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美丽心灵:纳什传》:从精神分裂到诺贝尔奖,纳什的非凡人生旅程与数学贡献

铛铛铃2025-09-18传记5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美丽心灵:纳什传》。

提起《美丽心灵》,你可能会想起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就叫这个名字。2002年,它荣获奥斯卡八项提名和四项大奖。这部电影的原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它是关于20世纪的伟大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一本人物传记。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在冯·诺依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并发展了博弈论,对于刻画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合作与竞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方说有一本著名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就用博弈论来解释动物的进化和行为。而在文艺作品里面,也出现了博弈论的因素,比方说科幻小说《三体》里面有个黑暗森林理论,实际上就是博弈论当中囚徒困境的变体。

《美丽心灵》这本书不仅能让你了解博弈论,更能让你看到在博弈论背后,纳什那非同寻常的一生。纳什的经历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数学家、经济学家里都是绝无仅有的。年纪轻轻在顶级大学任教,31岁突然就得了精神分裂症,过了25年与学术活动隔绝的痛苦生活。但更神奇的是,靠着他自己强大的意志,和身边亲人、朋友的关怀与支持,他的病奇迹般地出现好转,最后恢复到正常状态,凭借着年轻时一篇27页的论文,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的作者叫西尔维亚·纳萨,她当时在《纽约时报》担任经济记者。她深入采访了纳什身边几百个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阅读了大量书信、文件,才一点一点还原、拼凑出了整个故事,完成了《美丽心灵》这本书,这也是她的处女作。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一致好评,获得了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和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更是轰动一时。纳萨后来辞去《纽约时报》的职务,去普林斯顿和剑桥做访问研究,2001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讲述《美丽心灵》这本书。第一部分,纳什患病之前早期的人生经历;第二部分,博弈论究竟讲的是什么;第三部分,纳什从康复到获得诺奖的过程。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纳什早期的人生经历。其实在儿童时期,纳什的志向也不是研究数学。1928年,他出生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里,爸爸是电力公司的工程师,妈妈是个中小学老师。这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家庭,但纳什从小就显得内向孤僻。别的孩子在结伴玩耍,他总是一个人埋头看书,或者躲在一边玩玩具。有一次,他们全家一起参加爸爸公司办的晚宴,小纳什整个晚上都在搭电梯,上上下下电梯把他给迷住了,直到最后不知道为什么把电梯弄坏了,搞得他父母很尴尬。

青少年时期的纳什保留着爱钻研的习惯。暑期打工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擅离岗位好几个小时,后来人们才发现,他躲在角落里捣鼓一个设计精巧的老鼠夹子。在小学时,纳什的学习成绩,包括数学成绩都并不好,算术课只有B减,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测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课上,纳什不走寻常路的解题方法,还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然而纳什的母亲对纳什充满信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另辟蹊径恰恰是纳什数学才华的体现。

上高中时,他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在黑板的推导和证明。高中化学老师后来说,只要我在黑板上写出一道化学题目,所有学生就会纷纷拿出铅笔和白纸,而纳什一动不动,他会用双眼盯着黑板上的方程式,接着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给我们讲出答案。他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解答这个问题,从来不用拿出笔或纸。

让纳什真正表现出数学天赋的,是他在中学时期接触到的一本数学家传记《数学大师》。纳什成功证明了其中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想去专攻数学。19456月,纳什跟随工程师父亲的脚步,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由于他已经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可以免修大部分的入门课程。纳什的教授们告诉他说,数学对于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纳什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也就选择了数学专业。他的老师达芬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只有一句推荐语:他是个数学天才。

后来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了纳什,纳什本来的首选是哈佛,但那时年轻气盛的纳什可以说有点傲娇,他觉得普林斯顿数学系主任上赶着写信催他,让他来普林斯顿,还主动给他提供了1150美元的奖学金,是对他的认可和重视,而哈佛没有来信,也没有奖学金,摆明了就是不怎么重视他,所以他就选了普林斯顿,没去哈佛。在《美丽心灵》的作者看来,这虽然任性、耍小孩子脾气,但对纳什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因为哈佛是一个循规蹈矩、繁文缛节非常多的地方,而普林斯顿的环境非常的包容开放。

与纳什同届的一名研究生回忆道,普林斯顿的信念是人脑能用数学思想来解决所有事情。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非常心高气傲,他的同学评价说,纳什很愿意让每一个人看出他有多聪明,倒不是因为他需要这种尊敬,而是因为看不出这一点的人的观察力有待提高,如果有人还不知道,他就会花一点时间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他就是想得到更多的注意。纳什几乎不去上课,而把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上,因为他对单纯的吸收知识深恶痛绝,强烈要求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来学习。所以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钻到桌子或椅子下面,或者躺在地板上,吹着巴赫的曲子,在自己的脑海里工作。

当时他研究数学和博弈论,研究的有些走火入魔,他要把理性用在生活的每一项决策里,比方说上一部电梯,还是等下一步,把钱存在哪个银行、要不要结婚,通通转化为计算和思考。即便是别人在走廊里随口打招呼这样的小事,也会惹得他颇为恼火:“你究竟为什么要向我打招呼啊?”

1950年,纳什以博弈论为主题,写了一篇27页的博士论文,就顺利毕业了。在那篇论文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咱们会在第二部分重点讲述。讽刺的是,纳什虽然写了一篇今天看来很伟大的毕业论文,但普林斯顿的数学系却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水平,压根就没打算让他留校当老师。于是纳什只好先去了美国的一家叫兰德公司的智库,做了一阵子研究顾问。那是一个超级保密的冷战智库,当时兰德正在把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工作。期间,因为被兰德公司的计算机吸引,纳什迅速将自己的兴趣从博弈论转向了纯数学。纳什一心想证明自己是个纯数学家,很快他就取得了与流行和时代数簇有关的学术成果。这东西是什么咱们不用理解,很复杂,你只需要知道,他靠着一些跟博弈论无关的数学成就,进入了麻省理工担任老师。

在麻省理工的日子里,他认识了他第一个女朋友,但要让一些人失望了,这个女生并不是电影《美丽心灵》里的女主角艾莉西亚,而是一个护士阿莉诺。在1953年,也就是纳什25岁的时候,他们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但纳什这时候做了一件很渣的事情,就是抛弃并且不承认他们母子二人,因为他觉得阿莉诺的文化知识水平配不上他这个大才子。后来她就在课堂上认识了女学生艾莉西亚,准确的说,艾莉西亚施展了个人魅力,追到了她的老师纳什。1957年,他们结婚了。婚后一年,纳什精神失常的症状开始显露出来,她一身婴儿打扮出现在新年晚会上。有一天又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垂头丧气地走进办公室里,对一群教授说,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换句话说,她开始犯魔怔了。而就在那一年,他跟艾莉西亚的儿子出生,后来这个孩子也遗传了他的精神分裂症。

纳什为什么会患上精神分裂呢?这种病的起因今天医学界也不是很清楚,除了遗传之外,医学界普遍认为环境的压力,还有人本身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纳什30岁的时候,她突然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可能是受到了什么重大刺激,比方说几年前,纳什曾经被警察以有伤风化的罪名逮捕,说他在厕所里勾引同性,这导致他最终被兰德公司开除。还有纳什之前的情人和私生子,让他保守的父母知道以后大发雷霆,这都是可能的刺激。但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纳什一直心比天高,他自诩是个纯数学家,但30岁之前,他离顶级的数学大师,比如高斯、欧拉、黎曼这些人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有一次他做了个研究出来,但是他因为特别注重原创性,从来不看别人的论文成果,就自己闭门造车,结果搞出来才发现,有一个意大利人在他之前已经提出过同样的理论了,人家先到先得,拿到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纳什就跟大奖失之交臂了。这些事情对他的挫败都是比较强的。

著名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当时和纳什是同事,陈省身后来说,纳什这个人路子走歪了,只想挑战那些最难的题目,结果弄得一塌糊涂。30岁的纳什,曾经希望在哈佛或者普林斯顿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当时仍在麻省理工学院,既没当上正教授,也没有永久教职,系主任也不想这么快就提升他,因为系里的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蹩脚的教师,作为同事相处起来更差劲。所以不到一年以后,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负面经历刺激了纳什,她被诊断患上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突然从麻省理工辞职,在接下来的10年里频繁进出精神病院。到40岁时,他失去了一切朋友、家庭、职业。跟电影里夫妻间的从一而终不一样,1963年,艾莉西亚实在无法忍受疯疯癫癫的纳什了,他们选择离婚。但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后,艾莉西亚也没有再婚,她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继续照料前夫和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做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海纳百川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的,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在纳什患病的很多年里,他就作为一个无业游民,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游荡,也都没有人管束他、驱逐他。他会在黑板上写下各种莫名其妙的公式,在图书馆里彻夜徘徊,偶尔还从窗子里向外泼水,人们只是叫他“普林斯顿的幽灵”,教学楼和餐厅也都一直对他开放,大家都觉得天才可能就是怪怪的。而他则兴冲冲地自认为,我是一位伟大而具有神秘重要性的宗教人物。他相信他看见了许多东西,比如一个电话号码、一个领结、一条小狗,《纽约时报》上的一句话都有一种隐藏的意思,只有她能看懂。她发现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忘了生活里真正重要的事。有时候他独自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餐厅的桌子旁,有人亲眼见过,一天早上,他站起来向墙壁走去,把头撞到墙上,很慢,一次又一次,双目紧闭,握紧拳头。是艾莉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她30年,她的病情才逐渐稳定向好。

就在他疯疯癫癫的同时期,他的博弈论越来越受到学术圈的重视,他的名字变成越来越多的专有名词:纳什均衡、纳什嵌入、纳什破裂、纳什谈判解。1987年,新型的大型经济学百科全书《新帕尔格雷夫》问世,编写者指出,那场横扫经济学的博弈论革命,很显然是由冯·诺依曼和纳什的基本数学定理所引发的,别人的任何贡献都不能与他们相比。

那么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说说纳什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博弈论究竟讲的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纳什为博弈论编制的经典故事,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明白了这个,你就明白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是怎么回事。

囚徒困境说的是有一个案子,有俩共谋犯罪的人被分开审讯,没法串供。警方跟俩人说,如果你俩都坦白,就判刑8年;如果你俩都不招,都只判半年;而如果你招了,对方不招,我们立刻把你放了,而对方要被判10年。明眼人一看,肯定是俩人都不招最合适啊,加起来才一年。但事实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甲这个人现在就琢磨了,如果乙招了,我招供判8年,我不招判10年,唉,算了,我还是招吧。那如果乙不招呢,我招供我现在就放出去了,我不招,我得跟他一起蹲半年,那我也肯定选招供啊。就在甲的隔壁,乙也是这么想的,乙也选择了招供。结果最后结果就是俩人都被判了8年,而不是半年。是不是挺邪门儿呢?博弈论就是这样,两个理性的人没有沟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互相猜心,最后得出了自己无论如何都只能这么选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8+8=16年,是最差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点就是纳什均衡点。

什么是纳什均衡?就是一个局,一个游戏里的多个参与者,谁也不能通过单独改变决定让自己获益更多。甲可能会说,呃,我不招了,他的结果只会更糟糕,乙也一样。博弈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特别重大的意义,就是它颠覆了亚当·斯密以来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亚当·斯密认为,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出于自私自利的分工协作,也就是我烤面包,你削铅笔,不是因为我们要利他,而是因为我们要利己赚钱,所以我们会高效的生产。而每一个人出于自私,做好他所擅长的一点点本职工作,让每个人发挥出他的最大效率,让整个社会的面包、铅笔这些物质财富都同时快速的增长,达到全社会利他的效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的原话说,就是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他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这对整个西方现代经济学来说,是一块重要的基石。

而纳什的博弈论,尤其是囚徒困境,证明了人们出于自私自利所采取的行动,可能并不利他,反而是既损人又不利己的。有人说囚徒困境就是个虚构出来的场景,现实当中并不多见,但其实纳什的博弈论就是从扑克牌、国际象棋这种游戏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每个人面对同样的规则,拿着手里的牌去猜别人会出什么牌,不管他出什么,我都有办法对付他,争取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叫博弈。比方说,我们生活里总有一些人想捡现成的好处,像股市上有等待庄家抬轿子的散户,再比如做假运动鞋的、做假药的,各个产业里,都有企业等着市场中出现新的爆款,然后大量的山寨仿制、谋取暴利。就算是在你们公司里,也总有些好吃懒做、不创造效益,却还想等着分享成果的人。这些现象,其实都可以用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出现一定是必然的。这个模型叫智猪博弈,智慧的智,小猪的猪,它可能比囚徒困境更实用、更有趣。

它讲的是啊,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另一头那个投食口就会落下一点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完所有的食物。如果是大猪踩动了踏板,那么他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之前跑到食槽,抢着去吃到另一半残羹。好了,现在你来猜一猜这两只猪会怎么玩这个游戏。我先来给你揭晓答案,结果一定是小猪会搭便车,在食槽边等着大猪踩踏板落吃的,而大猪却为了吃一口剩的没完没了的两头奔命。为什么呢?我们还是用囚徒困境的思路来分析一下,如果你是小猪,你知道踩踏板一无所获,不受累反而有饭吃,你一定不会踩。如果你是大猪,你也一下子就能分析出来,小猪一定会去占坑,这时候我不踩,俩猪饿死,我踩了我还能吃一半,那我就踩吧。所以这个游戏结果一定是小猪躺着,大猪跑。就像股市里的庄家,费了半天劲儿,分析出一家好企业,投了好多钱去买啊,有的小散户啥都不分析啊,也没有分析的能力,就看着大资金流入,赶紧跟风买,搭便车、做短线、套点利。很多人并没有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所以你说在股市里谁更聪明呢?其实谁都不傻,想明白对方会怎么干,以后谁都做了自己只能如此的最好选择,这就是纳什均衡。

通过把这一理论扩展到牵扯各种合作与竞争的博弈,纳什成功的打开了把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大门。后来很多政府公共资源的拍卖,比如短期国库券项目、石油租约项目,都是在博弈论学者的设计中出售的。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纳什自己和他身边的人,都没把博弈论太当回事儿。因为单纯从数学角度看,博弈论的数学技巧并不复杂高深,也没有创立什么新的分析工具,所以在数学家看来,这算不上什么高水平的研究。有一次,纳什兴冲冲的拿着博弈论论文去找鼎鼎大名的博弈论开创者冯·诺依曼,等他讲完,冯·诺依曼不以为然的挥挥手说,小菜一碟,你这不就是不动点定理吗。哪怕是纳什,当时的导师也没觉得这篇论文厉害,甚至还有点失望,觉得纳什本来可以在纯数学领域有更高的成就。哪怕到今天,还有很多数学家坚持认为,纳什在数学其他方面的工作水平要比他的博弈论强很多。所以纳什自己后来都没有沿着博弈论的道路继续深耕,他开始去挑战各种各样的研究,比如量子理论、黎曼猜想等等。他正式出版的著作由15篇论文组成,其中五篇与博弈论有关,其余十篇则是纯数学论文。直到纳什发表毕业论文45年以后,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决定把经济学奖授予他,她在这方面的学术成就才算重新得到正式承认。

那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第三部分,纳什从康复到获得诺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说实话,纳什能从精神分裂症当中康复是一个奇迹。精神分裂症患者什么药也没吃,自己就好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有,但是非常罕见。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发生的。在患病初期,纳什曾经接受过痛苦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当时的医学理论是,胰岛素可以迅速降低身体里的血糖,让病人陷入昏迷休克,血糖降低之后,大脑因为缺糖导致能量不足,就会让多余的脑细胞自动死亡,从而治愈精神分裂。这种理论在今天看来是纯粹的胡说八道,胰岛素疗法也早就废弃不用了,纳什当时只是白白的吃了苦头。而有意思的是,从70年代之后,纳什就拒绝再吃药了,他认为药物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反而是不再吃药以后,纳什的病居然就开始慢慢好转,这个过程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纳什自己认为,她的病情缓解,跟她自己两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一是他逐步意识到,他的妄想幻觉不会产生任何结果,二是他用理性抗拒幻觉的能力日益增长。1995年,他在日记里写到,渐渐的,我开始有意识地不遵循某些受到幻觉影响的思维路线,这些东西曾经是我的本能,关键一步,就是决定不再为我的秘密世界感到担忧,因为那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当一个人努力使他的思想理性化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辨别、抗拒幻觉思想当中的非理性猜测。如果你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对其中一幕可能印象深刻,那就是纳什猛然意识到,她幻觉中的那个小姑娘原来永远都不会长大,这时候她终于分清了幻觉和现实的界限。这一幕表达的思想是真实的,但是历史上的纳什,没有电影里那么严重的视觉幻觉,还虚构出三个大活人来陪伴左右,真实的他更多的时候会产生幻听,容易耽于幻想。

患上精神分裂的有极高的自杀风险,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或者高智商的人来说,因为这种病发作起来是一阵一阵的,中间会有短暂的间歇期。在这段清醒的期间,当病人发现自己已经变成疯子,感到彻底绝望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自杀。好在艾莉西亚的及时出现和陪伴,让纳什没有走上这条路。离婚后,纳什的母亲去世,她独自一个人游荡在普林斯顿,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愿意收留这个疯子。艾莉西亚把纳什接到自己的房子里同住之后,也一直在照顾她。而就在这期间,她还要面对另一个让人心碎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儿子同样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么多年来独自照顾两个精神病人,她居然能够坚持下来没有垮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本书的名字叫《美丽心灵》,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人说这个标题其实是在说艾莉西亚,作者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表示,本书是献给艾莉西亚·纳什的。就在家庭和学校的包容、安静、不被当作怪物看待的环境里,纳什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持续的改善。从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学术小团体呼吁,让纳什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时候纳什均衡这些东西,早已经写进了商学院的教材里,但是有一些评选诺贝尔奖得主的评委担心,纳什可能还是疯疯癫癫的,就按着不给。直到90年代初,一个叫林德贝克的评委甚至为了把奖给纳什,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大会上跟个别评委大吵了一架,最终以微弱的选票优势,决定把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纳什,而理由也正是博弈论很好地补充了亚当·斯密经济学的观点。

但是严格来说,纳什是一个数学家,不是经济学家,所以评委会也认识到这一点,就在颁奖几个月后的19952月,修改了规则,把经济学奖重新定义为社会科学奖,向政治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重大贡献开放。后来《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也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就是一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向各个领域的学者开放,就是从纳什获奖开始的。

就在给纳什颁奖的那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一件就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副总统戈尔宣布,有史以来最大的拍卖正式开始,美国三大移动通信服务供应商,也就是相当于美国的移动、联通和电信,他们竞拍用于电话通讯的频道波段,最后胜出的投标叫价总值超过70亿美元。这场拍卖会,就是经济学家们根据纳什的博弈论设计的。博弈论让这次拍卖成为美国公共财产销售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也是有史以来经济学应用于公共政策方面最成功、利润最丰厚的典范。而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在纳什乘坐豪华轿车驶向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准备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时候,他指着路过的一家银行说,他曾经将钱电汇到那里,这是他为防备一次外星人入侵而做的工作。在获奖后的小型酒会上,纳什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说,他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可以改善他的信用评级,因为他实在太需要一张信用卡了。而他是跟另外两个经济学家一起得的奖,他表示真希望自己一个人独得这个奖,因为太需要那笔钱了。

就像诺贝尔奖给他带来了好运一样,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生子,他的大儿子也主动回到他的身边,父子二人尽享天伦之乐。而在离婚38年后,2001年,纳什和艾莉西亚正式复婚了,从此再也没有分开。2015523日,纳什夫妇到挪威领取了数学界的大奖阿贝尔奖,但在返回家中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夫妻双双丧生。于是纳什就这样走完了他86岁的传奇人生。

好了,到这里,《美丽心灵》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个陷入精神疯狂的数学奇才,在亲人的不离不弃与关爱中,在周围环境的包容与谅解中,从绝境的谷底回到正常生活,得到本来就属于她的一切荣光。在纳什的诺贝尔奖章上,普林斯顿大学和艾莉西亚的功劳恐怕至少要占一半。艾莉西亚这位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博弈,最终她赢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