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丰子恺自述》:中国漫画之父的生存哲学,像孩子一样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铛铛铃2025-09-18传记82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丰子恺自述:我的这一生》。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艺术史上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家之一,有“中国漫画之父”之称。其实,除了画漫画之外,丰子恺还会写散文、会拉小提琴,翻译和出版过很多文学、音乐方面的书籍,是个对中国近代美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

很多人喜欢看丰子恺的画,读他的文字,说他是一个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小孩一样生活的人。但其实,丰子恺的一生很艰辛,他少年丧父,中年遭逢战乱,眼看着自己的家在炮火中变为废墟,被迫带着家人四处逃难,晚年也经历种种磨难,最后在病苦中去世。不过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中却始终有一种天真活泼、敦厚、平和的气质,让人看了满心欢喜。他说过:“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那么,丰子恺是如何在乱世中安放心中的事与物,在磨难中保持一颗天然美好的童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丰子恺自述:我的这一生》这本书,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丰子恺生前并没有写过专门的个人回忆录,但是他写过大量记录自己生活的小文章,还留下了很多日记和家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新编辑,从童年经历、青年学画生涯、中年的逃难岁月和老年生活几个方面,记录了丰子恺的一生。

今天的解读,我们会按照书中的顺序,讲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然后再选取他在文中特别提及的一些爱好和趣事。

好,我们就先来讲丰子恺的人生经历。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他把这里称为安乐之乡,说儿童时代是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他的童年和故乡到底是怎样的呢?

京杭大运河流经杭州北部时,转了个弯儿,这个转弯处就是丰子恺的石门湾镇。这是一个家家有余、户户有米的富庶小镇。丰子恺说,家乡没有一块荒地,稻麦之外,这里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

丰家的房子就在运河的旁边,这是一个大院子,分为染房和住宅。染坊是家族生意,规模不大,叫做丰同裕,意思是丰氏家族共同富裕。丰子恺一家和亲戚们一起住在这里,这种大家庭的集体生活,给丰子恺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回忆。他说,大人常一起包包子做点心,孩子们则在旁边尽情玩闹,连打架都是开心的。有一次,在和一个哥哥抢点心的时候,丰子恺磕破了头,额上留下了很深的疤,他把这个疤痕称为梦痕,并在书中写道:“谁说疤痕是缺陷,我现在还能因此热烈回忆起神情活跃的哥哥和那些兴致勃勃的玩意儿,这是我儿时欢乐的佐证,我黄金时代的遗痕。”

虽然家里开染坊,但丰子恺的父亲对家族生意没有什么兴趣,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科举考试中,成为石门湾镇的第一个举人。不过因为时局的关系,丰子恺的父亲一直没能进入官场,只是在当地开了间私塾教书,但也非常光宗耀祖了。丰子恺说,因为父亲的原因,自己无论走到哪,都被尊称为少爷,甚至去店里买东西,都能得到商家额外赠送的零食。只不过好景不长,父亲去世后,这种礼遇就消失了。

父亲去世时,丰子恺九岁。虽然父子缘分不长,但却深刻影响了丰子恺的一生。父亲是丰子恺的第一个老师,丰子恺也是父亲私塾的第一个学生。丰子恺读书写字的基本功,都来自于父亲的教导。而且父亲身上那种读书人对生活仪式感和美感的讲究,也让丰子恺记忆犹深。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父亲吃螃蟹的事儿,比如桌子必须在月光下,从剥壳、蘸调料搭配米饭,都有一套很讲究的程序。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吃的滋味真好。”

父亲去世后,丰子恺的母亲扛下了家庭内外的一切事务。不同于父亲的情趣和风雅,丰母是一个能干、务实和坚强的女人。虽然家里有祖传的染坊,但她一直希望丰子恺可以考取功名。她始终留着丈夫参加科举时的笔墨,非常严厉地敦促丰子恺读书。直到丰子恺33岁时,在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中,他还说:“展望母亲的画像,对于她口角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严肃的光,觉得十分恐惧。”

不负母亲所望,丰子恺的书读得很好,还在当地的儿童杂志上发表过四篇寓言,其中一篇他讲了一个捕兔子的猎人,因为被一头鹿吸引,放弃兔子去追鹿,最后兔鹿两失的故事。在这篇寓言中,他写道:“贪心一起,每一失败,寄语少年,误学猎人。”

不过比起读书作文,丰子恺最喜欢的还是画画。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看天上的云、墙上的苔痕、桌上的器物、别人的脸孔,我的心会跟着这些线条和浓淡活动,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就像口需要粮食一样,视觉需要美术。”看多了,他就开始画,在课余时间偷偷摸摸地临摹父亲藏书中的插画、花灯上的图案等。不过他的这个秘密行为很快就暴露了。有一次,有两个同学为争抢丰子恺的画大打出手,被老师发现,但老师并没有因此没收他的纸笔,还让他画了一张孔子的画像,挂在教室里供同学们礼拜,给他起了个“小画家”的绰号。这件事大大鼓舞了丰子恺对画画的热情和信心。

但是丰子恺真正把画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学习、钻研,要等到他去师范学校读书,遇见老师李叔同之后。

在丰子恺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当时中国少有的文化艺术学府,名师荟萃,中国文艺史上重要的人物,比如鲁迅、朱自清等,都曾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但是丰子恺的学业是从惶恐和反感中开始的,这个第一次离家求学的乡村少年,很不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厌恶校规的管束,更对学校为培养教师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没有丝毫兴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遇见两位老师,一位是他的音乐美术课的老师李叔同,李叔同是中国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画的先驱,后来的佛教高僧,我们熟悉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就是他填词的。另一位是国文课的老师夏丏尊,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的大家,夏丏尊对丰子恺的影响主要在文学方面。丰子恺说:“自己的文章是夏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自己每写一篇文章都会想,这样写夏先生会满意吗?”

作为当时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开风气之先的大神级人物,李叔同看起来十分朴素,他常穿一身粗布袍子,上课永远从一鞠躬开始,又以一鞠躬告别。若是课上有人犯错,他也是私下轻声告诫,比如不要吐痰、要小声关门等等。丰子恺说:“李先生从来不骂人,也不责备人,态度谦恭,然而个个学生真心的怕他、真心地学他、真心地崇拜他。”

李叔同的美术课是从素描写生开始的,他在学校组建了两间石膏模型教室,教学生用石膏写生,还编写了一本石膏模型用法的小册子,这也是最早用中文写成的现代艺术教育专著。在李叔同的引领下,丰子恺发现自己从小就喜欢观察的东西,比如物体的形状、线条、明暗,竟然可以发展成这样精深的学问,他兴奋地说:“我曾以为这些爱好别无何种效用,没想到我私下的玩意儿不期也有公开,而经先生教导的一日。”他开始重新观察周遭事物,特地去买枯萎的大白菜、没熟就被摘下枝头的酸橘子、破损的瓷器来写生。他说:“经过长期与石膏的奋斗,我觉得眼前的世界不复昔日的混沌,各种形状、地上的泥形、天上的云影、墙上的裂纹、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都对我表示一种态度,那些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东西,在我看来个个有灵魂似的。”

绘画的快乐,让丰子恺渐渐疏远了其他功课,埋头于美术,一笔一画苦苦磨练。对于丰子恺的努力和进步,李叔同都看在眼里。终于,在一个晚上,李叔同对丰子恺说:“你的画进步很快,我所教的学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快速的进步。”李叔同平时话不多,声音也是轻轻的,但一旦说了,总是十二分的认真。这几句清清认真的话,改变了丰子恺的一生。很多年后,他仍然满怀感激地回忆,正是从这晚起,他决定学画,立志把生命奉献给艺术,从来没有后悔过。

在丰子恺跟随李叔同学画的一年后,李叔同在杭州出家为僧,成了弘一法师。出家前,他把丰子恺叫到身前,郑重赠送了自己的诗词手稿,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肝胆剖。”这句话是李叔同内心的剖白,表达了自己抛弃世俗生活,选择出家是为了更好地普度众生。丰子恺把这句话和诗稿珍重收藏,他暗自决定,老师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自己要像老师一样生活。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丰子恺之后的人生道路,几乎一直追寻着老师李叔同的足迹。李叔同曾留学日本,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也去了日本游学。在日本的十个月,他非常刻苦认真、废寝忘食地学习音乐、绘画,苦读日语、英语。有一天,在一个旧书店里,他偶然看到一幅寥寥数笔的小漫画,作者用的是西方的构图,加上东方毛笔画法,再辅以几句话点题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这种画风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丰子恺却很喜欢,他开始效仿这种方式画画。他喜欢画充满诗意的事物,比如他画一弯新月、几个茶杯,提上“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画一个穿长袍的人站在楼台前,写一句伤感的“无言独上西楼”。他也喜欢画贴近生活的简单图像,配上通俗的大白话,比如他画一棵树后一堵墙,一个小朋友躲在墙后,露出大眼睛,配文道:“朦朦胧胧,露出孩子黑且大的眼。”

丰子恺说:“漫画就是优美的造型加上一颗诗词的心,就是随意的画、随心的画。”丰子恺的画很快流行起来,通俗的语言、简洁直白的画面,从小商小贩到老人小孩,甚至文盲都看得懂。他把画印成册子,卖得很便宜,以至于澡堂子、馄饨摊儿上都挂着他的画,这是丰子恺所乐见的事。他说:“希望我的画挂在喜爱他的人那里,而不是画商手里,哪怕一个扫地阿姨能因此感到欣喜,就是画很好的归宿。”

这段时间是丰子恺生活最为平静的几年,他的事业进展很顺利,画画之余,他还同夏丏尊、朱自清等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了开明书店和立达学园,他做音乐和美术教师。1927年,在老师的影响下,丰子恺正式皈依佛门,成为佛门的在家弟子,老师给他取法名婴行,婴儿的婴,行走的行,希望她能够像孩子一样天真纯善地行走在世上。皈依后,丰子恺遵从佛门的倡导,奉行不杀生和素食的理念,身体力行。一段时间后,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难得。1928年,他决定画50幅劝导人们不要伤害生命的漫画,为老师50岁生日祝寿,他把这些画称为《护生画集》。他希望能借由漫画这种艺术手段,唤起人们心中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他认为这是他能给予恩师最好的报答。

但丰子恺平静的生活没有维持很久。1932年,日本人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等地沦为战场,为了躲避战乱,丰子恺带着妻儿回到老家石门湾小镇。人口增加,曾经的老宅太拥挤,于是他亲自设计建造了一个前后都有院子的二层小楼,供一家人居住,他给小楼取名“缘缘堂”,缘分的缘,以此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敬畏之心,毕竟在乱世中,一个极细微的缘就可以决定人的生死。缘缘堂的设计,丰子恺很注重空间和采光,力求宽敞明亮,他说:“我认为光明正大的环境适合我的胸怀,可以涵养孩子们好真乐善和爱美的天性。虽然我只花了6000元建造它,但堂是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换,我也不同意。”

缘缘堂里的世界是美好光明的,但缘缘堂外的世界则是满目疮痍。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脚步加快,中国大片土地沦为战场,烽火纷乱中,最苦的莫过于普通劳苦大众。这段时间,幽居缘缘堂的丰子恺,不断用自己的笔墨,描绘着战乱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开始创作漫画《日本侵华史》,准备把从明代倭患以来几百年里日本人在中国的恶行画出来,但是就在这本书即将完成的时候,1937年,日本人占领杭州,石门湾惨遭轰炸,小小的村子死了100多人,缘缘堂也在炮火中毁于一旦。丰子恺带着全家十几口,挤上一条小船,仓皇逃离故乡,踏上了万里流亡的路途,这一逃就是9年。

逃难的途中,惊魂未定的丰子恺,担心漫画《日本侵华史》被日军缴获,引来杀身之祸,将手稿尽数丢入河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恐惧停下画笔。9年里,他不断有作品出版,记录着携妻带子、背井离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控诉战争杀戮带来的创伤,呼吁和平与安宁。他画死于空袭的母亲怀中犹在哺乳的婴儿,并配文:“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中娇儿有所求,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他画一艘坚固的船说:“我恨不得有一艘大船,尽载了石门湾的乡亲及世间一切众生,驶向永远太平的地方。”他也开始画祖国壮丽的山川江河,色彩浓丽,气势宏大,这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是没有的,他在以此表达自己对破碎河山的眷恋。

1938年,丰子恺流亡到广西,这一年他的老师弘一法师60岁了,丰子恺在炮火中画了《护生画集》第二册,60幅画作给老师祝寿。与第一集不同的是,丰子恺的这本画册画得更加优美了,景色宜人,全篇没有任何刀枪杀戮的画面,而是描绘了一个和谐自然的美好人间。目睹战火之烈,身经离乱之苦,比起对苦难的描摹与控诉,丰子恺选择在作品中歌颂生活的真善,告诉人们守住内心的生机与希望,这其实需要画家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

然而,这种美好的画风很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报纸上常有人批评丰子恺不为穷人喊救命,却为禽兽讲护生,这其中包括他的好朋友,同为李叔同学生的曹聚仁。曹聚仁说:“《护生画集》非常荒唐,可以烧毁了。”性格一向平和的丰子恺听到后,愤然与曹聚仁绝交,他写文章说:“护生就是意识到你只是所有生命中的一分子,最后的胜利并不属于那些以暴制暴、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势力,即使在战争中,人仍然要有一种超越民族仇恨的普遍原则,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收到画集,为画册配了文字,并回信道:“我70岁时,请你做《护生画集》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丰子恺收到此信,倍感责任重大,时局凶险,战火纷乱,不知何时能平,自己流亡在外,更生死难测,老师同他约定的是长达40年的坚守,她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嘱托,但是师恩如山,又岂能辜负,于是他回了八个字:“世寿所许,定当遵嘱。”意思是,只要我活着,就一定做到。

在《护生画集》第二册出版后的3年,弘一法师就去世了,但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给老师的承诺。1949年,他辛苦漂泊至厦门,闭门3月完成《护生画集》第三册。1961年和1965年,《护生画集》第四册和第五册在新加坡出版。1973年,文革中,丰子恺被下放到农场做工,中间因患肺病回家治疗,于病中偷偷完成《护生画集》第六册的100幅画。最后一幅画,丰子恺画了一条热汤中的鳝鱼,这条鳝鱼头尾都已埋在沸汤里,却依然拼尽全力的把肚子高高的挺起在汤外,因为他要保护腹中的孩子。在这幅画上,丰子恺写了四个字“首尾就烹”,一个“救”字充满了力量。或许他要表达,即使身处绝境中,也要将腰身挺起,护住自己心中所爱。

在这之后,丰子恺肺病恶化,最终转为肺癌,于1975年去世。从1928年发愿创作《护生画集》第一册,到1973年完成第六册,丰子恺创作的初衷是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但近50年的坚持,不改初衷的对善护生命宗旨的呼吁,使得这套画册超越了师生二人的情感,成为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也成为贯穿丰子恺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这里,我们就按照时间的线索,读完丰子恺一生的主要经历,了解了他的童年时光、求学生涯,以及在艰苦漂泊的岁月里创作《护生画集》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丰子恺人生的另一面,看看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还有哪些有趣的爱好。

丰子恺的第一个爱好就是爱孩子,他把自己称作“儿童崇拜者”,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在他的漫画和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小朋友,搭积木、玩过家家、被先生逼着写作业等等。对丰子恺来说,小朋友的世界有无限的自由和可能,房子的顶可以拆掉以便看飞机,睡觉的床可以用来种花草以便引来蝴蝶,房子里可以住铁路和火车站。在儿童的世界里,他找到了成人世界里所没有的真诚、快乐和自由。他说:“孩子是天地间最健全的人,能够看到世界的真相,而不是像大人一样被各种尘世的偏见、欲望所蒙蔽。我的心只为四事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丰子恺的第二个爱好是猫,尤其是爱画猫。丰子恺养过三只猫,一只叫白象,一只是叫猫伯伯,还有一只叫阿咪。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猫伯伯,这只猫是黄色的,特别喜欢坐在写作的稿纸上。丰子恺说:“猫伯伯睡着时,身体仿佛一堆牛粪,正好装满了一张稿纸。”猫伯伯喜欢凑热闹,他写道:“有一次有贵客来访,我正襟危坐,专心应对,‘久仰久仰’‘岂敢岂敢’,好像演戏,不想猫伯伯却跳到贵客背上,我觉得唐突,想赶走它,贵客却几口称赞,‘这猫真好’,紧张的演戏就变成了何乐的闲谈。”事后,丰子恺感叹说:“可见猫是一切人喜爱的动物,的确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

除了养猫,丰子恺还喜欢画猫,在他的画中,人们喝茶聊天,猫就在桌角睡觉,大人翘着二郎腿读报纸,猫就跳到人翘着的脚上,小朋友一起玩耍,猫则窝在屋顶默默旁观。总之,猫一直在人的生活里。对丰子恺而言,画中的猫就像世间所有的生灵的代表,与人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如同他毕生所做的《护生画集》那样,这里传达的是他对人与动物的平等心。

丰子恺的第三个爱好是音乐,丰子恺还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他给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都画过漫画,写过《音乐常识》《近世十大音乐家》《西洋音乐樗弃》等书,还编辑出版了口琴、钢琴音乐演奏技法丛书,致力于把西方的音乐理论介绍到中国。包括叶圣陶在内的很多教育家,都对丰子恺的尝试赞誉有加,说这些书籍像给紧闭的房屋打开了一扇小窗,启迪了中国人的音乐兴趣。

这些音乐书籍的背后,是丰子恺自己对音乐由衷的热爱和积极的尝试。早在儿童时代,她就喜欢唱歌,他说自己的对国家的爱,就是在小时候唱的那些爱国歌曲中建立的。结识了老师李叔同后,他狂热地学习过一段时间的钢琴。1921年去日本游学的十个月,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去音乐研究院学小提琴。音乐让丰子恺感受到艺术与美的力量,让他在漂泊离乱的尘世多了一个安放心灵之处。

其实不仅仅是音乐,作为中国最早一代的编辑,丰子恺还出版了很多文学、建筑、美术方面的书籍,更主持发行了美育杂志,他始终坚信,美是安放生命与心灵最好的所在。

丰子恺的第四个爱好是爱喝酒。虽然30岁的时候,丰子恺就在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门,做了佛教的俗家弟子,并且终生吃素,但是他始终没有割舍掉一个不被佛门允许的行为,就是喝酒。丰子恺喝酒有两个讲究,一个是喜欢喝绍兴产的黄酒,很少喝高度白酒,一个是不能求醉,他认为喝酒是风雅的享乐,若是不懂节制,醉到骂人、打架甚至呕吐,就违背了喝酒的初心。

虽然提倡饮酒的节制,但是丰子恺也有喝得大醉的时候,比如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他酒兴大发,连着喝了数顿酒,从每晚八两增加到一斤,欢喜的说:“此时不饮,更待何时,我的胜利的欢喜、豪情,是晚上吃酒吃出来的。”又比如逃难途中的一个中秋节,家里十几口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他十分开心,痛饮一顿,饮酒大醉,没有赏月就酣睡了。

在去世前一个多月,丰子恺还在给小儿子的信中借酒报平安,他说:“我每天能喝一斤黄酒,吸一包烟,没事就读读书、写写字,打发时间,一切不需要你们担心。”但其实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糟糕,手臂麻木,发烧不退,这份谎报的家信,传达了丰子恺心中的豁达与乐观,以及对子女的宽慰与爱护。

丰子恺曾说:“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或许这就是丰子恺生命的追求。终其一生,他始终以广博慈爱之心,做至纯至善之画,用艺术的美好与纯真,安顿自己的心,回应人生的磨难。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