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解读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生平与哲学思想,探寻西方哲学的奠基之路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4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啊,叫《解读苏格拉底》。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人当中,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正是这三人,取得了古希腊最耀眼的思想成就。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三贤中的第一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欧洲的地位啊,就好比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他被誉为古希腊的哲学之圣、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要想了解古希腊哲学,就必须先认识苏格拉底。那么,苏格拉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思想对后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呢?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啊,将会为你一一解答这些疑问。
本书作者是克里斯托弗·泰勒,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员、哲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就是古希腊哲学。下面我们就用两个问题,为你讲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苏格拉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苏格拉底有哪些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想。
好,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想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尤其是他早期的生平并不容易。因为苏格拉底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早年间并不出名,知道他的人不多,他自己生前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和自传。因此,关于他30岁前的记载非常少,而且也不一定靠谱。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的两个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才记录了大量有关他的内容,不过记录的也都是苏格拉底30岁以后的事情了。比如,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自辩》、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都有很多关于师傅生平的记载。
从现有的资料中,人们也只能推断,苏格拉底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69年的雅典。他的父亲是名石匠,母亲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曾经给父亲当过帮工,也当过石匠。据说他曾娶过两个老婆,但这两个老婆的脾气都不怎么好,所以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被称为欧洲古代的世界大战,其实是雅典联盟与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斗。这时的苏格拉底已经30好几了,他也报名参战了。据说他骁勇善战,还冒死救过很多战友的命。不过这些都是传说,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比如,就有人说他救过他的弟子色诺芬的命,但是人们现在一考证发现,战争时色诺芬才六岁,想成为苏格拉底的战友似乎不大可能。史料的缺失,为苏格拉底早年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不过,他的后半生我们了解到的就比较多了,因为他逐渐出名了。战争结束后,苏格拉底回到雅典,此时的他已经年过40。因为奇特的外貌和古怪的行为,他开始慢慢被雅典城民们所熟知。如果你看过后人给苏格拉底制作的雕像,一定对他的凸眼泡、厚嘴唇和蒜头鼻印象深刻。但是更令人们印象深刻的是他古怪的行为。按今天的话说,苏格拉底算是个健身达人。虽然他身材矮小,但他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跑步锻炼身体,身体非常强壮。然而他却不怎么讲究穿着,穿得破破烂烂不说,还经常赤着脚大摇大摆地到处走。雅典城里哪里人多,哪里就能见到苏格拉底。
当时雅典城上演的很多喜剧的主角,比如阿里斯多芬创作的喜剧《云》,就把苏格拉底的古怪模样和行为当作卖点,这些喜剧还成为流行一时的热剧。虽然许多雅典人把他看成是古怪的异类,但是苏格拉底的周围也渐渐聚集起了大批粉丝,尤其是一些追求知识的年轻人。因为苏格拉底喜欢公开发表演讲,更喜欢和人公开进行辩论。人们听后觉得苏格拉底懂得好多呀,还认为他是当时雅典最聪明的人,愿意倾听他的教诲。
不过,毕竟树大招风又人多嘴杂,这也给苏格拉底带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399年的夏天,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了,罪名主要有两个。第一,他们说,苏格拉底拒绝承认雅典城邦所公认的诸神,他要自己创造新神;第二,他们认为苏格拉底腐化青年。
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很民主的,但凡有人被控告,就要召开公民大会,由原告和被告双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500名陪审团成员投票,决定罪名是否成立。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当然也经过激烈辩论,然而,最终陪审团中有280人认为苏格拉底有罪,220人认为他无罪。在此之后,陪审团又对重罚还是轻罚苏格拉底进行了新一轮的投票,结果赞成重罚并执行死刑的人占多数。一个月后,苏格拉底喝下毒酒,结束了他的生命。
苏格拉底之死,是他这一生最被后人关注的事件。事实上,他的罪名根本就不成立。说他拒绝承认诸神,但其实苏格拉底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克利同,我们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还清这笔债务。”克利同是苏格拉底的好友,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古希腊的药神。苏格拉底的遗言是请求朋友杀鸡祭祀阿斯克勒庇俄斯,这就是一个敬神之举,可见他对神明的虔诚。有人指控苏格拉底创造新神,这个所谓的新神,其实就是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而所谓的腐化青年,就是向青年传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生死,最终以辩论的方式来决定。虽然辩论是苏格拉底最擅长的事情,但是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他在哲学问题上的辩论似乎并无用武之地。苏格拉底认为是很多人对他误解太深了,他特立独行的行为又加深了人们的误解。他用知识和智慧笼络了大批年轻人,同时却又遭到了许多保守派贵族的记恨。苏格拉底之死,与其说是死于审判的结果,不如说是死于那个时代对于他超前思想的误解。
那么苏格拉底有哪些超前的思想呢?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虽然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但他并不是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研究,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哲学家,他们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探究万物本源和雄辩术。
探究万物本源,就是研究万事万物的起点是什么。比如在苏格拉底之前,泰勒斯认为万物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源于火,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源于数(数学的数),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等等。他们的研究内容又被称为自然哲学。
除了研究万物本源的自然哲学,当时的哲学家们还很热衷雄辩术。不过有些哲学家会为了获得辩论胜利而陷入诡辩。比如哲学家芝诺就常常跟学生争辩一系列根本不需要争论的问题。比如,芝诺提出“飞矢不动论”,飞出的箭其实是不动的,因为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有固定的形状和位置,由每个瞬间都不动,可得出了飞矢不动的结论。“飞矢不动论”就是偷换了时间和瞬间这两个概念。
苏格拉底虽然也熟悉自然哲学和雄辩术,但他和之前这些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苏格拉底更关注人,而不是自然的问题。在希腊德尔菲神庙正上方的横梁上,刻着一句真言:认识你自己。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句话正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对于自我的探求,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精神追求。
苏格拉底其实也并不是把人当作哲学议题的第一人。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句名言。可是在这句之后还跟着两句话:“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把人作为哲学议题的中心,是因为人决定了万事万物,人感知到外界事物怎样,外界事物就是怎样,人能感知到的事物它就存在,感知不到的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苏格拉底所关注的人的问题,和普罗泰戈拉的不一样,他更重视的是自省,而不是人与外在事物的关系。简单来说,他关注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是谁”也被称为现代哲学的终极难题之一。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最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他思考的结果都有哪些呢?首先,他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自己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自己无知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他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哲人,他怎么会无知呢?其实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不是某种经验、技能或者感受,而是脱离了表象,可以被称为范式的普遍性法则。怎么理解呢?就比如我们看到海里有水流动,天上会下雨,人会出汗,这些是自然现象,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万物源于水”,就是尝试对普遍性知识的探求。当然,现代科学认为万物是由原子组成,这才是真正的、抽象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古希腊拥有普遍适用性知识的只有神,人还都很无知,探索知识的道路还很艰难和漫长。
虽然前路漫漫,但苏格拉底认为,人们是可以不断探求知识并获得知识的。前面我们提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意思是不同人看不同的东西,得出的结论会不同,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知识,也就是当时人们都认同的真理。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这也是人们可以不断去探求知识的前提。不管你探不探索,知识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不会改变。
那么人们应该最先探求哪些知识呢?我们前面讲到,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他对人进行理性探究之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德性即知识(品德的德性、格的性)。古希腊人所说的德性,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就是好的行为方式。所以这句话又可以说成是“美德即知识”。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慎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审慎自我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对知识的探究。为什么呢?在苏格拉底看来,虽然每个人的肉体各有差异,但是唯有神给每个人的德性是相同的,是人都具有的本性,人都应该追寻自身的德性,也就是关于自身的知识。从这个层面上,德性和知识是一致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过程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追求知识与德性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很重要。因为在人性中除了理性,还有贪欲。试想,如果你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不但很难认清什么是真正的德性,也很难再有精力去追求知识与德性。在这里,苏格拉底并不是主张禁欲,他主张的是节制,不管是性欲、表现欲等等,都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这也是理性的一种表现。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探求知识和德性呢?苏格拉底自己使用并教给他弟子的方法是反诘法。什么是反诘法呢?就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对真理与真相进行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现在法庭庭审和辩论会上也经常会用到。我们前面提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也热衷于雄辩术,比如芝诺,但是他更注重在辩论时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论证为什么“飞矢不动”。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互动,他不断地质疑和反思,通过辩论让真理自然呈现出来。在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中,大部分就是以苏格拉底和弟子对话的方式来呈现的。
举个例子,苏格拉底和一名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他就问这名士兵:“什么是勇敢?”士兵想了想说:“勇敢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坚守阵地。”苏格拉底接着问:“如果战略上需要撤退,还继续坚守阵地,也叫勇敢吗?”士兵回答说:“如果这时还坚守阵地,那就叫愚蠢了。”苏格拉底继续问:“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士兵有些疑惑地说:“我猜想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苏格拉底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或许你正好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士兵认真地想着苏格拉底的话说:“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苏格拉底于是接着对士兵说:“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认为,勇敢其实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保持镇静,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士兵这时恍然大悟,苏格拉底的这番问话确实让他对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苏格拉底探求知识与德性的反诘法。因为他母亲曾经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还给这种方法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助产术,但他在这里助产的不是新生儿,而是知识与真理。
反诘法受到乐于探求知识的人的欢迎,但也让许多无知又傲慢的贵族在被接连反问时感到非常不爽,就连很多平民百姓也觉得他挺嘴贱,对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喋喋不休。这也是他在受审判时被许多人投票定罪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还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因为追求知识就是追求德性,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也同时是拥有德性的人,所谓的智者都应该是拥有德性,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这也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苏格拉底周围聚集了大量门徒,他们不仅是因为他的深邃思想而来,更是为了他的言传身教。苏格拉底永远只做有德性的事、善的事,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也体现在了他的生死抉择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雅典城邦要到德罗斯岛上举行祭祀活动,为保证仪式的纯洁性,在一个月内是不能处决犯人的。苏格拉底虽然被一些人误解和憎恨,但是同时也拥有大量的朋友、学徒和追随者,来探监的人络绎不绝,包括柏拉图在内的很多人都劝说苏格拉底逃走,并愿意协助他。事实上苏格拉底是有很大机会逃走的,据柏拉图说,其实当时雅典城邦当局也是默许苏格拉底逃走的,毕竟处死这样一个著名人物,也会让他们觉得很难堪。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逃走,在这里他就实践了他对勇敢的定义,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保持冷静,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抛去对死亡的恐惧,经过冷静和理性的思考,苏格拉底做出的正确判断是:虽然公民大会判处了自己死刑,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逃跑在道德层面上来说是不正当的。判决本身是恶的,苏格拉底无法去改变,但他能做的事不去以恶抗恶,以违背自己德性的事对抗别人的不符合德性的行为。
可以说,苏格拉底用赴死实践着自己的哲学思想,并用言传身教给他的弟子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这也是苏格拉底被后世许多人所尊重的原因之一。
以上我们讲完了这本书的第二个问题,苏格拉底有哪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和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不同,《认识你自己》中对人、对自身的叩问,得出了德性及知识的结论。在追求真理和教学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反诘法,并注重言传身教。以苏格拉底为开端,诞生了两位古希腊哲学集大成的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时,他的思想也成为近代伦理学、理性主义思潮和辩证法的最早起源之一。
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努力追求真正自我的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更积极地探究真理;他能控制自己的感官欲望,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认识周遭世界;他能知行合一,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美德的人。只要思想和美德还是人类的理想,苏格拉底就会是人们追求这一理想的最佳典范。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