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卡内基自传》: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逆袭之路,成功与智慧的传奇故事

铛铛铃2025-09-18传记24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一本书是《卡内基自传》,它的作者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他是在年近80岁的时候完成这本回忆录的,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卡内基的朋友约翰·戴克应邀做了这本书的编辑,他在寄语中写道:“就算是1001夜,也没有这个穷人出身的苏格兰男孩的故事更离奇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不是美国的钢铁大王吗,怎么又说是苏格兰男孩呢?其实卡内基并不是出生在美国,而是18351125日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丹佛姆林。那里是远近闻名的纺织中心,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从事手工织布的小作坊。卡内基的父亲也是干这行的,但是随着机器化的纺织工厂兴起,小作坊的生意越来越糟糕,卡内基一家的日子也变得很困苦。

18485月,卡内基的父母带着他和弟弟移民去美国,投奔亲戚。在美国,卡内基从13岁就开始做童工,他的第一份收入是每周1.2美元。而到了1901年,卡内基在65岁的时候把自己的钢铁公司卖给了摩根,获得了4.8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如此令人不可思议的逆袭,他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呢?

接下来,我会分四个阶段来讲述卡内基的人生故事。第一阶段是卡内基青少年时期的打工生涯;第二阶段是他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职场历程;第三阶段是他成为钢铁大王的创业之路;第四阶段是他在卖掉钢铁公司后一心做慈善事业。

在讲述的过程中,为了能更真实地展现卡内基传奇的一生,我会对照美国传记作家戴维·娜莎所写的《安德鲁·卡内基传》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会参照美国AETN历史频道有关卡内基的纪录片。

首先让我们来讲第一阶段。卡内基一家移民美国的目的地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匹兹堡。他们一家人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是身无分文了。在临行时,父亲就算卖掉了家中的手工纺织机,也凑不够一家人的船票,最后还是靠着借来的20英镑,移民计划才没有泡汤。

到了匹兹堡,他们借住在卡内基姨母的家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付房租,可以省下不少钱。在苏格兰的时候,卡内基还念过几年书,但是到匹兹堡之后,家里已经无力供他继续上学了。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做鞋子补贴家用,弟弟还小,只有五岁,13岁的卡内基不得不跟父亲一起出去挣钱养家。

当时在匹兹堡,有一批事业有成的苏格兰人,他们很热情,愿意帮助那些新来的老乡。卡内基打工的几个老板就都是苏格兰人,对他都很照应。卡内基先是在父亲打工的棉纺厂绕线,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之后,他跳槽到另一家工厂,在地下室操作蒸汽机。后来老板发现卡内基的字写得不错,还擅长算数,就调他去写海报和处理一些简单的账目。

这时,卡内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名记账员,为此,他还跟同事一起去上夜校,学习复式记账法。卡内基用“难熬”来形容那段日子,他当时总是用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和布鲁斯的故事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宁愿死去也不放弃。

到了1850年,卡内基在姨父的推荐下,到当地的一个电报局去做了投递电报的信差。这份工作被卡内基称为是真正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他终于走出了那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有机会去学习新东西。卡内基仿佛看到了一个可以向上攀登的梯子,他用尽全力向上爬。

卡内基先是当了一年的信差,他的表现比其他小信差们都出色。一年后的一天,主管在发工资的时候,单独给卡内基多发了2.25美元,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加薪。当时他每月的工资是11.15美元,当他把钱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的眼里闪着泪光。要知道他母亲那时候给人家做鞋,一个月也就能挣四美元左右,而他的父亲早就不在工厂上班了,又重新在家织布四处贩卖,收入非常不稳定。所以16岁的卡内基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在做信差的时候,让卡内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当地一位安德森上校的图书室读书。这个图书室对童工是免费的,他有400多本藏书,对卡内基来说,那就是一个知识宝库,他从中受益匪浅。等到卡内基功成名就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位恩人立一个纪念碑,并在当地捐赠了图书馆。

不过卡内基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信差,他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电报员。非常凑巧的是,这个电报局的总裁李德不但是苏格兰人,而且跟卡内基一样,也是出生在丹佛姆林。他发现这个苏格兰大男孩很有天赋,就同意了他去学收发电报。卡内基很快就学会了收发电报的基本操作,在满17岁的时候,他被提拔为正式的电报员,月薪达到了25美元。这笔收入已经可以独立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作为电报员,卡内基有一门绝活,那就是猜字。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遇到暴风雨,电报信号就会比较弱,单词中会有字母被漏掉,这样一来,有些内容就要凭猜测。对于猜字,卡内基有优势,他从小在苏格兰长大,对英国和欧洲比较熟悉,而且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猜出是什么字,他有意识去了解英国和欧洲的时事。后来只要知道开头的一两个字母,卡内基就能把这个单词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不久,他的上司就把接收国外电报的任务专门指派给了卡内基。

而影响卡内基一生的大贵人托马斯·斯科特马上就要出场了。1852年,当时29岁的斯科特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派驻匹兹堡的主管,他来自一个英国移民家庭,父母分别是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可以说是卡内基的半个老乡。他们是在斯科特到电报局去发电报认识的,斯科特看中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将他收入麾下,卡内基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机会,从此一飞冲天。

第一阶段就讲到这里。卡内基青少年时期的打工生涯虽然艰苦,但他的每一次跳槽都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卡内基也表现出了坚韧和乐观的性格,他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来讲一下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职场历程。卡内基从18岁到30岁一直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任职,他得到了斯科特的大力提携。这段岁月可以说是卡内基平步青云的时期,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资金与人脉上的基础。

185321日,卡内基加入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成为斯科特的电报员,同时也是他的秘书和首席助理。在年轻的卡内基看来,斯科特是他的偶像和英雄。而有一件事让斯科特开始对卡内基格外器重,说起来,那应该是卡内基的一次越权行为,但实质上帮了斯科特一把。

当时一个铁路区段发生了事故,导致双方向的列车都停在铁轨上。按规定,这时需要由斯科特本人来发出行车指令,但是偏巧他那天没有按时到办公室。平时卡内基经常为斯科特写指令,然后用电报发出,所以他对如何调度列车很熟悉,于是他以斯科特先生的名义发电报,把被困了一整夜的列车进行了调度。等到斯科特来的时候,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卡内基这么做是有风险的,他一旦出了差错,就可能被解雇,甚至受到刑事处罚。而如果他不这么做,斯科特就会受到公司的处罚。斯科特对卡内基的这一表现很满意,打这件事之后,斯科特对待这个下属就更好了,把他当成亲信栽培。斯科特不但主动给卡内基涨工资,还在自己升职之后一路提携卡内基,让卡内基也成为了公司的高管。

1856年,斯科特被提拔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工作地点变为匹兹堡向东150km左右的阿尔图纳,他把卡内基也一起带了过去,继续给他做助理。就在到阿尔图纳的第2年,卡内基在火车上有了一次奇遇。当时卡内基坐火车去外地,他坐在尾部车厢的最后一排,这时就看到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向他走来,手里提着个绿色的袋子。这个人叫做伍德拉夫,他打听到卡内基是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想让卡内基看看他发明的卧铺车厢模型。

卡内基敏感地意识到这可以帮助铁路公司解决旅客夜晚休息的问题,他马上向斯科特汇报了此事。当这个卧铺车厢的合作谈成之后,伍德拉夫邀请卡内基来参股,并答应给他8%的红利。这应该是伍德拉夫对卡内基的一种酬谢方式吧,他当时去找卡内基,想必也是知道卡内基是斯科特面前的红人,可以帮他促成这个项目。卡内基说,他从这个项目中赚到了第一笔大钱,据有关资料,他拿到的回报应该在5000美元左右,而当时他的月薪是65美元,所以可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卡内基算是小有财富了。

在阿尔图纳干了3年,斯科特先生又高升了,他被提拔为总公司的副总裁,办公地点在费城。这次斯科特没有把卡内基带到费城,而是给了他一个更好的岗位,派他回匹兹堡去做主管。这个岗位的薪酬是按年薪来算的,给卡内基的年薪是1500美元。卡内基在1860年回到了匹兹堡,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之前跟在斯科特身边6年多,他从斯科特身上学到了如何去管理公司,现在是出师的时候了。他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卡内基上任的那年冬天,天气格外的冷,那段时间事故频发,他作为主管,曾经连续奋战了八天八夜去处理各种拥堵事故。可能是因为太累了,不管是多脏的地方,他都能倒地就睡上半个小时,然后爬起来接着干。

大约过了一年多,美国内战爆发了,斯科特当时担任了陆军部长助理,他把卡内基召到华盛顿继续做他的助理。在华盛顿,卡内基有机会见到了林肯总统等政府要员。

好,第二阶段就讲到这里。卡内基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家庭变故,在他还不满20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因为给父亲治病,家里又欠了不少钱,卡内基从此就一个人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据卡内基的外孙女在纪录片中所说,在父亲去世之后,卡内基对母亲承诺,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她都不会结婚,她要挣钱给母亲买马车,让母亲过上贵妇人的生活,这些卡内基日后都一一做到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卡内基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第三阶段,卡内基的创业之路,看一下卡内基是如何成为钢铁大王的。

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根据这个法律,只要是年满21周岁的美国公民,缴纳十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咱们的970亩左右。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并成为该宅地的所有者。这个法律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西进运动,而随着人口的迁移,铁路公司要把铁路向西部铺设,这让卡内基看到了无限的创业前景。

卡内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创业的,当时他还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任职,直到3年后创业初具规模,他才正式离职。卡内基创业的特点就是,他成立的每一家公司都是与这家铁路公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他在公司的资源和人脉是卡内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比如卡内基发现,在内战期间,铁路公司面临着铁轨短缺的危机,就在1864年成立了一家铁轨生产厂。当时铁路公司对火车头的需求也很大,于是卡内基就与人合伙在1866年办了一家机车制造厂,不用说生意也是很红火。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1862年兴办的一家造桥厂,他的老上司斯科特也是股东之一。因为很多搭载着铁轨的木桥在内战中被烧毁了,人们开始建造铁桥,卡内基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卡内基拿到的很多造桥的合同都是来自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斯科特自然是功不可没的。此时两人的关系应该还不错。

但是在1871年,斯科特在卡内基去伦敦出差的时候,擅自卖掉了他们在联合太平洋公司的全部股份。卡内基说,这是他与这位曾对他有过重要影响的敬爱的昔日老上司之间第一次闹矛盾。之后到了1873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斯科特当时在修建一条铁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向摩根银行申请的巨额贷款到期还不上了,他向卡内基求助。摩根银行表示,只要卡内基愿意为其担保,这笔贷款就可以续借给斯科特,但卡内基拒绝了。卡内基声称那是他一生中最为难的时刻,但他不愿意被卷入其中。

不过,在美国传记作家戴维·娜莎写的《安德鲁·卡内基传》中,却认为股票是卡内基自己决定卖的,与斯科特无关。那为什么卡内基与斯科特交恶呢?娜莎在书中以及一些卡内基的早期传记中提到一个传言,卡内基当时喜欢上了匹兹堡公报发行人的女儿里德尔小姐,而这位小姐成为了第二任斯科特夫人。如果这一切都属实的话,那么卡内基眼睁睁看着斯科特陷入困境见死不救就能解释通了。斯科特1881年就去世了,享年57岁,这两人的恩恩怨怨至此也就落下了帷幕。

卡内基的造桥公司应该没有赚到什么钱,卡内基在几年后就结束了公司的运营,但因为之前已经签了一些造桥合同,有的桥梁工期长,所以建造工作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卡内基对桥梁的质量还是非常负责的,在当时有很多桥质量有问题,火车从上面开过桥发生了坍塌,因而造成了灾难性的事故。卡内基建的桥却非常牢固,因为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他为了把控材料质量,自己成立了钢铁厂加工钢铁,在造桥公司关闭之后,他的钢铁厂继续运营,最终成为了让他真正发家的主营业务。

卡内基最初的钢铁厂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他在从铁路公司辞职之前,先后办过两个工厂。当时卡内基的弟弟汤姆一直跟着他干,算是他的左膀右臂。1867年,他把这两个工厂合并,成立了联合钢铁公司。那时的卡内基对钢铁行业还处在摸索的阶段,作为一个外行,他可以站稳脚跟,有三点原因。

第一,注重成本管理。卡内基认为制造企业必须要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盈利。当时在匹兹堡已经有了几家钢铁厂,这些钢铁厂都没建立过任何支出统计制度,企业主对每天的各项支出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清楚,往往是到了年底结算的时候,才知道这一年是亏了还是赚了。而卡内基在自己的工厂里执行严格的支出统计制度,他要时刻知道各个部门都在做什么,每一分钱花在了哪里,生产的哪个环节出现了浪费,怎么才能节约。卡内基说,制造业成功的主要秘诀是要引进精妙的会计系统,然后严格执行,每个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珍惜工厂的资金和材料,老板也不能只盯着办公室里的花销,却对车间里的浪费视而不见。正是因为每个部门都认真贯彻了他的成本管理制度,卡内基的钢铁厂才一步步从小做到大,最后问鼎行业之冠。

卡内基的第二个制胜法宝是不惜重金更新先进生产设备。卡内基认为设备上的投入虽然昂贵,但是一次投入会带来长期回报。他每次去英国都会去当地的钢铁企业考察新技术。当时西门子高炉在英国的钢铁厂中已经投入使用了,但是造价很高。在匹兹堡,有些钢铁厂嫌贵,没有买这种高炉,而卡内基得知这种高炉可以节省一半的燃料,立刻将它引进到自己的工厂里。之后的会计核算表明,这个高炉就算再贵两倍也是物有所值的。

卡内基的第三个制胜法宝是高薪聘请化学家。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炼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化学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而卡内基则率先为工厂高薪聘请了化学家,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浪费,结果却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当时工厂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矿石总是炼不出上等的钢,经过化学家的科学分析,它的含铁量比之前认为的低10%20%,而原以为质量低劣的便宜矿石反而是上好的原料。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卡内基的工厂更换了矿石原料,节省了一大笔原料费用。

一开始卡内基除了做钢铁厂之外,还参与过一些西部铁路项目,但后来都撤出了,他认为要把好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之后,他就一心专注于钢铁业。内战之前美国所有的钢和大部分的铁主要都是从英国进口的,而到了1870年,美国政府决定对进口钢轨征收28%的进口关税,这就为本国的钢铁企业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国家战略的改变让卡内基的钢铁事业如虎添翼。

卡内基曾经从英国买过两个钢轨的专利,但是拿到美国进行生产测试之后都宣告失败。当时钢的大批量生产还是个难题,卡内基一直关注着英国方面的动向,那就是贝希莫炼钢法的研究进度。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这个炼钢法研发成功,钢的时代就真正到来了,因为这项技术可以让高炉实现24小时不停的出钢。在这项工艺实验成功后,卡内基马上购买了专利,与多人合伙成立了新的钢轨公司。

这家公司1873年成立的时候刚好遭遇了金融危机而被迫停工,一些股东因为拿不到分红,就把股份卖给了卡内基。就这样,原本并不是大股东的卡内基拿到了公司的控制权。当该厂再度启动的时候,卡内基在全国设立代理商,以最优惠的价格拿下了很多订单,他的第一笔订单就来自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之后在给其他铁路公司的推销信中,卡内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刚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获得了5000吨钢轨的订单。”这应该足以让您放心试用我们的钢轨,当然,价格也是它的竞争优势之一,这都仰仗卡内基在工厂中执行的严格的成本管理。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这家钢轨公司的名字是以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总裁汤姆森的名字来命名的。卡内基在自传中说这是出于对汤姆森的尊重,但是从中也能看出卡内基的心机。钢轨公司采用汤姆森的名字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来汤姆森肯定很高兴,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订单是跑不了的;二来其他铁路公司看到这个名字,明白卡内基与汤姆森之间的关系,容易对公司的实力产生信任,这对于钢轨销售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879年,卡内基公司的利润为50万美元,到了1882年,年盈利就达到了200多万美元,而到了1883年,钢轨的市场价格出现下调,卡内基决定开拓公司的业务范围,钢铁在建筑行业的市场翻倍增长。在接下来的7年中,钢厂的产量不断增加,还收购了匹兹堡附近的五六家钢厂。1890年,卡内基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卡内基钢铁公司。

到了1901年,卡内基钢铁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名员工,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年利润达到了4000万美元,卡内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王。

在这期间,卡内基招募了一批精兵强将,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些人也都很敬业,把钢铁厂经营得有声有色。比如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公司的生产总监琼斯是从一名每天挣两美元的机械工提拔上来的,卡内基本来想给他股份,但是琼斯没有要,要说是不想参与公司的行政管理,于是卡内基说:“那就给你一份跟美国总统一样多的高薪。”当时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年薪应该是5万美元,这样的高薪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可见卡内基对人才的重视。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公司也在琼斯等人的带领之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卡内基曾说过:“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和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之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在卡内基事业春风得意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事件他在自传中都不得不专门拿出一章来讲,那就是河姆斯泰德罢工事件。

18927月,因为卡内基的赫姆斯泰德钢厂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资,钢厂的3000名工人发动了罢工。厂里的负责人弗里克聘请了300名平克顿侦探社的探员来持枪镇压罢工,结果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据有关记载,大约十名工人死亡,另外还有几百人受伤。卡内基说,他当时在苏格兰旅行,并不知晓此事,还说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伤痛。但是在戴维·娜莎写的《安德鲁·卡内基传》中,却有着不同的描述。据戴维记载,卡内基与弗里克之间一直有着电报和书信的联络,就在惨案发生的前一天,弗里克还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向卡内基汇报情况,卡内基对于聘请探员一事是知情的,而且并未提出反对。血腥镇压工人罢工的事件可以说是卡内基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他后来也给自己做了一些辩解,但要想彻底洗白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1901年,卡内基在65岁的时候一口价把钢铁公司以4.8亿美元卖给了银行家摩根,整个买卖过程非常迅速就完成了,双方都没有讨价还价。卡内基此时已经不想再为财富而奋斗了,他认为有一个事业更为崇高而艰巨,那就是慈善,他要把余生投入慈善事业。

好了,第三阶段就讲到这里。卡内基创业的成功得益于他敏锐地抓住了钢铁业的发展机遇,专注投入和善于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重视技术和人才培养。而斯科特和汤姆森带给他的订单也保障了公司业绩的稳步攀升。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四阶段,讲一讲卡内基卖掉钢铁公司后一心做慈善的故事。

其实在卖掉公司之前,卡内基就已经开始进行各种捐助。卖掉公司后,他成立了卡内基基金会,自己担任会长,很多事务都是亲力亲为。他认为富人在死的时候还拥有巨额财富是可耻的,他在去世之前总共捐出的资产超过了3.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美元,应该算是裸捐的第一人了。

在戴维·娜莎写的《安德鲁·卡内基传》中曾经提到过,卡内基在与妻子结婚前让妻子路易斯签过一份婚前协议,在每年获得2万美元的条件下,路易斯放弃对丈夫财产的继承权。这份协议是18874月签署的,当时的婚前协议还不多见。在卡内基去世的时候,他也并没有给独生女儿留下什么遗产,当时她这么做是如何考虑的呢?

在卡内基看来,富人有三种方式来处理他们的剩余价值,一种是传给家族和子孙,一种是死后捐给公用事业,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妥善处理这些财富。他认为第一种方式最不可取,对子孙和国家都不利,会出现很多不孝子孙,与其给子孙留下财富,还不如留给他们家族的荣誉。而第二种方式,这些财富的用途往往并不符合捐赠者的意图,这样还不如生前就处理好。这就是第三种方式,由财富的主人在活着的时候按自己的意愿把财产拿出来造福公众。

对于捐赠的最佳领域,卡内基认为有这样几个方向,他们分别是建大学、建免费图书馆、建立医疗机构、修建公共设施和捐赠给教会。位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是卡内基在1900年创建的,当时名为卡内基技术学校,现在已经是全美名列前茅的综合性大学。卡内基在建立图书馆方面也捐赠了巨资,据统计,他总共捐助建立了2509所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大多数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做慈善的这个阶段就讲到这里,卡内基的裸捐行为让他也成为了后世富豪们的一个榜样。

在个人生活上,随着事业的成功,卡内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少。1867年,卡内基与母亲一起搬到了纽约,从32岁就开启了半退休的生活状态,他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社交上,不但与商界人士交往,还与很多文化名人成了好朋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是他的挚友。

1886年是卡内基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他的弟弟和母亲相继去世,自己也病了一段时间。到了第2年,卡内基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18874月,51岁的卡内基与29岁的路易斯·惠特菲尔德结婚了。18973月,他们的女儿降生了,这时卡内基已经快62岁了,他们决定给女儿取名玛格丽特,来纪念卡内基的母亲。19194月,在他与妻子的32周年结婚纪念日之际,他的独生女儿出嫁了,据说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同年811日,卡内基在美国去世,走完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

卡内基除了是企业家和慈善家之外,也是作家和演说家。他的著作《财富的福音》向人们传授了他的商业成功之道。在书中,卡内基给年轻人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忠告,他认为年轻人应该从最基层的职位做起,就算是每天先打扫办公室也不是坏事。有了良好的开端之后,年轻人应该胸怀大志,要把眼光放在公司最高的那个位置上。卡内基是这么教育别人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这个苏格兰男孩可以算是移民第一代,初到美国时没有根基,家境贫困,他13岁到工厂里去做童工,起点可谓是低到了尘埃里,但几十年之后,他声名显赫,成了美国钢铁大王,这是一个单枪匹马闯荡美国的创业神话。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曾经发布过一个美国历史上15大富豪的排行榜,在这个榜单上,卡内基位居第二,仅次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远高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等人。

从大多数人的眼光来看,卡内基从小家里那么穷,肯定算是输在起跑线上的那一个,但是他本人可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在家里,母亲扮演着护士、厨师和家庭教师等角色,而父亲则是榜样、向导和朋友,与她和弟弟从这个家里得到的东西相比,那些富家子弟拥有的遗产是不值一提的。当时有很多像卡内基这样的成功人士,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有着与卡内基差不多的打工经历。卡内基说,他们就读的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最为严格和有效的训练,这所学校的名字就叫贫困。处境越艰难,越能激发出他们骨子里的韧劲。

卡内基很喜欢英国诗人威廉·亨利的两句诗:“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主人。”就是在这样的自我鞭策下,卡内基以传奇的一生定义了富人的责任,把智慧、经验和财富管理能力带给同胞,竭尽所能为他们服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