的去处呢?梭罗很苦恼,他说:“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孤独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
过了几年,机缘巧合,爱默生在瓦尔登湖区买了一块地,位置呢,还算幽静。于是梭罗就征得爱默生的同意,住到了湖边。住过去可不仅仅就是搬个家那么简单,湖区这块地原本是没有人住的,梭罗想要住就只能自己盖房子。梭罗呢,也不含糊,还真的就从春天开始筹备起盖屋的事。梭罗的家境并不富裕,勉强供他读完了大学。毕业之后,梭罗做了两年教师,就投到爱默生麾下,因此他是没有什么钱的。盖房子所需的木材倒好,可以到林子里去砍,那其他的工具则只好去伸手借了,连伐木的斧头都是找人借的。梭罗对此呢,倒是很豁达,他说:“头一次开口借东西总是有些困难的,不过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让朋友们关心你正在做的事情。”而后他用那些木材削出门柱和船木,再挖出榫眼,劈出榫头,整个屋子所需要的框架差不多就完成了。建造的工作相当辛苦,他每天中午只能吃自带的牛油面包,顺便读一读包裹面包的报纸。不过梭罗倒也乐在其中,他在书里写道:“因为手上有厚厚的树枝,青松枝的芳香也染到了面包上。”
4月,他买下一个铁道工人的棚屋,拆掉棚屋的木板,拿来做自己屋子的木板,然后在半山腰挖了一个地窖。5月,屋子立了起来,开始装屋顶、钉木板。7月4日,梭罗正式住了进去。这一天是美国的独立日,而对梭罗来说,则是他开始独立于传统社会规则的日子。
通过刚才的描述,你也能感受得出来,这个小屋是很简陋的。事实上,这间小屋只有一个房间,做饭、睡觉、写作、会客都在这里。好在呢,这间小屋离湖很近,有一条狭窄的小路直接通到湖边,离人又很远,方圆一英里内没有别人。院子里生长着草莓、黑莓、长生草、狗尾草、野樱桃树、月菊和落花生,这些东西既漂亮又能吃。但是呢,还是不够日常所需。为了挣钱,梭罗就种了一小块豆田,上午锄地、游泳,下午呢,则主要用来阅读和思考,隔三差五呢,也会散步到村里跟大家闲聊。黄昏的时候,梭罗会泛舟湖面,吹起笛子,看鲈鱼在周围游泳。夜晚,森林里一片漆黑,梭罗就用手和脚摸索熟悉的树木和道路,以此辨别方向,回到小屋中。
在湖边的整个生活经历,梭罗都以时间为线索,融入了这本书当中。我们会看到从夏到秋,再由冬到春,自然时令的变化。刚才我们说过,梭罗刚刚住进湖边的小木屋的时候,正是盛夏,也是豆子生长的季节。梭罗对豆子照料得相当细致啊,种子要挑选新鲜的、圆的、没有杂质的,种下去时要保持相同的间距,长出来以后没有出苗的地方要补苗,还要时刻提防虫子和土拨鼠。但是梭罗却乐在其中,因为他觉得农事是一种神圣的艺术。
秋天,浅水鸟来了,他们要到湖里褪毛洗澡。和他们一起来的是猎人,带着猎枪和子弹,还有望远镜,但猎人是抓不住它们的,鸟儿会聪明地潜到水底,水波也会愤怒地涌到岸上,两相联手,只得让猎人空手而归。梭罗感叹道:“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棋局,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一人一鸟正在对弈。”10月,梭罗去河岸采葡萄,满载而归,他还会捡些野苹果拿来煮着吃。等栗子熟了,他就爬上树,把栗子摇下,藏一点预备过冬。梭罗还偶然间发现过野豆煮来吃,味道竟然也不错,有点甜,像霜后的土豆。
随着天气慢慢转凉,梭罗开始考虑取暖的办法。一开始他选择晒太阳,还美其名曰曝日取暖,说这比生火炉愉快多了,也更卫生。后来天气越来越冷,梭罗开始在房子里生火,这也让他很满足,因为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再到后来,到了冬天,墙上漏风的缝不得不补了,他就在房子的四周钉上薄薄的木板条子,然后再涂上灰浆。等到泥墙完成,狂风也开始呼啸了。这个时候湖面开始结冰,梭罗会找一块厚一点的冰,惬意地躺在上面,像水上的小虫子。到圣诞节前后,湖面全部冻上,梭罗就去森林当中寻找枯木,用作取暖和做饭的燃料。让梭罗高兴的是,天虽然冷,但他可以直接穿过湖面,到达对面的林子,不用绕着湖走了。
鼹鼠住在梭罗的地窖里过冬,于是1/3的土豆,就成为了它们的口粮了。它们还拿梭罗的兽毛和几张牛皮纸做了巢。梭罗讲这件事的时候,既不恼怒也不怜爱,完完全全就是稀松平常的语气,仿佛只是多了一个邻居。梭罗的邻居还不少呢,除了鼹鼠,还有美洲鹑、知更鸟、鹧鸪,其中最大胆的是一只野鼠,它会在梭罗吃午饭的时候,跑到他的脚边来吃面包屑,还会从他的皮鞋上跑过,甚至爬上梭罗的衣服。梭罗拿出一小片干酪,小老鼠呢,就坐在他的手掌中,一口一口地吃完了,两只小爪子擦脸的样子跟苍蝇似的。梭罗说:“一个人住在林子里,我一点也不寂寞,我不比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4月的雨或正月的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因为我们有大自然的鼓舞,我们有太阳、风雨、夏天和冬天。”
在梭罗眼里,人并非与自然平等,而是与自然中的各类风物平等,不管你是宇宙当中的一颗恒星,还是骤然消失的天气现象,还是不起眼的节肢动物,都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的宠儿。在梭罗眼里,蚂蚁的私斗是两个帝国的交战,狐狸的叫声像小夜曲一样婉转,就连初春冰块裂开的声音,也仿佛是湖水的咳嗽。他在日记当中写道:“让生活成为穿越大自然王国的悠闲历程,即便当个过客也心甘情愿。”而在四季轮换当中,梭罗最永恒的伴侣就是那片瓦尔登湖了。
瓦尔登湖的得名源自于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因为亵渎了神灵,在庆典时受到了惩罚,山岳震撼,大地沉降,只有一名女子幸免于难,于是这片新形成的湖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做瓦尔登。这是一个明亮的、深绿色的湖,有半英里,也就是800米宽。瓦尔登湖的水是冰冷纯净的,夏天取一桶放在地窖就能够降温。湖里还有梭鱼、鲈鱼、鳌鱼、银鱼,都被梭罗搬上过餐桌。湖岸的形状极不规律,正好不会审美疲劳。湖水的颜色四时不同,湖边与湖心不同,湖面与湖底不同,有时像浸水的丝绸,有时像清风宝剑。湖上鸭和鹅是常客,燕子和田鹬夏天回来,鱼鹰和潜水鸟也会偶尔造访。梭罗深深眷恋着这些景色,眷恋着瓦尔登湖,他在诗里说:“生活在瓦尔登湖,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它的最深邃隐秘处躺着我的思想。”他把瓦尔登湖比作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人们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在这样的自然中,人可以洗去社会的尘土,清理道德的罪恶。所以他说:“我们应该不时挪动,挪动到田野和森林里去,远足以晾晒我们的生命,饿死身上的罪恶。”这些细致有趣又充满了深情的自然描写,构成了《瓦尔登湖》的肌肤,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瓦尔登湖》都被仅仅看作是一部探索自然的和谐美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这样美丽温柔的肌肤之下,隐藏着一副傲然的骨骼,那就是梭罗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瓦尔登湖》以自然描写而出名,而书的开篇却是梭罗大段大段的议论。他说:“毫不怀疑,在本书的读者之中,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易,有人甚至可以说连气都喘不过来,也有人是好容易忙里偷闲,从寨主那儿偷来点时间才能读这几页文字。”这样的说法几乎可以说是很苛刻了,但是读到这里的人,又难免会发出会心一笑。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而在梭罗这里,劳动一点也不光荣,反而非常可恶。在他看来,劳动的意义本该为了满足生活所必需,现在却成为了人生的负累,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而更多的财富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去换取,到头来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劳动,没有人再关注自己灵魂是否完整,人格是否健全了。
这样的想法,在美国这个遵循清教徒工作伦理的国家,可以算作是异类了。因为劳动勤奋在清教徒的眼中是美德,是侍奉上帝的手段,所以无论多么辛苦都不为过。而在梭罗看来,劳动是罪恶,空闲才是美德,所以才会在日记当中说:“逍遥是一门了不得的艺术。”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说:“看大陆上的赶马人日夜向市场赶路,在他们的内心,会有什么神圣的思想在激荡着呢?他们的最高职责不过是给驴马饲草、饮水,和运输的盈利相比,他们的命运算什么?”在梭罗眼中,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作奴隶或者囚徒了。若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奔波劳累倒也罢了,若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自己囚禁了自己的灵魂,那才叫糟呢。所以他说:“南方的奴隶监守人自然毒辣,北方的更坏,而自己当起自己的奴隶,监守人则是最最坏的。”
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被自己的欲望所禁锢呢?我们有没有成为口红的囚徒、包包的囚徒、房子的囚徒、车子的囚徒呢?我们是否也像梭罗所说的赶马人那样,日夜奔波,却没空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灵魂呢?可是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若是永远追逐欲望,那何时才是个头呢?梭罗又举了几个例子,他说:“为了谨防患病而筹钱,反而把你们弄得病倒了。”他又说:“富人们编织着软垫,以便死后带入棺材,却对自己活着的时日漠不关心。”所以他说:“大多数人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而这样的结果则是,“人人都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人人都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是《瓦尔登湖》当中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精炼地道出了梭罗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批判。
梭罗的这种观点,与后来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不谋而合。所谓物化,是指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子,房子本来是拿来住的,是人类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而现代社会,却使得人不得不为了买房子,而背上重重的贷款,为了房子而辛苦工作和奋斗,岂不是本末倒置吗?对此,梭罗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我是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牛油、不喝牛奶、也不吃鲜肉的,因此我不必为了要得到他们而工作,而因为我不拼命工作,我也就不必拼命吃,所以我的伙食费数目很小。可是,有的人因为一开始就要茶、咖啡、牛油、牛奶和牛肉,他们就不得不拼命工作来偿付这一笔支出,他越拼命工作就越要吃得多,以弥补他身体上的消耗,结果开支越来越大,而因为他不能满足,所以一生就这样消耗在里面了。”
于是梭罗说:“我们全都是穷困的,虽然有奢侈品包围着我们,倒不及野蛮人有1000种安逸。”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走出这种困境呢?梭罗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简朴。他在书中高呼:“简朴、简朴、简朴。”梭罗说:“世上的东西只分两类,一类是奢侈品,一类是必需品,奢侈品永远也买不完,必需品呢,却只有那么几样。”梭罗说:“人就像是一株植物,也该像植物一般的得到满足,适当的光和热是生长所必需的,而一旦过量,则会让人燥热难耐,就像是对奢侈品的追求所引起的狂热一样。”因此,梭罗对奢侈品的拥有十分警惕,他在书中说:“曾经有夫人要送她一块地毯,可是她既没有地方去放,她也没有时间打理她,于是就拒绝了。对他来说,与其徒增那么多麻烦,还不如直接在门前的草地上擦拭鞋底。”梭罗感叹道:“真应该在罪恶开始时就避免他。”
他说:“现代人买了一件高档的衣服,就得买更高级的鞋去配它,有了鞋又难免要一个名牌包,既然浑身名牌儿了,那就不便再坐公交地铁,于是开始盘算着买车,欲望就是一步一步这样培养起来的,而要满足这些欲望,则只能更拼命的挣钱,然后又生出更多的欲望,如此循环下去。”梭罗问道:“难道我们老要研究怎么样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而不能有时满足于少弄一点东西呢?”于是他提倡,把欲望只控制在必需品的范围内,这样极少的劳动就可以满足,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道德了。
正因为如此,梭罗才不厌其烦地记下自己建造小屋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成本,精确到价格的一分一厘,我们经常能够在书中看到他的账单。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向读者表明,满足生活的必需,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钱。根据他自己的计算,在瓦尔登湖的前八个月,他共花费了62美元,赚了37美元,两相抵扣净支出不过25美元,区区25美元就获得了一处住所,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这项交易在梭罗看来实在太划算了。
梭罗一直很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瓦尔登湖》当中常引用《论语》。孔子评价颜回的这一段话,“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应该也是梭罗理想的生活状态吧。不过梭罗所说的简朴,并不仅仅是指生活上的节俭朴素,更重要的是摆脱外界物质的束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下去,这是梭罗在书中明明白白、认认真真提出的对每个人的希望。
梭罗住到湖边,与其说是为了追求一种淳朴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场思考实验:人究竟应该怎么度过一生?这个问题,曾经是梭罗最为困惑的一个人生问题。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梭罗原本是可以拿到学位证书的,但是学校规定,毕业生必须向学校捐五美元,来证明自己赚钱的能力,也表现自己确实对学校有所贡献,然后才能拿到证书。当时的五美元,相当于是现在的123美元,800多人民币。梭罗家原本就不富裕,这种只有交钱才能拿证的逻辑,也让梭罗很不满,于是他索性不要了,还俏皮地说:“还是省点羊皮吧。”因为那个时候的学位证书,一般都是用羊皮做的。
毕业后,梭罗一直在思考,自己应该从事一份怎么样的工作。他在数学上很有天分,而且呢,也很擅长测量距离、绘制图纸这类工作。他曾经研制出了一种极好用的铅笔,朋友们呢,劝他申请专利,然后开始批量生产,他却坚定地拒绝了,因为在梭罗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19世纪中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一起袭来,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梭罗在另外一本书当中说:“这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忙碌的生意场,我每天夜里都听到火车头的喘息,他打断了我的美梦,我看不到人类休息片刻,除了工作、工作、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甚至很难买到空白的本子来记录思想,他们都被打上了记账的格子。”而在日记当中呢,他写道:“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堕落。”
爱默生也曾经说过,梭罗拒绝参加任何晚宴,因为他对于精致和高级的东西没有任何嗜好,恰恰相反,他认为那些所谓的优雅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束缚,每一个人都妨碍另一个人,每个人都被困在一种华而不实的生活之中。梭罗感觉到了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那么要不要接受这个逻辑呢?要不要努力融入呢?要不要在举世浑浊之时,随其流而扬其波呢?梭罗在犹豫,在思考,而瓦尔登湖的那段经历则给了他答案。他不再把目光聚焦于外部世界,不再抱怨为什么世界不如我意,而是完善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所认可的人生。
所以在《瓦尔登湖》当中,我们看到梭罗对那次入狱经历的总结是:“我本可以疯狂的反对社会,但我宁可让社会疯狂地反对我。”于是我们在书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梭罗对社会人生的议论越来越少,越来越简练,而对自然风貌的观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这一变化也反映在他的日记当中。瓦尔登湖的这段经历,正是他从迷茫到笃定,从试探到坚持的转折。他终于让自己相信,他完全可以坚持他想要的生活,并且这坚持终究会带来成功。他的精神导师爱默生后来评价说:“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的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
本书的第二章题目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在这一章当中,梭罗是这样说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的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否学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湖畔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考场所,梭罗说:“当我们被迫生活的这样周到和认真时,以为生活就只能如此,但其实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生活就有多少种可能。”至此,梭罗的思考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他在《瓦尔登湖》的结尾写道:“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再也不愿坐在房舱里了,我宁肯站在世界的桅杆前与甲板上,因为从那儿我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
从梭罗此后的人生中不难看出,他所说的站在甲板和看清皓月的含义。1847年,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重新回到了老师爱默生的身边。他开始一边研究自然科学,一边为废除奴隶制等社会活动奔波。梭罗曾经说,他并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想要废除政府,而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政府,这个政府会废除奴隶制,不会无故对墨西哥等邻国发动战争,不会通过税收压榨人民。1849年,他把自己的这些主张写成了《论公民的不服从》一文,提出政府的权威必须获得被治理者的认可才行,即除非我同意,否则他无权对我的身心和财产行使权利。这篇文章影响深远,马丁·路德·金、甘地都曾经在自传当中提及梭罗的这篇文章,对自己的政治运动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
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比梭罗晚生半个世纪,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他对《瓦尔登湖》推崇备至,说这一本书的光芒就足以盖过美国的所有书籍。他也写过一首充满了自然意象和人生哲理的小诗,名字叫做《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大概也是梭罗的选择吧。
好,《瓦尔登湖》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