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与社会学同游》穿梭社会万象间,解锁洞察人性、解析时代的思维密钥
铛铛铃2025-09-11【文学】49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与社会学同游》,英文书名是 invitation to sociology,邀请大家一起进入社会学的世界。作者是彼得·伯格,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在二战末期移民到美国,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知识社会学等。一个大名鼎鼎的教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入门级的小书,邀请大家一起进入社会学的世界呢?
在一开始,伯格就说明了写书的动机,可以总结成两点。
首先,社会学似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毕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但正是这种万金油的感觉,反而让大家弄不清楚这个学科究竟是干嘛的,社会学家又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做着些什么。所以伯格希望有一本书可以说明社会学是什么,有什么用。
其次,学术研究往往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行话、抽象的理论,这使得普通人望而却步。但在伯格看来,社会学是一个充满趣味、充满智慧的学科,不应该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伯格就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一本清晰明了的书,回答社会学是什么。
这本趣味盎然的小书,在60年代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欢迎。直到今天,它也是每一位想了解社会学的人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这本书一共有八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社会学是什么而展开;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并解释社会学如何看待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正是大家所关心的;第三部分,作者用来回答社会学有什么用。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笼统地说,社会学是一种眼光独到、视角特别的科学研究。它有四大支柱:科学的态度、不敬的精神、中性化世界眼光。
伯格认为,社会学首先是科学,社会学家是科学家。如果科学家的目标是揭露宇宙运行的规律,那么社会学家的所有工作,都在于揭露社会的真相。什么叫做揭露社会的真相呢?这就是穿透日常生活的表面,去发现人们不愿意承认或者意识不到的动机。
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的治理,一定会讨论到政治结构与行政体系。但如果你认为城市的治理,就是由这些机构里的这些人照章办事来完成的,那就太天真了。社会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做非正式权力机构。它是说,管理城市的人并不一定是在政府机关里坐着,而是在大公司的董事会办公室,在手握资源的大人物的豪宅里。社会学家要做的就是刺穿所谓制度或者行为的表象,寻找到真相,或者说寻找社会运行背后真实的驱动力。
社会真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宇宙或者自然那样。这是因为,虽然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但是社会本身是独立于每个个体而存在的,它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和逻辑。伯格引用了两位古典社会学家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位是马克斯·韦伯。韦伯社会学主题之一,就是探讨人类无意为之、未能预料到的种种后果。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例,韦伯指出,新教教义从未提倡财富积累还有扩大再生产,但是客观上,新教徒为主的国家却因为教义要求在现实中努力生活、经营事业、荣耀上帝,自己发展出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又反过来摧毁了旧的宗教价值,让人们淡忘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其实来自古老的宗教。这一整段历史演变就是人类无意为之,也料想不到后果的。
另一位是迪尔凯姆,他认为社会过程是独立于个人意愿的。迪尔凯姆最经典的研究就是针对自杀。在迪尔凯姆之前,自杀都被视为是个人行为,是心理问题。但是迪尔凯姆分析了自杀率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高低,发现自杀率的高低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有许多互相支持的团体,无论是血缘的还是基于职业的,社会的价值体系也较为稳定。在整合度高的社会,个体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支持就较多,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的人就越少。这个规律一直存在,只是当事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察觉,也不可能理解而已。
你看,即便是自杀这样最为个体化的行为,也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社会学作为科学的主要含义。在社会学家看来,社会独立于个人而存在,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研究它,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
除了科学精神,社会研究者还总要有一种不敬的态度。这个“敬”是尊敬的“敬”,不尊敬掌握权力者说的话,不尊敬世俗对高雅、低俗、上等下流的判断。伯格提到,在纳粹德国是不会有社会学的,因为纳粹德国这种集权国家只有一个真相,这就是权力者所说的真相。社会学家不但不相信当权者的话,还常常挑战权力。这种挑战有时候不一定是研究者的主观意图,只是他们说出的东西当权者往往不爱听而已。
除了对权力不敬,社会学还对所谓高低贵贱的划分不屑一顾。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在社会学研究出现之前,贫民窟里的生活、罪犯和妓女的世界,如果不是记者为了猎奇前去报道,根本就无人关注,更不会进入所谓上等人或者体面人的视野。但是以帕克为首的美国社会学家,首先走进了芝加哥这个大城市的阴暗面,他们对贫民窟、移民社区这些边缘群体进行研究,让人们意识到,除了那个体面的上等人和中产阶级的世界,还存在着其他的不应忽视的生存方式。当社会学家面对贫民窟、移民聚集地,他首先要抛开所谓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去探索这个小社会、亚文化为何存在、如何存在。
科学精神、不敬的态度,构成了伯格所谓社会学意识的两根支柱。另外两根支柱,他称为中性化与世界眼光。而这两点与现代世界的特征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的地理流动、社会流动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跨越大洲的旅行,在一生之中要经历无数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一个家族传下去几代人,可能都在同样的环境下过着同样的生活。但在现代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绝大多数人想要把刻板的生活重复一辈子,根本没可能。多少人从乡村前往城市,多少中小城市的人又前往大城市,甚至出国生活定居,哪一次迁徙不是生活方式的巨变呢?
在这个急剧变迁的世界里面,现代人至少获得一种潜在的意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相对性。世上有太多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我自己的文化认知只是无数选择中的一种。哪天我的生存环境变了,我可能都要抛弃现在的一些坚持,去选择别的价值。这种相对性,伯格就称之为中性化。
在过去的各个时代,只有少数哲人会有这种相对性意识,但它深深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心中。伯格所说的中性化或者相对性,对社会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一门诞生在现代、研究现代现象的学科,社会学研究要面对这种相对,保持开放,同时要保持思考的独立,而不是服从某种单一的价值说教,为它呐喊鼓掌。
与相对性密切相关的是世界眼光。社会学关注世界,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种文化或某一个社会之中。伯格用一段激情四射的文字描述了这种态度:社会学的视野是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最优秀的社会学家能够欣赏奇香异事,他的内心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潜力开放,他热情追求新的事业,追求人类意义的新世界。
伯格总结了社会学意识最重要的四个主题: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中性化与世界眼光。这四个主题回答了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是揭露社会真相的科学,它挑战权威与常识,生长在一个充满相对性和世界主义的环境中。因此,社会学家认同相对性,保持开放,保持独立,关切人类整体境况和命运。
如果社会学是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通过伯格的描述感受到了他的整体气质。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社会学到底如何看待社会和人的关系。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虽然社会由人组成,但它是独立于人的存在。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呢?说到底,究竟是社会决定了人,还是人决定了社会呢?伯格用了三个章节来讨论这个问题,标题分别叫做“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人在社会”。伯格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什么是社会。我们都看过地图,也都试图在地图上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这个位置呢,是由经度和纬度构成的。伯格说,这张地图就是社会,地图上的经度和纬度就是社会上的标签,比如年龄、职业、收入、国籍、肤色等等。你生出来就长在这个地图上,被贴上这一个个的标签,并且靠这一个个标签定位自己,编织自己生命的意义。所以从单个生命来说,社会是先于我们的存在。如果把人生看成参与一场游戏,那么我们都是玩游戏的人,游戏规则已经由社会所给定。这就是“人在社会”的主要观点。
但是从“人在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看起来像一座庞大的监狱,以压制个人的形式存在。在社会学中,有专门的术语叫做社会控制。因为有社会控制的存在,最桀骜不驯的人也会回归到既定轨道。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多样的,终极的手段就是国家暴力,例如警察和监狱。但是我们日常中感受最深的控制手段,并不由警察完成,而是由所谓的初级群体掌控。社会学家把生活、工作在小型群体里的称为初级群体,这个群体里面的人互相认识,彼此忠诚,互相连接。在这个群体里,控制机制不断对实际的和潜在的越轨者产生压力,手段呢,包括规劝、嘲讽、议论和羞辱。
比如说马上过年要回到老家,如果你还是一个35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你可能面临的催婚压力就是一种控制手段。又或者你已经结婚了,但是还没有生孩子,你可能面对的是规劝和议论,这也是一种控制手段。如果你是男性,有人就问你工资涨了没有啊,怎么还不买房子啊、车啊之类的,也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每个人依照生活圈的亲疏远近,生活在一层层的同心圆当中,而每一个同心圆是一个社会控制系统,个人处于多重力量的控制和约束下。
那么社会控制所依赖的道德、风俗和礼仪又是什么呢?它们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比如说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调控我们的行为,使得整个人类世界井然有序地运行。但是这些制度也是被迫施加在个体身上的,通过长年累月的不断训练,也就是所谓社会化的过程,个人逐渐接受这些制度的安排,把社会对你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愿望。
如果我们看婚姻,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被催婚或逼婚。在这些催婚或逼婚的人眼中,结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什么是天经地义?就是你身为一个人,你当然要结婚,那就跟要吃饭睡觉是一样的,跟本能一样。社会学家所说的真相就是,这个所谓的本能是社会强加给你的。如果没有婚姻制度,性关系和孩子抚养就会陷入混乱,对交配权和繁殖的争夺也会诱发斗争。所以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以确保在交配与繁殖上的有序性。
再说得清楚一点,结婚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而和个体的愿望没有关系。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就开始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像本能引导动物行为一样,社会制度提供了一套程序,通过这套程序,人的行为模式化,被迫沿着令社会满意的渠道前进。所谓的“20而志于学、30而立、40不惑”等等,当人被驯化地接受这些制度安排,那么你会得到社会的庇护,体现为:大家恭喜你结婚、生孩子、升职加薪,你也发自内心地忘却这是一种社会安排,以为自己掌控了人生选择。但是呢,如果有人拒绝结婚或生孩子,或努力工作,那么社会就会在第一时间惩罚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控制机制和压制手段,从绩效孤立到把你送入监狱。
那可能有人会说了,为什么我要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安排呢?伯格引用了心理学实验得出的一个观点,简单来说,人的原始欲望就是被同类接受,倾向于和同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有一定的归属感。孤立让我们害怕,这是真正的本能。所以来自初级群体的讥笑与嘲讽,跟坐牢相比,看起来是最无关紧要的,但往往又是最致命的。
说完“人在社会”的这个视角,大家可能觉得后背发凉,汗毛倒竖。所以我们注定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监狱之中吗?我们的愿望、我们的行为原来都是社会所规定的,那么每个人的个体意志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伯格指出,社会的决定力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首先,面对强大的社会制度,人们可以抵制、可以变革,可以巧妙地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干脆抛弃它。抵制和变革的最好例子就是社会革命,比如说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觉得奴隶制不再适用;又或者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制,因为制度不公平激怒了绝大多数的人。女性运动目标也是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而所谓巧妙地利用呢,就是用社会制度的守护者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去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社会结构。例如同性恋为了躲避社会排斥,选择形式婚姻;又比如白领们为了满足公司的强制加班,他们就降低工作效率,磨洋工,在公司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摸鱼,也不会立即被开除。在社会学家看来,这些巧妙利用都是个体自由的体现,是与社会规则进行博弈和协调的结果。最后也有人选择抛弃社会规范,那就好比在汪洋大海中构建自己的孤岛,比如说去终南山隐居,建立一个自己的教派,成为异端。
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存在,需要每个人来承认它,就像任何一种政权都要获得民众的认可,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这是一个道理。动物受本能驱使,别无选择,但是人是自由的,实际上人能够对社会说“不”,只是不太习惯而已。那为什么一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习惯于顺从社会,意识不到自由,或者想要反抗社会的安排,但最终还是屈服了呢?
伯格引用了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观点,萨特认为人人都在自我欺骗,把实际上自愿的行为假装成迫不得已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就是为了金钱或地位出卖自己的身体,但是假装身不由己,假装是被勾引,那么就是自欺。如果恐怖分子杀人,却说那是恐怖组织让他干的,也是自欺。因为这是假装自己的生存必然和组织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仍然是个人选择的后果。萨特说,自我欺骗就是逃避自由,因为个体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温暖舒服的洞穴,我们可以和同伴蜷缩在其中,给自己擂鼓壮胆,用鼓声淹没黑暗中传来的豺狼虎豹的叫声。而追求自由就是意味着你要走出洞穴,独自面对黑暗。
伯格认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其实不存在谁压制谁的问题,欺骗和自我欺骗才是社会现实的核心问题。社会的运行靠的就是欺骗,我们和我们的自我欺骗。社会欺骗我们,告诉我们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必选项目,是你的本能。而我们的自我欺骗在认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这样的人生规划,实际上,这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比离经叛道要来得容易,毕竟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虽然也辛苦,但毕竟有许许多多的人陪你一起经历着。
所以如果再看最初的问题,社会是不是真的像一座监狱,我们是不是有自由,伯格会回答:社会这座监狱是我们自愿进去的,而且由我们每个人共同打造。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机制,使他既看不见自己的自由,也不再想要自由。我们与社会互相依靠,互为倚仗。这就是社会和人关系的最终回答。
跟随着伯格这个社会学家的眼光,理解了社会运行依靠欺骗和自我欺骗,不知道你是不是觉得更绝望,还是觉得更轻松了呢?伯格希望我们有更轻松的心态,所以写下了“人生如戏”的章节,而这个也和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社会学有什么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社会学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社会、治理社会。社会学家对于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研究,帮助管理者制定更加合理、公平、有效的政策与法规。例如,伯格在书里面指出,社会学在揭穿种族神话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学者不相信种族主义宣称的不同肤色的人道德品质不同、能力不同,揭示了种族制度服务于白人的真相,进而提出了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方案。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伯格并不认为社会学一定能推动社会变革,必然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导向美好的结果,社会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往往事与愿违。因此不能对社会学改造社会抱有那么大的期望。
其次,了解社会学知识其实对个人会有很好的帮助。个人适当的了解一些社会学知识,能一定程度的让人清醒,然后自我理解,走向圆润成熟。换句话说,更可以服务于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与自己,与社会和解。伯格说,社会学知识让人清醒,仿佛看到一个个木偶在木偶线的操纵下,在剧场里手舞足蹈,严格按照角色进行表演。但是社会学把木偶戏的这一套说出来,更是为了让我们有停止演出的机会,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木偶线。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好,《与社会学同游》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