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林奈传》: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的首部中文传记,探索生物分类的奥秘
铛铛铃2025-09-18【传记】23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叫《林奈传》。
林奈是谁呢?也许很多人不太清楚,但是诺贝尔奖你不可能不知道。每年评选诺贝尔奖的机构,就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这个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林奈就是这个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而且呢,还是这里的首任院长。
作为18世纪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有着两大贡献。首先,他是近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发明了性体系法,也就是用花蕊的形态为植物分类。那这个分类法比同时代的方法更有效,从1730年代到1810年代,主宰了欧洲的植物分类学。其次,他确立了双名法,这个方法呢,笼统地说就是用拉丁文命名了世间万物。如果你去一趟植物园或者自然博物馆,在动植物旁边都会有一个名牌,那在他的中文名字下面,还会看到他的拉丁文名字。如此繁多的物种,都可以在这个拉丁文命名体系下,得到自己的位置,这着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那么,林奈是怎么取得这些成就的呢?本书的作者维尔弗里德·布兰,是英国伦敦林奈学会的会员,他参考了大量研究林奈的学术成果,还有林奈逝世后,被伦敦林奈学会保存的林奈手稿和收藏品,为我们打开了植物学王子林奈的科学人生。
林奈全名叫卡尔·林奈,1707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莫斯兰省。父亲尼尔斯·林奈是一位牧师,尼尔斯热爱自然,在林奈家的花园里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因此林奈从小就认识了不少的植物,并且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管家里的花园叫卡尔花园,并成为花园里的小植物学家。这段经历对林奈来说特别珍贵,甚至到了晚年,林奈回忆过往人生,依然觉得儿时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一份对花儿不可遏制的爱。从那时起,他已经看到了命运在引他前行。
然而,父母却对林奈的未来有另一番打算。在他们看来,摆弄植物和花,将来只能成为贫苦的园丁,他们希望林奈能够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要想成为牧师,就必须在中学时期学好希腊语、希伯来语、神学、形而上学、演讲术之类的课程。可是小林奈对这些课程都毫无兴趣,虽然他对拉丁文、物理学和数学还有一些兴趣,但他的成绩也很平平,并不出彩。
和现在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小林奈被父母禁止到花园里玩耍,摆弄那些植物。可是他心中对于自然和植物的兴趣,却一直没有熄灭。
1727年,林奈20岁,他进入德隆大学学习医学。第2年,他又来到了乌普萨拉大学继续学医。18世纪欧洲大学的医学系,不像现在的医学院那样,仅仅是研究人体的疾病与治疗。当时大学的医学系研究范围很广,还研究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学科,这也是林奈在大学选择学医的原因。
乌普萨拉大学是当时瑞典最好的大学,距离首都斯德哥尔摩仅有60多公里,有瑞典的剑桥之称。然而18世纪初,瑞典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在欧洲还是非常落后的。乌普萨拉大学的医学专业,虽然是最好的专业,但是教学条件也非常简陋,既没有临床教学的课程,又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这里的植物园也被荒废,仅有的200种植物,也没能引发很多人研究的热情。
不仅如此,初来乌普萨拉的林奈还要为衣食担忧,父母因为他不去学神学,已经停止了资助,林奈必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多亏一些前辈对他无私的帮助和鼓励,他的探索之路才得以继续。
在这里呢,有两个人对林奈比较重要,一位是奥洛夫·舍尔西乌斯,一位是奥洛夫·鲁德·贝克。这两位奥洛夫都比林奈年长三四十岁,此时的他们早已功成名就。其中舍尔西乌斯是摄氏温度的创立人,他是一位神学教授,又是一名博物学的狂热爱好者。那什么是博物学呢?博物学就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是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所做的宏观研究。广义的博物学还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理学等等。在博物学的大框架下边,舍尔西乌斯涉猎广泛,对植物学深有研究。
据说,初到乌普萨拉大学的林奈,在植物园里偶遇舍尔西乌斯,在对植物的讨论当中,两人成了忘年交。舍尔西乌斯无私地为林奈提供食宿,并让林奈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大量藏书。可以说呢,是舍尔西乌斯让林奈在大学里站稳了脚跟。
说完了舍尔西乌斯,我们再来看看林奈的第二个前辈,也就是鲁德·贝克。鲁德·贝克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医学教授,除了负责解剖学和药理学之外,还负责植物学和动物学的教学。鲁德贝克也十分赏识林奈在植物学上的天赋和才华,他让林奈搬到自己的家中同住,带他一同野外考察,还为他申请了特殊的拨款。在林奈刚上2年级的时候,他以自己年迈为由,让林奈代替自己讲授学校的植物学课程,这给了年轻的林奈莫大的鼓舞,让林奈鞭策自己加倍用功。
那除了这两位忘年交,林奈还有一位同学对他影响也很深,他就是彼得·阿特迪。林奈刚进入乌普萨拉大学的时候,就听说了阿特迪的名字。阿特迪比林奈大两岁,是医学系公认最聪明的学生,他此时呢正在钻研生物分类,那生物分类也是林奈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两位年轻人是一见如故,阿特迪热衷于动物分类,林奈对植物的分类更感兴趣,两人约定共同对生物进行分类研究。
林奈所处的18世纪,是欧洲博物学大发展的世纪,各国博物学家收集研究了欧洲的各种动植物,探险家们也从世界各地带来了大量的新物种。那如何对这些动植物进行分类,成为知识界急需解答的难题。以植物为例,当时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用花朵的颜色来给植物分类。那这就存在明显的问题了,有些植物可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前面提到的玫瑰,就有红玫瑰、白玫瑰、粉玫瑰等众多颜色,它们显然都是一种植物,那不同的植物也可能花色相同,这种分法显然流于表面。
面对这些不成功的想法,到底该用植物的哪个特征才能分类呢?林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这个时候,一篇名叫《论花的结构》的论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这篇论文阐述了植物的雄蕊和雌蕊在植物繁殖中的作用。林奈读完论文,开始检查能找到的每一朵花,研究这些花中雄蕊和雌蕊的结构。林奈隐约地感觉到,用生殖系统来给植物分类,或许那是一个好办法。他以此为主题,写成了《植物婚配初论》一文。那以这篇论文为起点,一套新的植物分类体系逐渐酝酿产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考察和同行交流,对于一名成功的博物学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林奈也不例外。它能够最终形成自己的生物分类体系,并在欧洲获得巨大的声誉,就与两次重要的旅行有关。这两次旅行分别是拉普兰之旅和欧洲大陆之旅。
我们先来说一说拉普兰之旅。林奈的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多次考察,而25岁那年的拉普兰之旅,是他第一次尝试长期野外考察,也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次考察。这一次考察,让林奈验证了已经萌生的植物分类方法。
拉普兰地区指的是欧洲最北端瑞典、挪威、芬兰北部,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广大区域。今天呢,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了欣赏极光和极昼现象的旅行圣地。然而,在300年前,这里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除了土著外,少有人踏足。
在历时近半年的考察中,林奈行程近5000 km,对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土著生存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当然了,林奈最感兴趣的还是当地的植物。考察结束之后,他根据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写成了《拉普兰植物概要》。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阐明了自己的植物分类法,称之为性体系分类法。
那什么是性体系分类法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植物的繁殖器官,也就是花为中心来给植物分类。当时人们研究的大部分植物都开花,林奈的分类法呢,就是根据这些植物雄蕊的数量,还有雄蕊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将开花的植物分为23个大类,被他称作23个纲。比如美人蕉,它只有一个雄蕊,那就被归入单雄蕊纲;鸢尾花有三个雄蕊归入三雄蕊纲。相同雄蕊数量的植物,根据雌蕊的形态,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比如说百合有六个雄蕊和一个雌蕊,被归入了六雄蕊纲单雌蕊目;水仙呢,也有六个雄蕊,不过呢,它有三个雌蕊被归入了六雄蕊纲三雌蕊目。那对于不开花的植物,林奈则把它们归入第24纲,叫隐花植物纲,隐是隐形的隐。那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就是从林奈的这个分类法当中发展出来的。
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是博物学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当时的人看来,牛顿的力学揭示了宇宙的奥妙,林奈的植物分类则概括了生命的体系。毕竟只有有了清晰的认知框架,人们才能摆脱识别职务的初级认知阶段,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的研究上去。
但是《拉普兰植物概要》一书,在瑞典国内却少有人问津。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植物分类体系,林奈踏上了历时3年的欧洲大陆之旅。这趟旅程,从1735年4月到1738年6月,历时3年多,林奈先后拜访了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当时的这几个国家是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那在这里呢,要重点说的是林奈在荷兰的经历。
荷兰是林奈欧洲大陆之旅中停留最长的一个国家,也正是在荷兰,林奈的植物分类思想得到认同,并逐渐传播开来。那说到荷兰,它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国力呢,一度非常强盛,大学等科研机构也十分发达。
林奈来到荷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获取当地的学历。虽然林奈已经读过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但是这个学历在欧洲大陆并不受到广泛承认。于是呢,林奈来到了荷兰的哈尔德维克这个地方,目的就是获得一个被广泛承认的学位。林奈抵达哈尔德维克,就在当地的大学报名,并且提交了他早已准备好的医学论文《间歇热病因新论》。答辩通过之后,林奈在28岁顺利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不过这个博士学位,只是一块进入科研领域的敲门砖。和大多数在哈尔德维克获得学位,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一样,林奈来到了当时荷兰的科学研究重镇莱顿。
当时荷兰最富声望的博物学家赫尔曼·布尔哈夫,就生活在莱顿。此时的布尔哈夫已经年近70,从工作岗位退休,不过呢,他仍然是荷兰博物学界不可动摇的权威。据说所有对科学事业感兴趣的人,在向布尔哈夫博士致敬之前,都不会考虑离开荷兰。那林奈也是如此,要想让自己的植物分类体系得到广泛认同,首先就得得到布尔哈夫的肯定。
那在经历了一番周折之后,林奈终于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并向他献上了《拉普兰植物志》的手稿。那他怎么得到前辈的认可的呢?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呢,是在布尔哈夫的私人植物园里,有一棵非常罕见的树,布尔哈夫认为这棵树没有任何人描述过它。不过林奈第一眼就认出了它,是花楸属中的一个种,在一本叫《巴黎植物》的书中被详细描述过。波尔哈弗也有这本书,他立刻拿出书来查验结果,林奈的话完全正确。林奈广博的植物学储备,还有身上的才华,打动了布尔哈夫,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布尔哈夫看出林奈植物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在他的推荐下,林奈开始在博物学界有了名气。
这一时期,林奈在莱顿还遇到了他在乌普萨拉大学的同窗阿特迪。刚才提到,阿特迪对动物分类很有研究。两位旧友在客栈偶遇之后,他们在一起共同工作了两个多月,直到阿特迪在研究鱼类不幸溺水身亡。挚友的离世让林奈悲痛万分,阿特迪给林奈留下了全部手稿,他对动物界的研究,成为林奈生物分类系统的有益补充。
这一时期,林奈正在写作《自然系统》一书,这本书展示了林奈不同寻常的野心。在书中,林奈把分类的范围扩展到了自然万物,将它们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除了刚才已经讲过的植物分类外,林奈把动物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四足动物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无脊椎动物。后来,林奈统一了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原则,从生殖角度出发,他把四足动物类改成了哺乳动物类。
1735年,《自然系统》在莱顿正式出版,标志着林奈生物分类系统的建立。它的出版轰动了欧洲的博物学界,欧洲各大植物园纷纷采用林奈的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事实证明,林奈的分类法非常方便和实用,这为林奈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736年,林奈被邀请访问英国。此时的林奈已经不再是刚到荷兰的时候那个无名小卒,他先后拜访了伦敦和牛津,会见了汉斯·斯隆、彼得·科林森、菲利普·米勒等英国博物学家、权威人士,并且参观了英国主要的植物园。
在林奈访英之前,他的著作已经传播到了英国。当时对于动植物的观察,还没有办法像今天这么的细致,对于花蕊的研究也还没特别的深入,一些人啊,对林奈的分类方法将信将疑。植物学家蒂伦尼乌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质疑林奈对许多植物的分类,并在林奈的书上做了很多N点、B点的记号,这是拉丁文注意留心的缩写。蒂伦尼乌斯在植物园中取来一朵花,来验证林奈分类的有效性。林奈把这种植物放在单雄蕊纲,而帝伦尼乌斯认为他有三个雄蕊,林奈的分类是错误的。但是啊,当这朵花打开的时候,第伦尼乌斯几乎是惊掉了下巴,这朵花果然只有一个雄蕊。后来呢,林奈的许多看法不断被确证,蒂伦尼乌斯也不得不钦佩这位年轻的博物学家,林奈的声名也就在英国传播开来。
从英国返回荷兰,林奈继续着他的研究写作。1737年,他又有四本著作出版,分别是《克利福德》、《拉普兰植物志》、《植物属志》和《植物命名规则》。此时那林奈已经30而立,在外漂泊多年,让她十分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还有自己的未婚妻。加上啊长期的奔波,他身心疲惫,决定返回瑞典。
林奈在回国的途中拜访了法国巴黎。这个时候,30岁的林奈已经成为了荷兰、英国和法国博物学界公认的后起之秀,许多大学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极力劝说他留下来。但是林奈去意已决。1738年6月,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瑞典。
事实上,林奈在1738年回瑞典之后,他的日子并非是一帆风顺。当时的瑞典社会对他的研究啊兴趣不大。好在林奈还有一个在荷兰获得的医学博士学位,在成家立业的压力下,他在斯德哥尔摩当起了医生。因为医术精湛,林奈很快得到了瑞典皇室的赏识,甚至成了瑞典海军的一名医师。
在斯德哥尔摩从医一年之后,林奈争取到了机会,回乌普萨拉大学任教。乌普萨拉大学聘他做医学系教授,负责植物学、营养学、药物学和植物园的管理工作。林奈的后半生一直掌管着乌普萨拉植物园,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场所。林奈与皇室保持了长期的良好关系,这为他的研究争取到了足够的资金。
在乌普萨拉,林奈对《自然系统》一书进行修订,精益求精。前面提到了1735年,《自然系统》在莱顿第一次出版时,它只有薄薄的14页,仅仅是对生物分类体系做了一番阐述。到了1768年,这本书已经修订了12版,厚达2300多页,里面纳入了当时已知的1万多个物种,并且按照分类法归类。
在这项浩大的工程当中,林奈完成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统一生物的命名。《自然系统》一书已经把生物分类梳理清楚,现代生物分类框架已经构建起来。不过此时困扰博物学界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生物命名。在林奈之前,生物命名有很大的随意性,每个发现新物种的博物学家,都会用本国语言为生物命名,即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学者,也可能为同一种生物取不同的名字。那这就造成了生物命名的混乱局面,不利于博物学的发展。
林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回国之前,他就出版了《植物属志》《植物命名规则》,这些书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不过呢,这个问题完全解决,还要等到他1753年在瑞典出版《植物种志》一书。在这本书中,林奈收录了5900多种植物,对他们的命名全部使用双名法。那什么是双名法呢?所谓双名法,就是用拉丁文为命名语言,使用属名和种名来为植物命名的方法。另外呢,在名字之后,一般还要加上该物种的发现者或命名人的缩写。比如说,林奈一生曾经命名了大约7700种植物和4400种动物,在这些生物的拉丁文名字之后,都缀有林奈的名字缩写L. 加上一个小句点。双名法后面的名字缩写,是对首次命名人的莫大鼓励,这极大地推动了物种的命名和统一。
那以我们熟悉的玫瑰为例,它的拉丁文名字是ROSARUGOZA S.A.M. ,最后一个单词后边呢有一个小句点,ROSA是他的属名,乳沟子是它的种名,而THM.加一个小句点,则是他的第一位命名人通贝里的缩写。这位通贝里是林奈的学生。虽然呢,人们认识玫瑰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对它进行标准命名,则是在林奈的双名法推行之后。
双名法能够和生物分类体系同时被推广,得益于拉丁文作为命名语言,这避免了其他欧洲活语言带来的命名混乱。当然,它的迅速推行,也是林奈在博物学界权威地位使然。法国国王路易15就曾专门颁布命令,推行林奈的生物分类体系和命名体系,使用林奈方法,成为了博物学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并且沿用至今。
那除了进行科研,林奈还致力于广收各国学生,传播他的博物学方法。在作者看来,他和他学生的关系,更像是耶稣和12使徒长的关系。在瑞典皇家的资助下,林奈向世界各地派遣大量学生,这些学生把林奈的书籍带到世界各地,还带回了大量的动植物及其标本进行研究。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玫瑰的命名人通贝里,就是林奈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他一生曾游历过非洲、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并成为了林奈在乌普萨拉大学的继任者。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在林奈的晚年,他还出任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首任主席。现在最著名的诺贝尔奖,就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到了20世纪,瑞典皇家科学院和英国国家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并称世界四大科研机构,林奈的开拓性工作功不可没。
1778年,林奈去世,终年71岁。瑞典国王在葬礼上亲自发表讲话,对林奈的去世表示哀悼。在他身后,林奈不仅留下了分类法和双名法,林奈还留下了26大箱的遗产。当人们打开这些大箱子之后,发现这里有超过1万9000份植物标本、3200昆虫标本、1500份贝壳标本、700份珊瑚标本、2500份矿石标本、3000本书、3000多份书信。
1784年,这些遗产被运到伦敦,林奈学会永久收藏。当然,林奈在博物学领域的巨大成功,点燃了他那个时代欧洲社会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林奈同时代的粉丝众多。在这里呢,就给大家举最著名的几位粉丝。
第一位粉丝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曾经写道,哪怕只是单纯的模仿这位乌普萨拉的教授,我也会赢得一些幸福的时光和数年心灵的宁静。卢梭的许多作品都受到了林奈的影响,比如他的《艾米尔》,书中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正是受到林奈笔下拉普兰人自然生活的启发。为此,卢梭曾专门托人带消息给林奈,表达对他的崇拜。信中写道,告诉他,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
第二位粉丝是英国的伊拉斯谟·达尔文。这位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查尔斯·达尔文的爷爷。伊拉斯谟·达尔文和林奈处于同一时代,是著名的医生、诗人和植物学家。他十分赞赏林奈的思想,把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写成了长诗《植物间的爱》。与此同时,他在科学上也有所建树,基于林奈的分类体系,他指出了物种的可变性,提出不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传衍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说呢,形态各异的植物,其实有着某种传承和演变的规律,这正是进化论的雏形。
第三位粉丝是德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歌德早年曾经醉心于博物学,在得知林奈去世的消息后曾写道,除了莎士比亚和斯宾诺莎,在已故的人当中,没有谁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深的了。
在如今的乌普萨拉,仍然有很多林奈的粉丝前来朝圣。我用林奈粉丝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本书的解读,即便海洋和山丘能将我们分开,但依然可以确信,在死亡之落幕下之前,智慧和科学之父会为我们揭开面纱,扫除障碍。或许我会发现自己坐在草地之上,林奈正在这里给众多纯洁坦率的灵魂讲解世界的奇妙,赞美造物主对他们心智的神奇塑造。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