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马克·吐温自传》: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戏谑人生与智慧箴言

铛铛铃2025-09-18传记28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马克·吐温自传》。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小说家。他的作品幽默辛辣,充满了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讽刺,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海明威说:“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缘起于马克·吐温。”福克纳则称他是美国第一位作家。

在马克·吐温的众多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受欢迎的题材就是探险小说,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赫克·贝里芬历险记》《艰苦生涯》《赤道旅行记》等等。

其实,在这些历险故事之外,马克·吐温自己的一生也像一部精彩的历险记,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了魔幻色彩。马克·吐温出生于1835年,那年哈雷彗星出现在地球上空,他预言说:“当哈雷彗星再来时,它会随之而去。”果不其然,1910年,哈雷彗星再临地球,马克·吐温也随后离世。

去世前,马克·吐温写下了长达5000页的自传手稿。因为其中涉及大量当时健在的人,他留下遗嘱说,这些文字在他死后100年内不得出版。这些书稿在美国的一家图书馆里沉寂了100年,直到2010年才正式出版。

在这本自传中,马克·吐温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白。下面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一起走进马克·吐温的人间历险记。

我们将通过四个部分讲述马克·吐温的故事。首先是恶作剧少年的故乡历险。

在这本自传中,马克·吐温用了大约1/3的篇幅,讲述自己和故乡的故事。因为年少时期的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性格的基础,也是他晚年最怀念的时光。

马克·吐温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偏远的小镇,当时这个小镇刚好有100人。对此,他幽默地说:“我的出生使镇里的人口增加了1%。一个人的贡献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实,即使没有这1%的巧合,少年时期的马克·吐温在整个小镇也是大名鼎鼎,因为他实在太调皮、太特立独行了。

马克·吐温的伯父有一个小农场,农场附近有一条小溪,他常常瞒着大人去小溪边玩耍。但是因为年纪小又不善水性,竟然落水过九次,让他成为小镇的头号危险儿童。这段经历让河流成为马克·吐温心中冒险的象征,他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赫克·贝里芬历险记》都是沿着河流展开的。

在伯父家的小农庄,吸引马克·吐温去探险的地方还有附近的山丘和树林。他喜欢尝试各种奇怪的食物,不管是林子里没熟透的苹果、草丛中不知名的野果子,还是冬天冻得硬硬的梨,他都要吃一吃。有一次,为了尝尝树上掉落的野胡桃的味道,他还和一头觅食的小野猪打了一架。这片树林里有很多蛇,马克·吐温说,他很小就能够分辨蛇的种类,如果和有毒的蛇相遇,会立马逃走,但如果遇到没有毒的蛇,就会想尽办法抓住它带回家,放在针线栏里,看母亲和阿姨们惊慌失措的样子。

除了这些小恶作剧,马克·吐温还演过一出骗了全镇所有人几十年的大戏。当时有个催眠师来到镇上,搭了个戏台子表演催眠术,镇上的人对此半信半疑,纷纷跑去看热闹。马克·吐温对催眠术兴趣不大,但他觉得这是大出风头的好时机。他用尽办法吸引催眠师的注意,终于被点名上台。催眠术并没有起效,但为了能够留在舞台上,他努力按照催眠师的口令完成各种动作,包括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指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件事让全镇的人对催眠术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

这还不是马克·吐温少年时期最可怕的冒险。有一段时间,小镇流行麻疹,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大部分患病的孩子都死掉了,全镇人心惶惶,生怕被传染。马克·吐温却偷偷跑到一个染了麻疹的朋友家里,钻到那孩子的被窝中,搂着她睡了一觉。之后,他就被传染了,差点死去。对于做这件事的动机,马克·吐温说:“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是否害怕被传染,只记得自己烦透了,一直在死亡笼罩的恐惧中生活,那种感觉让我陷入日复一日的痛苦中,我觉得生活毫无快乐,决定让自己想办法解脱。”

他最终被一位医生救了过来。当时这位医生诊断马克·吐温已经无药可救,所幸死马当活马医,把满满一袋发烫的石灰粉撒到他身上,没想到竟然救回了他的性命。这段濒死的经历成为马克·吐温最难忘的体验,他写道:“死亡让我对任何事都不再有兴趣,我感到了一种逃离的乐趣,这真是最最平静、最最安宁、最最甜美的境界。”

后来,马克·吐温问母亲当时是否担心他死掉,他的母亲回答说:“是的,非常担心,担心你活下来。”这种互相吐槽的方式,正是马克·吐温与母亲一贯的相处模式,也是他幽默性格的来源。他说,母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她小说中那些热心肠、慷慨温暖的女性,很多都是以母亲为蓝本,比如汤姆·索亚的波利姑姑。

关于母亲,马克·吐温还讲了一件几十年来她都无法忘怀的小事。从前,他们家有个从很远的地方被卖过来的黑奴小孩,性格非常活泼,整日唱唱跳跳的。马克·吐温受不了吵闹,要求母亲处罚这个孩子。母亲听后居然流泪了,她说:“她唱歌说明她没在想心事、想妈妈,我就可以宽心了。等你长大就会明白,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吵闹的声音是那样的悦耳。”母亲的话触动了马克·吐温的心,让他感受到了人性中仁慈和宽容的部分。来自母亲的这份仁慈,中和了马克·吐温性格中的尖酸强硬,他今后的作品虽以辛辣刻薄的讽刺见长,字里行间却始终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说:“对于人类种种的劣迹,唯一的正当感情是表示怜悯。”

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为了补贴家用,马克·吐温终止了学业,在当地的报馆当印刷工,接触新闻和写作,并最终走上了写作之路。

下面我们就来讲马克·吐温历险之旅的第二个阶段——小记者的职场历险记。

19世纪50年代,是美国报刊业发展最迅速的时候,任何人只要有印刷设备,办理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发行报纸。马克·吐温的家乡就有好几种报纸,但发行量都不大,一家报馆没有几个人,因为人手不够,作为印刷工的他也常被抓去采访,慢慢积累了写作的经验,成为了一名专业记者。

马克·吐温主要负责政府新闻的采写,语言别具特色。比如,他会将政府比喻成动物园,说议员们的政治作秀就像滑稽的动物表演,目的是骗取大众的信任。这种充满反讽和嘲弄的文风,让马克·吐温的新闻报道深受欢迎,描写民主制度的荒唐和虚伪也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对政府不留情面的报道,让马克·吐温成为议员们的眼中钉,很快就被辞退了。后来,他又去了一个以报道当地娱乐八卦为主的小报纸。马克·吐温是报馆唯一的记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四处搜罗奇闻异事,写成新闻。没有新闻的时候,他就编造一些火灾事故,赚取观众的眼球。他说:“这些报道没有灵魂和任何趣味,写作的时候,我的心是麻木的。”在这种心态下,马克·吐温对工作是越来越提不起劲,老板看到他的效率低下,就给他安排了个助手,这下他更加消极怠工了。几个月之后,助手包揽了所有的工作,最后老板就把马克·吐温辞退了。

失业并没有让马克·吐温一蹶不振。在做记者之前,他还做过报童、水手、淘金工人,这些丰富的见识和天生的冒险精神,让他对失业有不一样的理解。他兴奋地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辞退的经历,我面前又有一片广阔天地了,即便我无处可去。”

失业后,他跑到矿区用了三个月,试图挖掘出金矿,可最终空手而归。搞笑的是,一年后,人们在他挖过的那块地里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可惜他与一夜暴富擦肩而过。

接连的失败让马克·吐温的经济变得非常拮据,但他一直很乐观,他相信上帝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送来需要的钱。自传中还讲了一个关于赚钱的有趣的故事。当时马克·吐温急需三块钱,他在街上乱逛,设法弄到这几块钱。当他走进一个酒店的大厅,一只非常可爱的狗跑到了他身边,恰好一位将军也看到这只狗非常喜欢,他误以为马克·吐温是狗的主人,就问他是否可以转让这只狗。马克·吐温灵机一动,说可以,三块钱。将军非常诧异,认为这只狗最少价值100元,但马克·吐温坚决只卖三块钱。卖了狗之后,马克·吐温并没有拿钱离开,很快就有一个绅士四处找狗,马克·吐温告诉他,可以帮他找狗,谈好了如果帮他找到,就要三块钱作为报酬。后来他又找到将军,说自己后悔了不想卖狗,退了钱把狗领了回来。就这样,他把狗还给了绅士,还赚了绅士三块钱的寻狗费。对于这件事,马克·吐温说:“我感到心安理得,那只狗仿佛是上帝安排的,虽然卖狗的三块钱不属于我,但找狗的三元钱是我挣来的,不用不劳而获的钱,这是我至今都信守的原则。”

失业的这段时期,马克·吐温主要靠接一些零零散散的采访维持生活。有一次,他应一家报纸邀请去夏威夷群岛进行采访,刚好有一批轮船事故的幸存者也漂流到岛上,这些人曾在海上困了43天,他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闻价值,加班加点地报道了此事。这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他事业的转机,不仅让他赚到了十倍于以往的稿费,还被几家戏院邀请去做关于这个新闻的演讲。

那个时候的演讲,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脱口秀,做得好的话可以名利双收。马克·吐温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全力以赴地向演讲领域进发。不过他的第一场演讲只来了一个听众,虽然只有一个听众,他还是很紧张,他说:“当时我吓得脚都瘫软了,感觉比死还难受。”但马克·吐温没有放弃,他很快摸索出演讲的技巧,比如怎样通过重复增加喜剧效果,怎样抛出话头才能吸引观众,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见识广博、想法奇特的人,他的演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讲家之一。

与此同时,马克·吐温在写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在做记者的时候,他就断断续续地写一些小品文。186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短篇小说《跳蛙》火了起来。这篇小说讲了一个赌徒试图用一只跳得很高的青蛙赚钱,最后输得一无所有的滑稽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和投机心理。这个小故事被即将倒闭的报纸《星期六新闻》发表在最后一期上,很多家报纸在报道《星期六新闻》倒闭的新闻的同时,转载了这篇文章,让《跳蛙》广为人知。不过马克·吐温的名气并没有水涨船高,他郁闷地说:“有名的是那只青蛙不是我。”直到两年后,他的小说集《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和其他随笔》一书出版并大卖,马克·吐温的作家的身份才逐渐被人们认可。

《跳蛙》之后,马克·吐温的写作进入井喷期,出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稿费和演讲的收入让马克·吐温的经济逐渐宽裕。有了钱后,马克·吐温又解锁了人间历险的新关卡,那就是投资和商业冒险。

在委托他人出版了几本书后,马克·吐温发现自己辛苦创作的小说,大部分的利润都进了出版商的口袋,所以他创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决定只出版自己的书。但很快他就打破了这个原则,给格兰特将军出版了回忆录。格兰特将军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第18任总统,在当时很有威望,也是马克·吐温非常崇拜的人。从总统之位退休后,格兰特将军决定写一本回忆录,马克·吐温偶然听说这件事,最初他只是出于好奇,去打听格兰特将军的写作情况,但他发现格兰特将军和出版社签订的合同非常不合理。他想到自己曾经被出版社压榨的经历,为将军打抱不平,于是提议由自己来为将军出版这本书。

不过,出版过程中,马克·吐温没有对格兰特将军的自传提任何修改意见。面对格兰特的不解,马克·吐温说:“就像哥伦布的厨师不应该知道哥伦布怎样航行一样,我实在不能预料自己的建议是否有用。”

除了在出版方面的摸索,马克·吐温还是一位科技爱好者,他乐此不疲地研发各种新专利,致力于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马克·吐温的第一个发明是方便搭扣,这个设计后来被用在了女性胸罩上,大大方便了胸罩的穿脱,至今仍被广泛使用。马克·吐温还发明过一种不用抹胶水的剪贴布,赚了一笔钱,但在投资上他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先后投资过蒸汽滑车、新式熔炉等各种各样奇怪的发明,在花光了所有的钱却毫无回报之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干投资的料,也没有发财命。

因为专注写作的主业和科技投资的副业,马克·吐温把出版公司的经营全权交给了好友,但好友却辜负了这份信任,不仅架空了马克·吐温在公司的权利,还花重金签下了好几本亏损的书,让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最后倒闭。作为老板的马克·吐温负债累累,那一年他58岁。巨额的债务和朋友的背叛,让一向自信的马克·吐温陷入绝望和焦虑,他写道:“一个58岁跌倒的人,98%再也无法站起来了。”但他的不安没有持续很久,妻子冷静地制定了还债的计划,她告诉马克·吐温,4年后他们会还清所有欠款。

在妻子的支持下,马克·吐温重操旧业,开始进行环球演讲,访问了澳大利亚、印度甚至南美等地,并根据这些经历创作了小说《赤道旅行记》,广受好评。如妻子所料,4年后马克·吐温还清了债务。

1900年,在旅居各地多年后,马克·吐温回到美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和公认的大作家、大演讲家。

好,我们已经讲完了马克·吐温三段有趣的经历,最后我们讲一段他人生当中最幸福,也是最悲伤的故事。

我们刚刚讲到,在马克·吐温焦虑不安的时候,他的妻子总能让他恢复平静。马克·吐温说:“不管是远见、智慧、看问题的全面性还是品性,妻子都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完美的。”他们的相识充满浪漫色彩。1867年夏天,马克·吐温前往欧洲和中东采访,在旅途的游轮上,他偶然在一位男子手中看到他姐姐的相片,马克·吐温一下就对照片中的女性一见钟情。下船之后,他见到照片的主人,很快就开始猛烈的追求。不过,马克·吐温的求爱过程并不顺利,他说:“我每隔一阵子都会设法到她家进行围攻,但有三四次求婚都被拒绝了。”直到天意从中插了一手,这个天意是一场车祸。就在马克·吐温又一次围攻无果,准备离开妻子家时,刚出门就被马车撞倒,他没有受伤,但却假装晕过去,然后用养伤的借口在妻子家住了三天。突如其来的车祸和三天的朝夕相处,让她看清自己对马克·吐温的心意,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女儿,家庭生活非常幸福。妻子也是马克·吐温书稿的编辑,他常常带着女儿们一起修改这些文稿。一般的流程是,妻子拿着笔把文稿读出来,然后孩子们会警惕地看着他,像寻宝一样寻找不合适的字眼,然后兴奋地大声指出来,马克·吐温则为这些字眼求情,请求妻子不要删掉他们,这是一家人非常快乐的时光。马克·吐温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也是个调皮的父亲,常常故意把一些粗俗的词语掺进文章里,用来博得孩子们一笑。

不仅如此,马克·吐温从不轻视孩子的任何看法,他甚至专门做了一个本子,用来记录孩子说过的话,他说:“孩子的话有种纯乎自然的优美和质朴,我对这些话的景仰,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增加。”

但是这个相亲相爱的家庭,并没有一直幸福下去。在马克·吐温人生最后的20年里,妻子和女儿相继先他而去。最先离开的是大女儿,她是马克·吐温最喜欢的孩子,大女儿的性格非常开朗,而且极具语言天赋,14岁的时候还给马克·吐温写过一篇精彩的小传。但是就在马克·吐温为了还债四处演讲的时候,大女儿突然因病去世,连她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大女儿的去世仿佛噩梦的开始,几年后,妻子也因病去世,马克·吐温说:“妻子的离开让我日夜怅惘,愁肠百结,我无法将思念和哀悼停止,没有办法做任何其它事,它是我的生命,她死了,我成了乞丐。”妻子离开后5年,二女儿远嫁去了欧洲,就在同一年,三女儿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马克·吐温陷入极大的悲哀,写下了这篇自传的最后一段文字,他说:“我曾确信,只要我们父女两个在一起,我们就是一个家庭,但是现在她已经躺在墓穴中。”

三女儿去世四个月后,哈雷彗星造访地球,两天后,马克·吐温突发心脏病去世,结束了他的人间历险。

马克·吐温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人为了戏弄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他死去的消息,亲友们纷纷去他家里吊丧,当发现被骗之后,亲友们愤怒地谴责那家报纸胡乱造谣,但马克·吐温却毫无怒色,幽默地说:“报到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一些。”

如今这位幽默大师早已随彗星而去,那些他要对世界说的话,我们只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寻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