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道林·格雷的画像》:作家与作品,皆背负“不道德”之名
铛铛铃2025-09-23【文学】57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奥斯卡·王尔德。
王尔德是谁呢?他是19世纪一位杰出的爱尔兰作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关于王尔德有很多八卦和传说,导致英国人对王尔德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猜测与想象。
至于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呢?首先,王尔德是个文学上的天才,而且是个极其嚣张的天才。据说有一次王尔德从美国入关,海关问他:“你有没有要申报的东西?”王尔德高调地回答:“除了我的天才,我没有什么可申报的。”
说起来,这个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说俏皮话的作家,也是俏皮话说得最好的作家。坊间流传着大量的王尔德式的格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乍听起来好像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非常有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尔德都有哪些为人所乐道的名言:
“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诱惑。我能抗拒一切,除了诱惑。”
“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女人是用来被爱的,不是用来被理解的。”
“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我们想要的。”
“一个思想若称不上危险,那么它就不值得被称作思想。”
有时候,连王尔德本人也忍受不了自己的机智了,他感叹说:“我简直太聪明了,有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在说什么。”
不过呢,这些话虽然说得漂亮,王尔德的人生却有一个沉重的结局。1895年,40岁的王尔德正处于写作生涯的高峰,没想到陷入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同性恋丑闻,随之而来的还有两年的牢狱之灾。出狱之后,王尔德逃到欧洲,在孤独的流亡途中病逝,死的时候才45岁。
没错,王尔德是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者之一。和妻子结婚多年后,他又同另一个年轻男子发生婚外情,被对方的父亲告上法庭,前后经历三次大刑审判,最后被判以性悖轨罪和严重猥亵罪。要知道,当时的英国还处在十分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连同性恋这个词还没发明出来,所以就把同性恋宣判为性悖轨罪了。
然而,王尔德在受到指控后,选择公然为同性爱辩护,结果当然是加重了对他的判决。在法庭上,他将男人之间的爱情形容为“美丽的、精致的、智慧的爱,它没有一丝一毫不自然的地方”。如此大胆的抗辩,也让王尔德成了当代同性恋社群的文化偶像之一。
好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王尔德最有名,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一本融合了犯罪、惊悚、哥特和同性恋元素的唯美主义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这本书出版于1890年,一问世,就因为书中出格的情节和出格的言论,引起了热议,并且成为了日后指控王尔德不道德行径的证据之一。除此之外,这也是全世界王尔德迷的必读书目,因为它可以说是最王尔德的一部小说。
那么,这本小说到底都有哪些出格的地方?它到底是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呢?下面就请跟随我的声音,走进《道林·格雷的画像》。
“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
这本书叫《道林·格雷的画像》,那么谁是道林·格雷呢?简单点来说,道林·格雷是一个美少年。道林·格雷的故事,就是一个浮士德的美少年版。
大家可能都听过浮士德的故事,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传说人物,有人说他是巫师,也有人说他是占星师。传说中他精通魔法,学识渊博,但是为了追求无限的知识和权力,不惜和魔鬼签订条约,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很多文艺作品都以此作为蓝本,比如德国大文豪歌德的长诗《浮士德》。现在西方人常说的“魔鬼交易”来源之一,也是浮士德的传说。
在浮士德的传说中,魔鬼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欲望,比如获得无限的青春、知识、财富、权力等等,但这也同时很危险,因为魔鬼的条件往往都是邪恶的,比如造成人的堕落、犯罪,甚至是永恒的诅咒,以此作为交易的代价。
那么美少年道林·格雷和魔鬼做了什么交易呢?老实说,这本书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魔鬼,作为魔鬼出现的是一个叫做亨利勋爵的角色。亨利勋爵是伦敦的贵族,他性格傲慢、专横,信奉自由放纵的极端享乐主义。亨利勋爵的唯美主义思想深深震撼了年少无知的道林·格雷,让他渐渐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欲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的主人公道林·格雷不止长得非常貌美,而且他对自己的美没有什么意识,这就让他的美显得更加纯洁可贵了。画家霍华德痴迷于道林·格雷身上这种天然的美,把他看作美的化身,最后以他为模特画了一幅无与伦比的肖像。至于亨利勋爵,他和霍华德一样,为道林完美无瑕的美貌所折服,但是这两个人对美的态度是不同的。霍华德相信,青春和美都是自然赋予的,只有艺术可以保存道林永恒的美。亨利勋爵却认为这远远不够,他的想法非常疯狂,既然年少青春的美丽如此短暂易逝,那就应该想办法占有它。
什么意思?亨利勋爵宣称,要是在一个自由的理想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解放自己的天性,解放天性的方式就是肯定自己的欲望,哪怕是被认为不道德的欲望。何况在亨利勋爵看来,没有什么欲望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于是亨利勋爵一面赞美道林的美,一面渲染美的短暂,一面让道林意识到美丑之分,从而迷恋上自己的美,以免让道林对失去这种美产生恐惧和扭曲的占有欲。
亨利勋爵的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因为美是神圣的,是天才的形式,一个人被神圣的美所诱惑,想要得到永恒的青春,这是很自然的欲望。怎么办呢?摆脱诱惑的办法就是屈服于诱惑,解放自己的欲望吧!
于是,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之下,道林开始渴望能够获得永远的青春,渐渐的,他甚至嫉妒起自己的画像来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这句话就像对魔鬼许的愿一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实现了。道林发现画像上的自己正在一点点变老,而他本人的容貌却没有任何改变。没错,这就是道林·格雷同魔鬼的交易,他将获得不老的青春,代价就是他的画像会渐渐老去毁坏,这就好像是他和画像中的自己互换了位置。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点不解,和永不老去相比,区区一张画像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忘了,这本书的标题是《道林·格雷的画像》,可见故事中的画像别有深意。简单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寓言故事,而画像就是寓言的关键。
“她是一个饿疯了的人,喂得越多就越饿。”我们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这本小说是一个魔鬼交易的故事,魔鬼也就是亨利勋爵试图诱惑道林,而道林接受了他的诱惑。这种诱惑不仅体现在对美的看法上,也体现在对女性、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上。
道林和未婚妻西比尔原本是一对完美的恋人,一个是外号“迷人王子”的贵公子美少年,一个是单纯美丽、颇有天赋的女演员。这原本是一段狂热的恋情,道林不顾朋友的劝阻,深深地迷恋西比尔的才华和美好,而西比尔为了能嫁给道林,也不惜同家人决裂。但是亨利勋爵偏偏讨厌女人,他宣称,女人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空洞的庸俗生物,她们只有表面的魅力,两性之间的爱情是脆弱的,婚姻是肤浅的。于是道林再次被亨利的话迷惑了,看到西比尔在一次演出当中发挥失常,道林竟然当即决定同她分手,结果西比尔在当晚就服毒自杀了。
道林显露了他残忍的一面,他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冷酷,越来越堕落。有趣的是,道林对自己的变化非常清楚,因为所有变化的痕迹都在那幅神奇的画像上显现出来了。藏在屏风后面的画像在慢慢变老,这让道林感到不可置信的恐惧。在这里,道林有一段这样的内心独白: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太糟糕了;如果这不是真的,又何必自寻烦恼?但是,如果其他人碰巧偶然看到了屏风后可怕的变化,怎么办?如果巴兹尔·霍华德来要看自己的话,他该怎么办?千真万确,画像变了。”他后来每次想起这一刻,都感到同样惊奇。他发现自己一开始几乎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兴趣,盯着画像,画像竟发生了这样的改变,令他难以置信。而这却是事实,在画布上构成形象和颜色的化学原子,与他体内的灵魂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密切联系。他感到害怕,颤抖地回到沙发上,躺在那里盯着画像,感到厌恶和恐惧。
那么,故事中的画像到底象征着什么呢?我们仔细回想一下,道林·格雷对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画中的道林·格雷和道林·格雷的灵魂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微妙的密切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其实就是道林·格雷的灵魂,画中人的腐坏代表的就是道林·格雷灵魂的堕落。
道林对此感到厌恶和恐惧,他悄悄地将画像从屏风后的墙上撤下来,锁进了黑暗的阁楼里,他要永远藏起这幅画,不让任何人发现他灵魂腐化的秘密。但是这一层其实也代表他的堕落正在逐步加深,罪恶的阀门一旦打开,道林便一步一步地毁灭了自己。他成了和亨利勋爵一样放纵无度的享乐主义者,他研究香水,沉迷音乐,收集各式各样珍奇的珠宝、名贵的刺绣品,以及宗教仪式中那些罕见而漂亮的祭衣。他勾引纯洁的少男少女,让品行端正的爵士声名狼藉,他在下流贼窝里与外国水手斗殴,与窃贼和造假币的人厮混。
与此同时,他的精神也变得越来越病态,一方面他憎恨自己的画像,憎恨自己美丽外表之下那罪恶的灵魂,另一方面,他又对这种罪恶怀着一种欣赏态度,通过观赏自己的堕落获得变态的快感。回到家以后,他总是先悄悄溜到阁楼上,用从不离身的钥匙打开上锁的房门,手拿镜子站在那幅画像前,一会儿看向画布上那张丑恶的脸,一会儿再看向锃亮的镜子,对着自己10年如一日的漂亮脸蛋,露出一个恐怖的笑容。如此鲜明的对比,常常增加他的快感,一种畸形而可怕的愉悦。
王尔德写道:“道林·格雷是一个饿疯了的人,喂得越多就越饿。”这句话指出了欲望的特点,那就是永不满足,欲望的空洞总是需要更多的欲望来填补。无论是道林·格雷的故事,还是浮士德的故事,其实都是一个关于欲望的预言,这是一个恐怖寓言,讨论的却是美的哲学。
接下来,我们会读到一系列犯罪小说的情节。这时,距离道林的未婚妻西比尔自杀已经过去18年了。一天,道林终于向画像的作者、善良的画家霍华德透露了画像的秘密,但说着说着,道林突然对霍华德生起了恨意,如果不是画家画出了他那永恒的美,他又怎么会妒忌自己的画像呢?一股困兽般的疯狂情绪涌来,道林抓起身边的刀,砍向了毫无防备的霍华德。
接下来,就像下了诅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开始不断有人死去。一位医生协助处理霍华德的尸体,最后因愧疚服毒自杀。西比尔的弟弟前来为姐姐复仇,结果也因为道林意外死去。此时的道林想起多年以前自杀的西比尔,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他开始怀念少年时代,那时他的心灵一尘不染。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罪人到底是会得到上帝的宽恕呢,还是只能得到上帝的惩罚?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最后大彻大悟,得到了拯救。在这部小说里,道林也终于为他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后悔。不过,道林的结局比浮士德更加可怖。在疯狂的悔恨之中,他抓起刀刺向了画像,然而,人们在听到一声痛苦而可怕的喊叫后,在阁楼里发现的竟然是道林的尸体。
小说结束于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他们进到屋内,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主人光彩夺目的画像,与他们上次见到她时一样,神奇地保持着极致的青春和美丽,真是奇迹。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穿着晚礼服,心脏部位插着一把刀,她形容枯槁,满脸皱纹,面目可憎,直到看到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他们才认出是谁。”
到此为止,道林与魔鬼的交易就结束了,宣告交易结束的就是死亡的惩罚,魔法因此消失,画像完美如初,道林曾以为自己得到了永恒的青春,但小说的结局暗示我们,即使欲望得到满足,一切不过都是幻觉,隐藏于画像中的灵魂的秘密,最终还是要回到道林的身上,就像一种罪恶的印记刻在他的脸上。
我们最终发现,永恒的青春只是魔鬼的试探,它只存在于画中。
好了,我们说道林·格雷是一个关于欲望的预言,但这只是一种解读。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这本小说有名的第11章,就会发现,王尔德想要写的不仅是人在欲望中的毁灭与堕落,还有更复杂的美学思想。
从时间线上,第11章写的是道林在伦敦纵情声色的日子。这一章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包含大段的哲学议论,这些议论很抽象,乍读之下很不好理解。比如说:“崇拜感官享受常常遭人诟病,而且很有道理的样子,但道林·格雷觉得,感官真正的本质从未被人理解,他们之所以一直保持在原始和兽性的状态,纯粹是因为世人在用禁欲迫其屈服,或以痛苦予以扼杀,而不是尽力让它变成新精神的要素。对美有更精细的本能感受,才是这新精神的根本,一种要重新创造生活的享乐主义即将出现,要把生活从严酷而不合时宜的清教徒主义中解救出来。当然,这种新享乐主义是服务于理智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以牺牲情感体验为代价的理论或体系。事实上,它的目的就是体验本身,而非体验的结果,不管这种结果是苦是甜。禁欲主义使感觉丧失,庸俗的纵情挥霍使感觉迟钝,这与新享乐主义无关,它要教会人珍视生活的一个个瞬间,而生活本身就如同一个瞬间。”
怎么理解呢?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感官享受,另一个是享乐主义,两者基本上是同一回事,也就是说,道林追求纵欲的快感,这不难理解。奇怪的是,王尔德一方面将这种新享乐主义和维多利亚的清教徒主义和禁欲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声称,这并不意味着道林的享乐主义是非理性的,相反,它服务于理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哲学家向来主张人要用理智认识世界,而王尔德却在这里唱起了反调,他宣称让感性服从理性,他通过主张的新享乐主义,人同样可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是因为,新享乐主义并不是为了享乐而享乐,而是为了解放人的欲望,为了探索人的感性体验,以此对世界形成更完整的认识。
进一步来说,享乐主义和美学有什么关系呢?在王尔德看来,美就是对感官快乐的认识,美感是基于快感之上的。小说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只有感官才能拯救灵魂,就像只有灵魂才能拯救感官一样。”也就是说,对快感的体验导向对美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强调感性和直觉的美学。
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王尔德的美学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王尔德很有可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首先,康德主张美是不能通过逻辑认识的,人首先是通过直觉感受发现美的,发现美的途径就像道林所做的那样,解放欲望,在享乐当中体验美,在体验当中认识美。其次,在康德看来,艺术没有目的,美也没有目的,换句话说,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美的目的就是美本身,这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正如王尔德写的那样:“新享乐主义的目的就是体验本身,而非体验的结果。”
当然,美也和道德无关。我们尽管可以从《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出道德教训,但是王尔德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表现一个关于美与毁灭的故事,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尔科索斯,因为迷恋自己的倒影而死。也许是这本书看起来太有道德含义了,但王尔德并不想让自己的故事变成道德规训,于是在这本书的序言当中,王尔德提前划分了他的创作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他说:“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仅此而已。没有艺术家有道德上的同情,艺术家道德上的同情会造成不可饶恕的娇柔造作之风。从不存在病态的艺术家,艺术家可以表达一切。对艺术家来说,思想和语言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对艺术家来说,罪恶与美德是艺术创作的素材,一切艺术皆无用。”
在道德观极度保守的维多利亚英国,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不过我们也可以借此回答一开始的那个问题:《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王尔德是不是一个不道德的作家?我想答案已经有了,艺术和美都不该被道德所禁锢,因此,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和写得差的。同理,作家也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