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揭秘美国志愿者来华助战之谜与英勇事迹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8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叫《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作者是美国历史作家丹尼尔·福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和缅甸战场上,曾经活跃着一支空中力量。他们在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日本空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捍卫中国大西南的蓝天,为掩护中国赴缅远征军血洒长空。这支空中力量就是由美国传奇飞行员陈纳德领导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由于其战机涂有代表凶猛迅捷的鲨鱼嘴和老虎,美国迪士尼公司又据此设计了一只插着翅膀的老虎作为美国志愿航空队的队标,所以人们更喜欢称它为飞虎队。
据统计,在为期半年的战斗中,飞虎队击毁约115架敌机,并让日军损失了约400名飞行员。飞虎队自身仅损失战机86架,另有22人牺牲或被俘,人员战损比达到一比18。这是美军扭转太平洋战场局势前,同盟国空军对日本空军取得的最佳战绩。可以说,飞虎队在中国空军损失殆尽、国际援助又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飞虎队解散后,它的事迹仍广为流传。随着时间推移,飞虎队也越来越充满神秘性,真实状况反倒扑朔迷离。为拨开迷雾,丹尼尔·福特于1980年代末采访了健在的飞虎队成员,并广泛参考档案,撰写了《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由于福特是退伍军人,又是业余飞行员,因此他对空战的描述简洁而准确,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本书出版于1991年,2007年推出修订版,至今仍然是关于飞虎队历史最权威的著作。
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讲述这本书。第一部分:临危受命,陈纳德组建飞虎队;第二部分:鏖战长空、昆明、仰光和中国远征军;第三部分:载入史册,飞虎队的归宿。
需要说明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和美国的空军并非独立军种,而是分为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但是为了表述方便,我统称为日本空军或美国空军。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临危受命,陈纳德组建飞虎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战争全面爆发。激烈的战斗不仅在陆地上进行,也在空中进行。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空军拥有600余架战机,不过受限于经费、维护和训练等因素,能升空作战的仅188架。反观日本空军战机超过2600架,其中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可投入中国战场的,多达850架。两相比较,中国空军在可用战机的数量上处于一比4.5的劣势。而且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薄弱,战机是从海外购买的,日本则具备独立研制战机的能力,所以拼消耗中国空军也不是对手。
尽管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中国空军仍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战术素养,多次痛击日本空军。据统计,抗战开始三个月,中国空军就使日军损失230架战机、327名飞行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然而,双方的实力毕竟相差悬殊,随着巨大的战争消耗,至1938年初,中国空军可用于作战的飞机越来越少,基本丧失了制空权。
关键时刻,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从1938年初到1941年6月,3年半的时间里,中苏两国空军并肩作战,击毁击伤敌机1100多架,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空军的嚣张气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顾不暇,撤走了全部援华人员,中国空军再次陷入困境。
危难之际,中国政府将希望寄托在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陈纳德——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25岁参军,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1929年,陈纳德升任上尉,但他的晋升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原因是当时的西方空军界充斥着“轰炸机制胜论”,认为凭借更快的飞行速度、紧凑的战斗队形和相互支撑的火力网,一个轰炸机编队可以在没有己方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能够抵御敌方的任何战斗机。在未来的空战中,战斗机将无用武之地。由于这一论调盛行,陈纳德自然被边缘化。
陈纳德并不服气,他同另外两名战斗机飞行员组成了一支特技飞行队,取名“飞行秋千”。他们希望用团队合作证明战斗机有能力击落轰炸机,没有己方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必将遭受灭顶之灾。1935年底,在迈阿密举行的全美飞行大赛中,“飞行秋千”进行了精彩绝伦的空中特技表演,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喝彩声。观众中有一位来自中国,他是中央航校副校长毛邦初。赛后,毛邦初向三人发出邀约,请他们来中国担任教官,培养飞行员。另外两人当即答应,陈纳德则表示再考虑考虑。
一年多以后,陈纳德确认自己晋升无望,这才接受毛邦初的邀请。1937年4月,陈纳德正式从美军退役前往中国。按计划,陈纳德将对中国空军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考察,并提出整改建议。不久后,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陈纳德当即向中国空军的领导机构航空委员会拍了一封电报,表示愿意为中国的抗战出力。1937年7月下旬,陈纳德被调到南京,参与策划对日军空袭。
8月14号上午,三架中国战机轰炸了日本侵华舰队旗舰“出云号”。当天下午,在杭州上空,中国空军以零伤亡的代价击落日军九六式轰炸机两架,击伤一架。第二天,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中国空军又击落四架日军轰炸机,重创六架。两次空战证明了陈纳德的观点,也就是战斗机可以击落轰炸机,反过来,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就是活靶子。
9月初,陈纳德接管南京的防空事务。鉴于日本空军取得了白天的制空权,陈纳德转向夜袭。他还在机场跑道上摆出日本军舰的轮廓,让飞行员盯着轮廓打,作为训练。实战中,日本军舰上的探照灯和炮火果然暴露了自己的轮廓,导致多艘军舰被炸伤。南京沦陷后,陈纳德参与了武汉、重庆等地的空战。1938年,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后,陈纳德退居二线,主要负责训练中国飞行员和完善防空系统。但陈纳德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受苏联启发,他萌生出从美国招募志愿飞行员的想法。
1940年10月,陈纳德受中国政府委托,回美国从事招募活动。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对华援助是悄悄进行的,让美国人帮中国打仗,哪怕只是志愿者都太冒险了,可能会激怒日本。所以陈纳德迟迟招不到人。直到苏联志愿航空队撤离中国,事情才有了转机。为缓解中国战场面临的巨大压力,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6月签署了一项秘密行政令,允许美国空军的退役人员以志愿者身份前往中国参战,招募工作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陈纳德用一个多月时间募集了99名飞行员和186名地勤人员,他们多数是现役空军飞行员,为奔赴中国选择退役,美国则大开绿灯,很快办妥了手续。本书作者指出,这些飞行员对中国并不了解,他们之所以当志愿者,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自然是报酬,中国政府给美国飞行员开出了600美元的月薪,击落敌机还另有奖金。1941年的600美元购买力相当于2007年的14万4000美元,放在今天都算高薪了,对当时的普通美国飞行员诱惑力不言而喻。不少飞行员在战后接受作者采访时坦言,自己就是冲着丰厚报酬去的。
还有人判断美国迟早会参战,与其到时候被派往欧洲同德国空军作战,不如现在去打日本人。原来,当时美军弥漫着一股日本战机老旧、飞行员素质低下的流言,让许多美国飞行员觉得日本空军很好对付。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出于西部牛仔式的冒险精神,来中国战场寻找刺激的。
无论他们怀有怎样的动机,对急需支援的中国空军,这都是有生力量。1941年8月1日,蒋介石签署第5987号令,第一美国志愿航空队宣告成立。这支以后以飞虎队名扬世界的空中力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二部分,鏖战长空,昆明、缅甸和滇缅公路。
从1941年8月成立到1942年7月解散,飞虎队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训练和准备、保卫昆明和激战仰光,以及掩护中国远征军。我一个一个讲。
先讲训练和准备阶段。1941年8月中旬,第一批飞虎队成员抵达英国殖民地缅甸,他们原打算从这里进入中国,后来改在缅甸南部的小城桐谷落脚。这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首先,中国缺乏合适的军用机场,训练条件也简陋,桐谷凯多机场则为英国皇家空军驻地,设备齐全,飞虎队可以和他们一起训练。其次,中国政府从美国购买的战机也会拆成零部件,先运到缅甸,陈纳德认为,与其通过崎岖山路把这些零件运回中国,不如就地组装交给飞虎队,等完成训练直接飞回去就行。
这样,缅甸凯多机场成为飞虎队的第一个基地。机械师用最快速度将美国战斧战斗机组装完毕,并给机头画上鲨鱼嘴图案,还在机翼上画了一只插着翅膀的孟加拉虎。后来,中国政府委托美国迪士尼公司为志愿航空队设计队标,迪士尼就给孟加拉虎加上一对翅膀,形成飞虎标志,飞虎队的名号由此叫响。
陈纳德亲自担任教官展开整训。他先给这些信心爆棚的美国小伙浇了盆冷水,日本飞行员纪律严明、经验丰富,驾驶的零式战斗机、九六式、九九式轰炸机性能也比现役的英美战机优越,轻敌必将付出惨痛代价。当然,任何敌人都有办法对付,陈纳德根据实战经验和长期观察,总结了一套战术:为灵活机动,以两架战机为一组对抗日军战斗机;为取得火力优势,以三架战机为一组攻击日军轰炸机。作战时尽量爬高,然后高速俯冲,瞄准目标开火,如果没打中,迅速远离,再爬高再俯冲。陈纳德强调,必须反复使用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千万不要同日本飞行员缠斗,不然的话,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就只能给你收尸了。
陈纳德的严格要求,加上缅甸的后勤保障远远比不上美国国内,很多时候飞行员只是勉强能吃饱饭,所以个别人犯起了嘀咕。一些人还了解到,日本空军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不堪一击,也打起了退堂鼓。陈纳德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淘汰意志不坚定的人。这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飞虎队只剩82名飞行员,能投入战斗的仅60人。他们分成三个中队:亚当与夏娃中队、熊猫中队和地狱天使中队。
战斗即将打响,飞虎队的历史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保卫昆明,激战仰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时向东南亚进军,马来西亚、菲律宾首当其冲,紧接着是印尼和缅甸。鉴于日军推进速度太快,陈纳德决定让两个中队返回中国昆明,地狱天使中队则转移到仰光的敏加拉动机场,与英国皇家空军协同作战。仰光是中国获得外界援助的唯一港口,有必要保卫。
我们先来说飞虎队在昆明的表现。12月18号,飞虎队进驻昆明巫家坝机场,总计34架战斧战斗机。飞虎队到来前,日军已经对昆明进行了持续4年的轰炸,给昆明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悲惨的景象点燃了飞虎队成员的怒火,他们冒着股劲要跟日本飞行员较量一番。20号上午,陈纳德接到报告,十架日本轰炸机正从越南进入云南,陈纳德果断下令飞虎队出击,24架战斧战斗机立即升空。不久遇上了日本第21飞行团的轰炸机编队,由于早已取得绝对制空权,掉以轻心的日军没有派战斗机护航,这让飞虎队欣喜若狂。战斗持续约半小时,三架日本轰炸机被击落,七架受重创。一名幸存的日本飞行员在战后回忆说:“坐在我后面和左侧的射手都被打死了,油箱也被击中,幸亏套着橡胶保护层,才没有引燃悬挂的炸弹。最终有七架飞机返回基地,每一架都被打得稀烂,我的机身上有30多个弹孔。”这是日本空军自侵华战争以来遭到的最惨重失败。此后,日本第21飞行团再也没有进犯过昆明。
昆明市民自发地跑到巫家坝机场,向飞行员表达谢意。美国《时代周刊》以“嗜血群虎”为标题,对昆明空战给予大篇幅报道,称飞虎队首战就以零比十的伤亡完胜,堪称奇迹。飞虎队一战成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再来讲飞虎队在缅甸战场的表现。地狱天使中队受命移驻仰光城外的敏加拉贡机场,与英国皇家空军合作。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941年12月23号。当天,日军出动60架三菱重型轰炸机直扑仰光,另有15架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扑向敏加拉贡机场。按计划,这些轰炸机是有战斗机护航的,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所向披靡,轻敌思想蔓延,结果轰炸机开足马力往前冲,把战斗机远远地甩在后面。接到警报后,地狱天使中队的12架战斧战斗机分为两队,一队保卫机场,一队飞往仰光。机场上空的飞虎队击落了日军五架重型轰炸机,重创十架。仰光方面,由于日本空军出动的是主力,给市区造成了较大损失。不过,飞虎队同英国皇家空军浴血奋战,还是击落了三架重型轰炸机,包括此次行动的指挥官酒井上校。这是日本空军进攻东南亚后遭到的最大损失。
咽不下这口气的日本人调兵遣将,12月25号,63架轰炸机在25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再度飞向仰光。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山本健二少将亲自上阵,殊不知此举弄巧成拙。因为战斗机要保障将军的安全,反而忽略了本职工作,也就是为轰炸机护航。而且由于调度出现偏差,数十架日机分三个波次陆续抵达仰光上空,反而削弱了攻击力。结果,飞虎队联手英国皇家空军击落十架日机,其中四架由杜克·赫德曼击落,让他成为飞虎队历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此次空战逼使日军暂停了对仰光的轰炸。
不过连续战斗也让地狱天使中队的实力折损了25%。加之日本战机太多,无论飞虎队怎么努力,日本轰炸机还是夺走了5000多名仰光平民的生命。考虑到日本空军正全力攻击东南亚,昆明的防空压力减弱,陈纳德决定派熊猫中队前往支援,后来由亚当与夏娃中队换防。这样大部分飞虎队飞行员都参加了仰光空战,他们与日本空军你来我往,反复拉锯,日军始终没占到多少便宜。以日本第14战队为例,作为精锐战队,它曾在中国香港和菲律宾上空战斗了一个月,没有损失一架飞机。1942年1月中旬,日本第14战队调往仰光仅仅十天,其拥有的19架九七式重型轰炸机就只剩下十架,损耗率接近50%。
不过,飞虎队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除人员伤亡,还要承受战机受损、弹药不足等难题。熊猫中队队长纽科克向陈纳德报告说:“我们的飞机看上去像一床临时拼凑起来的被子,上面全是窟窿,引擎超负荷运作,地勤人员太少,忙不过来。”令飞虎队颇感无奈的是,即便空军表现再出色,决定胜负的还是地面部队,而这方面英军完全不是日军的对手。随着英军节节败退,飞虎队只得于1942年2月底撤离敏加拉顿机场,主力回昆明,地狱天使中队则转场缅甸中部的马圭。
至此,历时两个多月的仰光空战落下帷幕。这次战役,盟军共击落50架日机,致使日军150名机组人员阵亡,飞虎队与日本空军的飞机损失比为一比二,人员损失比为一比12,成为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罕见的亮点。
飞虎队也进入第三个阶段,掩护中国远征军。这个任务由以防马圭的地狱天使中队承担。令人郁闷的是,由于后勤不力,战机受损后难以及时修复,加上飞行员在连续作战的情况下极度疲惫,致使该中队在一周内因为零件损毁、飞行员操作不当等原因,摔了11架战斧战斗机。这种非战斗减员对士气的打击非常大。
雪上加霜的是,3月21日,日本空军调集151架轰炸机和战斗机突袭马圭。因为没收到预警,驻扎于此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空军都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之后,飞虎队撤往中国境内,在云南瑞丽的一个小村庄雷允落脚。这里不仅有机场,也是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所在地。现在,地狱天使中队只剩六架战斧战斗机可用了。飞行员竭尽全力飞入缅甸,为中国远征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并在战斗时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援。
中国远征军是应英国请求,于1942年2月入缅作战的,面对人员、装备都占据优势的日军浴血奋战。飞虎队虽无力夺取制空权,但仍然给予日本空军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远征军将士。4月下旬,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飞虎队的任务告一段落。此后,飞虎队为保卫雷允的中央飞机制造厂,与从越南和泰国飞来的日本空军进行了多次较量,后者始终没能占到便宜。
进入5月份,飞虎队转入休整。与此同时,一场关于飞虎队未来命运的政治博弈也在中美之间展开,这是第三部分“载入史册,飞虎队的归宿”的主要内容。
凭借亮眼的表现,飞虎队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不仅是中国媒体,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也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让飞虎队的威名传遍天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委托特使向陈纳德致以强烈的钦佩和感激之情。不过,在如何安置飞虎队的问题上,罗斯福颇费了一番脑筋。飞虎队成员都是以志愿者身份参战的,薪酬由中国政府支付,这本来是特殊环境的产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改编飞虎队,将其纳入美军序列。
1942年1月,陈纳德率先转入现役,4月获陆军准将军衔。一名退役上尉回归现役,直接晋升为将官,这在美军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可具体怎么安置飞虎队,中美之间产生了很大争议。当时约瑟夫·史迪威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负责指挥驻华美军。从道理上讲,飞虎队改编后应当服从史迪威调遣,但蒋介石和史迪威有矛盾,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而陈纳德因为处事风格、军事观念等同史迪威格格不入,也不愿意把飞虎队交到他手上。
经反复磋商,最终的方案是,陈纳德将得到美国驻华空军战斗机队和轻型轰炸机队的指挥权,重型轰炸机队则由史迪威委派的军官负责。陈纳德并不甘心,但史迪威得到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支持,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接下去就是改编飞虎队了。这一次,美军内部产生了争议。按照美军标准,飞虎队的很多飞行员其实是不够格的。由于长期在劣势条件下作战,飞虎队飞行员养成了喜欢喝酒、作风粗野、不遵守规范,还崇尚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习惯。他们的很多战术动作,在严格按照教条作战的美军飞行员看来,简直是野路子。如果严格筛选,多数飞虎队成员将会被淘汰。
陈纳德对此嗤之以鼻,他向美国军方指出,拿所谓的规范去套飞虎队,纯粹是偏见。关键在于,这群飞行员曾多次击败日本空军,并在战斗中摸索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方法,他们的经验对于初上战场、缺乏实战的美国空军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淘汰他们是不是傻呀。军方接受了陈纳德的意见。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宣告解散。陈纳德在日记中写到:“半夜时分,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载入史册。”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后续部队一时跟不上,解散后,飞虎队还在桂林、衡阳等地继续同日军激战,并击落多架敌机。其中大卫·希尔击落一架,参战以来,他击落的敌机总数达到十架,成为截至当时排名第二的美军王牌飞行员。谁排名第一呢?另一名飞虎队成员鲍勃·尼尔,他击落了超过16架敌机。战后,尼尔向作者坦白说,自己并非天生勇敢,事实上有好几次他都害怕得要命,像婴儿一般无助,但最终尼尔克服了恐惧,这也是很多飞虎队员内心的真实写照。
直至1942年7月中旬,这些飞虎队员才陆续返回后方等待分配。最终,包括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内的220名飞虎队成员里,有187人回到了现役美军的序列中,占总人数的85%。他们有的分到陆军,有的分到海军,也有人去了海军陆战队,不管在哪里都战斗在一线。一个名叫吉尔·布莱特的飞虎队成员被派往北非,有幸成为击落过三个轴心国战机的盟军飞行员。在欧洲作战的吉姆·霍华德则因功荣获美国最高军事奖章——荣誉勋章。
至于陈纳德,一直在中缅待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期间,他担任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司令,并指挥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为中国获取盟国援助的战略物资作出了重大贡献。有意思的是,由于飞虎队名气太大,媒体依然习惯性的把陈纳德指挥的这支队伍叫飞虎队。
战后,陈纳德回到美国,于1958年7月27日因肺癌逝世,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临终前,他晋升为中将。作者指出,这也是美国政府对陈纳德创建并领导飞虎队作出的表彰。
最后总结一下飞虎队的整体表现。从1941年8月成立到1942年7月解散,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飞虎队击毁日机115架,自己损失86架,其中20架还是因为来不及撤离,日军攻占机场后缴获的。如果只算空战,飞虎队对日军取得了一比5.7的战损比,堪称压倒性胜利。期间共有109名美国飞行员参战,其中22人牺牲或被俘,损失率超过20%。日本空军则损失了约400人,包括四名大队指挥官。算人员损失的话,飞虎队同样以一比18的战损比完胜。中国政府则向飞虎队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薪水和奖金,飞虎队解散的时候,一些飞行员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毋庸讳言,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是为了薪酬而战,但他们毕竟在法西斯主义最为猖獗的时候与之战斗。诚如本书作者所说,在日不落帝国日薄西山、美利坚合众国人心惶惶的时刻,他们站了出来,他们坐在不可靠的飞机里,和另外一群同样深感恐惧的人斗了个你死我活。愿荣耀归于美国志愿航空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