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活着为了讲述》:《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讲述生命的故事与传奇
铛铛铃2025-09-18【传记】3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这位作家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
第一部分,我们来聊聊这部自传的一些相关背景和作家的生平轶事。准确地说,其实这只是自传的第一部,时间跨度上,从1927年作家出生,到1955年他离开故乡,远赴欧洲为止。
自传的意义在于抵抗遗忘。在作家最后的岁月里,失忆症的阴影困扰着他。有时候觉得难以想象,或者不忍想,失去记忆,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作家意味着什么。相对于肉体的死亡,他似乎更惧怕遗忘这另一种形式的死亡。他曾经不止一次对最亲密的友人提到这个失忆的话题。2002年出版了这本《活着为了讲述》,他曾经半开玩笑似的跟家人说:“这诗意好像有家族遗传,所以我要赶在忘光之前,把后面的几卷都写出来。”
到了2007年3月,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到了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那是一座对他意义非常重大的城市。因为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就是在那里最终放弃了大学法律专业,也是在那里完成了处女作《枯枝败叶》的初稿。2007年,这个城市要庆祝他的80岁生日,以及《百年孤独》的40岁生日。那一天,当他的讲演结束,西班牙国王夫妇、哥伦比亚总统和四位前总统,还有一位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西班牙皇家学院院长,以及全场观众同时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众多躬逢其盛的参与者在回忆的时候,遥想当年仍然是激动不已。可未必有人会想到,就在盛典的前夜,在《百年孤独》中发明了失眠症兼失忆症的那位小说家,对朋友说:“我真害怕有一天像我妈妈一样失去记忆。”当时的见证者这样描述那一刻的情景:说着,他的眼神投向窗外的城市星空,正是在那城市里,他学会如何在文学世界漫游,飞得比连飞得最高的记忆之鸟都无法企及的高渺空间。
2014年,我第一次踏上哥伦比亚的土地,按照自传里的记载,走了一条追寻马尔克斯之路。在复活节的那个星期四,我在卡塔赫纳的玻利瓦尔广场,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远在墨西哥,马尔克斯刚刚去世,只顾坐在广场的长椅上发呆。因为就在60多年前,一个学法律的大学生,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一天,因为没钱住旅馆,就是在这里的某个长椅上过的夜,结果半夜的时候被警察抓了起来。这个大学生名叫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当时我坐在玻利瓦尔广场的长椅上发呆,抬头正好看见这位解放者玻利瓦尔的骑马像。马尔克斯在自传里说:“那是外公命令我崇拜的英雄。”他一身戎装,鸽子们在他酷似罗马皇帝的脑袋上拉了一堆屎。在2007年的时候,这位英雄的雕像上当然已经没了鸽子,只有加勒比的阳光在闪亮。原来马尔克斯就是在这样的阳光里长大,怪不得第一次到首都波哥大的夜里,他大叫着跑出卧室,说有人恶作剧在她被子里淋水了。人家告诉他不是,波哥大就是这样。不知道这传说有几分是真实,根据我初到波哥大的经验,似乎没有这么夸张,或许是季节不同的缘故。然而,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祭司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虚构,任何虚构总是基于某种真实的经验。”这个年轻人与那个城市的格格不入,是真实的。一个敏感、困顿、来自沿海小镇的外省青年,来到安第斯山阴雨绵绵的首都,觉得自己成了被高傲的波哥大人嘲弄和漠视的对象。每到周末,他总相信自己是全城唯一一个因为没钱而没处可去的人。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远在墨西哥城,87岁的老人已经摆脱了病痛的烦扰,卸下了生命之累,回到了他的马孔多,就像那个第一次去马戏团看冰块的孩子。我们知道,整本《百年孤独》就是缘起于这样一幅图像: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子去见识冰块。1937年3月,带他去看冰块的外祖父尼古拉斯·马尔克斯上校去世。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宣称,从那之后,自己的生活中再没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事。如今祖孙重聚,老上校会不会要求自己心爱的外孙,像当年从电影院回来一样,一一讲述这70多年的日子,不许漏过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的作家,一定会像当年的那个小孩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就像他自传的题目——《活着为了讲述》。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谈一谈这部自传中的一些独特之处。人物传记有很多种写法,比如现在在我的书架上,有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就有十几种,有《布恩迪亚家族的秘密》《百年孤独背后的历史、真实》《4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学时光》《马尔克斯在卡塔赫纳》以及做记者的弟弟对他的采访,还有小妹阿依达·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回忆《加比托梦见马孔多的孩子》,还有作家毕生的好友门多萨的《加博:信件与回忆》,以及早就有中译本的《回归本源:马尔克斯传》《马尔克斯:早年生活、1927~1970》。这些传记各自关注的时段或角度不同,而晚进的杰拉德·马丁的那一本《马尔克斯传》,堪称其中的集大成者。但我们现在说的这一本《活着为了讲述》,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传记。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它是作家的自传,独一无二,容易让人认定这就是最可信任的信息源,如何成为马尔克斯的官方指南。另一方面或许更加重要,这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一个文学青年的成长史、一位作家的阅读史,外加私房书单,还包含了很多友谊的故事、爱情的故事,还是一部角度独到的哥伦比亚历史和文化百科。
翻开第一页,我们会发现,自传并没有从主人公的出生开始讲起,而是出人意料的一句话:“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我们都记得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著名情节,主人公在品尝一块玛德琳小点心的时刻,触发了记忆,就像启动了无形的回忆机器,一发而不可收拾,召唤出无穷的往昔。马尔克斯的自传开始,也有相似的玛德琳时刻。当他陪母亲一路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故乡,昔日的邻居留他们吃饭,书里有这样细微的描写:清汤入口,沉睡的世界在记忆中醒来,儿时的味道,离开镇子后久违的味道,又一勺一勺原封不动地喝回来,一阵阵让我揪心。原来,这场旅行,一个23岁的年轻人,陪母亲回到自己从八岁起就再也没回过的故乡,表面上看是地理空间中的旅行,但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时间中的旅行,回归本源之旅。这场寻根之旅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当母子俩乘坐小汽船,在马格达莱纳河上的暴风雨中摇摆时,文学青年马尔克斯一边抽着最便宜的黑烟丝,一边重读着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八月之光》,那是他当时的精神导师。也正是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用最精简的词汇,捕捉到加勒比热带的本质。在描写淤泥、蚊子、大沼泽、铁皮屋、香蕉园的一路上,作者穿插进去福克纳、萧伯纳、康拉德一系列外国作家的名字,却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影响那个文学青年的前辈。
哦对了,这部自传也是一部父母望子成龙的幻灭史。11个孩子的大家庭中的长子,打破了父母在家里的白墙上挂起大学学位证书的梦想,一心想要当个作家。在一路上,母亲不断提起那个吓人的问题:“我跟你爸爸到底要怎么说?”儿子坚定地回答:“告诉他,这辈子我只想当作家,也一定能当上。”
自传的第二章开始的时候说道:“陪妈妈去卖房子,那天我回想起了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事,但对于这些事情在生命中的意义,我并不确定。”注意,这里又是一个魔术大师马尔克斯抛出的烟雾弹,因为接下来他马上就提到了香蕉工人大屠杀的事件。美国联合果品公司香蕉种植园,在小说里和现实中一样,为当地带来了冒险者、跨国垄断、贸易畸形的繁荣,以及暴力与死亡。香蕉工人罢工,以军警开枪屠杀告终。传记作家把发生于1928年12月6号的这一惨案,称为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与作品影响最大的一桩历史罪行。在小说《百年孤独》中,大屠杀的幸存者何塞·阿尔卡蒂奥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置身于长得望不见头的火车上,而车厢货架上,整整齐齐落着的是男女老少的尸体,好像一串串变质过期的香蕉,准备扔进大海里。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才发现,人们仿佛在一夜之间都被洗了脑,没有罢工,没有开枪,没有死人,马孔多什么都没发生。他从此躲进了家中的小屋,一心钻研那位老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神秘羊皮卷,并且将破译羊皮卷的使命,铭记大屠杀的真相,都托付给家族的第六代,日后的猪尾巴婴儿奥雷利亚诺·巴比伦。在他一头扑在羊皮卷上猝死之前,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你要永远记住,那是3000多人都被扔进了海里。”实际上,现实中大屠杀具体的死难数字,一直是众说纷纭。当时的首都和地方报纸、工运领袖、美使馆的领事各有各的统计,从官方版本宣称的九人,到群众记忆中的数千人,相差悬殊,可以说是一个哥伦比亚版的罗生门。而自传里说,把这个挥之不去的事件写进小说时,我将脑海中盘桓多年的恐惧,化为了确切的数字,将死亡人数定在了3000。但没想到,这位作家的虚构最终变成了现实。多年以后,在香蕉工人大屠杀纪念日,某位参议员发表讲话,倡议为死于军队之手的3000名无名烈士默哀一分钟。小说家的虚构成为了历史,这看似荒唐,但其实虚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现实。根据最近学者的调查研究,在12月6日凌晨的火车站大屠杀之后,卡洛斯·科尔特斯·巴尔加斯将军的士兵,在各地进行的逮捕和屠杀行动,持续了足足三个月。这样看来,3000人可能还是保守的数字。那200节车厢的火车满载着尸体驶向大海,虽然细节上是虚构,因为当时不可能有200节车厢的火车,但这样的意象的确令无数读者难以忘怀,也构成了对官方正史的挑衅和颠覆。《百年孤独》的历史,终将在不肯遗忘者手中破解。我们上面提到的马尔克斯传作者,英国学者杰拉德·马丁说得好:“这部小说讲的不是历史和神话,而是历史的神话。”
第三部分,我们延续上面的话题,结合几个具体的例子,谈一谈这部自传和作家其他作品之间的紧密关联。《活着为了讲述》表面上看是人物自传,其实真正的主题或许是作家一生的追问: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在这部自传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与作家的虚构作品相关联的细节。比如说,当写到母子俩刚回到故乡小镇时的一段插叙,作家追忆多年前的一个周二中午,我们突然发现,午睡的人们都提前醒了,趴在窗口,这是我们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看见一个身着重孝的女人,牵着一个12岁左右的女孩,女孩抱着一束花,花枯萎了,用报纸包着,太阳很毒,他们打着黑伞,对张望的人视而不见。他们是那个被击毙的小偷的妈妈和妹妹,要去小偷的坟前献花。这一幕在我脑海中萦绕多年,是当时趴在窗口的所有人共同的梦境,后来我也写了篇故事,才算是解脱。自传这里并没有提故事的名字,而我们知道,那就是1962年出版的著名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自传的另一处,提到了作家自己的妹妹马尔戈特,说她好几天不吃不喝,不哭不闹,有时偷偷地把饭菜往角落里倒掉,谁也不懂她不吃饭怎么还能活着。后来才发现,她只爱吃花园里湿润的泥土,和用指甲从墙上抠下的石灰块。外婆发现以后,给花园里最诱人的犄角旮旯,全都抹上了牛粪,还把小辣椒埋进了花盆里。这不就是《百年孤独》里吃土女孩丽贝卡的原型吗?小说里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写她是如何因为单相思而旧病复发,她又开始吃土,第一次几乎是出于好奇,她确信,那糟糕的味道将是摆脱诱惑的最佳药方,她果然无法忍受泥土在嘴里的感觉,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受制于不断增强的欲望,渐渐恢复了旧日的胃口,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喜爱,以及原始食物带来的满足。她将一把把泥土藏进口袋,以便传授女友们最烦难的针法,谈论其他不值得自己为之吃下石灰墙皮的男人,一边趁人不注意,一点点吃掉,心中涌起既幸福又愤怒的迷乱感觉。这一把把泥土,是那唯一值得她自卑自贱的男人,不再遥远,也更加真切,仿佛从他脚上精巧的漆皮靴,在世界另一处所踏的土地传来矿物的味道,她从中品出了他先学的重量和温度,这感觉在她口中猛烈烧灼,在她心里留下安慰。
自传里的重要人物之一,作家的外祖母会制作并且出售糖果小动物,而外祖父的爱好是打造身子会动,还镶着绿宝石眼睛的小金鱼,这些都能在小说中找到回响或变体。在《百年孤独》里,正是家族第一代女主人乌尔苏拉,制作的糖果小动物,把失眠症传染到了整个镇子。书里说,镇上的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后来失眠症变成了失忆症,一直到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归来,用神奇的药水,才重新燃起了居民们的记忆之光。至于小金鱼,那更是小说里的核心道具,是主人公奥雷利亚诺上校年轻时在金银器作坊里学会的活计,而日后当战争结束,梦想幻灭,他又回到了家里重拾旧业。书里写道,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32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她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35岁,他逃过14次暗杀,73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毒药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大难不死,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至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也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
自传里有趣的细节举不胜举,比如作家还提到,他妈妈小时候,假期曾邀请全班同学来家里玩,外祖母为此专门购置了72个尿盆,用过之后便一直存放在家中的储物室里。这一细节也被收进了日后的《百年孤独》,作家似乎还嫌不够,特意给那间储物室起了个名字——便盆室。我们这些读者,一开始好像不断地挖到宝,或者识破密码,边看边露出会心的笑容,但读着读着,我们渐渐忘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又一次沉浸于马尔克斯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活着为了讲述》的中文版腰封上有这么一句宣传语:豆瓣非虚构类作品排行第一。读到现在,我们似乎有些拿不准了,真的是非虚构作品吗?
马尔克斯的自传以旅行开始,也已旅行结束。他在7月的一个星期四,坐上飞往巴黎的航班,在飞机上,他第一次给自己爱慕已久的姑娘写信,只写了五行,最后鼓起勇气加上一句,他说犹如正午的一道闪电,让自己眼前发黑的话:“一个月不回我信,我就定居欧洲不回来了。”那一天是星期五,到了第二个星期四,当他回到日内瓦的酒店,看见了回信,全书就此结束。而我们就像连载小说的读者一样,恨不得马上看到续集。虽然全世界都知道,那位姑娘梅赛德斯日后成了他的妻子,陪她去斯德哥尔摩领诺奖,也陪她走到生命的尽头,但马尔克斯没能完成当初的许诺,计划中自传的后两卷只存在于想象里。但我们还是想读下去,想知道回信里究竟写了些什么,想听听主人公怎样讲述他后来的日子。
《活着,为了讲述》这本书真正的主题是文学本身,文学能够救赎记忆,因为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被讲述的日子。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