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陆游传》:“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的传奇人生,诗歌与爱国的交织

铛铛铃2025-09-18传记40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朱东润的《陆游传》。

说起陆游,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位爱国诗人的形象。你会想起他的哪句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的确,陆游一生无论在朝在野,矢志不忘为国建功。不过,为陆游作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并未直接参加抗金斗争,官品不高,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为官,便很少有风云大事可以记述。

本书作者、著名文史学者朱东润,也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通过大量研究工作,把陆游置于南宋初年政治和社会背景中,从他与友人的唱和、交往、师承关系入手,讲述了陆游坎坷又备受争议的一生。

接下来,我将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讲述陆游:

第一,身世和家庭;

第二,爱国思想;

第三,诗歌创作。

我们先来看看陆游的家世。他所处的时代是金朝南下侵略、宋双方战和不断的时期。陆游出生在宋徽宗宣和7年,即11251017日。那一年是金军南下侵宋的开始。陆游出生前十天,金军兵分两路南下,一路打到开封城下。宋徽宗慌忙传位给太子赵恒,自己一路逃到镇江。钦宗即位,改年号为靖康。他表面下诏亲征,私下里却与金军签下投降协议。金军收到大批金银之后撤回北去,却在第2年毁约,大举南下进攻。钦宗投降,开封陷落。11274月,金军撤出开封,北宋的最后两位皇帝,连带皇亲国戚3000余人都成为俘虏,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了。

钦宗的弟弟赵构,本来以大元帅的名义领兵在外,就在11265月于应天府称帝,成为南宋第一任皇帝,改年号为建炎,后来称为高宗。南宋自此偏安一隅。后来岳飞被杀,韩世忠被罢职,朝廷成了主和派的天下。

1126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带着全家从北方南归,一路躲避金军追杀和盗匪的拦截,最后隐居在故乡山阴的乡村生活。陆宰是主战派,往来陆家的都是主张恢复故土的士大夫。1141年,陆游17岁那年,屈辱的绍兴和议达成,南宋对金朝称臣,北方的领土落入金朝的统治下。陆宰和朋友们谈到国家前途的时候,往往痛哭流涕,食不下咽。幼年的磨难、父母的教诲、长辈的涕泪,让陆游渐渐坚定了爱国的信念,也成为一生的志向。

陆游自幼聪颖过人,读书也十分勤奋,加上陆家藏书13000卷,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陆游早年在四书五经上狠下功夫,这是当时儒生的根本之学,也是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

陆游的青年时代,遇上了两件使他最感苦涩的事:爱情悲剧与科考失败。

绍兴13年,陆游19岁了,他曾到临安考进士,没有被录取,却收获了爱情。20岁左右,陆游和唐婉结婚了。唐婉是陆游舅舅的女儿,是一个才女,夫妇两人非常恩爱。可是这却让陆母非常不满,原因可能是担心陆游沉溺于闺房之乐,荒废了学业,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再加上唐婉3年都未生子,母亲终于逼迫陆游,要他休了唐婉。陆游不敢违背母命,又不忍和唐婉离开,他在外边置了一所宅,时时和唐婉会面,终于还是被陆母听到风声,两个人迫不得已决裂了。陆游娶了王氏,唐婉也改嫁赵士诚。而陆游的内心对唐婉一直无法放下。

一次,陆游在山阴城东南的沈园偶遇赵士诚、唐婉夫妇,匆匆一面,陆游想起旧日的细心和温存,把眼泪和酒一起咽下,对着一堵粉墙,题下《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晚年的陆游,每次去山阴城里,都会去沈园凭吊一番。75岁那年,陆游重返沈园,还在寻觅“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内心感慨万分。直到临终前,还在慨叹“尚余遗恨无人会”。

陆游与续娶的王氏共同生活了50年,生有六个儿子。尽管有一个女儿夭亡,但儿子们都很争气,这得益于陆游的教育。他前后写了180多首示儿诗给儿子,还留下一部《放翁家训》,26则家训充溢着父子深情,也是古代家庭教训的经典。例如,对于重伤自己的人,陆游抱有宽容之心,“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他尽心勉励儿子说:“汝辈但能寡过,勿漏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毁已不可追,已无为戒可也。”以自身经历教导后辈谦虚谨慎,不要趋炎附势,自然远离祸患。

接下来,我们看下陆游青年时期第二次重大挫折:科考失败。

绍兴23年,陆游29岁再次去临安考试。此时的陆游已经很有把握,不巧与秦桧的孙子秦埙一起考试,主考官不愿得罪秦桧,但是又担心留人话柄,于是在省试的时候将陆游列为第一,秦埙第二,殿试的时候秦埙第一,陆游落榜。这次挫折也是陆游人生的转折点,科举落地,让陆游只能在地方上做些幕僚的工作,仕途的坎坷、官职的低微,让他不免纵情山水,诗酒之间也更能接近底层人民,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疾苦。

陆游57岁那年,浙东发生灾荒,陆游给担任救灾工作的朱熹写了一首诗:

事俱萧条急,村须动乃愁。

劝分无积宿,告籴未通流。

民望甚饥渴,躬行胡滞留。

征科得宽否,上廪麦合丘。

意思是只要能够及时救灾救荒,然后轻徭薄赋,还可以接续到秋天的收成,缓解百姓的苦难。正是这些诗成就了陆游“人民的诗人”之美誉。

宋朝盛行举荐制,一些高级官员往往喜欢举荐一些名士为官。陆游年轻的时候就有诗名,所以很受当朝高级官员的青睐。南宋以后的宰相除了秦桧之外,大多与陆游关系较好。与宰相大臣走得近,虽然可以保证陆游的生活,但也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是陆游一生屡遭弹劾的重要原因。

虽然仕途不顺利,但是陆游一生为国家统一奔走呼号,在朝在野,矢志不忘,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陆游殿试被罢黜的第2年,秦桧去世,政治风气发生了转向,主战派开始抬头,被秦桧压制的爱国人士开始发挥作用。处在山阴乡野的陆游在诗中写道:

崖州万里窜库吏,湖南几时起卧龙。

但愿诸贤吉郎庙,书生穷死胜封侯。

他称流放在湖南的主战派首领张浚为卧龙,盼望朝廷尽快启用张浚,以筹划恢复中原。

经过举荐,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只是县官的属员,但也算是官,这是陆游仕途的开始,这一年他34岁。陆游在宁德呆了一年多,工作很出色,然后去福州担任了刑案文书之类的工作。在福州,他趁着天气良好的时候出城远眺宝岛台湾。80岁之际,他还在写诗回忆这段经历:

行年三十亦南游,稳驾苍冥万湖州。

常记早秋雷雨季,堕师指点说琉球。

琉球就是台湾的别名。

绍兴29年,浙江人汤思退升为左丞相,陆游也写了一封贺信,并谦卑地希望汤丞相可以举荐自己。汤思退在政治上与高宗都是主和派,但是他特别喜欢拉帮结派,为人狡诈,这也蒙蔽了一部分人的眼睛,陆游便是其中之一。陆游当时有名士之称,所以如愿得到汤思退的许荐,去了临安,先后担任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务,主要的工作就是编纂公布的法令,替长官起草文件。虽然官阶很低,可是毕竟到了临安,能更多地接近中央,再加上陆游属于名士和朝廷重要官员,比如丞相、枢密使都有联系,和文人名士也往来频繁,跟陆游往来最多、关系最好的是周必大,他比陆游小一岁,后来官至丞相。周必大对陆游仕途影响很大,曾经多次举荐过他。

绍兴326月,高宗把政权交给太子赵慎,这就是宋孝宗。孝宗即位后,改明年为隆兴元年,隆兴二字取自宋太宗建隆和高宗绍兴的年号,用意在于把开国建业和救王大业结合起来。他任命了主战派老将张浚为右丞相,来主持北伐,希望可以恢复旧土。

由于张浚的任命,此时身为编修官的陆游,经手发出的各类军事文书多起来,他踌躇满志,希望可以实践自己的抗金理想。这个时候孝宗也注意到了陆游,但是仅仅限于他的诗才。在好友周必大的夸奖和枢密院长官的举荐下,陆游被赐进士出身。宋代推重科举取士,所以公卿、士大夫都源自科举,而特召赐进士出身,仅梅尧臣、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等寥寥数人,而且都是经过召见考试之后,才被赐进士出身。陆游不经过考试就被赐进士出身,这在宋代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然而好景不长,孝宗想要任命自己的亲信曾觌为大官,但遭到朝臣们反对,陆游对参政之事张说,曾觌招权纳贿,如果不及早罢黜,后患无穷。不想张说将此话转述给了孝宗,惹怒了孝宗,结果将陆游赶出临安,调任镇江府通判。镇江市江防要地,靠近宋金边界,右丞相张浚这个时候也来到镇江,陆游与他相谈甚欢,心里感受到莫大的慰藉。陆游向张浚陈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主张,寄希望于张浚率军收复中原,但是当时虽然孝宗力主北伐,太上皇高宗却是主和派,朝局纷争变化莫测,陆游在镇江只待了一年四个月,高宗就与汤思退合谋,将张浚罢了官,而主战派的官员们则死的死,远贬的远贬,凡与张浚有些瓜葛的都结局惨淡。

这个时候,主和派把持了朝政,隆兴和议达成,宋王朝对金割地纳贡,孝宗居然称金世宗为叔,今与宋成为叔侄之国,如此屈辱,令陆游扼腕叹息。

22年后,陆游写下有名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仍然坚决主张对外作战。隆兴2年,他给当时的丞相汤思退上书,请求建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宋人南渡以后,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偏安于此,而主战派主张建都关中,最低限度也得是建康,因为从建康渡江,可以随时收复开封,如今人人都觉得格局已定,陆游却还坚持建都建康。陆游的上书,再加上他对张浚收复中原的建议,让他后来也遭到主和派弹劾,被罢了官。

这次被弹劾,让陆游认清了主和派的真面目,他们是不会让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有出头机会的。此后,陆游一直在地方官任上消磨人生,其中就包括了在四川为官的8年生涯。虽然是在地方,但是因为接近前线,也成为陆游重要的人生经历,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风。

直到淳熙13年春天,已经62岁的陆游,在丞相周必大的举荐下,被任命为延州知州正五品。赴任延州之前,陆游在山阴和临安盘桓了一段时间,与杨万里一起唱和作诗。南宋前期的诗人共推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家,称为“尤杨范陆”,杨万里和陆游是其中两位成就最大、声望相敌的诗人,相当于南宋的李白和杜甫。虽然杨万里号为诚斋,认真严肃,陆游号放翁狂放不羁,但他们都是著名学者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且都主张对外作战,因此格外接近起来。

3年后,经周必大再次举荐,陆游回到临安担任礼部郎中,这也是孝宗在位期间任命的最后一位官员。孝宗在位期间,陆游第一个蒙恩受赐进士出身,如今又被任命礼部郎中,这种无上荣耀,使陆游对孝宗深怀感恩。22日,孝宗传位给太子赵惇,后来称为光宗。光宗和父亲的关系很差,自然也看不惯陆游,便借着别人的弹劾将陆游罢了官。陆游也就此结束了自己30余年的居官生涯,回到家乡山阴。

当时主和派占据着朝廷,陆游只好在平淡的乡居生活中静待时机。山阴到临安只需要一天,国事的消息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到达山阴,也反映在陆游的诗作里,比如“百战缘何取蔡州,如今胡马饮淮流。和亲自古非常策,谁与朝家共此忧?”对金朝占据了淮河的屈辱现实,陆游难掩担忧之情。

绍熙5年六月间,68岁的太上皇孝宗死了。孝宗有志于对外作战,收复失地,但是始终没有能完成志愿,陆游对于孝宗颇为感怀,为他写了挽词三首。相比之下,高宗的死在陆游的诗文之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孝宗的死带来了政局的动荡,光宗愚钝跟父亲向来作对,孝宗下葬的时候,光宗都没有参与。朝臣们担忧之下,举荐参知政事赵汝愚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废黜了光宗,立光宗的长子为宁宗,史称绍熙政变。

绍熙政变之中,太皇太后的亲戚韩侂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变之后,他在权力分配上与赵汝愚一派陷入纷争,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完全暴露。双方斗争的结果,赵汝愚、朱熹等人被贬官罢黜。在攻击赵汝愚的同时,韩侂胄等人又大肆攻击道学,称之为“伪学”,予以严禁,这就是所谓学禁。庆元2年二月,科举取士,凡稍涉道学义理者悉被黜落,《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也称为禁书。庆元3年,学禁又把道学进一步污为逆党,赵汝愚、周必大、朱熹、叶适等59人列入逆党,这就是庆元党禁。

庆元党人之中,周必大、朱熹、叶适都和陆游关系较深,因此党禁扩大的话,他随时有罹难的可能,以致身败名裂。但是韩侂胄却放过了陆游,这是因为,一来陆游的祖父与韩侂胄的祖父同朝为官,两家有通家之好;二来陆游谪居穷乡,无权无势,与韩侂胄一派人物并无权力冲突和私人干系。

但是《宋史·陆游传》中却记载,陆游晚年出山,为韩侂胄作《南园记》,世人认为陆游晚节不保,阿附权臣韩侂胄。《南园记》这篇文章是怎么回事呢?庆元3年,朝廷赐韩侂胄土地,经过他的经营以后称为南园,韩侂胄第一个找到杨万里,许官翰林学士,让杨万里替他做《南园记》,杨万里拒绝了,说“官可弃,记不可作”。韩侂胄又找到了陆游,便有了这篇《南园记》。事实上,杨万里当时已有官在身,而陆游写《南园记》,主要也是出于一种畏惧的心理,是为了避祸而不是求福。陆游在文中也写道:“百尺持戟耿道长,畏天畏命剑虽有残,爱身亦自许此身。倘为此,仁义尚厉行。”他的立场相当坚定,即爱绅和仁义,实际上他也身体力行,不仅没有因此向韩侂胄求官,更顶住压力给韩侂胄的最大政敌朱熹写祭文。

当时朱熹是朝野正人君子的榜样,韩侂胄制造伪学逆党之禁,矛头都指向朱熹,因此很多朋友都和他断绝关系了。朱熹死了以后,韩侂胄唯恐他的朋友前往追悼,甚至连追悼的行动也列入禁条。当时陆游已经76岁,无法去福建致祭,但是他在给朱熹的祭文中写道:

某友捐百身,其九原之心,有倾长河驻东海之类。路修齿矛,神往形留。公莫不亡,上齐来降。

意思是我宁愿自己死100次,换你生还,然而你竟匆匆的弃我而去,我不能执手相送,却希望你泉下有知,能接受我新乡一拜。寥寥的35字,难掩对朱熹的深情厚意。

朱熹死了,韩侂胄去掉了心腹大患。嘉泰2年二月,韩侂胄解除了党禁,78岁的陆游也被重新启用。杨万里写信给陆游,提醒陆游千万别晚节不保,但是陆游根本谈不上依附权贵,他之所以同意再度为官,是因为要替孝宗修史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与杨万里相比,陆游在史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的《南唐书》言简意赅,代表着宋代史学家的最高水准。陆游担任修史的工作,也是他为官生涯最为愉快的一段时间。在临安的一年,陆游编成了《孝宗实录》500卷,《光宗实录》100卷。

陆游始终是超然于党派之争的,他认为,北宋的亡国主要还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给北方金朝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以史为鉴,韩侂胄主动开放党禁,这也让陆游看到朝廷内部和解的希望,可以一致对外,而不是忙于内耗,这也是他愿意与韩侂胄合作的原因所在。所以当辛弃疾被朝廷重新启用的时候,陆游写诗给他送行,他说:“古来历士借清发,往往禅夫出城下。深仇激愤再逆壶,不用追思罢停业。”他希望辛弃疾可以忘记朝廷对他的猜忌,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对陆游来说,一生的抗金志愿只能在诗歌中一展抱负,未免感觉遗憾,但是这也让他的诗歌具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就像梁启超说:“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意思是古代的诗人都以从军为苦,只有陆游诗歌里充满对战斗生活的向往,让他以诗歌成就垂名青史。

陆游少有诗才,据说他出生前一天,母亲梦见北宋词人秦少游,所以父亲索性给他取名陆游。他12岁就可以写诗,18岁拜在著名学者和诗人曾几的门下。曾几是春秋学大师胡安国的弟子,不仅经学上的造诣很深,还是江西诗派的代表。江西诗派源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但是宋人无法超越杜甫的意境和思想,所以就主张在技巧和语言方面下功夫。不过曾几教给陆游作诗的诀窍,不像江西诗派那样声色奇峭,而是平淡,所谓的平淡是诗句锤炼不着痕迹,自然天成,这也为陆游后来突破江西派的形式主义打下了基础。曾几还要求陆游必须要具有浩然正气,这让陆游受用一生,在诗歌创作一再宣称以气为主。

乾道5年,45岁的陆游在右丞相陈俊卿的举荐下,就任夔州通判,这也开启了陆游在四川8年的生活经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一生最辉煌的军旅生涯就在这8年,也促成了陆游诗歌创作的重大转折。夔州距离陆游家乡山阴的路程有160天,入川的路上,陆游也留下了一部有名的《入蜀记》。

到了乾道7年,3年任期将满,通过丞相虞允文的提名,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陆游到南郑,参加宣抚使司的工作。宣抚使主持西北军民事务,这在当时是抗金的前线。陆游从夔州调任南郑,相当于是从后方调到前方,陆游终于身临前线,可以在抗金事业上一展志向。作为宣抚幕中的一员高级干部,陆游往来于南郑和前线之间,以南郑为中心的300里以内,他几乎都要去探访敌情、检查防务。当时宋金双方还保持着和好局面,但是边境的小战斗此起彼伏,陆游也常常遇到小的遭遇战和埋伏战。打仗以外,主要的生活是打猎,事实上这是作战的一种训练。陆游有一次带着士兵遇到了一只老虎,谁也没有想到,文弱的陆游可以单枪匹马,用长矛将老虎刺死。但是八个月后,由于宣抚使王炎被孝宗调回临安,陆游也从南郑回到了成都,结束了短暂的战斗生活。之后一直在四川境内辗转,期间曾经到过蜀州、嘉州、成都、荣州等地为官。公务之余,陆游流连川蜀山水,在这8年间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因为剑南是四川的代称,他的诗集也命名为《剑南诗稿》。

在南郑,紧张的生活、自信的豪情,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一切都从胸中流溢而出,慨然成诗。南郑的生活又有酒有歌,朋友往来,欢笑或伤感,这些都给了陆游作诗的灵感,让他的诗风为之大变。他后来曾经写诗追溯到这一变化: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起。立论系内心自知,望取虚名有残色。

四时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跃马列就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燕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守云风雨疾。

施家三妹忽见前,屈贾在眼袁莉莉。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飞刀尺。

世间财劫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阁。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兮。

慷慨激昂的诗句中,陆游反思了早年对江西诗派的盲从,而40岁后在南郑的快意生活,让他重获施家三妹,打开了作诗的境界。确实如此,陆游到四川之后,开始突破江西诗派讲究格律练字的束缚,而是通过宏大的创作主旨,呈现了崭新的诗风。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的功夫就是陆游在四川的8年,其中最令他晚年魂牵梦萦的,就是在南郑抗金前线的八个月战斗岁月。

其实,陆游在此前于字句、音律、对仗、用典等方面已经颇有成就,45岁到了四川夔州,他接触到广阔的天地,也更认识到国家兴亡的根源,诗风逐渐开始转变。这除了现实生活的滋养,也少不了诗圣杜甫的影响。四川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被贬居住的地方,特别是成都,留下了他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杜甫是江西诗派的源头,陆游不但推崇其诗歌艺术,而且敬重其伟大人格,潜心学习杜诗雄浑的艺术境界和细致的表现手法。从体裁上看,陆游学杜甫主要学他的律诗,杜甫的律诗是唐代乃至古代第一,连李白都比不上他,而陆游的律诗在四川的时候,就达到了浑成工稳的境界。我们熟知的名句几乎都是陆游的律诗,像“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都是千古传唱的经典。

陆游66岁,在延州知州任上时,对诗集《剑南诗稿》曾经有过一次严格的删定。陆游年轻时写过大量的诗,但是从他留存的诗看来,42岁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有江西诗派过分追求辞藻修饰的倾向,就是像他说的“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会”,所以在延州删诗的过程中,陆游就把这些形式主义的作品严格淘汰,最终从以前的18000多首诗中,只留下94首。现在流传下来的陆游诗歌中,3/4都是66岁相居之后创作的,而陆游80岁之后写诗2914首,约占一生存诗总数的1/3。他在弥留之际还写了六首诗。

陆游村居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采桑、养蚕、种菜、种胡麻、酿酒、做酱。陆游懂得一些医道,还有家传的验方,空暇的时候,他也为人民诊病,家园里也种药。山阴的家乡是水乡泽国,陆游在家中备的小船,偶尔可以到焦白田、玉头田看一看。闲下来的时候,他还会去山阴城内的沈园,去追忆逝去的爱情,缅怀过世的唐婉。此时的陆游,闲适生活接近白居易,农居生活又接近陶渊明。除了那些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之外,他的闲适诗就很自然学习陶、白二人。他日常交往的是村中的老农、药翁、渔夫、樵夫、蚕妇、牧童、村妪,都成为陆游的创作对象,他展现村民的生活劳动,自己也经常下地劳动,与村社、邻里之间互帮互助。82岁高龄的陆游就写过:“市炉分熟通奢酒,邻舍情深许借驴。”之趣,从邻居那里借驴赊酒,颇具名士风度,但是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大事,建功立业,比如《陇头水》: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作泪数行。

我与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

他先是勉励前线作战的男儿,而后又笔锋一转说:“生逢和亲罪可伤,岁辇金帛殊荣枪。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言语慷慨,直指当局软弱,又难掩不能为国建业的遗憾。

嘉定2年,陆游的病情时好时坏,反复了好多次,终于在一个寒冬的日子,这一位为国家奋斗了85年的战士,在病榻上瞑目了。临死的时候,他写下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渴望收复失地和国家统一的悲凉慷慨,让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最后我们简单对这本书做一个总结。朱东润在本书自叙说过,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也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陆游传》一书正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思想,往往只言片语,便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60多岁时生了一个女孩,因为这一年闰7月取名润娘,他对于这个小女儿特别的钟爱,亲切地唤她女女。不幸的是,女儿一岁时夭折,白发苍苍的陆游哭得非常伤心,他把眼泪洒向这具小小的棺木里去,抚着棺木说,让我的眼泪给女女殉葬吧。

而在史料辨析上,朱东润辨析了孝宗和陆游的关系,还原了陆游为韩侂胄写《南园记》的历史真相。在展示陆游经历的同时,他也梳理了南宋以来的政治发展,以及与金朝的战和关系,算是一部另类的南宋初年政治军事史。

听完本期节目,你再读陆游的诗,是否感受不一样了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