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查令十字街84号》:二十年书信往来,铸就爱书人的传奇

铛铛铃2025-09-23文学54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

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书信集——《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以及经营成本的上涨,在2011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惨烈的实体书店倒闭潮。全国有近五成的独立书店全部都关门歇业了。很多人就开始预言说:“哈,实体的书店已经走向了消亡。”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一线大城市里,一些书店挺过了实体销售的萧条,在这几年里成了一种品牌,重新焕发生命。人们来这些书店,不仅仅是为了买书,还为了聆听讲座、参加工作坊、与朋友见面聚会、购买周边产品、与人群接触。总而言之,一些实体书店成了网红地,让人们得以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得以潜入一座城市的思想脉搏。

因此呢,虽然网上购书提供了我们极大的方便,帮我们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但是人又是一个社交动物。尤其是看完一本书,我们通常都想找人聊一聊书中的情感和思想。这个时候,一间理想的书店就给我们这样的园地,让大家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书店就跟其他商业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不同,它因为人们的温度,而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伦敦这样悠久的国际大都会,它的文化魅力自然也少不了成百上千个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和书店的贡献。其中,查令十字街就以其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二手藏书而闻名。即使到了电商发达的现在,还是有成千上万游客来到查令十字街“淘宝”。有时候你会看到17世纪的原版航海图,有时候你会想到过去的文豪先贤曾经在这里跟你一样,埋头于一本古董的精装书。这里是历史的藏宝库,陈列着上百年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在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的地址上,游客如织。经过它的人通常会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拍个照,纪念到此一游。但地址上只有一个纪念性的牌子,提示着这里曾经有一家叫做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书店已经在数十年前结束营业了。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记得它呢?那就要提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美国作家海莲·汉夫的代表作《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个远方爱书人与这家书店的传奇缘分,让这家书店曾经的痕迹被世世代代记得,成了这条街的又一则文化逸事。

这本《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是一本书信集。住在纽约的海莲·汉夫从二战后开始跨海寻书,从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书店购买精装书籍,长达20年。20年来,海莲·汉夫都因为经济拮据或者是有事在身,从未真正到过伦敦,未曾亲自踏过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的店门。然而,这么长时间为了购书而写的信,让她和书店的店员超越了顾客和店家的关系,使她成了书店的一位素未谋面的挚友。海莲·汉夫直率、真诚的态度感动了这家书店的所有人。

在战后初期,伦敦因为物资紧缺而生活困窘。住在大西洋彼岸的海莲毫不吝惜地寄给他们各种物资,她也丝毫不觉得自己在施舍。相比于她得到的书籍,那些东西都不算什么,因为书籍散发着永恒的价值。这些书籍也确实成了跨越大洋的桥梁,也超越了一般商品的意义,真正地让书成就了一段既渺小又伟大的人类情谊。

那么接下来呢,就请各位跟随我的声音,一起进入《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因为书籍,她与远隔大洋的陌生人成了朋友。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贫穷的青年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了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卖书广告。由于美国书价实在太贵,而且种类装订又非常的庸俗,海莲迟迟找不到心仪的书籍。海莲看到这则广告之后呢,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这家伦敦的书店写了一封信,表达她想买书的心愿。没想到不久之后,对方真的寄来了海莲所需要的书,而且售价十分便宜,还贴心地随信附上了发票和零钱。海莲真的太惊喜了,她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对方不仅回信,而且在信中表示专门为她挑选了品相较好的两本书,并向她解释之后会为她留意目前没有库存的书籍。

当海莲在第二封信当中要求书商将书的定价从英镑换算为美元,从而方便自己买书时,对方在回信当中便真的将收款换算为美金计价。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封信,但是一个认真负责、严谨友善的书商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海莲把她的兴奋之情通通地写进了回信里,她直率的性格打破了英国人拘谨的礼貌所造成的距离,很快就和书店的经理弗兰克等人像朋友那般交流。

举个例子哈,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第二封信中,海莲便在信中调侃道:“我希望在你们那边,‘夫人’的意思和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原来呀,是因为弗兰克在第一封回信当中称呼海莲为“敬爱的夫人”,用了“madam”这个称谓。跟英式英语力求恭敬不同,“madam”在美式英语当中通常指的是已经结婚的夫人或者是中年女人。海莲直白地调侃弗兰克恭敬的态度,让她直接称呼自己“汉夫小姐”或者是“海莲”。而她自己也常常在信里直言不讳地称呼店里的员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她的热情。

不仅如此,海莲也很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她收到一本不满意的书籍后,会在信上抱怨;而拿到超过预期的书籍,兴奋地阅读完之后,她也不吝赞美书店,甚至会和他们分享她的读后感。在一封抱怨一本不尽理想的新约圣经的信中,她甚至不顾禁忌地开起了玩笑,说出版这本新约圣经的英国圣公会诸会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对于那些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行的人,海莲认为他们活该都下18层地狱。就是这种直率与真诚的性格,让海莲竟然和远隔大洋的陌生人成了交心的朋友。而这种情谊虽然淡如水,却像君子之交那般,在没有见过面的情况下,整整延续了20年,互赠礼物,一起乐观度过艰难岁月。

本来这只是普通的顾客和书商的书信往来,就像今天消费者和淘宝店的店主的对话一样,这样的商业关系又是如何演变为感人至深的情缘呢?事情的转折呢,发生在一次圣诞节。与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书店通信后不久,海莲从邻居的英国男朋友布莱恩那里得知,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实行严格的配给制,每一户人家每个星期只能配几盎司的肉,每个人每个月只能分到一个鸡蛋。如果物资实在是不足,那只能到黑市去购买。那个时候呢,海莲的手头其实也算不上是宽裕,不过她毕竟生活在战后发达的美国,物资仍然充足。所以呢,她就通过海外的一家邮购公司,给书店的店员们寄去了圣诞节礼物——一条六磅重的火腿。

在海莲发觉书店店员有可能是犹太人的时候,唯恐自己寄送的火腿违反了犹太教的饮食禁忌,还紧急发了一封信,询问是否需要寄一些符合犹太教饮食习俗的食物,比如牛舌等等。海莲的好心无异于雪中送炭,让很久都没有见到过这些物资的店员们感动不已。从这个时候开始,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里其他的店员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海莲在信中说的话也越来越无所顾忌。例如,当她没有收到弗兰克寄来的书籍时,会直接在信中吐槽弗兰克:“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嘛?我什么也没收到啊,你该不是在偷懒吧?”同时呢,海莲的吐槽又不乏幽默,例如:“我已经叫复活节兔子给你烧个蛋,希望它到达时不会看到你已经慵懒而死了。”相信你也和弗兰克一样,看到这样的指责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海莲直率得十分可爱。海莲虽然表面上是在责怪弗兰克,但是内心其实毫无恶意,就像朋友之间的吐槽那样。店里的其他人也是非常的喜欢读海莲的信,这也从侧面论证了海莲确实是个招人喜欢的人。虽然他们都还没有见过彼此,但是已经被海莲幽默的语言所深深吸引,同时也对海莲的相貌产生了好奇。店员们常常会凑在一起,揣摩海莲长什么样子。此时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家与卖家的关系了,而是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对方的生活之中。

那个时候海莲在纽约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意,贫穷如影随形,但是海莲却能够乐观地看待生活的逆境。这份乐观无疑感染了这群正经历战后物资紧缺的英国人。后来英国的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不再需要实行配给制,但是海莲还是会热心地为店员们送去各种礼物。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虽然降低了交流的效率,却拉近了交流的距离。

为了表示感谢,书店的全体店员们也为海莲送上了一本三边都镶金的情诗集作为礼物。弗兰克的邻居,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也为海莲送上了一块手工刺绣的桌布。生活在交流十分快速,一秒钟就能够把讯息送到千万里远的今天,我们大概很难想象这种十分缓慢的交流方式。然而正是在这种等待收信、回信的过程当中,真挚而细腻的温情得以在一字一句的揣摩当中酝酿生长。

“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只剩下你一个人了。”随着交流时间越来越长,海莲在信中所谈论的内容除了书籍之外,也会分享身边的一些生活琐事。书店店员塞西利就在一封信中和海莲分享如何制作英式约克郡布丁的做法,让海莲多了一个节庆食物的食谱。而海莲呢,也大方地告诉塞西利自己工作的近况。她从一个贫穷的小作家慢慢地积累作品,受到了影视制作人的赏识,开始尝试编电影剧本。一封封信看下来,我们也随着海莲一起成长了。海莲和塞西利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塞西利甚至会在信中调侃海莲为“弗兰克的汉夫小姐”。甚至在塞西利离职了几年之后,海莲仍然会经常在信中向弗兰克问及塞西利的情况,心中一直挂念着这位朋友。

20年来,交流最频繁、未曾间断的店员莫过于书店的经理弗兰克。海莲因此认识了弗兰克再婚的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女儿。在一些信件中,两个人调皮地开玩笑,要对方支持各自喜欢的球队,而更多的则是生活细节的分享。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弗兰克的两个女儿从中小学生一路长大,最终开始工作成了老师。同时,海莲还会在信中向弗兰克咨询自己的烦恼。有一次哈,因为海莲所住的地方要改建新的大楼,而不得不搬家。试想,如果你住得好端端的公寓突然要拆迁,你不得不迅速地搬走去找新的房子,内心该有多么郁闷啊。此时如果能有一个陪你说话的朋友在身边安慰你、鼓励你,那该是多么欣慰的一件事情。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弗兰克对于海莲来说,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书商变为了一个可以在落魄时分享苦恼的老朋友了。在生活和知识上,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从未见过,却成了知交。

有一次,海莲见到了想跟她合作的电视剧的制作人,谈到了她读到的文学当中的一个角色,但是这位电视制作人却不知道海莲在说什么。当下海莲便想到了弗兰克,以为弗兰克一定会知道她说的是谁,于是她便在信上向弗兰克调侃道:“哎呀,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相信很多读者在生活当中都体会过不被理解的滋味,那是一种无奈、憋屈但又无人诉说的苦闷。找到一个和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即便是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但他却能理解自己,为自己加油打气的人并非一件易事。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这样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羡慕海莲,她和弗兰克都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那个人。朋友不需要很多,只要有寥寥几个,能够了解彼此,就已经足够宝贵。朋友呢,也不一定要24小时守望彼此,在重要的时刻,能够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喜怒哀乐,就是幸事。

因为书籍,人类的记忆可以不朽。经历了长时间的通信之后,弗兰克和所有的店员都盼望着能够见上海莲一面。他在信中多次邀请海莲来伦敦,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海莲迟迟未能成行。本来海莲不断攒钱,靠着撰写儿童历史读物和编剧的工作,终于有了一次去伦敦的机会,然而因为治疗牙齿费用高昂,不得不又推迟了去伦敦的计划。这家书店因此成了她20多年来对伦敦的所有想象,持续不断地占据在她的脑海中,成了她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让海莲心心念念的这家书店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海莲的朋友马克在伦敦游玩时给海莲的信件中略知一二。“这是一间活脱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的铺子,如果让你见到了不爱死才怪。一走进书店,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味扑面而来。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放光芒。”

这次错过之后,海莲和弗兰克继续着日常的通信,聊着各自的生活。就这样又一晃十几年,直到有一天,一个噩耗不期而至。在中断通信三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海莲收到了一封来自书店秘书的来信。秘书在信中告诉海莲,弗兰克已经在一个月前因腹膜炎逝世。随信还附上了弗兰克的妻子诺拉的信件。诺拉在信中说道:“不瞒您说,我过去对您一直心存嫉妒,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的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

不同于从《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获得灵感的中国电影《北京爱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主角汤唯和吴秀波最终见到了彼此,走向了圆满的结局。海莲和弗兰克通信长达20年的时间,却始终没能见到彼此。一对知己就这样遗憾地错过,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这个遗憾留在了海莲的心中,也永远地留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在书的结尾里,海莲在写给伦敦游玩的美国朋友的信中,表达了对这家书店和弗兰克的感激与怀念。她说:“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最后,海莲写信给弗兰克的一双女儿诺拉,请求将他们长达20年的通信寄给她,并让她集结成书出版。透过这本书,借由书籍而结成的这段缘分被文字记录下来。尽管弗兰克、书店老板马克思和马克思与科恩书店都不在了,却让后世的我们永远地记得,这是一位爱书人对书籍与文字的献礼。海莲通过文字与过去的人连接,我们也通过她的文字和她发生关系。就像台湾作家唐诺在本书的书后跋中说到的:“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寄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慢下来,可以找回一些最原始的美好。海莲和弗兰克的通信生涯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海莲对书籍的那份热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这也难怪,《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后来成为了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作为一名手头并不宽裕的作家,海莲只要能够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就算是付出再大的代价,等待再久,她也觉得值得。这种对书的痴迷,对于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大概已经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一方面,因为印刷业的发达,书籍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昂贵和稀缺了,阅读几乎是随手可得的事情。另一方面呢,网络购书的盛行,加上发达的运输和信息业,跨洋运输只需要一周以内的时间,根本就不需要像海莲那样苦苦等待一本书。而电子书的出现更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然而,每一个时代变化都有得必有失。为了便利,我们似乎也交出了一些代价,其中之一就是在这种信息急速传播、饱和到爆炸的情况下,不管再好看的书籍,再怎么重要的知识、再怎么好看的故事,都变成只是为了满足当下的消费品,用完即丢。在《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中,海莲说到她自己选书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本书值得她收藏一辈子,她一辈子都有可能重看。今天,还有多少人以这种保存精品的态度看待书籍,还有多少人对书籍的内容恭恭敬敬,认为一些经典书籍可以一生重读呢?

而这种变化也绝不只发生在人和书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莫不如此。在今天,我们通过社交聊天软件,不管你在亚洲、欧洲还是南极,只要有WIFI信号,就能够随时与朋友沟通。我们联系彼此的方式变得简单了,但我们的情感有没有变得更紧密呢?似乎没有吧。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写出像海莲、弗兰克等人的那种优雅、真诚、敞开心房的书信,能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这些信件在半个世纪以后依旧具有阅读价值。科技提高了我们的沟通效率,但它真的也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质量了吗?有的时候反而慢下来,可以找回一些最原始的美好。正如该书的译者陈建明所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好啦,听完《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您是否也很想马上到伦敦参访这间可爱的书店呢?是否也会享有一段老派却深刻的灵魂交流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