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创造自然》:科学家丈量世界的壮丽史诗,开启万物互联的发现之旅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8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创造自然》这本书。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40万字,讲述了伟大的博物学家、现代自然地理学之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一生。他发现了万物互联这一规律,他的故事至今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说起洪堡,刚才那段描述,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说到对洪堡又爱又恨的一个人物,你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
拿破仑执政时期大力推崇科学,很多科学家都担任过大臣级别的政府职位。1798年,拿破仑出征埃及,他带了近200位科学家的考察队伍去埃及收集资料,并编纂成了长达23卷本的巨著《埃及记述》。或许是认为这套著作可以名垂千古,拿破仑一直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傲。可是没有想到,在《埃及记述》正式出版之前,却突然杀出了洪堡这样一匹黑马。
年轻的洪堡刚从南美洲归来,并且陆续出版了他30卷本的著作《去往新大陆赤道地区的旅行》。这套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南美洲科考数据,很快就在欧洲社会引起了轰动。没有强大军队的保护,也没有帝国财政的支持,洪堡一个人做的事,就盖过了100多位科学家队伍的风头,这让拿破仑很不高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拿破仑甚至还对洪堡出言讽刺。
尽管有着吃不到葡萄酸的感觉,拿破仑依然暗地里认真阅读洪堡的著作。据说在拿破仑发起滑铁卢战役的前夕,都还随身带着洪堡的游记。
我想刚才这个故事已经能够为洪堡背书了。不过与洪堡一生中取得的成就相比,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在他生活的18、19世纪,洪堡对不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的人尊称他是科学界的莎士比亚、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
然而,曾经备享尊荣的亚历山大·洪堡,到现在几乎被世人遗忘了。怀着对洪堡的崇高敬意,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安德烈亚·伍尔夫写下了《创造自然》这本书,希望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重返大众的视野。
这本书在国外首次出版以后,立刻获得了2015年《经济学人》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十大好书,以及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等众多奖项,也让洪堡的远见卓识,刻入了不少读者的心中。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沿着洪堡一生的成就这条脉络,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个方面,洪堡提出了怎样的科学理念;第二个方面,洪堡的思想都影响到了谁;第三个方面,洪堡是怎样传播他的理念的。听完这三个方面的讲解后,相信你会更加了解洪堡在科学万神殿中应有的地位,或许你还会就此改变对自然、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把洪堡的思考方式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好,我们先来看看洪堡的第一个成就:提出了自然是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1769年,亚历山大·冯·洪堡出生在普鲁士公国,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区域。在德语文化区,名字中间这个“冯”字是一个助词,用来突出洪堡这个姓氏的贵族身份。洪堡从小对研究自然有着很深的兴趣,20岁的时候,他写下了自己第一篇科学论文,第一次表达了自然界中事物相互关联的思想。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似乎很简单,螳螂捕了蝉,黄雀就在后面等着;人类要是过分耕种土地,就容易沙漠化,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常识了。可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自然网络中相生相克,有着复杂的关系,这种想法在洪堡所处的时代非常奇特。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不过是人类的附属。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这种立场尚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万物为人而生”,下可延伸至近代著名的生物学家林奈的“所有事物都为人的利益而创造”。洪堡同时代的人相信,自然界大多是蛮荒之地,经过人类开荒种地、开山造林,才是更加美丽和完善的风景。
举个典型的例子,一位美国政治家在177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庆祝一大片林地被顺利清除,因为在他看来,这将极大地改善周边的气候。而法国的著名博物学家布丰,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把原始森林描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满是腐烂的树木和枝叶、寄生生物、死水塘和有毒的昆虫。这些杰出人士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公共影响。可是自然界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如此无足轻重、任人处置吗?
小时候啊,洪堡经常逃离教室,在乡间收集动植物标本,他觉得没那么简单。毕业参加工作后,洪堡借着公务旅行的机会,往返了德国南部多个地方,做了很多植物学、地质学、气象学方面的研究。等到父母双双去世,了无牵挂的洪堡,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公务员工作,带上了继承的所有遗产,向着遥远的南美洲出发了。他决心在原始自然中探个明白。
与洪堡一路同行的,还有法国的博物学家艾梅·邦普兰等人。他们考察的区域包括奥里诺科河、安第斯山脉、墨西哥高原这些地方,从平原爬到高山,从雨林走向荒漠,南美洲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勇敢探索的足迹。洪堡和邦普兰曾在奥里诺科河的河网里,滑行了2000多公里,深入探索神秘的委内瑞拉雨林,70多天,遭遇了帆船落水、食物短缺、被美洲豹追赶等各种危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南美发现了这个星球上最为丰富迷人的生态系统。
在旅行中,洪堡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生命之网的交织。水豚机警地从河里跳窜出来,逃脱了鳄鱼致命的大嘴,却不巧又撞上了沿着河岸匍匐前行的美洲豹;平原上的曲叶毛驴树遮挡住了残暴的立风,树下的土壤因此比别的地方更加湿润,给周遭的昆虫提供了庇护空间。他在给哥哥的家信中写道:“从大得可以吞下一匹马的宏伟貘,到轻巧地悬飞在一朵花上的小蜂鸟,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力量与柔情的见证。”洪堡意识到,这样的自然绝非人类的附属,而是一个惊心动魄、充满奇迹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人类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1800年,洪堡第一次向科学界谈到人类活动引发的恶性气候变化。南美巴伦西亚湖农业区的森林砍伐,加剧了水土流失;委内瑞拉海岸不加约束的采集珍珠,使得牡蛎数量锐减;墨西哥高原的灌溉系统,让土地逐渐荒芜。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深入观察,洪堡第一次揭示出森林的宝贵价值——涵养水土、调节气候,森林不可或缺。他在发表的论文中警告道,人类在粗暴地扰动气候,这将为子孙后代带去不可预见的影响。
20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环境灾害频发的我们当然明白,洪堡的预言已经成了现实。而回到洪堡的时代,这样的呼吁也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在18世纪中叶以前,保守的自然观还在许多学科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洪堡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标志着全新自然观的到来。现代环保主义之父马什认为,能够通过万物相互关联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洪堡,是自然界最伟大的牧师。经过多年的阅读考察,马什在洪堡去世5年发表了专著《人与自然》,重提洪堡保护自然的思想。这一次的呼吁,促进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过森林法案,成了20世纪全球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源头。时至今日,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了无需争辩的常识。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第一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在洪堡生活的18世纪,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非常片面,认为人类拥有支配和改造自然的权利。洪堡受到内在好奇心的驱使,远赴南美洲进行艰苦的科研考察,首次提出了自然是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的概念。这样全新的自然观,经过后来人的奔走呼告,逐步发展成影响至今的环保观念。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谈谈洪堡的第二个成就:他跨学科的全局视野,影响到了他同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
康德曾经说过,人类的知识大厦本来具有系统性的结构,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单独的事实,都应该嵌入到更大的框架中去理解。洪堡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人,并且因此影响到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影响到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在洪堡的时代,对于自然的理解有着如此大的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井底之蛙,对于自然界的复杂一无所知。事实上,随着近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探险家和学者们,都曾先后抵达过遥远的大陆。比如说洪堡出生的那年,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就首次登上了澳大利亚的东岸。甚至在更早之前的17世纪,一位名叫梅里安的女博物学家,已52岁的高龄,与女儿同行,去南美洲参加科考。但偏偏是洪堡,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生命之网的秘密。
和此前的科学家一样,洪堡带上了大量的探测仪器,去丈量山峰的高度,测定水体和大气的温度,并且收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标本。但洪堡与别的科学家不同,他并不专注于动植物学、地质学中的某个学科,也不仅仅追求填补数据上的某些空白。洪堡企图把他所看到的所有自然现象,都糅合起来、联系起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印象。
在洪堡的生态学专著《植物地理学随笔》中,呈现了这样一幅生命图像:从平原到高山的旅程,就像是从赤道到极地的旅程,植被的品种分布绝不仅仅是孤立的,而受到了纬度、海拔等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洪堡还发现了影响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球性因素。从全局的角度理解问题,建立事物的相互联系,是洪堡思考的根本,这也让他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万物互联的规律。
青年时期的达尔文,也在这时候读到了洪堡的著作,并且就此点燃了到远方去的热情。当达尔文在1831年登上著名的小猎犬号时,时刻放在达尔文床头的,就是洪堡的旅行故事。在这份达尔文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书上,有他留下的成百上千处笔记。达尔文从洪堡的描述中,看到了物种之间的博弈是如何促进着他们的自然演变,并在科研考察后提炼出进化论思想,写下了震撼世界的《物种起源》。
这样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不仅让洪堡整合了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门学科,建立起了现代自然地理的学科体系,还让他开创了一些简明有效的图示方法。在18世纪的气象书中,各地的温度往往用长长的数字列表呈现出来,而洪堡发明了等温线图,在地图上将各地的温度通过弯曲的线条连接起来,相当直观地展示了繁琐的气象数据。他还雇佣了50位地图绘制师和艺术家,将自己在南美洲得到的科考数据,绘制成了我们现在在地理课本上看到的植被分布图、地形剖面图等等,图例非常丰富和美观,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数据可视化的先驱了。
因为在洪堡看来,探索自然不能只依靠仪器和图纸,还必须带上感知力和想象力。理性思考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自然之美、表达自然之美,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于宇宙的真谛。洪堡自身的科学著作,也带有非常强烈的文学色彩,每一处文字都是自然、生动、鲜活的写照。
这样的写作方式,还深刻影响到了《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描绘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观察自然、体察内心的生活状态。当时人们喜欢给身边的东西贴上科学标签,这种冷峻理性的视角成了许多文学家的噩梦,梭罗的想象力也被困住了。有一次,彤红的云彩低悬在地平线上,梭罗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一团吸收了光线的蒸汽就在眼前”。既然科学作为时代的先锋足够震撼人心,那么文学是旧时代注定要被淘汰的知识吗?还是说能够在科学的精确之上,重新开拓新的思想?从洪堡的著作中,梭罗终于意识到了科学与诗歌并不对立,他尝试把身边那些事情重新与生动想象编织在一起,最终写出了畅销世界的《瓦尔登湖》。
除了用科学家、艺术家的眼光去理解自然,后来在普鲁士政府担任要职的洪堡,还从政治家的视野,把自然生态问题和帝国的权力、政治放到了一起权衡轻重。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考察的时候,他发现这片岛屿上的大部分原始植被,都被比如蔗糖、棉花等这样的经济作物所取代。这不仅使当地人民饱受饥饿的威胁,也会因为作物过于单一而耗尽土壤养分,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洪堡认为,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因为西欧社会并没有把殖民地的人民当做他们自己的国民对待。由此,洪堡深深体会到,殖民主义还有奴隶制,破坏了人类的尊严。他在日后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普鲁士政府的政策,让入境的殖民地奴隶自动获得自由。
这样的认识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连锁反应。当洪堡回到欧洲去宣讲关于南美洲的一切时,正在欧洲留学的玻利瓦尔,也从中了解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促使他回去掀起了南美洲反抗殖民的独立运动。顺便提一下,南美的独立运动在寻觅政治独立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立法保护环境。
从上边这些例子来看,洪堡是一个有着综合思考能力、有着更大范围关怀的知识分子。这一切都与洪堡的知识结构、思考方式有关。正因为洪堡的思维体系囊括了艺术、政治与多门科学,与当下大家熟悉的知识专门化很不同,所以他会关心到更多东西,也有能力在这些领域发出声音,进一步影响到他同时代的一些人。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许多科学家都曾出海科考探险,但是洪堡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自然,善于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率先发现了生命之网的奥秘。洪堡的整体性思维,还让他打破科学界限,进行融合式的研究,从而影响了达尔文、梭罗、玻利瓦尔等众多领域的杰出人物。这种科研方式启发着我们,不要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整体。
下面来为你说说洪堡的第三个成就,也是最为本书作者沃尔夫称道的:洪堡把科学有效传播了出去,在这方面他有着很多成功的尝试。
说起科学家,你可能很容易想起《生活大爆炸》里面谢尔顿的形象,高智商、低情商、实打实的技术宅。或许在我们心中,但凡能干出些科研成果的,一定是双耳不闻窗外事,在实验室里疯狂工作的人物。但洪堡的交际圈非常广,他曾和文豪歌德一起研究生物、进行解剖,他还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座上宾,参与了美墨边境的政策制定。相比起来,洪堡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可以算是科学圈内绝无仅有了。
1828年,洪堡邀请了欧洲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到柏林参加一次科学交流会议。与会的学者有现代化学之父贝采利乌斯、天才数学家高斯等人。此前的学术交流活动,往往是科学家们逐一朗读冗长的论文,来汇报自己的工作。洪堡却认为,这样的议程并不能让他们彼此建立起亲近和了解。基于整体的治学思想,洪堡坚信,让学者们进行跨学科的对话,自由地分享多样化的知识,才能发现科学的奥秘。因此,他组织了各类小组讨论,还安排了一起听音乐会这样的外出活动,甚至还提出要建立兄弟会,希望增进学者之间的感情,促进他们展开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后来,高斯评价道,这场交流会议好像纯净的氧气。
除了在学界引领风气,洪堡也非常注重科学知识在大众层面的普及。他刚毕业工作,还在做矿产工人的监督员时,就发现工人们极其缺乏科学常识,这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于是,洪堡为工人们编写职业教材,还创办了一所矿工学校。当他从南美洲凯旋归来,一举成为欧洲知名的科学家的时候,在认真完成科学论文的同时,也把科普写作变成了自己的另一个重心。
生于启蒙运动后期的洪堡,年轻时期接受的是启蒙思想的教育。当时的思想家非常相信现代科学的力量,他们主动拥抱科学知识,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合乎理性,在论战中更加成功。洪堡认为,如果让科学知识在大众层面普及开来,那么人类社会一定会出现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所以刚回到柏林的一年内,他每周都会举办若干次开放式的讲座,生动地讲述令人振奋的科学前沿知识。为了让更多人听到他的讲座,洪堡不收取分文的入场费用。因此他每次进行演讲的时候,总会发生大规模的交通堵塞,警察还得骑着马去限流人群。王室成员、学者、大学师生,乃至马车夫、仆人,甚至许多无法接受大学教育的女性,都蜂拥而至,希望离讲席更近一些。范妮·门德尔松,也就是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姐姐回忆道,当时推挤的场面十分吓人,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洪堡还主张在大学里面建立化学和数学系,并希望筹办一所理工类的综合大学。不过这个愿望的实现,多亏了亚历山大·洪堡的哥哥,就是威廉·冯·洪堡。威廉·洪堡曾经担任普鲁士教育大臣,在任职期间,威廉·洪堡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也就是柏林大学。而亚历山大·洪堡也得偿所愿,在里面担任了科学教授。在兄弟两人的努力下,柏林大学吸引了当时的精英人士,也逐步培养了无数的顶尖人才。著名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先后担任了柏林大学的第一、第二任校长,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曾在此任教,就读过柏林大学的还有卡尔·马克思、恩格斯,还有政治家俾斯麦、周恩来等人,可谓是群星璀璨,影响深远。
1859年,科学家洪堡去世了。为了纪念他突出的科研和教育成就,洪堡基金会在1860年成立。这项基金用于资助优秀的外国学者到德国进行一两年的合作研究,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出版专著各方面给予终生的支持和帮助。迄今为止,这些受过资助的洪堡学者中,已经产生了5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俨然成了科学界的一桩美谈。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洪堡是怎样传播科学的。与许多闭门研究的科学家不同,洪堡在学术交流和传播方面非常活跃。基于整体的治学思想,他改善了学术交流机制,让不同领域的学者可以更有效的沟通科研成果。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他也相信让更多的大众了解科学知识,有益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于是他协助哥哥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深远的影响了现代学术发展。
总结完最后一个重点,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听到这儿,想必你不难理解,为什么洪堡在当时被称作是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了。
首先,在大家都野心勃勃,试图改造自然的时候,洪堡第一个揭示了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警告了人们破坏环境的恶果。他的著作鼓起了马什兴起环保运动的勇气,成了现在环保观念的源流之一。其次,洪堡一个人就像是一支队伍,同时在地理、生物、化学,乃至文艺、政治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工作。这不仅激发了达尔文外出探险的热情,启发梭罗写下了《瓦尔登湖》这样一部作品,还刺激了南美独立运动的英雄玻利瓦尔,让南美人在争取国家独立的时候,也不忘为保护自然立法。最后,洪堡还改善了科学交流和传播的机制,他协助哥哥创办的柏林大学,还有为了纪念他而创立的洪堡基金会,培养了马克思、恩格斯、周恩来无数影响世界进程的伟大人物。
这样光辉灿烂的成就,使得洪堡去世的时候,有上万民众参加了他的国葬仪式。在洪堡诞辰的100周年之际,远在大西洋另一头的美国《纽约时报》,还专门用头版报道了世界各地纪念洪堡的活动。
然而,越是凸显洪堡生前身后的成就与荣耀,就越要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对洪堡这个人选择了集体遗忘呢?《创造自然》的作者伍尔夫在书中解释道,这有可能是德国作为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引起了世界普遍的反感。当时美国城市克利夫兰的德文书籍,全被当众烧毁,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也在英国遭到了禁演。可想而知,身为德国科学家的洪堡,也在这场运动中受到牵连。
当然,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已经遥远,洪堡被我们遗忘的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它不同于哥伦布或者爱因斯坦,并没有发现一片新大陆,更没有在自然科学上提出划时代的理论。他保护自然的呼吁,如今已经是社会常识不那么新鲜了,而他独特的治学方式,在现在这样一个学科明确、壁垒森严的时代,很难具备典范的意义,因此在教科书上也很少提到洪堡了。
或许这也正是今天我们重新发现洪堡的一个重要理由。唯有真正平等、深入地理解自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解方式,和知识信息的自由交换,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与社会相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