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福柯 》:二十世纪法国思想巨匠福柯,深远影响与思想精髓的探索
铛铛铃2025-09-18【传记】50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名字叫做《福柯》。
它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识读物当中的一本,简要介绍了福柯这个人的思想体系。作者呢,是美国圣母大学的哲学教授加里·古廷。
福柯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极端对立的两个面。
首先,福柯是一个社会精英。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法国家庭,在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时,就已经是享有美誉的学术新星。1970年代,他成功入选思想精英汇聚的法兰西学院,登上了法国学术界顶峰。此后,福柯又开始高调地巡游世界,四处演讲、著书立说,成为几乎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的领军人物。
另外,福柯又是一个社会边缘人。他的父亲是一个专制的人,导致福柯从小情感缺失。在那个同性恋还不被宽容的时代,他也因为性倾向备受折磨,还曾经试图自杀。他憎恨法国,始终想要在外国寻求自由和解放,但是最终宣告失败。耀眼的学术光环下,他一直寻求极端的感官体验,他沉迷于虐恋带来的极致体验,也尝试过毒品,最后死于艾滋病。
也许正是这样矛盾的两面,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别具一格的看法。他最大的思想贡献,就是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的眼中,权力可以创造一套知识,这套知识通过教育、传媒、法律、医疗等社会体系传播,在社会中得到认可,成为每个人服从的规则。这样,社会控制就在无形当中实现了,根本不需要棍棒相加。福柯管这套知识叫做话语。因为每个时代对权力的认识都不同,所以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套它自己的话语,服务于权力控制。
这么一来,人们岂不是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牢笼当中吗?在本书作者史密斯看来,福柯就像是一个想要越狱的囚犯。不仅他自己这么想,他也总在提醒人们,注意自己面临的种种禁锢。在这里,禁锢来自于历史与社会,它并不是身体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控制。
接下来就让我带你深入到福柯的著作当中,了解福柯的思想。
首先,咱们要来介绍的是《规训与惩罚》,这是福柯作品当中影响最广的一本,也是理解福柯思想的基础。福柯写这本书源于一系列监狱状况调查。1970年,福柯和一位历史学家,还有一位记者成立了一个组织,他们调查法国监狱的恶劣情形,希望替犯过罪的人在社会上发发声音。在调查的过程当中,福柯得到启发,他认为现代的监狱制度不以消灭罪犯为目的,而是用纪律驯服他们。这看上去是文明的,说明社会有了进步,实际上并非如此。监禁限制了人的自由,纪律改变着罪犯的心态和认知状态。其实啊,这比处死一个人收获的效果更好,手法也更残酷。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是从一个酷刑执行场面开始的。1757年,42岁的罗贝尔·达米安因为刺伤了国王路易十五,被判处死刑,公开处决。福柯详细地描述了达米安被五马分尸的场面。他认为,相比今天的监禁制度,消灭罪犯本人虽然恐怖,但是手法呀,显得粗糙,这种做法传递的信号震慑力不足。首先,这个做法出自君主个人的报复;其次,用短暂的恐怖来驯服旁观者,效果不见得长久。但到了1837年,时间过去了80年,君主制成了过去时,用酷刑公开处决犯人成为了野蛮的象征,监禁制度变得越来越普遍。福柯把当时巴黎少年犯监狱所的章程放到读者面前,这份规章写道:犯人作息日,冬天从早上六点开始,夏天从早上五点开始,每天劳动九小时,学习两小时。另外,犯人起床的时候也有严格的程序。第一次击鼓时,看守打开囚室门,犯人必须起床穿衣并保持肃静;第二次击鼓时,他们必须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铺;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必须整队出发,到小教堂做晨祷。这每次击鼓间隔5分钟。乍一看呢,这些惩罚方式更加温和,但是福柯却在这种表象之下看到了更阴暗的一面。
在他看来,现代的惩罚方式是一种更具侵犯效果的心理控制。罪犯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受到监控和纪律的约束。长此以往,罪犯的心理状态就会改变。而且呢,等到这些罪犯出狱,他们往往就是惩罚制度的活标本,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当中那个黑人一样。当他离开了监狱之后,他依然要听从别人的明确命令才敢行动,如果不告诉经理他要上厕所,他可能根本尿不出来。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要给他强加纪律了。用福柯自己的话来说,在现代时期,心灵成为了身体的牢笼。
当然,福柯的发现不止于此。他进一步引申开去,让人们从被囚禁的人身上看到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控制,这种控制就是权力对每个人生活的渗透和驯服。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还举了很多例子,包括军事训练、学校、医院,其实都参与到这种控制当中。军训和学校不用多说,都存在监控和纪律的管制。医院尤其是精神病院,也会有特定的作息制度。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你就能够明白,他们是怎么样塑造一个个驯顺的肉体的。福柯管这种现代生活的开展方式叫做规训。
那么典型的现代规训方式具有哪些特点,是如何运作的呢?首先,现代规训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全景敞式监狱,也就是犯人活动可以一览无余的监狱。它被福柯认为是现代规训手段的理想模型。这是一种20世纪才流行开来的建筑形式,它往往是环形的,环的中央是一座瞭望塔。每一位囚犯单独住在一间囚室当中,相互隔离。中心塔的监视者能够看到每一间房间里发生的事情。虽然说有那么多的房间,监视者只会偶尔的关注一位犯人,可是呢,犯人却不知道这种目光何时投向自己,总感觉是受到监视。这种建筑让监视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确保权力机制的自动运行。
现代规训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对规范化评价的兴趣。也就是说,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他行为本身的对错,而是他在一个序列当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位置。比如孩子们不能只是会弹琴,他必须考级或者拿奖才行;一家餐厅也不能只是做菜做的好吃,它必须被评为本地排名前十的餐厅。规范化的概念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层面上,教育计划、医疗活动和工业产品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在非正式意义上呢,人们也喜欢列清单,大到旅游景点,小到个人的性生活质量,全部按照等级列一份清单。
监视和规范化评价合二为一,就有了审查制度。学校的缺勤记录、病人的病历、学生的成绩单,这些内容都成了掌权者审阅的内容。在前现代时期,权力具有高度可见性,比如当场行刑以及在城镇驻军。但在现代时期,权力运作通常是不可见的,审查者隐身暗处,而被审查者呢,却是高度可见的。福柯指出,现代社会权力分散在社会各处,每天都在用各种方式盯着你,驯服着每个人。这对强调个体得到充分尊重的现代文明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是不是对你的常识有些颠覆呢?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与福柯采用的研究方法关系很大,这就是系谱学。它是福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呢,系谱学就是研究某种行为在历史当中出现的不同形态,然后观察它变化的过程。在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大家视而不见的东西。自由文明的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监视和规训无处不在的社会,这个结论就是通过系谱学揭示的。
同样是采用了系谱学的研究方法,福柯写了另一部著作《性经验史》,性经验即关于性的心理体验。在这里呢,他又要颠覆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了,那就是二战之前的欧洲人在谈论性时,没有今天想象的那么压抑。二战之后的人们对性的关注,以及被大众熟知的性解放,也不代表人类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权力的影子。
性压抑的假说认为,性从来都是被否定和压抑的,人们很少愿意大谈特谈,这种压抑在18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达到了顶峰,至今依然很有影响力。但是福柯发现,18世纪的时候,欧洲的政府开始发现,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和节育这些事情都是国家需要管起来的东西,而人口和家庭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性。于是政府开始颁布民法,把本来属于宗教和习俗的道德要求强化起来,规范婚姻家庭的生活,重点规范的是婚姻家庭当中的性。这一时期,人们在做忏悔的时候,开始以一种奇特的手段来展示内心,包括性行为的一切细节,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欲望。人们用法令和宗教道德告诉他们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性本能,无论是愧疚的、阴暗的,还是符合规范的心理状态,就是属于18世纪的性经验。福柯觉得,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人本能的自我发现,还不如说是自我审查塑造出来的。
到了19世纪之后,权力对性的规训兴趣离开了家庭,开始关注传统婚姻之外的、传统规范之外的性。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当中,一些名词把一些古已有之的现象定义为病态,引起了人们的羞耻和恐惧,比如同性恋、女色情狂和恋物癖。这样的概念本身就提供了一种价值判断,人们接受了各个领域权威的理论,从而定义了自己的性本能。人们依然会为这些行为忏悔,不过这些忏悔不再局限于教堂,而是出现在医院、学校或者长辈和小辈之间,而且谈论的方式也变得更科学,这又是我们现代性经验的一部分了。
通过对性经验史的梳理,福柯想要剖析的是人对性的理解,还有对性的表述,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权力的驯服在前行的。
除了系谱学之外,福柯采用的另一种研究方法是知识考古学。我们都知道,考古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发掘文物来研究历史。但文物不是在地上随手可以捡到的,它需要考古学家深入到一个特定的沉积层去发现它们。类似的,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就是要求研究者到知识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去考察,了解当时某一种知识诞生的土壤。举一个例子,人们在数百年前都觉得天体只按圆形轨迹运行,这是为了契合神学的观念,任何轨道不是圆的说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今天呢,不会有这样的看法,因为我们思考天体运行轨道的形状不再依赖神学,而是依赖现代物理学。可以看到,不同的历史语境会筛选出不同的知识。知识考古学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向人们证明许多看似不可能的谬误,其实曾经存在,而且存在的还相当合理。任何被人们认定的知识,其实背后都有一些时代的偏好。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就是采用知识考古学研究的成果,考古的对象就是疯癫。在这本书当中,福柯讲述的是人类对疯癫的看法转变的历史。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被人们看作不可或缺的现象,因为疯癫是一种能力,它能够触及理性的边界,而且可以启示出人的本质。疯癫与理性相对,是人存在的另一种模式,而不是毫无道理的。但到了17世纪中期,人们开始把疯癫看成是对人类理性的单纯否定,疯子于是被排除在人类之外了。这种观念的变化转变了人们对待疯子的方式。法国大革命期间,疯子被隔离开来,带上枷锁之后,有人解除了疯子身上的枷锁,将他们集中到了疯人院,给了他们更为人道的待遇。在那儿,有医生为他们提供治疗,设置专门的活动,让疯子表现得礼貌得体,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与对刑罚的态度一样,对待疯癫者的这种转变在福柯看来并不见得更人道。他指出,疯人院不是观察、诊断和治疗的自由王国,而是人受到控告、审理和定罪的场所,那里存在着强有力的精神禁锢。
在这里,福柯讥讽了疯人院,但他真正要批驳的其实是疯癫观念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他把所有明显偏离社会主流的行为界定为越轨,然后把越轨的人与社会分离开来。在福柯眼中,疯癫只是人类理性的一种替代形式。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就像是对错误的理解一样,结局可能反转。尽管错误通常被认为是负面的,但是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来看,一种知识体系当中的错误,可能是提出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开创性真理。例如哥白尼认为地球绕太阳转,在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体系当中是错误的,但却成为了17世纪新天文学体系的基石。而疯人的越界经验也可能提供给人们灵感,提供某种理性发展的方向。
好,到这里,福柯的思想和承载他思想的主要著作就介绍完了。福柯的著作触及了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监禁制度、对性的认知和表述,还有人类对疯癫看法的变迁。但贯穿这些问题的都是权力如何通过社会机构驯服人类,驯服的过程产生了知识,它是动态的,是权力和驯服对象之间的一种互动。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