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洛克菲勒传》:石油帝国缔造者洛克菲勒的传奇一生与商业智慧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7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一本书是《洛克菲勒传:全球首富的创富秘诀》。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荣·切尔诺。切尔诺是1949年生人,《财富》杂志称赞他是美国最好的传记作家。他的处女作《摩根家族》就为他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本《洛克菲勒传》是应兰登书屋的邀请而写。当时切尔诺并没有一口答应,他觉得,如果洛克菲勒真的像过去很多传记中呈现的,是个有天分的冷血动物,或者是个伤天害理的富豪,他会婉拒这个邀请。如果洛克菲勒是一个深沉、极具魅力,又有着令人生畏的自制力的人,他才可能去写他的传记。所以切尔诺想先了解真正的洛克菲勒,倾听他本人的心声。他来到了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查询资料,那里有数以百万计的家族文献。工作人员拿出来一份没曝光过的资料,长达1700页,那是一位记者在1917年到1920年私下采访洛克菲勒的记录。这份记录后来不知为什么并没有发表。切尔诺埋头看完这份记录之后震惊了,那个被人说成少言寡语,又空洞乏味的洛克菲勒,原来是个条理清晰、口齿伶俐,而且很有激情的人,还相当风趣和机智。切尔诺一回到家,就通知兰登书屋的责任编辑,他很想写这本书。

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一问世就好评如潮,被《商业周刊》评为年度最佳财经作品,《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年度最佳作品,《经济学家》也评选他为年度最佳人物传记。这本传记被誉为最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读本,至今仍然无人能够超越。

这本书共有35章,从洛克菲勒的祖辈在1723年前从德国来到美国写起,一直写到19375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它展示的不仅是洛克菲勒一生传奇性与争议性并存的创富故事,也揭示了一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画卷。这本书可以说是洛克菲勒近百年人生的精华浓缩。

那么接下来,我将把本书主要内容归纳总结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讲解,依次是洛克菲勒的早年经历、他如何成为石油大王、他的管理之道、他的慈善事业以及他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部分,探寻一下洛克菲勒的成长环境和早年经历。183978日,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里奇福德镇,当时这里不过刚有一个小镇的雏形,镇上只有几个锯木厂、磨坊和一家威士忌酒厂,还有一所学校和一座教堂。洛克菲勒的父母是在18372月结婚的,他们被认为是最不般配的两个人。在小镇上,人们都管洛克菲勒的父亲叫魔鬼比尔,他是个江湖郎中,向农家妇女们推销一些自制的草药。据说洛克菲勒的父亲当时本来想娶的是另外一位漂亮的姑娘,可这名女子很穷,后来比尔看上了洛克菲勒母亲家的钱,就开始追求洛克菲勒的母亲伊莱扎。简单来说就是小伙子没什么钱,但巧舌如簧,如愿娶到了富家女。但是比尔婚后还不忘旧情人,把旧情人以管家的身份带回了家。接下来的4年之中,在同一屋檐下降生了四个孩子,两个是洛克菲勒的母亲所生,其中就包括洛克菲勒,另外两个是管家所生。而这仅仅是洛克菲勒的母亲伊莱扎一生不幸的婚姻生活的开始。后来洛克菲勒的父亲经常离家出走,伊莱扎独自一人照顾孩子,操持农场,日子很艰难。因为有那么一个经常不着家的父亲,洛克菲勒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更多东西,或者说潜移默化的更像他的母亲。比如他的母亲很稳重,从来不发脾气,也不大声说话或是责骂别人,洛克菲勒就承继了这种不露声色的威严。他还从母亲那学到了精打细算和节俭持家等优秀品质。另外,伊莱扎还教育孩子在做决定之前要冷静地反复考虑清楚,她的一句口头禅“咱们等等再说”,成了洛克菲勒在后来经商的日子里一直信奉的格言。

这家人后来搬了好几次家,1853年初,父亲带着一家子坐火车迁到了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这里距离克利夫兰十多英里。当时的克利夫兰是有着3万人口的新兴城市,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枢纽,洛克菲勒日后的宏大事业也是从这个城市起步的。1854年,15岁的洛克菲勒进入了当地的高中,他最感兴趣的科目是算数,在学习中显示出了不凡的数学天赋。原本洛克菲勒是想上大学的,他的母亲也很想让他有朝一日成为晋理会的牧师。当时父亲不与洛克菲勒住在一起,但是承诺支付他上大学的费用。不过有一天,他意外接到了父亲托人带的话,说他不能上大学了。这时的洛克菲勒意识到他应该去找工作了。在找工作前,洛克菲勒到一个名为福尔索姆的商业学院读了三个月的课程,这其实就是一个短期培训,讲授的是复式记账和一些与银行、外汇和商法有关的基础知识,学完就可以派上用场的。

18558月,16岁的洛克菲勒在酷热的克利夫兰开始了他踌躇满志的求职。他向来仰慕大公司,所以开始就盯着铁路公司、银行和批发货站。可惜他找工作并不太顺利,烈日炎炎之下,他每天早上八点就穿戴整齐,黑色衣裤、高硬领和黑领带,日复一日地去预约面试,每星期六天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用洛克菲勒的话说:“我天天有事情做,就是找工作这件事,我每天都把全部的时间放在这件事上了。”他把列入名单的公司都走了一遍,之后也没有结果,但他是个倔强的人,越挫越勇,有的公司他又去拜访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926日那天,好消息终于来了,他在一家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助理记账员的工作。打那以后,洛克菲勒每年都把这个日子当就业日来庆祝,搞得比过生日还隆重,直到他子孙满堂的时候依然如此。

1854年的秋天,洛克菲勒在住所附近的一家破旧的敬礼派教堂接受了洗礼,从此以后,他不仅仅去做礼拜,还为教堂做了很多事情。作为敬礼派的教徒,洛克菲勒从不参加跳舞和玩牌等娱乐活动,她的私生活仅限于教堂的社交和聚餐。随着信仰越来越虔诚,他相信他的事业得到了上帝的赞同。在年近80的时候,洛克菲勒曾说:“我一直财源滚滚,如有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回给社会的。”这与英国18世纪神学家约翰·卫斯理的名言不谋而合,卫斯理说过:“能挣钱者和能省钱者,若同时又是能给予者,便能获得更多的圣恩。”

好了,第一部分就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的原生家庭并不美满,虽然父亲健在,但却像个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不过他从母亲身上学到的好品质,让他受用一生。另外,仿佛是上天要他的父亲给洛克菲勒某种补偿似的,他们搬家到克利夫兰的时候,据说只是因为他父亲新找的情人住在附近,谁又能想到,这里距离未来发现的油田不远,会成为石油加工的重要城市,并给这个家族带来无尽的财富。

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的那家公司工作了3年左右的时候,与公司老板在他工资上有了一些矛盾,洛克菲勒的工作表现非常出色,但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这时恰好有个创业的机会找上门来,洛克菲勒就离开了那家公司,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下面让我们进入到第二部分,看看洛克菲勒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石油大王的。

洛克菲勒在佛尔索姆商业学院有个同学叫克拉克,已经29岁了,比洛克菲勒年长十岁,他过去在一家农产品销售公司上班。克拉克很欣赏洛克菲勒在会计方面的能力,建议两人各出2000美元,合伙成立一家经营农产品的公司。当时洛克菲勒手头的积蓄只有800美元,本来他的父亲答应到了21岁的时候,会给每个孩子1000美元,现在父亲同意提前给他,不过要收10%的利息,洛克菲勒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在18584月,还不满19岁的洛克菲勒就自己当起了老板,这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一个事业上的里程碑。

在洛克菲勒创业的第3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这给洛克菲勒的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战争提升了克利夫兰的战略地位,让他成为了北方军队后勤供给的重要集散地,他们公司的利润在1862年猛增到1.7万美元,这几乎是公司战前年利润的四倍。而正是这个阶段的财富积累,让洛克菲勒在日后有资本涉足石油行业。

石油的价值在南北战争之前就被发现了,当时是把石油炼成煤油,供照明使用。发现石油的地方在宾夕法尼亚的北部地区,距离克利夫兰并不远,在当时运输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一天的时间就能把油从油田运到克利夫兰,所以克利夫兰发展炼油工业有地利上的优势。而炼油的操作简单到只要有一台石油蒸馏器就可以了,花上1000美元雇几个人,一家炼油厂就能开张了,比开个商店所需的资金还少,而且赚的还多。于是乎,在克利夫兰饭馆老板也好,牧师也好,裁缝也好,仿佛人人都对炼油业趋之若鹜。到了1863年,这个城市里就开了20家炼油厂。洛克菲勒投身这个行业的第一步是给一家新建的炼油厂投资了4000美元,当时他仅仅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副业,并没有想到炼油以后会取代他们的主营业务。结果不到一年,炼油业务就超过了农产品的生意,成了公司最赚钱的业务。在南北战争结束的1865年,这个炼油厂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炼油厂,每天提炼原油500桶,产量是第二大炼油厂的两倍,并且可以跻身当时全球最大的炼油厂之列。洛克菲勒这个时候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原来的合伙人手中的股份,从此真正开始大展拳脚了。

186512月,洛克菲勒与他的新搭档安德鲁斯开了第二家炼油厂,这个炼油厂的名字叫标准炼油厂,从而确立了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第一大炼油企业家的地位。在最开始的阶段,洛克菲勒势必躬亲,终日在两个炼油厂里忙碌。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因为其他厂子或者油田已经出过太多这样的事故,多人丧生。洛克菲勒后来回忆说,那时只要听到火警钟声一响,不管是谁家的炼油厂着火了,大家都会跑去帮忙灭火。比起火灾,还有一件事更让洛克菲勒忧心,那就是油田的油井会不会枯竭,如果没有新的油井了怎么办?当时谁也无法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洛克菲勒把这个问题归为上帝是否会一直庇佑他。恰好这个时候出了一件让洛克菲勒终身难忘的事情,1867年底,在圣诞节前的几天,他本来要搭乘一列火车去外地,可是到火车站晚了,没赶上那列火车,而那趟火车偏偏出了事,死了很多人。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确实认为那是上帝的旨意。”他觉得是上帝让他活下来,他感受到了上帝的庇佑,而上帝也会让他继续他的石油事业,因为他的事业是造福大众的。

在美国发现了石油之后,欧洲迅速成为了美国煤油最早的海外市场。到了1866年,克利夫兰生产的煤油有2/3都出口到了欧洲,而纽约是煤油的中转港口,上阵亲兄弟,洛克菲勒把他的弟弟威廉派到纽约去组建洛克菲勒公司,专门负责石油出口业务。威廉把办公室设在了离华尔街很近的地方,也有意将来从华尔街的银行家那里获得他们需要的巨额资金。不过当时华尔街的银行家只愿意投资铁路和政府项目,仍然把石油行业视为洪水猛兽,满脑子都是火灾发生率高和油井会枯竭这样的想法,很少有人愿意在这个行业下注。当然,时过境迁,那些银行家抢着贷款给洛克菲勒公司的日子也并不太远了。

到了1870年,由于全美炼油业的规模过于庞大,实际炼油能力已经是当时开采量的三倍,各个炼油厂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结果是整个行业面临着衰退,从石油到成品油之间的利润几乎为零,这个行业已经走到了很危机的关口,限产提价势在必行。1870110日,洛克菲勒将之前的合伙公司注销,成立了一家新的股份公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标准的含义是该公司生产的煤油具有统一的标准品质,当时的消费者很害怕买到不纯的劣质煤油,因为煤油灯用了品质差的煤油,发生过非常多的爆炸事故。标准石油公司的启动资金为100万美元,控制着全美10%的炼油业务,还有一个油桶制造厂和几座仓储库房,并拥有原油运输设施和一组油罐车。洛克菲勒说过,当时美国还没有一家公司在组建的时候有这么大的资本,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和油桶制造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

从一开始,洛克菲勒就是最大的股东,在1万份原始股中,洛克菲勒占了2667股,他的两个搭档和弟弟威廉各持有1333股。接下来,洛克菲勒所做的就是买下竞争对手的炼油厂,设备落后的就直接关掉。收购过程持续了好多年,这其中大多数都是皆大欢喜的,但也有不那么顺利的。其中有一个收购的案例发生在1898年,说的是他从巴克斯先生的遗孀手中买下了一家炼油厂的。在这本传记里讲到,当时洛克菲勒与巴克斯是朋友,巴克斯有三个孩子,经营着一个设备落后的小炼油厂。1894年,年仅40岁的巴克斯去世了,洛克菲勒巧取豪夺,从寡妇手中抢走了他的工厂。当时这个事情在美国全国上下都闹得沸沸扬扬,就算是最后标准石油公司把这家小厂关闭了,也没能阻止这场声讨遍及全国。而这件事在洛克菲勒写的自传中也有提及,按照洛克菲勒的说法,这个故事被人极度歪曲,添油加醋。事实上,在当时重建一个这样的小厂只需要2万多美元,但是洛克菲勒的谈判代表开出了6万美元的报价,而且在代表与巴克斯太太谈好价之后,洛克菲勒又加了1万美元,后来谈判代表说,其实洛克菲勒付出的钱已经相当于该厂价值的三倍了。所以这件事上,洛克菲勒比窦娥还冤,但当时的人们宁愿相信那个寡妇才是窦娥。

对于加入标准石油公司阵营的小炼油厂,洛克菲勒采取了一个所谓经营性安排,只要答应接受洛克菲勒给他们定的最高产量,就保证该厂会拿到一定的利润,这与现在欧佩克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很相似的。正是由于洛克菲勒的努力,才稳住了当时的市场油价,让这个行业有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187978日,是洛克菲勒40岁的生日,他已经名列全美富豪的前20名了,当时的报纸上估计他的财产为500万美元,但这应该是远远低估了他的财富,因为他手中所持的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当时就值1800万美元。

1883年,标准石油公司把总部迁到了纽约,并开始建造新的总部大楼,这个耗资将近100万美元的九层花岗岩大楼在1885年落成。有趣的是,大楼的外面没有写公司的名字,只有一个地址:百老汇26号。19世纪9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巅峰,当时美国有84%的石油产品是他销售的,1/3的原油是他开采的。另外,在生意前景方面,以前毫无用处的副产品汽油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成为了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标准石油公司是洛克菲勒一手打造的石油帝国,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不过树大招风,这样的帝国对石油行业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垄断,美国民众对标准石油公司垄断的憎恶程度超出了洛克菲勒的想象。根据反托拉斯法,美国政府也跳出来起诉他,并且在旷日持久的审判之后,1911515日,最高法院判决将标准石油公司给分拆成了34个小公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非但没有伤到洛克菲勒的元气,他的财富不减反增,因为分出来的一大堆小公司的股票涨得比之前只有一家大公司时还要快。弄得当时华尔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公司解散的机会吧。”试想,如果不是洛克菲勒当年实行的收购和垄断,也许美国的石油行业早被那些炼油小作坊断送掉了。洛克菲勒买了那些破旧的厂子,不为扩大产能,而是选择把它们关掉,也就是说他自己出钱实现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从而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好了,第二部分就讲到这里。洛克菲勒16岁就开始工作,没有上过大学,但是表现出的管理才能却是一流的。标准石油公司在最鼎盛的时候员工超过10万人,如何领导好这样一家大型的企业,真是一个大学问。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第三部分,领略一下洛克菲勒的管理之道。

洛克菲勒在创业之初可以叫得上每个员工的名字,并且在标准石油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他每次都参加。当然,在员工人数增加到3000人以后,他就不可能直接参与招聘了。洛克菲勒鼓励员工直接向他提建议,也很关心员工的生活,在付给员工工资和退休金方面都很慷慨。一个老员工在多年后回忆说,公司里从未发生过一次罢工,也没人对公司不满,现在可是找不到像标准石油公司那样关心老员工的公司了。要知道,当年美国的工人罢工是家常便饭,什么钢铁厂啊、煤矿啊,动不动就闹罢工,而洛克菲勒恰恰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一位给他写过传记的作家说过,他是当时最好的雇主,因为他为员工建立了住院补贴和退休金制度。

洛克菲勒会全面的考验员工,一旦得到了他的信任,就会被赋予极大的权力,除非出现了严重的疏漏,洛克菲勒一般不会干涉他们的工作。当公司的体系越来越庞大的时候,洛克菲勒必须下放权力。一次,洛克菲勒对新来的员工说:“有人告诉你在这里的规矩吗?是这样的,能让别人去做的,就不要亲自去做。你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培养他做你的工作,然后自己坐下来想想怎么才能让公司多赚钱。”洛克菲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只有这样,他才能从那些琐事中脱身,去想一些更宏大的计划。

另外,洛克菲勒在做事上一丝不苟,在写商业信函的时候,他从不马虎,据说他写过几十万封商业信函,总是不厌其烦的修改,务必要言简意赅,最后还工整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这种精神感染着公司的每一名员工。当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勤俭持家品质的洛克菲勒也十分关心生产成本,他总是说在一个地方省下一分钱,全公司上上下下可能就会省下千倍不止的钱。有一次他去下属工厂视察,看到工人在焊接油桶,就问他们焊接一个油桶盖儿需要几滴焊锡,厂里的专家回答:40滴。”“试过38滴吗?”洛克菲勒问。大家说没试过,洛克菲勒就让工人去试,结果有一部分油桶出现了漏油的现象,不过用39滴就没有出现漏油。于是39滴焊锡焊一个油桶盖就成了全公司所有炼油厂的新标准。洛克菲勒一直到退休之后还对此事念念不忘,说是这个举措第一年为公司节省了2500美元,后来因为油的出口量大增,油桶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增,累计到洛克菲勒退休后那年,已经节约了好几十万美元。

好,第三部分就讲到这里。洛克菲勒在企业做大之后,知道如何去放权,也知道家大业大的时候,1.1滴的节约是何等重要。作为企业家,洛克菲勒展现出了堪称NBA教科书般的管理才干。

说完洛克菲勒的管理之道,让我们进入到第四部分,讲一讲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洛克菲勒从16岁开始工作之后,就将公司的6%拿来做慈善了。他在慈善事业方面的影响力和标准石油公司的影响力一样大。随着他收入的大幅增加,他的慈善捐款也相应增加。除了把钱捐给教堂之外,洛克菲勒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和医疗领域。他的第一个主要慈善项目是在19世纪90年代捐资创建了芝加哥大学。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筹划多年之后终于成立了,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当选为基金会的主席。在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该基金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外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教育上。19136月,基金会的首次慈善行动是在全球范围内防治钩虫病,最后这场运动推广到了52个国家,治愈了数百万人。

这个基金会与中国也是颇有渊源,在北京有一所医科大学,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1921年出资兴建的,他就是协和医科大学。当时为了这个慈善项目,这个基金会的主席小洛克菲勒还专门到中国进行过考察。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本人一生捐献的5.3亿美元中,有4.5亿美元都是直接或间接投到了医学领域,她也成为历史上向医学界捐助最多的业外人士。这个基金后来成为了洛克菲勒家族代代相传的事业,直到现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洛克菲勒在辞世的时候,人们好像忘记了那个毁誉参半的石油垄断大亨,很多家报纸都曾因为标准石油的垄断在报上批判了洛克菲勒几十年,但是当洛克菲勒去世的时候,各家报纸都异口同声地称他为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和现代慈善业最大的组织者。

第四部分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讲最后一个部分,看看那个做慈善出手大方的洛克菲勒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之前讲过,洛克菲勒有个花心的父亲,他的母亲几乎是独自一人将儿女们养大,洛克菲勒与母亲的关系很好。让人庆幸的是,洛克菲勒自己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他与妻子赛迪同岁,两人相守一生,育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是在1864年结婚的,当时洛克菲勒已经拥有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的一半,但他们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节俭,没有雇佣人。后来据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说,因为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所以在八岁之前,她穿的都是姐姐们穿过的裙子。

而且更为有趣的是,洛克菲勒教育儿子的方式让小洛克菲勒都一一用在了自己的孩子们身上。比如他让小孩子们自己挣零花钱,可选择的方式有打苍蝇、种花草和擦皮鞋等,打死100只苍蝇给一角钱,这个活儿倒不累,就是好像数起来比较麻烦。洛克菲勒的生活作息都很有规律,他很早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活到100岁。他在退休之后每天严格安排作息时间,比如早上六点起床,读一个小时报纸,七点到八点散步,八点吃早饭,接下来处理一个小时信件,然后去打高尔夫球,午饭是一点钟吃,下午开车出去兜风,晚上七点到九点吃晚饭,10:30睡觉,就这样周而复始,就像时钟一样准时。

96岁时,洛克菲勒收到了保险公司支付的500万美元,当时的保险合同约定,只要投保人能活到96岁,保险公司就会给他一大笔钱,在当时能活到96真是很稀罕的事,不然的话保险公司真的要赔惨了。1937年洛克菲勒离世的时候,确切的说,距离98岁的生日还差六个星期。他的墓地就在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也就是他的母亲和妻子的墓地中间。

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洛克菲勒,在生活中是好丈夫和好父亲,他一生节俭,生活中有很强的自律性。虽然没有活到100岁,但是她的人生已经是很圆满了。他的儿子说:“父亲是举世无双,无人能够效仿的,世上永远只有一个约翰·洛克菲勒。”

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20世纪初,正是美国经济全面崛起的时代,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这个时代被称为镀金时代。这个时代无法复制,这个时代中产生的杰出人物也是如此。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