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杜甫传》: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一人映照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铛铛铃2025-09-18传记56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杜甫传》。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回大后方,人们欢呼雀跃。第二天的重庆《大公报》头版头条,开篇引用了这样一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报纸被一抢而空,人们读着这几句诗,不禁热泪盈眶。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真是令人欣喜若狂。很多人纵酒放歌,彻夜庆祝,然后开始整理行装,准备返回逃离多年的家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欣喜若狂的杜甫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100多年后,他依然能激起后人的强烈共鸣。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杜甫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的作品何以如此有魅力,历经千年不衰?今天要讲的这本《杜甫传》,就将揭开这个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人文学者、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和童强。莫砺锋教授是当代唐诗研究的权威,也是著名的杜甫专家,童强教授则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对于杜甫的诗歌造诣有很深的理解。他们的这本传记,将杜甫的经历和创作结合起来,徐徐展开一幅诗圣的人生画卷。

下面,我将分四个阶段来讲述杜甫这一生。第一阶段,青年时,家族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第二阶段,长安时期,告别青春梦想,转向现实主义;第三阶段,逃难时期,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第四阶段,晚年时期,艺术水准达到巅峰。

好,现在讲第一阶段,青年时,家族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巩义市。他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又常年在外做官,就把杜甫送往洛阳,由姑母抚养。所以杜甫是在唐帝国的陪都洛阳长大的,他把这当做自己的故乡,死后也归葬于洛阳附近的首阳山。

杜氏世代为官,虽然官职不高,在唐代属于寒门,但仍然能享受诸如不缴税、不服役之类的封建特权。杜家的家族传统塑造了杜甫的人生信念,并将他引向了文学之路,其中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杜甫的13世祖、西晋名臣杜预。杜预曾统率禁军消灭东吴,为晋朝统一天下立下大功。杜预的学养也很深,他刻苦钻研典籍,尤其精通《左传》。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现存最早、最权威的《左传》注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是一部经典作品。杜预留给杜氏家族的最大遗产,是奉儒守官的传统,就是按照儒家标准去做官。对此,杜甫是深信不疑的,他一辈子惦记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辅佐皇帝,使他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治理社会,使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即便在最困苦的时候,杜甫的信念都未曾动摇,用他自己话说就是“不敢忘本”。

另一位对杜甫影响很大的先辈是祖父杜审言。杜审言是唐高宗年间进士,杜审言的诗歌造诣举世闻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其作品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结构和用字都非常讲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例如代表作《贺晋陵陆丞相早春望》,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用四个动词连接四组意象,构思精巧又工整押韵,令人拍案叫绝。难怪杜审言在世时,就已经被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有这样一位祖父,杜甫自然颇为自豪,他得意地说:“诗是吾家事。”意思是写诗是我们家的祖传手艺。杜审言的作品,杜甫是当范文反复阅读和琢磨的,所以杜甫开蒙很早,他七岁作诗,九岁就积攒了不少作品。

杜审言的性格对杜甫也有影响,杜审言生性狂傲,自称文章古今第一。杜甫不至于那么夸张,但同样信心爆棚,他自比汉代文学家班固、扬雄,还说出了“丈夫垂名动万年”的豪言。当然,这种性格不仅有来自家传,也是时代产物。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恰逢开元盛世,唐帝国蒸蒸日上,诗人们个个神采飞扬,甚至有意表现得很张狂。例如文坛领袖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诗仙李白高呼“我本楚狂人”,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也都以狂放著称。在这样的气氛下,杜甫说说豪言壮语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盛唐诗人还有一股风气,喜欢漫游,像李白大半辈子在四处晃悠,足迹遍布四川、两湖、齐鲁、吴越,其他如王维、高适、孟浩然,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岁那年,杜甫做了平生第一次漫游,他抵达今天的南京,开始了为期4年的吴越之旅。紧接着,杜甫又在山东河北漫游5年。这两次漫游让杜甫饱览风光,增长见闻,还结识了不少朋友,极大地拓展了眼界,诗歌技艺也上了一个档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首推五律《望岳》,此诗视野恢宏,意气风发,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示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扩大的胸襟。什么叫盛唐气象?这就是。杜甫凭着这首诗正式登上了诗坛。

从山东回洛阳后,杜甫消停了两年,没有出去云游。公元744年,李白来洛阳,两人初次见面,相谈甚欢。从这一年秋天开始,杜甫与李白在河南、山东漫游了一年多,期间两人结成了终生情谊。不过对这段友谊,杜甫要真实得多,杜甫赠李白的诗现存十多首,其中不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样的名句,可李白的诗歌里绝少杜甫的影子。这其实很好理解,李白比杜甫大十几岁,还做过唐玄宗的翰林学士,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只是个诗坛新人,他对李白怀有敬仰之情,自然更热情。

漫游固然逾越,可杜甫并没有忘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朝廷宣布将在长安举行考试,招揽天下英才。杜甫闻讯告别李白,打点行装奔赴长安。这一年,他35岁。杜甫的人生进入了第二阶段,长安时期,在这里,他从小康坠入贫困,告别青春梦想转向现实主义。

杜甫参加了考试,可落榜了。不只是他,所有考生都落榜了。原来主持考试的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故意一个人都不录取,他还忽悠唐玄宗说,这说明我大唐政治清明,早就把天下英才全部网罗了,所以参加这次考试的人里,已经没有人才可用了。此路不通,杜甫转向求助权贵,他出入汝阳王李琎、翰林学士张垍这样的富豪之家,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文,希望获得提携。他还试图走门路,巴结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怎么看待杜甫的这段经历呢?其实这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唐代科举制和荐举制并行,所谓荐举制,是说达官显贵有权越过科举,直接向朝廷推举人才,授予其官职。这促使一大批寒门子弟试图借助权贵的力量踏上仕途。杜甫的前辈李白、王维都吹捧过权贵,连淡泊名利的孟浩然也给当朝宰相写过诗,所以杜甫的举动并不过分。

这样奔忙数年,总算得来个机会。天宝十载,唐玄宗准备举行三次大型祭祀,杜甫提前得到消息,撰写三篇赋文,合称三大礼赋献了上去。这引起了唐玄宗注意,命宰相李林甫为杜甫安排一场考试,地点则选在宰相办公的地方——集贤殿。考试时,杜甫奋笔疾书,身旁围满了慕名前来的学士,这是杜甫一生当中的高光时刻,直到晚年他都念念不忘。可结果并不如人意,朝廷只给出了“宋吏有私参列有序”的说法,意思是你的名字已经录入人才库,至于何时授予官职,等着吧。搞半天,杜甫就当了个编外人员。推算起来,从中作梗的还是李林甫,他为了显示天底下的人才确实都已经入朝做官,故意冷落杜甫,不给他分配官职。

攀附权贵没用,得到皇帝赏识也没用,杜甫沮丧到极点。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期间父亲逝世,失去后盾的杜甫境遇一落千丈,生活逐渐从小康跌入贫困。后来,他只能把好一点的衣服卖掉,跟底层民众一样穿起了短衣。灾荒之年,他不得不混杂在平民中,抢官方的廉价米。很快,那个英姿勃发的诗人变得面容憔悴,朋友都快认不出他了。

由于生活困苦,杜甫将妻儿送往奉先,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蒲城县,奉先县令是妻子的亲戚,可以帮忙照料。杜甫一个人待在长安,继续等机会,这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此前,杜甫的作品昂扬向上,带有浪漫主义气息,而伴随社会地位的下降,杜甫越来越接近底层民众,他发现盛世的表象之下是权臣当道,贪污横行,老百姓不仅要承担沉重的税赋,还要服劳役、服兵役,简直是苦不堪言。杜甫的诗风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长安后期,他的创作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哀叹个人境遇和反映民生疾苦。

先来看哀叹个人境遇,杜甫多年奔走于权贵之门,一无所获,反观那些纨绔子弟,没什么真才实学,却能平步青云,这真是“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呐”。看到生丝被染成五颜六色的绢丝才能卖出去,他不禁感慨,难道人非要改变本性,才能得到社会肯定吗?无奈之下,杜甫发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的激愤之语。

再来讲反映民生疾苦,唐玄宗当政后期,鼓励将领开疆拓土,发动战争,为此官府四处拉壮丁送往前线,搞得很多地方只剩妇女在耕地。一日,杜甫路过长安西边的咸阳桥,正碰上一支军队向战场开拔,桥两旁挤满了新兵的父母妻儿,他们知道亲人此去九死一生,经不住牵衣顿足,哭声震天。杜甫就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兵车行》,他在诗中刻画了亲人送别的场景,随即指出,百姓的苦难是皇帝好大喜功,索取无度造成的。诗人愤怒地质问:“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意思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孤魂野鬼,在阴雨中哭泣,统治者,你听见了吗?

天宝14载,也就是755年,朝廷终于想起了一直在等待分配的杜甫,任命他为兵曹参军,一个从八品下的小官。能吃上皇粮,杜甫还是高兴的,他前往凤翔,准备把家人接回长安。就是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促使杜甫写下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展开说一说。

本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句,160字,抒发的是个人情怀。杜甫感叹,自己年过40,依然是一介布衣,毫无作为,可尽管如此,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就是整天为老百姓的生计发愁,内心万分焦灼。

第二部分19句,190字,描写了路途上的所见所感。时值岁末,寒风凛冽,以至于“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霜把衣带都弄断了,想打个结才发现指头僵硬得无法弯曲,气候如此寒冷,贫苦人家该怎么熬啊?可不远处的骊山上,皇帝和王公大臣们正在暖意融融的华清宫里大办宴席,纵情欢愉,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三部分15句,150字,又回到个人经历。诗人一路风餐露宿,好不容易与家人重逢,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一进门就听到妻子嚎啕大哭,原来最小的孩子已活活饿死。诗人失声痛哭,邻居闻之呜咽,诗人又想到自己出身官吏之家,不用纳税当兵,孩子都饿死了,普通百姓的境遇又该有多惨呢?他不敢往下想了,“忧端齐终南,惘惘不可终”,我的忧虑和痛苦,像终南山那么高,无边无际,无法收拾。诗至此戛然而止。

这首《咏怀五百字》被誉为唐代五言古诗的扛鼎之作,他的篇幅超过大多数同类作品,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事件和情感非常丰富,从而拓展了五言古诗这一传统题材的容量。写作手法上,本诗层层递进,又百转千回,将严寒与温暖对照,奢华与贫困并列,极富感染力。同时,杜甫还捕捉到了安史之乱前夜严重的社会危机,并表达了深切的担忧,嗅觉可以说是非常敏锐的,体现出一位大诗人的深刻性。

果然,一场浩劫已悄然降临,杜甫的人生也进入了第三阶段——逃难时期,这一时期,他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天宝14载,即75511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一个月横扫河北,攻陷洛阳,一年后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貌似强大的唐帝国一时间风雨飘摇。

叛乱爆发时,杜甫刚回凤翔跟家人团聚,覆巢之下无完卵,战乱导致的难民将杜甫一家人卷了进去,好一阵兵荒马乱,杜甫终于在鄜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县安顿好家人,随后他只身前往宁夏灵武。不久前,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跑到四川的唐玄宗则变成了太上皇。杜甫虽然只是个兵曹参军的小官,对朝廷却是忠心耿耿,因此决意去投奔唐肃宗。很不幸,他半道上被叛军抓获,押解长安。还好杜甫衣着普通,又跟个糟老头似的,叛军没把他当回事,看管比较松懈。所以杜甫滞留长安的半年时间里,行动相对自由,耳闻目睹种种惨状,并用诗歌记录下来。

叛军的重点打击目标,是达官显贵和皇亲国戚,长安的富豪之家被抢掠一空,皇亲国戚人头落地。杜甫曾亲眼看到叛军公开处死霍国长公主,还将王妃、驸马等人开膛剖肚,手段异常残忍。杜甫在七言古诗《哀王孙》里记述了这样一番遭遇,一次,杜甫穿过大街,看见有人在路旁哭泣,那人衣衫褴褛,腰间却配着块美玉,一看就是宗室子弟。杜甫赶紧把他拉到僻静角落,说叛军正在捕杀公子王孙,你怎么敢乱跑呢?王孙哭诉说,自己在荆棘丛里躲了100多天,体无完肤,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出来卖身为奴。杜甫愧然良久,可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嘱咐他摘下美玉,以免暴露身份,就匆匆离开了。

其实杜甫自己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此时已经是冬天,气候寒冷,督府缺衣少食,在四面透风的屋子里忍饥挨饿,“日夜更望官军至”,盼望朝廷的军队尽快收复长安。偏偏传来的都是坏消息,至德元年冬,唐军进攻长安惨败,杜甫闻之落泪,哀叹“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只好寄希望于来年。

来年开春,长安仍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杜甫触景生情,写下了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呢?

好在安禄山被杀,叛军忙于内斗,对杜甫等人的看管更为松懈。至德2年,即7574月,杜甫瞅准机会逃出沦陷区,来到唐肃宗所在的陕西凤翔。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官死的死,逃的逃,落到叛军手里,如名将哥舒翰、大诗人王维、楚光熙,唐玄宗宠臣张继、张均兄弟等,为保全性命都出任了伪职,只有杜甫这个芝麻官百折不回,一心追随朝廷、追随皇帝,这令唐肃宗大为感动,亲自召见他,授予了左拾遗的官职。左拾遗为从八品上,职级只比兵曹参军高一点,责任却更重大,杜甫要待在皇帝身边,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实际上成了皇帝近臣,前途看好。可不久,唐肃宗罢免了宰相房琯,杜甫认为不妥,上书辩护,因言辞激烈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算起来,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被皇帝赶跑了,可见他是多么不善于做官。

其实从创作角度说,这对杜甫反倒是好事,待在皇帝身边,远离民间,充其量是个御用文人,而去华州当小官吏,体验民生疾苦,方能成为诗圣。华州即现在的陕西华县,杜甫夏天到任,冬天前往新晋收复的洛阳探望亲朋故旧,第2年春天又返回华州。这一路上,他目睹了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巨大灾难,写出了两组现实主义名篇《三吏》和《三别》。

《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这里重点讲一下《石壕吏》。深夜,诗人投宿石壕村,刚躺下就听到官差的敲门声,老翁知道是来抓壮丁上前线的,赶紧跳墙跑了。老妇人开门应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差的蛮横和老妇的卑微如在眼前。老妇说自家有三个儿子,都当兵去了,二儿子前不久战死,现在家里只剩下儿媳、孙儿,还有我这个老太婆,你们要是不嫌弃,就拉我去军营做饭吧。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我重点讲一下《无家别》。这首诗说的是一位士兵九死一生,回到家乡独自开荒,苟活于乱世,可就是这样,也没逃过官差的抓捕,又被送上前线。临走前,他想起母亲的遗骸已在沟壑里躺了5年,一直无法安葬,不禁哭诉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别人上前线,还有家人送别,而我连家都没了,无家可别,这个世道啊,叫老百姓怎么活下去呢?

《三吏》和《三别》用的是白描手法,浅显易懂,可这两组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杜甫之前的诗人热衷于描写山川田园、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不太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而杜甫从长安后期开始,就致力于刻画普通人的命运和痛苦,从《兵车行》《咏怀五百字》,中经《北征》《春望》等,再到《三吏》和《三别》完全成熟了。他还由此将针砭时弊、同情民众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推向了高峰。正因如此,杜甫的作品被誉为“诗史”,用诗歌书写历史。而此时杜甫已经48岁了,按照当时的算法,即将迈入晚年,这就到了第四个阶段,晚年时期,杜甫的唐诗艺术水准在此时达到巅峰。

杜甫的晚年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期,成都草堂时期和夔州时期。先讲成都草堂时期。

唐肃宗乾元2年,即759年,陕西闹饥荒,华州严重缺粮,由于薪水单薄,不足以养家糊口,杜甫放弃官职,带家人到处觅食,几经辗转,他于这一年岁末抵达四川成都。四川是天府之国,气候宜人,粮食充足且易守难攻,杜甫一家先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落脚,三个月后,他在浣花溪边找到块荒地,开辟、垦植、修筑茅屋,这就是至今尚存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是比较稳定的,这得益于外部条件,杜甫老友,大诗人高适在附近的彭州做刺史,经常接济他,后来,另一位老友严武出任成都的行政长官,对杜甫的照顾那就更多了,并且由于严武的态度,地方官对杜甫很尊重,他不用再像旅居长安时那样,看权贵的冷眼了。安稳的生活,让杜甫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成都5年,他写了400多首诗,占据其现存诗歌总数的1/3,可见创作力之旺盛。更重要的是,杜甫这一时期的创作,再次拓展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和内涵。本书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比较窄,例如,官员写诗通常取材于宫廷生活、祭祀大典等,多为奉旨而作,形式规整,内容刻板,一般的诗人也就怀古追忆,对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可到了杜甫那里,耕种、养花、饮酒、下棋,这些被历代诗人忽视的细节都可入诗。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草堂靠近溪水,常有鸟儿飞来,所以杜甫写过“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夜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于是有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句子。聆听音乐,杜甫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客人来访,杜甫高兴地表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下田采摘蔬菜,亲自做饭,这就是所谓的“自锄稀菜甲,小斋味情亲”。连北风呼啸,将屋顶上的茅草吹走,这样狼狈的事情,杜甫都能写成诗,还在结尾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只可惜,杜甫的草堂岁月就要结束,公元763年,唐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安史之乱结束。两年后,严武和高适相继病逝,杜甫失去了靠山。766年夏,他携家人移居四川夔州,进入了夔州时期。

杜甫在夔州居住近两年,写了430多首诗,数量超过成都草堂时期。当时他年逾55岁,在古代算是老人了,他的心态也变老了,体现到诗歌创作上,就是更喜欢怀古和忆旧,风格越来越沉郁。夔州古籍众多,杜甫一一探访,吟咏了诸葛亮、王昭君等五位历史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都是些悲剧人物,诸葛亮力图兴复汉室,身死五丈原,王昭君有沉鱼落雁之容,却嫁入匈奴,沦为和亲的政策牺牲品。显然,杜甫是在借咏怀古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除了遥远的古人,杜甫还选了八位唐代名士,给每个人写一首诗,其中有开元名相张九龄、书法家李邕,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他们才华横溢,立有功勋,可下场都不怎么好,要么被罢官,要么被奸臣所害,杜甫这是试图揭示大唐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不过,最能代表杜甫晚年创作水平的,还要数《秋兴八首》,这是由八首七言律诗构成的组诗。在前三首中,诗人点出了季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正是寒冷的深秋时节,夕阳西下,诗人抬头仰望北斗星,听三峡两岸猿猴叫声凄厉,不禁想起了遥远的长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当年跟我一起在长安求官的朋友,后来大多发达了,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可这又怎么样呢?从第四首开始,诗人的笔调越来越沉重,安史之乱以来,王公大臣四散奔逃,到最后“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豪宅大院都换了新主人,朝堂上的官员也换了一茬儿,再去看长安的风景胜迹,曲江池和芙蓉园,当年楼阁林立,游人如织,唐玄宗经常携杨贵妃前来游玩,如今已是一片萧条。写到这已经是第八首,也是最后一首了,诗人话锋一转,又拉回夔州,他在这偏僻之地,回想一去不返的盛唐气象,百感交集,唯有“白头吟望苦,低垂”,低下白头吟诵诗歌,以为缅怀。《秋兴八首》的独特之处在于空间上,从夔州写到长安,时间上从贞观之治写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诗人将山川景致、历史典故、国运盛衰及个人遭遇融于一体,视野之开阔、思考之深刻,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写完《秋兴八首》,杜甫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须发尽白、牙齿脱落、耳聋眼瞎,加上在夔州无可依靠,人生最后两年,杜甫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公元770年冬,再从湖南潭州去往越州的小船上,杜甫走完了一生,终年59岁。

最后讲一讲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杜甫生前名气不大,当时最重要的几个诗歌选本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都没有收入杜诗,但中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元稹白居易诗派和韩愈孟郊诗派,都非常推崇杜甫,他们看重的是杜诗反映民生疾苦的一面,这同白居易和韩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倾向有关。在文坛领袖的推动下,杜甫的名气越来越大,及至晚唐,他已和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宋朝人对杜甫评价更高,黄庭坚说他的诗“无一字无来历”,秦观用“集大成”概括他的艺术成就,杨万里称他为“诗圣”。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的作品尤其受到追捧,因为面对唐诗这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宋人唯有另辟蹊径,可问题是路在何方呢?杜甫那些生活化的作品恰好提供了方向,宋诗正是在杜诗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生活细节,将其发挥到极致。

杜甫对诗歌艺术的创新,同样为后世所称颂,他的绝句和律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是五言排律,堪称独步古今。五言排律简称五排,实际上是五律的扩展,它篇幅加长了,但仍然要对仗工整,合辙押韵,难度系数成倍增加。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就以擅长五排著称,杜甫更是将这一体裁推向了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五排不仅数量众多,且体量庞大,结构精妙,最夸张的一首诗总共100句,竟然一韵到底,一气呵成,让后辈诗人只有仰望的份儿。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杜甫还奋笔疾书,写了一首长达36句的五言排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他的绝笔诗。在这首诗中,杜甫总结了坎坷的人生经历,对自己漂泊异乡的命运,以及饱受摧残的华夏河山,表达了最后的哀痛。当代著名诗人黄灿然在《杜甫》这首诗中说,上天赋予它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没错,杜甫一个人活出了一个时代,而他的诗歌跨越时代,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记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