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李白传》:“谪仙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坛传奇,坎坷人生与诗歌创作

铛铛铃2025-09-18传记37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李白传》。

李白,中国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诗仙”之名,为人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李白的哪首诗最让你印象深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喜欢的诗句。

人们印象中的李白有仙气,爱喝酒,不慕名利,不畏权贵,一生周游山水,活得纵情恣意。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李白未必如此超脱。他也曾把追求功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曾卷入唐朝当时的政治斗争。至于仙气,也多半是他常年求仙问道的结果。可以说,学道和从政是贯穿李白一生的两种追求,而正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人生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本书作者李长之,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他于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祖缃、季羡林等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等。这本书是作者在不同时段所写的两部作品的合集,第一部考据了李白的生平,名字就叫《李白》,第二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对李白个性的分析。前者偏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后者侧重于微观的个体分析。两部一起来读,能让你了解到一个更完整、丰富的李白。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900多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李白的作品风格差异很大,可以说他的诗词就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阶段为你介绍李白的一生。

第一个阶段是从李白出生到41岁,我们把它称作李白的人生早期。李白正是在这个阶段确立了他的两大人生理想,也就是从政和学道,同时也打下了他诗歌创作的基础。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那会儿是武则天统治末期,到他13岁的时候,唐明皇李隆基即位,李白人生中的大半时光,就是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度过的。关于李白的籍贯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甘肃,有说是四川,也有说是山东,还有说李白是外国人的。唯一能确定的是,李白的童年时期是在今天四川绵阳市往北的青莲乡度过的,现在这个地方还有个太白祠,据说那就是李白的家。

关于李白父母和家人的记载很少,只说他父亲本来连姓名也没有,但因为出门的时候看见一棵李树就姓了李,又因为客居在四川,就叫李客了。李白的诗文中也很少提及他的父母,只有一次提到,少时父亲曾教他念司马相如的赋。

李白很早就开始读书写作了,他曾在诗文中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意思是他15岁左右就看了很多有意思的书,写的文章比司马相如还要好。所以作者认为,李白少年时一定有过一段刻苦用功的时光,因为他之后的人生大多在流浪中,如果不是早就打下基础,以后肯定写不出那样纯熟的诗词。而在古代,用功读书是能够出仕做官的必要条件。不过李白最早接触的书可能有不少道教的书,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六甲就是一些跟道教相关的理论。大概在20岁左右,李白还曾和一个叫做东岩子的隐士在岷山,也就是现在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隐居了好几年。李白想要归隐学道的人生理想,大概也是在这时萌发的。

李白24岁时离开四川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过,所以凡是他写川中景物的诗,大都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四川给他的印象是什么呢?主要是一种奇险壮美的感觉,这使他的诗罩上了一层空无依傍、无所顾忌的气魄。比如《蜀道难》一诗中这样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但四川最让他留恋的,也许是他在四川山景中所见的月亮,比如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就盛赞了四川的月亮:“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以后,凡是李白提到四川时,总有一种浓烈的故乡情感,凡是想到故乡时,总不能忘却故乡的月亮。这样我们才能懂得他《静夜思》一诗里的滋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熟悉的“举头望明月”,是后人改良后的版本,原版应为“举首望山月”。

离开四川时,李白多有不舍,于是便有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晨还是在四川奉节的,到了晚上就是江陵了,船行的真是快呀。通过描写时空的疏忽变幻,可见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尽管如此,李白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李白离开四川去做什么呢?他自己说:“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是抱了很大的人生抱负才离开家的。除了个人的功名富贵,李白还想要做一些对百姓、国家有益的事情。他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这种志向,比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的抱负很大,一上来就要像管仲、晏婴那样做宰相、做大官,好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开始积极地开展一些政治活动。所谓政治活动,就是给各地有名望、有权势的官员递帖子,希望有人引荐他。

你可能觉得奇怪,李白为啥不去参加科举呢?关于这一点,本书中没有明确说明。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李白的政治身份有问题,不符合科举考试的条件。当时唐朝的法律规定,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的。李白是商人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很多文献记载,李白刚离开四川时,身上带了30万钱,结果他不到一年就挥霍完了,主要用来接济一些跟他称兄道弟的落魄公子,贫苦人家哪有30万钱,李白家里多半是有些家产的。但在重农抑商的唐朝,商人的出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况且李白的理想还是要走仕途,这可能也是李白的诗文不怎么提及父母家人的原因吧。

总之,对李白来说,科举之路是走不通了,他就转而选择了另外一条出仕之路——请人引荐,这也是封建社会的文人们常采用的途径。比如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以战国时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自居,说“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又说“倘籍有难用,敢效微躯”,也就是说,他愿意尽心尽力为别人效劳,只要推荐他出来做官,帮助他往上爬。可是李白却频频因为一些行为和言语狂妄失当得罪人,然后又不得不低眉顺眼、卑躬屈膝前去解释误会,请求原谅。比如他的《上安州李长史书》,就是因为醉酒失礼而去赔礼道歉,说什么“一处容色,终身厚颜,感媚赴京,请罪门下”,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原谅。可见李白的言语行径是不大受当时的官僚阶层喜欢的,所以他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越是如此,就越说明李白当时想要出仕做官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做官的路不是很畅通,李白就想去学道。在李白生活的时代,道教正是隆盛期,求仙学道成了当时的一种风气,这些人另成一个世界,另有一种乐趣。况且李白天性爱好自由,求仙学道似乎天然符合他的个性。他30几岁时,结识了几名当时有名的道教人物,比如丹丘生和元丹丘等人。不过李白虽然和他们结伴修道,仍难掩仕途不顺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他觉得凭着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平交王侯,遁则俯视巢许”,反正就是凭自己的本事,王侯将相、权贵豪绅都是可以拿来平视乃至鄙视的。

之后李白又在各处漫游,北上太原,后来又到了山东的济宁,接着又南下江浙一带,每到一处都会结识一些当地的名人轶事。不过李白仍改不了狂妄不羁的性情,当时的官僚阶级都不待见他,他自己也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意思就是我和他们合不来,他们见我夸夸其谈,都嘲笑我。可见李白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他仍执拗地抱着自己的幻想,他喜欢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别瞧不起人,哪天我像大鹏一样飞黄腾达起来,谁能预料呢?你看李白是多么狂傲,这种狂傲体现在他的诗里,就有一种坚定而蓬勃的强大力量。

此时的李白,从政的愿望大过学道。从政和学道,在我们看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李白认为这两者是可以兼得的:从政就一鸣惊人,成为宰相首辅,施展治国抱负,救苍生于水火,然后再功成身退,归隐学道,成为神仙一般无拘无束的人物。他一生最佩服的是战国时期的鲁仲连,又名鲁连。鲁仲连曾在大军压境的战场上,用三寸不烂之舌缓解了剑拔弩张的局面,解决了当权者的问题,又避免了生灵涂炭,但最后他却拒绝各国国君的封赏,飘然归隐东海。你看鲁仲连的人生,就是李白想要的理想状态,所以他的诗中总是表达出对于鲁仲连的倾慕,连带着对鲁仲连的故乡山东也青眼有加。他曾赞“齐有倜傥生,鲁连最高妙”,又说“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杰。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杰”。泰山高不过鲁仲连的气节,都说秦国的军队势不可挡,他们都为鲁仲连的计谋所摧毁。他是一定要学鲁仲连的,哪怕失败也甘心,所以他说“我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

很快,李白的机会来了。李白的一位道教徒朋友被唐明皇宣召入京,这位朋友就推荐了李白,同时唐明皇的妹妹玉真公主这时候也已经出家当了女道士,也极力举荐李白。于是李白接到了唐明皇的诏书,邀他入京。他挥笔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之后洋洋得意地往长安而去。那一年是公元742年,李白42岁了。

李白的人生也由此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这个阶段李白看似已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但他自己又放弃了。

李白到达长安之后,排场可不小。传说唐明皇是下了轿子,步行前来迎他,请他吃饭,不仅对他大加褒扬,还亲自为他调羹,说“先生的大名能让我也知道了,如果不是平素道德高尚,如何能做到这样”。唐明皇开始给他封了个翰林院学士的官职,后来又让他当中书舍人,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皇帝表面上似乎很看重李白,但实际上不过拿他当做个附庸风雅的玩物而已。

有一次,宫里的牡丹花开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把李白请来,让他即兴作诗为他们助兴,于是就有了后来流传甚广的《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把杨贵妃夸得倾国倾城,皇帝和贵妃都非常高兴。

李白在宫廷里就这样混了一阵子,有时撒撒酒疯,喝醉了还让当时最有势力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脱过靴子。杜甫有诗描写过李白这段纸醉金迷、稀里糊涂的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说,李白像一般混进统治集团的文人一样,在得意之中也做了不少像《清平调》那样风格绮丽的应制文字。不过这样的生活终究不是李白真正的追求,加上官场的各种规矩约束,又受人排挤,他很快醒悟过来,说“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说自己曲高和寡,跟别人合不来,总是遭到心胸狭隘之人的责骂,所以他就又开始羡慕起那些悠哉悠哉的隐士来:“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巴不得赶快立功,然后像严子陵和谢灵运一样归隐山水。从政和学道的矛盾又在这里发酵了。

可是李白也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朝廷已经日趋腐败,皇帝后妃耽于享乐,“斗鸡金宫里,蹴踘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李林甫和杨国忠、高力士等权臣当道,气势滔天,“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这些权臣占的房产有京城的一半儿,像高力士这样陪皇帝斗鸡的人都做了大官儿,喘口气都可以高入云上。空有一腔抱负的李白想立功太难了,“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自己就像衔木填海的精卫鸟,空有报国热忱,却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他就开始偏向于矛盾的另一面,想隐退了。

在李白来到长安的第3年,他坚决要求辞官出走,唐明皇也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这样一个常常醉酒又狂放不羁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闹出乱子来,还是早点放走的好。由李白同时代的诗人说,李白离开时是高歌大笑出关去,谁又能理解李白当时复杂的心境?对于从政失败,李白并不能真的高歌大笑,他是介怀的。多年追求的理想似乎是实现了,但很显然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于是他只能放弃了。

离开长安的李白又开始漫游了。漫游初期,他把从政失败的愤懑化作诗中的万丈豪情,千古名篇《将进酒》就是在那时所写。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李白当时蓬勃而出的惆怅与豪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因为从政的失败,他觉悟到“钟鼓馔玉不足贵”,并因此否定一切,宁愿借酒浇愁,但却仍有他的自负,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豪气,“千金散尽还复来”,把五花马千金裘尽管荡去,“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是他仍对政治怀抱希望,想要施展抱负的理想火苗仍未熄灭,因此他又有诗写道:“东方高卧欲起来,欲济苍生应为晚。”只是没有办法了,于是李白开始把无处排遣的热情寄托到学道上,他说自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梦中往往游仙山”,就是说梦中也在学道。不过他还似乎学有所成,在山东的时候还受了一次箓,“箓”是一本道教的文件,上面写有天上神仙的名字和各种符咒,道教徒学道有了一定的修为,才能从师傅手上受箓。他身上的神仙气质大概也是那时候形成的。而李白这时候的诗词中,也开始多了道学和神话的元素,比如他当时就有“道隐不可见,灵章悬在霄”“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等诗句来描述学道的生活。

除了学道,李白在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收获是遇到了杜甫。两颗文坛巨星的会晤,是中国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佳话。李白在开封单县的时候碰到了杜甫,这一年李白四十四五岁,杜甫刚过30。但是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他们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同出同进。别人不待见李白的醉态,杜甫却很欣赏,说他“酒后见天真”。对李白政治上的失意,杜甫也深表理解和同情,说他是“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即便两人分别后,杜甫还在时时关注着李白的消息和动向,而李白后来也时常想起跟杜甫的情谊,说是“思君若汶水,浩荡思南征”,对你的想念就像汶河里的水一样浩浩荡荡,这倒是像夫妻之间表达思念的口吻了。但实际上,李白诗中对于两性之间的情感表达却极少。

李白虽然一生漂泊,但却结过四次婚。第一个妻子还是前宰相的孙女儿,后来再娶的妻子除了姓氏就什么也没留下了。不知道是因为家庭生活不幸福,还是李白无拘无束的个性实在不适合家庭生活,总之,李白对这一块的记录接近空白。四次婚姻给李白留下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但对孩子,李白可以说是父爱爆棚了。他在诗中时常流露出对于子女的思念和担忧,比如“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故人不我弃,故尔此中去。不觉泪如泉”,“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等等。作为父亲,李白对孩子的身高、样貌、生活状态描述的是那么具体,很难说他不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只是他的理想不在家庭生活里,他还是要仗剑远游,离家漂泊。

跟杜甫分别后,李白继续漂流到了陕西,可能还到过北京,最后又南下漫游了江南,期间经历了穷困潦倒和人情冷暖。“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故友不相续。心交宁见今。”寒风彻骨,冻得冰凉,故友新交都不帮忙。此时的李白已经54岁了,距离他从长安出走已经11年。当时的唐朝社会已经腐败到了骨子里,多年的漫游经历也让李白对统治集团的罪恶和凶残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是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李白非常反对,这一方面的作品非常多。她惯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用妇女的口吻反对丈夫出征,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时他也直接写战争的残酷,反对无意义的战争,“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751年,就唐王朝征云南一事,李白就在极力反对。谁想要征云南呢?不是老百姓,不是士兵,是那时统治阶级贪官污吏的首领杨国忠。据历史记载,那时因为士兵不愿意去,他们就用骗的方法,说是要发粮食给穷人,等穷人来领粮了,就捆起来送到前线。征云南的结果怎样呢?20万人统统死光。

过了不久,战争带来的灾荒在长安爆发,物价大涨,民不聊生。李白曾描写当时的情况是“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战争造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又说“咸阳天下书,泪遂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素”。长安城里的人要么战死,要么饿死,金银钱财再多,也不如一盘粮食管用。但是像这种残酷的侵略战争,还让一些依附于杨国忠的刽子手升了官儿。李白看到功名富贵固然向往,但这样换来的功名富贵是多么可耻。政治如此不堪,那还要留恋他做什么?于是李白从政和学道的矛盾就自然的解决了。我们听他歌道:“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早就想逃避恶浊的政治漩涡,现在更有决心了。也罢,还是宁过漫游流浪的日子吧。

然而很快,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一年是公元755年,李白55岁了。在即将到来的垂暮之年,李白再一次被卷入政治漩涡,直至去世。这也是我们要讲的李白最后的人生阶段。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可以去听喜马讲书之前讲过的《弃长安》,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安史之乱后,老百姓都不赞成唐明皇不抵抗逃到四川,唐明皇统治集团虽腐朽,可是人民更不愿意受野蛮外族的残害。有百姓曾对唐明皇说:“您的宫殿在这里,您祖宗的坟墓在这里,您怎么舍得不管呢?如果你们都到四川中原的百姓怎么办呢?”但唐明皇还是不肯,于是叫太子出来应付,太子也不肯,说是要伺候唐明皇,最后折中了,唐明皇还是逃到四川,太子退到宁夏,这位太子就是唐肃宗。这是安史之乱的第2年。

这时的李白态度是怎样的呢?他完全站在老百姓一边,反对唐明皇等的不抵抗主义。李白在诗中质问:“去元凶者非陛下而谁?”他愤恨的说:“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皇帝和太子都跑路了,长安和洛阳就都成了废墟,尸骨堆积成山,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就连李白著名的《蜀道难》,其实也是一篇政治讽刺诗,其中说:“嗟尔远道之人,胡为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不要在成都享乐了,赶快回长安去吧。李白这时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他严肃起来了,悲愤起来了,他说“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荆豺,澄清洛阳水”,发誓要拔剑斩了胡虏,匡扶朝廷。

在激烈的爱国情感的支配下,李白参加了当时的永王李璘事件,再一次卷入了政治漩涡。但这一次政治活动,和前一次在动机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上一次是为了功名富贵,这一次却是基于爱国。永王李璘是唐明皇第16子,唐明皇逃亡四川的时候,命他率师东下,保卫东南。在他率军到达庐山的时候,听闻李白的名声,便把他请去当幕僚。李白当时爱国情绪正浓,刚好有这么个机会便欣然前往。但没到两个月,永王李璘就兵败被杀。杀他的不是安禄山,而是他的哥哥唐肃宗。唐肃宗害怕永王李璘一旦在东南立足,可能和自己争天下,所以就命令他去四川伺候唐明皇,永王李璘没有服从唐肃宗,就马上给他扣了一个谋反的帽子,派了三路节度使三面围剿,很快就消灭了永王李璘的军队。作为幕僚的李白自然也成了政治犯,被下了江西浔阳的监狱。后因多方面的营救,李白被释放了。有人想荐李白入朝做官,但是唐肃宗十分介意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事变,没有接受。

这时是公元757年,李白57岁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唐肃宗收复了长安,但这一次的收复是可耻的,因为借助了回纥兵的力量,而且约定打开城门的时候,土地和上等人归唐,而金银、布帛、壮丁妇女归回纥。收复长安以后,李白的事情还没完。第2年朝廷又旧事重提,因为永王李璘事件要把李白流放到夜郎,也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从长安到遵义,路途遥远,很多人没到地方就死在半路了。所以当时同样颠沛流离半生的杜甫听到消息后十分不放心。李白曾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爱。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总以为李白也许死了,做梦也遗憾,“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又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简直像是挽歌了。

不过李白并没有死,他走到三峡的时候就被赦免了,主要是因为唐肃宗要立太子,同时会大赦天下。虽然被赦免,但是李白已经59岁了,距离他去世只有3年。他又开始最后的漫游,这时他已经看透了一切,却也憎恨一切,所以李白这时候的诗词中也满是灰心丧气的情绪。他写道:“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连平素喜爱的山水也厌恶起来了,他甚至想要破坏一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他平常所羡慕的神仙,到最后也觉得不可靠了。学道和从政,他的两大人生理想最终都归于失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他晚年的心情是沉痛的,痛苦到了极点,于是一切认命,“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人。策创靖河道,存亡任大君。”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好说呢?

但他对于国家却还是关怀的,在他流放夜郎被赦免之后,还是常常忧心国事,睡不好觉,“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而且在李白逝世的前一年,李光弼出征临淮,要和安史之乱贼首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决战的时候,他还想请缨,因为生病才半道折返。李白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可以说是贯彻到最后的呼吸中了。

一年以后,李白在安徽南部的当涂病逝。临终之前,他仍以大鹏自比,写下了《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人一生最后的作品,饱含了壮志未酬的无限遗憾和感伤。

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李白实在是不太成功。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在矛盾和痛苦中度过,想要家国天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得道成仙,终究归于虚空。但也正是这样深刻的痛苦,才成就了他笔下那些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作者说,李白的人生其实和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有喜,我们也有喜,他有悲我们也有悲,只是他悲喜的比我们厉害得多,他就是将这些大悲大喜都诉诸于他的诗中了,所以我们也就能从李白的诗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解放和释然,这也许就是人们喜爱李白的原因。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