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奇特的一生》:时间管理大师柳比歇夫的人生规划艺术与时间管理哲学

铛铛铃2025-09-18传记3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奇特的一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段出自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格言,很多人都听过,听完后也不禁觉得要珍惜时间,要让人生充满意义。于是每到新年,我们就会雄心勃勃地制定年度计划,在新的一年,要做多少工作、学习几门功课、看多少本书、见多少位朋友等等。但热情劲儿一过,这份年度计划就渐渐的被抛在脑后,不了了之。等到了年底,又忍不住感慨:“怎么一年又过去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正是《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在讲述的核心问题。它通过研究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日记,详细地为我们呈现了柳比歇夫是如何把一生的时间都记录在案的。

柳比歇夫是苏联动物学家,曾经在彼得堡大学担任教授。不过这本《奇特的一生》并不是一本典型的科学家传记,它不是像介绍一个传奇人物那样,讲述他的童年、青少年成家立业的经历,而是聚焦于柳比歇夫的一个特质:他无比珍惜时间,甚至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并且坚持使用了56年。作者抓住这个特质,深入往下挖掘,把柳比歇夫的时间账本展现在世人眼前,最终震惊了看过这本书的每一个人,原来人的一生竟然可以有这么大的容量。

本书的作者格拉宁是苏联的著名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以及传记、纪实作品,曾获得安德烈勋章以及俄罗斯重大的文学奖——巨著奖。

下面我就从三个问题入手,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奇特的一生;第二个问题,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柳比歇夫为什么能做到56年坚持做时间统计。

好,下面进入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柳比歇夫的一生是奇特的一生。

前面已经讲过了,柳比歇夫是苏联的科学家。作为一名学者,柳比歇夫的学术研究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他的主业是动物学分类研究,一生致力于完成完整的动物分类法,在昆虫学方面的研究堪称绝学,其研究内容与成果在科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主业之外,他还在农业植物学上颇有成就,在研究提高农业亩产量上贡献突出。在自然科学之外,他在哲学和神学这些人文学科也有深厚的学识。他精通俄语、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五种语言。谈起英国的君主制,柳比歇夫能够说出每一任英国国王执政的细节;如果谈宗教,那么无论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历史渊源,柳比歇夫都能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他这一生所有的论文和专著加起来有12500页,以每页1500字计算,他总共写了1875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用A4纸打印出来,堆起来能超过2米,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而这些著作,每一篇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和实验研究之后。

柳比歇夫还在极为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跑遍了俄罗斯的庄园,对生长在农田的跳蚤进行详细的分类。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经收集了35箱跳蚤标本,共13000只,比动物研究所收集的数量还多五倍。这些跳蚤都要被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工作量可谓非常之大。所有这些都还只是他一生完成的工作量的一部分。

听到这里啊,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浮现出了一个工作狂人的形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柳比歇夫的子女后来回忆说,小时候每当他们去书房问父亲问题时,他总是先在纸上记点什么,然后耐心地同他们聊天、解答问题。直到父亲死后,他们看到了父亲每天的日记,才知道原来他当时在记录当时的时间点。柳比歇夫的儿子有一年生了大病,柳比歇夫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全力照顾孩子,以至于从当年的日记中看到他有28%的工作计划没有完成。在困难时期,柳比歇夫还会花很多时间排队买煤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听到这里你可能又想了,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还能有充实的家庭生活,那柳比歇夫一定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吧,不然的话时间肯定也不够用。然而事实却又不是这样。尽管柳比歇夫的意志力很强,但他也经常走入岔路,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忍不住做起和研究毫不相干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来。比如在1979年,他忽然做起了年度计划,写了一本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接着又发表了美术史相关的达达派研究,还写了一篇关于堕胎的论文,然后又写了《论叔本华的格言》《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等等。这些文章是如此的专业而深刻,以至于苏联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都要向他请教。在柳比歇夫75岁的时候,他忽然对窗户上由寒气冻成的窗花来了兴趣,经过仔细研究,还写成了一篇正儿八经的文章——《论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

对于自己过于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旺盛的好奇心,柳比歇夫自己也很苦恼。那么问题来了,工作、家庭两不误,还兼顾了爱好的柳比歇夫,到底是怎么完成这么多事情的呢?这也是本书作者心中的疑惑,最终,他在柳比歇夫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柳比歇夫一直在记录自己所有的时间,他从26岁起就会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连续56年没有一天间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作者格拉宁就在柳比歇夫的日记中找到了一套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他称之为时间统计法。

你想想,那么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到底有哪些内容,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会用三个步骤来讲清楚这套方法。

先来看一下柳比歇夫某一天的日记,感受一下内容: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48日。

这是地点和日期。

第一类:工作分类

昆虫学鉴定,带额,两小时20分钟;

写关于戴额的报告,一小时05分钟。

附加工作

给布里亚赫尔写信,写了六页,三小时20分钟。

路途往返,一小时40分钟。

休息

包括看真理报15分钟、看消息10分钟、看文学20分钟、看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一小时30分钟,看了66页。”

这就是柳比歇夫一天的日记,大约六七个小段落,也是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第一个步骤:把工作内容和对应付出的时间准确地记录下来。听上去很简单,但是这样的记录柳比歇夫不是做了一个星期、一个月,而是整整做了56年,中间连一天也没有遗漏过。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柳比歇夫就像是记录财富一样记录自己的每一分钟,留下了整整56年的时间账簿。

在这个账簿中,柳比歇夫对时间的记录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柳比歇夫的记录是分类的,他把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分为几个大类,比如工作、休息、交通、交际等等,每个大类再细分成小类。拿工作这一大类来说,柳比歇夫将工作分为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第一类工作包括写书、搞研究、看参考书、做笔记、写学术性信件等等,这属于柳比歇夫的核心工作;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等事务性工作。在休息这一大类,柳比歇夫把写非学术性信件、看报纸、看除了参考书以外的书籍都当作休息。这就是柳比歇夫记录时间花费的第一个要点:分类。

关于时间记录的第二个要点是要分清楚纯工作时间与毛工作时间。柳比歇夫记录的是纯工作时间,也就是除去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比如打电话、和同事聊天、去茶水间冲咖啡等等,所以通常要比毛工作时间少20%25%。比如你说自己一整个下午都在工作,如果以四个小时计算,那么你的纯工作时间很可能只有三个小时。这一条其实说的是时间记录的严谨性。

柳比歇夫关于时间记录的第三个要点是简洁。他不像别人那样记录自己是从几点到几点做了哪些事,也不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自己的感想,只是记录做这件事花了多长时间。可以说,在简洁这一点上,柳比歇夫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42年,他的儿子在战场上阵亡,尽管她悲痛欲绝,但仍然坚持工作,并且一丝不苟地记录时间花费,不夹杂任何一点私人感情。如果你看他在那一段时间的记录,就会发现与其他时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并不是因为柳比歇夫是个冷酷无情之人,事实上,丧子之痛对他的打击非常大,那段时间他所有信件都在连篇累牍的回忆他的儿子,只是她的悲痛是有克制的,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工作节奏。

说到这里,时间统计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时间记录就说完了。接下来就进入时间统计法的第二步,统计分析。

柳比歇夫对时间的统计分析非常详尽,包括日小结、月总结、年总结以及5年总结。我们先来说说日小节。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柳比歇夫会拿出自己当天的时间记录,看看自己一天做了多少事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呢,尽管柳比歇夫记录的很全面,但在日小节里,他只统计用于第一类工作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柳比歇夫来说,只有第一类工作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所以他每天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自己爬了几级阶梯,有没有离目标更近一点。

不过,在月度总结中,柳比歇夫可就不仅仅只统计第一类工作了,他会对所有的时间花费进行全面的统计,看看自己在这个月的时间都花在哪了,工作、休息、交通、交际、娱乐等等都会精确统计。就拿19658月来说,这个月柳比歇夫花在第一类工作上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钟,这100多小时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附加工作和组织工作,每一项工作的花费都精确到分钟,比如基本科研就花了59小时45分钟。再细分下去,基本科研下又有九个项目,分别是分类工作、杂事、校对、文稿、数学、日常、参考书等等。柳比歇夫的月度总结就是详细到这样的程度。

年度总结是月度总结的加强版,柳比歇夫的一个年度总结篇幅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里面全是图和表,详细程度和月度统计类似,只是统计的范畴更大、更系统。年度总结中有很多数据都值得注意,比如在1966年,柳比歇夫统计了自己的第一类工作一共有1906小时,平均到每天都有五小时13分。你可别小瞧这五小时13分,柳比歇夫在这一年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有五个多小时的纯工作时间。要知道,1966年柳比歇夫已经76岁了。

每过5年,柳比歇夫还会做一个5年总结。注意,这份5年总结就不是定量的、事无巨细的大部头分析了,而是像咱们国家的5年规划那样,整体来看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到了什么阶段。比如作为一个昆虫学家,在1964年到1968年这5年,柳比歇夫就会总结写到,在生物自然分类法这个目标下,他完成了哪些项目工作。

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每天做记录,还搞月度总结、年度总结,还要画图、制作表格,这都图什么呀?不是自己折腾自己吗?还真不是。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的好处可能比你想到的还要多。

第一点好处是可以增强自律。前面我们也说过,一般人过日子都比较随性,如果你问他过去一年做了点什么,他通常会回答你做了哪几件大事,比如完成了哪个项目、评职称、出国旅游等等。但除了这几件大事之外,他的时间就完全不知道花在哪里了。而时间记录可以使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与自律,就像被起居住约束的皇帝一样,我们心里知道不能随意挥霍时间,因为一切时间使用情况都被记录在案之后可是要算总账的。

第二点好处是可以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知。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按照柳比歇夫的这套方法试了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当他看到秘书递给他的时间统计结果时,忍不住大声嚷嚷:“不可能!”她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浪费掉了那么多的时间。德鲁克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多说了。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得向柳比歇夫学习,因为经过多年的时间统计,他对自己的时间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她知道自己每天的纯工作时间最高能达到七个小时,一般情况下是4~5个小时;他知道自己看书的速度是每小时20~30页;他知道做一份月度总结要花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做一份年度总结要花十七八个小时;他知道写一篇论文,从查阅资料、列提纲到具体写作,大概要花四五十个小时。甚至柳比歇夫的好友曾经说,她不用看表,就能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聊天花了多少分钟。

讲完了统计分析的好处和方法,就到了时间统计法的第三步,制定计划并且跟踪计划的完成情况。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是由小到大,由日小结到月度总结,再到年度总结和5年总结;制定计划恰好与这相反,它是由大到小。柳比歇夫以人生目标为导向,先是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一个个5年计划,接下来才是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这也不难理解,做计划必须高屋建瓴,把握好方向,不然就容易跑偏了嘛。柳比歇夫的5年计划和5年总结一样,也是定性的,类似于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指导自己在这5年里要做些什么事情,主要聚焦在核心工作方面。他的工作面往往铺的很广,比如在1969~19735年,他就计划要研究数学、分类学、进化论、昆虫学和科学史等多个方面。

5年计划之下,年度计划就是细致和量化的了。在5年计划的指导下,柳比歇夫根据这一年的中心任务来制定年度计划。我们拿1968年来举例,这一年柳比歇夫的中心任务是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这个会议很重要,柳比歇夫打算在会上做一个报告,把他的经验分类法公布出来。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柳比歇夫制定了他在1968年的年度计划,包括在会议开幕前要写哪些论文,在昆虫学方面要做哪些工作,主要著作要写多少页等等。他计划1968年可以利用的总时间是3650小时,大致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类工作1900小时,路途往返467个小时,交际433个小时,私事33个小时等等。

那么在1968年结束了之后,柳比歇夫究竟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呢?这一点有很清楚的记录,柳比歇夫每年都会把时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书做对比。在1968年,第一类工作实际花费了1880一个小时,与计划的1900个小时仅仅相差1%;路途往返与计划相差1.5%;交际时间相差0.7%。可以看出,柳比歇夫几乎是提前一年精确的计划了他的生活,这体现了时间统计法有多么强大的威力,也体现了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洞察力有多么的惊人。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类似就不再多说了。

需要注意的,制定计划的时间节点通常柳比歇夫会在做完小结后立刻制定下个月的计划。说到这里呢,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时间统计法,也就说完了。时间统计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步骤:时间记录、统计分析和制定计划。柳比歇夫通过时间记录和统计分析找出自己的时间使用规律,通过时间使用规律来制定计划,有了计划之后,再用接下来的时间记录和统计分析来跟踪反馈计划的完成情况,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自己的时间使用效率。

听完第二部分内容之后,你可能觉得时间统计法不难啊,不就是做记录、做统计、做计划三个步骤吗?这谁都会啊。你想的没错,方法不难,但是最难的地方在于坚持。时间统计法就像一滴水,一天两天没什么威力,但第一个10年、20年,再厉害的石头都会被他滴穿了。那么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做到56年坚持做时间统计呢?

第一个原因是他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柳比歇夫在28岁就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这可不是一个小目标,他是要把所有的生物根据它们在生物界的演化过程和亲缘关系进行分类。柳比歇夫自认为自己天赋有限,才华平平,所以必须得充分利用时间,他相信只要自己能最大限度的管理和利用时间,这个理想一定能实现。

柳比歇夫能够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对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创造人生价值的信念。举个例子,从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写信占用了他非常多的时间,为什么他要把辛辛苦苦抠出来的时间花在私人信件上呢?这些信件又不能公开发表,只能被一个人看到,而且这个人往往还是他不认识的。这就要谈到科学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责任感。在柳比歇夫心里,这种责任感排在第一位,和他的科研目标结合在一起,是他人生最高等级的意义所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能够从26岁起就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直到生命的尽头。

柳比歇夫能够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的第三个原因是,他有一套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原则。首先,他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免使得自己的神经过于紧张焦虑;其次,他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以免打乱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以及对时间的安排;第三,一旦累了,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而且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柳比歇夫一天要睡十个小时;最后,劳逸结合,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一个人能坚持下来一件事,肯定是要靠毅力的,但是在柳比歇夫的故事里,可以看到,毅力这个词的背后其实需要很多支撑,理想信念、生活准则等等,这些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一起,组成了他奇特的一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