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国之枭雄》:“汉学界诺贝尔奖”儒莲奖作品,还原曹操真实面貌与传奇人生
铛铛铃2025-09-18【传记】43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国之枭雄》,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曹操的生平。曹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政治家,在秩序崩溃的汉末乱世,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秩序,让百姓重新得以安居乐业。但另一方面,世人眼中的曹操又是一个白脸的奸雄,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曹瞒传》,时常把曹操描绘成自私、奸诈、残忍、好杀的野心家和奸佞之徒。曹操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为什么会出现两极化的趋势呢?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国之枭雄》,就将还原曹操真实且复杂的一生。
本书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勒夫·德·克里斯·皮格尼,中文名叫张磊夫。张磊夫是研究汉代和三国史的权威,他的著作《洛阳大火》是西方第一部完整记述东汉历史的著作。张磊夫十分重视中文史料,他很可能是英语世界唯一一个读过《后汉书》全文两遍的人,对汉代和三国时期中文史料的英译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十分注重从人口、经济等社会结构因素来分析历史,而不是仅仅看重某个人物的作用,这也让他能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展现曹操的功过是非。本书出版后,获得了有着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
张磊夫在本书中结合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等史料,对曹操一统北方、称公称王等关键事件娓娓道来,也对曹操身后之名的变化进行了深度解析。接下来我将按照下面三个部分,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曹操是如何在汉末乱世重建北方大部分地区秩序的;第二,是什么促使曹操由汉室忠臣向称公称王转变的;第三,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如何变化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曹操是如何在汉末乱世重建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秩序的。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青年时的曹操受到了良好教育,尤其喜读兵法。不过他的家庭虽然有些权势,却并不能与那些传承多年的世家大族相比,曹操想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个人能力。当时正值东汉末年,汉室的统治逐渐崩溃,社会秩序也逐步瓦解。桓帝之后即位的汉灵帝重用宦官,卖官鬻爵,搞得朝中乌烟瘴气。而在民间,仅在公元171年至185年这16年间,东汉就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瘟疫,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公元184年,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虽然起义迅速被东汉政府镇压,但北方大部分繁荣地区都被波及,大量民众死亡,生者也被裹挟背井离乡。曹操也带兵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他此前做过东汉首都洛阳的北部尉,相当于首都一个区级公安局长的位置。因为执法严明,得罪人被调到顿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做县令,没想到在这里,他又因为亲属犯罪被牵连免官。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曹操被擢升至济南相,管辖地区包括现在的济南、章丘等市县,没多久就把这些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公元188年,曹操在汉灵帝手下做带兵的校尉。汉灵帝驾崩后,汉少帝刘辩继位,朝中大权落到了军阀董卓手里。董卓废掉了刘辩,立汉灵帝的另一个皇子刘协为帝,这就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董卓擅自废立的行为,遭到了以袁绍为代表的官员们的反对,他们在函谷关以东集结军队,组成关东联军,合力讨伐董卓。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向西迁都长安,东汉中央政府的权威崩塌,北方大地成了土匪割据、军阀混战的战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操逐渐成为一名军阀,并且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手段,在秩序崩溃的汉末乱世一统北方,重建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安稳秩序。
首先在军事上,曹操要建立一支忠于自己且有实力的军队,这里面有三个步骤很关键。第一步是陈留起兵。董卓立汉献帝后,授予曹操一个新的官职拉拢他,曹操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他对董卓的态度。公元189年,34岁的曹操离开洛阳,在开封以东的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加入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拱卫汉室。
接下来第二步,曹操又收降了青州黄巾军,实力大增。公元192年,曹操被兖州官员自发拥立为兖州牧,也就是现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地区的军政一把手,对付入侵兖州的青州黄巾军。曹操打败了他们,收降了30多万军队,挑选其中精锐编成自己军队的主力,曹军实力大增,能够与周围的军阀相抗衡。但如何掌控这支壮大了的军队,并保证他们一直效忠于自己,是个问题。为了实现对军队全面的掌控,曹操又进行了第三步,建立世兵制度,保证自己对整支军队的掌控力。所谓世兵,是指士兵和他们的家属,也叫兵户。曹操专门为他军队的主力和家属建立了户籍,并把家属迁徙到自己控制的核心区域作为人质。如果士兵在前线作战中逃跑,那他在后方的家属也会受到牵连,遭受惩罚甚至处死。而且这些被建立户籍的世兵,他们的后代也要当兵。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建都洛阳,为了加强洛阳的防卫力量,曹丕就又把原来控制在邺城,也就是现在安阳地区的10万世兵迁徙到洛阳来。可以说,世兵制度不仅保证了军队对曹操的忠诚,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也保障了曹军兵源的稳定。
再加上曹操自己非常善于用兵,常常亲自率军作战。像他成为兖州牧与吕布争夺兖州,曾经诱敌深入,率兵聚而歼之。官渡之战后,为了彻底消灭袁氏在北方的残余势力,曹操曾经率兵秘密潜行到今天辽宁省葫芦岛的白狼山,将袁绍儿子们依附的少数民族乌桓一战破敌。从189年陈留起兵,到发生赤壁之战的公元208年,曹操在19年的时间里,先后战胜长江以北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多个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为重建这些地区的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战胜了他的强劲对手袁绍,并在此后的6年中逐渐消灭袁氏的势力,获得了华北平原北部的广大土地。
而在军事扩张的同时,曹操也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实力。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措施,曹操主动把流亡的汉献帝接到许都,重建东汉中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195年,汉献帝带着大臣逃离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的控制,从长安向东流亡,并且下诏天下兵马勤王。当时身在兖州的曹操,听从荀彧等谋臣的建议,主动出兵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在许都,曹操重建了汉室宗庙和社稷,也重建了东汉中央朝廷。当时的朝堂势力分为三股,一股是跟随汉献帝流亡的官员,一股是效忠曹操个人的官员,第三股则是有忠君报国思想,却也很实际地选择侍奉曹操,期待他能匡扶汉室的官员。最后一种官员的代表,就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他期待曹操能成为匡扶汉室的忠臣。为了控制许都的中央朝廷,曹操任命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让他来主理朝政。而曹操本人此时也从一个地方官员成为掌管军权的中央大员。汉献帝从进入许都开始,与外部的接触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朝中高层官员任免一切大权皆由曹操掌握,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更具有合法性,施行政令、征讨四方也更加名正言顺。
而为了生产物资增强实力,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还在经济上实行了屯田制度。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地方的土地无人耕种。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后,为了应对周边的挑战,他必须迅速提高实力,毕竟打仗打的是钱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被迎接到许都的建安元年,曹操的谋士任俊在许都试行了屯田。他把战乱中迁移来的百姓集中安置在一片空闲的土地上,让他们种地,朝廷还为他们提供种子、耕牛、军队保护。但百姓种田得到的收成,朝廷会收取一半作为赋税。如果只看收税比例,好像收的很多,但在动乱的东汉末年,由于有军队的保护,这些百姓不用再东奔西走的逃难,可以安心种田过日子已经很不错了。由于许都屯田取得的良好效果,屯田制以许都、洛阳为中心,在曹操控制的很多地区推行,不管是投降的土匪流寇,还是逃难的百姓,都可以在曹操这里分得一片土地,过上安稳的生活,这又吸引了更多百姓来投靠。屯田制的大量推行,让曹操有了更多的钱粮和兵员支撑,战争综合实力相比其他对手增长得更快。同时期的军阀,比如黄河以北的袁绍手下士兵饥饿,只能靠采摘桑葚为食,而淮河流域的袁术手下士兵,只能靠捕捞牡蛎和蛤蜊为食。就连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的胜利,也受益于屯田制。人们说到官渡之战的成败,常常认为战前袁绍的实力远大于曹操,尤其是兵力方面,但本书作者张磊夫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双方实力相差并不大,袁绍军队的数量并不一定比曹操多,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独特观点。从双方实际控制的人口数量来看,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虽然号称拥有黄河以北、华北平原上的广大土地,但张磊夫认为,袁绍实际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冀州,包括现在的河北中部、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而曹操统治的核心地区是兖州以及许都所在的颍川郡。根据《续汉书》的记载,在东汉后期的公元二世纪中叶,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只比冀州少了50余万。再加上曹操在战胜吕布和张绣之后,可以调用淮河以北地区的人口资源,这就让曹操实际控制的人口数量并不一定比袁绍少。此外,战前袁绍耗费数年才击败了公孙瓒,还面临着曹操及其盟友的挤压,军事力量也没有普遍所言的那么强。反观曹操,则在官渡之战之前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多管齐下,实力迅速增长。本书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曹操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对袁绍形成的军事压迫,让袁绍意识到,虽然他刚打败公孙瓒,还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但也不能再继续等下去了,必须集中他能调动的力量,迅速对曹操的核心统治地区兖州给予致命一击。可惜曹操战争准备充分,计划周详,用兵灵活,他先是从黄河边上主动往后撤退,拉长袁绍的补给线,然后亲自率军攻击袁绍屯粮重地乌巢,出奇制胜,一举赢得了这场他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
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为了重建汉室在地方上的政治秩序,对百姓实行稳定有效的统治,曹操又建立了从地方上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由于战争的原因,原来汉室官员的选拔体系已经被打乱,曹操重新征服北方大部分地区后,要治理地方,就不能再依靠军事将领,而是需要忠诚、有能力的地方官员。大约公元208年,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平定北方大部分地区后,为了大范围的选拔人才,采纳了手下文官何夔的建议,很务实地建立了中正制度。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认为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时代建立的,但本书作者张磊夫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制度在曹操时代就已经建立。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他的文官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选官制度,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只是陈群将何夔提出的选官方法更加制度化了而已。在曹操下令实施的九品中正制中,每个郡的地方官自己向上推荐人才作为官僚的候选人,朝廷会在每个郡任命一名中正官,对这些人才进行考评,根据才能高低分成九个等级,并根据中正官的评价授予他们官职。从长远来看,这些在地方上的中正官,最终会被那些长期在朝中做官,在当地又有势力的地方士族所控制,这是曹操所能料到的,他正是通过赋予士族选官的权利,换取士族的效忠,也获得了大量的行政官员。随着这种官员被大量任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政治上都重建了汉室的统治秩序。
就这样,在诸侯割据的东汉末年,曹操文武并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使得北方经济在短期内获得恢复和发展。根据《三国志》记载,今屯田制大力推行5年后,曹操统治的地区就实现了仓廪丰实,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208年,曹操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自任丞相,独揽大权。尝过了权力滋味的曹操,还能再保持年轻时对汉室忠诚的初心吗?接着我们就来看第二部分,是什么促使曹操由汉室忠臣向称公称王转变的。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赤壁之战爆发,曹操战败北归,政治声望受到影响,一些反对他的人对他继续把持权力表示不满。赤壁之战前,周瑜曾经骂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还说他欲废汉自立,这两句话代表了反对曹操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公元211年1月,曹操专门发布了一个名为《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政令,坦诚地回复了一些人对他的猜忌和质疑。比如有些人想要曹操放弃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曹操对此主要做了两点回应:第一,自己不放弃兵权,并不是贪恋权位,而是想继续为国家讨贼,重建汉室的权威和辉煌,更不想让国家因为没有他而陷入危险的境地,假如国家没有他,过去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二,他不交出兵权,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不受伤害,但他对汉室的忠诚,就像周公对西周的态度一样。可是仅仅两年后,曹操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结束回师许都,被封为魏公加九锡。九锡是一种由朝廷赏赐级别极高的荣誉,只有对国家有极大功劳的人才能被授予。然而纵观400余年大汉王朝,上一个加九锡的人是篡夺了西汉江山的王莽。此外,曹操还获得了黄河以北的十个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建立魏国,这时的魏国是指曹操在自己的封地所建立的魏公国,还不是曹丕代汉后建立的魏王朝。曹操仿照东汉帝国的行政体系,在自己的魏国内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机构。曹操称公建国,这是曹魏政权最终取代了东汉政权的重要一步。此后,曹操还会继续称魏王,魏公国的行政机构也会进一步扩张。
那是什么让曹操迈出了称公建国这一步呢?这跟当时曹操面对的外部形势和内部斗争相关。公元213年,也就是曹操称魏公加九锡的这一年,他还有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备、汉中的张鲁没有平定,尤其是江东的孙权,由于南方人口的迅速增长,曹操想要迅速平定南方已经不可能了。当时以及此后孙权统治的范围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这些地区的人口在西汉末年的公元2年时才200多万,到了东汉后期1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到了700多万,其中位于长江下游的豫章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地区,人口增长了六倍之多。曹操统治的北方核心区兖州和冀州,同时期人口一共才880多万,之后又因为瘟疫、战乱不断,人口进一步锐减。在他统治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因为此前羌、匈奴、鲜卑等外族不断向内地掠夺,已经十室九空。曹操的《蒿里行》中有这样几句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述的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后北方人民的惨状。这也导致东汉末年北方不少民众向南方流动,使得南方人口进一步增加。当时在刘表治理下的荆州,就收留了不少从北方避难的百姓,其中就有从现在的山东地区南下的诸葛亮一家。与此同时,孙权还向南控制了包括今天浙江、福建等在内的地区,往那里进行移民、发展贸易,增加人口和财富。就这样,此消彼长之下,凭借人口资源和长江天险,孙权最终能与曹操及其继承者分庭抗礼,这是曹操一生多次南征孙权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战争让曹操意识到,他想在短期之内打下南方,一统天下已无可能,孙权、刘备这些强大的敌人会一直存在,南北对峙将成为可能。曹操需要考虑在他去世以后,他的继承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挡外敌,而在内部,尚在许都的汉献帝一直对自己作为傀儡的处境心怀怨恨,他和忠于汉室的势力渴望铲除曹操及其羽翼,重夺大权。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和家族的长远利益,曹操要为自己的继承者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使之在自己去世后既能抵挡来自外部的敌人,也能承受住来自内部的变乱,这就是曹操由汉室的忠臣向称公建国以及后面又进一步称王转变的原因。
果然,曹操称魏公的第2年,汉献帝的皇后伏寿意图谋害曹操,计划泄露被杀。公元216年,曹操又加封为魏王,魏公国升级为魏王国,行政机构进一步扩张。这时东汉帝国的运转实际上是在魏王国的行政机构下进行,东汉朝廷只是一个躯壳而已。公元217年,曹操又被赐予可以身着天子冠冕出行,使用天子礼仪的资格。这时的曹操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际上都几乎是帝王了,与汉献帝相差的仅仅是一个皇帝称号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忠于汉室的势力在第2年连续发动了两次暴乱,意图推翻曹氏,匡扶汉室,最后都被曹操的势力镇压。不过此时的曹操并不能废掉汉献帝,因为他还要借着这块招牌来打击外部的敌人,他也没有理由废掉汉献帝,不然他就跟董卓一样,会丢掉所有的政治信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了他的功业,也成了禁锢他一生无法称帝的桎梏。公元219年,当有大臣劝曹操改朝换代时,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其政治寓意不言自明。第2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65岁。
关于曹操的死因,一直有传言说他死于头疼症,对此,本书作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曹操头疼病早就被名医华佗治好了,曹操之死可能跟当时爆发的多种传染病有关。曹操一生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他与至少15位妻妾一共生了25个儿子,至少七个女儿。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迅速取代汉朝,建立曹魏,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至此,曹操的家族得以保全,他一生的事业和权势也得到继承。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曹操之死时有这样两句诗:“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意思是说曹操对于东汉王朝集万古流芳和遗臭万年于一身,既是东汉末年存续汉室的有功第一人,也是篡夺汉室的罪魁祸首。这样矛盾的人生,让后世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当时政治环境和主流意见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三部分,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如何变化的。
在北宋之前,官方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自作《祭魏太祖文》,称赞曹操为东汉末年流离失所的人民带来秩序与和平的功绩。北宋时,宋真宗赵恒下令重修曹操在家乡的宗庙,此后的北宋文学家穆修还专门写文纪念此庙,称颂曹操是可以与西汉汉高祖、东汉光武帝相提并论的人物,毕竟他也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乱世,成为了新王朝的奠基者。在《三国志》《世说新语》这些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书里,对曹操的评价也都比较正面。《世说新语》里的曹操还是一个有名望、聪明且机警,比较有个人魅力的形象。
然而这种情况到了南宋时就发生了变化。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南宋必须说自己是带有天命正统性的政权,北方金人建立的是伪政权,这就像三国时处于南方边缘地区的蜀汉对抗占领北方的曹魏一样。因此,南宋的理学家朱熹认为蜀汉是享有天命的正统性政权,而曹魏是篡逆的伪政权,这种观点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观念,深刻影响了民间和后世。从南宋的说书到明代的小说、清代的京剧等,在创作三国时期的作品时,也都尊刘贬曹,曹操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不过到了现代,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又发生了改变。1953年,郭沫若发表文章替曹操翻案,把曹操作为改革分子来表扬。1988年,上海京剧团创作了关于曹操的新戏剧,在剧中,曹操是一位有缺陷的伟人。本书作者张磊夫恰恰也这样认为。张磊夫承认,作为一个军阀,曹操有很多残忍和严酷的行为,比如军阀陶谦的部下杀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给父亲报仇,曹操在攻打陶谦时,就屠杀了很多无辜的平民。但曹操也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政治家和诗人。张磊夫认为曹操具备了奸雄、英雄和枭雄三者优点。在汉语环境里,奸雄可以理解为奸诈、有雄心的人,英雄是指靠着勇气和才能赢得荣耀的人,枭雄则是指骁悍、强横、有野心的人。按照上面的定义,曹操性格狡诈、多智,又有扫灭汉末群雄、一统天下的志向,是奸雄自不必说。而作为懂得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曹操靠才能重建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安稳的社会秩序,他建立运行的魏王国行政体系,不仅事实上取代了汉帝国的政府结构,其中世兵制度、屯田制、九品中正制等特色政治制度也被后面的一些王朝所继承,这份功绩带给他巨大的权力和荣耀,他也能因此称得上是一位英雄。那为什么说曹操也具有枭雄的优点呢?这就跟他是战略家,也是一位将才有关。曹操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不仅精通兵法谋略,还能够亲自上阵杀敌。论谋略,曹操熟读《孙子兵法》,还作了13篇注解,在实战中,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形随机应变,使用正确的策略。比如出奇制胜这个战术,在一统北方的官渡之战、北征乌桓、西征关中马超、韩遂这三场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运用了它,并以此取得了胜利。论骁勇,从早年起兵讨伐董卓开始,曹操指挥作战几乎都是亲自率军上阵,像在攻打吕布和张绣的过程中,曹操都曾经因为亲自率军作战身陷险境。而同时期的军阀袁绍、袁术、刘表都自矜身份,只是对军队发号施令而已。再加上曹操可以在战争中做出快速正确的应对,迅速取胜,以至于有这样一条谚语流传了下来,说“曹操,曹操就到”。例如在官渡之战中,当袁曹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曹操采纳了袁绍叛逃的谋士许攸的建议,亲自率领骑兵攻击并烧毁了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这次偷袭让曹操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
除了身兼英雄、奸雄和枭雄的优点,曹操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他对汉乐府加以继承和创新,擅长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抒发个人的情感,他的《蒿里行》《短歌行》等都成为了传世名篇。
张磊夫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像曹操这样惹人关注,他既富有才华又残忍,既狡诈又坦诚,他戎马一生,却始终没能一统全国。正是这种天才与个人失败的融合,以及复杂迷人的性格,让曹操在死后1000多年来始终被人们评价和想象,也始终为人所铭记。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