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解读柏拉图》:柏拉图思想中的理想国、人生与爱情探索与哲学思考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1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啊,叫做《解读柏拉图》。

说到柏拉图,你可能听说过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指纯洁的精神恋爱,很多人把它看作是理想中的完美爱情。你也可能听说过柏拉图的传世名作《理想国》,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描述了他心目当中最理想的完美国家。因此,柏拉图被人们看作是完美与理想的化身。

其实,柏拉图留给人类的不只有这些。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学术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诸多领域都有他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啊,就为你还原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柏拉图,并对他的主要思想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本书的作者茱莉亚·安纳,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系教授。她曾在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哲学。

好在了解柏拉图的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柏拉图算是一个很长寿的古人了,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雅典,到公元前347年去世,活了有80岁。柏拉图的父母亲都出自雅典的名门世家,他的母亲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的后裔,父亲的身世则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那里。

有传说柏拉图的原名并不叫柏拉图,而是叫阿里斯托克勒。之所以会有柏拉图这个名字,只不过是他的体育老师给他取的绰号罢了,原因是柏拉图的肩膀很宽,曾经是个宽肩后背的摔跤手。在希腊语中,“柏拉图”就有宽的意思。因此也有人认为啊,人们之所以称他为柏拉图,是因为他留下了大量著作,且写作笔法多变,知识面很宽。

然而,不管柏拉图是真名还是绰号,柏拉图少年的时候啊,就很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他和许多雅典少年一样,热衷于体育锻炼,所以打小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与此同时,少年柏拉图还很热爱文学,尤其是诗歌,他还写过赞美酒神狄奥尼修的颂诗。如果不是苏格拉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柏拉图的人生,让他走上了哲学之路,没准他还真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过六旬,弟子无数,人们纷纷从希腊各地赶到雅典,为的就是能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聆听他的教诲。

那么,柏拉图是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的呢?传说苏格拉底有一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白天鹅在他的头顶上盘旋,并停在了他的膝头上。第二天醒来,柏拉图就敲门前来拜师了。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梦中的那只白天鹅就是柏拉图,而且白天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鸟,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柏拉图是神派来接替苏格拉底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柏拉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除了极高的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执着的性格。关于柏拉图的执着,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们上课,对学生们说:“啊,我今天教授大家一件事儿,很简单,就是甩手。”他还亲自做了示范,先把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随后,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晚上做300次,能做到吗?”众人都觉得很容易。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大家有没有完成300次甩手,所有人都回答完成了。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大家,仅有一半人完成了。而一年后,当苏格拉底再问这个问题时,只有柏拉图一人坚持了下来。是持之以恒,让柏拉图最终取得了一番成就。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亵渎神灵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投票处死。柏拉图知道后悲愤交加,他从此不打算再参加政治活动,因为他觉得政治太肮脏了。对他来说,没了苏格拉底的雅典,就成了一个伤心的地方。于是,28岁的柏拉图离开了雅典,开启了12年的游历生活。

在这12年中,柏拉图不仅走遍了希腊各地,还到过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当时,希腊和意大利等地分布着不同的哲学流派,与不同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交流,也丰富了柏拉图的思想,对他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

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雅典西北郊的一个以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城市,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在学园里,柏拉图一边教授学生,一边著书立说,直到他80岁去世,持续了40年的时间。

柏拉图学园可以说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教授哲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校,它是现代大学的前身。英语中“学院”(academy)这个词的由来,就是取自柏拉图学园所在地的名称——阿卡德米。

柏拉图去世之后,柏拉图学园仍然没有停办,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被迫关闭。这个前前后后连续开办了900多年的学园,集合了古代西方大批智慧的头脑,为推动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说柏拉图学园是现代大学的前身,但是它和现代大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学园不授予学位,考试也不打分数、不颁发毕业证书,学院里的老师也不设什么职称啊、职位啊。当时靠研修哲学等学科并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只有那些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才可能长期在这里学习。所以学生们对学问也可以说是真爱了。

比如说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在学园中呆了20年的时间,向柏拉图学习,并担任学园的教师,继续教授其他学生。

柏拉图学院教授学生的方式,也和现代学校不太一样。他并不是由老师单纯的授课,而是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他的著作大多是以对话体写成的,可以说对话体是柏拉图著作的显著特色。不过柏拉图在自己的著作中从未现过身,他写作的男一号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几乎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会出现。柏拉图正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明自己的思想。

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给你总结了柏拉图著作当中的三个主要思想。

第一,柏拉图致力于创建哲学这样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提出了理念论、学习即回忆等观点。人们现在所说的哲学(philosophy),它的希腊文意思是爱智慧。虽然在柏拉图之前,也有很多哲学家研究过大大小小的哲学问题,但一般研究认为,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用爱智慧来代指哲学,就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认为,哲学是思考一系列广泛问题的独特方式,它与修辞学、诗歌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诗歌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哲学用的是以辩证求真理,通俗的讲就是理不辩不明。柏拉图著作中的对话体,正是体现这一方法的最佳体现。

柏拉图时代的哲学包罗万象,大体上涵盖了关于自然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的哲学等不同的领域。也就是说,现在的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内容,几乎都包含在柏拉图时代的哲学之中。而关于这些领域的真理,都要通过辩来获取。但辩有一个前提,就是真理必须客观存在,且不会改变。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什么是理念论呢?你可以理解为啊,在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客观存在的真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是神明们造出世间万物的依据,造物主造出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不能脱离这个理念。而且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能够产生和灭亡,然而理念却是不生不灭、亘古不变的。

举个例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啊,能看到各种各样不同品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花,虽然它们千差万别,但人们都能认得出它们是花,而不是其它。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的花背后,都有一个不变的关于花的理念。神明们创造了完美的世界,也把理念埋在了万事万物之中,这些理念就是人们应该努力认识的所谓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哲学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那么人们是怎样学习知识、认识真理的呢?柏拉图又提出了一个学习即回忆的观点。柏拉图认为啊,人不同于别的动物,人在出生之时,其实就已经具备了各种知识,真理就埋藏在人们心中。人生下来,学习走路、学习说话,获得身体的各种技能,其实都是唤醒自己先天已经具备的能力的过程。学习知识也是如此。

以柏拉图最为推崇的数学为例,柏拉图认为数学是各种知识中最基础的,他还曾在柏拉图学园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柏拉图认为数学上的那些定理呀,比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勾股定理,早就植根在人们心中,只是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最先把它回忆起来,并让更多的人一起回忆起了这个知识。

虽然柏拉图的基本哲学观点,比如理念论、学习即回忆等,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免有些唯心主义之嫌,但在当时啊,却大胆独特,可以解释许多人类认识和真理方面的问题,是柏拉图让哲学从研究某些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学科,并逐步确立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柏拉图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是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

柏拉图生活时期的雅典城邦,虽然政治更迭不断,但基本都是民主政体为主的。很多人认为民主政体是最优越的,可恰恰是民主政体下的公民大会,判处了柏拉图的老师、公认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这件事让柏拉图感到愤怒,又让他深深的思索,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一个理想的国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呢?为此他毕生都在思考,还写下了大量相关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理想国》。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一个理想人类社会的基础。虽然民主政体下人人平等,但这并不一定能带来正义的国家。不同类型的人根据其本性的不同,各司其职,这样的国家才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分为三个等级,第三个等级是生产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第二等级是武士阶层,他们战时是军人,平时是统治者的左膀右臂,靠武力保护国家的稳定;第一等级则是统治者,他们应该拥有最高的智慧,是哲学王,要依靠聪明的头脑。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都是天生的,如果三个等级发生了变化,就可能造成社会和国家的混乱。除了理想国的三个等级模式外,其他的国家模式都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并不完美。比如说民主政体通过选举,有可能让拥有最高智慧的人管理国家,但也可能造成混乱,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苏格拉底之死,当时雅典城邦就依靠抓阄选出了500人的陪审团,这500人的陪审团当中啊,很可能就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这次审判其实就把本属于第一等级的管理权,错误地分配给了另外两个不同等级的公民。

在柏拉图看来,从民主国家到理想国,还有一段路要走。理想国不仅仅是对三个等级进行严格区分,还要改变经济模式,在理想国里,应取消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腐败和内部矛盾的滋生,这也是最早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

虽然理想国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不过柏拉图在他晚年的著作中,曾描写了一个虚构的大西洲,也被称为亚特兰蒂斯,就是他虚构出的一个拥有完美政体的理想国。不过最终却因灾难而沉没海底。

在柏拉图之后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关于理想国和大西洲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不仅理想国成为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就连大西洲也成为探险家们一直寻找的世外桃源,并被写入了许多科幻小说。比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就写道,潜艇在大西洋底找到了沉没的大西洲。

其实柏拉图不仅关心国家和社会,他同时也关心作为一个人应该要怎么去生活。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柏拉图的第三个重要思想,什么才是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爱情。

很多人都认为,完美的生活就是自己觉得幸福、很满足的生活,其中健康、财富、美貌等,都被看作是完美生活的要素。但在柏拉图看来,在这些要素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要素,那就是美德。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也好,财富也好,他们并不足以使人拥有幸福,还必须依靠美德把它们用在正道上。所以健康和财富都是双刃剑,能够使人拥有幸福,过上完美的生活,就看我们生活中怎么运用它们。

柏拉图的这一观点,也成为现代伦理学解释幸福的基础理论。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有,但整体的幸福感却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那就是人们忽略了对自身美德的追求与坚持。

在柏拉图看来,美德是上天所赋予的,不会改变。我们前面讲到,柏拉图认为知识即回忆,上天赋予人的美德,也需要人们后天不断的自我探求,认识到自己拥有这些美德,并学习怎么把这些美德运用到生活当中,始终不抛弃上天的恩惠,坚守美德才是完美的生活,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本有机会逃跑,但苏格拉底认为逃跑是有违德行的事,和美德相悖,所以他依旧选择了赴死。柏拉图认为自己老师的选择就是坚守美德最好的例证,也是完美生活的榜样。

说完了完美生活,我们再来说说完美的爱情。一提到柏拉图式的爱情,很多人就理解为男女之间的精神恋爱,真的是这样吗?柏拉图式的爱情啊,确实指的是精神恋爱,但你要以为他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柏拉图原意啊,指的是同性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这种超越了年龄与师生关系的精神联系,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它和人们现在所说的同性恋并不是一回事,因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更多是指同性之间精神上的交流,重点指的是年长的男性向年轻的男性传授知识,没有多少肉体上的关系。

即使在古希腊,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同性相恋,都并不为世俗所排斥。比如许多一起出生入死的勇士都是同性恋人,他们结成同性伴侣,互相激励,奋勇杀敌。不过柏拉图在这里更强调精神交流,精神恋爱才是最为完美的爱情。

好,以上我们讲完了柏拉图第三个方面的思想,即对个人来说,什么才是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爱情,那就是坚守美德,进行精神恋爱。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老师苏格拉底关于真理和美德的思想,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柏拉图学园,成为现代大学的鼻祖。他首先提出哲学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并提出了理念论等影响深远的思想。他涉猎广泛,从如何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家,到如何成就个人的完美生活、完美爱情,为后世提供了思考的起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画了古希腊50多位哲学家的形象,其中位于中心位置、众人簇拥的两位,就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柏拉图不仅引领了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还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引导着后世的人始终对真善美进行不懈的探求。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